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產品流通調控政策包括哪些政策目標
(1)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 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時,需藉助一定的調控手段來實現調控目標。一般來說,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有計劃手段、經濟手段(經濟杠桿)、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 計劃手段:這是通過政府所制定的長期、中期和短期經濟計劃,對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進行宏觀調控。宏觀調控計劃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必要手段,是社會主義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以及需要配套實施的經濟政策。市場經濟條件下,計劃的形式主要是指導性計劃,突出其宏觀性、戰略性和政策性。 經濟手段:這是指政府在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藉助於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經濟杠桿是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的價值形式和價值工具,主要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等。 價格杠桿:價格杠桿在宏觀經濟調控中具有調節杠桿和核算工具兩種作用。價格作為調節杠桿,其作用主要是通過價格的變動,來調節生產和投資的方向,調節商品流通和消費結構,調節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及促使企業加強經濟核算,改進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增強適應市場供需變化的競爭能力。價格作為核算工具,其作用主要表現為,它是編制國民經濟計劃的工具,藉助價格可以考核經濟效益的高低,可以檢驗商品生產上的勞動耗費的多少,並可通過價格核算監督企業節約勞動。價格作為調節杠桿和核算杠桿,最終能促使宏觀經濟良好運行。當然,價格杠桿的調節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稅收杠桿:稅收杠桿直接影響企業及個人的經濟利益和經濟活動,最終可以起到調節生產和流通、調節市場供求、調節國民收入分配、調節進出口貿易關系等作用。稅收杠桿的調節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稅收的固定性使之難以靈活地調節經濟活動;對於需要增加供給、減少需求的商品,靠稅收的調節也難以奏效。 信貸杠桿:信貸杠桿的調控作用主要表現在,通過調節存貸款利率,能夠把閑散的資金動員起來加以利用,支持經濟的發展;能夠控制投資規模,引導投資方向,促進投資結構合理化;能夠控制貨幣流通量,調節社會總需求,保持價格總水平的穩定;能夠促使企業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目前,我國信貸杠桿的調節功能比較弱,比如由於體制原因和歷史沉積所形成的銀企債務問題,很難使信貸杠桿作用正常發揮。 工資杠桿:工資杠桿的調節作用表現在,通過選擇不同的工資形式,確定合理的工資等級差距,調動勞動者積極性;還可通過確定工資總水平,來調節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分配關系。工資杠桿作用的發揮,與完善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有重要聯系。隨著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的不斷完善,工資杠桿的作用也將很好地發揮出來。 由上可見,幾種經濟杠桿各有長處和局限性,每種經濟杠桿的作用范圍、作用方向和程度都有所不同,單獨運用某種經濟杠桿進行宏觀調控,常常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因此,運用經濟手段進行宏觀經濟調控,關鍵是綜合利用經濟杠桿。 法律手段:這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過經濟立法和司法,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通過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護公有財產、個人財產,維護各種所有制經濟、各個經濟組織和社會成員個人的合法權益;調整各種經濟組織之間橫向和縱向的關系,保證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內容包括經濟司法和經濟立法兩個方面。經濟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機關制定各種經濟法規,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經濟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機關按照法律規定的制度、程序,對經濟案件進行檢察和審理的活動,維護市場秩序,懲罰和制裁經濟犯罪。 行政手段:這是依靠行政機構,採取強制性的命令、指示、規定等行政方式來調節經濟活動,以達到宏觀調控目標的一種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權威性、縱向性、無償性及速效性等特點。社會主義宏觀經濟調控還不能放棄必要的行政手段。因為計劃手段、經濟手段的調節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計劃手段有相對穩定性,不能靈活地調節經濟活動;經濟手段具有短期性、滯後性和調節後果的不確定性。當計劃、經濟手段的調節都無效時,就只能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當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失調或社會經濟某一領域失控時,運用行政手段調節將能更迅速地扭轉失控,更快地恢復正常的經濟秩序。當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規的手段,不可濫用,必須在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加以運用。 宏觀調控的計劃、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各具特點,各有所長,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共同組成宏觀調控手段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由於經濟手段較符合市場經濟原則,所以,要以經濟手段為主,綜合運用其他手段,發揮各種調節手段總體功能,以便有效地對宏觀經濟運行進行調控。
