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農業生產商品化
農業商品化是指農業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或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商品經濟轉化的過程。農業商品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市場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當今,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時,安全、品質和信譽是首位考慮的因素。隨著全球化競爭加劇,綠色安全農產品消費成為消費主流,品牌營銷將是農產品商品化經營的主要方式之一。事實證明,農產品市場競爭力與農產品產地有密切關系。在我省,區位特徵較明顯的莫過農(林)產品了,應該說,農產品區位品牌營銷是我省農業克服市場需求約束、增強農產品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及早科學謀劃農產品區位品牌是我們的正確選擇。黑龍江省實施農產品區位品牌,應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圍繞大宗農產品和山特產品,以現有區位知名農產品龍頭企業為核心,以產業化經營為主要途徑,重點扶持構造一批具有適度規模的農產品區位品牌龍頭企業,提高黑龍江區位農產品知名度,增強區位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和財政增稅,促進全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名牌效應、認真推行農業「名人、名企、名產品」三名發展戰略極為重要
3. 一般生產條件 農業區地廣人稀,使用大型機械化作業,生產效率高,產量 大,剩餘量大,儲存條件好,交通條件發達,便於輸出農產品
B. 農產品產業化是什麼意思
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龍的經營體制。就是,改造傳統的自給半自給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使之和市場接軌,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
農業產業化可多種多樣,但必須(特徵):1、面向國內外大市場;2、立足於當地優勢;3、實行專業化分工;4、形成一定經濟規模;5、組織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6、實行企業化經營。只有這幾方面的有機結合,才能把農業改造成能夠與國內外大市場相銜接的產業。核心是如何把"千家萬戶"和"廣闊市場"兩者結合起來。
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要目標:一是保證農產品有效結合;二是增加農民收入。只有靠農業化這只大船,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民才能順利進入市場。所以,農業產業化是農民進入市場的好方式。
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扭轉農業弱質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農業產業化有利於解決農業社會效益高與經濟效益低之間的矛盾,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第二,有利於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它有利於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市場化。
第三,有利於解決農戶經營規模狹小與現代農業要求之間的矛盾,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第四,有利於提高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它有利於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建立高效農業體系。
第五,有利於縮小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它有利於促進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實現農業產業化的背景,是因為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一直未能徹底地解決,如何解決好一家一戶分散的小生產與逐漸擴大的市場之間的矛盾,使農戶的分散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銜接好,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必須進行組織制度的創新。而農業產業化的本質是經營方式的貿工農一體化。通過發展農產品貿易和農產品加工業,使市場形成對農業生產的帶動,使農民提高直接參與市場活動的積極性,有利於農民進入市場,開拓市場。另外,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也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而且農業的比較利益較低,國家對農業的投資又難以真正落實到農業上來。這些矛盾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而農業產業化把產加銷融為一體,通過規模經營和多層次加工,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實現了產品增值,從而改變了原始產品供應狀況,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經濟效益。
主要內容包括:
(-)農業專業化和集中化。這是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特徵。農業專業化包括農業企業專業化、農藝過程專業化和農業地區專業化三個方面。所謂農業企業專業化是指農業企業之間實行明顯的社會分工,各企業逐步擺脫"小而全"的生產結構,生產項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到集中,由自給自足轉變到專門為市場生產某種農產品,其它生產項目或者降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為從屬的、輔助的生產部門,甚至完全消失。農藝過程專業化又叫農業作業過程專業化,即把生產某一種農產品的全部作業過程分解為若干個階段,分別由不同的專業化的企業來完成。如美國畜牧業生產,從育雛、飼養、蛋奶生產等工作都由專門的企業來完成。農業地區專業化又稱農業生產區域化,是指農業生產在較大的地區之間實行日益明顯的分工,各地區逐步由"千篇一律"、"萬物僅全"、"自給自足"的生產結構轉變為比較集中地為市場生產某些農產品的專業化地區。如美國因地制宜地進行某種作物的生產,通過長期演進,已形成玉米帶、棉花帶、畜牧帶等10個各具特色的農業帶。生產集中化一般是指伴隨農場數目的減少而出現的農場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如美國農場總數由1974年的231.4萬下降到1992年的190多萬,小規模的家庭農場逐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是大規模經營的農場。雖然大農場在1992年只佔全國農場總數不到18%,但是他們擁有的土地佔農業用地的54%,產量占農業總產量的83%。
(二)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這是農業產業化最突出的表現形式。它是指農業企業集團內部、農業企業之間以及農業企業與非農業企業之間,通過某種經濟約束或協議,把農業的生產過程各個環節納入同一個經營體內,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如芬蘭最大的乳製品聯合生產企業瓦利奧公司,它是一個具有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專業化、社會化和集團化公司。公司從奶牛的飼養、原奶的收購、運輸,到乳製品的精加工、產品的銷售和出口進行一體化經營,不僅效率高、周期短、生產成本低,而且隨時可以根據市場的動態需求變化調整產品的品種和數量。該公司在全國各地擁有33個乳製品加工廠,加工能力佔全國牛奶加工總量的77%左右,產品種類多達1400種,年營業額達到81億芬蘭馬克(約合18億美元)。
(三)服務社會化。這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其基本內容包括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上"一條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如墨西哥的錫那羅亞西紅柿生產協會就是為生產西紅柿的農戶設立的系列化服務機構,而且它還對西紅柿的產銷形勢、政府政策、市場動向、生產技術等問題及時准確地向農戶提出意見和建議。
(四)利益分配機制合理化。這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本質所在。由於農戶處於出賣原料的地位,作為價格的消極接受者,一般難以得到正常的利潤,而農業產業化則可以打破這種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農工商一體化經營,使農戶也分享到農產品在加工、流通過程中增值的平均利潤。同時,發達國家還十分重視對利益分配機制的調控,除給農民提供長期低息貸款外,還突出表現在農產品價格措施方面。如歐共體通過制定干預價格(最低價格)與門檻價格(最低進口價格)等措施,保護農民利益,以防谷賤傷民。從國外農業產業化成功的經驗中看出,企業與農民互惠互利是產業聯結的基礎,妥善調節企業與農民的利益關系則是農業產業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
(並不是一個意思,也不是沒有農產品產業化一說,而是就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給出農產品產業化的具體含義,並且,我在許多的論文或發表中看到,他們關於農產品產業化大多都是在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上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