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農業分布,美國農業發展的因素
B. 原產地在安第斯山脈的農作物有( )、( )、( )。
玉米 紅薯 土豆
Sara——玉米,就是你平時吃的苞谷、棒子,典型的「泛美作物」~~
Papa——馬鈴薯,願意叫它土豆、地蛋都行,不過這確實是最地道的安第斯原產、由當地土著培育的主食農作物!
Apichu——甘薯,另一種在美洲原產地沒受到重視,卻在中國充分發展的農作物,甚至在秘魯這原產地上,現在種的甘薯也都是打中國引進的
Purutu——菜豆(特指),在中國俗稱「芸豆」「四季豆」,其實吃法一般也和原先在美洲不大一樣的。
Uchu——辣椒,大家都知道辣椒原產於美洲,而且也和玉米一樣屬於「泛美作物」。
Sapallu——筍瓜,是南瓜的一種,南瓜也屬於「泛美作物」,而產於安第斯這種果實特別大的就是筍瓜。
Inchik——花生,它確實是原產於熱帶美洲的,但後來卻在中國興盛了起來~~
C. 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
吉里巴斯
吉里巴斯
國名 吉里巴斯共和國(TheRepublicofKiribati)。
面積 陸地總面積810.5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50萬平方公里。
人口 7.5萬(1992年)。90%以上屬密克羅尼西亞人種,余為波利尼西亞人和歐洲移民。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語言為吉里巴斯語和英語。居民多數信奉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首都 塔拉瓦(Tarawa)。
簡況
位於太平洋中部的島國。由33個島嶼組成,分屬吉爾伯特群島、大洋島、菲尼克斯(鳳凰)群島、萊恩(線島)群島,是世界上唯一地跨赤道、橫越國際日期變更線的國家。屬熱帶海洋氣候,年平均氣溫27℃。3000年前已有馬來一波利尼西亞人定居。約於公元14世紀,斐濟人和湯加人入侵後與當地人通婚,形成了吉里巴斯民族。1892年吉爾伯特群島與埃利斯群島部分島嶼淪為英國「保護地」。1916年被劃入「英屬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殖民地」(1975年埃利斯群島分出,改稱吉里巴斯,為英聯邦成員。耶雷米亞·塔巴伊連任三屆總統。1991年7月舉行大選,蒂安納吉當選第四任總統。
自然地理
吉里巴斯是太平洋中部的一個島國,位於北緯4°43′~11°25′,東經169°32′~西經150°35′,既跨南北兩半球,又跨東西兩半球。由33個島嶼組成,分屬吉爾伯特群島、大洋島、菲尼克斯群島、萊恩群島。島群,東西長3870公里,南北寬2050公里,散布在約500萬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是世界上國土分布最分散的國家。吉里巴斯各島均為珊瑚島,面積較大的島嶼周圍有環礁,礁內為瀉湖。
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7.5℃。最高溫和最低溫僅差1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但各地差異很大,降水量由700~4000毫米不等。吉里巴斯的資源主要是地下水資源、礦產資源和漁業資源。
人口與民族
吉里巴斯的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8.5人,但分布很不均衡。吉爾伯特群島的人口佔全國人口的90%以上,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00人,而萊恩群島每平方公里只有6人。
居民的90%以上為吉爾伯特人,屬密克羅尼西亞人種,其餘為波利尼西亞人和歐洲移民。
語言與宗教
官方語言為英語,居民中通用吉里巴斯語和英語。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
D. 太平洋有多少島嶼國家
太平洋仍然是一片尚未征服的海域。它的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加起來還要大,海面上撒布著大大小小25000多個島嶼,這些島有一半還荒無人煙。
有很多島都沒有名字,一島多名的情況還有很多。
所以無法統計出]名稱
太平洋島嶼
在太平洋島嶼中,除紐西蘭的南、北二島外,其餘絕大部分位於太平洋中部,猶如繁星散布在赤道兩側的南、北緯30度和東西經130度之間浩瀚的熱帶海洋里。太平洋島嶼是一個群島套群島的「萬島群島」。陸地面積104萬平方公里,佔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的11.6%。太平洋島嶼中最大的島嶼為伊里安島(新幾內亞島),其面積78.5萬平方公里,僅次於格陵蘭島,是世界第二大島。太平洋島嶼人口總共有580多萬,佔大洋洲總人口的23.3%。按地理特點和當地原有居民的膚色、語言等特徵,太平洋島嶼可劃分為三大組,即位於西南部赤道以南,180度經線以西的美拉尼西亞(意為「黑人群島」),自西北向東南延伸;位於西北部絕大部分在赤道以北,180度經線以西的密克羅尼西亞(意為小島群島),基本上是自西向東延伸;位於東半部的180度經線以東,南、北緯30度之間的波利尼西亞(意為多島群島),自西北向東南分布。這三大群島處於亞、澳和南、北美洲之間,東西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又聯系著各大洲的海、空航線和海底電纜經由之地,其中關島、威克島、中途島、瓦胡島等都是太平洋航線之中途要站。因此,在國際交通和戰略上,太平洋島嶼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自然條件 太平洋島嶼按成因分為大陸島和海洋島,後者又可分為火山島和珊瑚島。伊里安島和美拉尼西亞的大多數島嶼都屬於大陸島,面積較大,既有高大崎嶇的山地,也有寬窄不等的沿海沖積平原,有利於發展農業,最適宜種植熱帶經濟作物,並有茂密的森林和豐富的礦藏。波利尼西亞的夏威夷群島就是典型的火山島,迄今仍有火山活動,這種島嶼海拔較高,火山熔岩、火山灰經長期風化,土壤肥沃,森林茂密,適宜發展農業,也可種植熱帶經濟作物。密克羅尼西亞以珊瑚島為主,面積較小,地勢低平,水分滲漏嚴重,土壤肥力較低,對農耕不利。部分島嶼儲藏有豐富的磷酸鹽礦。礁湖和環礁有缺口同外洋聯系,往往形成船隻避風的良好港灣。
