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生產 > 對於農產品你怎麼看

對於農產品你怎麼看

發布時間:2022-11-18 02:19:12

㈠ 你認為造成農產品滯銷加劇的原因都有哪些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每當到了農忙季節的時候,農民們是又喜又愁,開心的是自己種植的東西獲得了豐收,但是愁的是自己農產品的銷路。農民們種完了農產品之後,出現滯銷的現象是常有的事情,導致農產品出現滯銷的原因,可能是種植的結構不合理,也可能是市場飽和,或者是農民沒有什麼好的銷路。想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農民就是要提前去了解市場環境,並且要結合自己的特點提前建立好大數據

其實對於農產品滯銷這個現象,很多消費者都是不理解的,因為自己好像買不到便宜的農產品,而那些便宜的農產品又賣不出去。這種現象就是流通不暢了,因為農產品想要到達消費者的手裡,中間的環節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農產品雖然滯銷,但是能夠保存的時間又很少,像那些新鮮的蔬菜水果,只能夠保存四五天的時間就必須快速的銷售,不然的話可能就會爛掉,所以一時之間沒有銷路的話,就會大面積滯銷。

㈡ 如何看待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我國農產品與發達國家相比,產品外觀品質、內在營養、安全衛生質量以及加工包裝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我國農產品因農葯殘留、獸葯殘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造成的餐桌污染和由此引發的中毒事件每年都有發生,由於農葯、獸葯殘留及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國際通行的食品質量安全標准,被拒收、扣留、退貨、銷毀、索賠和中止合同的現象時有發生,許多傳統大宗出口創匯農產品被迫退出國際市場,結我國外貿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五個方面:
1、產地環境污染 是指農產品產地環境中的污染物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的危害。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垃圾不合理地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農田、水源和大氣。由於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致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重金屬及有害物質在水、土、氣中超標,進而在食物中殘留、聚積,影響農產品質量,最終影響人體健康。
2、物理性污染 是指由物理性因素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農產品收獲或加工過程中操作不規范,不慎在農產品中混入有害物質,導致農產品受到污染。
3、生物性污染 是指自然界中各類生物因子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如致病性細菌、病毒、毒素污染以及收獲、屠宰、捕撈後的加工、貯藏、銷售過程中的病原生物污染。
4、化學性污染 是指生產、加工過程中農業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的危害。食品加工中濫加化學添加劑,為了爭取瓜果、蔬菜早上市,不恰當地使用激素,濫施化學葯劑,不但造成農產品口感不好,還可能夾雜有毒有害成份。
5、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不完善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環境保護法規、技術標准、質量認證以及對綠色包裝、標志、標簽使用和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生產者缺乏標准意識,「無標准生產」、「無標准上市」現象普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不適應「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的要求。

㈢ 有人認為農產品質量較差農村電商不好做,電商發展難,你怎麼看農產品質質量差這

農村農產品多屬於分散式,生產面積小且分散,養護條件相對有限,因此同種農產品在各地區的品質有所區別。造成農產品質量差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生產環節,二是運輸儲存,三是加工,四是刻板印象。但不能認為農村產品質量差,反而一部分農村生產種植的產品會更優秀,農村的土地、氣候比城市更適宜生產種植,遠離工業污染,陽光和降雨都具備良好的生長條件。人們說的土雞、香豬就是區域型自然生長,口感和品質也讓人印象深刻。
多數農戶缺少統一生產和運營意識,造成有好產品不會賣,賣不掉,因此電商發展推進困難,政府和社會應當多與包容和幫助,引導農村發展和認知,提供人員和技術支持,幫助農戶解決生產銷售等問題。不需要多久,能極大改變人們的刻板印象。

㈣ 現在很多農民都會用直播帶貨的方式推銷農產品,如何看待這樣的致富方式

直播幫助農民減少傳統農產品市場銷售的中間環節,快速打通市場供求信息,打開農產品市場,實現從田間到家庭餐桌的順暢流通。這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復甦的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基本問題是可行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科技的普及,推動著普通人的生活變得更好,更方便,成本更低,娛樂和購物體驗更真實。

