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江南什麼傘比較文學化
古代的皇帝御玉輦,蔭華蓋,也是傘的一種形式。傘相傳由魯班之妻雲氏發明:「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但初期的傘多以羽毛、絲綢等物料製作,在紙張發明之後絲逐漸為紙所取代。油紙傘實際出現的時間不明,約於唐朝傳至日本、朝鮮。
宋朝時稱之為綠油紙傘,明朝開始於民間普及,《天工開物》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江南地區由於氣候潮濕多雨,當時制傘業十分蓬勃。在一些文學作品如《白蛇傳》等也可以看到油紙傘的蹤影。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最古老的折疊雨傘可能是在中國逐漸成形的油紙傘,後來傳入西洋並逐漸改良成現代堅固而方便收納的雨傘。
明 王圻 《三才圖會·儀制三·黃麾》:「《通典》曰:黃帝振兵,設五旗五麾,則黃麾制自有熊始也。漢鹵簿有前後黃麾。《開元禮義纂》,唐太宗法夏後之前制,取中方之正色,故制大麾色黃。宋制以絳帛為之如旛,錯彩成黃麾篆字,下綉交龍及雲日,朱漆竿,金龍首,上垂朱絲,小蓋四角垂佩,末有橫板作碾玉文,元制同,今制亦同,宋但蓋用朱絲,黃麾字楷書用金,下二龍塗金為之。
繖為傘的古字。長柄,圓頂,傘面邊緣有流蘇下垂,也稱馬傘。古代儀仗的一種,用不同顏色區別品級的高下。知府以上用黃色,知州以下用藍色。
簦,笠蓋也。從竹,登聲。――《說文》。今之省雨傘也。
《通雅》:繖本因古之縿,升庵謂傘亦古文,晉輿服志,功曹吏繖扇騎從傘。始見於南史,王縉以笠傘覆面。魏書裴延儁傳,山胡持白傘白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雨傘的國家,從發明之日到現在至少也有 3500多年的歷史,當時被人們稱之為「簦」。到了後魏時期,傘被用於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其實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傘在中國誕生之後,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在唐朝時先後向中國派出了19批「遣唐使」,多500餘人,其中有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專門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製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人打著油紙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後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回去後不久,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漢努威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於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19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公元前1100年,中國人已經使用傘,那時已經用傘表示身份。傘骨用竹或檀香木製成,上面覆以樹葉或羽毛做的傘面。公元12世紀英語才出現「傘」這個詞。以前一直只有陽傘,到1733年,巴黎人用油布做傘面,才製成雨傘。
1750年,英國的漢威到外國旅行後帶了一把傘面回倫敦,轟動一時。1874年雪靠耳附近迪卡地區的金屬拉絲工霍克斯取得弧形鋼質傘骨的專利權。有了此傘骨,傘可以收緊,從此成為英國紳士常用的雨具。1930年柏林人豪普特發明了伸縮傘。在學術界也有人說,公元4世紀三國時期中國人才發明了傘。
