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
張小龍曾在飯否調侃過:要提防那些blog寫得好得產品經理,因為在blog上花的時間越多,在產品上花的時間就越少。原來還以為有例外,現在看起來無一例外。此外張小龍還認為不聽搖滾的產品經理不是好的產品經理
產品圈還流行過這么一句話:不會泡妞的產品經理不是好產品經理
朋友圈也曾爆火過一篇文章: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某一項技能,而是「讓正確的事情相繼發生」,引得Boss朋友們拍手稱贊:說得太好了,我就是需要這樣的產品經理,這樣我就什麼都不用操心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么多近乎玄學的結論?
產品經理作為一種新興職業,伴隨著互聯網一路走來,只有20年的歷史,如何成為產品經理並沒有公認的成長體系,另一方面,產品的成功需要契合時機、匹配的產品方法論、團隊協作能力,還需運氣,很多產品成功了,產品經理也不知道為什麼,糊里糊塗就成了,只得錯誤歸因
我個人特別討厭將明明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習得的技能說成玄學的所謂大師,上面的三段話中,產品大神小龍哥肯定是調侃啦,人家只是在飯否上開句玩笑,你認真你就輸了,不過這的確包含著優秀產品經理的一些技能,下面再細說,泡妞也是,不過這些言論都是片面的。
第三局話乍一看統籌全局、高瞻遠矚,但其實全是重點那就沒有重點,而且自相矛盾,前面既要提及「最重要」,後面給出的答案是全能,你必須具備能力解決可能發生的所有問題,如果可能的話,當然希望自己成為全能的人,誰不想成為亞里士多德、達芬奇或者沈括,但現實生活中資源往往是稀缺的,人也往往不完美,就算所有能力具備,也會因精力有限而專業於核心問題
那什麼才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呢?產品經理的所有工作都是圍繞「需求」展開的,發現需求->分析需求->實現需求,然後繼續發現需求->分析需求->實現需求,循環往復,那這三個能力中,哪個最重要:
分析需求的能力,說產品經理是需求分析師一點也不為過,為什麼這么說,我們先梳理一下這三個能力分別代表什麼具體工作,以火熱的手機行業為例:
1)定性分析
大佬們經常提及的產品經理進階之道,如當客服聆聽用戶需求,頻繁地使用產品,成為深度用戶,都屬於發現需求的方法
此外還包括電話訪談、焦點小組、關鍵路徑分析.......
2)定量分析
數據分析能力--獲取數據,從數據中分析用戶的潛在需求,方法包括問卷調查、運營數據以及行業數據
如手機行業中,經過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以後,會得到一大堆未經思考的需求,這些都是用戶的反饋:既要8000mah的電池又要輕薄零觸感、既要2000萬像素雙攝相機又不想多付錢、既要驍龍835CPU又有愛國情懷、既要iOS系統的安全性又要Android系統的開放、設計既要美觀又要防水防摔防雷劈、還要性價比.........
分析需求的核心是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需要嚴謹的邏輯思維,外加人文關懷、藝術美學,既要理性,也需感性,這樣才能設計出人性化的產品
無論是俞軍方法論中的同理心、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吳聲中用戶畫像與用戶場景、亦或是成本意識與需求性價比都是前輩們提供的需求分析方法
1)同理心
從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換位思考,應用在喬布斯身上就是:一秒變小白,這句話不準確,准確的表達應該是:一秒變某類目標用戶下的某種使用場景(分析方法往往是交叉使用的,與下面的用戶畫像和用戶場景結合),舉例說明一下:
微信今年升級以後,多了搜一搜和看一看的功能,有的產品經理會有疑問,搜一搜不是早就有了嗎,頂部的搜索輸入框不就可以搜索嗎,為什麼多此一舉?還真不是多此一舉,微信坐擁10億用戶,用戶構成了有大量上了年紀的用戶,他們很多功能並不會去用,除非用文字標出來送到他們面前,他們才會開始嘗試使用
