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品牌如何借力互聯網營銷實現盈利[創業干貨]
各位網友大家好,我是從事品牌營銷工作的康金龍,我個人主要為企業提供品牌營銷,商業及盈利模式設計、互聯網營銷系統建設的服務。今天很高興跟大家在「機遇平台」做智慧分享。
㈡ 產品思維(六)· 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最近在聊關於產品的話題時,普遍聽到的角度是用戶需求、用戶體驗這些,但是偶爾也會聽到質疑的聲音:「做了這么多功能、體驗,那這個產品要如何盈利呢?」。仔細想想,這確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過要回答它,你得跳出產品的框架,站在市場的高度,把它轉換成另一個問題:「你做的這筆生意,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
實際上,做生意的目的就是為了盈利,但是盈利的方式有很多種,未必一定要通過賣產品。如果說一個生意是一盤棋,那麼商業模式就是棋譜,它提供了贏棋的基本策略,而產品則是局中的棋子,在不同的策略下有著不同的使命。
本次,我想對商業模式做一個解析,先看看它的基本概念,再從經濟學原理上看下它和產品之間的關系,最後例行映射到個人,把一個人比作一家公司,看看有哪些可以參考的個人商業模式,希望給你帶來更多思考。
參考書籍:《商業模式新生代》、《商業模式新生代(個人篇)》、《經濟學原理》
「商業模式」是一個普遍使用卻又沒有標准答案的概念。通俗的理解,商業模式就是盈利的方法和策略,即「你的生意要怎麼賺錢?」。
北大教授魏煒(商業模式專家)說:商業模式,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
《商業模式新生代》一書中則是這樣定義的: 商業模式描述了企業如何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取價值的基本原理。
其實,商業模式需要從多個角度來詮釋,「橫看成嶺側成峰」,你從不同角度觀察就會看到不同的樣子。這次我把書中定義的9個關鍵要素搬運過來,從頭到尾給你搭建一遍。
1.客戶細分(Customer Segments,CS)
即公司的目標客戶群。這些客戶群體有相同性,公司利用這些相同的共性為客戶創造價值。客戶群匹配不同的市場,通常分為:大眾市場、利基市場、區隔化市場、多元化市場和多邊市場。
我們常聽到的 2B、2C、O2O 就是從這個角度看模式。
2.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VP)
即客戶從公司提供的產品、服務中得到什麼價值,或者說,你的公司為客戶解決了哪些問題、滿足了哪些需求。大體上的分類有:更好的體驗、更低的價格、更高的性能、可達性/便利性/可用性、定製化的服務、彰顯身份的品牌、風險抑制和減少成本。
我們常聽到的 賣產品 還是 賣服務 就是從這個角度看模式。
3.分銷渠道(Channels,CH)
即公司與客戶的接觸途徑,或者說,如何讓你的產品或服務觸達到用戶。渠道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自有渠道,包括線上銷售、線下銷售、店鋪銷售等等,第二類是合作夥伴渠道,包括加盟店、批發商等等。
我們常聽到的 直供、總代理、聯銷體、倉儲(大型商場)、專賣店 就是從這個角度看模式。
4.客戶關系(Customer Relationships,CR)
即客戶群與公司建立的聯系及聯接,或者說,如何和客戶建立並維持關系。常見的方式有:個人助理、自助/自動化服務、社區和共創/合夥。
這個要素是邏輯與情感並重的環節,直接影響客戶體驗,我們接觸到的 客服、售後公眾號、微信社群 等都是從這個角度看模式。
5.收入來源(Revenue Stream,R$)
即公司有哪些收入途徑可以創造財富。一般來說,獲取收入的方式有:產品銷售、服務銷售(使用費/訂閱費/租賃費/中介費)、授權收費、廣告收費。
如果說客戶是商業模式的心臟,收入就是動脈,我們常說「如何賺錢」的就是從這個角度看模式。
6.核心資源(Core Resources,CR)
即公司需要哪些能力和資源來執行商業模式。常見的核心資源包括:實體資產、金融資產、知識資產和人力資源。
7.關鍵業務(Key Activities,KA)
即公司擁有什麼的重要業務使得商業模式運轉起來,簡單說,就是要具體實施哪些活動。常見的業務有以下分類:製造產品、問題解決、提供平台或網路。
8.關鍵合作(Key Partnerships,KP)
即公司與其他組織和公司建立的合作網路體系,該體系通過商業化為公司提供價值。
9.成本結構(Cost Structure,C$)
即公司為商業運營所投入的設備、策略的付出的成本。
總的來看,這九個要素疊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右側是最直觀從外部就可以觀察到的要素,它的核心是「價值」,左側則是從內部看支撐整個價值鏈條的要素,它的核心就是「效率」。
了解了這些,你就會明白,在觀察一個業態如何盈利時,不能僅僅用2C還是2B、產品還是服務來思考,而是要在紙上畫一畫,相信模式會不言自明。
每當一種新業態、新模式崛起時,在外面觀察的人一般都會經歷四個階段: 看不清、看不懂、看不起、趕不上 。「看不清」八成是你的信息量不夠,「看不起」那是你的心態問題,「趕不上」則是你的決策問題,本次我要解決的是「看不懂」的問題。下面列舉三個書中的經典商業模式:
1.零售
這是最常見、最好理解的模式,你生產完商品直接賣給客戶。圖中是電信運營商的案例:運營商將語音、數據和內容賣給消費者,直接獲得收入。
2.多邊平台
將兩個或者更多有明顯區別又相互依賴的客戶群體集合在一起,通過促進客戶之間的互動來創造價值。此外平台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用戶量越多價值越大,這種現象就是「網路效應」。
圖中是Google搜索的案例:Google搜索把網民、廣告主和內容擁有者連接到了一起,對廣告主收費、對其他客戶免費。此外,我們所熟悉的網路搜索、淘寶、微信都屬於多邊平台模式。
3.免費模式
至少有一個龐大的客戶細分群體可以享受持續的免費服務,一般來說,這種模式的收入來源是廣告是或者二段收費。
圖中是Metro的案例:它出版的報紙向讀者免費,向廣告主收費。此外,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免費模式,一種是常說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比如愛奇藝,視頻免費給你看,但你得等廣告,相當於是廣告商在請你看視頻。還有一種是二段收費,比如網路游戲,玩游戲免費、買裝備收費,比如淘寶商城,店鋪注冊免費、升級裝飾店鋪收費。
賣產品和賣流量
了解了上面這些,如果你還覺得復雜,那麼我這里也一種更精簡的思考方式:你可以簡單的認為,一切的商業模式,都可以分為兩種:賣產品和賣流量。
賣產品,就是手持產品讓用戶買單;賣流量,就是手持用戶讓商家買單。
我們知道,中國互聯網有三大巨頭(俗稱BAT):網路、阿里、騰訊,打得不可開交。你有沒有想過,BAT的業務各不相同,網路是做搜索的,阿里是做電商的,騰訊是做社交的,理論上是不同行業的,為什麼會打架呢?你見過做冰箱的和賣汽車的打架嗎?你見過理發的和賣水果的打架嗎?他們有什麼好打的呢?
用上面的方法,你就能發現,它們之所以競爭,是因為它們其實都是做賣流量生意的。搜索、電商、社交並不是要拿來賣的商品,而是用來免費服務用戶的 「引流品」 ,它們在爭奪的資源是「流量」即用戶的注意力。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在交付這類產品的時候,關注的並不是利潤,而是用戶的日活量、留存率等等。
讀到這里你應該已經明白了,整盤生意的商業模式,決定了裡面交付的產品應該設定什麼樣的目標。如果你的產品是為了賺取收入的「利潤品」,那麼它的銷量、利潤是關鍵;如果你的產品是為了獲取用戶注意力的「引流品」,那麼它的用戶體驗、日活量、留存率才是關鍵。
下面要繼續再討論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衡量產品在整盤生意中的價值?」。轉換一下思路,這個問題其實就是: 在一組產品支撐的商業模式下,一旦盈利,應該如何歸功,即應該用什麼樣的標准把利潤分攤到每個產品呢?
假如你是做流量生意的,你的產品是微信。在微信中,做聊天和朋友圈的團隊,交付的是引流品,目的是吸引更多用戶,但是不賺錢,而做廣告服務和支付服務的團隊,交付的是利潤品,可以直接獲得收入。運營了一年之後,你賺了很多錢,刨掉團隊投入的成本(比如工資),你要如何分配剩餘的利潤呢?
答案是「無解」。
這是經濟學中關於生產的規律:
企業的盈虧要以通盤核算為准(Profitability is measured by lump-sum revenues of all procts of a firm. )
它的含義是,只要整盤生意能夠賺錢,具體哪個環節是免費的,哪個環節是優惠價賣出去的,哪個環節是賺取超額利潤的,這都無所謂,除了核算成本以外,你無法評估出哪一個環節貢獻大。
把問題再簡化一下,就更容易理解了:你和你的朋友合作生產了一雙鞋,你做鞋底用了一天,你朋友做鞋面用了兩天,你倆的成本,即工時費和物料費分別是10塊錢和20塊錢。結果,你們的鞋恰好被一個土豪用100塊錢買走了,刨掉30元成本,你們盈利了70元,怎麼分錢呢?按照成本核算的方式1:2分配嗎?這顯然不合適,因為工時費已經算到成本中了,利潤的分配關鍵是要看你把它歸功到哪個要素上,是鞋底還是鞋面?事實上,這是不可能有標準的。
同樣的道理,一款手機的利潤,硬體和軟體怎麼分?微信的利潤,支付和聊天怎麼分?你賣一台路由器,送一套網管軟體,獲得的利潤,這兩個團隊怎麼分?實際上,這些都不可能有一個標准。
一個人身處社會中,既需要賺錢也需要花錢,所以你自己不可避免也參與到了商業活動中。如果你把自己當做一家公司,那麼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呢?不看個人追求,純粹在商業上,我想從兩個維度來回答。
第一個維度是職業選擇
不同的職業它的商業模式是不同的,包括你要面對的客戶、你的收入來源、你需要具備的核心資源都是不同的。
比如做軟體工程師,你賣的是腦力和勞動力,屬於零售模式。你的收入是工資,你的成本是學歷、工時這些,而你的核心資源是人力、軟體技術等等。
再比如房產中介,你需要連接買家和賣家、收集數據、經營客戶群,屬於多邊平台模式。你的收入是中介費,你的成本是運營客戶所花的時間、電話費和交通費這些,而你的核心資源是中介牌照、溝通能力、客戶群等等。
在這些職業里,模式本身沒有優劣之分,關鍵是你自己能否在有限的職業生涯里,持續優化你的交易結構,就好像零售之後有新零售、PC互聯網平台之後有移動互聯網一樣。
這就是我想講的第二個維度,職業發展
如何優化你的交易結構呢?是初級軟工工程師,然後高級軟體工程,最後資深軟體工程嗎?
