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產品銷售渠道是什麼
農產品銷售渠道:
一、城鄉集貿市場
城鄉集貿市場銷售也就是將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直接運到農貿市場進行銷售,將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是最基本的農產品銷售渠道之一。
這種銷售形式需要付出較大的經力進行農產品的管理,而且可能會遇上供需不一致的局面,而且對於大型的種植戶來說,這種銷售形式只能夠占據農產品銷售量的極小一部分,遠遠達不到銷售的需求。
二、農產品批發市場
隨著國家對於農業體系的建設,不僅農業生產逐步的開始規范化,全國各地也出現了眾多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這就出現了一條農產品的銷售鏈條。
批發商從農戶手裡面批發購買農產品,然後統一運輸到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零售商再從批發市場進貨,分銷到各個商場,最後消費者從農產品零售商手中購買農產品。但是這種渠道不直接面向市場,很多批發商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可能會壓低農產品的收購價格。
三、加工銷售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產品加工也變得炙手可熱,更多的資本開始湧入這個行業之中,農產品加工企業也逐漸建立起相應的品牌。
而農產品是農產品企業的重要基礎之一,很多農產品加工企業每年都會和有實力的種植戶簽訂相關的種植協議,對農產品進行收購,所以將農產品直接銷售給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將農產品加工成商品進行銷售,也是農產品的一個銷售渠道。
四、農村電商
隨著農村數字化的不斷推進,農村中的網民數量也在不斷的增多。這部分人群接觸了網路上的新鮮事物,農產品的銷售也逐步的向電商品台開始轉移。而各大電商平台也對農村電商進行可扶持,使得越來越多的種植戶湧入這個渠道,同時我國農村的物流的發展也為農產品的運輸提供了保障。
五、發展社區團購
社區團購的火爆,也讓很多的農民看到了社區團購的商家。農民可以將自己所銷售的農產品,直接放在社區團購平台進行銷售,通過預訂或者是拼購等方式,確定銷售的數量,讓農產品直接送到消費者的家中,減少了中間的環節,提升了產品的銷量,降低了農民銷售產品的風險。
2. 一些農產品滯銷的本質是什麼
農產品滯銷的本質是供需失衡、銷售渠道單一、產銷信息不對稱、失信等問題的綜合表現。很多人說是中間商壓價,這不是主要原因,壓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中間商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只要有錢賺他們就會去收購,而不至於導致滯銷。下面將逐一對這些情況做一說明。
總之,引起農產品滯銷的原因有很多,要想避免滯銷的原因,就要對整體市場情況做一個科學合理的判斷,從多個渠道獲取種植信息,不單一種植,不跟風,將雞蛋放到多個菜籃子里,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滯銷的問題。
以上就是為什麼一些農產品出現滯銷的原因,你是怎麼認為呢?歡迎評論區留言探討。
3. 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的環節是指農產品的什麼
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最終消費者的環節是指農戶直接銷售。指農產品的生產者,通過農貿市場,將農產品直接賣給消費者的銷售模式,即「農戶 + 消費者」的模式。這種銷售模式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進行交易,省去了中間環節,從而可以獲得比中間商參與更高的經濟利潤。但是這種銷售模式需要農戶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並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風險。
農產品營銷是市場營銷(指個人和群體通過創造並同他人交換產品的價值,以滿足需求和慾望的一種社會過程和社會管理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農產品生產者與產品市場經營者為實現農產品價值一道經行的一系列的產品價值的交易活動。
農產品營銷是探尋消費需求,結合市場競爭和企業實力、擁有資源情況,對企業現實的農產品和有待開發的農產品進行有系統的策劃和市場推廣的行為。使產品增值,在向消費者提供價值的過程中讓企業獲利。
4. 求彈性與供求理論 農產品價格為什麼會出現大幅度波動
農產品的供求關系,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之上的,而生活需要,則是因不同的經濟生活水平人群而不同。因此,所提供的農產品供應對象定位在哪種人群上,就會產生不同的價格水平。而這種供求關系又是因農產品的品種、產地、年份氣候、產量及上市量而隨機變化的,也就是呈現彈性供求狀態,從而影響到價格。同時,現代市場關系,品牌對營銷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品種、產地及產品質量,以及包裝,構成了品牌的重要要素,再加上推廣,可使品牌深入人心,也得到市場認可,則價格的波動影響就較小。
5. 有機農產品營銷怎麼進行客戶群體定位
睿農營銷咨詢團隊認為,有機農產品營銷的定位,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和梳理:
1、有機農產品什麼類的消費者會去購買?
2、這些消費者一般在什麼地方進行購買?
3、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者有什麼消費習慣?
