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產品經理培訓的產品化思維是什麼
在產品經理的金字塔中,占據塔尖10%的都具備下述特點中的幾條,而塔尖1%的產品經理則具備以下所有品質。視野開闊。塔尖1%的產品經理思維不會被今天或當今市場環境中可以獲取的資源所限制。他們會描繪出顛覆性的大機遇,並為抓住這些機遇而制定
㈡ 新人怎麼培養自己的產品思維
就像每個人對「互聯網思維」都有不一樣的理解,「產品思維」作為抽象的存在,自然也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不過這個詞被提及的多了,說明不同公司對做產品的章法重視程度在加強。我理解的「產品思維」,等同於一些人所說的「產品感覺」,是作為產品經理在分析生活、工作中的問題時,都能夠同時從設計者的初衷、不同人群在不同場景下的體驗兩個角度去想問題。最有效的修煉方式,是設身處地將某一行業的所有產品研究透徹,從縱深的流程、到橫向的對比,整個過程輔以辯證的邏輯推演、品味判斷,得到一個綜合的結果。跟實際做產品一樣,「產品思維」的養成過程需要長期刻意的訓練積累,很難「速成」。它一般是從產品分析和分解著手,難點有二:一是做到真正的「設身處地」,讓自己進入「傻瓜模式」去理解設計者的意圖,知其精華和糟粕所在;二是從熟悉的產品開始,逐個分析,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和套路。前者更考驗一個產品經理的全面能力。絕大部分人都是從自己日常使用的產品著手。但「新人」應盡量避免一上來就分析微信、QQ、淘寶、微博等「世界級產品」,這些產品已經成功,要去分析它們所滿足的多樣用戶需求和價值,需要觀察者站到更高,難度大了則易一葉障目,最後流於表面,只是產生了一些 Comments 而不能形成 Insights。選擇一些規模中等,在某個行業做到有口皆碑的產品會更好,比如下廚房、豆瓣的一部分產品、美柚、Instagram、same、Path 等好多好多可以選的。選好標的後,通過產品價值及人群的分解、信息架構、使用流程、產品核心機制(杠桿)等方面去想。
㈢ 轉行產品,如何鍛煉產品思維
很多想轉行做產品的同學,常常不知道產品經理應該具備什麼素質。基本上都是看到有招這個崗位,而且要求好像自己也挺匹配,就隨手投了。但結果基本上都是被面試官問的懷疑人生,才發現有很多自己沒有思考到或者思考不夠深的地方。就算是報了培訓班,每天也在看產品的書,但好像都沒有什麼進展。
是自己不夠努力嗎?明明每天都在堅持讀書學習,也會經常記筆記復盤總結。其實這是自己的思維還沒有轉變,那些培訓班,那些產品書只是跟你說了很多的案例,項目總結,頗有一種事後諸葛亮的味道。但最重要的產品思維,他們沒有教。產品思維是需要長期培養,慢慢養成的。就像炒股,看了股票作手回憶錄,看了價值投資,只是明白了很多案例,但真正上手結果還是一樣。究其原因,還是思維沒有轉變。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怎麼養成產品思維?