(2)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 政府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時,還需要運用經濟政策來實現調控目標。宏觀調控政策主要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收入政策等。 財政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關於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和行為准則,由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等組成。財政收入政策的主要內容是由稅種和稅率所構成的稅收政策。財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內容是政府的各項預算撥款政策,如政府購買、公共工程建設和轉移支付(轉移支付是指政府對某些地區、階層及人士實行的津貼和補助等)。財政政策的主要任務,在於調節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按財政政策在調節總供給和總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財政政策可具體分為平衡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三種類型。平衡性財政政策是財政支出根據財政收入的多少來安排,既不要有大量結余,又不要有較大赤字,保持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從而對總需求不產生擴張或緊縮的影響。緊縮性財政政策是通過增加稅收而增加財政收入,或通過壓縮財政支出來減少或消滅財政赤字,以至出現或增加財政盈餘,達到抑制或減少社會總需求,乃至消除需求膨脹的效應。擴張性財政政策則是通過減稅而減少財政收入,或通過擴大財政支出的規模,來刺激社會總需求。以上各種財政政策各有其針對性,政府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應採用不同的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為了達到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對貨幣流通進行管理和調節所確定的指導原則和行為准則,由信貸政策、利率政策等組成。貨幣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穩定幣值與發展經濟。根據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矛盾的狀況,與財政政策相配套,貨幣政策可具體分為三種類型,即均衡性貨幣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均衡性貨幣政策是保持貨幣供應量與經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量的大體平衡,以實現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基本平衡。緊縮性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利率、緊縮信貸規模、減少貨幣供應量,以抑制社會總需求增長。擴張性貨幣政策是通過降低利率、擴大信貸規模、增加貨幣供給量,以刺激社會總需求增長。貨幣政策手段主要有: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變更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等。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指國家法律規定的、各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繳存的存款占各商業銀行所吸收到的存款的比率。再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因再貼現而向中央銀行支付的利息率,其實質是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再貸款利率。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上各種貨幣政策和手段各有其針對性,政府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應採用不同的貨幣政策和手段。 產業政策:是指政府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促進各產業部門均衡發展而採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總和,由產業布局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組織政策等組成。一項完整的產業政策,包括政策主體、政策目標、政策手段三個構成要素。政策主體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在我國是代表全體人民利益的政府,我國產業政策由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負責制定,國務院發布實施。政策目標是指政策預定要達到的目的,主要有:規劃產業結構演進的方向、步驟及各產業的發展順序;確定支持什麼產業,限制什麼產業;選擇重點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妥善處理各產業之間的關系,最終促使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按比例協調發展。政策手段是指為了實現政策目標所採取的方法和工具,如在稅收、財政撥款、信貸、投資、價格等方面對不同產業給以優惠或限制,以及採取相關的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場調節措施。 收入政策:是指政府根據既定目標而規定的個人收入總量及結構變動方向,以及政府調節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針和原則。一般來講,收入政策包括政策目標選擇和具體實施兩個部分。收入政策目標選擇可分為收入結構政策目標選擇和收入總量政策目標選擇。前者是政府考慮收入差距的可接受程度,在公平與效率之間作出選擇。當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分懸殊、影響社會穩定時,政府的收入結構政策就側重於縮小收入差距,增進公平;反之,如果勞動者缺乏積極性,經濟效率低下,政府的收入結構政策則側重於提高經濟效率。後者是政府考慮國民經濟的總量平衡,進行收入總量的變化,調節總需求,保障經濟的穩定增長。為了促進收入政策目標的實現,需要採取實施措施。一般有以下幾種:(1)以法律形式規定最低工資標准。這是為了保障社會成員的最低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穩定的措施。(2)稅收調節。政府通過完善個人所得稅制,開征遺產稅等新稅種,調節過高收入,增進公平目標的實現。(3)實施工資和物價管制。這是政府在特定情況下為實現收入政策目標而實行的非常措施。(4)增加轉移支付和其他各種福利措施。例如,政府對貧困地區撥付扶貧款,對科技專家支付政府津貼,對失業者和低收入階層發放失業補助金和救濟金等。 宏觀調控政策除以上主要政策外,還有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區域政策、匯率政策等等,它們共同構成宏觀調控政策體系。各項宏觀調控政策各有特點,各自調控的具體對象和力度不同,各項政策的具體操作有不同的選擇。在宏觀調控過程中,要從國民經濟運行的實際出發,綜合運用並有選擇地採用各項調控政策,形成相互協調配合的總體功能,達到最佳宏觀調控效果。
2. 國家對農業有什麼政策扶持
鼓勵與金融機構合作,大力扶持中小型農業經營主體等。
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管理改革要求,採取有效措施,進一步加大財政貼息扶持力度,逐步減少對涉農企業的直接補助;鼓勵與金融機構合作,大力扶持中小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堅持先確定范圍、後據實結算的貸款貼息項目管理方式,建立擬貸款貼息項目單位名錄;對列入名錄且符合條件的項目單位實際發生並已經支付利息的貸款進行貼息,貼息周期為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貼息資金在2019年結算,項目明確為2019年度貼息項目。
(2)農產品流通政策有哪些擴展閱讀:
國家扶持農業發展的相關要求規定:
