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生產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怎麼樣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1-28 14:16:47

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產品100問系列 · 第013問

以產品為筆,與世界對話。

大家好,這里是木白掘金,我是木白,一個0基礎學產品的小白。

相信有不少產品人都是被「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這句話帶入產品坑的。

為什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呢?因為人人都可以提問題,所以認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但提出問題,批評產品誰都會,誰都可以,只有利用產品思維發現問題,尋找本質,解決問題才有價值,才是真正的產品經理。

說一下我的看法:

1.產品經理不僅僅是提出問題的人,更是解決問題的人。

2.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指的是人人都應該有產品思維,去思考解決問題,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產品經理。

我寫完了,如果我的文章能引起你的共鳴或解決你的某個問題,歡迎一鍵三連,點贊·在看·評論,你的支持是我日更最大的動力,明天見!

by 木白掘金(全網統一ID)

2. 為什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做得這么好

因為產品經理前景好!
產品經理(Proct manager,簡稱為 PM,也稱產品企劃)是指在公司中,針對某一項或是某一類的產品進行規劃和管理的人,主要負責產品的需求分析,研發、製造、營銷、渠道等工作。一般來說,產品經理是負責並保證高質量的產品按時完成和發布的專職管理人員。他的任務包括傾聽用戶需求;負責產品功能的定義、規劃和設計;做各種復雜決策,保證開發隊伍順利開展工作及跟蹤錯誤等,總之,產品經理全權負責產品的最終完成。

簡單點就產品經理就是收集分析用戶需求,寫MRD,然後根據需求來策劃產品功能,畫產品原型、編寫PRD等文檔,同時也要負責產品的項目進度,與產品設計師、交互設計師、技術開發人員做溝通。

跟去年上半年相比,IT行業的產品經理的職位需求同比增長了50%。去年上半年平均每天在線的職位發布有5088個,今年上半年是7788個。在線職位的增長體現了企業在這方面的需求。互聯網的職位需求狀況呈現一個橄欖球的形狀,產品經理是屬於中間偏上的。北京一家網路技術公司10月22日發布了產品經理的職位招聘,在一個月內收到了103個申請;京東商城11月22日發布的產品經理職位,一天之內收到了32位在線申請者。這些其實都算是比較熱的。所以說前途可見無限。

另外關於產品經理的薪資,如果是一般的產品專員,年薪范圍是3萬到14萬,平均年薪是8萬;產品主管在5萬到24萬之間,平均年薪是10萬,產品經理是8萬到40萬,平均年薪為15萬;產品總監在20萬到40萬,平均年薪20萬。

IT和互聯網行業在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量也會變大。現在大家都強調用戶體驗,所以產品經理相比行業內的其他職位,增長是最快的。前景很不錯,但同時競爭也很激烈,因為它的要求比較高。大部分都會要求你有3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需要懂得設計、用戶體驗、市場調研、數據分析,研發之後還要能夠去做市場推廣,是一個綜合能力的體現。

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將自己當作一件產品

雕爺曾經說過一句話,原話我不記得了,大意是:我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產品的目的都不是想著要做好每件事,做好每個產品,我只是想著,這件事情是我做的,這個產品是我做出來,我就會做到最好。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本書我看了很久,並不是因為裡面有太多的專業術語,也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外行,而是因為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我沒有直接做過產品,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是將自己當作一件產品。

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的產品經理,我當時就這樣想著。

那麼,我當初買這本書的初衷是什麼呢?

我想學會用產品經理的思維來打量身邊的一切,我曾經想,如果將身邊東西都視作是一件可無限改進的產品,那該會是什麼樣子。

例如去到一間餐館,就開始用產品經理的思維審視,研究菜單,觀察裝修,留意服務等,直至發現可以改進的地方,然後向餐館提出意見,餐館改進,然後做得更好。

這只是一種理想的想法,而事實並非如此。

我曾經向朋友的開一位小店提供過意見,例如菜單製作、菜品改進、招牌更換……但對方給出的反饋是請求我不要再提意見了,他說我不喜歡別人來到我的店裡否定我的作品,如果別人來我的店裡吃東西說難吃,還指指點點,我一定給他們臉色看。雖然我知道朋友只是開開玩笑,但後來我也不怎麼敢提意見了。