唐朝的造紙業十分發達,社會用紙廣泛。有的工匠在紙上塗桐油,製成能防雨的油紙傘,作為羅傘(即綾羅面料傘)的一個補充。誰知大受歡迎。一時間,下雨人人舉紙傘的情景,在長安各地隨處可見。明代皇帝朱元璋,明文規定庶民不得用羅傘,只可用紙傘。清代的民間,在廣東、福建等地大量製造黑布傘,行銷國外。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傘也曾經是庄嚴和帝王的標志。泰國國王外行,金色羅傘張立於後。緬甸君主的尊號是巨傘之王。
日本天皇每次出遊,總有一持傘者恭敬陪同。這些傘都各有本國的特色。傘在唐朝時由中國傳入日本。公元781年在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大街上,有一天突然之間落下雨點。滿街來往的人都打著傘走過,只有一個前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和尚沒有傘。他摸摸自己濕淋淋的光頭,好像明白了一件事。回國的時候,他買了許多傘,千方百計帶到日本,送給了親戚朋友。從此,雨傘便在日本流行起來。
由於傘在社會學上的衍生意義,在中國古代,傘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權勢的象徵,這在《左傳》「備物典冊」《晉書輿服志》中有明確記載,而且等級森嚴。傘的用料、色彩、尺寸就像頭上的烏紗,身上的朝服一樣,也是區分官職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種標志。如漢代規定:食粟二千石以上的九卿、三公用黑傘,三品以上的官員用青傘,而宋代則天子用紅黃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等。因此古時皇帝或高官出巡時乘座的轎子或車子都張著傘蓋,以示"庇蔭百姓"。因此這種傘又稱「涼傘」、「羅傘」、「萬民傘」,書面語又稱「華蓋」。
中式的油紙傘圖案以傳統國畫常見題材為主,如花鳥、山水等,也有以古典文學名著內容如《紅樓夢》、《西廂記》的情節為題材,亦有不畫圖而在傘面寫上書法的,傘柄和傘骨均保留素材原來的顏色,帶有古樸的韻味。
浙江餘杭的紙傘製作至少230餘年歷史,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遠九房開設傘店。餘杭油紙傘有漁船傘、文明傘等多個品種,由於技術精良、用料上乘,做出來的傘經久耐用,日曬雨淋也不會散架和穿裂,很受歡迎。從前不少外地香客途徑餘杭都會在半夜叩門購傘,作為禮物送給家鄉的親友。
1951年,浙江省選擇餘杭紙傘為手工業合作化試點,組建「雨傘生產合作小組」,又在1952年底,建立「雨傘手工業合作社」,成為全省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受國內媒體廣泛報道。隨著市場上出現鋼制骨架的晴雨兩用傘,這種紙傘逐漸被淘汰,餘杭油紙傘技藝亦瀕臨失傳。
直至2006年12月5日,餘杭區委副書記、代區長姜軍在瓶窯塘埠村駐村入戶時,制傘老師傅劉有泉向姜軍表示想恢復餘杭紙傘,為當地當地山民開發旅遊商品致富,迎合近年農家樂旅遊的潮流。劉有泉於油紙傘開始被淘汰時就萌生了把這種傳統工藝繼承下去的念頭,不久在富陽找到一個生產竹傘架的廠家,用幾百元人民幣買回了100把竹傘架。但他當時沒有掌握加工工藝,只能保管好這批傘骨架,保管了三十多年。
《城鄉導報》於12月7日頭版頭條報道《尋找制傘師傅恢復「餘杭紙傘」》,引起當地人高度關注。至12月19日,四位老師傅房金泉、陳月祥、沈麗華、孫水根於瓶窯鎮塘埠村聚首,商議恢復餘杭紙傘。他們在2007年1月憑著靈巧之手,成功恢復製作油紙傘。他們在瓶窯塘埠村傳授技藝,帶動山區一大批竹農致富。餘杭區文廣新局把紙傘作為民間手工技藝項目進行重點保護,浙江省文化廳也把餘杭油紙傘列入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6月,餘杭紙傘於杭州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中展出。
