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生產 > 荷蘭為什麼是農產品出口國

荷蘭為什麼是農產品出口國

發布時間:2022-11-27 06:21:08

❶ 彈丸小國「荷蘭」,農業憑什麼可以排在世界前列呢

荷蘭是一個飛速發展的資產階級國家,領土面積僅有4.1萬公頃,只比海南省面積大一點點,但就是這樣一個歐洲弱國,他的農牧業卻十分的發達,特別是鮮花產業,每一年花束年產值90多億歐元,農產品的總產量不僅可以達到自已的要求,並且很多出入口到國外,農產品出口長期穩居世界第二,僅次美國。

她們還會用AI計算機實時分析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狀況,並隨時調整大棚里的主要參數,那樣糧食作物就可以實現7乘24h全天的增產了。據調查,荷蘭的玻璃大棚總面積達到1.1公畝,約佔全球溫室大棚佔地面積的1/4,全國各地僅是玻璃大棚鮮切花的年銷售額可高於20億歐元。在高科技農業的支持下,荷蘭從一個網路資源貧乏型國家一躍成為全球農產品出口強國。

現在你知道答案了嗎?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

❷ 為什麼荷蘭能迅速成長為農產品貿易大國

荷蘭能迅速成長為農產品貿易大國,有以下四點因素:

1.地理優勢:荷蘭有著「歐洲門戶」的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設施和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
2.經營管理:荷蘭農業以集約化經營為特點,普遍採用高新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模式。
3.科學技術:在環境技術,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藝學和材料技術、水利工程等方面,荷蘭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4.興修水利 圍海造田:荷蘭地勢低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平面,攔海工程為世界之最。

❸ 荷蘭是一個面積不算大的小國,它如何成為農業出口大國的呢

荷蘭是一個面積不算大的小國,它如何成為農業出口大國的呢?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但哪個國家排到第二位呢?便是荷蘭!荷蘭農業在全球至關重要,一個這般小的國家是怎樣成為農業出口大國的呢?

一、荷蘭的農業出口

荷蘭人的誓言大概是這樣子的:「用一半的網路資源生產製造二倍的食材」。自世紀之交至今,很多農戶已經將重要農作物對水的依賴降低了90%。

荷蘭農戶也幾乎完全不會再在溫室中應用化學殺蟲劑。那樣有機牛奶呢?在過去的十年裡,荷蘭的禽畜和家畜製造商已經將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60%!

到2050年,地球人口預計做到90億。像這樣的人口總數動搖了農業供應鏈,這將是人類歷史上成與敗的關鍵時刻,除非是更多農場採用循環系統作法。

充分考慮這一點,大家可以安心了,由於全球排名前五位的農業食品企業都是在荷蘭配有研發實驗室。這將幫助他們科學研究可持續,並在將來在世界范圍內執行。荷蘭人又一次協助全球促進更可持續發展。誰都不知道將來還會出現哪些令人驚訝的技術創新!

荷蘭植物和農作物隨處可見,在我們乘飛機到達荷蘭空中俯視時,想必大家荷蘭廣闊的農業土地,及其大片的綠色非常印象深刻吧!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大家還有什麼想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❹ 荷蘭僅僅是一個土地面積狹小的小國,為何它卻能成為世界農業大國

荷蘭僅僅是一個土地面積狹小的小國,它卻能成為世界農業出口大國,跟荷蘭圍海造田工程浩大有關,也和這個國家注重創造適宜植物生長空間有關。

荷蘭的面積很小,國土有4萬多平方千米,這樣小的國家,能成為農業生產大國,甚至可以媲美美國和中國,長期居於世界農產品出口前三位,的確很不容易。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荷蘭已經形成高科技的農業面貌。尤其是在玻璃溫室、園藝花卉和生物防控技術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其中園藝與農田作物這兩個領域的成就,更是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

充滿智慧和高科技的荷蘭人,創造出世人矚目的奇跡,有目共睹,令人欽佩!

