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產品經理,如何做需求分析
作為產品經理,每天要接觸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需求,在面對需求時,需要進行有效的需求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問題,從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用戶的問題,找到用戶需求的最本質,給予最合適的方案,滿足用戶需求。
需求分析是產品經理平常最基礎且重要的工作,確保需求的可行性,隨之進行後續的操作和跟進,需求分析也能發散出比較多的思考。
需求到底該如何分析?
需求的真偽判斷,在產品的生命周期里,我們需要對每一個需求進行判斷,不管是宏觀層次還是執行層次。而對於真偽需求的判斷總是模稜兩可的,我們需要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當前公司戰略、技術水平等很多情況進行斟酌。
用戶的需求也像一座冰山,有很大一部分隱藏在海平面以下,只有很少一部分需求暴露在海平面以上。
有時候我們收到用戶需求後,並且按他們的要求做了,但是在上線之後才發現所做的東西並不是他們想要的,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是怪自己還是怪用戶。可能他們提需求的時候都不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當然沒法告訴你了。
這就需要產品經理從自己專業的角度上出發,幫客戶找到那些隱藏的需求。我們經常所說的需求挖掘,主要就是找到隱藏在冰面下的需求。用戶的需求分成意識到的需求、無意識的需求、進一步的需求三種:
1、 意識到的需求 :表面上的需求,就是一些直接體現的問題,這些大部分產品經理在調研的過程中可以直接獲取到;
2、 無意識的需求 :這種問題需要產品經理對業務有一定的理解才能發現。只有對這類場景能做到「感同身受」的話,產品經理設計的過程中才能夠設計出更合理、更高效的方案;
3、 進一步的需求 :這是項目的深層需求,用戶對於他們自己遇到的問題也沒有辦法提出關鍵的解決方案。因此需要產品經理對問題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實現方式以創造用戶未想到的功能。
㈡ 產品經理日常:剛接到一個新需求,應該怎麼處理
作為產品經理,接收需求簡直是我們日常工作中再基本不過的事情了,只要和你有交集,都有可能產生需求,有可能是用戶直接反饋的需求,也有可能是公司運營、市場等部門同事給你反饋的需求,也有可能是老闆直接給你提的需求,當遇到這些需求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呢?
我們首先需要去判斷下這個需求的真偽,接下來根據我們分析需求的優先順序進行排序,讓我們的產品圍繞核心目標朝著一個健康的方向不斷進行迭代。中間最關鍵一點就是要做好溝通反饋,不然給你反饋需求的人會認為你沒有重視起來,對於需求方來說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所以這一點一定要重視起來。
接下來,我們再來聊聊怎麼去分析需求,或者說怎麼去判斷需求的真偽,我們知道在設計某個功能的時候,就是為了解決用戶在某個場景下所發生的需求,從而解決這些問題,這個功能才會存在價值。那麼,如果用戶提的需求我們理解的不正確,設計的功能很可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甚至僅僅是解決了用戶的表面需求,出現功能做了,用戶也不會去用,導致我們時間和精力都浪費了,最後的結果也不太令人滿意。
那麼,當我們遇到需求的時候,是否應該立即去處理呢?
我建議應該這樣去做:
1. 用戶為什麼會產生這個需求?
當需求方向你闡述完某個需求後,向他詢問:提這個需求的目的是什麼?即為什麼會產生這個需求?這個問題可以幫你完全理解需求,並辨別需求的真偽。
2. 用戶在什麼場景下會使用這個需求?
即搞清楚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用到此功能。明白了這個,才知道如何更好地設計功能來滿足需求。
3. 是否有可能衍生出新的場景?
為了避免設計的功能因擴展性不足,後期推翻重來,在一開始,就應該做盡可能全面的考慮。通過需求方的場景,擴展思考,是否存在衍生的場景。思考的過程,也是幫助你抓住和理解需求本質的過程。
4. 技術層面如何看待這個需求?