1、要保持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的嚴肅性,對於規劃確定的優勢特色產業進行集中扶持、連續扶持,著力打造區域優勢主導產業,形成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區域優勢。
2、堅持把「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作為扶持重點,堅持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扶持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規劃,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3、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推進農業提質增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發揮重要作用。
3. 國家扶持農業的政策有哪些
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有:
1.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範社建設行動。加強合作社人員培訓,各級財政給予經費支持。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系統,免收稅務登記工本費。盡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
2.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3.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支持范圍。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權益,對生活無著的返鄉農民工要提供臨時救助或納入農村低保。
4.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按照著力增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務的要求,繼續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推進「鄉財縣管」改革,加強縣鄉財政對涉農資金的監管。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逐步建立資金穩定、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
5.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調整財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對縣鄉財政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逐步提高縣級財政在省以下財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縣鄉財政基本財力保障制度。
6.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支持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建立區域性農村商品采購聯盟,用現代流通方式建設和改造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網路,擴大「農家店」覆蓋范圍,重點提高配送率和統一結算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7.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有效銜接辦法。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對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盡快穩定解決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
4. 國家對農產品的貯藏物流有什麼優惠政策
現在物流運輸中只要都是農場品的話,上高速等可以不用交過路費等
5. 農副產品銷售免稅政策 有那些
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是免徵增值稅。
免徵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免徵部分鮮活肉蛋產品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的通知》規定,除了增值稅優惠,是否能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還要注意:《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第二十七條 企業的下列所得,可以免徵、減征企業所得稅:
(一)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徵、減征企業所得稅,是指:1.企業從事下列項目的所得,免徵企業所得稅:蔬菜、穀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麻類、糖料、水果、堅果的種植;2.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3.中葯材的種植;4.林木的培育和種植;5.牲畜、家禽的飼養;6.林產品的採集;7.灌溉、農產品初加工、獸醫、農技推廣、農機作業和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8.遠洋捕撈。
(二)企業從事下列項目的所得,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1.花卉、茶以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2.海水養殖、內陸養殖;企業從事國家限制和禁止發展的項目,不得享受本條規定的企業所得稅優惠。
拓展資料
所謂的農副產品是由農業生產所帶來的副產品,包括農、林、牧、副、漁五業產品,分為糧食、經濟作物、竹木材、工業用油及漆膠、禽畜產品、蠶繭蠶絲、干鮮果、干鮮菜及調味品、葯材、土副產品、水產品等若干大類,每個大類又分若干小類。
傳統的農副產品一般是自產自銷,沒有品牌。但是近年來,一些農副產品生產者已經意識到品牌對產品的重要性,因此,這些生產者開始致力於為自己的農副產品樹立品牌,務求以優良的品質和實惠的價格打入市場。使得自己在愈演愈烈的市場競爭中可以激流勇進。
資料來源 網路 農副產品
6. 農產品流通的我國發展農產品流通的政策建議
1.加快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是農產品流通體系高效運行的有力保障,決定著流通的質量。因此,首先迫切需要加快農村道路建設,盡快形成連接居民點、生產地和市場的道路網路;其次,應特別加強蔬菜、水果等鮮活農產品的倉儲、冷藏、保鮮、運銷設施建設,盡量減少鮮活農產品在儲運過程中的腐爛和損耗;其三,加強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特別是加快名優特農產品主產區批發市場建設,在產地建設批發市場,可以降低農民的信息搜尋成本,增加農民收入;最後,完善農產品檢驗檢測設施建設,確保農產品流通質量與食品安全。
2.大力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市場主體