制傘手工技能要求高,制傘人要以自己的技巧經驗來完成,技藝以師徒相承,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及個人的悟性、長期實踐體會掌握,學徒須三年方可出師。所用的工具由鐵匠專門打制,傘的用料也很講究,以上好桃花紙為傘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張一張黏貼在傘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時候,把油柿搗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會把桃花紙黏住。以竹、木製傘柄和傘骨,用發線紮好,傘麵糊好後繪上圖案,塗上桐油,然後在室內吊起陰干,至少要經過70多道工序,包括鋸竹、刮青、平頭、劈骨、鋸槽、削骨、排傘骨、穿傘、糊傘、裝柄等。
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起源於明末清初,有四百多年歷史,當地出產的油紙傘手工精巧,圖案精細、色彩鮮艷、花型美觀,不但小巧精緻,而且擋風力強,既美觀又實用。1993年5月,江陽區分水嶺鄉的分水紙傘廠六位老藝人以四個月時間,用88根老松、52根楠竹、1800張皮紙、100公斤油料,經過70多道工序製成「二龍戲珠」傘,被譽為「中國傘王」。
現時當地仍然以傳統古法製造油紙傘,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描繪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比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裡砍伐下來的通木。製作工具也歷史悠久,如油墨石印就有450多年歷史。品質控制嚴格,要求「四溝」平整不露接頭、「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豬鼻孔」,塗桐油也要求均勻。圖案也很講究,切合不同喜慶場合。婚聘的油紙傘,圖案是「龍鳳呈祥」、「牛郎織女」、「天仙配」等;恭賀孩子新生的,是「二龍搶寶」、「寶蓮燈」、「喜鵲鬧梅」、「仙女散花」等;生日饋贈則是「百鳥朝鳳」「不老松」、「八仙過海」、「彭祖老仙」等。
相傳宋朝時當地人馬庭嵐被封為丞相,從京城帶了一把油紙傘回鄉,甲路人便不斷改進工藝,世代相傳制傘。傳說清朝康熙年間,婺源當時屬安徽,康熙帝微服到了當地,看徽劇時忽然下雨,前排觀眾撐傘擋住後面觀眾的視線,有頑童就向前掉觀眾擲石,石子擊中其中一把傘卻反彈。康熙帝就派人那把傘產自何處,正是產自甲路,自以有了「甲路傘,甲天下」的說法,並收入《婺源縣志·貨屬篇》。江南地區有一首民謠:「景德鎮的瓷器、甲路的傘、揚州的女子不用揀。」贊賞甲路傘,又有「甲路紙傘甲天下」的美譽。
福州的油紙傘可以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率兵南下入閩建立閩國,來自中原和江浙一帶的人把造傘工藝帶到福州。清朝進入了繁榮期,清末民初時全市雨傘店號最多時達300多家,辛亥革命後的抵制日貨運動中,福州市民把傳統的福州油紙傘稱為「國傘」,大力提倡使用。
以中亭街上的楊常利傘店最為著名,有「選料精,上油膩,繪花雅」的特點,所用之竹材必須為青山老竹,傘面的紙必須為福建省特製的棉紙。1915年在巴拿馬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評委們檢測楊常利出產的「雙喜牌」紙傘,發覺它可承受1170次的反復收撐不起頂、不斷線、不裂槽,以五級逆風吹20分鍾傘柄不折、傘骨完好,長時間泡在沸水中,不脫骨、紙不爛,因而獲得優勝獎殊榮。
傘之外形,頂天立地,蘊含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 --「天人合一」的文化概念;
傘骨同聚一軸,象徵團結與力量;
傘外藍天一片,傘內溫情無限,油紙傘代表著關愛與真情;
油紙與「有子」諧音,繁體「傘」字五人合一,寓意五子登科;
桐油工藝,鎮宅辟邪,平安如意;
圓形傘面,美滿團圓;
竹製傘架,寓意節節向上;
一個關於許仙與白娘子西湖紅傘為媒,演繹千年等一回的動人愛情傳說,油紙傘成了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信物;
一幅《毛主席去安源》,領袖那把紅油紙傘成了希望、力量與成功的象徵;
一篇茅盾《我的油布傘》,無私的母愛是一把遮陽擋雨的傘;
一首戴望舒的《雨巷》,油紙傘承載著多少幽思、多少記憶、多少夢想……