太平洋島嶼大部分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屬熱帶(雨林、草原)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5°~ 28℃,年較差一般不超過 5℃。年平均降水量大多為2000~3000毫米,局部地區超過4000毫米,如夏威夷群島中的考愛島,其迎風坡年平均降水量可達12 040毫米,是世界降水量最多地區之一。西部各島由於受大陸影響,季風顯著。在密克羅尼西亞的加羅林群島附近和波利尼西亞的中部,為台風的發源地。
太平洋島嶼除珊瑚島外,植物均甚繁茂,生長著熱帶經濟作物,主要有椰子、咖啡、可可、香蕉、菠蘿、甘蔗、橡膠樹等。在沿海地帶牧草茂盛,有利於發展畜牧業。美拉尼西亞熱帶森林茂密,盛產白檀木、紅木等珍貴木材,世界馳名。太平洋島嶼礦產資源種類較多,最重要的是磷酸鹽礦,分布在諾魯、吉里巴斯的大洋島及索羅門群島等。新喀里多尼亞的鎳礦儲量居世界首位。金、銅、鉻、鎂、石油等的儲量也比較多。此外,還有鈷、銀、鋁土礦等。波利尼西亞中部的萊恩群島盛產珍珠。
經濟概述 在長期殖民統治和外國壟斷資本的控制下,太平洋島嶼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結構畸形,面向出口的農、礦產品得到了片面的發展,例如諾魯和吉里巴斯的磷酸鹽礦、新喀里多尼亞的鎳礦、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銅礦、斐濟的甘蔗、湯加的椰子和香蕉等,都在該國或地區的經濟收入或其出口總值中佔到50%以上,個別國家如吉里巴斯高達90%。然而糧食生產卻非常落後,長期不能自給,依賴國外進口;製造業基礎異常薄弱,工業產品依靠輸入,形成典型的「單一經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者,把太平洋島嶼的國家和地區變成了它們農礦產品的供應地和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
60年代以來,新獨立的國家正在改變和克服過去在長期殖民地和外國壟斷資本控制下所形成的「單一經濟」的狀況,採取多種措施發展多樣化經濟,來增加國民收入和滿足居民生活需要。例如諾魯從1970年起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對磷酸鹽的開采和出口,利用垃圾填平廢礦區,積極發展農業,種植糧食作物和蔬菜,提倡遠洋捕魚,興辦航運事業,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生產。還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在戰後大力發展旅遊業。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向多種經營發展。
太平洋島嶼的主要經濟部門是熱帶經濟作物種植業和采礦業,次為新發展的旅遊業,近些年來,民族工業亦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1)熱帶經濟作物種植業是重要的經濟部門。主要熱帶經濟作物有椰子、棕櫚、甘蔗、菠蘿、香蕉、芒果、咖啡、可可、橡膠等。椰子分布較為普遍,以巴布亞紐幾內亞、萬那杜、斐濟、索羅門群島、西薩摩亞等國為最多,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以椰子種植園為主,多為外國資本控制。年產椰子240~260萬噸,佔世界的6~7%,大部分供出口,佔世界椰子出口總量的10~12%;年產椰干33~36萬噸,佔世界椰干出口總量的8~9%。棕櫚主要分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等地,年產棕櫚仁、棕櫚油分別為6萬噸和16萬噸。甘蔗主要分布在斐濟、夏威夷群島、法屬波利尼西亞等,其中以斐濟種植最多,收獲面積6萬公頃左右,年產甘蔗350~420萬噸,集中在維提島和瓦努瓦島的西部。甘蔗種植園多被英國控制。菠蘿主
要分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西薩摩亞、庫克群島、法屬波利尼西亞等地,年產量2~3萬噸,其中以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產量較多。香蕉分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西薩摩亞、斐濟、新喀里多尼亞等,年產香蕉110~120萬噸,其中巴布亞紐幾內亞佔大洋洲總產量80%以上。芒果主要產於庫克群島。咖啡以巴布亞紐幾內亞為最多,年產可可豆3.4萬噸,絕大部分供出口。橡膠主要集中分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次為西薩摩亞。此外、還有湯加和庫克群島的柑桔、檸檬和酸橙,湯加和斐濟的鳳梨等水果。新赫布里底群島的白檀木、烏木等珍貴木材以及法屬波利尼西亞的香草等也較有名。除經濟作物外,當地居民的主要糧食作物有薯類、玉米、水稻等。薯類以木薯較為重要,主要分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湯加等。玉米產於斐濟和新喀里多尼亞。水稻主要栽培於斐濟、索羅門群島等。畜牧業比較發達的有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斐濟等。漁業以西薩摩亞最為重要,魚類是當地居民的主食。其次,巴布亞紐幾內亞、湯加等捕魚業亦較發達。
