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產品發票上註明的農產品買價是含稅價嗎
農產品買價是指不含稅價款。
依據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八條第三款的規定:購進農產品,除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外,按照農產品收購發票或者銷售發票上註明的農產品買價和11%的扣除率計算的進項稅額,...進項稅額計算公式:
進項稅額=買價×扣除率
從這是計算公式中可以判定農產品買價是指不含稅價款。
② 農產品電子現貨的術語解釋
1、現貨電子交易:交易所的會員(交易商、生產商)通過電子交易系統進行訂立或轉讓現貨電子交易合同,並每日可以進行現貨交割申報以及延遲交割的一種交易形式。
2、訂立:分為買入訂立和賣出訂立兩種。是指交納保證金,新買入或新賣出一定數量的現貨電子合同,也稱作開倉。
3、轉讓:分為買入轉讓和賣出轉讓兩種。
買入轉讓是指賣出訂立過後的一種平倉方式(空平倉) 賣出轉讓是指買入訂立過後的一種平倉方式(多平倉)
4、含稅價:交易所報價採用含稅價,即含17%增值稅在內的商品價格。
5、開盤價:某交易日開市後第一筆成交價格。
6、收盤價:某交易日開市後最後一筆成交價格。
7、最低價:某交易日當前所成交的最低成交價格。
8、最高價:某交易日當前所成交的最高成交價格。
9、最新價:即當前成交價,該交易日當前所成交的最新成交價格,也稱為現價。
10、訂貨量(持倉量):某上市交易品種已訂立但尚未轉讓或交割的現貨電子合同總量,以交易單位「手」計算。
11、成交量:指單位時間內某上市交易品種的成交總數,以成交單位「手」計算。
12、結算價(均價):是指某上市交易品種當前交易日成交價格按照成交量計算的加權平均價。
結算價主要是用於:a、第二日漲跌停板計算的基準價;b、浮動盈虧計算;c、權益計算;d、交割價格計算。
13、漲跌停板:市場為控制交易風險所設立的每日交易價格最大波動幅度,以上一交易日結算價格計算為基準。
14、漲跌:該交易日當前最新成交價與昨結的價格差。
15、幅度:漲跌與昨結的百分比。當日最新成交價比昨結高為正,當日最新成交價比昨結低為負。
16、委買價:即該交易日當前未成交的最高買入委託價格。
17、委賣價:即該交易日當前未成交的最低賣出委託價格。
18、買量:即該交易日當前未成交的最高買入委託價格的委託數量(手數)。
19、賣量:即該交易日當前未成交的最低賣出委託價格的委託數量(手數)。
20、買盤:是以申賣價成交的量的總和,也叫內盤。
21、賣盤:是以申買價成交的量的總和,也叫外盤。
22、委差:委買和委賣的差值。
23、委比:衡量某一時段買賣盤相對強度的指標。它的計算公式為:
委比=(委買手數-委賣手數)/(委買手數+委賣手數)×100%。
24、量比:衡量相對成交量的指標。
25、現手:該交易日當前所成交的最新成交手數。
③ 電子現貨農產品的成交價怎麼計算
在解釋農產品電子現貨之前,先向你簡單的說明一下什麼是現貨交易。比方說你花一萬元買十噸玉米,這個交易就叫現貨交易。從這里可以看到現貨交易的兩個缺點,第一,不同地區的交易會帶來運輸難題。第二,不同地區的交易會導致信息不及時。為此國家推出了電子現貨。
這其實就是說,市場的農產品被集中放置某些倉庫,我們使用電子現貨倉單表示等價值的農產品,比如5000元的玉米電子現貨倉單,就等同於同等價值的5000元玉米。我們不再對商品進行直接的買賣,使用現貨倉單統一交易,更方便,信息更及時。每一種農產品交易的時間都是有限制的,一般是六個月,普通的投資者並不需要商品,那麼就要在交貨當月的10號前,將手中的現貨倉單賣掉,獲取差價。大商家,如企業,他們是需要這些商品的,那麼他們會將現貨倉單持有到交貨當月的10號,到時就可以購得商品。由於農產品的價格主要受氣候和供求關系的影響所以說價格較容易把握,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風險小。
電子現貨[1] 與期貨比較:聽上去電子現貨就像期貨,但是電子現貨優於期貨。一,交收方式靈活,電子現貨交易是有實體商品的,可以提前交收,也可以即時交收,同時在電子現貨交易中最後購買實物商品,同時實物交收比重較大。而期貨交易的是未來的商品,是否存在還是一個未知數,關於實物交割只能採用在合約到期後進行交收,而且交割的權重和比例在期貨合約交易中微乎其微。二,交易風險較小,電子現貨是國家為了扶植農業而發展的,為了促進大宗產品的流通,投機氣氛不濃,同時它有漲跌板限制,最多為百分之7,而期貨鼓勵投機,並且漲跌幅度為百分之200,風險巨大。三,資金更安全,電子現貨交易保證金是百分之二十(購買只需付價格百分之二十的錢),同時較少資金就可以投資,而期貨期貨市場由於保證金水平較低(百分之十),意味著風險較大,但同時收益也較高,因此對於投資者的開倉資金有較高的要求。
④ 購入農產品和銷售農產品的稅率計算方式
購入農產品A,含稅價格為2000元,那麼計算農產品A的不含稅價格是2000/(1+稅率)
不含稅價格=含稅價格/(1+稅率)
含稅價格=不含稅價格x(1+稅率)
增值稅=不含稅價格x稅率
⑤ 農產品的入賬價值怎麼算出來的
如果開的是增值稅發票,發票上註明的價款就是農產品的入賬價值,因為增值稅發票上價款和稅款是分開的,增值稅發票上還有個價稅合計數。
如果收購發票只是普通發票,買價則是含稅價,農產品的入賬價值為950000/1.13=840708。
⑥ 期貨的下單,價格怎麼計算
商品最終成交價格就是你的成本價格,還要加上手續費。
期貨,英文名是Futures,與現貨完全不同,現貨是實實在在可以交易的貨(商品),期貨主要不是貨,而是以某種大眾產品如棉花、大豆、石油等及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等為標的標准化可交易合約。因此,這個標的物可以是某種商品(例如黃金、原油、農產品),也可以是金融工具。
交收期貨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後,一個月之後,三個月之後,甚至一年之後。