(1)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銜接的制度安排,而我國農戶組織化程度低,不利於發展現代農產品流通。為此,首先要加快傳統供銷合作社的市場化改造,充分發揮其在長期經營過程中所形成的人才、設備與遍布全國范圍的銷售網路優勢,提高經營活力與市場競爭力,促進當地的農產品流通。其次,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據統計,截至2011年6月底,我國在工商部門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4.6萬個,入社農戶達3000萬戶,約佔全國農戶總數的12%。與美國、德國等幾乎全部農民都參加了合作社相比,我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仍然很低。因此,要大力培育並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提高農產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使農產品能夠批量銷售以實現規模效益。
(2)加快培育、壯大農產品經紀人隊伍。農產品經紀人一手連著市場,一手連著農民,在搞活流通、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目前就整體而言,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的整體規模仍然偏小,實力較弱,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因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促進農產品經紀人隊伍的成長壯大。例如,應舉辦農產品經紀人培訓班,加強法制紀律教育,加強商品流通理論、市場營銷等知識的培訓,提高經紀人的經營素質與開拓市場的能力。同時,還要引導農民經紀人走聯合之路,提高其組織化程度。
(3)發展壯大貿工農一體化組織。貿工農一體化組織一般由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與農民合作組織聯合而成,實行一體化經營。通過聯合,不僅能保證農產品加工企業可靠的原料來源,而且能保證農民所生產的農產品有穩定的銷路,可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因此,政府應通過採取信貸支持、財政稅收支持等政策措施,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的發展。
3.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化建設
首先,要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工程建設,加快建立具有權威性、快速、准確、高效的農副產品信息網絡,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發布制度,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每天向社會發布農產品供求信息、價格信息等:其次,建立信息中介組織,從事農副產品短期、中期、長期市場信息分析預測工作,適時向農民發布准確、實用的信息,以便指導生產,促進流通;再次,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不斷擴大農產品的網上銷售,積極推動種植養殖大戶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充分利用網路,將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供應信息上網發布,尋求消費者或經銷商聯系銷售簽約,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節約流通成本,探索信用交易、委託交易、電話交易等農產品流通新方式,逐步推動農產品市場由以即期交易為主向以遠期交易為主轉變,以降低交易成本。
4.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
健全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就是要不斷培育和發展包括初級形態的農貿市場、較高級形態的批發市場、高級形態的期貨市場等在內的「三位一體」、相互配套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形成以初級農貿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期貨市場為方向的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市場網路。
(1)繼續發展多種形式的農貿市場。農貿市場在農產品市場體系中處於基礎地位,當前要加快實施縣鄉農貿市場的標准化建設與改造,完善交易設施,改善交易環境。
(2)建設功能齊全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要集散地,是形成和引導市場價格的中心,必須將之作為市場體系建設的重點。因此,一要根據農業生產專業化分工和區域化布局,建立並不斷完善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注重提高其市場影響力和輻射力;二要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管理水平,穩妥推進市場的企業化經營與集團化發展;三要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國際競爭力,依託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積極開展對外貿易,把更多名優特農副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始建於1984年,現佔地面積600畝,累計投資總額2億元,年交易蔬菜15億公斤,成交額28億元。該市場設施完善,配套機構健全,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其信息系統與全國二十多個城市聯網,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個品種,輻射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日、韓、俄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3)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期貨交易具有價格發現和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兩大功能。近年來,我國大豆、小麥、綠豆、玉米、棉花等農產品期貨品種較好地發揮了經濟功能,今後應逐步推出新的交易品種,同時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在引導生產、規避風險方面的積極作用。
5.加快發展「農超對接」流通模式
「農超對接」是指農戶和商家簽訂意向性協議書,由農戶向超市直接供應農產品的流通方式。「農超對接」的優勢在於,將鮮活、優質的農產品由田間直接供應超市,農產品藉助超市遍布各地的經營網點和發達的配送體系,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千家萬戶。這種流通方式構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保持農產品的新鮮度,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共贏。在我國,隨著大型連鎖超市與產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部分地區已經具備了發展「農超對接」流通方式的基本條件。
6.加強和完善對農產品流通的宏觀調控