(2)采礦業是太平洋島嶼的第二大經濟部門。主要有磷酸鹽、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的開采。磷酸鹽礦藏豐富,質量高,含磷37%以上,開采方便。戰後年產量近300萬噸,主要分布在諾魯,其領土僅有24平方公里,但約有2/3的土地蘊藏著磷酸鹽礦,其產品之高為世界之最。第二次大戰前的1939年出口量占太平洋島嶼的3/5以上。1968年諾魯獨立,1970年成立國家磷酸鹽公司,使磷酸工業國有化,其開采、處理、運輸全部機械化,使磷酸鹽的開采有較大的增長,年出口量 200萬噸,主要運銷澳、新、日、英等國。磷酸鹽礦是諾魯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國民經濟收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次是國外的房地產收入,而農業所佔的比重很少。80年代估計,諾魯磷酸鹽礦蘊藏量為2 400萬噸,按目前每年200萬噸的速度開采,到20世紀末將告罄。所以近幾年來,磷酸鹽的開采及其出口均比以前有所減少,主要是磷酸鹽儲量減少,諾魯政府控制開采和控制出口的緣故。其次,吉里巴斯的大洋島曾盛產磷酸鹽,年產量60萬噸,由英、澳、新合股經營,70年代末已停產,磷酸鹽礦合罄。太平洋島嶼的有色金屬開采主要有鎳、鉻、錳、銅等。其中鎳礦開採的歷史較長,鎳礦主要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亞島,其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年產鎳5萬噸左右,居世界前列。金屬鎳主要運往美、英等國。鉻礦開采較為重要,產量亦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等。錳礦開採在萬那杜、巴布亞紐幾內亞等。銅礦的開採集中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布干維爾島上,儲量9.44億噸,年產精銅砂約60萬噸,占國民總產值的1/3和出口總值的1/2,在太平洋島嶼中居首位。太平洋島嶼的採金業比重重要,主要分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1988年產黃金31900公斤)、斐濟(2864公斤)等,此外還有采銀業。
(3)戰後,尤其是70年代以來,太平洋島嶼的旅遊業發展很迅速。維提島、塔希提島、瓦胡島、關島等,均處於國際交通線上,還有許多島嶼由於山水綺麗,風光旖旎,氣候宜人,也是發展旅遊業的有利條件。現在,旅遊業在太平洋島嶼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收入中越來越占重要地位。湯加的旅遊業已成為該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收入占國民經濟總收入的1/3以上。湯加對外貿易的逆差部分,主要由旅遊收入和僑匯來填補。斐濟旅遊收入占國民經濟收入的1/4,僅次於蔗糖的出口,占第二位。關島、法屬波利尼西亞、西薩摩亞、吐瓦魯、萬那杜等也大力發展旅遊業。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專門建立了旅遊機構。總之,旅遊業的發展為太平洋島嶼的國家和地區不僅增加了外匯收入,而且也有助於當地經濟的發展,並提供了就業機會。
(4)近20年來,太平洋島嶼的民族工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戰前,這里的采礦業和農產品加工工業幾乎全被美、英、法等國所控制。戰後日本等國壟斷資本乘機滲入本區。但自60年代以來,太平洋島嶼隨著新興國家的相繼獨立,其民族工業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如諾魯的磷酸鹽工業,斐濟甘蔗製糖工業,湯加、吐瓦魯等國的椰子加工業,所羅門、吉里巴斯、萬那杜等國的漁產加工以及西薩摩亞的木材加工等部門也有一定的發展。
由於太平洋島嶼處於亞洲、美洲、澳大利亞大陸的通道上,又溝通著太平洋和印度洋,因此,在國際交通和戰略位置上十分重要。太平洋島嶼的海、空、鐵路、公路運輸相當發達,特別是海、空交通使得各島與世界各地有了廣泛的聯系。海洋運輸除了本地區島嶼之間的聯系外,同其他各大洲主要國家的重要港口的貿易往來最為重要。太平洋海底電纜通訊尤為重要,經太平洋島嶼最主要的海底電纜線有:從北美洲經瓦胡島的火奴魯魯、中途島、關島到亞洲;還有從加拿大的溫哥華經芬寧島到斐濟維提島的蘇瓦,這些都是電訊往來的重要線路。目前,美國在太平洋設有衛星站,對太平洋地區電訊往來有一定的影響。太平洋島嶼的航空運輸也占重要地位。有不少島嶼修有飛機場,如威克島設立現代化的航空站,即是橫渡太平洋航空線的中間站。瓦胡島上也有鐵路分布,主要運輸礦產品和農產品等。太平洋島嶼公路線長約3萬公里,大多分布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的維提島、夏威夷群島等,公路一般為環島式,以運輸農產品為主。
太平洋島嶼的對外貿易輸出的農產品主要有:椰子、椰干、椰油、棕櫚仁、棕櫚油、咖啡、可可、蔗糖、香蕉、菠蘿、柑桔、水產品、橡膠、木材、珍珠、貝殼等;礦產品有;銅砂、磷酸鹽礦、鎳、錳、鉻、黃金、白銀等。主要進口有糧食、食品、飲料、燃料(石油)、機械設備、運輸設備、紡織品、日用品等。貿易對象主要是美、英、法、德、澳、新等國。