㈤ 從田間到市場,農產品價格差異大,批發市場該不該「背鍋」你怎麼看

從田間到市場,農產品的價格差異比較大,批發市場不應該為此而背鍋。我認為農民從田間把貨物售賣給中轉運輸的人員,從中就應該賺取一筆費用,而對於貨車司機在拉貨物的過程中,也都需要支出相應的貨物資金,在運輸的過程中,貨物的價格都會輪番上漲。一般農民在田間所售賣的貨物價格都比較便宜,就拿水果來進行計算。西瓜從瓜農的手上進行購買,每斤只需要幾毛錢,但是當西瓜在經過供貨商以及批發市場的一到手以後,西瓜的價格都會有所上漲。

尤其是在夏天運輸瓜果蔬菜的時候,由於夏天的氣溫比較高,運輸的過程中都會容易加重水果蔬菜的腐爛程度。這當中造成的損失都應該由批發商去進行承擔,而批發商在面對這樣的一些運輸損失時,也都會把這些損失的金額全部都加在瓜果蔬菜當中。

㈥ 農作物的品種重要,還是栽培技術重要你怎麼看

品種和技術是分不開的,有好的品種和技術!但也離不開有好的土質,如果:都俱全,也離不開有好的天氣,這就是農業種植的關鍵。農業是靠這一些機會才會大豐收!很多人,下鄉村承包土地,以為有單方面的特長,就可以種植掙錢。所以滿頭都是大包,也有出血的。農作物產品的選擇和栽培技術是同等重要的。比如說在一個特定的地方,農作物的產品選擇,如果選擇不對,那麼對於這個種植的情況會受到更大的阻礙。

如果說當我們選擇好一個產品,有沒有栽培種植的技術,那麼也不能夠將它很好的發展起來。我們綜合來分析,如果農田基礎好,配套設施好,品種選擇就是第一位的,種好一半收,種子選好了的,為高產優質,好賣奠定了基礎。如果有好的品種,沒有好的技術,結果也不會好。

㈦ 你對農作物有什麼認知

水稻獨看會和小麥的長勢差不多,但是水稻是生長在水裡的,到出了稻穗就和麥子天壤之別了。還有水稻是大米的原材料哦。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多,葉片扁平寬大,線狀披針形,基部圓形呈耳狀,無毛或具疵柔毛,中脈粗壯,邊緣微粗糙。爆米花和玉米粥的原材料都是玉米哦。

㈧ 如何正確認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指食用農產品的質量符合保障人體健康的要
求,並且對人身體有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檢測監管,隨著科技的發
展,投入力度的加大,消費者對質量安全重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質
量安全問題好像不僅沒有減少減輕減少,
反而諸見報端,
影響面越來
越大,
甚至造成人們心理一時恐慌,
我想在這里淺談下關於科學看待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看法。
第一、安全是個相對概念,絕對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
從現
實狀況來看,在適合人類生活的環境當中,任何「零風險」事情的可
能性基本為零,
對於農產品質量安全更是如此。
因為食品的原料來自
於自然環境,
而自然環境當中自身就存在著可以依靠現代技術能夠檢
測或者檢測不出的各種元素成份,
只是相對含量多少的問題。
農產品
大多都來源於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代謝產品,它們本身也是有生
命的機體,
也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當人們在選擇消費農產品
時,基本上都會選擇「色形味」俱佳的產品,而這一矛盾的解決只有
及時依靠農產品的專用葯
-----
「農葯」
,就像「人用葯」
「獸葯」一樣;
依靠適量食品添加劑,才能保證農產品生長的相對「健康」
,就像人
類一樣,不可能不患病、不可能不吃葯就是所謂的絕對「健康」

第二、安全與食品攝入量和頻次負相關,與攝入主體身體狀況
正相關。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具有革命性的醫生
---
巴拉塞爾薩斯,