什麼是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是一種以產品為主視角的思維方式,是理解需求、用戶和商業三者之間關系的思考方法。產品思維的本質是洞察人性。
具體來說的話,產品思維可以表現為:
1) 敏銳的觀察力
產品經理往往能從一件普通的事情中發現常人難以發現的細節,並且深刻思考對方這么做的目的。要有主動發現鮮為人知的意識和能力,往往就是這些不被人察覺的地方,決定了一個產品的生死。
2)以用戶為中心
首先要考慮產品的核心用戶是誰,根據用戶的差異細分,是什麼人在使用產品,只有找到真正的用戶和干係人,才能真正找到他們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不是所有的用戶需求都要被滿足,也不是少數用戶的訴求就沒有必要去投入。
3)產品痛點
痛點是產品思維里最常見的分析點,一個產品是否能夠成功,首先要看它是否解決了某類用戶的痛點需求。很多產品解決的痛點並不痛,而是人為催生的需求。比如瑞幸咖啡之前瘋狂補貼,很多不喝咖啡的人都去買了,以為引領了國內的咖啡潮,但當補貼褪去,留存的用戶寥寥無幾。其他產品類似,燒錢出來的偽需求,一旦你想要盈利的時候,用戶馬上就會選擇成本更低的方式。
4)關注行業/競品變化
設計產品時,要時刻關注競品及行業的變化趨勢。競品一方面可以提供功能迭代的參考,另一方面也能吸取教訓避免踩坑。而行業趨勢作為大方向,在關鍵節點需要趕上。不然就像諾基亞和智能手機一樣。
5)對商業敏感
產品不能脫離商業,產品最終都是要實現商業價值。熟悉主流商業模式,能幫助產品進行合理的商業變現,並在用戶體驗與商業化之間取得平衡。
如何培養產品思維
1) 時刻保持自己的好奇心
很多產品經理剛入職的時候非常有熱情,但時間長了就漸漸被工作瑣事給磨滅了。如果一個產品經理對新興產品提不起興趣,那是致命的,說明你已經停滯不前了。
建議每天早上可以看看最新的科技資訊,行業新聞;每周體驗一款新的產品,不一定是要自己行業內的;每月調研一個行業,研究行業的TOP3。在體驗研究過程中,思考這個產品的使用人群,滿足了他們的什麼需求,跟競品相比的優勢,迭代周期,變現途徑等;另外是否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能夠加以改進的。
經常性的這樣思考,會加深自己對產品和用戶的理解,也能保持自己的產品敏銳度。
2) 培養自己的同理心
同理心同樣是產品經理需要具備的一種能力。在開發產品功能時,需要將自己變成小白用戶去體驗,看看是否有什麼設計不合理的地方,是否真實覆蓋了用戶的需求,是否給他們提供了一種最簡單的解決路徑。同時可以需求分析四要素法進行分析:在什麼情形下,通過什麼方式,解決了什麼用戶的什麼問題。評估這個需求被滿足的程度,是否仍存在痛點,並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3) 閱讀產品書籍
雖說現在各種互聯網、自媒體非常豐富,我們也能很簡單的通過手機或者電腦就能學習到相關的產品知識。但試問一下自己,收藏夾內的文章自己有多久沒有打開了。相較於互聯網碎片化的知識獲取方式,通過書籍獲取的信息,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更有助於思維體系形成。同時書籍往往都是各種大佬十幾年的經驗集合,雖然不能說讀完一本就變成喬布斯、張小龍,但經常性的閱讀,會慢慢的讓你產品思維得到提升。
4) 與產品大牛交流學習
作為產品新人,可以多和公司內比較資深的產品大佬請教學習。現在網路社交也很發達,也可以找到產品經理社區或者微信群學習,不僅要看他們的聊天內容,更重要的是思考回答的邏輯,看待問題的角度,以及思考的深度。
5) 多參與項目
作為產品經理,要珍惜來之不易的項目機會,特別是自己能夠有主動權的。每次的項目經歷,都是對自己需求分析能力的一次檢驗。做一個項目時,首先肯定要考慮目標用戶與產品定位、產品從0-1需要做哪些功能、初期如何進行冷啟動、如何制定合理的商業模式等等,所有這些都能讓你的產品思維得到全方位鍛煉。通過不斷的假設和論證,試錯與糾正,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方法論。
產品思維決定了一個產品在激烈的競爭中是否能取得成功,決定了產品經理的專業高度。
網上流行一句話,「讓自己脫離舒適區」,當你對周遭環境適應以後,就會主動進入舒適區,在舒適區能夠很輕松的完成當下的工作,但卻很難進步。當你強迫自己用產品思維思考,甚至是解決問題,練習到一定程度以後,你會在新的高度形成舒適區。這時,你無論是面試還是工作中,就會自然而然的展現產品思維,而不是提前死記硬背生硬准備。
希望大家都能滿懷熱忱,不忘初心,在產品這條道路上披荊斬棘,走向屬於自己的星辰大海。
㈣ 為什麼UI設計師要有產品思維
1、什麼是產品思維
其實“產品思維”一直是一個很抽象的詞語,但是如果你嘗試將“產品思維”拆分成“產品”和“思維”後,你會發現很快就能通過字面上的意義來解釋什麼是“產品思維”。不同崗位的同學看到同一個界面時,他們會得到3個不同維度的答案,當這3個答案聚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稱它為’’產品思維”。
2、產品思維的重要性
2011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很多設計師開始找到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但當時受限於設計資源的匱乏時期,而且那還是一個擬物為主的時代。所以當時也讓很多新手設計師望而卻步,但隨著蘋果IOS7開始推崇扁平化設計後,UI這個職業一夜之間就火了起來,因為大家潛意識認為,告別擬物時代,迎接扁平時代,一瞬間感覺設計這行業的門檻變低了很多,很多新手單純的認為,扁平時代的設計不就是給原型圖上個色嗎?