主要島嶼 關島位於馬里亞納群島的最南端,面積540平方公里、人口12.8萬。其兩有天然良港——阿加尼亞。戰前屬美國管轄,由於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日本佔領。現為美國「未合並的領土」,是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重要海、空基地主要栽培椰子、咖啡、可可、甘蔗、煙草,種植玉米、稻穀等。工業主要有煉油、紡織、食品加工等。關島的安德遜空軍基地是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一個重要戰略空軍基地。美海軍在阿加尼亞設有航空站,在阿卜拉港有潛艇基地。戰後旅遊業興盛,每年遊客近50萬。瓦胡島位於夏威夷群島的東部,面積1554平方公里,人口近70萬。島上有10餘個飛機場。南岸中部是世界著名的珍珠港。1911年美國建成巨大的海軍基地,是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最大海、空基地之一。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在兩小時之內毀傷在港艦艇的一半,造成震驚世界的珍珠港事件。戰後經過恢復,現有鐵路通至火奴魯魯,也是太平洋海、空交通樞紐和國際商港。盛產甘蔗、菠蘿、香蕉等。工業主要有煉油、煉鋁、製糖、水果罐頭等。威克島位於關島和夏威夷群島之間,戰略地位重要,被稱為「太平洋的踏腳石」。 1898年被美國佔領。面積9平方公里。人口約有2 000多,為美海、空軍人員。是美國民航和軍用飛機從檀香山到關島、東京的加油站。1962年建成現代化機場。1974年被用為導彈試驗基地。從70年代中期至今,這里已成為美空軍緊急降落基地。它不僅是橫渡太平洋的中間站,而且還是夏威夷群島與關島間海底電纜相通之地。維提島是斐濟的最大島嶼,面積10490平方公里,人口20萬,盛產甘蔗、咖啡、椰子、香蕉等。食品加工、建築材料及開采黃金等工業較為重要。蘇瓦是個自由港,為南太平洋經濟中心和海、空交通樞紐。有空期海、空航線聯系英、美等國。塔希提島是社會群島中最大的一個島,是法屬波利尼西亞的經濟活動中心,面積1042平方公里,人口9萬多,適宜栽培椰子、甘蔗、香蕉、咖啡、香草等。主要礦物為磷酸鹽。帕皮提是個重要海港,能停泊遠洋巨輪。戰略地位重要。航線通往美國、巴拿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主要輸出椰干、香料、珍珠、貝殼、磷酸鹽等。戰後,法國在此建有飛機場和核試驗站。目前旅遊業發展較快。
E. 地理方面(農作物生長)
、中國的農業
主要內容見已發的農業相關內容補充
⑴ 種植業
A.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廣義的農業包括耕作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在我國,種植業是農業的主體。種植業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它一方面要求有適宜耕作的土地,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灌溉便利;另一方面要有足夠的供農作物生長所需的光照、熱量和水分,世界上農業發展較早、農業發達的地區多分布在降水適中的熱帶、溫帶平原地區。我國的種植業區也主要分布在濕潤、半濕潤的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和丘陵區。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我國南方和北方的農業在耕作制度、農作物種類等方面有明顯的差異。
分布 主要分布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
成因 這些平原地區,屬於我國季風區,溫度和降水條件好,屬濕潤和濕潤地區,同時平原廣闊,有利於種植業的發展
地區差異 北方 南方
秦嶺-淮河一線以北,主要是旱地,灌溉多採用水澆形式。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棉花、花生、甜菜等。東北地區一年一熟,華北平原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秦嶺-淮河一線以南,主要是水田,廣泛種植水稻。此外,棉花、油菜、甘蔗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也較廣。大部分地區一年兩熟至三熟
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我國人口眾多,糧食的需要量大米,人口增長快,人均糧食產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對糧食產量影響很大
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 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②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質量
積極發展多種經營 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因此,要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我國的農業生產是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相應地建成立了九大商品糧基地,和商品糖、油、棉等基地,以貫徹"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貫徹"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和"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方針。
B.我國的商品性農業生產基地的比較
基地類型 分布地區
