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使用價值,但非勞動產品,也不會成為商品--這句話對嗎那路上長棵樹,會成為商品嗎為什麼
1、有使用價值,但非勞動產品,不會成為商品。因為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成為商品的前提是必須是勞動產品。
2、空氣、水、樹都有使用價值,但是一般沒有經過人的勞動,不會成為商品。
3、但是,如果經過了人的勞動,例如,空氣提純為氧氣,水提純為純凈水,樹被人施肥,然後砍伐,砍伐也是勞動,再用於交換,那就是商品了。
4、路上長棵樹,不是商品。那棵樹被你砍下來,耗費了勞動,用於交換就是商品。當然前提是,那是你家的樹,哈哈,要不會被懷疑的,呵呵
本人專業教師,標准答案。
『貳』 勞動產品、物品和商品有什麼區別
回答這個問題的難處在於必需弄清楚商品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說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這是一種行而上學的解釋,它沒有表明勞動產品在交換過程中所發生的形態變化。事實上,勞動產品在交換中只是被作為量的形式對待的,如勞動產品1部電腦在交換中只是被作為電腦1部對待的,這發生在交換的一瞬間,就是說,當你選好勞動產品1部電腦並付款時,就把1部電腦作電腦1部對待了,如電腦1部=人民幣1000元。交換過程結束,你拿到手的還是勞動產品1部電腦,「電腦1部'這種商品形式就消失了。傳統經濟學至今也沒有講明這個問題,所以「商品」仍然是個迷!辯證地解釋:商品是在交換過程中轉化成交換價值的虛擬勞動產品形式。說明白一點,任何勞動產品都是在生產領域成就的,必然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因此也只能以其量的形式進行交換,並同時轉化成交換價值。交換過程既不能表現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也不能表現勞動產品的價值,而只能表現勞動產品的交換價值。因此說,商品僅僅是交換賦予勞動產品的轉瞬即逝的觀念形態,根本就不是實在的實體,作為實體存在的只是勞動產品。商品說:「我們自己作為商品物進行的交易就證明了這一點,我們彼此只是作為作為交換價值發生關系。」(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100頁,人民出版社,1975。不過,馬克思雖然這樣說了,但由於受歷史時代的限制,他卻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錯歸結成了「商品的二因素」,這需要慎重對待。} 物品可以是勞動產品,也可以是自然生成物,即自然物體,但決不是商品;自然物品可成為勞動獲取物同勞動產品一樣,在交換中作商品出現。
『叄』 簡述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商品,哪些東西不能稱之為商品,為什麼
商品是為了出售而生產的勞動成果,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恩格斯對此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商品「首先是私人產品。但是,只有這些私人產品不是為自己消費,而是為他人的消費,即為社會的消費而生產時,它們才成為商品;它們通過交換進入社會的消費」。 [1]
會計學中商品的定義是商品流通企業外購或委託加工完成,驗收入庫用於銷售的各種商品。在人教版必修一政治書中的定義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的基本屬性是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作為商品,首先必須是勞動產品。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勞動產品就不能成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氣、陽光等,雖然是人類生活所必需,但這些都不是勞動產品,所以它們不能叫做商品。
商品總是與交換分不開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用來交換,即使是勞動產品,也不能叫商品。比如說在古代,傳統的男耕女織式的家庭生產,種出來的糧食和織出來的布,盡管都是勞動產品,但只是供家庭成員自己使用,並不是用來與他人交換的,因而也不是商品
『肆』 馬克思把商品理解為勞動產品,如何理解現實中的商品包括非勞動產品
就是一個包含的問題,商品肯定是勞動產品,但是勞動產品並不一定是商品,只有用於交換的才是商品。
『伍』 非勞動產品,舉例
土地、人的器官、葯物實驗者、品牌使用權
非勞動產品商品化是當前我國社會一個非 常普遍的現象。自然資源的開采權、開發權、使用權 力、和地位的無形延伸;一些人把名譽、友誼、良心等都可當作商品來交換,其中,有些是正 當 的、合法 的,也有 的是 不 正 當 的、非 法的,前者如 自然 資源 的 開 發利用,歌星、影星作 廣告,足球 俱樂部的冠名權等,後者如權錢交易,綠 茵壇 上的假球、黑哨等
『陸』 不含勞動的是商品嗎
當然不是,只要是用來相互交換的用品就商品價值了。而勞動付出再多但不用來進行交換的用品或物品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
『柒』 廢品是不是商品
如果存在價值,廢品就是商品.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種勞動產品只要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並用於交換,它就成了商品。判斷廢品是不是商品,我們不能憑主觀臆斷,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廢品,雖然從其最初充當商品的角度而言已毫無用處,但作為另一種商品,它既具有使用價值也具有價值,如廢舊汽車作為汽車來說,已不是商品,但作為鋼鐵而言,它既是勞動產品,也可用於交換,因此也可成為商品。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只有那些沒有任何意義的廢品,才不是商品。
對商品的認識經常出現一下幾種誤區
誤區一:有價證券是商品。