說過,萬物皆有毒,關鍵在於劑量。因此,農產品的安全與否,與消

費者攝入其數量和頻次負相關。也就是說同一種食品高頻次大量攝
入,與低頻次微量攝入相比,前者給人體造成的危害無疑要大得多,
甚至是致命危害,這就是俗話說的「只要份量足,萬物皆有毒」
。眾
所周知,酒甚至是水,過量的引用,不僅會傷身體,甚至會造成中毒
身亡。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單個消費者自身身體素質的不同,
先天性或是後天獲得性顯性或是隱性疾病,
或是處於不同的環境當中
等等,
攝入同一種食品,
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結果。
例如牛奶、
蝦蟹等,
對大多數人是安全的,
但對有些人會產生過敏性反應,
造成上吐下瀉,
誤認為是食物中毒,進而誤測其質量問題。殊不知,食品安全也與攝
入對象身體狀況正相關,
消費者的身體素質越好,
對同一種食品的消
化吸收能力就越強,
屏蔽食物的危害能力就越強,
食品質量越是相對
安全。
這兩種問題的解決,
最終還得依靠消費者主體自身綜合素質的
提高,對問題思考的全面。
第三、
食品是否安全與其生產過程及其存在狀況相關。
工程院
院士陳君石曾說過,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

就是說,
食品的安全與否與其成產過程緊密相連。
生產過程牽涉的環
節較多,比如直接種植加工、儲藏運輸、保鮮銷售以及後加工等,

中直接的種植管理最為重要,因為涉及初級農產品是否噴施農葯、

否違法使用添加劑等,
更重要的是使用農葯、
添加劑產品本身是否合
格、安全,如果這些農葯含有違禁成份、大劑量使用、違法添加,

果可想而知,
這就是農獸葯及有機污染物、
添加劑等有毒有害物質引
起的化學性污染。
當然,
農產品存在狀況也是關繫到其質量問題的一
個重要因素,如果保存不當,有可能會發生一些理化反應,衍生出一
些對人體有害的次生代謝物;
也可能會招引滋生一些微生物,
進而引
起食源性疾病,
引起食品安全事件。
還有就是一些不同的農產品在使
用時,後加工過程不衛生或是加工食用不當,而造成的危害,以至於
引起食品質量安全事件。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必須加大監測力度,

立起一套獎懲明晰、
力度強硬的監管制度,
加強相關責任人的職業道
德教育,提高檢測體系檢測技術的科技含量。
第四、
食品是否安全與社會輿論氛圍、
人群的心理及科學知識水
平相關。
有些食品的添加劑本身沒有問題,
也可以用於除農產品以外
的食品生產加工中,
但是一經發現用於農產品當中,
就會有人猜測整
個農產品都是不安全的,比如「染色饅頭」
,之所以染色是因為使用
了政府批準的添加劑檸檬黃,
染色之後酷似玉米饅頭,
其實沒有玉米,
以此來冒充欺騙。
而檸檬黃本身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食品、
葯品著色劑,
早在
1994

FAO

WHO
就給它定量標准,但在人們的頭腦中,

認為是個食品安全問題。再比如,
2012
倫敦奧運會有媒體炒作說中
國運動員每天飲品當中含有
「一氧化二氫」
成份,
一時引起軒然大波,
很多缺乏科普知識的人都誤認為又是食品安全問題。
還有就是人們的
從眾心理,
一看到曾經出問題的農產品就避而遠之;
一談某一類農產
品就「色變」
;一聽到別人都在說某些農產品有問題,自己就隨聲附
和,
這些都可能會造成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其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大可不必。要想解決此類問題,唯有擴大宣傳范圍,加強科普知識的
普及,當然最終還得以來國民基礎大教育。
第五、
農產品質量監管檢測體系不健全,
檢測能力有限。
在今年
8