後來,我反思了一下,其實並不是每件產品都需要改進,它需要滿足部分人就好,如果老闆喜歡這樣做,其他人也覺得沒有問題,你怎麼提意見也沒有用,你提的意見只能滿足一下自己嘴上的癮而已。

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你不能要求別人為你觀感做些什麼,你只能利用這些經驗來豐富自己,所以我決定將產品經理的觀念用在自己身上,不要試圖改變世界來滿足自己,要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世界。

改變自己也並不是輕易的事情,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我認為自己的價值觀還沒有塑造完成,甚至直到現在我還覺得自己學得還不夠,所以我老是買書看書思考,看過一遍,想過一遍,再寫過一遍,覺得這樣做會讓自己的所得更加深刻一點,就像產品一樣在用自己,要多用,長時間地用,這樣才能一點點地發現並改變。

孔子一日三省,我自問做不到,只能勉強地將每天寫文章算一次,一個月寫總結大反省一次,按照產品經理的思維,每個月的總結就是一次版本的upgrade,上個月是V2014.08,這月的就是V2014.09,通過這些小步改進,用各種標准來衡量自己,用各種數據來評價自己,才是真真實實地將自己當作產品來做。這樣做雖然有點生硬,但對自己嚴格一點,這才是產品的眼光。

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讀書筆記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本書被大家推薦過很多次了。同時我的學校老師也推薦我,如果想入行,要去讀一讀蘇傑的這本作品。所以在了解了一些產品經理相關工作內容,做了一些產品方面的實踐之後,我選擇讀一讀產品方面的書,提高自己對產品的理解和對產品經理的理解。

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梳理也寫了一篇文章,內容下面思維導圖一致:

https://www.jianshu.com/p/7afe36e0fbd3

第一章的主要的內容就是講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產品經理的由來、互聯網行業產品經理與傳統行業產品經理的區別、如何才能做互聯網行業的產品經理以及通過作者本身的經歷介紹了產品經理的-1到3歲的過程。

我本人目前作為一個-1歲的產品經理,對產品經理的概念理解的還不是那麼透徹。所以我很想通過作者的經理看到自己未來的工作內容以及職業前景。這一章帶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產品經理的職位,是要時刻面臨挑戰的。自己的知識體系,是需要不斷不斷地進行擴充。同時,產品經理入行開始雖然做一些簡單的分析需求及原型繪制工作,但是這些工作隨著自己經驗的豐富做的會越來越少,反而更需要在整個產品層面去考慮問題。自己關注的范圍也要擴大,開發、運營以及商業部門都需要產品經理的接觸。並且產品經理也要負責項目的推進。可以說,產品經理對於整個產品項目都需要負責的。

另外,產品經理因為沒有對口的專業,並且職業前景十分光明。讓人看似覺得產品經理的門檻很低,不用懂太多的技術就能做好產品經理的工作。並且還會有人認為,產品經理是一個很虛的崗位。其實外界對產品經理有這些誤解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話說回來,若想做一名至少合格的產品經理,所要求的能力還是比較高的。產品經理最基本的素質就是對用戶需求的把控能力、清晰有效的溝通能力、縝密的邏輯思考能力以及要重視團隊協作並能及時推動項目的進行。除此之外,產品經理索要掌握的知識仍有很多,如果只會畫原型圖和寫需求分析,是遠遠不夠的。況且實際上很多產品經理連這兩項都做不好。除此之外,心理學、前沿技術、商業能力等都是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可以說這是一個綜合素質要求極高的崗位。我是一個喜歡面臨挑戰並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的人,所以對產品經理的這些了解,也更堅定了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

第二章的主題就是需求。作者從用戶研究、需求採集、需求分析、需求篩選、需求管理五個方面講了一個需求從產生到最後立項的全過程。下面我將總結歸納一下這個過程。

用戶是我們所有需求產生的起點,做需求的以第一步就是要對用戶進行研究。對用戶進行描述的方式就是創建Persona(人物角色)。創建Persona的好處一方面可以讓新人快速了解用戶和競品,另一方面老闆也可迅速進入狀態。對用戶進行描述之後就要對用戶進行研究。 用戶研究不是產品項目過程中的附屬內容,它必須在做產品的過程中隨時納入計劃。