產品經理有時與外行人,特別是沒有同理心的人交談會特別費勁,比如7.1日後V.P.N的大量下架,我只能搭建伺服器翻牆,與人交談時感嘆到:哎,中國人想認識世界難度更大了,旁邊的朋友(程序員)一翻白眼:不會呀,搭建伺服器很簡單吖,我15分鍾就搞定了......的確,你作為程序員15分鍾就能搞定,我作為互聯網從業人員,半小時也能搞定,但要知道中國的本科率只佔全國總人數的10%不到,對他們而言,難度之大
2)用戶畫像與用戶場景
場景分析法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上面的例子中也有涉及,再以我們的為例,與知乎的應用場景中,都涉及到夜晚輸入或者瀏覽,而且也有大量的用戶是通過PC網頁端登陸,到了晚上用戶眼睛會疲倦,而白色過於刺眼會加劇這種情況,意識到了這一點,在PC網頁端設置有夜間模式,而知乎卻毫不在意
3)商業化的能力。
成本意識強,清楚知道實現某一需求的性價比,商業化的能力包括市場營銷中的品牌定位、市場切入方向、渠道選擇、銷售方案、以及大佬們口中的專注極致口碑快、高頻剛需單價高、藍海細分、顛覆式創新、農村包圍城市(城市包圍農村)、佔領入口等等
需求性價比是很高的一個分析方法,再次以手機行業的需求為例,8000mah的手機電池,這類需求屬於小眾需求,一方面增加了硬體成本,另一方損害產品的美觀,所以如果手機不是定位為戶外手機都不應該考慮這類需求。我曾用過的一款手機--360N5手機,6GB運存+32GB內存只要1199,從中有很多個產品經理需要知道的點:
360為什麼要開展手機業務?爭奪入口,事關企業存亡,這很多人都知道了,不贅述
6GB運存--大運存的需求非常強烈,玩游戲流暢,而成本又比提升CPU低,再者,能以全球首款6GB超級大運存千元機的營銷噱頭進行宣傳,因為360是手機行業的後來者,不這樣做引不起市場的一點漣漪,即使在成本上虧本也需要這樣做
1199元--看過《無價》這本書的都知道,這是營銷的一個小竅門,1199與1200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是不同的
4)數據分析能力
A/B Test、MVP小規模測試、灰度測試都能獲取數據,而這類數據與發現需求中的數據還不一樣,這類數據往往能夠影響決策,這都屬於分析需求的重要方法
回到文章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寫博客、聽搖滾、會泡妞會片面地成為產品經理必殺技呢?
寫博客--思考反思能力
聽搖滾--思想自由不受約束,有叛逆精神
會泡妞--妞即是目標用戶,分析目標用戶需求,從閨蜜中收集的情報是:她需要高富帥,但經你嚴密的分析,得出真正的結論:她需要的高,不是身高的高,而是形象的高,即可採取針對性的行動
1)溝通能力--很多人會認為溝通能力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這也不全錯,如果是一個以執行為主的產品經理(絕大多數產品經理是執行類產品經理),溝通能力的確是最重要,屬於中低階產品經理
畫原型圖、思維導圖、流程圖、設計PPT、寫文檔都是為了准確地表達想法,更好地進行團隊間的溝通協作
懂一點技術、懂一點運營、懂一點設計也是為了溝通無暢
數據分析也是溝通的一種方法,建立影響力是,抱大腿下跪也是,威逼利誘還是,只是在聰明人中,以數據服人是最有效的溝通方法。此外,還會遇到很多無法用數據來表達的需求,這時就需要靠個人的影響力,而個人的影響力往往由你過去成績決定。抱大腿下跪、威逼利誘或者出賣色相都是低階的溝通方法,雖然低階,但有時還很管用,我的一個程序員朋友就受不了女PM在他面前央求,基本千依百順
傾聽、換位思考、關心同事這些都是溝通能力的一部分
2)執行力
既然要實現需求,強調的必定是執行,特別是分秒必爭的互聯網行業,你速度不夠快,一旦錯過了時間窗口期,其後做再多的努力都無意義,特別討厭產品經理說的一句話是:我當年早想到了XX方案,我去做的話早就上市了。的確,我也早想到了共享單車的方案,相信很多人都想到了,但為什麼只有戴維跟胡瑋瑋去做了呢?我跟你們的執行力都不如人家
3)項目管理能力
瀑布流開發、敏捷開發、需求優先順序、時間管理都是項目管理能力的一部分
4)運營推廣能力
需求出來以後,往往需要與運營團隊配合,一起進行運營推廣活動,產品經理如果懂運營推廣,能更好地進行溝通,工作效率也會加快
5)統籌資源的能力
擅長利用外在的資源來達成目的,在大公司表現在跨部門爭奪資源上,在創業公司表現在解決團隊困境上,當工程師遇到無法解決的bug的時候,利用自己的人脈請大牛當顧問,當預算有限沒錢推廣的時候,利用個人影響力找大V朋友轉發、還可利用個人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知乎甚至增加產品的曝光度.......