10
號發生的「張裕毒葯門」事件,就是由於我國目前農產品質
檢體系的不健全所造成。當然,根本原因還是生產者不良經營,在沒
有被監管的「盲區」更是顯得肆無忌憚。目前,我國由於監管部門的
混雜和分段式管理模式,
造成農產品製成品成份的檢測監管劃分尚不
清晰,當然這一環節也僅僅是諸多問題的一個,比如農產品;流通過
程的監控等環節依然暴露在無人監管區。
這些都與現有的監管體制有
關系,
政府對相關檢測職能部門職責的劃分依然不夠清晰,
這樣會造
成同一問題「多頭管理,誰都不管」的局面。個人感覺,此類問題的
解決絕非一時,
也絕非易事,
他牽涉的面積較大,
層次較深。
體制內,
各級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職責范圍已經劃分,
要想重新洗牌,
再次整合,
實現統一綜合管理,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再者,檢測技術和監管手段
都落後於時代發展的速度,
一些行為主體的投機取巧,
加上現有監管
處罰成本太高,很定會有很多「漏網之魚」
,這些都需從決策層到執
行面,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全民行動,共同解決。
事物的發展規律之一就是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再到發現新的
問題,
如此循環。
因此,
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國民素質不斷提高的今天,
農產品問題從被忽視到被發現,
再到被解決和被發現新的問題,
本身
是一個進步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一些新新者肯定會迷茫,甚至
是盲從,所以大家在今後對待農產品質量安全一事,一定要科學,

一分析,不能一概而論,要自己主動的探究事情的真相,從而將其對
人體危害降到最低

㈨ 你如何看待農產品為了「品相」丟了「品質」

現在有很多農產品為了品相而丟了品質。這種現象在社會上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對待這個問題大家也是有著不同的看法。如果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可以理解這樣的行為。現在的社會競爭壓力非常大,大家都是為了自身利益著想,並且農產品大多是出自農民之手,他們也是為了能夠有一個非常好的經濟效益,能夠養活家庭,才做出了這樣的行為,當然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欺騙了消費者,損害了大家的利益。但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也不是不能理解。

從農民的角度出發,他們這么做肯定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農民的全部經濟來源都來自於出售農產品。在大街上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有一些老人雖然年歲已高,但是為了家庭生計出來賣菜,但是很少有年輕人會去他們的攤位前買菜,因為他們的菜並不能夠得到年輕人的欣賞,入他們的法眼,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也是為了能夠讓菜品看起來更加有吸引力才出此下策,丟了品質的問題現在頻繁發生,有人反饋說現在的菜在出售之前都會灑水或者是注入一些其他的葯劑來保持菜品的新鮮感,但是買回家以後,短的時間內就會發生潰爛,大家也是非常郁悶,從現在競爭壓力來講,我們也是能夠理解這樣的現象。

㈩ 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性

(一)農產品質量制約農業產業的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66%的人口生活在農村,32%的勞動力以土地為生計,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變化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增收、就業和農村的經濟發展。實際上,農產品貿易問題不僅是農業經濟問題,對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來說,它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0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為18.9億美元,80年代之後,特別是90年代,由於畜產品和水產品出口增長強勁,農產品貿易出現順差。1990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一直保持順差,1995~2000年每年凈出口值分別為28.1億、24.3億、25.4億、24.4億、53.1億、44.2億美元。與此同時,農產品貿易在中國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例不斷下降,1980~2000年,農產品出口佔全國商品出口的比例由24.1%下降到6.27%,進口比例由31.07%下降到4.98%,進出口比例由27.8%下降到5.65%。