❺ 驚人:小國荷蘭的農業大國地位是怎麼形成的

小國荷蘭的農業大國地位是怎麼形成的?
眾所周知,荷蘭國土面積狹小,與我國海南島的面積相當,且地勢低窪、緯度高、溫度低、日照短。在自然氣候條件如此不利的情況下,荷蘭能夠長期保持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的地位,其背後的原因發人深思。本文就此為大家分析一波。
1 荷蘭農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的表現

(一)出口規模不斷擴大,持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2007年荷蘭農產品出口額為676億美元,2011年增至893億美元,2013年為909億美元,創歷史最高,2015年回落至814億美元。雖然近年農產品出口總額有所起伏,但始終保持著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地位。從出口凈值來看,1980年荷蘭農產品凈出口額達44億多美元,1999年升至142億多美元,居世界第一,2008年增至295億美元,2012年為568億美元,為史上最高,近年其出口凈值有所下滑,但其排名基本穩定在世界前三位。
(二)園藝產品出口優勢明顯,競爭力強
2014年荷蘭農產品出口807億歐元,其中設施園藝產品出口佔世界園藝產品貿易總額的24%。2015年荷蘭農產品出口813億歐元,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花卉83億歐元,佔比11%;肉類76億歐元,佔比11%;蔬菜63億歐元,佔比9%。
2 荷蘭農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的形成原因
(一)根據比較優勢原理,調整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結構
荷蘭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形成的關鍵節點可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正逢進口穀物價格低廉,荷蘭抓住這一機遇,從比較優勢原理出發,大膽嘗試合理配置與優化農業資源,力促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結構轉型,即多生產、多出口勞動密集型優勢農產品,少生產甚至不生產穀物等土地密集型非優勢農產品,通過進口彌補國內消費。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荷蘭逐步形成「大進大出」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模式,為邁向世界農產品出口大國奠定了基礎。
荷蘭之所以決定進行上述調整,一方面,通過進口穀物等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不但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擴大了農業外向度和出口競爭優勢。目前荷蘭農業結構中大田種植業和穀物種植業佔比僅為10%和1%,穀物綜合自給率只有23%,小麥在糧食中的自給率最高,也僅有45%,且主要用作飼料。另一方面,其耕地極為短缺,而勞動力相對充裕,生產、出口單位價值高的畜產品、園藝產品及加工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有比較優勢。
隨著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荷蘭農業生產逐漸向園藝、畜禽等優勢產品集中,其生產主體也逐步向專業化、規模化農戶轉變。以食用設施園藝作物為例,按種植面積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番茄、辣椒、黃瓜,三者合計佔比達79.8%;伴隨經濟的飛速發展,荷蘭的資本變得充裕,科學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勞動與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品質和生產率。2014年荷蘭畜牧業和園藝業出口占農產品總出口的比重分別為55%以上和35%。2016年荷蘭番茄產量從2000年的5.2億千克提高到9億千克。
(二)加強對農業產業的扶持與頂層設計,創造有利於農產品出口的政策環境
荷蘭自古以來就是通商國家,在自由貿易大環境下,逐漸培育出「農業是產業」、「農業是食品產業一環」的觀念,並把農業當作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來對待。這從國家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名稱由最初的「農業、自然與食品品質部」,後與經濟部合並稱為「經濟、農業與創新部」,演變為目前的「經濟創新部」(「農業」字樣已消失,以下簡稱「經濟部」)就可以看出。另外,在政府頒布的《2007-2011年政策規劃》及2010年制定的《行業創新鼓勵政策》中還明確提出,投入1.5億歐元巨資,打造包含「農業與食品」和「設施園藝與種苗」等產業在內的九大優先發展領域。