最後,如果一定要問,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是什麼能力?
我一定會回答:分析需求
產品經理被譽為是離CEO最近的職位,不是因為他什麼都做,而是他具備分析需求的能力,以此制定戰略,實現產品的商業化,最後引用一句產品前輩的話:
我不是產品經理,我只是個商人
② 產品經理需要懂技術嗎懂到什麼程度
依我看,產品經理需要懂技術,而且還要寫代碼,寫過代碼和看過書完全是兩回事。
但是不需要水平有多高。
哥這么多年七七八八學了點技術,雖然至今還是菜鳥,但是比完全不懂技術的,還是感覺踏實很多。
不過懂了技術,不代表就能和程序員和諧相處。
如果不懂人情事故,就是程序員轉產品,也未必能和程序員打好交道。
③ 產品經理如何持續積累,不斷提升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覺得,一枚優秀的產品汪,是由:「基本技能認知+高成本培養+正負經驗積累+持續學習+性格加成+天賦加成+運氣加成」這幾個層面來組成的。
基本技能認知
這一層面其實是各培訓班、各產品書籍的主戰場,現在的產品崗相比之前,最大的進步在於職能分工越來越清晰,工作范圍越來越明確,這樣的好處在於可以有效抽象最基本的產品技能知識,如:原型工具使用、產品文檔撰寫、需求調研方法、數據分析思路、項目管理流程等等,這些知識點已相對成熟,可以規模化輸出,也是入門的不二之選。
高成本培養
這一層面是針對企業而言的,行業有一種說法:「企業培養一個產品經理的成本越來越貴,大概需要三年時間,中間還要搞砸很多項目,光團隊的工資成本就需要160萬。」再加上培養過程中各種人員流動成本和固定成本,企業對產品經理的招聘越來越慎重,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一點其實對產品新人不是什麼好事。以我的產品團隊而言,基本不會招新人,而是要求來了就能獨立帶項目的水平。但換句話說,如果企業願意承擔這個成本,而且提供了充分的信任和授權,那對產品經理提升則是莫大的機會。
正負經驗積累
這一點是我在培訓時感觸最深的。技能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很樂意將自己在工作中的經驗(正向)、教訓(負向)分享給學員,但不了解背景、沒有經歷過,真的無法體會,也就無法進一步理解「技能知識」的運用方法。
④ 產品經理需要什麼技能
1.溝通能力
優秀的產品經理一定是個成功的溝通者, 溝通能力包括口頭溝通能力和文字溝通能力。產品經理的一個最主要角色是做為溝通的中心。產品經理的溝通能力不僅體現在和不同工作崗位的人進行有效溝通,和不同個性的人溝通。例如,大部分工程師的性格偏內向,而大部分銷售和市場人員則很外向,和不同工作崗位的人溝通時採用不同的」語言」 。如果要進行高效溝通,很重要的一點是說溝通對象關注和易於理解的」語言」。比如,在和市場人員溝通和與工程師溝通時,要採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對於市場人員說太多諸如」資料庫性能」、」內存管理演算法」之類的東西,無疑會讓他們郁悶不解;而對工程師談話過於概念化,也無助於他們設計真正的實現細節;類似的,在同老闆們溝通時,則應該更多聚焦在較高的層面上,避免過於深入細枝末節的事情。
2.無授權領導能力
成功的產品經理是優秀的領導者,即便是沒有明確的授權。產品經理通常需要在多個領域執行領導工作,包括領導項目團隊、領導產品戰略和藍圖指定,以及領導跨團隊的產品活動等。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產品經理通常沒有得到公司正式的授權。此時,是否具有」無授權領導能力」就成為成功與否的關鍵。如何在無授權的情況下領導團隊,我的建議是_綜合運用影響力、協商、人際關系及其他類似技能。
3.學習能力