有價證券是指表示對貨幣、資本、商品或其他資產等有價物具有一定權利的憑證,如股票、債券、匯票、期票等各種票據,以及提貨單、倉庫經營者出具的存貨單等,現代社會統稱之為虛擬資本,它是市場經濟中信用制度和貨幣資本化的產物。有價證券本身並不具有價值,人們購買並非想獲得其本身,而是需要利用一種更為便捷的交易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為實體經濟的發展大規模籌集資金,並降低其經營成本,提高商品流通速度,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誤區二:紙幣是商品。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並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紙幣雖然能購買一切商品,但只是在商品交換中起媒介作用,並不能衡量商品價值的大小。紙幣的票面價值是金屬貨幣價值的代表,並不代表製造它的價值。紙幣作為貨幣符號,一旦離開了它所能代表的貨幣,只能是紙片一張。就製造一定面額的紙幣本身而言,確實也有人類勞動的凝結,但這只是紙片的價值,與它代表的商品——貨幣的價值相比則微不足道,因此可以說,紙幣本身沒有價值,並不是商品。
誤區三:非勞動產品用來交換也是商品。
把非勞動產品諸如自然資源的開發權、開采權、姓名使用權、名譽、良心等,當作商品交換,這是當前社會的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現實生活中,由於買賣雙方都有把非勞動產品作為商品進行交換的需要,因此,非勞動產品就被塗上商品的色彩,混跡於商品交換中,取得商品的形式。不過,非勞動產品並沒有因此成為真正的商品,因為它缺乏商品的基本條件之一——必須是勞動產品,這決定了用來交換的非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人們只是根據交換的需要賦予它一個價值形態,這個價值形態僅僅是一個沒有價值內容的外殼而已。
二、似非而是
誤區一:紀念幣不是商品。
紀念幣是由國家發行的並強制使用的貨幣,由金、銀或合金等材料製成,它本身既有使用價值也有價值,且其價值與紀念幣的面值基本相當,其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具有貨幣的各種職能,可以在市場上直接進行流通,任何人不得拒絕使用。
誤區二:無形的東西不能成為商品。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所以一切東西,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只要具備「勞動產品」和「用於交換」兩個基本特點就是商品了。在現實生活中,有形的商品很多,但無形的商品也不少,如知識、技術、服務、信息等,它們的產生都耗費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只要用於交換,就完成了從普通勞動產品向商品的轉變。
誤區三:廢品不是商品。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種勞動產品只要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並用於交換,它就成了商品。判斷廢品是不是商品,我們不能憑主觀臆斷,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廢品,雖然從其最初充當商品的角度而言已毫無用處,但作為另一種商品,它既具有使用價值也具有價值,如廢舊汽車作為汽車來說,已不是商品,但作為鋼鐵而言,它既是勞動產品,也可用於交換,因此也可成為商品。所以可以這樣認為,只有那些沒有任何意義的廢品,才不是商品。
『捌』 從經濟角度來看,非勞動產品屬不屬於商品類拜託各位了 3Q
[思路分析] 一般來說 商品必須具有價值 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 [解題過程] (1)非勞動產品的商品化是指把非勞動產品當作商品來交換。如:自然資源開發權、開采權、姓名使用權、名譽、良心等等。 (2)非勞動產品雖然不是商品,但由於買賣雙方都有把它作為商品進行交換的需要(即願買願賣),因此,非勞動產品就能披上商品的外衣,取得商品的形式。不過,非勞動產品並沒有因此而成為真的商品,這決定了用於交換的非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人們只是根據交換的需要賦予它一個價值形態。但是,這個價值形態僅僅是一件沒有價值內容的外衣。可見,非勞動產品的商品化並沒有違背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這一基本含義。 (3)非勞動產品的商品化,有的是積極的,如自然資源的開發權、歷史名人姓名使用權的出讓;有的是消極的,如權力、官職、良心等的買賣,必須區別對待。
『玖』 高一政治奇怪書上說「不是勞動產品就不是商品(如水,空氣等大自然的東東)
1、勞動產品是指人類勞動創造出來的社會產品,包括用於生產消耗和生活消費的全部物質資料。(在它成為商品前,並未經過交換這一環節,又因其包含了人類勞動,所以它是勞動產品)
2、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作為商品,首先必須是勞動產品。
1)自來水公司所賣的水,已經附加了人類的勞動,所以他們所銷售的水屬於商品。
2)至於你所說的,在奴隸社會,土地用來交換,那個原則上不能成為商品的,但是開墾,或者是用來交換的話,應該也能算是商品。(不是很確定)
3、觀念上的貨幣
商品的價值通過一定量貨幣表現出來,叫做商品的價格。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只是把商品價值大小表現出來,並不是實現商品價值,所以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觀念上的貨幣即可。比如你去超市買東西,一袋牛奶標價1元,就是觀念上的貨幣,因為只寫了標價,而不是放一元錢在牛奶上。紙幣只是價值符號,本身沒有價值或價值很小。而貨幣有兩個主要功能:一是流通手段,二是價值符號,流通手段必須用現實的貨幣,紙幣由於是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可以作為流通手段。(摘自《政治學》)
『拾』 你理解的商品是什麼並舉例說明
商品就是凝結了無差異的人類勞動,並且用於交換得物品,兩個屬性,凝結人類勞動,用來交換。不管生產什麼產品,都是需要人去勞動的,去用時間和精力生成產品,如果只是自己用,自己吃,不叫商品,拿來等價交換才可以叫做商品。例如一個人種了蘋果,收獲以後自己吃,不可以說是商品,雖然也包含了自己的勞動。如果他拿出去銷售,這個可以叫做商品,因為是等價交換就具有了商品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