在堅持依靠科技創新發展農業理念的同時,政府積極採取各種擴大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政策措施。1983年~1992年,以促進農業增值為目標,荷蘭實行的是溫室生產農戶均可獲得50%政府資助的直補政策,之後調整為降低對設施園藝的補貼、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的政策。1996年荷蘭政府向農業部門撥款31.3億荷蘭盾,其中用於科學和知識傳播的費用佔41.5%;2008年荷蘭農業研發支出高達4.11億美元,遠高於英國等歐洲大國。
2008年荷蘭經濟部下發了《荷蘭國際經貿合作政策說明》,強調企業要調整經營策略,實現國際化經營,並將中國、巴西等15個國家或地區確定為最具合作潛力市場;同時要求,自2008年起,經濟部下屬執行機構每年要幫助2500家企業開發國際市場,為1萬家企業解答各種難題,為企業提供更多的世界經濟信息,加大對包括農業在內的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消除國際市場貿易障礙,營造良好的出口市場環境。長期以來,日本實施嚴格的進口檢疫制度,要求進口園藝產品100%無蟲害,這制約了荷蘭園藝產品的對日出口,後經交涉,日本放寬了限制
(三)依靠集約化、自動化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產出效率
集約化經營與自動化生產是克服自然稟賦條件不利、提高農產品單產與經濟效益的兩條重要途徑。為此,荷蘭在人均農田面積非常有限的條件下,依然選擇通過擴大農場單體量來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統計顯示,荷蘭設施園藝農場(不含露地種植和牧場)的平均農地面積達3公頃,一些超大型農場甚至達到10公頃以上,單個農場年均收入是歐洲平均水平的5倍。
不僅如此,荷蘭大部分農產品的生產都實現了自動化。家庭奶牛農場大多採用機器人擠奶方式,既節省了勞動時間和強度,又提高了奶牛產奶量。目前荷蘭奶牛年均產奶量為我國的2.6倍,達8100千克。荷蘭的花卉、蔬果等產品生產大多在溫室進行,可全年生產,並廣泛採用計算機監控溫度、濕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蟲害防治。應用自動控制,不僅降低了年輕人進入農業的門檻和農戶獨自開發技術的必要性,而且大大提升了設施作物的產出效率和品質。荷蘭園藝業僅用5.8%的土地創造出了35%的農業總產值;番茄的鮮度、外相、無農葯等指標優於西班牙番茄,其單產也比歐洲其他國家高。
(四)基於技術創新機制的智力支持,持續確保出口農產品競爭優勢
基於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的「金三角」農業技術創新機制,是荷蘭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謂「金三角」機制就是從農戶的實際需求出發,本著農民更有發言權的原則,負責政策扶持與工作協調的政府、進行基礎研發或應用研發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應用研發成果的農用廠商和企業化農戶,三方平等地坐在一起,共同尋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其相互溝通過程是一個自動的協商過程,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知識轉移。
例如,當農戶提出需要新的生產設備時,由瓦赫寧根大學和特定的民間企業開發基礎技術,農用設備廠商購買技術專利後進行商品開發,農戶實際引進、使用時,農業咨詢公司或民間農業試驗場會提供技術支持。在科技成果轉換中,政府的角色至關重要。早在1932年,荷蘭就制定了旨在促進大學與民間企業共同研究、技術轉化的法律,並成立了民營的荷蘭應用科學研究機構TNO,TNO承擔向民間企業推介大學的研究成果、官民協調等任務。
荷蘭「金三角」農業技術創新機制的實踐形式是「食品谷」和「園藝產業園」。2004年,基於強化農業與食品產業競爭力的考慮,由地方政府主導,以瓦赫寧根大學為中心,創立了獨立的非營利性團體「食品谷」。「食品谷」是農業與食品相關的「知識中樞」,目前匯集了約1400家民營企業、21所研究機構、15000名研究人員,除發揮企業與研究機構間的對接、舉辦網狀組織活動、扶持新創企業等作用外,還與「種子谷」、Food Connection Point等國內產業園以及歐洲食品聯盟等海外產業園合作。
2014年瓦赫寧根大學與世界諸多頂級研究機構合作在「食品谷」成立歐洲研發中心,共同打造農業發展的智力引擎。2010年,在政府支持下,荷蘭園藝農戶組建了園藝產業園「綠港荷蘭」。目前已建成6個區域性「綠港」,共輻射4000公頃世界最先進的溫室。
「綠港」由種植、種苗、育種、溫室建設、物流、水與能源循環系統、農葯、環境、咨詢與金融等各類企業構成,荷蘭農業園藝組織聯合會、荷蘭花卉批發市場協會、荷蘭果蔬批發業協會、Rabo銀行等生產、加工、銷售、金融組織,以及土壤與水利用、施肥、氣象、作物護理等專家也加入其中,形成涵蓋教育研究、種苗開發、生產、銷售、流通的全產業鏈。由於各領域企業集聚一地,農戶可以完全應對從建設溫室咨詢、投資回收估算到溫室建築施工等所有設施園藝相關的事項,並且有利於研發成果的吸收與利用。