IT產業是一個快速變化的產業,」不變的也許只有變化」,新技術不斷涌現,今日的新產品在幾個月後就會變成大路貨,甚至更快。優秀的產品經理必須能夠快速學習,即便是在比較新的領域。具備此能力才能相對容易地在不斷變化的市場和技術趨勢下管理好產品。.很多公司在招聘產品經理的時候會犯一個錯誤_他們過分看中既有經驗。比如,一個公司要做安全軟體,他們就回在招聘時說明」需具有安全軟體領域5年以上工作經驗」。這其實是個錯誤的方法,更好的做法是尋找在軟體領域有工作經驗的產品經理,同時善於快速學習。
4.商業敏感度
優秀的產品經理對商業有極好的感覺,他們清楚如何發現市場機會,了解競爭差異化的重要性,並能提出制勝的產品戰略、定價、推廣策略、合作計劃以及盈虧分析等。看到這些,別以為產品經理就該是MBA畢業。實際上,大多數優秀的產品經理並沒有上過什麼MBA,但是他們對商業有很強的敏感。
5.熱愛產品
優秀的產品經理對產品有發自內心的熱愛。他們孜孜不倦地嘗試各種新產品,注冊各種產品的測試版,下載產品的試用版並仔細揣摩,一有時間就去網上看各類新產品的網站。他們對設計優秀的產品喜愛有加,即便這些產品並非自己公司的;他們鄙視那些沒品的產品,即便那是自己公司開發的。最重要的是,他們醉心於創造優秀的產品_無論是全新的產品或是既有產品的改進。
6.注重細節,追求完美
優秀的產品經理對細節孜孜以求,注重細節是開發優秀產品的最重要先決條件,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Steve Jobs曾說:iMac筆記本並非只是透明顏色和外殼外形與眾不同,這個產品的核心理念在於成為最精緻的消費電腦。在最新的iMac中,我們堅決去掉了散熱扇,因為我們認為使用一台不嗡嗡作響的電腦工作更令人愉悅。當然,並不是我決定就可以取消散熱扇,它需要工程師們付出巨大的努力,找到管理電源和散熱的更好辦法。這是產品設計之初就存在的核心理念。這也是用戶願意選擇我們產品的原因_追求每個細節的完美,從而能讓用戶更方便愉悅地使用他們的電腦。優秀的產品經理不但注重產品設計的細節,在其他事情上一樣追求完美,比如進行競爭狀況分析、製作項目計劃,以及所有其他自己負責的工作。
7.日常產品管理能力
優秀的產品經理具備良好的日常產品管理能力,包括:撰寫市場需求文檔(MRD)和產品需求文檔(PRD) 進行競爭狀況分析 規劃產品路線圖 製作產品演示PPT 設計用戶界面 分析產品數據等. 以上這些核心能力不但有助於產品經理的自我提升,同時對於招聘產品經理也有參考價值。
產品經理(英文名:Proct Manager),又稱品牌經理(Brand Manager)、產品企劃,是指在公司中,針對某一項或是某一類的產品進行規劃和管理的人員,主要負責產品的研發、製造、營銷、渠道等工作。
產品經理是企業守門員、品牌塑造者、更是營銷骨幹。它既是一套完善的營銷運作制度,更是博大精深的營銷操作。產品經理依據公司產品戰略,對某個(線)產品(介質、服務、品牌)擔負根本責任的企業管理人員。產品從創意到上市,所有相關的研發、調研、生產、編預算、廣告、促銷活動等等,都由產品經理掌控。
⑤ 產品經理的手機內存,要多少G才算夠
看手機的本身系統和你的使用程度,比如說手機系統是4.4.X的那麼這個程度的話2G是沒什麼問題的,但如果是5.0那麼開機就會占據很大一部分資源那麼可用的就比較少這種情況就要3G的運存。
⑥ 2.產品經理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如何培養
討論產品經理的能力,要從其工作性質和內容說起。
產品經理顧名思義就是負責產品管理的崗位,是一個產品從誕生到維護的牽頭人,全權負責產品的最終完成。從大體上看,產品經理的主要工作內容有四大板塊:產品的前期規劃、產品設計、產品的實現以及後續迭代優化。
訓練營
5 天零基礎入門:產品經理、交互、UI 設計師
作者 知群
¥ 8.99
去查看
希望這篇回答對大家有所幫助,也希望我們准備的訓練營能夠進一步提升你的「產品力」。
⑦ 軟體產品經理和軟體開發有關系嗎
你好,軟體產品經理和軟體開發有很大的關系,產品經理需要了解客戶需求,然後把需求轉化為開發需求傳達給項目經理。如果產品經理懂開發,在和客戶交談中會快速做出響應,功能開發問題一目瞭然。下面是軟體開發相關知識:
1.確保堆棧上至少有 n 個額外空位。如果不能把堆棧擴展到相應的尺寸,函數返回假。 失敗的原因包括將把棧擴展到比固定最大尺寸還大 (至少是幾千個元素)或分配內存失敗。 這個函數永遠不會縮小堆棧;
2.銷毀指定 Lua 狀態機中的所有對象 (如果有垃圾收集相關的元方法的話,會調用它們),並且釋放狀態機中使用的所有動態內存。 在一些平台上,你可以不必調用這個函數, 因為當宿主程序結束的時候,所有的資源就自然被釋放掉了。 另一方面,長期運行的程序,比如一個後台程序或是一個網站伺服器, 會創建出多個 Lua 狀態機。那麼就應該在不需要時趕緊關閉它們。
lu a_compare
比較兩個 Lua 值。 當索引 index1 處的值通過 op 和索引 index2 處的值做比較後條件滿足,函數返回 1 。 這個函數遵循 Lua 對應的操作規則(即有可能觸發元方法)。 反之,函數返回 0。 當任何一個索引無效時,函數也會返回 0 。
3.連接棧頂的 n 個值, 然後將這些值出棧,並把結果放在棧頂。如果 n 為 1 ,結果就是那個值放在棧上(即,函數什麼都不做); 如果 n 為 0 ,結果是一個空串。 連接依照 Lua 中通常語義完成()。
lua_
void lu a_ (lua_State *L, int fromidx, int toidx);
從索引 fromidx 處復制一個值到一個有效索引 toidx 處,覆蓋那裡的原有值。 不會影響其它位置的值。
l ua_createtable
4.創建一張新的空表壓棧。 參數 narr 建議了這張表作為序列使用時會有多少個元素;參數 nrec 建議了這張表可能擁有多少序列之外的元素。 Lua 會使用這些建議來預分配這張新表。 如果你知道這張表用途的更多信息,預分配可以提高性能。 否則,你可以使用函數
lua_mp
把函數導出成二進制代碼塊 。 函數接收棧頂的 Lu a 函數做參數, 然後生成它的二進制代碼塊。 若被導出的東西被再次載入, 載入的結果就相當於原來的函數。 當它在產生代碼塊的時候, lua_mp 通過調用函數 writer (r ) 來寫入數據,後面的 data 參數會被傳入 writer 。
5.如果 strip 為真, 二進制代碼塊將不包含該函數的調試信息。
最後一次由 writer 的返回值將作為這個函數的返回值返回; 0 表示沒有錯誤。
該函數不會把 Lua 函數彈出堆棧。
希望能幫到你,謝謝!
⑧ 產品經理第三天
一、需求分析的兩種思路
1.通過場景深層次的思考需求
2.通過人性深層次的思考需求
二、場景化的需求分析
1.場景:時間 + 地點 + 人物 + 環境 + 事件
2.場景和需求的關系:
不同的需求都是在特定的場景下被滿足的,要做好產品,就必須考慮產品要服務怎樣的場景。
3.案例
通過場景去分析需求,要考慮用戶使用產品的某個功能時,具體出現的場景是什麼樣的;
手機的老人模式、iphone在不同的狀態下使用不同的接聽方式。
4.單純的考慮需求:
面向的是問題,目的是解決問題,主要用嘗試和邏輯推斷;
5.考慮場景的需求:
面向的是人物、環境和事件,目的是校驗解決方案,主要用數據和實例作支撐。
三、人性化的需求分析
1.人性包括:逐利心理、兩性吸引力、懶惰、虛榮心、同理心、社交貨幣、安全感
滿足人性的產品都是成功的產品;
2.逐利心理:求取好處、追求利潤
p2p、pdd。。。
3.兩性吸引力:對異性的期許、嚮往;
陌陌、探探、彩虹經濟...
4.懶惰:不喜歡腦力或體力
外賣平台、今日頭條、五八同城服務...
5.虛榮心: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一種追求虛表的性格缺陷
奢侈品、qq會員鑽石、游戲皮膚...
6.同理心:原本指設身處地的思考和感同身受的能力,希望體會他人的生活和感受。
直播、綜藝...
7.社交貨幣:社交的本質在於滿足個人的歸屬感;而社交貨幣表示在社交中拿出一些獨特的,能代表自己的品味、
形象及社交價值的證明,進行產品價值觀的傳遞;
得到、喜馬拉雅、樊登聽書...
8.安全感:馬斯洛需求模型中很底層的一部分;
在使用任何互聯網產品的時候,我們都會在意安全需求。
360、魯大師...
四、衛哲3+1需求分析法
何為3:
1.需求是從哪裡來的?目標客戶是誰?
