A. 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最終產品是指什麼
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並由其最後使用者購買的產品和勞務就稱為最終產品。和之相對應的是中間產品,值得是用於在出售而供生產別種產品用的產品。簡單舉個例子,制衣廠製造一件上衣需要經歷種棉、紡紗、織布、制衣、銷售5個過程。假設棉花價值15美元,紡成紗售價20美元,紡紗廠生產的價值為5美元;紗織成布售價30美元,織布廠生產的價值為10美元;布製成衣服賣給售衣商45美元,制衣廠生產的價值為15美元;售衣商出售價格為50美元,增值5美元。可見上衣在整個過程中增值15+5+10+15+5=50美元,正好等於上衣的最後售價。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棉花、紗、布等就稱為中間產品,不計入國民生產總值,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增值將變為15+20+30+45+50=160美元。50美元才是上衣生產中真正被創造出來的價值。
B. 什麼指向社會的物質產品
物質需要。
物質需要主要指個體對衣、食、住、行的需要,這種需要是人們生存的基礎。個體這種需要指向社會的物質產品,並且以佔有這些產品來獲得滿足。並以佔有這些產品而獲得滿足,如對工作和勞動條件的需要。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對住房和交通條件的需要等。
社會,即是由生物與環境形成的關系總和。人類的生產、消費娛樂、政治、教育等,都屬於社會活動范疇。動物或其他生物的社會行為也屬於社會范疇。
C. 傳統物質商品是指什麼
傳統的物質商品指各種有形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商品.
現在我國努力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即以精神文化消費旅遊,金融,通訊等一系列的無形商品.
D. 什麼是數學文化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
數學文化是指人類在數學行為活動的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物質產品指數學命題、數學方法、數學問題和數學語言等知識性成分;而精神產品是指數學思想、數學意識、數學精神和數學美學等觀念性成分。觀念性成分是一種「默會知識」,主要具有「文化素質教育」的功能;知識性成分是一種「顯性知識」,主要具有「科學技術交育」的功能。
E. 信息產品與物質產品
信息產品是指在信息化社會中產生的以傳播信息為目的的服務性產品。;物質信息是生產活動的結果,創造了新的實物形態和使用價值的產品。。例:新聞產品、媒體產品、廣告、軟體產品、網站產品等是信息產品;
F. 「物質產品的人化」與「人的人化」的含義是什麼
在哲學上,物質是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為「客觀實在性」,它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即不依賴於人的意識,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
G. 1065. 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都包括什麼東西主要是各種產品嗎
物質財富主要是指經生產過程創造並積累起來的固定資產和庫存,此外包括土地和少量的自然資源.
傳統產業無論是農業還是工業都是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資本、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產品的知識含量較低故稱為物質產品.
物質財富包含物質產品,物質產品包含各種工農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