接到需求,並充分理解了需求後,跟相關技術負責人花幾分鍾時間討論一下,聽聽他從技術上對需求的考慮。通過此過程,你們基本會對需求點及實現方式達成共識,在後期正式開發時,阻礙會小得多。
5.做了這個需求對用戶有什麼影響,以及用戶對這個需求的緊急和重要程度是怎麼樣的?
一定要問清楚,處理這個需求對用戶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是什麼,從而判斷需求的類型,以及緊急重要程度,最後一定要多詢問一句,需求方對這個需求的緊急重要程度的認知,避免我們分析完需求的緊急重要程度和需求方理解的不一致,導致最後出現矛盾。
那麼,當需求方對需求不明確的時候,應該怎麼處理呢?
我建議這樣處理:
1.最直接的方式,誰提出的需求,找誰搞清楚需求,最好讓需求方把場景描述清楚,還原需求的真實使用場景,有助於幫助我們來更好的理解需求,有可能需求方調研清楚以後,該需求可能就不會存在了。
2.如果需求方也說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啥,在你聽完他不清晰的描述後,利用你的專業技能,幫他梳理,並跟他確認,你的想法是否正確,是否就是他想要的
3.向對方提問題是搞清楚一件事情最好的方式,或許可以嘗試這么問需求提出者: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會做什麼事?你現在實際操作中覺得哪裡是最困難不方便的?你覺得最好的操作方式應該是什麼樣的?類似這類問題,既是幫你搞清楚問題,也是幫對方梳理思路。
當需求明確後,後續的工作流程就會清晰很多,我們做個復盤,來看下我的工作流程:
第一步 ,與需求方進行溝通,主要是復述你接收到的需求,確保需求接收正確沒有存在理解偏差。
第二步 ,我把它叫做清洗需求池,把接收到的需求進行清洗,分類出那些是已有替代功能完成了的,哪些是在之後的版本中有規劃的了,哪些是與公司戰略及產品目標不符合的需求,哪些是可以在這個版本加入的需求,同時評估需求的可行性、優先順序、難易度。
第三步 ,將上述第二步的結果形成文檔,並提交需求方,最好是自己親自講解,獲取需求方的同意。這一步至關重要。
第四步 ,需求的具體分析,梳理邏輯關系,業務流程。
第五步 ,進行原型設計,如果需要出PRD,再這個階段也一塊進行輸出。
第六步 ,開原型評審會(就是我們常說的kick-off會議),與UI、研發一同溝通需求及PRD,對會上的東西進行及時的補充和改進。
第七步 ,跟進UI設計稿,確認設計稿。
第八步 ,協助研發開發,開始編輯測試用例和測試文檔,並准備種子數據(如果有測試,就協助測試完成,如果沒有,就自行完成)
第九步 ,測試,驗收產品
第十步 ,上線,交付產品
以上流程中有的階段可能會反復進行,最為重要的就是我們的溝通能力,下期我們繼續講解如何提高溝通協作能力,最後還是希望大家持續關注,微信公眾號中搜索「小寶談產品」,讓我們一起在產品和運營的路上不斷前行~
㈢ 產品經理需求分析的方法匯總
產品概念篩選之後,就需要投入資源開始推動項目進度了。首先要進行的就是需求採集,需求採集在產品研發和迭代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就像前面幾篇文章所講的,產品為滿足需求而生,有了需求才有了產品前進的方向。 一般面對需求,要經過需求採集、需求驗證、需求轉化等過程,那麼需求採集的方法有哪些呢?需求採集完了之後,如何進行有效轉化呢?下面一起來探討一下。
需求的採集分類維度有很多種,下面主要闡述兩種分類維度。
1.第一個維度:直接採集與間接採集
直接採集和間接採集分別對應著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 。區分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最主要是看需求是原始的還是加工過的,比如直接從用戶採集的,那就是一手需求,而從行業報告、數據資料採集的需求那就是二手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看需求的提出者,如果需求提出者就是用戶自身,那就是一手需求,如果需求的提出者是轉述的需求 ,那就是二手需求。
直接採集可以保證自己的產品更真實、更准確、更接底氣,實際工作中,我們要保證採集到的需求有一定比例是直接採集,而對於二手需求,則要帶著問號去看,要進行需求的深挖,防止需求被曲解。但是,某些二手需求比如客戶反饋周報是已經經過整理的,准確性實用性都比較能得到保證,使用效率也更好。因此在實際需求採集工作中,也要靈活使用直接採集和間接採集。
