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信託不斷「暴雷」,該如何挑選信託產品呢
雪松開了220億的空頭支票?
9月22日,雪松控股針對當日網上流傳的528億債務壓頂等新聞,在其官網上正式發布了澄清公告,公告中對公司的債務等情況做出了詳細闡述。
據公開報道,已有數位國內頂級富豪將資產轉移至離岸信託,其中包括京東的劉強東、阿里巴巴的馬雲、小米的雷軍、融創的孫宏斌以及移民新加坡的海底撈創始人張勇。
而大佬們所選擇的海外信託則側重於傳承,對信託財產進行管理和保護,目的是保障家族資產的世代傳承。
相比於大佬們所選擇的海外信託,國內的信託更加偏向於一種金融產品,通過信託公司發行金融產品及募資。簡單來說,信託公司將具有融資需求的項目方包裝成一個信託產品,進而賣給投資人,項目需求方在獲得資金的同時亦需還本付息。
當然,既然是投資、是項目,承擔風險便不可避免。因此,考驗普通投資者的不僅僅是投資理念,還有心臟夠不夠強大。
『貳』 國資委收購雪松信託怎麼樣了
國資與雪松控股簽署框架協議,雪松信託轉讓部分股權並收回資金。雪松信託(原中江信託)2018年雷雨頻繁,高管流失、董事會停擺,導致35隻信託產品違約,涉案金額79億元。自入股以來,雪松控股在2019年入股雪松信託後,處置了超過100億個歷史風險項目。截至目前,雪松信託仍有38億個到期項目未兌現,歷史包袱成為雪松控股前進道路上的拖泥帶水。雪松信託成功處置不良項目後,成為「最干凈」的信託牌照。
拓展資料:
1、與安信信託相比,四川信託存在風險巨大的問題。雪松控股完成了信託史上拆除礦山的壯舉,通過大規模風險清算化解了大部分歷史壞賬,擺脫了信託的壞名聲。據悉,廣州沒有信託牌照,對接管雪松信託非常感興趣。此外,以地方國有資產接手相對干凈的雪松信託,不僅表明了廣東對雪松控股發展的支持,也肯定了雪松「拆雷雷」的表現。同時,由於有國有背景平台,雪松信託後期增資入股相對容易。據推測,接收方可能是廣州開發區的控股集團。
2、消息傳出後,基於雪松控股與廣州市國資的業務往來,各方媒體對盤方的身份有諸多猜測。考慮到資金,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接手的可能性更大。據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官方數據顯示,開發區控股資產超過1000億,業務涵蓋金融、科技、園區三大板塊。隸屬於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下屬的大型國有綜合性集團公司。目前控股粵凱證券(8308099.OC)、穗恆運A(000531.SZ)等14家企業。此前,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在金融市場開展了一系列操作。 2019年從海航集團手中收購原聯訊證券,後更名為粵凱證券。不少業內人士猜測,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可能成為雪松信託的接收方。
3、喧囂的「雪松信託將被廣州國資委收購」迎來了最新的回應。 7月14日,廣州開發區控股在上清交易所發布《關於市場傳聞的澄清公告》稱,近日,公司關注市場媒體報道「雪松控股擬轉讓信託牌照控股權,總對價超100億元,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有望接手」「雪松控股近日與廣州市國資平台簽署框架協議,向控股股東轉讓雪松信託的控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廣州開發區控股表示,經內部核實,公司從未與雪松控股就雪松信託控股權的轉讓事宜進行談判或簽署框架協議,公司也無投資計劃或有意收購雪松控股權。相信。擬收購雪松信託控股權的相關報道為虛假信息「。
『叄』 雪松信託毀約不給兌付,投資者:仍有24個項目未給付
對雪松信託的投資者來說,2021年的春節恐怕過得並不順心——在2020年12月31日,多位曾在2020年6月與雪松信託簽署過受益權轉讓協議的投資人,並沒有等來雪松信託承諾的本息兌付款。
接手中江信託後,雪松控股董事長張勁曾放下豪言:「我個人將作為解決中江信託 歷史 問題的第一負責人。」
豪言言猶在耳,雪松信託卻最終食言。投資者告訴大舜 財經 ,雪松信託副總裁李楠對他們表示,此前簽署的受益權轉讓協議無效。
公然毀約,這讓對雪松信託寄予厚望的投資者再次陷入絕望。
豪言入主
雪松信託與投資者之間的恩怨情仇,始於2019年。
2018年,中江信託開始頻頻爆雷,風雨飄搖之際,雪松控股以「白衣騎士」的角色出現了。
2018年底,監管部門批復,同意雪松控股受讓中江信託71.3005%股權。2019年4月22日,相關工商變更登記完成,雪松控股成為中江信託實際控制人。2個月後,中江信託更名為雪松信託。
根據雪松控股創始人、實控人張勁在收購中江信託的媒體見面會上披露,彼時中江信託有35個逾期項目,本金總規模共計79億元,涉及投資者2400人左右。
「我們只佔70%的股份,但會承擔100%的責任。」面對這一巨大的爆雷數字,公開報道顯示張勁曾在2019年4月22日與200多位投資者長達8小時的懇談會上放出豪言:「我個人將作為解決中江信託 歷史 問題的第一負責人。」
當日,雪松信託便發布了《敬告投資者書》,表示將於三個月內對持有中江信託計劃的所有委託人進行信息登記,並在2020年1月22日為所有登記的投資者解決好問題。
2020年1月20日,雪松國際信託發布公告稱,已總體完成2019年4月22日前逾期項目的「拆雷」工作,33個逾期項目風險已化解,近2000名相關項目的投資者拿回本金和收益。
