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業推廣是什麼
農業推廣就是一些平台助農為農,可以幫農戶把農產品更好的賣出。
㈡ 特色農產品的定義
特色農產品是指在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由於地理環境,市場變化,技術等原因形成的具有資源條件獨特性,區域特徵顯著性,產品品質特殊性和消費市場特定性的農產品。相對於一般農產品來說,特色農產品無論是在形態還是品質上都有很大優勢,其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優良品質和特殊功效。特色農產品即能利用當地獨有的自然條件來種植其他地區無法大范圍種植的農產品,又可以通過當地的資源、環境、技術、政策等優勢來重點大范圍種植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進而擴大其種植規模,使這種農產品優於其他地區的農產品。
廣義的特產,不僅包含著農林特產,而且也將礦物產品、紡織品、工藝品等山貨特產包括進去。一般而言,特產是指來源於特定區域、品質優異的農林產品或加工產品,特產可以是直接採收的原料,也可以經特殊工藝加工的製品,但是,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地域性特點,這是形成特產的一個先決條件,其次是品質,無論是原料還是製品,其品質與同類產品相比,應該是特優的或有特色的。特產的「特」字,應該包含如下四層意思:(1)特殊的生態環境;(2)特優的品種;(3)特殊的種養方式或特殊的加工方式;(4)特高的經濟效益。
另外,對大部分特產而言,還具有特殊的功用價值。從上述意義出發,比較容易將特產與土產相區別,土產泛指一般的農產品,樹上結的、地里長的、家裡養的都可以稱作土產,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業初級產品,即便是加工品,也是常規的加工方式。特產根植於土產,土產中的一些精品可以上升為特產。至於「土特產」的說法,可以理解為「土產中的特產」,也可以理解為「土產和特產」,是一般意義上的特產。
中國農業部從2005年起,將人們俗稱的「土貨」定義為」特色農產品「,並繼後發布了《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6-2015)》,引導特色農產品向最適宜區集中,促進農業區域專業分工,加快形成科學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按照品質特色、開發價值、市場前景的標准,確定了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糧油、特色飲料、特色花卉、特色纖維、中葯材、特色草食牲畜、特色豬禽、特色水珍等10類114種特色農產品。按照生產條件、產業基礎、區域分工的標准,確定了特色品種的優勢產區。共涉及2100多個縣級行政單元。同時,確定了發展五大重點領域。分別是:品種資源庫、國家和行業標准、技術體系、傳統加工、營銷網路和信息平台。
㈢ 農產品是什麼意思
農產品是農業中生產的物品,如高粱、稻子、花生、玉米、小麥等。國家規定初級農產品是指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不包括經過加工的各類產品
國家規定初級農產品是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品,不包括經過加工的各類產品。包括:
一、煙葉。是以各種煙草的葉片經過加工製成的產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又分為曬煙葉、晾煙葉和烤煙葉。
曬煙葉是指利用太陽能露天曬制的煙葉;晾煙葉是指在晾房內自然乾燥而成的煙葉;烤煙葉(復烤煙葉除外)是指在烤房內烘烤成的煙葉。
二、毛茶。是指從茶樹上採摘下來的鮮葉和嫩芽(即茶青),經吹乾、揉拌、發酵、烘乾等工序初制的茶。
三、食用菌。是指自然生長和人工培植的食用菌,包括鮮貨、干貨以及農業生產者利用自己種植、採摘的產品連續進行簡單保鮮、烘乾、包裝的鮮貨和干貨。
四、瓜、果、蔬菜。是指自然生長和人工培植的瓜、果、蔬菜,包括農業生產者利用自己種植、採摘的產品進行連續簡單加工的瓜、果乾品和腌漬品(以瓜、果、蔬菜為原料的蜜餞除外)。
更多資訊參考:1483674386
㈣ 綠色農產品推介會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好。
又是一年桃熟時,果香滿天飄。在這個充滿生機和激情的季節里,在這個洋溢著喜慶和歡樂的日子裡,來自我國最大桃鄉----北京平谷的大桃在我市場隆重上市了!在此,我謹**市場的全體員工和市場經營業主對此表示熱烈的歡迎和祝賀。
位於北京東部的平谷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桃子生產基地之一,種植面積多達22萬畝,年產量近30萬噸。平谷四面環山、低污染、沙質土壤、充足的水分、和足夠的晝夜溫差,這些都使平谷大桃具有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
今天,我們欣喜的看到,平谷大桃在區委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暢銷全國,並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在這個美好的日子裡,又在泉州市場生根發芽了,新的起點昭示著新的希望,新的希望孕育著新的生機,對此我們倍感欣慰,市場將著力為平谷大桃提供最優質的銷售發展環境,希望平谷大桃能藉助**市場這個交易平台,擴大其在**乃至**地區的影響和銷售。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平谷大桃必將以其優良的品質贏得廣大**消費者的口碑。最後,我衷心的祝願平谷大桃花開遍天下,果香飄四海。
謝謝大家。
同志們:
這里隆重召開創建上黨地區綠色(有機農產品名縣動員大會,今天。這是全縣上下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之際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既是一次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的推進會,又是一次增強信心、再鼓干勁的動員會。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客觀分析創建上黨地區綠色(有機農產品名縣工作的實際情況,全面安排部署創建工作,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落實責任,強化措施,全力創建上黨地區綠色(有機農產品名縣。一會兒,陳書記還要作重要講話,大家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下面,就如何抓好創建工作先講三點意見:
一、客觀分析。堅定創建信心
全縣上下緊緊圍繞實施“雙五”戰略、主攻“五大”目標的治縣方略,今年以來。團結一心,奮力攻堅,大力實施綠色興農戰略,全力創建上黨地區綠色(有機農產品名縣,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以潞黨參為主的中葯材種植面積達到1.08萬畝,一是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3.12萬畝。水地蔬菜種植面積達到7527畝,旱地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1萬畝,新建蔬菜大棚720架,其中花椒芽菜大棚358架;新增規模養殖小區12個,規模養殖戶30個,全縣規模養殖戶達到650戶。同時,為加快區域農業特色產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重點以搞好試驗示範工作為主,引進了5個馬鈴薯新品種,建立馬鈴薯試驗示範基地500畝、黨參GA P試驗示範基地50畝、優質蔬菜試驗示範基地30畝,並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基層開展農業標准化新技術培訓50多場,培訓農民5000多人次。
已完成投資850萬元,二是龍頭企業日益壯大。大紅袍公司大紅袍花椒深加工擴建項目。建成花椒芽菜基地500畝,擴建廠房5000平方米。日新制葯有限公司新上一條灌裝生產線,潞黨參GA P認證已通過省葯監部門驗收,申報國家葯監總局,預計明年可通過國家GA P認證。西溝紀蘭飲料公司擴建項目,已完成投資450萬元,建成了果汁生產線和純凈水兩條生產線,產品已投放市場。鑫源綠色產業公司萬噸馬鈴薯澱粉生產項目於9月底正式投產。北社鄉常家蔬菜保鮮庫已建成,進入調試階段。春暉實業公司白酒生產擴建項目完成投資450萬元,新建酒庫一座,釀造車間一個,三里灣”和“金燈玉液”兩個白酒系列已投放市場。
圍繞農業調產、沼氣工程、新型農民培訓工程、陽光工程”等,三是農民收入穩步增加。大力開展培訓。共舉辦培訓700場次,發放技術資料12萬份,培訓農民7萬人次,完成“陽光工程”培訓任務800名。同時,積極培育農戶公司,發展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全縣農村信息服務站達到13個,完成注冊登記7個,農村信息員發展到120多名,完成登記注冊50餘名。全縣農民經紀人、專業協會、中介組織、營銷大戶達到210餘個,農戶公司達到135個,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達到69個,帶動農戶3.5萬余戶。19月份,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459元,同比增長34%
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肯定成績的同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措施還不完善,一是認識還不到位。少數鄉村幹部對創建綠色(有機農產品名縣的認識還有差距。效果還不明顯。一些農民群眾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思想保守,缺乏市場意識、品牌意識。
人均耕地不足一畝,二是發展不夠平衡。縣山大溝深。且地塊小,經營分散,給規模化生產帶來一定的困難。鄉鎮與鄉鎮,村與村之間由於自然和經濟等條件不同,導致發展有快有慢,進展不一。
還存在品種單一、規模較小、抗禦市場風險能力不強的問題。龍頭企業發展上,三是產業化程度低。產業發展上。還存在產業鏈條短、科技含量低、輻射帶動農戶的能力不強的問題。企業內部管理上,還存在著管理水平低、經濟效益差的問題。
必須進一步認清形勢,因此。正視問題,瞄準目標,堅定信心,強力推進綠色興農戰略,迅速掀起創建上黨地區綠色(有機農產品名縣的新高潮。
二、鎖定目標。加快創建步伐
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綠色農產品是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隨著全面建設小康進程的推進。人們飲食結構正在發生根本的改變,由“吃飽”向“吃好”再向“吃健康”方向轉化。發展綠色農產品不但可以有效地滿足人們對安全、衛生、營養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保障人民身體健康,而且對於保護農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借這個機會向大家介紹一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概念。下面。
指產地生態環境清潔,無公害食品。按照特定的技術操作規程生產,將有害物含量控制在規定標准內,並由授權部門審定批准,允許使用無公害標志的食品。無公害食品注重產品的安全質量,其標准要求不是很高,涉及的內容也不是很多,適合我國當前的農業生產發展水平和國內消費者的需求,對於多數生產者來說,達到這一要求不是很難。當代農產品生產需要由普通農產品發展到無公害農產品,再發展至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跨接在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之間,無公害食品是綠色食品發展的初級階段,有機食品是質量更高的綠色食品。
立足基本市情,面臨新的發展形勢,“十一五”期間天水的發展思路是:堅持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圍繞建設西部裝備製造業聚集城市,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肅省優質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環境城市、國家重點旅遊城市五大目標,深入實施工業強市、農業穩市、商貿活市、旅遊富市、科技興市五大戰略,發揮交通區位、製造加工業、特色農業、自然生態、旅遊資源、歷史文化遺產和勞動力資源七大優勢,突出發展抓項目、改革抓企業、小康抓“三農”三大重點,加強城鄉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城鎮化三大建設,培育壯大裝備製造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商貿旅遊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促進全市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把我市建成成為隴東南特色鮮明的經濟文化商貿大市。