2.第二維度:Z字採集法
Z字採集法的四個維度,說和做、定性和定量,用兩個關鍵軸進行聯系。兩條關鍵軸將這個方法分成了四個象限,分別叫做定性地說、定量地說、定性地做、定量地做,這個路徑恰似一個Z字,所以又稱Z字採集法,如下圖所示:
上圖中每一個象限都對應一種常見的需求採集方法,分別為用戶訪談、調查問卷、可用性測試(即通過觀察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發現需求)、數據分析, 比如在產品的規劃階段,聽用戶定性地說,隨機取樣200個用戶訪談,確定產品方向;在項目早期,聽用戶定量地說,投放30萬份調查問卷,確定需求優先順序是什麼;在項目實施階段,聽用戶定性地做,通過選取20個用戶進行可用性測試,更好地去滿足需求;在項目上線 後,看用戶定量地做,通過數據分析,不斷改進產品。
Z字採集法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的循環過程,不斷地採集、升級迭代來優化產品。
3.實用的採集方法
騰訊的10/100/1000: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看100篇用戶寫的相關文章、處理1000個用戶反饋,以此來保持和用戶接觸的強度。
阿里讓產品去做客服,由此來熟悉客戶。同理,產品經理去銷售崗、技術支持崗輪訓,都能加深對用戶的理解。
利用網路搜索引擎也是個好辦法,例如使用網路搜索產品名稱,可以看到最多搜索,以此來了解的困擾用戶最多的問題。
4.需求轉化:Y模型
採集用戶的需求並解決它,是我們產品人的目標,我們要採取的策略是用心聽但不要照著做。這就涉及到需求有效分析。需求分析有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叫Y模型分析法,如下圖所示:
「1」是用戶需求場景,when/where/who/what,是需求的第一種深度——觀點和行為;
「2」是需求背後的目標和動機,是需求的第二種深度——目標和動機;
「3」是解決方案,即滿足這樣的需求,我們做出了什麼樣的產品;
「4」是人性,是需求的本質,對應馬洛斯需求,是需求第三種深度——人性和價值觀。
再進行需求分析做出產品的時候,不能只聽用戶怎麼說,即不能簡單地從「1」到「3」,而要深入分析用戶需求背後的目標和動機,即按照「1」到「2」再到「3」路徑來進行分析和實現,更進一步地要上升到「4」,上升到人性和價值觀的高度來思考需求背後的本質,每一款偉大的產品必然是滿足人類最本真的慾望,如果能把需求挖掘到這個層次就找到了產品最本質的用戶價值,例如Apple。
㈣ 面對用戶的各種需求產品經理應該如何面對
4.影響度
這里包括這個需求處於當前邏輯中的位置,需求直接影響到哪些部門,那些角色,人數是多少,對系統的改動是多少,這個是把控產品升級節奏的考核點,對於影響度大的需求,一般會進行拆分,分步走,保持一個好的產品更新節奏。
產品經理的日常工作裡面面對最多的是什麼?——需求;既然經常要面對來各個角色,各種各樣的需求,那麼如何進行需求管理則變得非常重要。多花些功夫在需求整理,盡可能的保證每個被開發的需求都能夠有所依據,減少修改需求情況,這也是產品經理體現職業素養的地方。
㈤ 如何寫好產品需求
產品經理日常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收集整理產品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文檔,將需求傳遞給項目團隊成員,完成需求功能開發測試上線。如何寫好產品需求屬於技術活,好的產品經理的需求有條理,由淺入深闡明問題及解決方案,而一般的方案會讓人看過後不知所雲,需要再次澄清需求。
如何寫好產品需求,有小竅門或理論可以參考,比如金字塔原理,在產品初期,我們往往會犯思路不清晰、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提煉不出產品核心需求點的問題。這時,運用金字塔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構建清晰的邏輯思路,更好地表達產品觀點。