2.有多少用戶有這樣的需求?需求是否緊迫?
3.用戶的痛點是什麼?使用產品前後,用戶的場景是什麼?
何為1:
使用產品之後,在網站數據上會有什麼表現。
案例:
注意點:
1. 客戶問題的場景我們是不是真的找到了?(用產品之前的場景)
2. 我們為產品設定的使用場景是否真的會發生?(用產品之後的場景)
一、KANO模型
1.通過對 產品功能完善程度 和 用戶滿意度 進行分析,將用戶需求進行分類並進行優先排序的,是一種需求優先順序排序的工具。
2.用戶滿意度:失望、不滿、沒特別感覺、滿意、高興
3.功能完善程度:尚未實現、僅有部分功能、擁有基本功能、比較完善、絕佳體驗;
4.
5.排序:必要型>期望型>興奮型>無差別型
必要型:滿足用戶基本需求, 如果沒有這個功能,產品則無法使用 ;這類功能做的再好,用戶滿意度也不會提高;例如:自行車手剎功能,手機通話功能;
期望型:這類需求與用戶的期望契合度極高, 該類需求實現程度越高,用戶的滿意度也越高 ;例如:手機的內存容量,處理器版本;
興奮型:針對這類需求,它會成為你 產品的亮點以及差異化的點,能極大的提高用戶的滿意度 ,但是同時 也要付出大量的研發成本 ;(與期望型不同的地方在於,期望型的研發成本更低,更易實現)
無差別型:這類需求的有無 對用戶來說無關痛癢 ;針對這類需求,要避免投入了,將精力轉移到其它類別的需求上面去
6.應用
第一步:進行問卷調查
第二步:將調查結果參照分類對照表進行分類
第三步:量化表格,將所有調查問卷根據第二步分類後的結果進行統計佔比,得到量化結果
第四步:將表格中同一分類的值進行相加排序,值最大的那個分類即為最終結果;
二、四象限法則
1.將需求根據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進行分類;
2.共四類:緊急且重要的需求,緊急但不重要的需求,不緊急但重要的需求,不緊急且不重要的需求;
3.緊急且重要的需求:優先處理;比如商品改價;
4.重要但不緊急的需求:進行合理的排期;給商品拍視頻;
5.緊急但不重要的需求:分析清楚,它們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如:領導找你統計廣告圖地址)
6.不緊急且不重要的需求:能砍就砍;
7.
一.用戶角色概念:
用戶角色 user persona,從用戶群體中抽象出來的典型用戶,一般會包含:個人基本信息,家庭、工作、生活環境描述,與產品使用相關的具體情境、用戶目標或產品使用行為描述等。
二.用戶角色特點:
用戶角色是用戶屬性的集合,不是具體誰;
它應該能准確描述出產品用戶,一般會設置 3 – 4 個用戶角色,也是通常意義上的目標用戶群體。
三.製作用戶角色的目的:
1.在產品早期和發展期,會較多地藉助用戶角色,幫助產品人員理解用戶的需求;
2.從為所有人做產品降為為有特定特點的人做產品,間接的降低復雜度;
3.輔助產品的決策和設計,盡可能減少主觀臆測,理解用戶到底真正需要什麼,從而知道如何更好為不同類型用戶服務;
一、概念:
1.用戶畫像是根據用戶社會屬性、生活習慣和消費行為等信息而抽象出的一個標簽化的用戶模型;
2.構建用戶畫像的核心工作即是給用戶貼「標簽」,而標簽是通過對用戶信息的分析而得到的、高度精煉的特徵標識。
3.