發展農產品流通,離不開政府的公共服務與宏觀調控。政府為農產品流通提供的公共服務和宏觀調控主要包括:一是加強法制建設。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規,調整規范流通環節各主體的經濟行為。政府應運用法律手段實施對農產品流通系統的監管,為發展農產品流通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以達到促進農產品流通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目的。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要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三是建立並完善對農產品流通的調控制度,特別是建立市場運行監測制度、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等,以保障農產品流通順利運行。
7. 現行農業類增值稅優惠政策主要有哪些
涉及農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有: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產品免徵增值稅。
2、其中,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農業產品征稅范圍注釋〉的通知》附件規定:
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業產品,是指直接從事植物的種植、收割和動物的飼養、捕撈的單位和個人銷售的注釋所列的自產農業產品。
農業產品是指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水產業生產的各種植物、動物的初級產品。
服務"三農"的稅收優惠政策:
對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免徵增值稅。對個人或個體戶從事種植業、養殖業、飼養業、捕撈業所得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
對一些涉農項目,如農業機耕、排灌、病蟲害防治等免徵營業稅.對承擔糧食收儲任務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銷售的糧食免徵增值稅,其他糧食企業經營軍隊用糧、救災救濟糧、水庫移民口糧、退耕還林還草補助糧免徵增值稅。
企業從事稅法規定的農作物、中葯材和林木種植、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牲畜和家禽飼養、林產品採集、遠洋捕撈以及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的所得,減免企業所得稅。對金融機構的涉農貸款給予稅收優惠政策。
(7)農產品流通政策有哪些擴展閱讀:
農業稅的優待與減免:
納稅人從下列土地上所得到的農業收入,免徵農業稅:
1、農業科學研究機關和農業學校進行農業試驗的土地;
2、零星種植農作物的宅旁隙地。
下列地區,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可以減征農業稅:
1、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還有困難的革命老根據地;
2、生產落後、生活困難的少數民族地區;
3、交通不便、生產落後和農民生活困難的貧瘠山區。
2006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業稅已成為歷史。
8. 中央對農業項目的扶持政策有哪些
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業產品,視同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業產品,免徵增值稅。
金融支持政策:國家將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全部納入農村信用評定范圍。
農產品流通政策:國家繼續鼓勵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城市大型連鎖超市、高校食堂、農資生產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實現產(供)銷銜接。
9. 農產品流通模式有哪些
在農民生產和市民消費的中間區域,是一塊國民經濟的黑暗大陸,可稱為農產品流通行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當下,流通決定生產,尤其是鮮活農產品的生產,沒有好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與快速的物流道路,將導致農產品流通不暢,從而直接影響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民利益增長和新農村建設。
《2013-2017年中國農產品流通行業發展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1]顯示,2006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有關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年4月20日,商務部、財務部聯合印發的《關於2011 年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決定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四川和陝西等省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通知明確工作的市場化運作,鼓勵地方在規劃、用地、用水、用電、稅收、資金等方面出台優惠政策,對納入試點的項目,中央財政將提供不超過項目總投資額50%的資金支持。
據統計,2010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919、19109 元,2000-2010年間,其復合增速分別為10.1%、11.8%。《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目標為,截止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至8310元以上,「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速在7%以上。前瞻網指出,農產品流通產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產業之一。據統計,2010年我國生產的農產品商品量約為16億噸(不計木材),較2005年增長29.6%,高出同期總產量增速12.3個百分點。而2010年我國進入流通領域的實體農產品的價值總額為2.24萬億元,占當年社會物流總額的1.78%;億元以上的農產品交易市場1672個,成交總額1.61萬億元,其中以批發為主的市場有979個,成交額1.39萬億元;以零售為主的市場有693個,成交額0.22萬億元。同年,我國農貿市場數量穩定在2.5萬家左右,與農產品零售相關的超市連鎖總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倉儲會員店)568家,門店數量4.0113萬家,商品銷售總額5893.96億元。
運行機制包括信任機制、利益協調機制、保障機制、學習機制和預警機制,具體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整體運行框架見圖2。
信任機制。農產品流通體系內主體之間相互信任對於農產品順利流通具有重要意義。信任機制的建立與否是體系完善與否的重要標志。農產品流通體系本身也就是一個系統,系統之間的元素相互交換信息和能量,系統單元的最佳決策是相互信任,而不是欺騙。
利益協調機制。在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的各主體為了得到利潤而參與其中,因此利益協調分配的前提和基礎就是公平和公正。在體系的發展中保證各參與者都能獲得報酬,體現出投入與產出的明顯關系。但是流通的過程往往比較復雜,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實施合理的企業化管理,讓各主體都能在系統內發揮作用。