接下來就是需求採集工作,主要包括的過程是明確目標、確定採集方法、制定採集計劃、執行採集、資料整理和需求分析。對用戶進行需求採集的方法包括四輪,聽用戶定性地說(做用戶訪談)、聽用戶定量地說(做調查問卷)、看用戶定性地做(可用性測試)、看用戶定量地做(數據分析)。 需求分析貫穿始終 。這種需求採集工作不是只有產品經理做的,人人有責。當我們採集別人的需求時可用單項需求卡片這種方式。

需求分析實際上就是從用戶提出的需求出發,找到用戶內心最真實的渴望,然後轉化為產品需求的過程。 這個過程可以看做是一個分總分的過程。把需求比作成一棵大樹,我們第一步是從樹葉出發,然後看到樹干,最後還得看到樹葉。

在做需求分析時,我們要把一個需求分析的很徹底。首先就是要從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接著就是要確定需求的基本屬性。 確定基本屬性的原則就是便於管理。 並且要分析需求的商業價值和工作量,進而計算出性價比。

而確定了許許多多的需求,都把他們實現出來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就要做需求篩選。偉大的需求分析師,可以無視用戶想要的東西,去探究他內心真正的渴望,再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或者說是用戶真正想要的東西在產品會議上,老闆們根據商業需求文檔確定產品資源分配,其重點就是商業價值和資源評估情況。就算需求被砍掉也不要灰心,要看重功能的質量而不是數量,哪怕功能不多。但即使這樣也要盡可能多的採集需求,只有有了大局觀之後才會去放棄一些需求。

在以上的這些工作中,需求管理也是一個重要的工作。需求是有生命周期的,其狀態會經常改變。同時通過需求管理,我們也能分析出產品的發展趨勢、也能有效的對員工進行評核。

需求是我們做一個產品項目的第一步,同時這一步對於產品的方向也起到了比較決定性的作用。 理解用戶,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素質之一。 但是我們仍要避免滿足所有用戶,這會使產品變得臃腫不堪。因此我們做產品時要極其重視需求階段。

第三章的主題是項目。一開始作者介紹了項目與產品的區別以及項目經理與產品經理的區別。可以知道,產品一般生命周期相對較長,並不會結束。而項目是短暫的,且是一次性的、定製的。做產品的過程就是通過做一個一個項目實現的。那麼產品經理與項目經理的區別就是,產品經理是內部驅動的,靠想,關注的是產品整個的生命周期,要能夠規劃好產品整個的架構與發展路線,一個好的產品經理要有非常好的判斷力和創造力;而項目經理是外部驅動的,靠做,只需按照目標完成自己的任務,其執行力與控制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質。但對於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同時兼任的問題,是有兩面性的,作者認為,產品經理如果兼任項目經理,雖對需求的把控更為方便,但是會頻繁增加需求導致項目經常延期;若不兼任,項目經理只會傾向於簡化項目,影響產品的用戶體驗。

接下來作者講述了團隊組建、計劃及溝通問題。一個項目的組織結構,是由項目督導委員會進行指導的,由項目經理統籌規劃整個項目,另外還包括PD、開發團隊、測試團隊、UE團隊、服務團隊以及各團隊的職能介面人。對於項目計劃,工期是通過評估工作量計算的。首先由開發經理分配任務,各個工程師領取到自己的任務後評估工作量,最後再由開發經理匯總計算後得到工期。當項目開始開發後,就會召開Kick Off會議,會議中介紹項目的背景、意義、目的等,介紹項目計劃,目的在於鼓舞士氣。

第三方面作者介紹了需求開發相關內容,首先介紹了這個階段所需的各種文檔,像BRD、MRD、PRD、FSD等,又介紹了產品經理需要掌握的UML。而需求是要經過各種評審的,通過不同的評審會議,需求的狀態會發生改變,這也是需求「生老病死的一個過程」。

一個項目KO之後就會來到開發階段及測試階段,直到項目成功發布。在項目管理中,我們還要做好文檔管理、流程管理和敏捷方法。文檔管理與流程管理,都是能夠使用最優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敏捷方法的特點就是「船小好調頭」,及時變更計劃,不斷發布實現更早交付。

這一章帶給我的感受就是,一個項目的完成,要經過各種團隊的通力合作。做項目終極目標就是「多快好省」,即范圍大、時間短、品質高、資源省。每個團隊在執行自己負責的任務之前,都要進行評審,以保證自己的思路與方向是正確的。作為產品經理,要學會寫的文檔很多,要開的評審會議很多,因為產品經理就是一個產品直接的負責人。所以了解一個項目的過程,學會項目管理,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能力。