戴望舒的新詩《雨巷》以油紙傘入詩:「……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餘光中的新詩《親情傘》也是以油紙傘為主線:「……是怎樣的雨勢和風聲,輪到該我送傘去,卻不見油紙傘,更不見那孩子。」
《白蛇傳》中許仙向白素貞借的傘就是油紙傘。
2. 餘杭除了油紙傘之外,還有哪些傳統材質
除了油紙傘之外,還有如下這些:
1. 良渚文化
2. 清水絲綿
3. 餘杭土布
4. 餘杭造紙(黃燒紙,由拳紙,竹紙)
5. 餘杭竹編
6. 木雕(龍頭木雕,牛腿木雕,門窗木雕,木製印花糕板雕刻)
7. 布鞋,釘鞋,草鞋,山襪製作
8. 餘杭剪紙和刻紙
9. 餘杭滾燈10. 民間灶壁畫
3. 祖國的江南是什麼的好地方
江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狹義的江南指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岸。廣義江南涵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嶺、武夷山脈以北,即今蘇南、皖南以及浙江全境。
中文名:江南
外文名:South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代表文化:吳越文化 徽州文化
代表城市:蘇州、杭州、蕪湖、上海、南京
代表物:烏篷船、油紙傘、龍井茶
著名景點:蘇州園林、西湖、太湖、虎丘
經典美食:大閘蟹、松鼠鱖魚、東坡肉
村落:周庄、烏鎮、西遞、宏村、西塘、
方言:吳語、江淮官話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范圍:蘇南、浙北、皖南
民系:吳越民系
水系:太湖、錢塘江、新安江
4. 中國古代的雨傘分為幾種
在古時候,雨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這樣一個傳說,魯班圍繞著他的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魯班的妻子這時照著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樣式,製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當然就是雨傘。他的妻子對魯班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並可以在各種季節里提供防護。」 傘也就這樣相傳由魯班之妻雲氏發明。據傳,早在春秋末年,我國古代著名木工師傅魯班常在野外作業,若遇下雨,常被淋濕。魯班妻子雲氏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象「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實際上,這就是後來的傘。「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但初期的傘多以羽毛、絲綢等物料製作。發明紙後,絲由紙代替,製成紙傘。宋時稱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均有改進,油紙傘,油傘、蝙式傘,最後形成今天的大眾用品。 油紙傘實際出現的時間不明,約於唐朝傳至日本、朝鮮。明朝開始於民間普及,《天工開物》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江南地區由於氣候潮濕多雨,當時制傘業十分蓬勃。在一些文學作品如《白蛇傳》等也可以看到油紙傘的蹤影。油紙傘後來傳至亞洲其他地區如日本、朝鮮、越南、泰國、寮國等地。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喜娘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傳統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著,老人喜好像徵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日本傳統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用的要用「番傘」。