商品糧基地 九大基地:①生產條件和基礎好的地區: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②增產潛力較大的地區:江淮地區;③糧食商品率較高的地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棉基地 五大基地:江漢平原;冀中南、魯西北、豫北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黃淮平原;南疆
油料作物基地 花生 重要性居於首位;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的沙土和丘陵地區;山東產量最多
油菜 我國播種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有「北移南遷」的趨向,如黃淮海平原,遼、黑及華南地區
芝麻 主要在河南
胡麻 西北內陸地區
糖料作物 甘蔗 生長習性:喜高溫,需水肥量大,生長期長。台灣、廣東、福建、四川、雲南、海南是主要產區(熱帶、亞熱帶)
甜菜 生長習性:喜溫涼,耐鹽鹼、乾旱,生長期短。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四個省區(中溫帶)
出口商品基地 以進入國際市場為目標:太湖平原、閩南三角洲地帶、珠江三角洲;種植花卉、蔬菜、水果,發展塘魚禽畜生產。
C.中國的糧食問題和主要的解決途徑
糧食生產是我國種植業的主體,在整個農業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糧食是我國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我國有近13億人口,糧食需求量大。目前,我國糧食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人均糧食產量還只有400千克,剛剛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同時,我國人口增長快,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自然災害頻繁。因此發展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也是實現農業生產合理布局的關鍵。
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主要途徑是:①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②要實施科學種田,通過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③在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面向市場,調整農作物品種和農業結構,一方面滿足人民生活的豐富多樣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廣大農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④要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產量。例如:使用優良種子,採用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等。
⑵ 林業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它不僅為人類提供木材、多種原材料、食品、飼料,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環境效益。歷史上,我國的森林資源十分豐富。由於長期毀林開荒、濫砍濫伐、戰爭及自然災害等因素,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的少林國家。近年來,我國在植樹造林和保護天然林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實行「採伐與撫育更新相結合」的政策、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政策等。加快實施「141」綠色工程建設。使我國成為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我國的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①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是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②西南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天然林區;③東南部的台灣、福建、江西等省山區,以人工林、次生林為主。
除森林外還有多種多樣的經濟林產品,例如:溫帶的蘋果(主要產於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新疆、遼寧等省);亞熱帶柑桔(主要產於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亞熱帶的茶葉(產於南方各省山區);南部沿海各省(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等水果。海南還出產椰子。雲南南部、海南島、雷州半島是我國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⑶ 牧業
我國畜牧業可以分牧區畜牧業和農耕區畜牧業兩類。
我國的牧區主要分布在北方半乾旱、乾旱地區和青藏高原。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是我國四大牧區。著名的優良畜種有內蒙的三河牛、三河馬;新疆細毛羊、寧夏灘羊、藏綿羊、氂牛等。