第四章的主題是團隊。作者在這一章中首先講了產品、設計以及團隊。並主要介紹了一個產品團隊中的各種角色。

一個產品,從時間上看是有生命周期的,不管處於什麼階段,都要明確目前的市場與用戶,再決定做什麼產品,什麼功能滿足其需求。從空間上看,包含商業、產品、技術三方面。任何一個公司在這三方面都有它的強項和弱項,不可能也沒必要三個方面都很強。一是構建性價比團隊考慮,二是如果都強互相壓不住反而造成內耗。

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戰略層明確商業目標和用戶需求,找准方向,重點是解決兩者間的沖突,找到平衡點。范圍層明確做多少,軟體類產品確定功能范圍,網站類產品確定內容範圍。結構層考慮產品的各個部分互相之間是什麼關系,軟體類產品主要做交互設計,網站類產品主要做信息架構。框架層中軟體類產品做界面設計,網站類產品做導航設計。表現層包含視覺設計和內容的優化,決定最終產品的氣質。

團隊方面,目前大多採取矩陣式組織形式,這是職能型組織和項目型組織的融合。橫向是產品線、業務線,對客戶負責;縱向是資源線、行政線,為了資源共享。採用雙領導模式:產品經理管事,部門經理管人,不能兼任。

另外還有產品團隊、用戶體驗部門和運營部門,遊走於商業與技術之間,是團隊中的中流砥柱。此外,若想做一個好的產品,必須市場化,考慮市場上的諸多因素。另外,技術人員,是整個團隊堅強的後盾。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團隊中的老闆、財務、法務、行政人員,他們都為一個產品增力。

最後。作者討論了有關團隊文化的問題以及產品經理作為一個團隊中的無授權領導,是否應該充當一個管理者的角色。雖然作為管理者,可以爭取更多的資源,獲取更多的信息,有更多的話語權,但是管理者與被管理的人有著天然的隔閡,很多意見也容易被忽視。

第五章的主題是戰略。一個公司的戰略取決於自身的使命與願景,而表現於企業的文化與價值觀。其中,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決策者對企業性質、目標、經營方式的取向做出的選擇,是員工所接受的共同觀念,是長期積淀的產物,是企業做事的基本指導原則。

而要為一個產品具體的制定一個戰略,需要對產品做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分析自己所處的位置,做市場掃描、競品分析和自我剖析;第二步是分析自己的目標,通過宏觀的用戶需求找到細分市場;第三步是為了實現目標應該怎麼做,需要我們進行產品預研。

真的要確定怎麼做之後,我們要確定產品路標規劃,這是一個產品乃至產品線層面上長期的時間規劃,路標規劃上最小的單位,可能是產品的一個版本或相關的一個重大活動,細化之後都要通過好幾個項目來實現。

另外作者講了KPI,實際上就是我們要完成的指標。這種指標在制定時要權衡多個目標,另外就是要遵循SMART原則,即具體、可度量、可實現、實性、有時限。

第六章及附錄的內容,其實就是如果作為一個產品經理,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以及能力。綜合整本書,從需求、項目、團隊、戰略方向上分別介紹了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讓我們這種-1歲的產品經理對整個產品經理要做的事有了深入的了解。

看完了這一本書,我目前的計劃是將這本書再看一遍。知道了整本書的大綱和脈絡之後,再看一遍應該會有更深入的領悟。這也是一個把書讀厚再讀薄的過程。

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讀後有感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以產品經理為業,但在我看來,產品經理是一類人,他的做事思路與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實際的生活問題。只要你能夠發現問題並描述清楚,轉化為一個需求,進而轉化為一個任務,爭取到支持,發動起一批人,將這個任務完成,並持續不斷以主人翁的心態去跟蹤、維護這個產物,那麼,你就是產品經理,至少,你已經是自己的產品經理,這才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真諦。」