二、用戶畫像標簽分類
1.靜態標簽來源於靜態信息(穩定的)
2.動態標簽來源於動態信息(不穩定的)
三、靜態標簽
因為人口屬性和心理屬性都帶有先天的性質,整體處於穩定狀態,共同組成用戶畫像最表面以及最內里的信息素,由此形成穩定的靜態標簽。
1.維度一:人口屬性
自然屬性: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地域、星座、血型
社會屬性:職業、婚姻、教育程度
區別:自然屬性是先天形成的,一經形成將一直保持著穩定不變的狀態,比如性別、地域、血型;
社會屬性則是後天形成的,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比如職業、婚姻。
2.維度二:心理屬性
心理特徵:思維方式、想像力等;
個性特徵:勇敢、怯懦、優柔寡斷、開朗、抑鬱等。
四、動態標簽
1.概念:動態標簽就是根據用戶的操作行為給用戶打上不同的行為標簽,通過獲取到大量的網路行為數據、網站行為數據、用戶內容偏好數據、用戶交易數據。這些數據進一步填充了用戶信息,與靜態標簽一起構成了完整的立體用戶畫像,也就是所說的3D用戶畫像。
2.網站行為數據:
搜索、瀏覽、評論、點贊、加入購物車、購買、使用優惠券等;
不同的時間、場景,這些信息不斷發生著變化,它們都屬於動態信息;企業通過捕捉用戶的這些數據,可以對用戶進行深淺度歸類,區分活躍/不活躍用戶。
3.網路行為數據:
是指發生在虛擬的社交軟體平台(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等)一系列的用戶行為;
包括基本的訪問行為(搜索、注冊、登陸等)、社交行為(邀請、添加、取關好友、加入群、新建群等)信息發布行為(添加、發布、刪除、留言、分享、收藏等);
4.數據獲取:
用戶個人信息(注冊);
網站頁面數據埋點,實時採集用戶行為數據;
用戶購買行為分析;
5.繪制工具:易詞雲:http://yciyun.com/
6.用戶角色和用戶畫像總結:
用戶角色通常出現先產品研發階段及產品上線初期,鑒於企業手中沒有大量的用戶數據和行為記錄,只能根據典型用戶提出的需求建立用戶角色,是虛擬的;
用戶畫像是基於數據分析,通過建立用戶的靜態標簽(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職業、地域、受教育程度、婚姻、星座、血型……)和動態標簽(網路行為數據、網站行為數據、用戶內容偏好數據、用戶交易數據),可以以用戶群體卡片的形式和3D用戶畫像等多種形式展現,是基於真實數據的;
一、核心用戶、次要用戶、小眾用戶、負面用戶
核心用戶:泛指用戶群體規模普遍偏大,忠誠度高,方便培養成社群核心,具備反哺平台的能力,能為平台創造價值實現盈利;
次要用戶:次要用戶群體泛指用戶群體規模相對較大,忠誠度較高,樂於參與但創造價值能力有限;
小眾用戶:小眾用戶群泛指用戶群體規模較小,忠誠度不高,留戀平台某單一功能,活躍度低
負面用戶:負面用戶群泛指用戶群體行為言論主要針對平台缺陷功能提出問題或質疑,重視該群體聲音,可以快速改善平台用戶體驗
二、羊、頭羊、狼
如果我有一片草地,我就在我的草地上養羊,所以我要有第一隻羊( 種子用戶 );
如果這一隻羊能夠在我的草地上活下來,並且玩的很好,很開心,那麼我的草地就是沒問題的,
我可以引入更多的羊;
羊多了,我就需要頭羊進行管理。;
羊多了,就會有狼,我把羊圈起來,向狼收費;
這套用戶畫像中包含三個重要的畫像:第一隻羊,頭羊和狼;
三、大明、笨笨、小閑
大明:對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需求非常明確;比如,一個男生要買一件襯衫或者一件3C產品,那麼他的需求是產品的配置、價格和效率;(網路的核心用戶)
笨笨:有需求,但是不明確。比如:女生想買一件裙子 ;(阿里的核心用戶)
小閑:我沒有消費需求,我就是來打發時間的;(騰訊的核心用戶)
一、作用:
單一抽象的用戶畫像無法全面的評估用戶真實需求,我們需要建立用戶群體卡片,做到一張卡片就能代表一個典型的用戶群體,以獲取該類群體的用戶需求,所以它是一種 收集需求 的方法
二、使用方法:
1.使用第一套用戶畫像(核心、次要、小眾、負面)將用戶進行區分;
2.針對每類用戶,根據自身產品特性、行業特徵等設置維度,使用 用戶的靜態標簽 ,製作用戶群體卡片;
3.改變卡片的某一個或多個內容,得到新的卡片,形成 用戶群體卡片池 ;
4.針對每個卡片,考慮用戶在不同時間地點的 使用場景 ,做成場景卡片;
5.每個場景卡片,對應一個或多個用戶需求;