按照這一思路,重點從六個方面發展天水經濟,提升綜合競爭能力。
第一充分發揮地緣條件優勢,提升區位競爭力。要牢牢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解放思想,充分認識和發揮天水在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和我省東進西出聯結點的相對區位優勢,謀求更大的發展。強化天水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承東啟西的樞紐作用。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配合天寶、天定高速公路和天平鐵路建設,抓緊規劃實施沿線旅遊開發、物流業發展、小城鎮建設等,建設現代物流基地。要進一步完善區域市場體系。大力發展金融、信息、咨詢等現代服務業,鼓勵工程、科技、會計、法律等中介服務業依法進入市場,完善資本市嘗技術市嘗勞動力市場,建立完善的區域市場體系,把天水建成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一體的隴東南商貿流通中心。
第二要發揮裝備製造業優勢,提升區域工業競爭力。一要加快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抓住國家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業、建設“關中—天水經濟帶”和部分資源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用產業集群的理念謀劃、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培育優勢產品,做強優勢企業,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培育壯大中小企業,增強配套服務能力,延長產業鏈條形成配套聯動的產業集群。二要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謀劃一批能夠顯著提升經濟實力的重大產業項目和能源資源開發項目、旅遊及現代服務業項目、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社會公用事業項目,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抓項目和資本運作的本領,健全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的項目投融資機制。加快各縣區工業園區建設,完善提高工業園區整體功能,充分發揮園區的產業培育、聚集、孵化和輻射作用。三要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加快推進以股份制為方向的改革,再造機制體制新優勢,推動企業走出困境。四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全面貫徹落實各級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放寬市場准入,落實國民待遇,全方位營造寬松環境,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使“十一五”成為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第三,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優勢,提升特色產業競爭力。一要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按照“南林、北果、西菜、東牧”的農業產業布局,加大特色農業的培育力度,加快惜建設畜牧、果品、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基地,促進特色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完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網路體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用工業化思路謀劃農業發展,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的龍頭企業,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建設果品、畜牧、蔬菜等八大農產品加工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和標准化生產,全面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大家好!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食品營養和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食用營養、安全的食品不僅成為人們生活質量重要標致,也成為人們普遍追求的時尚。
這次有機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暨農產品推介會,是在我盟農牧業經濟進入健康發展,特別是社會各界、上上下下高度關注食品安全的形勢下召開的。我盟開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監管工作十幾年,特別是我局成立專門機構具體抓這項工作的近三年來,在農牧業環境質量綜合評價、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建設、農牧業標准化生產、有機綠色無公害等品牌農產品認證、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集中展示了興安盟得天獨厚的綠色無污染的.環境優勢和產品優勢。通過培育打造經營主體創品牌,打造核心示範基地擴大模式帶動,品牌農產品數量快速增加,種植、加工業收入進一步提高,初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指數有效提升,產地環境評價、機構隊伍建設、標准化基地創建、有機品牌打造等多項工作走在了全區前列,有機綠色產業已經成為我盟農牧業工作的新亮點,為增強優質品牌農產品引領作用,有效提高農民收入,把我盟農牧業生產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全盟農村牧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品牌農產品建設勢頭良好,“三品一標”產品得到快速發展
