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產品的需求分析
目前已經從事產品需求分析三年,主要工作一般一下幾點:
1、獲取需求:有一個目標,知道大概需要做什麼,或者,自己想要做什麼。
2、需求調研:調研需求可行性,可行的話需要做什麼,怎樣做(界面、欄位信息、流程等)
3、制定方案:需求開發方案
4、評審方案:開評審會,評審方案
5、跟進開發、監督測試
6、驗收並上線
7、線上跟蹤:接收客戶反饋的信息,修復或優化系統
2. 產品經理需求分析的方法匯總
產品概念篩選之後,就需要投入資源開始推動項目進度了。首先要進行的就是需求採集,需求採集在產品研發和迭代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就像前面幾篇文章所講的,產品為滿足需求而生,有了需求才有了產品前進的方向。 一般面對需求,要經過需求採集、需求驗證、需求轉化等過程,那麼需求採集的方法有哪些呢?需求採集完了之後,如何進行有效轉化呢?下面一起來探討一下。
需求的採集分類維度有很多種,下面主要闡述兩種分類維度。
1.第一個維度:直接採集與間接採集
直接採集和間接採集分別對應著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 。區分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最主要是看需求是原始的還是加工過的,比如直接從用戶採集的,那就是一手需求,而從行業報告、數據資料採集的需求那就是二手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看需求的提出者,如果需求提出者就是用戶自身,那就是一手需求,如果需求的提出者是轉述的需求 ,那就是二手需求。
直接採集可以保證自己的產品更真實、更准確、更接底氣,實際工作中,我們要保證採集到的需求有一定比例是直接採集,而對於二手需求,則要帶著問號去看,要進行需求的深挖,防止需求被曲解。但是,某些二手需求比如客戶反饋周報是已經經過整理的,准確性實用性都比較能得到保證,使用效率也更好。因此在實際需求採集工作中,也要靈活使用直接採集和間接採集。
2.第二維度:Z字採集法
Z字採集法的四個維度,說和做、定性和定量,用兩個關鍵軸進行聯系。兩條關鍵軸將這個方法分成了四個象限,分別叫做定性地說、定量地說、定性地做、定量地做,這個路徑恰似一個Z字,所以又稱Z字採集法,如下圖所示:
上圖中每一個象限都對應一種常見的需求採集方法,分別為用戶訪談、調查問卷、可用性測試(即通過觀察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發現需求)、數據分析, 比如在產品的規劃階段,聽用戶定性地說,隨機取樣200個用戶訪談,確定產品方向;在項目早期,聽用戶定量地說,投放30萬份調查問卷,確定需求優先順序是什麼;在項目實施階段,聽用戶定性地做,通過選取20個用戶進行可用性測試,更好地去滿足需求;在項目上線 後,看用戶定量地做,通過數據分析,不斷改進產品。
Z字採集法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的循環過程,不斷地採集、升級迭代來優化產品。
3.實用的採集方法
騰訊的10/100/1000:產品經理每個月必須做10個用戶調查、看100篇用戶寫的相關文章、處理1000個用戶反饋,以此來保持和用戶接觸的強度。
阿里讓產品去做客服,由此來熟悉客戶。同理,產品經理去銷售崗、技術支持崗輪訓,都能加深對用戶的理解。
利用網路搜索引擎也是個好辦法,例如使用網路搜索產品名稱,可以看到最多搜索,以此來了解的困擾用戶最多的問題。
4.需求轉化:Y模型
採集用戶的需求並解決它,是我們產品人的目標,我們要採取的策略是用心聽但不要照著做。這就涉及到需求有效分析。需求分析有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叫Y模型分析法,如下圖所示:
「1」是用戶需求場景,when/where/who/what,是需求的第一種深度——觀點和行為;
「2」是需求背後的目標和動機,是需求的第二種深度——目標和動機;
「3」是解決方案,即滿足這樣的需求,我們做出了什麼樣的產品;
「4」是人性,是需求的本質,對應馬洛斯需求,是需求第三種深度——人性和價值觀。
再進行需求分析做出產品的時候,不能只聽用戶怎麼說,即不能簡單地從「1」到「3」,而要深入分析用戶需求背後的目標和動機,即按照「1」到「2」再到「3」路徑來進行分析和實現,更進一步地要上升到「4」,上升到人性和價值觀的高度來思考需求背後的本質,每一款偉大的產品必然是滿足人類最本真的慾望,如果能把需求挖掘到這個層次就找到了產品最本質的用戶價值,例如Apple。
3. 產品經理,如何做需求分析
作為產品經理,每天要接觸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需求,在面對需求時,需要進行有效的需求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問題,從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是通過用戶的問題,找到用戶需求的最本質,給予最合適的方案,滿足用戶需求。
需求分析是產品經理平常最基礎且重要的工作,確保需求的可行性,隨之進行後續的操作和跟進,需求分析也能發散出比較多的思考。
需求到底該如何分析?
