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產品如何定價提升銷售的十個方法
第一種:打折促銷
這就不過多贅述了,日常營銷中最常見的一種手段,它的優勢有很多比如見效快、增加短期內銷量、增加消費者購買數量、對消費者總是有不斷的沖擊誘惑力等等,當然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了,比如時間久了成本受不了、並不能真實的增長銷量、導致產品給客戶印象低廉且很難恢復原價,所以小活動做促銷怡情,總做促銷就恐怕要「傷身」了。
第二種:贈品
這種方法也是相當常見的了,它的優勢就是吸引新客戶嘗試購買,吸引老客戶二次消費,通過贈品讓用戶對品牌有概念,可以幫助與競爭對手起到一定抗爭作用,但是相對的缺點也不少,如果贈品劣質的話反而營銷品牌形象,贈品可能會增加一定成本,贈品可能不是所有消費者都認可的……具體什麼時候使用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第三種:退費優待
這種方法一般比較適用於吸引新客戶試用,費用成本相對較低且有助於收集客戶資料是它最大的優勢,不過缺點就是對消費者可能吸引力不足……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特性,不是所有方法所有行業都通用的,具體還是要看情況。
第四種:優惠券
也是日常促銷手段之一,它的優劣勢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了,我就不過多贅述了,簡言之就是有名氣的品牌用它比較合適,新品牌用它可能效果並不是很好,或者用戶粘度比較高的品牌也可以用它,怎麼說呢就是優惠券取決於用戶態度。適當給老用戶發一發還是沒問題的。
第五種:合作促銷
這就不用多說了吧,就是尋求三觀一致的合作夥伴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唯一的缺點就是找到三觀一致的合作夥伴比較難……
第六種:免費試用
這在日常營銷活動中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營銷手段,消費者對免費試用還是接受度很高的,可能有些用戶在試用過後就直接購買了,而且可以「撩」到精準的客戶哦!缺點嘛就是成本會高一些,而且對活動過程的控制有一定難度,不過效果還是挺可觀的。
第七種:抽獎模式
嗯,線上線下用戶都比較喜歡的模式,優勢就是宣傳覆蓋面廣、有助於銷售、可以直接吸引用戶關注,引導新用戶下單夠,促銷老客戶二次購買等,劣勢嘛需要投入較高的成本,無論是宣傳推廣成本還是獎品成本,很難預估活動效果,對新品牌的推廣可能效果不會太好,不過營銷還是應該積極一些,抽獎活動其實一年做不了幾次,即使是新品牌也是可以適當的做一做的。
第八種:有獎競猜
這種和抽獎模式類似,不過對於品牌宣傳會很有利哦,一方面可以增加廣告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可以針對特定人群來制定這個活動,以此提高這類人群了解產品的興趣,劣勢嘛就是可能會精準度不夠,競賽類活動創新起來有難度,對銷售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幫助哈。所以做品宣可以適當用用有獎競猜這個營銷手段,
第九種:公關贊助
很好理解,就是品牌方贊助一場活動,優勢就是可以快速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創造有利於被人知道環境,劣勢就是需要等待時機,且對活動組織能力有一定要求,並且投入成本會比較高。這種方式更適合具有一定市場規模的中大型企業了。
第十種:會員制度營銷
現在我們做什麼都需要辦理會員,每個線下店鋪商場都有自己的會員制度,所以會員制度也是時下非常流行的一種營銷手段,因為它的優勢不僅是可以培養用戶對企業的忠誠度,還可以增加營銷競爭力,不過會員制度也有劣勢就是回報率可能不是很快,且費用成本比較高,效果也沒有保證。不過一旦用戶忠誠度培養出來了,那麼後期效果還是非常可觀的,無論是銷售還是品牌宣傳。
Ⅱ 開個小超市,產品如何定價
一、可以參考大超市、參考競爭對手、或者根據需求價格彈性理論、價格分割、價格非整數法以及價格分層法來定價。
二、定價的方法:
1.參考大超市:可以去大超市用手機記下大超市裡你要了解的商品的價格,用手機錄屏會更快一些。看您目前的進度,應該是還沒有正式進貨吧?通過這波調查也可以對自己店內的商品進行一個粗略的規劃,了解超市都主打哪些商品,思考差異點在哪裡。如果還沒有買收銀系統,給您支個小妙招,用千帆掌櫃收銀系統的手機版本,在超市邊掃描邊邊錄入商品價格,回去之後,商品條碼、名稱和價格你都有了,可以在系統內直接修改價格,篩選您打算賣的商品即可。指的注意的是,大超市和小超市定位不同,價格也會略有不同,一般社區超市的價格會略高於大超市的價格。
2.參考競爭對手:小超市的對手主要是你隔壁商店的或者離你很近的小超市,怎麼了解他們的價格呢,一般同行之間認識的,又不好意思進人家店看人家價格啊,多找幾個對方不認識的親戚或朋友去吧,不用全部都記下人家的商品.