農耕區畜牧業主要是指農民家庭飼養的豬、牛、羊以及雞、鴨、鵝等家禽。目前,我國農耕區畜牧業在畜產品生產中佔主要地位,我國的豬、牛、羊肉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牧區與農耕區的界線:大體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⑷ 水產業
水產業包括淡水水產業和海洋水產。根據生產方式又可分天然捕撈和人工養殖兩大類。我國的水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國發展水產的水域條件優越,陸地上河湖面積廣大,養殖歷史悠久;海洋方面,自北而南,依次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廣闊水域。
[注意]影響我國東南部水產業分布的因素:
水產業分布受自然條件(主要是水域面積)、人口、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①自然條件:東南部臨海,水域寬廣,大陸水域的3/4在東南部。
②人口:東南部人口稠密,居民有食魚的愛好。
③社會經濟條件:城市多,交通便利,消費市場廣闊。
④技術:水產捕撈、加工的技術水平較高。
⑸我國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a人均農產品佔有量尚比較低;b「靠天收」「靠天養畜」的局面尚沒有根本扭轉。農業綜合生產力尚比較低,抗災能力,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水平還不高,農業生產波動較大。c農業結構尚不合理,種植業比重太大,林、牧、漁業比重太小。d農業「新,特,優」產品尚比較少,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收入水平低。e農業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污染嚴重。如耕地減少、土壤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場退化、沙化;森林面積減少等,使我國農業自然災害日趨頻繁。
[補充]中國農業地理的綜合分析
一、東北區(黑、吉、遼)
1、自然條件分析
(1)長冬嚴寒但夏季溫暖,日照時間較長,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達400—600mm,屬濕潤半濕潤區,灌溉水源充足。
(2)東北平原地勢低平,土層深厚,遍布肥力較高的黑土,對農業機械化耕作極為有利。
(3)凍土廣布,保證了土壤有較好的墒情。
(4)沼澤地面積很大,也已通過排干水分來開發利用,但在開發中也引起了氣候變干,所以沼澤地開發不宜過量。
(5)本區緯度較高,熱量資源不足,農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溫度低時會受到低溫冷害,農作物大幅減產。
2、農業特色
(1)以玉米、春小麥為主的商品糧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為主要經濟作物,大豆產量佔全國的1/3以上,出口量佔全國90%以上,黑龍江是我國最大的大豆產區。甜菜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為最多。
(3)其它經濟作物有亞麻、柞樹(柞蠶)、蘋果、烤煙等。
二、黃河中下游區(陝、晉、豫、魯、京、津)
1、自然條件分析:
(1)多數地方屬於暖溫帶,夏季氣溫相當高,農作物多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大部分地區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兩月,春旱(春季和初夏乾旱)威脅農業生產是個普遍問題。由於氣候比較乾燥,多數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2)華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許多地方,鹽鹼危害很嚴重。
(3)黃土高原的黃土由較細的粉沙顆粒組成,便於耕作,黃土含有不少氮磷鉀等養分,比較肥沃。但土質疏鬆,地表無植被保護,水土流失嚴重。
2、農業特色:
(1)冬小麥、玉米為主要糧食作物,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其次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黃土高原穀子種植較多,山東丘陵和低山甘薯種植較多。
(2)棉花是本區最主要的經濟作物。冀、魯、豫三省是我國最大的產棉區和商品棉基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產棉區。本區植棉的有利條件:夏季氣溫高,對棉花生長有利;秋季晴天多,對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土壤適宜棉花根系的生長發育。
三、長江中下游區(湘、鄂、贛、皖、蘇、浙、滬)
1、自然條件分析:
(1)淮河以北是暖溫帶,其餘都屬亞熱帶,夏季氣溫很高,江漢、洞庭湖、鄱陽湖等平原,周圍山嶺環抱,不易散熱,都以炎熱著稱。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淮河以北是半濕潤區,其餘都是濕潤地區。春末夏初,梅雨適時適量,對水稻生長更為有利,如果梅雨過短或過長,就會出現旱災和澇災。進入7月,梅雨結束,在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下,天氣晴燥,形成伏旱,此時,熱量充足,蒸發量大,農作物生長旺盛,必須保證有充足的水分供應,所以抗旱任務很重。
(2)平原廣闊,河網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紅壤廣布,紅壤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我國南方主要低產土壤之一。