需求的真偽判斷,在產品的生命周期里,我們需要對每一個需求進行判斷,不管是宏觀層次還是執行層次。而對於真偽需求的判斷總是模稜兩可的,我們需要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當前公司戰略、技術水平等很多情況進行斟酌。
用戶的需求也像一座冰山,有很大一部分隱藏在海平面以下,只有很少一部分需求暴露在海平面以上。
有時候我們收到用戶需求後,並且按他們的要求做了,但是在上線之後才發現所做的東西並不是他們想要的,這時候你應該怎麼辦?是怪自己還是怪用戶。可能他們提需求的時候都不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當然沒法告訴你了。
這就需要產品經理從自己專業的角度上出發,幫客戶找到那些隱藏的需求。我們經常所說的需求挖掘,主要就是找到隱藏在冰面下的需求。用戶的需求分成意識到的需求、無意識的需求、進一步的需求三種:
1、 意識到的需求 :表面上的需求,就是一些直接體現的問題,這些大部分產品經理在調研的過程中可以直接獲取到;
2、 無意識的需求 :這種問題需要產品經理對業務有一定的理解才能發現。只有對這類場景能做到「感同身受」的話,產品經理設計的過程中才能夠設計出更合理、更高效的方案;
3、 進一步的需求 :這是項目的深層需求,用戶對於他們自己遇到的問題也沒有辦法提出關鍵的解決方案。因此需要產品經理對問題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實現方式以創造用戶未想到的功能。
4. 如何做產品的需求分析
設計的起點是需求。在產品生命周期中,需求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產品可分為: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產品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需求,而且需求的種類也不同。
👉 從對象角度來看,需求有:基本需求、易用性需求、可操作性需求;
👉 從產品運營來看,需求有:產品運營需求、政策及法律需求;
👉 從系統角度來看,需求有:安全性需求、性能需求、可維護和可移植性需求;
👉 從來源看,需求有:客戶需求、公司內部需求、運營和市場需求。
公司有成熟的需求收集、評審、管理機制。在判斷需求優先順序的時候會採用KANO模型,判斷是魅力需求、期望需求、必備需求、無差異需求還是反向需求。比如前面提到的折疊屏,正反拍照、應用間交互,就屬於魅力需求。應用分屏屬於期望需求。折疊的可靠性屬於必備需求。
5. 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筆記整理)
本篇文章是對超仔老師課件的筆記整理,對於入門級產品經理應該如何掌握對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學習完本課堂能夠對這方面的知識體系更加系統性地了解,課件內容是理論和實際例子的結合,實實在在的干貨知識通俗易通。對自己近期奔波於各公司的面試有莫大的幫助。
總共有三節課:
第一節主要內容是產品需求內涵的理解;認識需求的分類、層級、規律;學會如何正確地表達一個產品需求。
第二節主要內容是對需求獲取的渠道和方式的掌握;學會對記錄需求的方式。
第三節主要內容是對需求挖掘使用場景的了解;需求挖掘方法的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和需求優先順序的排序方法的掌握。
一、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產品需求
1、產品需求的內涵
①什麼是產品?
所有的人造物都可以是產品,為了滿足人們特定的需求而生產出來。汽車是為了讓你移動的更快;房子為你遮風擋雨;衣服是讓你保暖與遮羞。
②什麼是需求?