可以說,從2019年4月22日到這個時間節點,雪松信託確實讓投資者看到了希望。
歲末突變
然而,當2020年1月22日的承諾兌現之日碰到了隨後一天發生的新冠疫情,雪松信託的排雷之路,似乎遭遇了阻滯。2020年,原本幾乎每月一發的關於4月22日前逾期項目兌付的公告再也沒有出現。
去年六月,在一批投資者的集體維權與談判後,雪松信託再次組織投資者簽署受益權轉讓協議,決定將在2020年12月31日、2021年3月31日、2021年4月30日分三批次,解決4·22後逾期項目全部本息。
根據投資者向大舜 財經 提供的錄像,在簽署協議書現場,雪松信託副總裁黃昊信誓旦旦表示,「之所以如此謹慎,就是為了到時候一定能結(清)。」
直到2020年12月31日的上午,形勢依然一片大好。「當天上午,雪松的理財師還跟我們對接說沒問題,資金會下來的,甚至還問我們以後會不會再買雪松信託產品,」一位持有雪松控股產品的投資者向大舜 財經 透露。
然而到了中午,錢,沒了。
是什麼原因導致原本的兌付落空,如今已經難以得知。實際上,根據一位投資者對大舜 財經 的說明,由於將受益權轉讓,在協議期內雪松信託沒有進行信息披露、也不召開受益人大會,投資者只能等到12月。
「到期了雪松又不履行受益權轉讓協議,嚴重損害了投資者利益,也未履行受託人應盡的義務。」他表示。目前,該投資者持有2016年購買的金馬499號武定工投應收賬款(債權)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三年期產品。
2019年5月,其與雪松控股的子公司廣州匯華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匯華投資」)簽署《轉讓協議書》,後者未能成功於2020年1月22日履約。
2020年6月30日,該投資者二度與匯華投資簽署《轉讓協議書》,但到了日子,該信託產品除了二年期5000萬已還清,但三年期第一期僅兌付50%左右,剩下各期均不到15%。
24個項目仍未完成給付
根據一位投資者的統計,目前仍有金鶴293、金馬 499、金兔2等24個項目仍未完成給付,目前可統計逾期本金為38.09億元。
而從理財師的反應來看,本次違約,似乎他們也並不知情。一位理財師在維權群內發布消息寫道:「從月中開始到前天(12月29日),我都不斷確認今天的兌付,得到的回復都是前期流程已走完,如期兌付;即使是昨天,也反饋的是今天的劃款應該沒問題。結果到了今天17:30,我沒收到任何關於項目催收和兌付的安排,只有一個含糊其辭的不兌付解釋。24小時之內,這種突然的反差,請問如何讓客戶相信?請公司教我話術,並公示相應的項目進展信息!」對於公司的這番操作,表示了自己的憤怒。
再無進展
毀約半月毫無進展,投資者再也坐不住了。
2021年1月19日,50名投資者前往江西南昌雪松信託公司總部維權。雪松信託副總裁李楠表示,本次協議書無效。
理由是政府項目催收已進展至關鍵階段,如果雪松先行墊付,可能會影響催收。對此,雪松信託相關人士也曾向《紅周刊》記者表示,中江信託時代遺留的逾期工商信託項目已經基本都解決,剩下的主要是政信類項目。
按照地方政府的化債原則,持有人為自然人客戶的非標債務優先處理,如公司以自有資金承接客戶份額,那麼債權性質就發生了變更,大概率會導致地方政府將債務展期,加大風險處置工作的難度。
同時,根據大舜 財經 得到的南昌維權現場視頻,雪松信託工作人員表示,本次違約不會以發布公告的形式告知投資者,理由是擔心引起更大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6月信誓旦旦的許下兌付承諾進行協議書簽訂時,難道雪松信託沒有考慮政府項目催收工作的進展與難度?為何要等到付錢的日期以毀約形式處理,且一直含糊其辭,直到投資者找上門才說出原因?
再看雪松信託的財務數據,根據雪松信託2019年年報,其2019年資產總計36.09億元,比2018年的49.15億元同比下降26.7%,共計13.06億元。
而如果按照此前中江信託披露的2018年年報進行比較,其資產則在1年內銳減58.15億元,同比下降61.7%之多。根據中國貨幣網上的未審核年報,雪松信託2020年更是虧損12.23億元,位居目前披露未審核年報的各家信託公司倒數之列。
而根據中國貨幣網上的未審核年報,雪松信託2020年更是虧損12.23億元,位居目前披露未審核年報的各家信託公司倒數之列。
資產不斷下降,利潤巨額虧損,雪松信託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
2020年4月底,雪松信託規模最大的長青42號產品被暫停發行。雪松信託給出的官方解釋是,根據監管對全行業融資類產品規模限制,以及信託公司大類融資性產品發行管控要求,公司積極響應監管政策,主動創新升級產品結構,優化融資類業務規模,特此暫停該系列產品。
據大舜 財經 了解,長青42號產品為供應鏈金融產品,雪松信託的該類產品在五個月之後迎來了更為致命的質疑。
《證券時報》在2020年9月發布長篇報道,曝光雪松信託「長青」系列42隻產品風控全線「裸奔」,220億元底層資產盡數「虛無」,疑似進行自融。
對於報道的指控,雪松信託曾回應稱報道嚴重失實,並否認存在「幕後融資人」和「自融」。雖然極力否認,但是這篇報道引發的監管關注對雪松信託的產品發行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雖然無法得知這是否是導致張勁「撕毀」協議不再繼續履約的關鍵原因,但是這篇報道對雪松信託帶來的影響一定是深遠且重大地。
從當年的自信豪言到如今的翻臉毀約,雪松信託為何「食言」?雪松控股董事長張勁是否會繼續負責到底?投資者的錢還能否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