如果能夠回答這幾個問題,相信定位就出來了。
睿農營銷分析認為,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者首先是中高端收入的人群,而農產品又大部分是餐桌廚房食品,基本是女性消費者為主,這些消費者一般會在大型超市,如永輝超市等,高端生鮮食品店等進行購買,由於有消費能力,價格不是問題,只要產品好,有特色。記住,要有特色和差異化,只有如此,才更好銷售。
6. 縮小農產品供需缺口是什麼意思
縮小農產品供需缺口是減小農產品供求大於需求或需求大於供給的差距。農產品一般都是供給小於需求,這樣就造成了供需缺口,導致交易價格突破了交易的價格範圍,不利於農產品價格的穩定。
農產品(farm proce)是來源於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如高粱、花生、玉米、小麥等。國家規定初級農產品是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品,不包括經過加工的各類產品。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眾健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7. 農批是什麼意思
以「xxx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例,其對應的術語含義分別為:
n xxx:指區域農批市場冠名、交易地址;
n 農產品:農業生產中的產品及初級農產品;
n 批發:大宗物流交易;
n 市場:農產品區域供求關系總和、農產品物流區域、交易場所;
從行業發展來看,已經形成的xxx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歷史痕跡顯示這類市場的地理位置軌跡分別是產地市場的中心城市、銷地市場的中心城市、中轉市場的中心城市、(產地+銷地)的中心城市、(中轉+銷地)的中心城市、(小產地+小中轉+銷地)的中心城市。
中國農產品市場的基本結構:我國農產品的生產分散在廣大農村,農產品消費則集中於城鎮和工礦區,大多數農產品的流轉首先要從廣大農村加以集中,經過幾個流通環節,再分散供應給消費者,這樣農產品從分散到集中,再從集中到分散的流轉,就構成了農產品市場的基本結構。
1、xxx農產品市場與xxx農批市場之間的關系?
案例分析:六安農產品市場、六安西商農產品批發市場
a、對比物流量大小及關系;
b、對比流通區域大小及關系;
c、對比供求關系;
d、對比產品價格的形成過程。
結論:①一般情況下xxx農產品市場的物流量大於xxx農批市場的物流量;xxx農產品市場的物流流通區域覆蓋xxx農批市場的物流流通區域;②特殊情況xxx農批市場的物流量、物流流通區域都超出xxx農產品市場的范疇。
2、xxx農批市場與區域內xx農貿市場、xx集貿市場的關系?
(1)xxx農批市場的農產品物流形成要依託若干個集貿市場群、若干個農貿市場群支撐。
(2)集貿市場、農貿市場的農產品物流不完全依賴上游批發市場。
(3)存在某些農貿市場群、集貿市場群是某一個批發市場形成的必要條件的關系。
8. 農產品滯銷問題及解決策略是什麼為什麼農產品賣不出去
農產品的周期性較強,水果和蔬菜不易儲存,需要盡快出售。同時,為了收回用於再生產的資金,再加上流通緊張的問題,大量供應將壓低價格,導致「難以銷售」。
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發展農產品現場市場、冷鏈配送設施、信息服務平台和電子商務平台,改善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實現配送現代化。
農民應該在專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最大限度地擴大專家服務的面積和效率,幫助農業生產者提高畝土地產量,改善和穩定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節約能源。減少污染。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分析當前農業生產發展趨勢,幫助農民做出最合理的種植規劃,實現定製化生產,確保農業市場供需平衡。
9. i農業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1∞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包括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的緊迫任務,是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線,要圍繞這一主線穩定糧食生產、推進結構調整、推進綠色發展、推進創新驅動、推進農村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作為主攻方向,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核心目標,從生產端、供給側入手,創新體制機制,調整優化農業的要素、產品、技術、產業、區域、主體等方面結構,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突出綠色發展,聚力質量興農,使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通過努力,使農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更加優化,玉米等庫存量較大的農產品供需矛盾進一步緩解,綠色優質安全和特色農產品供給進一步增加。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化肥農葯使用量進一步減少,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綜合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資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政策體系加快形成,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新提升。
10. 農業供應鏈模式是怎樣運行的
農業供應鏈分為農產品供應鏈、農資供應鏈、某品類垂直細分的供應鏈。農業供應鏈可以根據產品類型,或是模式分為很多種。拿農產品供應鏈來說,分為大宗農產品供應鏈和垂直化的農產品供應鏈,從市場角度來講,垂直市場較小,發展會受到原始定位的影響,但是大宗農產品供應鏈的市場前景極為廣闊,目前90%的農產品都是通過大宗交易在進行。拿社員網的農產品供應鏈為例,定位是大宗農產品供應鏈,客戶群是批發市場、生鮮店、商超、餐飲店、學校等B2端客戶,產品品類主要是圍繞果蔬,中葯材等初級農產品,定位於產地第一公里,打造農產品供應鏈。在主要產品的原產地,打造產品品類的標准化和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將原本沒有標準的農產品做標准化後,定向供給對應的采購渠道。對農民來說可以增加更多收入,對采購商來說可以節省實地看貨的時間和資金成本,產品質量也更有保證,並且可以減少產品的損耗和附加成本,從而給雙方帶來更便利的交易和更優質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