2、農業特色:
(1)淮河以北以種植旱糧為主(江淮地區),以南以水田為主,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和長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產區,本區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在全國占第一位。小麥也是本區的重要糧食作物。
(2)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蠶等。江漢平原、長江中下游濱海沿江平原和杭州灣沿岸是我國主要的棉花生產基地之一。(植棉條件:熱量充足,土層深厚、肥沃,植棉歷史悠久,技術條件好,商品率高。不利條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風襲擊,秋季有連陰雨)油菜播種面積廣,成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蘇兩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桑蠶基地,是著名的「絲綢之府」。
(3)江南丘陵的紅壤區,適宜茶葉、油菜、杉木生長,產量很大。
四、南部沿海地區(閩、台、粵、桂、瓊及香港、澳門特區)
1、自然條件分析:
(1)我國緯度最低的一個區,北回歸線橫穿台灣和兩廣;瀕臨海洋,夏季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大量的水汽,造成這里豐沛的降水,雨季從4、5月份開始,延續到9、10月份。本區氣候炎熱多雨,無霜期長,作物幾乎可以全年生長,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至三熟。
(2)台風活動頻繁,侵入我國的台風約80%在本區登陸。台風形成狂風暴雨,帶來一定災害,有時也可緩解沿海地區的旱情。
(3)地形大部分為丘陵山地,平原面積不大,珠江三角洲和台灣的西部平原是本區最大的兩個沖積平原。
2、農業特色
(1)水稻在本區普遍種植,珠江三角洲和台西平原是重要的稻米產區。甘蔗是本區最重要的經濟作物,粵、閩、桂成為全國重要的蔗糖供應地,珠江三角洲的產量更占重要地位。
(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在低窪易澇區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養魚,基堤上栽植桑樹、甘蔗、果樹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樹的肥料,桑葉養蠶,蠶糞、桑葉、蔗葉又可作魚餌,塘基互養,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水陸互養的基塘農業人工生態系統。據基上種植的作物不同,有「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等種類。
(3)有橡膠、劍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等熱帶作物,海南島的橡膠種植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4)有香蕉、柑橘、菠蘿、荔枝等熱帶、亞熱帶果樹。
(5)台灣的樟樹頗為著名,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五、西南區(川、黔、滇、渝)
1、西南三省一市在北緯35°以南,雲南省南部還伸入到北回歸線以南。四川、貴州、重慶和雲南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雲南南部屬熱帶。川滇西部的高原山地海拔很高,氣候顯著降低,形成高山氣候。
2、四川盆地終年濕潤,雨量充沛,霜雪少見,可生長甘蔗,柑橘,柚子。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含有豐富的磷鉀等養分,比較肥沃。
3、成都平原為沖擊扇平原,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人口稠密,灌溉便利,農業生產一向發達,早有「天府之國」美譽。平原上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油菜籽等,生豬、桑蠶的生長也很有名。
4、雲貴高原上的河谷盆地,當地稱為「壩子」是重要的水稻產區,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區,因溶洞、地下河漏水嚴重,地表水缺乏,要注意興修水利,以保證農業生產的用水。
5、滇南谷地(包括西雙版納),屬熱帶季風氣候,農作物全年可以生長,且冬季不受寒潮侵襲,夏季又無台風危害,具有發展熱帶作物的良好環境,現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橡膠生產基地。
六、青藏區(藏、青)
1、本區緯度同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地區相當,但因地勢很高,形成獨特的高原氣候。其特點是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氣溫低,日較差大,年較差小,迎風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薩有「日光城」之稱。(地勢高,空氣稀薄)。
2、農業受氣候限制,適於喜涼的青稞、小麥生長。氂牛、綿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廣的三大牲畜。草場主要分布於高原湖泊周圍和河源地區。