食品谷和園藝產業園很好地反映了荷蘭發展農業、提高出口農產品競爭力的想法,即知識資源是創新的生命,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謀求智力基礎設施的升級。
(五)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暢通農產品出口分銷渠道
荷蘭農產品流通環節少、損耗小,組織化、標准化程度高,大多數農戶都參加了農民合作組織,冷鏈物流等流通基礎設施先進,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完備。
荷蘭80%以上的鮮花是通過拍賣市場成交的,這一平台將眾多花農與全球各地的鮮花批發商直接連接起來,可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大量且復雜的交易,日均交易在10萬次以上,年均交易額達44億歐元。有百年歷史的Flora Holland鮮花拍賣公司,為7000多家花農與全球2500個買家提供高效交易平台,日均拍賣出售鮮花3000萬份,成交品翌日就能出現在紐約、東京等世界各地的花店裡。
蔬果、花球、穀物等領域的農戶,大多通過自發成立的合作社與批發商、零售商直接議價,達成銷售契約。
依據合作社架構,農民作為合作社成員的權益類似於股份公司的股東,由成員大會做重大決策和管理層任命,合作社在收購價格等方面能照顧農民利益。蔬果種植戶共同成立的Coforta合作社,其全資子公司「The Greenery」承擔約900個農場的產品分銷工作。The Greenery與歐美和亞洲的批發商、大型連鎖超市以及農產品加工企業緊密合作,除銷售產品外,還提供與具有相應資質的實驗室合作進行農產品檢驗、藉助完善的物流網路將蔬果直運到連鎖超市各分店、協助零售商做產品營銷和宣傳等多種增值服務。
在乳品、小牛肉、甜菜等行業,則由覆蓋產業鏈的大型集團,直接從所屬農場收購初級產品,加工成各類製品後進行銷售。乳業巨頭Friesland Campina公司擁有奶牛場1.4萬家,年收購牛奶約1000萬噸,其生產的乳酪、奶粉、奶油、黃油等製品銷往100多個國家或地區,控制著「從牧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
實踐表明,從鮮花產品的「拍賣方式」,到蔬果等領域的「合作社集體議價方式」,再到乳品等行業「基於一體化集團的內部收購方式」,荷蘭結合不同農產品的特點而創新的多種現代化交易方式十分高效,是其成為全球農產品出口大國的渠道保障。
3 結論與展望
荷蘭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市場,依靠進口穀物等土地密集型產品的供給模式,非但沒有影響農業發展和農產品供給,相反,還促進了本國其他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使許多農產品出口額居世界前列,成為人多地少國家發展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典範。可以說,根據比較優勢調整農業政策、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是荷蘭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得以形成的基礎。此外,農業政策、農產品生產的集約化和工業化、農業科技進步、農產品流通市場的完善等因素,在保持和提高農產品出口競爭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荷蘭在農產品出口方面也面臨著諸多挑戰。2014年夏,受產量偏高等影響,荷蘭番茄等農產品價格暴跌50%以上,農業損失高達3億歐元。同時,主導品種的出口國際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土耳其、西班牙、摩洛哥等國的溫室園藝業發展迅速,通過引進綜合病蟲害管理(IPM),成功縮小了與荷蘭番茄在安全性上的差異;東歐各國也開始崛起,成為荷蘭新的競爭對手。
在花卉出口上,衣索比亞、肯亞、哥倫比亞和馬來西亞等國產量大幅增加且價格較低,致使2014年荷蘭花卉出口佔全球比重從2010年的58%跌至52%。另外,荷蘭產農產品主要用於出口,貿易依存度很高,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數據顯示,2013年歐盟對俄羅斯實施的農產品出口制裁造成荷蘭出口總額減少至少4億美元;2015年前4個月荷蘭對俄羅斯農產品出口同比減少近40%。
為繼續鞏固農產品出口國際競爭力,荷蘭開始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流水線整裝設備、機械設施為代表的農業技術裝備與技術服務出口貿易。目前,荷蘭的畜牧機械、農產品深加工機械、園藝機械等農業技術裝備以及農業廢棄物再循環、糧食生物燃料技術、農業節能等技術服務出口呈增長態勢。以生產家禽屠宰流水線整裝設備的Marel公司為例,其整裝設備主要出口海外,佔世界市場90%的份額。同時,進一步開拓新的出口市場。2015年下半年荷蘭蘋果和梨獲准進入越南市場;2016年2月荷蘭牛肉和小牛肉產品獲准進入美國市場,荷蘭食品和消費品安全管理局正在與美國有關部門就出口許可證的技術性細節進行協商。