根據金字塔原理的指導,從分析需求產生的背景,到根據背景認清沖突點,分條列出沖突問題,歸納整理思路;最後根據已知問題,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尋求解決問題之道。以上步驟完成後,便可以將所有思路總結成文檔,具體實施。這種構建方式可以很明確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增強代入感。
歸納總結共三點:
1、分析背景,提煉關鍵需求點
關鍵需求點不用長篇大論,最好能一句話說明要做的事情,如果要深入細節,再詳細描述。
2、用歸納法理清你的思路
提煉關鍵需求點後,可以針對需求點提出相應解決方案,多個需求或解決方案之間可能存在邏輯關系或沖突,通過歸納法來總結梳理,幫助把握核心需求點、區分優先順序。
3、尋找問題解決知道
歸納總結問題後,剩下就是針對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了,解決方案的好壞取決於產品經理的經驗與學習能力。
㈥ 產品經理如何進行需求分析
本文分為4個模塊,分別為產品的定義、需求的定義、挖掘需求、需求分析。前兩個模塊主要講解概念,後兩個模塊主要講解方法論。個人認為對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方法論同樣重要,只有深刻的理解概念,才能支撐方法論,做出合理的判斷。
1 . 什麼是產品
在互聯網環境,都提倡以用戶為核心,滿足用戶需求,產品被創造出來就是為了滿足用戶,產品的本質也就是商品,用於交易。
產品具備交換價值
產品可以被交換,才具備價值。網路紅人手工耿創造了一台倒立洗頭機,這台機器就不是產品,它不具備交換價值,因為沒有人在平日會倒立洗頭。如:愛情、忠誠、友情這些也不是產品。
2. 什麼是需求
假設你是一家電影產品公司的產品經理,下圖中這3種情況,哪種才是用戶的需求?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弄懂需要、需求、慾望之間的關系。
需要(Needs): 人 的基本需求
需求(Demands): 人有能力購買某個產品具體的慾望
慾望(wants): 人的想達到某種目,且超過目前的能力范圍
根據上述需要、需求、慾望的定義,來解答上面的案例。
「我要看電影」是用戶的需要,因為電影是這個行業的基本要素,你必須提供看電影的服務。就如同理發店一定會提供理發服務。
「我要花15元購買VIP,去看電影」,這是用戶的需求。為了看電影,用戶需要花費15元購買VIP,這15元是是在用戶能力范圍之內的。
「我要免費看所有電影」,這是用戶的慾望,很難滿足,超過自己的能力范圍,因為電影資源在廠商手上,廠商希望通過它來商業變現,不可能全部免費開放。
滿足用戶的「需要」是產品在行業的立足之本, 也是行業的門檻,這個「門檻」在大部分行業一定的成熟的方案,且實現難度低,可以通過收集市面上的產品,它們的公共點就是行業的「門檻」,如:OA系統的簽到、審核功能,即時通訊的IM聊天功能等。
行業的門檻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市場的發展,行業的門檻會不斷上升。如:早期的網吧只要提供上網功能就行,對電腦配置沒有太大要求。現在的網吧必須達到一定的配置,如:處理器必須達到I5,顯卡要達到XX標准。
滿足用戶的「需求」,是產品的核心功能、壁壘, 主要幫助公司實現商業價值,這個點很龐大,以本人B端的從業經驗來說,如果想讓用戶付費,就讓用戶有感知。產品需要告知用戶,它幫助用戶節約了多少成本,提高了多少效率,帶來的了多少營收,這樣的數據最好在月報或者年報中展示。需要記住一點, 滿足用戶需求並不是建立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上,產品給用戶是「多」,用戶給產品是「少」, 這樣用戶才願意付費 ,這需要做到規模化、批量化。
滿足用戶的「慾望」通常用於產品拉新、促活的手段 ,如:商品打折、拼團活動、送優惠券等,用戶只需要付出極低的代價就能滿足自己的慾望。
3. 挖掘需求
能夠直接獲取的需求,價值都不大,有價值的需求它就像土裡面的金屬,需要挖掘。
以上圖的抖音為案例,我們在挖掘用戶需求的過程中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入手。