3、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比較寬闊,降水較多,土地肥沃,是主要農業區。柴達木盆地,由於祁連山、昆侖山的冰雪融水和山麓地帶的地下水較為豐富,不少地方可以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盆地低部地勢平坦,宜耕荒地連片,便於機械化開墾和耕作。
4、雅魯藏布江谷地: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帶來的濕潤氣流,使這里的降水較多,冬季不受寒潮影響,比較溫暖。西藏的重要糧食作物——青稞,主要分布於此。
5、「西藏的江南」——喜馬拉雅山的南坡: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在這里降下大量的地形雨,呈現濃郁的亞熱帶和熱帶風光,特別是察隅一帶。在肥沃的河谷地帶,橘子樹枝青葉茂,香蕉園終年翠綠,水稻田隨處可見,新辟的茶園散布在緩坡山崗上,人們稱之為「西藏的江南」
七、西北內陸區(內蒙、寧、甘、新)
1、本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加上周圍高山、高原的阻擋,海洋水汽難以送到,水循環很不活躍,是我國氣候最為乾旱的地區。氣候表現為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降水少,多風沙,氣候乾燥;晴天多,雲量少,日照豐富;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大。
2、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是這里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西北區光熱充足,氣溫日較差大,對植物來說,白天氣溫高、光照強,加強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於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夜間氣溫低,減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少了養分的消耗,因此,本區所產瓜果品質十分優良。
3、富有特色的灌溉農業。本區農耕必須依靠灌溉,有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區,小麥、水稻、棉花、油菜、甜菜等都生長良好。
(1)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是我國著名的灌溉農業區。這里利用黃河流向微微傾斜的自然坡度,開挖引水渠,引黃河水自流灌溉。寧夏平原至今保存有秦渠、漢渠等著名渠道。平原上溝渠縱橫,阡陌相連,稻田密布,村舍向望,被人譽為「塞上江南」。河套平原發展成為「塞上米糧川」。
(2)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的灌溉農業僅限於高山山麓的沖積平原上,這里土質較好,山地降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充足,利用這些有利的自然條件,開荒墾殖,引水灌溉,把荒漠變成了肥沃的綠洲。塔里木盆地和吐魯番盆地是我國長絨綿的主要產區,這里無霜期較長,夏季氣溫高,積溫量大,日照充分。新疆吐魯番盆地,有引地下水灌溉的特殊工程—坎兒井。
4、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內蒙古草原是我國最大的天然牧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因降水較豐而成為我國水草最豐美的牧場和打草場,三河一帶出產的三河牛、三河馬,聞名全國;寧夏所產的灘羊是稀有的優質裘皮羊品種;新疆境內的天山、阿爾泰山,地形雨較多,山腰以雲衫林為主的山地針葉林,以上以下生長牧草,以上為夏季牧場,以下為冬季牧場,天山山地是新疆的主要牧區,所產細毛羊是優良畜種。
5、本區由於不合理開墾,過度放牧,任意樵採,造成嚴重的沙漠化危害。防風固沙,減少風沙危害,防止沙漠蔓延和草場退化,是本區環境治理和改造的重要任務。
F. 有什麼奇特的種植農作物的地方
不種自收的福地
在湖北興山縣香溪附近,有一塊面積約200千米的土地,不用播種每年春天都生長出碧綠的油菜。據了解,這里方圓20多個村莊的人家,每戶每年都可收野生油菜籽60多千克,基本上能滿足當地人的生活用油。不少農業專家和植物專家難以說明油菜野生多年而不絕的奇跡。
巨菜谷的奧秘
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哥羅東北部的麥坦納加山谷和俄羅斯瀕臨太平洋的庫頁島上蔬菜長得異常碩大,土豆如籃球一般大,白蘿卜可長到20多千克,紅蘿卜直徑約20厘米、長約35厘米,捲心菜重達30千克,牧草可以沒過騎馬者的頭頂,豌豆和大豆會長到2米多高。因此,這兩個地方被人們稱為巨菜谷。
來自外地的植物只要經過幾代的繁衍,在這里都會變得異常高大。而這里的植物移往他處,不出2年就退化得和普通植物一樣。
有人認為肯定是土中有什麼特別的刺激生長的物質,但化驗卻沒有結果。也有人認為是某種適宜於該地生長的微生物的功勞,但卻始終沒弄清楚究竟是些什麼微生物。
產香稻的神奇水田
在海拔1200多米的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悅來鄉寺院村土家山寨,有5塊能使普通水稻變成香稻的神奇水田,千年來無人能解其中的奧秘。
這5塊面積2畝的水田位於寺院村數百畝梯田中央。從表面看與周圍數十畝同耕、同種、同生長、同管理,但奇異的是不論變換什麼樣子的水稻種子,這5塊田都能產出香稻,而且不論遇上多大的乾旱和災害,它總是次次免災,旱澇保收,其香稻香味不減,其米色、米質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