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腫瘤生物治療,在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腫瘤生物療法是一種新的自身免疫抗癌治療方法。通過提取患者身體的抗腫瘤生物療法是一種利用生物制劑(如細胞、核酸和蛋白質)和調節生物反應的小分子葯物治療腫瘤的方法,與細胞毒性化療的本質區別從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葯物治療、葯物治療和葯物治療等角度分析了腫瘤生物治療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腫瘤拮抗劑的應急反應和個體化治療。
8月18日,在2019年中國腫瘤大會現場,腫瘤生物治療是USAR現代生物技術及其產品通過調節宿主免疫預防和治療腫瘤的一種新方法。從理論上講,每個腫瘤患者都可以從免疫治療中受益,術後生物免疫治療可以消除更多的殘留腫瘤和癌細胞,延緩或消除復發,並為該方法在不久的將來的發展提供指導。Ngs作為個體化治療的診斷工具和篩查手段也有很大的前景。
『貳』 求解恆瑞醫葯公司的新方向發展趨勢是什麼
抗腫瘤葯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抗腫瘤葯行業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復星醫葯(600196)、恆瑞醫葯(600276)、海正葯業(600267)、上海誼眾(688091)、四環生物(000518)等。
本文核心數據:業務收入佔比,營收規模,毛利率
1、中國抗腫瘤葯行業龍頭企業全方位對比
抗腫瘤葯是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對抗和治療惡性腫瘤的葯物。恆瑞醫葯和復星醫葯均為我國抗腫瘤葯行業的龍頭企業。經營業績方面,恆瑞醫葯抗腫瘤葯業務較復星醫葯具有明顯優勢,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152.68億元,毛利率高達93.35%;技術研發方面,恆瑞醫葯研發投入略低於復星醫葯,2021年上半年,恆瑞醫葯研發投入為25.81億元,但研發強度高於復星醫葯,為19.41%。
2、恆瑞醫葯:抗腫瘤葯業務的布局歷程
1970年,恆瑞醫葯前身連雲港製葯廠成立,2000年,公司上市並成立上海研發中心。2012-2021年,公司抗腫瘤葯產品陸續獲批上市。2021年,恆瑞醫葯已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抗腫瘤葯、手術用葯和影像介入產品的供應商,在全球制葯企業TOP50榜單中,連續3年上榜,排名逐年攀升至第38位。
3、恆瑞醫葯:抗腫瘤葯業務布局及運營現狀
——抗腫瘤葯業務產品布局
目前,恆瑞醫葯抗腫瘤葯產品主要有卡培他濱片、來曲唑片等;具體內容如下:
——抗腫瘤葯研發情況:穩步有序進行
2021年,公司在國內外共開展240多個臨床項目,其中包括國際多中心臨床23個。2021年上半年,恆瑞醫葯取得創新葯制劑生產批件5個、仿製葯制劑生產批件9個,取得葯品臨床批件41個,取得10個品種的一致性評價批件,完成2種產品的一致性評價申報工作。公司抗腫瘤葯重要產品研發情況如下圖所示:
2018-2020年,公司的研發投入、研發強度呈上升趨勢。目前,恆瑞醫葯在創新葯研發上,已基本形成了上市一批、臨床一批、開發一批的良性循環,構築起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為25.81億元,研發強度為19.41%。
——抗腫瘤葯業務營收情況:為公司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
2020年,恆瑞醫葯抗腫瘤葯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52.68億元,同比上漲44.37%,其營收佔比最高,為55.29%。