縱向: 採用「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方法 ,提取用戶回答的關鍵字,不斷的明確用戶所說的場景。
橫向: 提取用戶回答的關鍵字中的近義詞或反義詞 ,不斷的擴充用戶場景。如:用戶的需求為休息,那我們就需要明確用戶是想睡覺還是不想工作,如果是睡覺,那我們是不是要准備一張床;如果是不想工作,那麼用戶的工作量是不是太多了,有什麼辦法減少工作量。
縱向和橫向的交點就是用戶的需求/需要/慾望,如抖音案例:縱向挖掘出用戶想看的內容為可愛美女跳街舞,橫向挖掘出用戶想看的內容為帥哥跳街舞,那麼橫向和縱向的交點為街舞,用戶其實想看的是街舞,與帥哥、美女沒有關系。
4. 需求分析
挖掘到用戶的需求後,我們就需要分析需求,需求分析大體有HMW、競品分析、數據分析3種方法,這里介紹HMW這種需求分析方法。
HMW分為5個步驟:
明確用戶場景問題;
HMW分解問題;
發散思維頭腦風暴;
分類排序;
流程與原型設計。
1)明確用戶場景問題
首先需要明確需求中的用戶場景問題, 可以參考5W1H模型, 如:什麼用戶,在什麼地點,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是怎麼做的,結果如何。
以下舉幾下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明確問題還需要明確背後的目的,以及所帶來的價值。其中價值具體分為商業價值和用戶價值。
商業價值:能給公司帶來什麼,可以是營收、品牌傳播、用戶獲取等等。
用戶價值:能給用戶帶來什麼,可以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更好的操作反饋等等。
2)HMW分解問題
分解問題可以從積極、轉移、否定、腦洞、拆解這幾個方面入手。 以用戶的購買率低為案例 ,用HMW方法來分解這個問題。
積極
積極:以用戶為中心,挖掘對用戶正向、有意義、方便、有趣點。
我們可以看游戲行業在「積極」方面的做法,游戲行業的用戶獲取成本高,發行時間短,對用戶的「固化」手段值得我們學習。例如:一款游戲通過數據反饋,用戶連續7天登錄游戲,用戶的留存率達到50%,連續30天登錄游戲,用戶的留存率達到90%。該游戲通常會採用以下兩個做法
簽到:用戶每天簽到可獲得一些小獎勵,連續簽到7天,可獲得一次大獎勵,連續簽到30天獲得更大的獎勵;
連續不斷的正反饋:用戶在前期獲得高頻率的正反饋,如:禮包領取,快速升級、極品裝備易獲取等等。增加用戶的沉沒成本。
轉移
轉移:他人/第三方來驅動用戶做某一件事。
以游戲行業為例,游戲產品通常會設計好友上線提醒和團隊任務功能,讓用戶的好友和相關任務驅動用戶提升游戲的活躍度。
否定
否定:我們不去做某件事也能達成目的或用戶不得不去做某件事。( 逆 向思維 )
這里舉一個逆向思維的例子,如:一家公司推出一件爆款女性衣服在線下門店銷售,這件衣服用戶拿起和試穿的次數很多,但購買率很低。
首先我們可以提取到的關鍵信息:
這件衣服的曝光率很高;
用戶很喜歡這件衣服。
按照正常的思考路徑,我們會思考衣服的定價、當前季節、門店的服務等等這些因素才導致衣服的購買率低。
用逆向思維思考,假設用戶成功購買衣服,用戶會穿著這件衣服上班、逛街,那麼是不是這件爆款衣服不適合在公眾場合穿,才導致購買率低。
這里介紹兩種逆向思維的是思考方式
果到因:正常的思維是由因到果,逆向思維需要從果逆推到因,如:用戶的購買率低,由購買率低推導出是什麼因素導致購買率低。
假設相反結果:設立結果的反面,如:用戶的購買率低,如果用戶的購買率高,那需要具備什麼因素。
腦洞
腦洞:頭腦風暴。
站在這個角度思考問題,關鍵在於思維不受限,需要天馬行空。可以組織設計、研發、測試、市場等同事一起進行頭腦風暴,產品經理從中進行協調,引導頭腦風暴的方向。
拆解
拆解:分解用戶的行為路徑。
用戶的行為路徑分析需要結合用戶的相關數據,這部分後續會專門用一篇文章來說明。
3)發散思維頭腦風暴、分類排序、原型設計
發散思維頭腦風暴、原型設計沒有具體的方法論,不做重點說明,其中分類排序會在下一篇文章來講解。
5. 總結
本文介紹了需求分析的方法論,方法論只是「術」的層面,行業的經驗,行業的理解才是「道」的層面,只有「術」與「道」的結合才能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
㈦ 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筆記整理)