最近讀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本書,很喜歡這里邊的總結,其實產品經理並不是特有的,只要有想法、有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和思維,那麼你就已經擁有了產品思維!很早之前就想讀這本書了,但是一直都沒有時間靜下心好好研讀,這次用了一周的時間好好讀了這本書,覺得受益匪淺!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作者在做產品的過程中學到的思維方法與做事方式,是寫給「-1到3歲的產品經理」的書,記錄了作者過去幾年在做產品的過程中學到的思維方法與做事方式,其實我們每個人也無時無刻在思考著同樣的問題:「我們為了什麼?在做什麼事,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何時,和誰一起做?需要什麼能力?」而這些正對應了本書要說的幾大話題:用戶、需求、項目、團隊、戰略、修養。其實不止是產品經理,產品規劃師、需求分析師,以及對做產品感興趣的學生,或者是用戶體驗、市場運營、技術部門的朋友們,特別是互聯網、軟體行業的,個人覺得都適合讀這本書。

作者第一章從最開始產品經理的入行開始說起,告訴讀者什麼是產品,以及產品經理的由來和第一位產品經理的出世,讓讀者可以明確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讓想入行的朋友進一步了解產品經理的職能和職責!

需求是產品經理最開始需要接觸的,在這本書里,作者詳細講述了需求採集、需求分析、需求篩選的過程,以及其過程中可以使用的方法方式!常用的需求採集方法有「數據分析」、「調查問卷」、「用戶訪談」等,並且需求採集人人有責,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產品經理一個人的職責,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需求採集的過程中來;「用戶是需求之源」,要擁有「以用戶為中心的思想」,傾聽用戶說的許多需求,進而把用戶需求轉化為產品需求,這便是需求分析過程,產品經理要做的就是確定需求的基本屬性、分析需求的商業價值、初評需求的實現難度,最後計算出需求的性價比。當然需求篩選則是利用有限的資源做那些性價比高的事情,要有意識的學會放棄!

掌握了用戶和需求之後,便是項目管理!在這里,可以了解到一個項目從建立初期開始所經歷的所有流程:誓師大會、需求評審、開發階段、測試階段、項目發布,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會議,各種文檔以及UML、UC也都會了解到,便於自己更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作者在講理論方法的同時,以個人親身經歷出發,並伴有一些小故事進行分析,可以很容易的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既專業又通俗易懂。其實「做產品」和「做項目」是分不開的,產品的過程是一個又一個的項目實現的,且產品經理和項目經之間,前者決定做不做、做什麼、做多少,屬於實現想法,最重要的是判斷力與創造力;後者則決定怎麼做、誰來做、何時做,屬於完成任務,最重要的是執行力和控制力!

在項目里不得不說的便是流程,對於通用的做產品的流程,作者也做了總結分享:概念、方案、開發、驗證、發布、生命周期維護,用一張圖來表示這復雜的一個過程再清楚不過!此外,作者也用一個七天的項目案例,以郵件的方式展示了一個項目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

不論是產品或是項目,都離不開團隊的協作,產品的團隊也是很強大的。主要包括「遊走於商業與技術之間」的產品團隊,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狹義的產品團隊,「心思縝密的規劃師」;二是用戶體驗團隊,「激情四射的設計師」;三是運營團隊,「陰險狡詐的運營師」。接下來是商業團隊,可細分為市場、銷售、服務等角色;然後是技術團隊,開發、測試、運維等;最後還有一支支撐團隊,總是容易被遺忘的提供資源的老闆們,和默默奉獻的法務、財務、行政等同學!在最後,作者也提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比做產品更重要的是讓團隊里的同學工作的開心。其實想想,不無道理,如果痛苦的工作,那麼做出來的產品又怎麼會好呢?

這么大的一個團隊,每個人都是不可缺少的,每個職位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也都是圍繞產品而存在的,那麼產品經理怎麼和他們溝通就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了!這在全書最後一章「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溝通一節中有具體提到!除了溝通之外,「產品經理的自我修養」又有哪些呢?

愛生活、有理想、會思考、能溝通就是主要的四大修養。愛生活讓我們充滿動力;有理想讓我們目標明確;會思考讓我們方法得當;能溝通讓我們團結奮進。以及作者提出的「產品經理主義」這個概念,從產品經理的角度給出一些「解決問題的通用思路:為了什麼?做什麼事,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何時做?誰來做?效果如何?」這對我們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做某件事情「為了什麼」是大前提,「做什麼事,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是事前需要考慮的「何時做、誰來做」是事中關注的重點,「效果如何」是事後需要討論的!通過作者的幾個例子也更清楚了個思路的內容!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其實並不是說這個職位職能有多簡單,而是只要你有產品思維、有想法,那麼你就可以是你自己的產品經理!