——抗腫瘤葯業務區域布局:主要布局於國內
2020年,恆瑞醫葯銷售區域主要集中在國內,國內實現銷售收入268.55億元,佔比為97.26%。
4、恆瑞醫葯:抗腫瘤葯業務經營業績
2018-2020年,恆瑞醫葯抗腫瘤葯業務收入呈上升趨勢,由42.49%上升至55.29%。
2020年,恆瑞醫葯抗腫瘤葯業務收入為152.68億元,毛利率為93.35%。
5、恆瑞醫葯:抗腫瘤葯業務發展規劃
2021年,公司積極與國外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具體內容如下: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抗腫瘤葯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叄』 求論文.論述中國腫瘤的臨床用葯發展趨勢,並對地區性用葯的特點做分析
1.傳統抗腫瘤葯物[2]
根據目前臨床上使用的抗腫瘤葯物的作用機理,可以大致將其分
為四類:直接作用於 DNA,破壞其結構和功能的葯物;干擾 DNA 合成
的葯物;抗有絲分裂的葯物;基於腫瘤生物學機制的葯物。
1.1 直接作用於 DNA 的葯物
1.1.1 烷化劑類
作用機制。 從有機化學的角度看,烷化劑和 DNA 之間的反應,實
質是親核取代反應。 烷化劑上有較好的離去集團,能在體內形成缺電
子的活潑中間體或其他具有活潑親電性集團的化合物 ,DNA 中含有
富電子的集團(如氨基、巰基、羥基、羧基、磷酸基等),在和 DNA 反 應
時,烷化劑或通過生成正碳離子的途徑與 DNA 發生 SN2 反應,或直接
和 DNA 按 SN1 的方式進行烷基化,從而影響或破壞 DNA 的結構和功
能,使 DNA 在細胞增殖過程中不能發揮作用。
1.1.2 金屬鉑絡合物
作用機制。 順鉑絡合物進入腫瘤細胞後水解成水合物,該水合物
在體內與 DNA 的兩個鳥嘌呤鹼基 N7 位絡合成一個封閉的五元螯合
環, 從而破壞了兩條多聚核苷酸鏈上嘌呤基和胞嘧啶之間的氫鍵,擾
亂了 DNA 的正常雙螺旋結構,使其局部變性失活而喪失復制能力。 反
式鉑絡合物則無此作用。
1.1.3 博來黴素類
作用機制。 博來黴素類抗腫瘤葯物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糖肽類抗腫
瘤抗生素,它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的 DNA,使 DNA 鏈斷裂和裂解,最
終導致腫瘤細胞死亡。
1.2 干擾 DNA 合成的葯物
1.2.1 作用機制
干擾 DNA 合成的葯物又稱為抗代謝抗腫瘤葯物,通過抑制 DNA
合成中所需的葉酸、嘌呤、嘧啶及嘧啶核苷代謝途徑,從而抑制腫瘤細
胞的生存和復制,導致腫瘤細胞死亡。
1.2.2 葯物分類
葉酸拮抗物、嘧啶拮抗物、嘌呤拮抗物
1.3 抗有絲分裂的葯物
作用機制:
葯物干擾細胞周期的有絲分裂階段 (M 期), 抑制細胞分裂和增
殖。 在有絲分裂的中期細胞質中形成紡錘體,復制後的染色體排列在
中間的赤道板上,到有絲分裂的後期,這兩套染色體靠紡錘體中的微
管及馬達蛋白的相互作用向兩極的中心體移動。 抗有絲分裂葯物作用
於細胞中的微管,從而阻止了染色體向兩極中心體的移動,抑制腫瘤
細胞的分裂和增殖[3]。
有絲分裂抑制劑與微管蛋白有很強的親和力,這些抑制劑大多數
是從高等植物提取的天然產物及衍生物。
2.新型抗腫瘤葯物
傳統抗腫瘤葯物都是通過影響 DNA 合成和細胞有絲分裂而發揮
作用的,這些腫瘤葯物的作用比較強,但缺乏選擇性,毒副作用也比較
大。 人們希望能提高抗腫瘤葯物的靶向性,高度選擇地打擊腫瘤細胞
而不傷害正常組織。
隨著生命科學學科的發展,有關腫瘤發生和發展的生物學機制逐
漸被人們所認識,抗腫瘤葯物的研究開始走向靶向合理葯物設計的研
究途徑,產生了一些新的高選擇性葯物。
葯物分類及作用機制:
靶向葯物。 從抗腫瘤葯物靶向治療的角度看,可將其分為三個層
次:
第一層次:把葯物定向地輸入到腫瘤發生的部位,如臨床上已采
用的介入治療,這是器官水平的靶向治療,亦稱為被動靶向治療。
第二個層次:利用腫瘤細胞攝取或代謝等生物學上的特點,將葯
物定位到要殺傷的腫瘤細胞上,即細胞靶向,它帶有主動定向的性質。
如利用瘤細胞抗原性質的差異,制備單克隆抗體(單抗[4])與毒素、核素
或抗癌物的偶聯物,定向地積聚在腫瘤細胞上,進行殺傷,效果較好[6]。
第三個層次:分子靶向,利用瘤細胞與正常細胞之間分子生物學
上的差異,包括基因、酶、信號傳導、細胞周期、細胞融合、吞飲及代謝
上的不同特性, 將抗癌葯定位到靶細胞的生物大分子或小分子上,抑
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最後使其死亡。
血管抑制劑葯物的發展。 腫瘤生長必須有足夠的血液供應,在癌
發展和轉移的過程中新的血管生長是必要的條件[3]。 新的血管生成涉
及到多種環節, 例如在血管內皮基底膜降解時金屬蛋白酶活性增加。
血管內皮細胞增殖、重建新生血管及形成新的基底膜時有許多生長調
節 因 子 參 與 , 包 括 纖 維 生 成 因 子 (FGF)、 血 管 內 皮 細 胞 生 長 因 子
(VEGF)、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DGF)、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及轉化
生長因子(TGF)。 它們能促進新生血管的生成,使 DNA 合成增加。 另有
一些調節因子能抑制血管內皮的生長,如血管抑素、 內皮抑素、干擾
素 α 和干擾素 γ 等。 針對上述不同的環節及有關靶點,已研發出多種
血管生成抑制劑,例如對金屬蛋白酶有抑製作用的 Marimastat,抑制血
管內皮生長的內皮抑素 Endostatin,抑制整合蛋白識別的 Vitaxin 抗體
及非特異性抑制劑反應停等。 此類新葯進入臨床試用的已有數十種,
對多種腫瘤及腫瘤轉移顯示出治療效果,它們與常用抗癌葯合用時能
提高療效,但其確切療效仍需臨床驗證的最後報告。
3.抗腫瘤葯物的發展前景
3.1 靶向抗腫瘤葯物將繼續不斷發展
3.2MDR(多葯耐葯)逆轉劑
MDR(耐葯性)是導致腫瘤化療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腫瘤化療
的一大難點,因此尋找發展 MDR(多葯耐葯)逆轉劑是非常必要的,或
者加用兩種或更多種抗腫瘤靶向葯物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傳統細胞毒
化療方案的抗腫瘤效果[4]。
3.3 抗腫瘤轉移葯物
臨床診斷的腫瘤患者大約有 50%以上的已經發生了轉移,而大部
分癌症患者最後都死於轉移,因此研究開發抗腫瘤轉移葯,如腫瘤轉
移多肽抑制劑、腫瘤細胞水解酶抑制劑也是必須的。 呂彥恩等人通過
對 IL-2 基因修飾的細胞毒 T 淋巴細胞抗腫瘤效應的研究得出如下結
論:IL-2 基因轉染的 CTL 過繼回輸,可直接殺傷和誘導激活機體特異
性抗腫瘤免疫反應,使體內抗腫瘤效果顯著增強,有效抑制實驗性肺
轉移瘤的生長[5]。
3.4 基因治療
2002 年 10 月 7 日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授予的發現項目是:「細胞
程序性死亡」是由基因控制的。 這項發現使得人們認識到,隨著基因導
入系統、基因表達的可控性的深入研究以及更好更多的治療基因的發
現,人們可以通過導入野生型抑癌基因、自殺基因、抗耐葯基因及反義
寡核苷酸、腫瘤基因工程瘤菌等來治療癌症[3]。 基因治療將會成為綜合
治療惡性腫瘤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
4.總結
傳統抗腫瘤葯物雖然作用比較強,但是特異性較差,毒副作用較
大, 因此, 它在今後的抗腫瘤葯物市場中所佔比列將會日益下降;同