截至今年末,全盟獲證 “三品”產品128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70個,較2005年增加49個,增長了2.3倍;綠色食品18個,較2005年增加13個,增長了2.6倍;有機食品40個,實現了從無到有的快速發展。獲證“三品”面積達到178.89萬畝:其中,無公害產地131.95萬畝,比2005年增加了91.95萬畝,增長了2.3倍;綠色食品產地26.53萬畝,比2005年增加16.03萬畝,增長了1.53倍;有機食品面積20.41萬畝,2005年數為零;獲證“三品”產量70.89萬噸:其中無公害49.06萬噸,綠色17.36萬噸,有機4.47萬噸;獲證“三品”產值23.41億元: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1.50億元,綠色食品8.50億元,有機食品(農產品)3.41億元。
目前,我盟以二龍屯米業、蒙興公司為代表的從事有機、綠色農畜產品加工企業23家,主要有糧食、油料、水產三大類17個品種。在企業的強力帶動下,我盟有機、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快速發展,實現了農牧業增效、農民增收,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與此同時,我盟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作取得零的突破,阿爾山市今年申報的黑木耳、卜留客獲得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批復,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今後凡使用“阿爾山黑木耳”、“阿爾山卜留客”商標出售的產品,均需通過當地主管部門的許可,並有償使用。開展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作可以有效保護我盟的特色優勢農畜產品,使其不被套牌使用,發揮更大更久遠的作用。
二、為打造農產品品牌,前期基礎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
一是整旗整縣農牧區環境監測評價工作全面鋪開。在各旗縣市政府特別是政府分管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我盟經過三年來堅持不懈的上下努力,截止到今年末,除阿爾山外,其他五個旗縣和盟農牧場局全部耕地和草牧場,先後順利通過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呼和浩特)的環境檢測評價,實現了6個旗縣級區域環境評價全覆蓋。結果顯示我盟經過監測的廣袤農牧區完全符合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要求,為今後全面實現全盟全境的農牧業整體環境評價工作奠定了基矗
二是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基地創建工作。自扎賚特旗2008年首次創建五個全國綠色食品標准化原料基地總計201萬畝申報創建成功後,我盟又相繼在突泉縣、科右前旗和盟農牧場管理局系統開展了全國綠色食品標准化原料基地創建工作。今年,盟農牧場管理局申報的5個基地102.4萬畝綠色食品標准化原料基地已經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近期將予以發布,進入為期一年的基地創建期。至此,我盟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基地面積已經達到了303.4萬畝。
三是組建了一支從盟到旗縣市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隊伍,這是開展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基礎保證。在盟委行署主導發展有機綠色產業和行署主管領導高度重視下,盟局與各旗縣市政府、盟農牧場局積極協調配合,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內,全盟五個旗縣市和農牧場局先後成立了專門機構,配齊了人員。盟旗兩級機構人員總數達到了40人。各地在經費不足、辦公場所緊張的情況下,克服困難,努力開展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盟和旗縣機構建設在全區處於領先位置。
三、實施了“興安盟有機高效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項目,效果顯著。
為發揮好農業品牌的引領示範任用,推動有機綠色農產品的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結合盟行署提出的“3338工程”的戰略構想,為使有機農業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和品牌的提升,有效突破有機農業生產的發展瓶頸,我們在打造公司創品牌的同時,成立了“興安盟有機高效農業科技示範園”,由具有多年有機綠色品牌經營經歷,品牌創建取得一定成效的興安盟蒙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具體實施“示範園”園區建設。“示範園”面積300畝,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形。
㈤ 農產品的意思
農產品
[解釋]1.農業中生產的物品,如稻子、小麥、高粱、棉花、煙葉、甘蔗等。
2.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二條的規定,農產品是指來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農產品的統計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農產品進出口月度統計報告》將農產品定義為,WTO《農業協定》口徑+水海產品,具體商品范圍如下:
��海關協調制度編碼第1章至第24章;另加
��2905.43 (甘露糖醇)
��2905.44 (山梨醇)
��33.01 (精油)
��35.01至35.05 (蛋白質物質、改性澱粉、膠)
��3809.10 (整理劑)
��3823.60 (2905.44以外的山梨醇)
��41.01至41.03 (生皮)
��43.01 (生皮毛)
��50.01至50.03 (生絲和廢絲)
��51.01至51.03 (羊毛和動物毛)
��52.01至52.03 (原棉、廢棉和已梳棉)
��53.01 (生亞麻)
��53.02 (生大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