3.其他類的價格
1)食品類一般雜牌的百分之30的毛利就可以,名牌類的參考大小超市起先了解到的價格。
2)其他類別的就不具體說了跟食品類差不多,都是以大小超市的價格作為參考。
3)重點說說百貨類的定價,百貨類價格大家的區別較大,因為百貨類的單個的品種生產廠家都較多,價格無從比較。如,一個毛巾,批發市場里就有同款式的就有十幾個廠家在生產,而且百貨類基本沒有名牌和雜牌的區別,有的只是外觀上質量上的區別,所以一個毛巾你賣6塊能賣,賣7塊能賣,賣9塊也是能賣的,那就得掌握一個度了,比如,百貨類一般毛利都是百分之80左右,比如你進4.5元的一般賣到7.5元到9元都可以。定價時遵循一個原則,就是便宜的更便宜,貴的更貴。以毛巾為例,毛巾肯定有質量上的區別,批發的時候上百個品種供你選擇,比如你進了2.5的,2.8的,3.5的,6的,8元的這幾種,賣多錢呢,2.5的賣3.5,2.8的賣4.5,這是便宜的更便宜,3.5的賣7,3.8的可以賣8.5或9,這是貴的更貴。這么做呢,主要是用低價格的吸引住重實惠的顧客以促進成交,用高價格的吸引住重質量不怎麼在乎價格的顧客以提高利潤,這是因為顧客的消費心理。
三、四個定價技巧
1、依據需求價格彈性定價
簡單來說,就是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價格的變動,當某商品的需求屬於富有彈性時,例如可口可樂,可以通過降低價格來提升銷量,薄利多銷;對於需求缺乏彈性的商品,例如一些日用品,可以抬高價格來獲取更多的利潤。
2、依據價格分割定價
這個是一種定價心理策略,最終的一個結果讓顧客「感覺實惠」,茶葉每公斤10元報成每50克0.5元,大米每噸1000元報成每公斤1元等等。巴黎地鐵的廣告是:「只需付30法郎,就有200萬旅客能看到您的廣告。」這就是分割定價的魅力所在。
3、價格非整數法和弧形數字法
非整數法是一種極能激發消費者購買慾望的價格,這種策略的出發點是認為消費者在心理上總是存在零頭價格比整數價格低的感覺,此種定價在市面上是較為常見的。另外,弧形數字法,帶有弧形線條的數字,如6、8、10顧客更願意接受;而不帶有弧形線條的數字,如1、4、7等相比較而言受歡迎程度就低很多。
4、分級法
定價時要考慮消費者的購買能力。低檔商品適合低收入者的需要,價格要偏低,這部分人較多,商品要多進一些。高檔貨適合收入比較高的人群,定價高,進貨數量少。有些在市場上罕見的商品,定價不封頂,因為對有些人來說,只要是他喜歡的,價格再高他也會購買的。
Ⅲ 如何給自己的產品合理定價
隨便給自己的產品制定一個價格,這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你自己的產品,你有這樣的權力。要想給產品定一個最合理的價位,價格要低到可以形成規模化銷售,實現企業經營效率的最大化;價格還要高到確保有足夠的利潤空間,支撐起企業的運營和壯大,這就讓人很費思量了。 通常的定價方法,都是決策人先找到一個同類產品做參照物,參照物一般都是選擇他心目中的第一競爭產品,也就是自己的產品想取代或替代的那個產品。認為自己的產品比參照物品質高、包裝好,定價就要高於參照物,至於高出多少個百分比,還要看二者相比好到什麼程度。相反,認為自己的產品比參照物的品質和包裝要差,就會定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 這樣定價有一個最大的弊端,決策者主觀判斷的成分多,缺乏科學性。