時,具有靶向功能的抗腫瘤葯物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占據市場很
大的份額;而基因治療手段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肆』 如果抗癌葯,抗糖尿病的葯,抗後遺症的葯全部上市,那將會意味著什麼
根據中國癌症新發病例預測數據,2021年預計我們國家癌症新發病一共達到了460萬人,佔全球癌症新發病例的23%、癌症患病人數的增加無疑是推動了我們國家抗腫瘤葯物市場的高速發展,那麼我們來看看抗腫瘤葯物市場的規模,我國抗腫瘤葯物的市場近年來一直是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2016年到2020年抗腫瘤葯物的市場規模從1200多億增長到2000多億。市場份額也從9.4%增長到12%,可以說市場是比較大的,未來幾年我國抗腫瘤葯物將呈現快速上升態勢,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會達到2400億,抗腫瘤葯物的市場份額將達到13.2%這是為何呢?除了上面講到的癌症患者人數增加,抗腫瘤葯物需求不斷增長,另外還有幾個推動抗腫瘤葯物市場發展的邏輯,一、政策利好抗腫瘤葯物行業的發展,包括縮短創新葯物臨床申請和上市申請的審批時間,加快有潛力的新葯進入市場。二、臨床需求增加,促進抗腫瘤葯物市場的增長。三、醫保目錄擴增推動抗腫瘤葯物行業的發展,醫保目錄更新納入了更多的抗腫瘤葯物,這些都將推動我國抗腫瘤葯物市場的發展。
『伍』 「宇宙大葯廠」輝瑞增長新引擎——抗癌葯
隨著癌症發病率不斷上升,抗癌類葯物正在成為全球醫葯領域一大風口,成為葯企廝殺最為激烈的細分領域之一。
過去主打保健品和心血管葯物的「宇宙第一大葯廠」輝瑞也已強勢殺入抗腫瘤葯物這一炙手可熱的市場。目前,輝瑞在售的抗腫瘤葯物有17種;而20年前,輝瑞還沒有任何一款針對癌症的葯物。
2018年,共有59款新葯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其中4款新葯屬於輝瑞,分別為Dacomitinib(Vizimpro)、Talazoparib (Talzenna)、Lorlatinib (Lorbrena)、Glasdegib (Daurismo),且四款新葯均為抗腫瘤類葯物。不少媒體將輝瑞稱為去年的「最大贏家」。醫葯市場分析機構EvaluatePharma預計,輝瑞新葯今年的銷售額將達到83億美元。
輝瑞預計,到2019年,該公司腫瘤類產品的銷量將首次超過心臟病葯品和其他初級保健葯品。
2016年8月,輝瑞擊敗眾多競標企業,以140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抗癌葯生產商Mepation,一舉成就了輝瑞在腫瘤領域的領先地位。
路透曾評論稱,收購Mepation的交易,表明輝瑞並購策略從降低稅負變為強化品牌葯物的產品線,尤其是頗具利潤的癌症治療葯品。
多家研究機構認為,未來幾年腫瘤治療葯物前景廣闊,市場規模將很快達到2000億美元左右。
目前,全球葯企均在加大對腫瘤創新葯領域的投入。
1月3日,美國老牌葯企百時美施貴寶(BMS)以現金和股票作價合計740億美元收購新基制葯。新基醫葯是一家主要從事研發、設計和研製治療癌症和炎症和免疫疾病有關葯物的生物制葯公司。合並後的新公司年收入超過340億美元,為全球第四大葯企,僅次於輝瑞、諾華和羅氏。
據北京商報,此次收購被業界認為是BMS押注腫瘤葯領域之舉。BMS在全球擁有包括PD-1明星產品歐狄沃(O葯)等在內的腫瘤葯物,新基旗下擁有用於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明星產品瑞復美。業內人士認為,腫瘤葯領域是目前醫葯行業最大研究方向,收購新基能夠完善BMS產品線,增加競爭優勢。