5. 江南的10大代表物品指的是哪10種
油紙傘、烏篷船
6. 哪位能告訴我江南的特色和民族符號是什麼啊
很多的,
小籠包——江南地區的美味小吃
中國人提到小籠包,鮮有人不喜歡的。小籠包以皮薄餡靚鹵多,鮮嫩味香而譽遍江南一帶,地方誌記載,清末年間,蕪湖同慶樓師傅發明小籠包,從此中國小籠包誕生於蕪湖,蕪湖自古是江南魚米之鄉,商賈重鎮,皖南徽商外出的最大聚集地,在閉關鎖國年代,徽商崛起讓蕪湖更加繁榮,而越往沿海則越窮。後來,小籠包也隨著徽商而傳至上海、蘇州等地。逐步成為了流行江南地區以至全國的著名可口美食。
全國最好吃的小籠湯包品牌店:蕪湖市耿福興小籠湯包(中華百年老字型大小),蕪湖市同慶樓小籠湯包(中華百年老字型大小),上海南翔小籠湯包。
烏篷船——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地域的象徵,烏篷船配上氈帽,更兼雙腳劃 江南烏篷船
漿,手中甚至還擎著一隻酒碗——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而又有這種特色的,大概誰都會立即想到紹興。只有紹興,才有腳劃的烏篷船。
大閘蟹——陽澄湖哺養的美味 江南多蟹。江南的蟹當以陽澄湖所產最為出眾,其名為「大閘蟹」。
輯里絲——江南絲中極品 江南古鎮南潯,地處太湖與運河臂環,水碧似染,舟船如梭,湖泊河流占據小鎮面積一半以上。世界上最小的絲織物——4700年前新古器時代的絲綢殘片,就早在附近的錢山漾遺址出土了,如果要說到養蠶、繅絲的自然條件,世界上也許沒有比這里更好的了。
青花瓷——元明清三代之國器 中國是瓷器的國度,而元明清三代以來瓷器中最為著名者,乃是創自江南景德鎮的青花瓷。在景德鎮這塊丘陵盆地中,徽文化和贛文化歷經千年交融,最終孕育出聞名於世的青花瓷。一曲《青花瓷》道盡了斯物真味: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綉花針落地。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龍泉劍——鐵英淬鑄的冷兵君子 劍被稱為冷兵器時期的 「百兵之君」,史傳劍由黃帝和蚩尤製造,所以他們亦被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兵主和戰神。吳王金鉤越王劍,江南吳越在春秋時期,已經是劍道獨步天下之處。其中的歐冶子,被奉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歐冶子,為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越國人,在浙江西南方崇山峻嶺中的龍泉,鑄成了龍淵、太阿與工布這三把名劍。 藍印花布——鄉野的氣韻 輕軟飄逸的藍印花布,與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綠柳紅桃,及淡淡的茶煙氤氳、輕輕的弦索彈唱,一起構成江南水鄉的獨特風韻。 藍印花布,古人稱為「葯斑布」,屬於民間傳統的手工印花織物。它的印染方法,遍及全國各地,但在江蘇、浙江尤其盛行。
油紙傘——消失的精緻 江南多雨,一年之中,有—半日子都在雨水裡泡著。元代詩人虞集對此曾下過結論,叫做「杏花、春雨、江南」。這可以說代表了古人對江南地域文化的認識。油紙傘之所以在江南有著廣大的市場,除了價格低廉、分量輕巧、取用方便等特點外,更深層的因素在於地域特色的制約。那裡每年近2000毫米的降雨量,以及變化無常的氣候,決定了它角色空間的不可限量。
黃泥螺——此味只應江南有 泥螺取食,以三個季節為佳,桃花開時,殼軟味美;梅雨時,脂膏滿腹,適合泡黃酒,浸個—兩宿,「膏溢殼外,瑩皆若水晶」;中秋時,泥螺雖已肉硬膏少,味道不及桃花泥螺,卻粒大脂豐,腌食別有滋味。市場上賣的一般都是桂花泥螺。天下泥螺,寧波泥螺的盛名。 泥螺也是一味中葯,其肉入葯,以鹽、酒漬食,有補腎益肝、益精髓,明目、生津潤燥之效,《本草綱目拾遺》即說:「吐鐵能潤喉燥、生津。」
龍井茶——一杯清茶有山水 不知是龍井成全了這里的茶,還是這里的茶成全了龍井?凡到杭州的人,都不忘來龍井一游,拾級登山,閱盡滿坡的茶色,而—身汗出,誰都會叫開半掩的農戶門扉,坐到咿呀作響的竹椅上,跟熱情的主人討—碗剛沏好的龍井茶喝,這時的景象,則是「令人對此清心魂,—啜如飲甘露液」(明·屠隆《龍井茶》)的了。