前一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說一個人在社會上不斷積累,會逐步體現出四類價值,分別是時間價值、技術價值、資源價值、平台價值。我就借用一下這個分類結合自己的思考來演繹一下,不一定對,只是希望給你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
1.時間價值,即拿工時換金錢,這是一種典型的批發、零售的模式。
一個人剛踏入社會,常常是做偏執行類的工作,比如體力勞動或簡單腦力勞動,因為你能乾的別人也能幹,所以本質上,你就是在賣工時。當然,這個模式的缺陷也正是低門檻,做久了你就會發現,大批年輕人涌了上來,你能做的人家也能做,而且更便宜。如果你意識到了這點,那麼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其實是如何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更多的經驗和技能,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盡快讓自己從時間價值向技術價值過渡。
2.技術價值,即拿工時+技術換金錢,這是一種典型的生產產品再零售的模式。
與前者的區別是多了一層技術壁壘,俗稱「護城河」,你結合自身的經驗和技術,可以最有效率的交付滿足崗位要求的產品,這個產品可以是一塊單板、一段程序、一份分析報告或者一次咨詢服務,你也因此賺的更多。不過,這種模式的一個瓶頸就是你的時間只能賣一份,每天就24小時,若想獲得更多回報,即使你不斷學習技術、打磨技能,不斷提高生產力,也只能獲得線性的收入。
3.資源價值,即拿資源換金錢,這是一種典型的復合型模式。
京東是做電商的,其實它也買了很多地產,小米是做手機的,其實它也投資大眾點評、OFO,為什麼呢?因為投資這些資產很劃算,既不佔用公司主業務的資源,又能持續獲得收入。
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樣,想打破工時的約束,你就必須花一些成本來獲取這類資源,比如買穩健增長的金融資產、投資有前途的企業、出暢銷書或網課、建立個人品牌等等。這類資源越多,你的整體收入就越高,甚至可以獲得指數級的增長。
4.平台價值,即打包購買一群人的時間再高價賣出去,這是一種典型的多邊平台模式。
首先你要弄明白一個最簡單的道理:買別人的時間其實更劃算。為什麼呢?如果你在打工,想一想為什麼有人願意買你的時間呢?肯定是因為他能賣的更好、賺的更多呀。從這個角度看,一家公司的運營模式,實際上就是以低價買了一群人的時間,合理利用後變成產品,再高價賣出去盈利。所以說,如果你也有這個本事,那麼你就具有了平台價值。
通常具有平台價值的人是創業者或者公司里的管理者,他們依託於平台,可以調動更多的資源完成更大、更復雜的事情。當然,風險也很高,做創業者就不用說了,都是九死一生,做管理者呢,則是要將一部分資源建立在公司這個平台上,難以移植,我在點線面體中也講過,一旦所依附的平台下沉,管理者相比技術專家會蒙受更大的損失。
其實,每一家公司都是一座圍城,和網路游戲相比,除了真實和虛擬以外,並沒有太大的分別。還有一層更大的平台,它並不是按公司劃分的,而是按社會階層劃分的、按財富等級劃分的、按認知層次劃分的,這個「大平台」其實才是人在社會中「升級」的顛撲不破的規律。如果你還執迷於公司或者游戲中為你精密設計的「打怪升級」制度,而沒有認清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如制度設計者所期望的那樣,你會被粘在平台上無法脫身,此時,你最好的選擇就是放棄商業轉向「個人追求」,自己說服自己說:「人活著,開心就好」。
最後,其實免費商業模式也是可以用在個人身上的,比如你的「引流品」是什麼,語言、文字還是顏值?你的「利潤品」又是什麼,體力、腦力還是才華?
最後的最後,模式正確不代表一切,一定不要對抗的是時代和趨勢,具體可詳細回顧 《產品思維(四)· 點線面體的機會判斷》
單虓晗寫於20180722
上一篇:產品思維(五)· 系統能力
下一篇:產品思維(七):宏觀、中觀、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