本篇文章是對超仔老師課件的筆記整理,對於入門級產品經理應該如何掌握對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學習完本課堂能夠對這方面的知識體系更加系統性地了解,課件內容是理論和實際例子的結合,實實在在的干貨知識通俗易通。對自己近期奔波於各公司的面試有莫大的幫助。
總共有三節課:
第一節主要內容是產品需求內涵的理解;認識需求的分類、層級、規律;學會如何正確地表達一個產品需求。
第二節主要內容是對需求獲取的渠道和方式的掌握;學會對記錄需求的方式。
第三節主要內容是對需求挖掘使用場景的了解;需求挖掘方法的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和需求優先順序的排序方法的掌握。
一、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產品需求
1、產品需求的內涵
①什麼是產品?
所有的人造物都可以是產品,為了滿足人們特定的需求而生產出來。汽車是為了讓你移動的更快;房子為你遮風擋雨;衣服是讓你保暖與遮羞。
②什麼是需求?
需求是由個體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它是個體進行各種活動的基本動力。這是需求在心理學上的定義。
③需求的產品的關系
產品是為了人們的需求而被生產出來的,因為需求的驅動,才會使得用戶需要產品。互聯網產品就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來滿足人類的需求。
互聯網產品的形態有:App、Web網頁、PC客戶端、各種硬體內的軟體、AR、VR等等。產品經理所做的工作就是如何設計互聯網產品去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
④案例分析:中午你餓了,想盡快吃飯,又不想出門,快速填飽肚子是需求,因此誕生了外賣產品。比如:美團外賣、餓了么
⑤理解需求的誤區
很多產品在討論需求的時候,會流於表面,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把解決方案當成了需求,對需求的理解挖掘一定要到心裡狀態這個程度。
2、需求的分類及層次、規律、拆解用戶需求
①需求分類
用戶需求:滿足用戶所想,用戶是上帝
商業需求:一切向錢看,商業化是目的,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
用戶需求和商業需求的關系
提供產品必須滿足用戶需求,你只有滿足了用戶需求才會對用戶產生價值,你才有可能實現你的商業化目的。談商業需求的前提一定是談用戶需求,只要把用戶需求滿足好了你的商業需求才有可能得到實現。
案例分析:微信在起步階段,用戶需求高於商業需求僅僅滿足用戶需求不收取任何費用沒有任何廣告,最近幾年,用戶需求滿足得很好了,作為一個成熟的產品,要攫取商業利潤,商業化信息越來越濃,支付提現要手續費,廣告介入,售賣廣告位。
②需求層次: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Ⅰ)生理需要:滿足日常生活基礎所需,如吃穿住用行等;
(Ⅱ)安全需要:如對健康的擔心、對貧困的恐懼、對無知的憂心、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在安全感匱乏的同時,則內心驅動會促使去滿足獲取安全感的需要;
(Ⅲ)社交需要:社交包括友情、愛情、親情等多個層次;
(Ⅳ)尊重需要:希望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展現自己,獲得人們的認可。尊重與被尊重都存在與社交網路中交流互動中;
(Ⅴ)自我實現需要:最高階級的需求。如微博加V、知乎。
用戶需求:人性七宗罪,在聖經里,人類天生都是罪惡的,所以從生下來開始一生都在贖罪,具體有七宗罪:淫慾、貪食、貪婪、懶惰、暴怒、妒忌、傲慢。
③需求層次的規律
規律一: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層次劃分為5類,只有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成為新的動力。
規律二:這些需求都是與生俱來的,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革而變化,即需求是不會變的,變的是滿足需求的產品。