其實通過讀這本書也讓我了解到了很多其他的內容,比如里邊提到的一些其他書籍和專業名詞。達摩克利斯之劍、羅伯特議事規則、BCG矩陣、安索夫矩陣、GE矩陣、$APPEALS方法、帕累托改進等等。除此之外,在本書最後的附錄中,作者也總結了一些產品經理的主要職責、產品經理的核心技能,推薦了一些值得看的博客、一些值得讀的圖書、一些值得聽的培訓,這些都是大有裨益的,真的受益良多!

6. 如何評價《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一本不錯的書,
說明了未來的商業競爭中產品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成敗,
另外也說明了產品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人人參與,

7. 如何評價《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人人要都是產品經理人人都可以做了。產品經理是一個系統化的職業。並沒有那麼簡單做。大部分入職的產品經理都是經過系統培訓的,否則在職業生涯中很難進步。這個是思維和技能都要求很高的職位。就像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人還不斷的搞培訓,因為他也清楚不可能誰都能做產品經理。再比如說產品手記他們也在做產品經理的培訓,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是褻瀆這個職業。

8. 為什麼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隨著互聯網各種產品深入應用到生活中,相信大家,對產品經理這個名詞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像蘋果喬爺喬布斯,騰訊馬化騰,微信張小龍,小米雷軍等等,可以列出一大批頂尖的產品經理。他們做出的產品,深刻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甚至可以說改變了世界。

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也紛紛加入了產品經理這個行列,或許內心還帶著想改變世界的夢想。

從專業細分的角度來說,產品經理並不屬於任何專業,因此很難說找到一個專業去專門學習如何產品,於是各種產品經理培訓班應運而生,跟你介紹什麼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的工作是什麼樣子,如何做需求分析,如何與技術同學溝通等等。市場營銷告訴你,不管你是什麼專業的,只要想成為產品經理,經過培訓,都能帶你入門產品經理,甚至是優秀的產品經理。對這種現象,我保持不褒不貶的態度,以後有時間再聊聊這個話題。

今天我說的為什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里的產品經理不是一種職業崗位,而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態度,產品經理只是這種人生態度的代名詞。

正如梁寧老師在產品思維30講裡面講到的, 產品能力是人生的底層能力 。

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如果我們把自己比作向世界交付的一個產品,那麼我們就是這個產品的產品經理。我們通過這個產品向世界交付我們的價值,並獲得回報。

在這個過程中,收集信息,獲取信息,這就需要我們具備有效溝通的能力;判斷信息,抓住眾多信息里的要點內容,這就需要我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根據要點提供產品方案,這就需要我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執行方案,確保方案有效的落地執行,這就需要我們有整合資源的能力……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具備的各種能力統稱為產品能力。

由此可見,這哪裡是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能力,這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能力。

另外再說一下,產品思維。

對於產品人來說,產品思維只有一條,就是 以用戶驅動的思維模式 。

我們這個產品面向世界,哪些是這個產品的用戶,如何傾聽用戶的需求,判斷他們的真實感受是什麼,如何構建一種系統能力,向用戶交付產品的確定性,如何與用戶建立鏈接,與用戶互動,在互動反饋中不斷的去迭代和創新。

微信上就有些朋友會在昵稱後面加上版本號,比如安琪君V1.0.0等等,這就是一種把自己當做一個產品去生活的方式。

文章的最後,雖然我們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但是不建議人人都是去做產品經理這個具體的崗位工作,產品經理還是有他的門檻的,而是說用產品思維去思考,用產品能力在我們每個人具體的工作崗位去創造我們的價值。

願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我都能在自己喜歡的工作崗位,用產品的方式去做我們喜歡的事情,給這個世界創造我們的價值。

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讀後感

小時候老師布置讀完一本書或參加一個活動後總要提交感悟,一直認為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長大了,突然發現有些東西是有感而發的。人真是奇怪的動物。看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本書的前沿和定位的內容,從書的出發點來看是非常好的,作者也把自身在阿里巴巴從學生過度為一個職業人的經歷共享給大家。為很多畢業生、有志往產品方面(特別聲明不是產品經理)發展的朋友,提供了很多的意見和建議。