保障機制。在流通體系中,對實力比較薄弱,競爭力不強的企業或者是農戶,政府和有關監督部門要提供扶持,提供有利的保障措施。另外流通體系中的合作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機制,通過政府規范企業行為,使企業合作能順利開展。
學習機制。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構成相當於一個集群的構成,在集群中必然要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因此建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學習機制,是指在體系內各個主體包括組織、群體和個人之間,以及體系內各主體之間的知識流動的渠道、相互關系和作用方式。學習作用的發揮離不開集體學習機制的建立。體系內成員可以通過學習機制,吸收其他成員的知識來增加自身的知識基礎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預警機制。農產品流通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保障其順利的進行,就要建立預警機制,為流通體系提供保障。在流通的主體或者是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時,能夠有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發揮政府和監控部門的職能以及流通體系內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來達到保持流通體系順暢流通的目的。
10. 5個方面12條措施 共同促進生鮮農產品流通
6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等12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促進生鮮農產品流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從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用地用房供給、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支持企業做大做強等5方面,提出12條促進生鮮農產品流通行業發展環境的政策措施。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鮮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國,市場規模巨大、流通模式多樣、流通品種豐富,生鮮農產品流通行業在銜接產銷、保供穩價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各類市場主體在生鮮農產品流通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民營企業已成為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的主要力量。但在實踐中,生鮮農產品流通領域企業發展環境還有待改善。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同志表示,《意見》旨在通過破除政策障礙、補齊流通短板,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促進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類企業提質壯大升級,提高生鮮農產品流通行業健康發展。
5個方面,12條措施
《意見》共提出5部分12條政策措施:
一是在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方面,提出了降低用電價格、減免相關車輛通行費、優化增值稅抵扣鏈條等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的措施。
二是在加大金融支持方面,提出了運用中央預算內投資、企業債券、信貸資金等,支持企業設施建設;加大流動資金貸款支持,加強股權融資,完善企業紓困機制;發揮地方擔保平台作用,設立風險補償金,強化擔保增信服務。
三是在加大用地用房供給方面,提出了落實農產品流通用地政策、解決零售終端用房困難的具體措施。
四是在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方面,圍繞注重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維護公平競爭秩序、優化地方行政管理等,提出了加強困難企業幫扶、清理不正當競爭行為、建立規范化常態化政商溝通機制、創新政府管理模式等措施。
五是在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方面,提出了加強地方統籌規劃與科學布局,加強公共設施配套,延伸產業鏈,加強標准應用等措施。
堅持兩個導向 解決重點問題
《意見》主要有兩方面特點: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破解生鮮農產品流通行業突出問題。
根據企業、行業協會和地方反饋的情況,國家發改委詳細梳理出經營負擔重、融資難度大、用地用房難等5大類問題,聚焦企業反映強烈、具有普遍代表性的焦點難點,突出制約行業發展的堵點痛點,多次與有關部門反復進行研究交流、溝通協商,在12個重點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比如,在減輕企業負擔方面,針對增值稅抵扣憑證獲取難問題,先後召開了三次會議,並通過電話等方式反復溝通,最終與有關部門共同提出了解決措施。
二是堅持目標導向,瞄準生鮮農產品流通行業建設目標。
生鮮農產品流通從產地到餐桌是一個完整的供應鏈,涉及收加儲運銷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鏈條的效率,造成流通不暢、成本增高、價格波動。
《意見》堅持生鮮農產品流通收加儲運銷一體化建設的目標,加快補齊流通基礎設施短板,著力強化流通鏈條薄弱環節,特別是「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確保整個鏈條環環相扣、節節過硬。
比如,在產區流通初始環節,重點加強對烘乾晾曬、分揀包裝、保鮮存儲等設施建設用地支持;在銷區流通末端環節,重點解決社區菜店、生鮮電商前置倉等零售配送終端網點用房問題。
《意見》如何落實
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將結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部署要求,重點從以下三方面抓好《意見》的貫徹落實。
一是加強組織協調。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相關部門做好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工作,及時解決《意見》落實中出現的有關問題,指導各地結合實際加大政策創新和支持力度。
二是壓實工作責任。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加大用地用房供給、支持企業做大做強等工作的主體責任在地方,地方政府要按照《意見》的要求,加強組織領導、明確任務分工、強化協調配合,切實解決生鮮農產品流通領域市場主體尤其是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促進生鮮農產品流通業健康發展。
三是做好評估跟蹤。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相關部門定期對《意見》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評估論證,定期跟蹤了解調研企業反映的有關問題是否得到妥善解決,並將相關情況反饋所在地方政府。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