霉乾菜——陽光曬出的家鄉菜 魯迅《風波》里寫的蒸得烏黑的干萊很誘人。這種烏黑而誘人的乾菜,在魯迅老家紹興叫霉乾菜,因為色黑,也叫烏乾菜,是當地有名的「三烏」之一:烏篷船、烏氈帽和烏乾菜,活脫是一幅舊時江南水鄉紹興的寫照。
揚州澡堂——江南那池「忘憂湯」 據考證,有文字記載的江南公共浴室最早出現在11 世紀初,即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至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清代時,揚州城內外澡堂數以百計。江南沐浴業之興旺可見一斑。 揚州人天天泡澡,是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對揚州人來說,下午上浴室泡個澡,讓大爐膛燒出來的水和蒸汽包裹住全身,那種「水包皮」(上午喝茶叫「皮包水」)的銷魂滋味,真是賽過神仙啊。洗完澡還可以品茗、聊天,再捶揉敲摩,此時,任何憂愁煩悶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紫砂壺——紫砂泥土蘊乾坤 茶壺的功能,本為蓄茶,然而所蓄之茶,早巳不單為人的生理解渴,而更多地則作用於精神的滋潤。那盛茶的器皿,自然在這樣的理念統領下,在藝術的聖殿登堂人室,安身立命了。紫砂壺就是在這樣的審美理念下誕生的。它是江南的風物,更是中國的美器,乃至於人類創造的瑰寶。
紹興酒——鑒湖水的精華 紹興酒發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歷史與啤酒、葡萄酒同樣悠久。 紹興酒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太雕等多個品種。元紅又名「狀元紅」,因酒壇外表塗朱紅色而得名,是紹興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
還有吳方言、江南園林等等。
7. 江南有什麼特產
輯里絲——江南絲中極品
江南古鎮南潯,地處太湖與運河臂環,水碧似染,舟船如梭,湖泊河流占據小鎮面積一半以上。世界上最小的絲織物——4700年前新古器時代的絲綢殘片,就早在附近的錢山漾遺址出土了,如果要說到養蠶、繅絲的自然條件,世界上也許沒有比這里更好的了。
青花瓷——元明清三代之國器
中國是瓷器的國度,而元明清三代以來瓷器中最為著名者,乃是創自江南景德鎮的青花瓷。在景德鎮這塊丘陵盆地中,徽文化和贛文化歷經千年交融,最終孕育出聞名於世的青花瓷。一曲《青花瓷》道盡了斯物真味: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綉花針落地。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龍泉劍——鐵英淬鑄的冷兵君子
劍被稱為冷兵器時期的 「百兵之君」,史傳劍由黃帝和蚩尤製造,所以他們亦被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兵主和戰神。吳王金鉤越王劍,江南吳越在春秋時期,已經是劍道獨步天下之處。其中的歐冶子,被奉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歐冶子,為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越國人,在浙江西南方崇山峻嶺中的龍泉,鑄成了龍淵、太阿與工布這三把名劍。
藍印花布——鄉野的氣韻
輕軟飄逸的藍印花布,與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綠柳紅桃,及淡淡的茶煙氤氳、輕輕的弦索彈唱,一起構成江南水鄉的獨特風韻。
藍印花布,古人稱為「葯斑布」,屬於民間傳統的手工印花織物。它的印染方法,遍及全國各地,但在江蘇、浙江尤其盛行。
油紙傘——消失的精緻
江南多雨,一年之中,有—半日子都在雨水裡泡著。元代詩人虞集對此曾下過結論,叫做「杏花、春雨、江南」。這可以說代表了古人對江南地域文化的認識。油紙傘之所以在江南有著廣大的市場,除了價格低廉、分量輕巧、取用方便等特點外,更深層的因素在於地域特色的制約。那裡每年近2000毫米的降雨量,以及變化無常的氣候,決定了它角色空間的不可限量。