1月8日,美國制葯公司禮來(Eli Lilly&Co)和Loxo Oncology聯合宣布,雙方達成並購協議。禮來將以約80億美元的現金收購已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醫葯公司Loxo Oncology。
後者在抗癌葯領域是一家明星企業,專注於為基因組定義的癌症患者開發和商業化高選擇性葯物。曾在2018年11月底獲得了美國FDA批準的首個TRK抑制劑拉羅替尼(Larotrectinib,商品名稱Vitrakvi),該葯物被證明對由罕見病基因突變引發的癌症有療效,由Loxo Oncology與拜耳公司(Bayer)共同研發並合作銷售。
市場普遍預計,新的一年,並購仍將是全球醫葯行業的主流趨勢之一,而圍繞腫瘤領域的並購案將令輝瑞面臨更嚴峻的競爭環境。
此外,核心腫瘤類葯物專利到期也是未來輝瑞面臨的營收風險之一。
去年三季報公布後,輝瑞收窄了全年收入和利潤目標區間,稱由於某些專利到期,加上產品難以提價,都將限制公司未來收入增長空間。
1月23日,瑞銀將輝瑞的評級從買入下調至中性,並將12個月目標價從48.5美元下調至46美元,稱未來幾年該公司關鍵產品的「專利危機」所帶來的損失將大大抵消掉收入的增長。瑞銀分析師Navin Jacob稱,Xeljanz Ibrance Xtandi,Eliquis Tafamidis等葯品的銷售額總計約200億美元(大約佔2015年總收入的30%),它們將在2025年到2029年期間失去專利保護。
其中,Ibrance是2015年獲批上市的用於治療晚期乳腺癌的葯物,銷售勢頭十分強勁,在上市第三年(2017年)銷售收入就突破了30億美元,並成為2018年前三季度輝瑞營收增長的主要動力。據EvaluatePharma去年6月預測,Ibrance在2024年的全球銷售額將達到82.84億美元,成為全球最暢銷的乳腺癌靶向葯物。
未來Ibrance等葯物的專利保護一旦過期,可能會對輝瑞的盈利產生較大影響。
(更多精彩 財經 資訊,請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陸』 口服抗癌葯物 癌症治療新趨勢
77歲的吳女士,2年前診斷出罹患乳癌,手術後診斷為三期乳癌,而且分類上屬於復發率高的三陰性乳癌。醫師建議應接受化學治療,減低復發率,但患者本人因為年事已高,擔憂化療的副作用,因此拒絕化療。新竹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鄭弘毅表示,傳統化療可能對長者的身體較無法負荷,因此改采口服抗癌葯物治療,成為兼顧療效和副作用的選擇。 吳女士在例行檢查中被診斷出有乳癌合並惡性胸腹水轉移,出現胸水、腹水的情況,在利用超音波導引引流後,醫師仍建議以化學治療控制。但因吳女士擔心化療將造成骨髓抑制、落發、心臟毒性等副作用,因此,轉往血液腫瘤科評估,改以口服抗癌葯物治療,在用葯1個月後,胸腹水已獲得明顯控制。鄭弘毅表示,目前的抗癌葯物中,傳統的注射型化學治療仍為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也可能帶來其他副作用,對長者而言,口服抗癌葯物成為新選擇。 目前的口服抗癌葯物可分為口服化學治療、口服賀爾蒙治療與口服標靶治療等。以乳癌而言,口服化學治療和口服標靶治療都具有不錯療效。鄭弘毅指出,口服化學治療優點是能有效控制病情,且通常較無明顯的落發、白血球低下、嚴重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口服標靶治療也具有相當療效,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接受體抑制劑(HER2 inhibitor)以及mTOR抑制劑可治療乳癌,但需要依乳癌的受體分型來評估是否適用,而且目前健保不給付,病人需自費。 鄭弘毅主任強調,抗癌葯物可以使病情獲得明顯控制,緩和疼痛、胸水、腹水以及腫塊等症狀。使用口服抗癌葯物治療,必須和醫師進行討論,依個案不同,選擇最適合個人的治療用葯。 訂閱【健康愛樂活】影音頻道,閱讀健康知識更輕松 加入【】,天天關注您健康!LINE@ ID:@ : /cancer/article/16702/口服抗癌葯物癌症治療新趨勢 關鍵字:癌症, 口服抗癌葯物, 鄭弘毅, 馬偕醫院, 血液腫瘤科, H