6.將所有搜集到的需求,進行管理、排序,再進行後續的推進;
⑨ 學軟體開發對電腦有要求沒
1、Java、前端
電腦配置:i5以上處理器,內存8G以上(建議16G)、硬碟256G以上,固態硬碟最佳,64位Window系統。(如購買筆記本,建議夠買內存可擴展的型號)
2、Python
電腦配置:最低配置內存不低於4GB,對顯卡沒有要求;一般i5處理器,硬碟512G或者更大。
3、Python+大數據、大數據
電腦配置要求:處理器i5或者i7或以上,四核、內存16G、硬碟1T,獨顯2G以上。系統:Win10。
4、UI設計
硬體配置:CPU處理器i7(含)以上、內存至少16G、獨立顯卡、硬碟至少512G固態硬碟+1T機械硬碟。系統:Win10或Mac。
5、軟體測試
電腦配置要求:i5處理器,內存8g以上,操作系統:windows(win7,win8,win10都可以)。
6、新媒體+短視頻運營
電腦配置要求:CPU:i5以上,64位,多核Intel處理器,內存:8G以上(建議16G)顯卡:NVIDA獨立顯卡,硬碟容量:1T,系統:win7 64位。
7、產品經理
硬體配置:CPU處理器i5(含)以上;內存至少4G;硬碟至少512G或以上;系統:win7 64位。
8、智能機器人軟體開發
電腦配置要求:處理器i5或者i7或以上,四核、內存8G或以上、硬碟1T,系統最好是win7 win10都可以,不過上課老師大多數都用win10。
9、C/C++、Go區塊鏈
電腦配置要求:處理器i5或者i7或以上,四核、內存8G或以上、硬碟1T,獨顯2G以上
10、Linux雲計算+運維開發
電腦配置要求:CPU i5及以上處理器,內存8G以上最少,硬碟500G以上。
11、影視製作
電腦配置要求:處理器i5或者i7或以上,四核、內存8G或以上、硬碟1T,獨顯2G以上。系統Win7(最好是win7,軟體兼容性好一些,win10偶爾會出問題)。
12、HPH全棧
電腦配置要求:CPUi7以上處理器,內存8G以上,硬碟250G以上。
⑩ 硬體類的產品經理需要具備什麼能力
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是材料,要對材料要無比敏感,『質感』是無法被數字化的,你指定一個pixel是255,255,255,它老老實實的就是白色,而你無法指定手指觸摸到一種材質時傳遞給大腦的觸感。不同材料所使用的顏色,表現出來會完全不同。曾經在做搜狗手機輸入法和友錄通訊錄時,用上兩三天的優化RGB值來配一個顏色就會覺得自己很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到了硬體領域以後發現這完全不叫事兒,軟體上改一改顏色成本幾乎為0,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對程序員吐點口水就完了。硬體改顏色字體是災難,一次少則幾百塊錢,多則上萬塊錢,最重要的幾天時間就出去了。空氣果的前面板是簡單的白色,為了目前這個白色我們打出了幾百塊白色面板,試各種白色的細微差異,試各種膠的質感(發現蘋果那隻無線滑鼠的膠比我們在市面上能找到的其它遮光度要好很多,而且也顯得更厚),要讓它顯得白,它就不能是純白,要讓它有些地方透光,在有些地方遮光,和後面板的結合要緻密,要好裝配,要耐磨,要環保。。。。以我非常敬佩的樂泡的周總為例,他設計了最好的國內高端移動電源,我自己因為太喜歡它,先後買了20個送人。材質是橡膠絨,挺生僻的一種材料,篩選出合適的橡膠絨是第一步,然後確定合適的顏色,最後再用一種工序在橡膠絨上以一種特定的密度噴上一種特定直徑的細砂。。。直至手感令人滿意。比起技術而言,這是一個沒有標准答案的工作。最後說句有點黑暗的話,優質、美觀讓人愛不釋手的工業產品,要麼糟蹋人(設計者的心靈和肉體或生產者的肉體),要麼糟蹋環境,大部分時候一起糟蹋。第二個詞是技術,太多的固件工程師滿足於『Make hardware work』,滿足於在單片機中把驅動調順,把數讀出來,扔給一個OLED顯示屏就完了,內存只放很少的東西,沒有存儲。這樣比起寫一個App來說當然非常簡單,甚至不太需要內存管理,多任務也太好做了,也沒有文件系統,沒有網路。而如果真想用互聯網的方式打磨一個硬體產品的話,相當於在一個單片機上寫一個App,內存和CPU資源萬分之一於智能手機,又要求同等品質的用戶體驗。所以最好你能找到兩個從95年前後在C語言上起家,後來又有在移動手機App開發經驗,對用戶體驗敏感的同時又有深厚的操作系統底層經驗的程序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