紫砂壺——紫砂泥土蘊乾坤
茶壺的功能,本為蓄茶,然而所蓄之茶,早巳不單為人的生理解渴,而更多地則作用於精神的滋潤。那盛茶的器皿,自然在這樣的理念統領下,在藝術的聖殿登堂人室,安身立命了。紫砂壺就是在這樣的審美理念下誕生的。它是江南的風物,更是中國的美器,乃至於人類創造的瑰寶。
紹興酒——鑒湖水的精華
紹興酒發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歷史與啤酒、葡萄酒同樣悠久。紹興酒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太雕等多個品種。元紅又名「狀元紅」,因酒壇外表塗朱紅色而得名,是紹興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
8. 古代的雨傘有哪些
油紙傘
油紙傘是源於中國的一種紙制傘,亦傳至亞洲其他地區如日本、朝鮮、越南、泰國、寮國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一些客家人遷到台灣定居,
令中式油紙傘在台灣亦有所發展。油紙傘除了是擋陽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禮儀一項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喜娘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避邪。日本傳統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著,老人喜好象徵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日本傳統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用的要用「番傘」。 在早期客家莊里,由於「紙」與「子」諧音,故客家女性婚嫁時,女方通常會以兩把紙傘為嫁妝,一含「早生貴子」的意思,且「傘(傘)」字里有四個人字,也象徵著多子多孫,而紙傘傘面張開後形成圓形,且「油」與「有」諧音,為祝福新人生活美滿圓滿的意思。男子16歲成年禮時,也會以相同理由贈予一對紙傘。 宗教慶典中,也常看到將油紙傘作為遮蔽物撐在神轎上,此是取其圓滿的意思,作為人們遮日避雨、驅惡避邪的象徵。 現時日常所用的傘多是洋傘,油紙傘多作為藝術品和遊客紀念品售賣。
太陽傘
太陽傘
太陽傘,就是主要用於遮防太陽光直接照射的傘。 選擇防紫外線傘主要看傘的面料。研究表明,傘面厚的布料比薄的抗紫外線性能好,一般來說,棉、絲、尼龍、粘膠等面料的防紫外線效果較差,而滌綸較好;有些消費者認為,傘面越厚防紫外線性能越好,其實不然,如天堂傘系列開發出一種輕薄但十分緊密的面料,防護性能遠優於一般織物;此外,防紫外線性能顏色越深越好,以緞紋織物最佳,其次依次是斜紋、平紋。 有關專家還提醒消費者認清防紫外線性能標識。目前,國內外的標准對紡織品的防紫外線性能一般都使用UPF值,即紫外線防護系數值進行評定。UPF值是紫外線對未防護的皮膚的平均輻射量的比值,UPF值越大,表明防紫外線性能越好。即將出台的國家標准規定:只有當UPF>30時,並且UVA的透過率小於5%時,才能稱為防紫外線產品,防護等級標識為UPF30+;而當UPF>50時,則表明該產品的紫外線防護性能極佳,防護等級標識為UPF50+。 今夏的防曬用品市場上,防紫外線太陽傘備受青睞。在挑選防紫外線太陽傘時,消費者應掌握其特性,以便挑到一把從外觀到質量都滿意的好傘 。
兒童傘
注音:Er Tong San 兒童傘是生產傘的廠商專門為兒童設計製作的傘。 兒童傘分為三大類: 一、大童傘;這種傘適合6到9歲的兒童使用,一般傘面要大,比起成人的傘要稍小,而且輕.傘柄,傘身都是專門設計出來。 二、中童傘;這種傘適合5到7歲這個年兒童使用,傘面要小於大童傘,材質等都採用比較柔的料,保護小手的皮膚。 三、小童傘;這種傘小巧,其目的不只是為了平時大人們用來遮陽避雨,最重要的是用來玩的,並沒有太大的實用用途。 市場上一般有:楓葉傘,卡通傘,等。配有各色的花樣。圖片案,很大程序上吸引小朋友們的好奇心。從而佔有這一部分的雨傘市場。
滑翔傘