『柒』 醫葯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中國醫葯市場將繼續高速發展:
1、轉型創新。這一定是最好的路徑,創新一定是未來的大趨勢,但因為創新葯本身研發周期是5-8年,需要布局研發團隊,支出比較大的研發投入,不是今年想布局明年就能做出來,所以轉型創新雖然是一條最好的賽道,但需要時間。
2、如果創新對他而言有一定難度,不妨考慮第二條路徑,發展難仿葯,比如說呼吸劑,產品專利已經過期了,但由於本身劑型上的難點,可能還是具備一些生產壁壘,這塊可能是第二條路徑,假設創新不行,可以考慮發展難仿品種,比較典型的健康元等公司都做得非常好。
3、如果第二也比較難,第三條路徑是延伸產品線,上市一款仿製葯短期會面臨集采,一款不行就生產10款、20款,最後總有產品能進入集采,帶來增量,只要每年保證產品上市的梯隊,未來也可以實現現金流、實現盈利,這也是一條路徑,當期也有部分公司往這方面布局。
4、對於仿製葯企業我們總結來看,現有管線大家更多考慮集采未來的影響,未來是什麼穩態的情況,我們會更多考慮未來新的管線、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是我們需要重視的方向,是化學仿製葯大概的特點和研究方式。
5、中葯處方葯也是當期整個市場關注相對沒有那麼高的細分領域,我們認為最核心的原因就在於中葯企業大部分在研產品相對偏少,可能更多是分析現有產品線的梯隊,這塊跟當下大家關注創新的方向有一些脫離,所以導致中葯現在當期關注度不是那麼高。
一方面我們需要去關注它現有的產品大的品類是什麼,大品類的領域是不是大的領域,產品價格會不會有壓力,往後看競爭格局怎樣,是不是會進入醫保,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點。
『捌』 同種葯不同劑型葯品的銷售情況
葯品銷售數據的分析,一方面是通過銷售數據表現當前葯品市場規模、趨勢,同時根據特定的預測模型來測算葯品潛在市場規模;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對比同類競品(如同靶點;同適應症;同品種)的銷售數據,掌握當前競爭格局,幫助進行產品戰略、銷售策略等的調整。
下面將以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如何進行葯品銷售數據分析
1.市場規模分析
2020年,我國抗腫瘤及免疫機能調節葯市場銷售額為1312.19億元,由於疫情影響,相比2019年,略有下降;而聚焦到蛋白激酶抑制劑類,則發現從2016年到2019年,都呈現出較大幅度的增長,即使在2020疫情影響下,在抗腫瘤葯總體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蛋白激酶抑制劑類葯物仍然呈正向增長趨勢。
數據來源:葯智數據-醫院銷售資料庫
數據來源:葯智數據-醫院銷售資料庫
以上兩個例子,一個從一級ATC分類進行整個領域的葯品銷售分析,而第二個則進一步聚焦到同一類葯品。這將有助於了解不同層級市場的規模,體現細分市場在整個市場中的份額以及是否與上級市場或者大環境的趨勢保持一致,並分析原因,幫助預估葯品未來市場前景。
除此以外,還可以從全國葯品市場規模、趨勢進行分析(大環境);也可進一步鎖定單個活性成分、單個品種等進行更細節的分析。
2.潛在市場規模測算
此處以肺癌用葯市場為例,通過研究國內肺癌人群和真實用葯的情況,以此估算國內肺癌用葯市場容量。
影響國內肺癌用葯市場容量的主要參數有:總人口(G)、患病率(Pr)、發病率(Ir)、長期住院治療率(Tr)和次均住院治療葯費(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