1.「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一些發達國家利用經濟和技術優勢,不斷增加農產品的檢驗項目並提高檢測標准。從2002年初開始,一些發達國家相繼以環保、人類健康等名義,出台針對我國農產品的進口檢驗標准,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門檻。如日本,對從我國進口的蔬菜,檢測指標從過去的6項增加到現在的40多項,對從我國進口的大米檢測項目已達104項;韓國對從我國進口的蔬菜農葯殘留檢測最多時有200多項指標;歐盟對茶葉農葯殘留限量標准比以前嚴格100~200倍;美國FDA對濃縮果汁的檢驗項目已增至26項(農葯殘留檢驗項目除外);俄羅斯對進口國的茶葉提出10多項品質標准和安全衛生標准。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十分重視農產品的數量,但忽視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直到2001年9月18日,我國才出台無公害農產品的行業標准,且此標准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而對有毒有機物的指標和標准並未考慮。在發達國家構築的綠色壁壘面前,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出口國之一,出口產品正受到越來越大的影響。據統計,2002年以來由於技術壁壘特別是綠色壁壘,造成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在100億美元以上。綠色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的影響程度已經超過反傾銷案件的影響,成為我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最大障礙。如日本和歐洲等許多國家將進口茶葉中的氰戊菊酯殘留限量標准由0.1g/kg調整為0.05mg/kg,由此直接導致2001年我國出口歐盟的茶葉數量比上一年減少37%。

2.綠色食品供給不足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發達國家開始關注有機食品的生產。1972年,聯邦德國成立了有機農業國際聯盟。經過30多年的發展,該聯盟已擁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成員組織,生產無污染、無公害的有機食品。據世貿組織國際貿易中心統計,1995年世界有機食品和飲料的銷售額為110億美元,1998年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等11個發達國家的綠色食品銷售總額達到135億美元,2001年全球綠色食品的規模約200億美元,近10年來的平均銷售增長率為25%~30%。

我國從1983年開始,由農業部植物保護總站組織部分省市開展了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技術研究及應用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989年,農業部綠色食品辦公室成立,廣州、杭州、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都將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列上了政府的工作日程,還建立和發展了天津薊縣、山東壽光縣、河北永清縣等一批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基地。1994年,國家環境保護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簡稱OFDC)成立,開始對有機食品的生產和認證進行全面管理。近年來,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發展迅速,綠色食品品目數由1990年的127個增加到1999年的1353個,產量也由1990年的35×104t增加到1999年的1105.8×104t。目前,我國已通過認證的有機產品主要有糧食、蔬菜、水果、奶製品、畜禽產品、蜂蜜、水產品、調料、中草葯等100多個品種。僅2000年,經國家環境保護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按有機方式種植和按有機方式採集的作物面積已達10×104hm2,出口銷售額約為2000萬美元。最近幾年的年出口增長率都在40%以上。

目前,我國的綠色食品產量約佔全國食品的1%,但出口就佔到很大比例,顯示了良好的國際競爭力,也表明了綠色食品的發展前景廣闊。據統計,1997~1999年,我國綠色食品的出口額分別為5000萬美元、1億美元、2億美元,連續三年翻番。因此,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應是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越過發達國家「綠色壁壘」的戰略性措施。目前,我國的綠色食品出口額僅為日本的40%、美國的16%。

(二)人類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糧食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政治經濟生活的大事。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中國特定的歷史和現實條件,政府一直以確保糧食數量安全為農業發展的基點,把全部的工作重心都放在確保12億人口吃飽、穿暖,不受外國反動勢力威脅的問題上。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長期受糧食短缺的困擾,糧食供不應求造成的切膚之痛至今令人難忘。1984年我國糧食人均佔有量第一次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標志著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基本解決。1995年之後,我國糧食生產穩步發展,先後邁上了4500×108kg和5000×108kg兩個台階,總體上保證了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1996年以來,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

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的根本性變化,我國農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成為一項全局性的戰略任務。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對於滿足城鄉居民對安全優質農產品快速增長的需求,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業發展已由單一的數量型發展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發展的方向轉變,即向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發展。

1.農產品質量問題日趨嚴重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問題,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石。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農產品,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與人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向小康過渡,對食物的要求由吃飽轉向吃好,消費觀念由數量型轉為質量型,不僅要求食物的多樣性,而且注重其質量,尤其關心食品的安全性。美國、日本及歐盟各國從我國進口農產品時,並不要求檢測農產品的營養成分,而是注重檢驗農葯殘留、重金屬及有害有毒微生物的含量。食品的安全性已成為當今社會評價食品質量的重要內容。