同時,在看到這些建議的過程中,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句口號的初衷以及它的過程。隨著教育改革,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完成大學的學業,讀大學的過程從培養人才演變為賺錢的模式。大學生數量的增多,教育資源的.不足導致了大學生的整體質量呈明顯下降的趨勢,現在的大學生已經沒有當初那種天之驕子的自豪和責任感。

反過頭來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句口號,人人都能成為一個產品人,參與到產品的設計、規劃、市場、運營等不同的環境中,但作為產品的經理必須對產品的整體要有所定位,了解產品的有所謂有所不為,從這個要求來看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產品經理的要求和高度。硬要將產品經理的頭銜和責任掛在自己身上,對自己是種負擔,對企業是一種不負責任。最終的結果則是,企業對產品經理的不信任、沒有發言的權利,影響這個職位的發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句口號非常有感召力,就像媒體在不斷的宣傳戴志康、李想等一批80後創業成功的例子。

然而再仔細分析下宣傳的用意,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非常嚴重,畢業生的能力與企業的要求相差太遠,創業成為一種分擔壓力的途徑,這是整個社會不負責任的表現。同理,口號雖然有相同的感召力,但對於一些畢業生還應有些理性、良好的建議,切莫誤導他們,不要成為又一個不負責任的人。相比之下,我的經驗是畢業後進入大公司工作的經歷遠比你在小企業中所經歷的工作經驗來的重要的多。

10. 一篇文章帶你讀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

之前有看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1.0》,還認真的做了筆記,看完後不久,得知作者在第一版的內容基礎上,升華性的出了第二版,即《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註:第一版和第二版跨度有6年之久!

當即忽悠公司一個業務經理和架構,團購了第二版,同樣花了2個月的時間,抽空看完了這本書。

第二版,相比第一版,給了我更多的思考(當然,大多也是沉澱在了書里的注釋)。

1.0的定位是給0-3歲的產品經理,2.0的定位,是給泛產品經理(原因很多,主要還是因為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在國內的火爆和成熟)。

具體的內容,有興趣可以購買原書閱讀,個人建議是先看1.0在看2.0( 1.0講的是「法」,2.0講的是「道」 )。

同樣,這篇文章,整理下對本書內容的總結和一些看書過程中的思考。。。

目錄如下:

初識:大話產品經理

產品:關鍵詞與分類

概念:提出與篩選

需求:採集與用戶研究

轉化:需求分析與Y模型

功能:細化與打包

執行:立項組隊與研發生產

成長:規劃與迭代

運營:先驗證再擴張

案例:商業模式、創新與行業

蛻變:從產品助理到CEO

泛談:漫聊產品相關內容

一、初識

1、從一個小故事談起,引申到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的誕生,發展,成熟與區別

2、講述了產品經理「這類人」所具有的一些通性:思維方式、性格特點

3、產品經理都在做什麼?

二、產品

1、定義產品的概念、組成、產生和解決方案

2、對產品從不同維度進行劃分

   用戶關系角度:單點、單邊、多邊

   用戶需求角度:工具、內容、社交、交易、平台、游戲

   用戶類型角度:企業VS個人、群體VS個體、工作VS生活、男人VS女人

   產品形態角度:BS結構、CS結構、軟硬體結合、大實體(交互、穩定、軟硬體、核心、變化)

   各種其他角度:行業分類、盈利模式、關鍵資源、行業成熟度

三、概念

1、從用戶、需求、場景、產品概念、競爭優勢等方面表述了產品的概念

   用戶:解決核心用戶在什麼場景下遇到的具體問題

   需求:真實、剛需、高頻

   場景: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下用戶能想起來的產品

   概念:為了解決什麼人的什麼需求,而做了什麼東西

   優勢:你的優勢,會成為用戶選擇你的理由!!!

2、舉例了2個例子,具象化不同角度的產品概念(智能長命鎖、淘寶首頁的變遷史)

3、從不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出發,篩選產品概念

   內部因素: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個人意願

   外部因素:價值、成本、

4、舉例了2個例子,具象化不同因素的產品概念(阿里旺旺、B12)

四、需求

1、需求採集的一些方法

   直接採集VS間接採集、定性的說VS定量的做

2、再次理解用戶、需求

   需求的三種深度:觀點和行為、目標和動機、人性和價值觀

3、產品的原則和初心

   個人初心和產品的原則:知乎、豆瓣

五、轉化

1、再次解釋了何為「Y」模型

2、實戰中如何「深入淺出」:用心聽,但不要照著做!