❻ 荷蘭人口這么少,為何卻能憑農業喂飽世界

只要是稍微了解一點世界地理的人都知道,荷蘭這個國家的領土面積是非常小的,但是在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中卻將荷蘭稱為“喂飽世界”的國家。而讓荷蘭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主要是因為荷蘭是全世界第二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家,在很多方面都是超過美國的。荷蘭還有許多的稱呼,比如“水之國”、“牧場之國”等等,下面本人就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為何荷蘭能夠成為世界第二的農產品出口大國。

荷蘭能夠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也離不開政府、企業等多方合作。而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大力的投資教育事業,提高研究人員的資金和科研水平。而企業等機構就主要負責研發最新的技術,並且將最新的技術教給普通的農民,讓整個國家的農業一起上升。

❼ 為什麼以列色、荷蘭的農業這么牛

荷蘭飲食以「乳酪」為主。其原因:荷蘭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濕潤,夏季溫涼,不適宜種植農作物。荷蘭因地制宜發展乳畜業和花卉業。荷蘭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農業構成中,畜牧業佔50%,園藝業佔38%,種植業佔12%。2005年荷蘭曾創造農產品和食品出口額789.3億美元的記錄。荷蘭人均擁有一頭牛、一頭豬,處於畜牧業最發達國家行列。荷蘭面積僅約41500平方公里,但全國卻有110平方公里用於種植鮮花和果蔬的溫室,因而享有「歐洲花園」的美譽。花卉是荷蘭的支柱性產業,年出口額達100億歐元,出口量占國際市場的60%。荷蘭還是世界上乳酪產量最大的國家,世界上成立最早的豪達乳酪交易中心久負盛名,其運營時間已有300多年之久。此外,荷蘭也是馬鈴薯種薯最主要的生產國之一。發達的乳畜業造就了荷蘭品種繁多的乳製品,其中以荷蘭乳酪最富盛名,乳酪與鬱金香、風車、木鞋並稱為「荷蘭四寶」。荷蘭人有各種各樣的乳酪,多得可以讓你無法想像。乳酪也像紅酒一樣分開等級,頂級的荷蘭乳酪貴的咂舌。

❽ 荷蘭簡介

蘭簡介
荷蘭地處西歐,其西、北兩面瀕臨北海,與德國和比利時比鄰。荷蘭的陸地總面積4.15萬平方公里,人口1570萬,絕大多數居民為荷蘭族,官方語言為荷蘭語,但95%的荷蘭人都會講英文。