有些過於自信的決策者,會因為在自己的產品上投入了過多的心血和情感,而有自戀情結,盲目地認為自己的產品就是最好的,有可能在客戶的心目中,會認為幾款同類產品都差不多;還有一些不自信的,或是對市場需求不夠敏感的決策者,他們會認為自己的產品也沒什麼鮮明的競爭優勢,實際上很可能是大有文章可做。如若這樣就無法給自己的產品作出合理的定價。 給自己的產品定價除了要選擇參照物之外,還要考慮其他的要素。為什麼同樣是吃飯,在街頭的快餐店幾元錢就可以吃一頓飯,在高檔的大酒店吃一頓飯卻要花費幾百元,幾千元或者是幾萬元、幾十萬元。差別如此之大原因何在?甚至於原料和烹飪方法都毫無差別的同一道菜品,在不同的飯店標價卻相差懸殊。這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定價玄機? 吃快餐滿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要吃飽飯,去大酒店消費,滿足的是尊重需求,要消費的有檔次,有面子,有尊嚴。你的產品滿足人們需求的層次越高,你就可以制定越高的定價。 同樣的產品,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層次越高,消費者能接受的產品定價也越高。著名的馬斯洛人的五大需求理論,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 1)生理需求,最基本的吃飽穿暖等; 2)安全需求,一個相對安全的生活環境; 3)社交需求,人是群居動物,溝通也是一種本能; 4)尊重需求,自尊心、人格尊嚴; 5)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同樣是走時准確、美觀大方的手錶,有的只能賣幾元錢的價格,有的卻能售價高達上百萬元?最主要的原因,一個滿足的是功能性需求,滿足的是較低層次的需求,另一個滿足的是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這就是差距,是需求上的差距,也是定價上的差距。研究古董收藏的人都知道,在地底下刨出來一塊「廢銅爛鐵」既不美觀,也沒有使用價值,在拍賣會上卻能賣出天價,之前也許會令你匪夷所思,現在就可以理解了,因為它滿足的是人的高級需求。 只要你是滿足低層次需求的產品就不可能賣高價,相反只要你是滿足高層次需求的產品,走低價傾銷也同樣行不通,低價傾銷之後就體現不出來尊貴和自我實現的價值了。 現在人們都講究食品安全,食用油領域問題很多,例如轉基因,添加劑等等。有人從中看到了商機,用物理擠壓的方法現場壓榨豆油,用東北的優質精選大豆,不是轉基因,不含防腐劑,他的鮮豆油保質期只有三個月,市場上流通的食用油保質期都在18個月,都是有防腐劑和添加劑的。
Ⅳ 一個小作坊式的山楂食品加工廠,生產的產品該如何銷售,是該直接進入大小超市還是找食品批發商 請分析一下
親,因為你是小作坊,如果有食品生產許可證的話,可以直接銷往超市,否則,只能在市場散裝銷售。只有銷售價格,你需要估算你的成本,根據成本才能決定你的銷售價格,大約是20%——30%的利潤,這樣的話,你就可以預算出你的銷售價格了!別人是沒法給你預算的,只有你自己知道原料的價格、人工、水電等等的費用。祝你成功,順祝新春快樂!