3、舉例了4個實例,具象化分析需求轉化(淘寶首頁、健身應用、直播應用、其他)

4、Y模型延伸理解

   用戶視角VS產品視角

   新手思維VS專家思維

   普通青年VS文藝青年

六、功能

1、功能的價值判斷

   廣度:市場容量

   頻度:頻次、單次復雜度

   強度:替代性、緊急性、持久性

2、功能打包,盡可能多的放棄

   確認核心價值、具備基礎功能、展現亮點功能、斟酌期望功能、少做無差別功能、別碰反向功能

3、需求&功能如何管理

   空間維度:具象化不同功能在具體場景、時間切片的狀態

   時間維度:需求流程,即從需求到功能的轉換流轉

七、執行

1、從「想出來」到「做出來」:原型驗證+評審

2、立項&組隊:什麼人為了哪個共同目標成立一個隊伍完成一個任務

3、研發過程中,產品經理要做什麼?

   立項環節、需求環節、開發環節、測試環節、發布環節

八、成長

1、產品發展規劃:什麼時候做什麼,這次做什麼,下次做什麼

2、產品迭代:敏捷方法四要素

   溝通:簡單有效的及時溝通

   產出:文檔、流程

   合作:團隊協作

   變化:擁抱變化,隨時調整

3、互聯網世界,敏捷比你想像的都要快!

九、運營

1、產品和運營的關系:誰懂用戶誰說了算

2、運營工作的分類:內容運營、用戶運營、活動運營......

3、運營到底要做什麼?

   聚焦目標、快速驗證、迭代變優、深耕價值

十、案例

1、所謂的模式

   商業模式:創造了什麼價值,為什麼存在的意義

   業務模式:解決方案具體怎麼做

   盈利模式:怎麼賺錢發展?

2、不同角度,都有什麼「創新」的坑

   「前喻文化」、缺人幻覺、誤以為「厚積薄發」、我覺得「用戶喜歡」、自我感覺良好(有錢有人有資源)......

3、時下火熱的案例分析

   上門服務與O2O、知識類共享經濟(知乎、)、廣場舞的潛在市場

十一、蛻變

1、產品經理的七層修煉

   新手上路、需求細化與跟進(被動)、主動挖掘與項目管理、完整的產品大局觀、產品線與帶團隊、成功案例與影響力、商業閉環與全職管理、「浪潮之巔的弄潮兒」

2、產品經理的歸宿:創業?

3、廣義上的理解產品經理特質:生活態度、社會推動力(初心)

十二、泛讀

1、國產「產品」相關書籍

2、「產品」相關書籍

3、其他「產品」相關資源

最後,還是要重復一句話: 產品經理不是一個固定的頭銜、職業,而是一類人。任何人,只要能發現問題並描述清楚,將其轉化為一個需求,進而轉化為一個任務,

爭取到資源支持,將這個任務完成,並持續不斷地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維護、跟蹤這個產物,那麼,這個人都是產品經理!!!

閱讀全文

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辨別酒水代理商 瀏覽:203
技術服務承諾書什麼時候簽 瀏覽:449
智慧水務信息化怎麼解決 瀏覽:235
有一款產品應該怎麼賣 瀏覽:15
如何進行建設工程信息化管理 瀏覽:997
為什麼程序什麼都輸出不了 瀏覽:788
滿25歲學什麼技術好 瀏覽:252
佳炎光電技術怎麼樣 瀏覽:620
青島滿2年不滿5年的房子怎麼交易 瀏覽:538
程序放在哪個存儲區 瀏覽:857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要考什麼證 瀏覽:827
漳州有哪些市菜市場 瀏覽:238
交通運輸市場怎麼樣 瀏覽:538
如何在交易所交易點券 瀏覽:171
孩子學習美發有哪些技術 瀏覽:743
漢口白馬服裝批發市場怎麼去 瀏覽:495
一個產品怎麼拍攝視頻 瀏覽:644
軟體開發跟程序員哪個好 瀏覽:454
數據營銷渠道有哪些 瀏覽:358
湖北省市場部九十九部是什麼 瀏覽: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