規律三:產品最核心的是其解決的需求是否是剛需。馬斯洛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如生活類的吃穿住行,即為剛需。其上一層次的安全需求,也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越往上,則變得越來越不必要,如自我實現,不再是所有人的必須。
規律四:越底層的東西,越是平淡無奇,使用起來越是不溫不火。需要的才打開使用,是一種工具。而其他基於新鮮感的需要,則在使用高峰時則萬人空巷;低谷時,則門可羅雀。故基於底層的工具類需求,粘性未必最高,但一定是生存最久的。
④拆解用戶需求
一條用戶需求可看做是『目標用戶』在『合理場景』下的『用戶目標』,其實就是在解決『誰』在『什麼環境』下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案例:拆解用戶需求
需求一:酷愛音樂,跑步的時候一定要聽音樂,而且要聽特別感動的音樂
需求二:想知道最近流行什麼音樂,不然K歌總覺得自己落後
需求三:不知道聽什麼,推薦的自己不喜歡
本章小結
需求是產品經理口頭上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彙,但需求二字背後的真正含義又有多少人知道。究竟產品需求包括什麼,需求如何分類,用戶需求和商業需求究竟什麼關系,以及需求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通過本節課能夠深刻領悟到
二、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需求的來源
1、需求獲取的渠道:外部和內部
①外部:
外部獲取需求的方式有用戶、競品、市場、合作夥伴
(Ⅰ)用戶:產品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可通過用戶反饋、用戶調研獲取;
(Ⅱ)競品:競品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同樣的產品功能滿足同樣用戶需求的產品,另一種是用不同的產品功能滿足同樣用戶需求的產品。競品對用戶需求的滿足程度、滿足方式可以為我們的產品設計帶來一定的啟示
(Ⅲ)市場:需求和產品常常會受到行業政策調整的影響。如『凈網行動』、『打車軟體專車服務屬非法營運』等
(Ⅳ)合作夥伴:合作夥伴在商業模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②內部:
內部獲取需求的方式有產品數據、老闆、同事、自己
(Ⅰ)產品數據:用戶在使用時會產生行為數據,這些客觀的數據一定程度上會反映出用戶需求
(Ⅱ)老闆:企業運轉的根本目的在於盈利。產品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必須兼顧公司的戰略需求。
(Ⅲ)同事:產品、研發、設計、運營、市場、銷售、客服是距離用戶最近的人,往往最能理解用戶抱怨的點也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Ⅳ)自己:產品經理應該成為自己產品的重度用戶,而且是產品的目標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發現用戶需求,如此一來更能幫助用戶解決問題。
2、需求記錄
產品相關人員在獲取需求之後,還需要對數據進行一個初步的記錄,以便於後面的產品經理對需求進行分析、管理與實現
①需求的記錄方式
②需求類型
按產品屬性劃分:分為idea、新增、優化、Bugfix四種類型;
按產品職能劃分:分為功能類需求、運營類需求、數據類需求、設計類需求;
本章小結
需求來源於各方面,產品經理對於需求的把控是檢驗產品能力的重要一環。現實中往往出現需求很多但都不合理,問題就在需求的來源不對,導致需求的質量不高,因此要把控好需求的來源,提高需求的質量。
三、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需求的挖掘
1、了解需求挖掘的使用場景
通常產品規劃前期,產品經理需要定位好用戶的痛點,為其提出解決方案,並作為產品的核心功能和賣點。比如景區導航的核心功能點是定位和導航,天氣預報App的核心功能是天氣報道和預報,明確其核心功能後,還需規劃其他延伸的功能或相關功能,以增加用戶的粘性,推動用戶的活躍和轉化。