需求是由個體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一種內心狀態,它是個體進行各種活動的基本動力。這是需求在心理學上的定義。
③需求的產品的關系
產品是為了人們的需求而被生產出來的,因為需求的驅動,才會使得用戶需要產品。互聯網產品就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來滿足人類的需求。
互聯網產品的形態有:App、Web網頁、PC客戶端、各種硬體內的軟體、AR、VR等等。產品經理所做的工作就是如何設計互聯網產品去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
④案例分析:中午你餓了,想盡快吃飯,又不想出門,快速填飽肚子是需求,因此誕生了外賣產品。比如:美團外賣、餓了么
⑤理解需求的誤區
很多產品在討論需求的時候,會流於表面,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把解決方案當成了需求,對需求的理解挖掘一定要到心裡狀態這個程度。
2、需求的分類及層次、規律、拆解用戶需求
①需求分類
用戶需求:滿足用戶所想,用戶是上帝
商業需求:一切向錢看,商業化是目的,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
用戶需求和商業需求的關系
提供產品必須滿足用戶需求,你只有滿足了用戶需求才會對用戶產生價值,你才有可能實現你的商業化目的。談商業需求的前提一定是談用戶需求,只要把用戶需求滿足好了你的商業需求才有可能得到實現。
案例分析:微信在起步階段,用戶需求高於商業需求僅僅滿足用戶需求不收取任何費用沒有任何廣告,最近幾年,用戶需求滿足得很好了,作為一個成熟的產品,要攫取商業利潤,商業化信息越來越濃,支付提現要手續費,廣告介入,售賣廣告位。
②需求層次: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Ⅰ)生理需要:滿足日常生活基礎所需,如吃穿住用行等;
(Ⅱ)安全需要:如對健康的擔心、對貧困的恐懼、對無知的憂心、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在安全感匱乏的同時,則內心驅動會促使去滿足獲取安全感的需要;
(Ⅲ)社交需要:社交包括友情、愛情、親情等多個層次;
(Ⅳ)尊重需要:希望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展現自己,獲得人們的認可。尊重與被尊重都存在與社交網路中交流互動中;
(Ⅴ)自我實現需要:最高階級的需求。如微博加V、知乎。
用戶需求:人性七宗罪,在聖經里,人類天生都是罪惡的,所以從生下來開始一生都在贖罪,具體有七宗罪:淫慾、貪食、貪婪、懶惰、暴怒、妒忌、傲慢。
③需求層次的規律
規律一: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層次劃分為5類,只有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成為新的動力。
規律二:這些需求都是與生俱來的,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革而變化,即需求是不會變的,變的是滿足需求的產品。
規律三:產品最核心的是其解決的需求是否是剛需。馬斯洛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如生活類的吃穿住行,即為剛需。其上一層次的安全需求,也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越往上,則變得越來越不必要,如自我實現,不再是所有人的必須。
規律四:越底層的東西,越是平淡無奇,使用起來越是不溫不火。需要的才打開使用,是一種工具。而其他基於新鮮感的需要,則在使用高峰時則萬人空巷;低谷時,則門可羅雀。故基於底層的工具類需求,粘性未必最高,但一定是生存最久的。
④拆解用戶需求
一條用戶需求可看做是『目標用戶』在『合理場景』下的『用戶目標』,其實就是在解決『誰』在『什麼環境』下想要『解決什麼問題』
案例:拆解用戶需求
需求一:酷愛音樂,跑步的時候一定要聽音樂,而且要聽特別感動的音樂
需求二:想知道最近流行什麼音樂,不然K歌總覺得自己落後
需求三:不知道聽什麼,推薦的自己不喜歡
本章小結
需求是產品經理口頭上出現頻次最高的詞彙,但需求二字背後的真正含義又有多少人知道。究竟產品需求包括什麼,需求如何分類,用戶需求和商業需求究竟什麼關系,以及需求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通過本節課能夠深刻領悟到