荷蘭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排名在世界前十五位之內,2000年人均收入達2萬美元。據英國權威的經濟研究機構(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的1999年全球國際競爭力排行榜,荷蘭位居第一。

荷蘭經濟的特點是外向型經濟佔主導地位。產業部門齊全,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均高度發達。荷蘭社會經濟關系穩定,政府、企業和工會定期磋商,共同為經濟的繁榮發展作出努力。以下幾個領域是荷蘭經濟飛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1. 工業強國:主要工業領域為化工、食品加工、電子工業、金屬製造及加工、造船等。著名的跨國集團公司有:殼牌石油公司、聯合利華公司、阿克蘇.諾貝爾公司、飛利浦公司等。
2. 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荷蘭農業以集約化經營為特點,普遍採用高新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模式。荷蘭被稱為歐洲的"菜園子",蔬菜出口名列歐洲第一位,鮮花出口佔全球市場份額的60%以上,荷蘭的農產品出口總量僅次於美國和法國,居世界第三位。
3. 高度發達的對外貿易:狹小的國內市場使荷蘭經濟一直具有強烈的國際取向,藉助其"歐洲門戶"的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設施和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荷蘭成為歐洲最大的貿易轉口國。對外貿易總量居世界第八位。
4. 高效、完善的服務業:服務業在荷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交通、倉儲運輸、金融和電訊是服務業的主要部門。荷蘭交通四通八達,空中、近海、內河、公路、鐵路組成了一個全方位立體交通網。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年吞吐量超過三億噸。阿姆斯特丹國際機場是歐洲第四大客運和貨運航空港。荷蘭的內河船隊占據了萊茵河、馬斯河上運輸量的53%;公路運輸占歐洲內陸流動卡車的27%。荷蘭的金融業也極為發達,荷蘭銀行(ABN AMRO)、荷蘭國際集團(ING GROUP)和荷蘭農業銀行均在世界最大的25家銀行之列,義務活動遍及世界各地。荷蘭AEGON保險公司是世界第三大保險公司。
5. 興修水利 圍海造田:荷蘭地勢低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平面,攔海工程為世界之最。荷蘭有著名的30公里長的須德海攔海大壩、投資300億荷蘭盾的攔水壩"三角洲"工程和耗資"十億馬克"的可移動式防洪大壩。
6 重視投資:荷蘭對外投資已超過2000億美元,佔世界對外投資總額的6-8%。1996年,荷蘭對中國制訂了7年計12.5億荷蘭盾的貸款計劃。
7 科技領先:政府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達100億荷蘭盾。在環境技術,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藝學和材料技術、水利工程等方面,荷蘭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❾ 荷蘭的詳細資料!!(牧場之國名字的來源)

荷蘭國土總面積為41864平方公里,位於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海岸線長1075公里。全境為低地,四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於海面,沿海有1,800多公里長的海壩和岸堤。十三世紀以來共圍墾約7,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全國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境內河流縱橫,主要有萊茵河、馬斯河。西北瀕海處有艾瑟爾湖。其西部沿海為低地,東部是波狀平原,中部和東南部為高原。南部由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的三角洲連接而成。「荷蘭」在日耳曼語中叫尼德蘭,意為「低地之國」,因其國土有一半以上低於或幾乎水平於海平面而得名。荷蘭的氣候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月平均氣溫:1月2~3℃;7月18~19℃。由於地低土潮,荷蘭人接受了法國高盧人發明的木鞋,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賦予其典型的荷蘭特色。年降水量650~700毫米。有天然氣、石油和煤等蘊藏。

為了生存和發展,荷蘭人竭力保護原本不大的國土,避免在海水漲潮時遭「滅頂之災」。他們長期與海搏鬥,圍海造田。早在13世紀就築堤壩攔海水,再用風動水車抽干圍堰內的水。幾百年來荷蘭修築的攔海堤壩長達1800公里,增加土地面積60多萬公頃。如今荷蘭國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鐫刻在荷蘭國徽上的「堅持不懈」字樣,恰如其分地刻畫了荷蘭人民的民族性格。