Ⅳ 產品定價的方法
產品銷售定價的方法
1、成本加成定價法
(1)完全成本加成法:成本基數:單位產品的製造成本。加成:非製造成本及合理利潤。
(2)變動成本加成法:成本基數: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加成:固定成本和預期利潤。
2、市場定價法:對於有活躍市場的產品,可以根據市場價格來定價,或者根據市場上同類或者相似產品的價格來定價。
3、新產品的銷售定價方法
(1)撇脂性定價法:在新產品試銷初期先定出較高的價格,以後隨著市場的逐步擴大,再逐步把價格降低。短期性策略,往往適用於產品的生命周期較短的產品。
(2)滲透性定價:在新產品試銷初期以較低的價格進入市場,以期迅速獲得市場份額,等到市場地位已經較為穩固的時候,再逐步提高銷售價格。長期的市場定價策略。
Ⅵ 如何進行產品定價
商品定價方法如下的:
1.價格太低,總在減價:對有些公司來說,這並不是錯誤,這完全是戰略,但並不是非常好的戰略。價格總是走低可能會獲得較高的營業收入,但也可能會損失你的利潤底線,這關繫到企業的生存問題。你需要平衡利潤和價格的關系。
2.所有產品保持同樣的毛利率:沒有規則說所有的產品都需要同樣的毛利率。事實上,周轉慢的項目需要更高的毛利率。如果銷量很大那麼還可以用低些的毛利率。即使是這樣,你還是應該尋找既能增加銷量又能提高毛利率的方式。
3.不理解毛利與加價率的差別:毛利率總是基於銷售價格。而加價率總是基於進貨成本。我曾有一個客戶不理解其中的差別,以100%的加價率報出了一系列產品的價格,然後又減掉50%達成銷售。
4.總是遺漏某些成本因素:為了正確地定價,需要識別每一項成本。即使是微不足道的項目,像信用卡處理費,通常也會增加每筆交易1%~2%的成本。其它的項目,像送貨或運輸成本,也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成本。出售商品的成本對你的生存底線有著重大影響。
5.與競爭者採取類似策略:不要跟風競爭,多做點功課,發現你真正能為顧客提供的價值。然後根據這種價值給商品定價。這樣做你就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能抵禦競爭保持價格。只要你有了自己的充足「理由」,你的報價就值這個價。
6.基於銷售價格及利潤百分比設定銷售傭金:對於使用基於傭金制度的銷售隊伍的公司來說,這和毛利率/加價率之間的區別是類似的。採用何種基數來計算傭金將直接影響公司的利潤。利潤是惟一重要的數字。從營業收入中支付傭金意味著你將公司的部分利益讓給了銷售人員。
7.打折沒有增加價值,只是減少了利潤價值:打折10%,通常可能需要多銷售50%的產品才能保持利潤底線。在打折的游戲中成本也會增加,所以這樣做的公司差不多是將自己驅逐出商場。不要在交易中削減要價,你應該問自己是否有增加產品或服務價值的方法。這種「附加值」意味著你能「放棄」一些不能產生利潤的東西。正確實施後,它也能改善客戶體驗。好體驗是獲得回頭客的關鍵,利潤也會隨之增加。
Ⅶ 小作坊怎樣算做出的產品加多少個點就是他的出廠價
根據地區,產品不同從幾個點到幾十個都有可能。
看包裝耗材和輔料價格,試核算幾個不同價位段的產品,加上手工費等其他費用。算出一個加價率。
然後預估自己產品哪個價位段的出貨量大,取一個加價率,然後相應家在此加價率的基礎上加上一定的浮動系數。大致就能出一個通用系數了。
Ⅷ 產品怎樣定價
分檔定價就是根據不同顧客、不同時間、不同場所,在經營不同牌號、不同花色規格的同類產品時,不是一種產品走一個價格,而是把商品分為幾個檔次,每一檔次定一個價格。分檔定價的形式有:
(1)針對不同顧客群體定不同價格,差別對待。如「Price Smart」會員商店,對會員顧客實行優惠價格售貨,而對非會員顧客購物則要加收價格的10%。
(2)同一產品,不同花色、樣式,實行分檔定價。例如,將各式各樣的西服分為高、中、低三檔,每檔確定一個價格。
(3)不同位置分檔定價。如商店的豬肉價格,前臀尖和後臀尖的售價就不相同;劇院前排和後排的售價也不相同。
(4)不同時間分檔定價。如長途電話節假日和平時的話費就不相同,即使一天的不同時段話費也不相同。菜市場農民賣菜,上午蔬菜價格比較高,到下午接近收攤之前,一些經營者就會削價處理了。
分檔定價,可以使消費者感到商品檔次高低的明顯差別,為消費者選購提供了方便。但分檔不宜太少也不宜太多,檔次太多,價格差別太小,起不到分檔作用;檔次太少,價格差別太大,除非商品質量懸殊,否則容易使期望中間價格的顧客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