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解決偏遠地區或部分鄉鎮量少人稀、配送成本較高的問題
如下:
根據各農村地區不同的發展情況與現實需求,創新多樣化的快遞服務模式。有實力的快遞公司可以利用獨家代理模式,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與自身優勢,迅速拓展農村快遞服務網路。
快遞公司比較集中的地區,可以通過綜合服務站模式,整合快遞資源,實現統一配送,提高服務效率。充分利用各級郵站、超市門店、便利店、村文化活動站等現有設施,設立快遞自提站,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村內建設智能快遞櫃,以解決快遞配送最後一公里問題。
通過快遞公司自有員工與村快遞專員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包裹攬收與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實現村村通快遞。通過加盟、委託代理、網點合作等模式,促進農村快遞服務網路延伸。
快遞協同農村電商的幾種發展模式
1.快郵結合模式
快郵結合模式是郵政管理部門推動快遞企業與郵政企業開展合作,推動「村郵站」在開展郵政業務的基礎上,搭載快件派送業務的下鄉服務模式。
郵政企業作為國家大力扶持的具有普惠意義的企業,其在各省市都建立了相對健全的郵路渠道與基本覆蓋全國的寄遞網路,部分省市在郵政管理局的推動下,實現了郵政企業網點,特別是村郵站搭載快遞服務,使快件可以直接投遞到村民手中。
該模式的優點是利用現有的郵政行業資源,既緩解了「村郵站」的經營壓力,又解決了農村的派件難題,實現了郵政企業和快遞企業的雙贏。同時作為郵政服務場所,管理較為規范,服務較為標准,服務質量較高。
該模式的問題在於這種模式主要通過政府管理部門推動,郵政企業和快遞企業這兩個市場主體合作關系較為脆弱,做到敞開心扉合作並非易事。
郵政企業本身也從事快遞服務,與其他快遞公司屬於競爭關系,村郵站搭載其他快遞企業的快遞業務,郵政企業與其他快遞公司都存在沖擊自身業務的擔憂。
2.快遞企業自建電商模式
目前在我國快遞企業與電商企業間,進行了很多跨界經營的嘗試,其中快遞企業跨界電商主要以郵政公司的「郵樂網」、順豐公司的「順豐優選」為代表。其中「郵樂網+郵掌櫃」是通過郵政服務網點覆蓋鄉鎮的優勢,中國郵政精心打造的電子商務購物平台。
目前該平台售賣包括品牌服飾、箱包鞋帽、個人護理、居家生活、食品保健、母嬰保健和數碼產品等7大類上萬種商品,商品種類可滿足大眾基本生活所需,可為消費者和供應商提供品牌正品、安全快捷的電商服務。
針對各地土特農產品,「郵樂網」目前已開通多個省市購物專區。專區和當地土特產生產商簽訂合作協議,進行本地生鮮產品和土特產品的展示和售賣,採用限時運遞方式,實現生鮮產品全國配送、售賣,極大地滿足了「農產品進城、工業產品下鄉」的需求。
3.快遞+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台模式
為解決快遞在農村地區網點少、服務農村電商能力不足的問題,提高快遞與農村電商協同發展能力,同時幫助不會使用或沒有能力使用網路的農民享受網路購物與農產品網上售賣的便利,快遞與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台模式應運而生。
綜合服務平台主要提供網路購物、網路銷售、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繳費支付、取送貨品、農村創業、本地生活等各項服務,可以隨時為農村群眾提供生活用品網上代購、特色農產品代收代售、農資供應、農技服務等便民服務,讓農村居民足不出戶就能體驗到優質便捷的快遞電商服務。
該平台既是郵件、快件的代理服務中心,又是一個虛擬的電商超市,從而在終端環節完成了電商與快遞的結合,共同服務於廣大農村地區的居民。
農村快遞電商綜合服務平台的出現,為解決農村牧區發展電商難題,促進農村快遞服務網路發展開辟了一條適合農村牧區實際、符合快遞企業發展實際、適應農村市場和群眾需求的可行道路。
對於開發農村市場、服務農村經濟、服務農民生產生活,解決快遞服務「最後一公里」問題具有積極的示範引導作用。