二、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需求的來源
1、需求獲取的渠道:外部和內部
①外部:
外部獲取需求的方式有用戶、競品、市場、合作夥伴
(Ⅰ)用戶:產品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滿足用戶的需求,可通過用戶反饋、用戶調研獲取;
(Ⅱ)競品:競品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同樣的產品功能滿足同樣用戶需求的產品,另一種是用不同的產品功能滿足同樣用戶需求的產品。競品對用戶需求的滿足程度、滿足方式可以為我們的產品設計帶來一定的啟示
(Ⅲ)市場:需求和產品常常會受到行業政策調整的影響。如『凈網行動』、『打車軟體專車服務屬非法營運』等
(Ⅳ)合作夥伴:合作夥伴在商業模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②內部:
內部獲取需求的方式有產品數據、老闆、同事、自己
(Ⅰ)產品數據:用戶在使用時會產生行為數據,這些客觀的數據一定程度上會反映出用戶需求
(Ⅱ)老闆:企業運轉的根本目的在於盈利。產品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必須兼顧公司的戰略需求。
(Ⅲ)同事:產品、研發、設計、運營、市場、銷售、客服是距離用戶最近的人,往往最能理解用戶抱怨的點也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Ⅳ)自己:產品經理應該成為自己產品的重度用戶,而且是產品的目標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發現用戶需求,如此一來更能幫助用戶解決問題。
2、需求記錄
產品相關人員在獲取需求之後,還需要對數據進行一個初步的記錄,以便於後面的產品經理對需求進行分析、管理與實現
①需求的記錄方式
②需求類型
按產品屬性劃分:分為idea、新增、優化、Bugfix四種類型;
按產品職能劃分:分為功能類需求、運營類需求、數據類需求、設計類需求;
本章小結
需求來源於各方面,產品經理對於需求的把控是檢驗產品能力的重要一環。現實中往往出現需求很多但都不合理,問題就在需求的來源不對,導致需求的質量不高,因此要把控好需求的來源,提高需求的質量。
三、產品需求分析思路和方法--需求的挖掘
1、了解需求挖掘的使用場景
通常產品規劃前期,產品經理需要定位好用戶的痛點,為其提出解決方案,並作為產品的核心功能和賣點。比如景區導航的核心功能點是定位和導航,天氣預報App的核心功能是天氣報道和預報,明確其核心功能後,還需規劃其他延伸的功能或相關功能,以增加用戶的粘性,推動用戶的活躍和轉化。
2、掌握需求挖掘的方法
①心裡+場景方式就是通過用戶在某個環境狀態下,對用戶每個心裡狀態進行分析和提出解決方案的過程。
案例分析:墨跡天氣是以天氣播報為核心功能的,當用戶知道天氣情況後,他們有哪些心理活動?又下雨了?今天穿多少衣服出門?空氣質量是否適合運動、逐一的梳理出用戶在這個場景下可能存在的心理狀態,針對心理狀態列出功能點
②標簽+場景是通過對用戶的基本認知進行場景化思考,對這個特點的用戶在這個場景下需要哪些功能。
案例:keep是針對80後的運動軟體,那麼我們先列出80後的社交和標簽行為,然後選擇一個場景逐一考慮是否有新的功能點。
3、需求分析
①需求分析的方法
需求分析分成三個部分:需求篩選、需求透視、需求排序
三者的邏輯:首先篩掉不做的需求,其次對要做的需求進行進一步提煉,最後對提煉好的需求進行優先順序排序。下面對這三者做下分析
(i)需求篩選
需求篩選的特點包含真實性、一致性、價值性、可行性;
真實性:這個需求是否可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一致性:有多少用戶需要這個需求,覆蓋率多大,是否滿足產品定位;
價值性:需求能帶來多大的價值?需要付出多大成本?;
可行性:需求在現有的資源上是否能實現;
(ii)需求透視
需求透視包括表面需求、本質需求、產品需求。本質需求是用戶想解決的根本問題。獲得用戶的本質需求更能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來解決用戶需求;產品需求是依據用戶想解決的根本問題,得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iii)需求排序