Cd稻米、Pb超標茶葉等農產品質量問題提示我們,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就是關注百姓的至高利益,關注經濟發展。據統計,2000年全國累計發生150餘起報告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6237人,死亡135人。人體高血鉛等隱性中毒更是無法統計。研究證實,人類常見的癌症、畸形、抗葯性及某些中毒現象都與食物中的有害殘留有關。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在致癌因素中,由環境因素引起的佔80%;在環境因素中,由有毒化學物質污染引起的佔8%以上。我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一些奇病、怪病也時有發生,這些都與農葯的殘留和食物污染有很大關系。事實上,不安全農產品給社會帶來的危害遠不止健康問題。

北京市農委對農產品的「體檢」發現,北京市場上有18%的農產品有害物殘留量超過了國家規定標准,其中的蛋品超標率為33%,蔬菜為20%,水果為18.7%,肉類為17.6%。在對蔬菜有機磷殘留量的檢測中,京郊自產蔬菜中超標率佔17%,外埠進京蔬菜中有機磷殘留量更高,達69%。

隨著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不斷進步,食物受到化學污染的機會日益增多。除由於意外被大量農葯、鉛、砷等有害物質污染而引起的急性中毒外,目前人們更關注的是少量化學污染物長期通過食物進入人體而造成的慢性健康危害,如DDT等農葯,鉛、汞、鎘等重金屬等,可能在人體內長期蓄積而對健康造成各種慢性危害。1999年7月《中國食物報》發表文章說:「在影響品牌公眾形象的諸多因素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也是永恆的。」獲得安全、營養和健康的食物是每一位消費者最基本的權益。謹防「病從口入」,當然是保護健康的最後防線之一。

2.食品需求多樣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我國大部分國內企業生產的食品,標簽上標注的成分都很簡單,基本只有產品主要成分,幾乎沒有食品添加劑成分及含量,最多隻註明「天然香料」、「甜蜜素」等。而國外大部分進口產品在食品成分的標註上則非常詳細,基本把食品所含的所有成分都標列出來,包括添加劑。

目前,我國制訂的礦泉水標准只是對礦泉水生產企業的准入限制,並沒有對不同地下水水源的「體質」作出更細化的評價。但在日本,除國家標准外,礦泉水還擁有美味和健康兩項指標,用來給不同口味的消費者提供選購的便利。如有的礦泉水健康指數平平,美味指數則偏高,而有的則是健康指數奇高,美味指數剛過關,這或許對於引導消費有幫助。

中國醫促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牛曉英認為,「不含有害物質的純水很乾凈,飲用盡管安全但長期飲用對人體並無益」。評判水的「體質」健康與否更重要的,是水的硬度是否偏弱鹼性,以及其中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和水分子的大小。安全並不是唯一標准,人們在選擇長期的飲用水時還應該注重其是否有益於人體健康。

閱讀全文

與對於農產品你怎麼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ct幣有哪些交易平台 瀏覽:767
哪個網站可以查到鋁錠信息 瀏覽:847
我的世界電腦版按什麼發送信息 瀏覽:427
什麼交易所幣比較全 瀏覽:940
橋西區什麼是技術服務品質保障 瀏覽:997
如何進行定位和目標市場選擇 瀏覽:657
銀行來款信息是怎麼回事 瀏覽:268
期貨交易的書是什麼書 瀏覽:331
金士頓總代理是哪裡 瀏覽:934
奶茶實體店技術培訓哪裡有 瀏覽:598
招團長美團事業部產品方向指什麼 瀏覽:210
網卡技術是什麼意思 瀏覽:42
強迫交易罪從犯拿了25萬判多少年 瀏覽:998
廣州代理公司需要什麼資質 瀏覽:850
108佛珠產品賣點可以有哪些 瀏覽:14
委託代理怎麼收案 瀏覽:623
市場調研應該搞清楚哪些內容 瀏覽:169
微信小商店的產品怎麼下架 瀏覽:558
微商代理費用怎麼收費 瀏覽:32
張庄二手汽車交易市場在哪裡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