2、掌握需求挖掘的方法
①心裡+場景方式就是通過用戶在某個環境狀態下,對用戶每個心裡狀態進行分析和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
案例分析:墨跡天氣是以天氣播報為核心功能的,當用戶知道天氣情況後,他們有哪些心理活動?又下雨了?今天穿多少衣服出門?空氣質量是否適合運動、逐一的梳理出用戶在這個場景下可能存在的心理狀態,針對心理狀態列出功能點
②標簽+場景是通過對用戶的基本認知進行場景化思考,對這個特點的用戶在這個場景下需要哪些功能。
案例:keep是針對80後的運動軟體,那麼我們先列出80後的社交和標簽行為,然後選擇一個場景逐一考慮是否有新的功能點。
3、需求分析
①需求分析的方法
需求分析分成三個部分:需求篩選、需求透視、需求排序
三者的邏輯:首先篩掉不做的需求,其次對要做的需求進行進一步提煉,最後對提煉好的需求進行優先順序排序。下面對這三者做下分析
(i)需求篩選
需求篩選的特點包含真實性、一致性、價值性、可行性;
真實性:這個需求是否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一致性:有多少用戶需要這個需求,覆蓋率多大,是否滿足產品定位;
價值性:需求能帶來多大的價值?需要付出多大成本?;
可行性:需求在現有的資源上是否能實現;
(ii)需求透視
需求透視包括表面需求、本質需求、產品需求。本質需求是用戶想解決的根本問題。獲得用戶的本質需求更能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來解決用戶需求;產品需求是依據用戶想解決的根本問題,得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iii)需求排序
需求排序的三個基本考慮因素:戰略定位、產品定位、用戶需求,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七個維度:相關性、邏輯性、價值性、強度、廣度、頻率、類型
(Ⅰ)相關性:考察需求與戰略地位、產品定位的相關性
(Ⅱ)邏輯性:完成A功能才能進行B功能
案例分析:微信錢包開發戰略:綁定銀行卡—充值—消費—紅包—理財通—京東精選—生活繳費
(Ⅲ)價值性:考察需求能創造的企業價值、用戶價值的性質與數量
(Ⅳ)強度:考察需求的強弱,三個因素考慮:必要性(不可缺少)、高頻次(需求次數多)、持續性(長時間保持足夠的需求頻次)
(Ⅴ)廣度:需求覆蓋的目標用戶有多少
(Ⅵ)頻率:考察需求單位時間內出現的次數
(Ⅶ)類型:依據KANO模型對需求作出分類,考察需求類型。KANO模型認為用戶需求可分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
本章小結
產品的需求的來源於用戶、客戶、領導,產品經理應該要有自己的一套產品功能規劃思路和方法論;對收集到的需求,可以通過「心裡+場景」、「標簽+場景」這些緯度去判斷需求是否符合用戶心裡和個人特徵;緊接著對符合的需求的進行分析、篩選、優先順序排序,這項工作是最考驗產品能力的,互聯網行業瞬息萬變,只有利用好手中的資源合理安排需求,才能抓住市場機遇,優先滿足用戶需求,獲取市場流量。
㈧ 如何用3個步驟簡單整理需求
通常在經歷了產品經理自己調查的需求,BOSS的建議需求,市場部的需求等狂轟濫炸之後,產品的第一版本需求已經整理的差不多了,那麼接下去該如何深度整理這些需求呢?
▍1、根據需求描述畫出思維導圖
這里的思維導圖包括產品信息圖和產品結構圖。
信息結構圖主要是列出產品中包含的各個欄位,方便後台開發人員參考使用。
產品結構圖主要是列出各個模塊的功能。用序號將每期要迭代的功能標出。
(PS:思維導圖可以用作整理需求。不過筆者用的更多用在思考產品,這樣更能拓展、發散思維。在紙上勾勾畫畫和電腦上敲擊鍵盤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2、根據思維導圖,列出功能需求清單
這部分根據實際情況,可寫可不寫。產品信息圖與結構圖中已經包含這部分內容
▍3、將功能需求整理成用例
這部分既可用表格,也可用流程圖來表示,主要說明前端與後台之間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