滑翔傘起源於1984年,是由法國一批熱愛跳傘、滑翔翼的飛行人員發明的一
種飛行運動,目前在歐美和日本等國 非常流行,在台灣也掀起了一股旋風。滑翔傘與傳統的降落傘不同,它是一種飛行器。大約在20年前,居住在阿爾卑斯山腳下沙木尼小鎮的法國登山家貝登,利用一頂方形降落傘從阿爾卑斯山上成功地飛降到山下。許多登山家們紛紛效仿,並對降落傘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將降落傘與滑翔翼的特點相結合,製造出了利用山坡地形起飛,能夠在空中自由翱翔的滑翔傘。1984年法國登山家菲隆(RoterFillon)從阿爾卑斯山的勃朗峰上成功地飛出,使滑翔傘名聲大噪,迅速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今天,在世界各地,滑翔傘愛好者達數十萬之多。滑翔傘本身毫無任何動力,它之所以能夠飛行,除了傘衣充滿空氣後顯出特殊的形狀外(飛行翼),全靠飛行員控制,結合大氣中種種特性(空氣動力)飛行。傳統式的降落傘,即一般降落傘,在空中只能產生下降阻力,沒有升力,而滑翔傘在空中飛行過程中會產生速度和升力,而且它的速度和升力遠遠大過它的阻力。因為在構造上,滑翔傘傘衣內層結構設有氣囊,在沒有充滿空氣前,滑翔傘沒有實質的稜角,一旦內層氣囊充滿空氣,滑翔傘的前沿就會出現稜角。這樣,滑翔傘在在空中飛行時將相對的氣流由翼面上下分別引開流動,阻力與對方的風力平行,重量與翼上方空氣相結合,使滑翔傘產生速度前進。
高爾夫傘
高爾夫傘最常見的有直桿手開高爾夫傘,直桿自動高爾夫傘,也有二折自開高爾夫傘等,由於傘大,往往比較兜風,一陣大風過後,力氣小點的,往往拿不穩,越來越人性化的設計,將這難題較好的得到了解決,在高爾夫傘面上做了改良,常見的做法是把傘面做成雙層,下面的一層傘面的頂端透空,然後上面的一層蓋在下面的一層上面,比透風的孔大一些,剛好蓋住,上下兩層少量針線縫合,正常使用的時候,雨水進入不了傘裡面,風吹過來的時候,順差透空的頂被排了出去。
三折傘
三折傘是雨具中的一種,顧名思義就是能折三疊,能撐開,便於攜帶的傘具。三折傘結構緊湊牢固、耐用,晴雨兼用。 19世紀是傘發展的黃金時代,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發明了許多新材料,造出了各種各樣既輕便又實用的傘。就在這一時期,就有了三折傘的出現。 隨著國際原材料價格的波動 三折傘 ,三折傘的利潤也受到一定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些危機呢?義烏市雨傘行業協會積極開展品牌意識宣傳,倡導高品質高效益,以提高產品競爭力。 義烏小商品城的三折傘經歷了十數年的發展,從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雨傘行業體系,逐步提高折疊傘在雨傘行業中的綜合競爭力,以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多折傘
一種多折傘,包括中棒(1)、固定在所述中棒(1)頂部的上巢(2)、與所述中棒(1)滑動套接的下巢(3)、以及支撐傘面(8)的多根傘骨(5);所述傘面(8)為不等幅傘面,即傘面前部邊緣與所述中棒(1)的距離較小,傘面後部邊緣與所述中棒(1)的距離較大;相應地,所述傘骨(5)包括前部傘骨(53)、兩側傘骨(52)和後部傘骨(51),所述前部傘骨(53)折數較少,所述後部傘骨(51)折數較多。本實用新型的多折傘後部有較大的遮蔽面積,可避免下大雨時人後面被淋濕,且前方視線好,並具有防風的效果。
9. 江南有什麼特色的產品及小吃
江南的小吃很多我都很喜歡的,像是寧波餘姚的炒年糕,絕對好吃!嘉興的肉粽,香華甜美,不會膩!嘉興烏鎮上賣的青團,有豆沙的還有雪菜的,味道都很不錯!還有杭州的小街上,會有鐵板東東,我最喜歡鐵板年糕,還會有烤餅和酥餅,蔥包燴,牛肉粉絲,都是物美價廉!紹興的臭豆腐和蘿卜餅都是很受歡迎的小吃,還有無錫的醬排骨,蘇州的豆腐乾,周庄的蹄膀。。。還有就是江南的南瓜餅。。。
我是北方人,但是很喜歡到南方玩,除了小吃還有很多是很難忘的,以上小吃我都吃過,雖然有的不是很出名,但是對於我這個北方人來說,確實很美味,有機會可以去試一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