4.農村電商第三方代理模式
農村電商第三方代理模式是由農村電商成立第三方機構專門從事農村快件的運輸和派送,向收件人或者快遞公司收取一定的費用。
例如新疆庫爾勒焉耆縣的「村村火」電子商務網路有限公司就利用在該縣各鄉建立的線下體驗店搭載快遞服務,由各體驗店負責所在鄉鎮、村的快件攬收與派送。其中在派件階段,每件包裹向收件人收取4元費用。攬收階段則由村民根據包裹時限、價格等因素自由選擇合適的快遞公司。
農村電商第三方代理模式的優點是實現了鄉鎮快件的統一運輸、統一派送,提高了快件運轉時效,節約了運輸和用工成本,提高了服務質量。
該模式的難點主要為,由於各快遞企業分別私下與第三方企業簽訂合作協作,各公司間利潤分成不同,可能出現第三方企業大力攬收高利潤企業快遞的傾向,使農民自由選擇權受到侵害,很難保證快遞企業的公平競爭。
5.多平台綜合委託代辦模式
為充分利用農村現有基礎設施,實現供銷、郵政(含快遞)、村級服務平台等「多點合一」,發揮整體效能。
在我國許多地區,郵政管理局大力推行以農村超市、村郵站、村委會、供銷社等平台為基礎的,多平台綜合委託代辦模式,向農村地區居民提供較為完善的快遞服務,並向所有快遞企業開放。
這樣既降低了農村地區快件投遞的成本,解決了快遞服務在農村服務能力較弱的問題,也為這些商戶及公共平台開辟了新的創收來源。這類服務點有比較固定的場地和人員,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經營穩定性比較強,農民的信任度也比較高。
6.「代運代投」模式
在運輸線路長、快件量偏少的偏遠鄉鎮,依託農村客運班車線路代運代投,實現快遞和鄉鎮客運合作,節省運輸成本,提高鄉鎮配送和快遞服務能力,解決快遞網點往鄉村延伸的問題。
例如為深入貫徹2014年湖北省「交郵合作」戰略,荊州市局與市交通運輸局共同選定洪湖市為市交郵合作的試點縣市,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全市交通運輸業與郵政業戰略合作的通知》。
明確了通過開展「交郵」合作推進「快遞下鄉」的重點內容和推進方式,並多次召集相關部門和企業召開座談會,研究和落實具體合作措施。
目前,洪湖快遞利用客運班車代運郵件、快件的交郵合作模式試點工作已見成效,如洪湖中通到烏林、老灣兩鎮的快遞由車主每天上午9時30分,准時將老灣和烏林的快件送往鎮上,然後再分送至收件人。荊州市局正聯合交通部門進一步規范流程,逐步推廣。
7.快遞+農業企業模式
隨著特色農產品的發展,農業企業直接進駐農產品的直產地,對農產品進行生鮮配送或者深加工,對其產品實行「線下銷售+物流配送」和「線上交易+快遞寄送」的雙線模式。農業企業隨著業務量的增長,其更樂於與快遞企業合作,快遞企業發展了固定的「大客戶」。
例如廣西百色市田陽縣某快遞企業直接與進駐該縣百育鎮的「壯鄉一品農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快遞收入一年就可增加6~7萬元,而且增長勢頭非常良好。這對於百色這樣的快遞業發展落後地區來說,取得這樣的業務量實屬不易。
8.快遞+生產基地模式
我國農產品資源豐富,種植能人眾多,隨著土地流轉工作的推進,很多種植能人已大規模承包土地,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基地。
許多有實力的快遞企業老闆利用自身家庭成員或所在地區有生產基地的優勢,依託自身快遞企業,網上開店,採用自己的快遞品牌進行配送,實現「從生產基地到消費者」的一條龍服務模式。
㈡ 快遞費用也是成本之一,在網上銷售農產品,如何解決物流的問題
隨著淘寶的日益普及,農產品在網上消費也變得更加普遍。對於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來說,一般是直接免郵,而小地方要收郵費是很多人網購的痛點。伴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世界形勢的更加嚴峻,石油價格的上漲讓很多人直呼不敢出門。疫情的反反復復,更是讓更多人腰包越來越扁,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網上銷售農產品成本越來越高,快遞費用越來越高,該如何解決呢?