買賣期貨的合同或協議叫做期貨合約。買賣期貨的場所叫做期貨市場。投資者可以對期貨進行投資或投機。
中國期貨市場產生的背景是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隨著國家取消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放開大多數農產品價格,市場對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調節作用越來越大,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和現貨價格的不公開以及失真現象、農業生產的忽上忽下和糧食企業缺乏保值機制等問題引起了領導和學者的關注。能不能建立一種機制,既可以提供指導未來生產經營活動的價格信號,又可以防範價格波動造成市場風險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1988年2月,國務院領導指示有關部門研究國外的期貨市場制度,解決國內農產品價格波動問題,1988年3月,七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發展各類批發貿易市場,探索期貨交易,拉開了中國期貨市場研究和建設的序幕。
期貨市場及行業的金融創新和改革已在監管制度改革、產品擴容和業務創新等多個方面齊頭並進:在監管制度改革方面,主要為推進期貨市場手續費、套保、套利、保證金及限倉等改革,提升市場效率;在產品創新方面,貼近「三農」需求,開發更多面向農業和農民的證券期貨產品,開發國債期貨、股票期權等金融產品;在業務創新方面,證監會支持期貨公司業務創新,推動開展境外經紀業務試點和客戶資產管理試點,推動專業化的期貨投資基金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期貨公司發行上市。
隨著期貨市場和期貨行業改革的深入推進,期貨行業將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期。短期內,隨著市場擴容和市場效率提升,期貨行業將有望迎來業績拐點;從長期來看,隨著業務創新的全面鋪開,期貨行業將打開持續。
⑦ 怎樣核算農產品銷售利潤
利潤是農民生產和經營農產品的最終成果,它是產品銷售收入扣除銷售成本、銷售費用和銷售稅金之後的余額。
農產品銷售利潤的計算公式為:
農產品銷售利潤=農產品銷售收入-產品銷售成本-產品銷售費用-產品銷售稅金
其中:農產品銷售收入,是銷售某種農產品或某幾種農產品所獲得的總收入,它在數量上等於銷售數量和銷售價格的乘積;銷售成本是指已經銷售的那部分農產品所分攤的生產成本,它的計算公式為:產品銷售成本=銷售量×單位產品成本;產品銷售費用是指農民在銷售農產品的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具體包括包裝費、運輸費、裝卸費、保險費、展覽費和廣告費等。
⑧ 黃豆、大豆、綠豆、花生,大麥、小麥、稻穀、玉米、高粱r的價格行情
稻穀收購價2193元/噸,環比上漲0.14,批發價2290元/噸,零售價2400元/噸,環比無變化。小麥收購價1872元/噸,環比下降0.58%,批發價1945元/噸,環比下跌0.1%,零售價2032元/噸,環比下降0.1%;玉米的收購價1951元/噸,環比上漲0.36%,玉米批發價1985元/噸,零售價2152元/噸,環比無變化。大豆收購價4038元/噸,批發價4119元/噸,零售價4289元/噸,環比無變化。
⑨ 農產品的價格是誰說算是農民還是消費者
以桃來看,大多數桃農受制於地頭收購商。大多數年景臨沂蜜桃地頭收購價三塊多,今年早春發生凍害,桃價上升,地頭收購價在五塊左右。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我們講授農產品電商的優勢,可以對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砍掉中間層層環節,賦予生產者定價權,藉助電商以零售價對接全國消費者,大幅提升生產者收益。
我們有不少新型職業農民學員在參加完培訓後開起網店,一年後便成長到年交易額過百萬,還有幾個學員的網店成長到年交易額過千萬。
曾經拿學員網店數據做案例,日交易額70000元,很多新型職業農民倍感震驚,認為該網店農產品售價高。其實70000元交易額對應了兩千多個訂單,平均一個訂單才35元。35元5斤包郵的農產品或是蜜桃、或是蘋果、或是核桃板栗,對消費者來說都是較低的定價。
我們也會講供給側改革的成功案例,做高端農產品成功的案例,但這畢竟是少數。
以目前來看,電商賦予生產者的定價權,以零售價例如桃7元-10元一斤的零售價,即可比地頭銷售大幅提升收益。
⑩ 農產品價格指數是如何計算出來的
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群編制是從糧食批發價格指數、食油批發價格指數、蔬菜批發價格指數、水果批發價格指數、畜產品批發價格指數、水產品批發價格指數等小類指數編制入手,其編制具體過程是:首先是確定樣本省份,根據各省批發市場狀況,結合各省報價的品種數量、報價質量、地域代表性等因素,選擇樣本省份;二是根據樣本省份,分別確定各個省份的樣本種類;三是數據校驗和規范化處理,保證數據質量和數據的一致性;四是計算省級小類批發價格指數,採用簡單平均方式對各樣本種類進行處理;最後以加權平均方式,對各省級小類批發價格指數進行綜合,生成全國農產品小類批發價格指數;五是在小類批發價格指數結果的基礎上,按照權重進一步綜合為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和糧油批發價格指數等大類指數;六是在大類指數的基礎上,最後再加權綜合成全國農產品批發價格總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