需求排序的三個基本考慮因素:戰略定位、產品定位、用戶需求,具體而言可以分為七個維度:相關性、邏輯性、價值性、強度、廣度、頻率、類型
(Ⅰ)相關性:考察需求與戰略地位、產品定位的相關性
(Ⅱ)邏輯性:完成A功能才能進行B功能
案例分析:微信錢包開發戰略:綁定銀行卡—充值—消費—紅包—理財通—京東精選—生活繳費
(Ⅲ)價值性:考察需求能創造的企業價值、用戶價值的性質與數量
(Ⅳ)強度:考察需求的強弱,三個因素考慮:必要性(不可缺少)、高頻次(需求次數多)、持續性(長時間保持足夠的需求頻次)
(Ⅴ)廣度:需求覆蓋的目標用戶有多少
(Ⅵ)頻率:考察需求單位時間內出現的次數
(Ⅶ)類型:依據KANO模型對需求作出分類,考察需求類型。KANO模型認為用戶需求可分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
本章小結
產品的需求的來源於用戶、客戶、領導,產品經理應該要有自己的一套產品功能規劃思路和方法論;對收集到的需求,可以通過「心裡+場景」、「標簽+場景」這些緯度去判斷需求是否符合用戶心裡和個人特徵;緊接著對符合的需求的進行分析、篩選、優先順序排序,這項工作是最考驗產品能力的,互聯網行業瞬息萬變,只有利用好手中的資源合理安排需求,才能抓住市場機遇,優先滿足用戶需求,獲取市場流量。
6. 產品經理需求分析方法總結
需求分析是產品經理諸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總結常用的分析方法如下:
第一個方法: 1.透過現象看本質 ,通常用戶或相關人員反饋過來的需求是表象,具體的建議。我們需要透過具體建議,找到客戶的本質需求。本質需求通常表現在商家的目的,想解決什麼問題。
第二個方法: 2.用戶行為及場景分析 ,需要我們對用戶及其業務有充分的了解,再次基礎上對客戶建議中描述的場景和用戶行為進行分析,從中抽象出客戶的需求。
第三個方法: 3.需求分級,可使用Kano模型 ,當我們抓到客戶的本質需求後,還需要結合產品,用戶,公司現狀,對需求做出決策(是否採納,優先順序等問題)。
故剛剛的ABC三類需求,可分別為:基礎型,期望型,興奮型。所以若需求A在系統中未實現,需要立即優化。響應的優先順序也是A>B>C
7. 如何對需求進行分析,從哪方面對需求進行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對客戶提出的「要求」或者「需求」進行深入細致地調研和分析,准確理解用戶和項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體要求,將用戶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轉化為完整的需求定義,從而確定系統必須做什麼,為系統設計、系統完善和系統維護提供依據。
需求分析是項目計劃階段非常重要的環節,該環節決定了需要「實現什麼」,為下一步如何去「實現」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進行需求分析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需求獲取:在准備階段,我們首先要確定需求獲取的目標及范圍,根據你的目標來選擇對應的方式獲取需求。
(二)需求分類: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根據對象的不同,將需求分為業務需求、用戶需求、功能需求等。
(三)需求篩選:有些需求是偽需求,有些需求則不具備實現價值,我們可以通過真實性、價值性、可行性三個維度來篩選需求,過濾掉虛假的、不可行的、沒有價值、價值不大或投入產出比不理想的需求。
(四)需求提煉:對剩下的需求進行提煉,目的在於從獲取的表面需求中提煉出客戶的本質需求。找出「為什麼要做」比「做什麼」更重要。
(五)需求優先順序排序:挖掘到客戶的真實目的後,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維度的需求歸類方法,如KANO模型分析法、投入產出比ROI等,對其進行歸納整理並排出優先順序,幫助產品有條理地安排開發秩序,避免盲目排序。
(六)產出需求文檔: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需要將收集到的需求進行分析、匯總、歸類,輸出產出需求文檔,為接下來的工作做好鋪墊。
以上是對需求分析的一些理解和思路,做好需求分析工作之後,就可以對可實現的需求進行落地方案的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