對於社會而言,則是要廣泛地建立快遞點,快遞點要盡量選擇人流量較大的地區,可以讓居民自己來拿取農產品,從而減少精準配送所產生的費用。最後希望大家能夠購買到品質合格的產品,能夠為農民的脫貧致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夠讓優質的農產品發揚光大。
㈢ 農產品配送模式有哪些
目前主要的農產品配送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但卻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
2. 「農超對接」模式。近年來,超市成為城市家庭采購食品的主要渠道,城市消費者信賴超市的食品安全。「農超對接」既可避免生產的盲目性,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
3. 直銷模式。直銷是指生產廠商(生產者)不經過中間環節,直接將產品或服務出售給消費者或用戶的營銷方式,常見的如網上銷售,大棚現場交易,採摘直銷等。
4. 以農產品加工商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直接由主導供應鏈的加工商銷售給各個零售商。
5. 以農產品零售商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
6. 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模式。
㈣ 農產品配送的流程!!!
農產品配送公司每天配送的食材很多,那些熟悉的食材一般都要經過多少個流程才能到達客戶的餐桌上呢?本文這就簡單說一說大致農產品配送流程。
一、農田收割
農戶在收割完成後,進行農殘檢測。等到檢測結果沒有問題,農戶將蔬果清理干凈,放到預冷設施消除田間熱。
二、冷鏈運輸
農產品配送公司冷鏈車到達,將蔬果裝車,直達倉儲配送中心。
三、檢測入庫
農產品配送公司檢測員進行二次農殘檢測,檢測結果無誤後,倉管員依據蔬果不同的儲存條件,分類入庫。
四、按需分揀
倉管員根據匯總的訂單需求將食材搬運出庫,分揀員按需挑選。檢測員做好食材留樣,後續送往專業檢測機構檢測。
五、裝車運輸
分揀員和品檢主管進行二次檢查,確認食材品類、重量和質量無誤後,裝車運輸。
六、質檢簽收
農產品配送員將食材和檢測報告送到客戶指定地點,客戶確認無誤後簽收,完成整個農產品配送流程。
以上就是關於農產品配送流程的大致介紹,共計6個步驟。
㈤ 我國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
1.直銷型物流配送模式
作為早先開始使用和等級較低的物流配送模式,是農人和莊家產物生產點自主經營,把農產品送到商場和消費者那裡。這種直銷型物流配送模式具有雙面性的特徵。它的優點是節省庄戶和農作物基地運輸配送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有利於保障農作物品質,擔保產品的新鮮度,滿足消費者的要求,除此之外還能夠減少流通環節,直接上架銷售。缺點是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建設物流系統,很多莊家和基地難以負擔,配送規模小,配送成本高,難以抵抗市場風險。
2.批發市場主導型物流配送
依靠一定范圍的農村產物批發商場,人們與中間商把零散的農產品進行會集,等待批量商去購買,再由零售商進入商場出售。這種配送模式的優點是縮減單位輸送成本,擴展大宗產品對外銷售。缺點是缺少指定業務代理人,效率低,沒有進一步的增值服務。
3.加工企業主導型配送
莊家和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和加工企業簽署合約,按照農產品規定的種類和規格類型生產,企業再收購。企業經過一系列的加工包裝再由零賣商家開展販賣活動。在這種模式下,優勢是抬高農作物的額外價值,農作物生產者會獲得相應利潤,市場風險小。缺點是很難協調雙方之間利益分派,產生分歧。
4.共同配送模式
共同配送指的是眾多農作物企業為了更好的完善配送方式而協同一起的活動,不分類別,在這種模式下,能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有利於縮減成本,服務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