荷蘭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西方十大經濟強國之一。荷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但天然氣儲量豐富,2001年開采天然氣約743億立方米,自給有餘,還能出口。荷工業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製造、電子、鋼鐵、造船、印刷、鑽石加工等,原料和銷售市場主要依靠國外。近20年來重視發展空間、微電子、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傳統工業主要是造船、冶金等。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荷是世界主要造船國家之一。荷蘭的農業也發達,是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農業生產現代化,乳、肉產品供應國內有餘,是世界主要蛋、乳出口國之一。荷蘭人利用不適於耕種的土地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現已達人均一頭牛、一頭豬,躋身於世界畜牧業最發達國家的行列。他們在沙質地上種植馬鈴薯,並發展薯類加工,世界種薯貿易量的一半以上從這里輸出。花卉是荷蘭的支柱性產業。全國共有1.1億平方米的溫室用於種植鮮花和蔬菜,因而享有「歐洲花園」的美稱。荷蘭把美麗送到世界各個角落,花卉出口占國際花卉市場的40%~50%。荷金融服務和保險業、旅遊業發達。航運業和漁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糧食(小麥)和飼料依靠進口。海運和內河航運發達,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是重要港口。海岸外小島、古城、運河風光和花卉種植業吸引國外旅客。每年旅遊者達260餘萬。

❿ 荷蘭為什麼是全球,第二大農業出口國

荷蘭把農業當作一門科學。2019年,荷蘭農產品出口總額估計達到945億歐元(約合7560億元人民幣)。荷蘭是個小國,面積僅有大約4.2萬平方公里。

在全世界很多國家,大多數農民拿到補貼後,而沒有對他們自己的土地進行進一步的技術研究。而且,並不是所有的農業都能被機器人或機器所取代。

瓦赫寧根大學對農業進行了大量的精準研究。並在計算機和機器人的幫助下,盡可能准確地確定出作物生長的地點、方式和效率。同時,瓦赫寧根大學為農民提供精準化農業知識培訓。

比如:農民必須學會控制無人機,並將農業數據及時發送到大學。有了農民提供的信息,大學就能為農民實現更准確、更有效地耕種提供更有利的科學指導方法和經驗。

配備先進LED照明設備的農場,每年可為農民節省9萬歐元的能源成本。鬱金香田由幾個樓層組成。在鬱金香投入運輸之前,它從未見過自然光。

蘋果園間的綠機器人。機器人按照預先設定好的路線行走。當遇到障礙物時候,機器人會自動停下來,農民會收到簡訊通知並趕來清除障礙。

室內種植可以保持全年溫度不變,還可以趕走討厭的害蟲。因此,可以不用使用殺蟲劑。這使得農作物能夠以綠色健康的方式生長。生產出來的都是有機蔬菜,吃起來對人的健康也有大大的益處。

與荷蘭為什麼是農產品出口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一款產品應該怎麼賣 瀏覽:15
如何進行建設工程信息化管理 瀏覽:997
為什麼程序什麼都輸出不了 瀏覽:788
滿25歲學什麼技術好 瀏覽:252
佳炎光電技術怎麼樣 瀏覽:620
青島滿2年不滿5年的房子怎麼交易 瀏覽:538
程序放在哪個存儲區 瀏覽:857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要考什麼證 瀏覽:827
漳州有哪些市菜市場 瀏覽:238
交通運輸市場怎麼樣 瀏覽:538
如何在交易所交易點券 瀏覽:171
孩子學習美發有哪些技術 瀏覽:743
漢口白馬服裝批發市場怎麼去 瀏覽:495
一個產品怎麼拍攝視頻 瀏覽:644
軟體開發跟程序員哪個好 瀏覽:454
數據營銷渠道有哪些 瀏覽:358
湖北省市場部九十九部是什麼 瀏覽:928
asp源碼如何創建資料庫 瀏覽:378
比較出名的3c數碼產品包括哪些 瀏覽:428
超大產品如何打光 瀏覽: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