a.一個懂產品的設計師首先能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這時候你不再是一個給原型上色的小美工,你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維度也從單一的設計思路變成了多條產品思路,這給你的設計能力也會帶去質的飛躍,例如你設計一個icon時,知道這個icon的風格會給此類用戶傳達怎樣的信息,你不在只是一味地的追求視覺效果。
b.一個懂產品的設計師能遇見產品發展方向的好與壞,在產品策略出現問題的時候能及時和領導或者PM匯報,很大程度上能挽回公司的損失。
以上就是小編關於UI設計師的產品思維的內容分享,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技能資訊相關內容,請關注本平台,小編將進行及時的整理並發布在本平台上,大家注意查看!
㈤ 產品型思維——你與高手就差這個思維方式
文/學峰
普通人和高手的差距,就差一個產品型思維。
所謂產品型思維,是指我們在工作、生活、以及其他各項活動中,都能抱著打造一個產品的目的去做,並且能夠作出一個可交付產品的一種思維方式。
高手都具備產品型思維,他們都能在某些領域深入進去,打造出一個好產品,交付給世人,然後為自己贏得成功。
產品型思維的核心就是你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所以你要搞清楚你到底想要什麼。當你清楚了自己明確的目標之後,圍繞你的目標,去打造你心目中理想的產品,然後制定一個計劃,開始行動,干就是了。
產品性思維可以運用到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了這種思維方式,瞬間就可以為你的工作與生活帶來質的飛躍,有著點石成金的魅力。
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在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運用產品型思維:
1. 產品型學習
所謂產品型學習,就是你要抱著一個目的去學習,並最終打造出你的學習型產品。
比如,你的學習是為了考取某個證書,學會某項技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寫出一本書,獲得某種資格,等等。有了這樣明確的目標之後,你就會更有動力去學習,並通過各種手段去達成你的目標,做出你的學習產品。
當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不抱著打造一個學習型產品目的去學習,就很容易讓你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得上知識焦慮症。東一耙子西一掃帚,漫無目的的去學習,最終可能還一無所獲。
所以,對於當今時代的職場中人來說,掌握產品型學習的思維方式,就會讓你的學習方向明確,目標堅定,並最終取得良好的結果。
縱觀那些高手和精英們,無不是打造產品型學習的高手,通過自己的學習,打造自己的多元技能,樹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從而走向成功之路。
2. 產品型讀書
所謂產品型讀書,就是你要抱著一個目的或者一個問題去讀書,從而最終打造出你的讀書產品。
這個讀書產品,可能是一篇讀書筆記,一篇講書稿,一篇書評,一個思維導圖,或者是升級一點,一個讀書產品,一個付費課程,乃至於寫出一本好書,或者是為了打造某個技能,獲得某個證書而去讀書。
總之,我們必須抱著打造一個讀書產品的目的去讀書,這樣才能讀以致用,才能真正讓讀書起到最大的效率和效果。
否則,就會在書籍的海洋中迷失,成為一個書獃子。讀了很多書,但其實沒有什麼用,正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
所以,必須抱著打造一個讀書產品的目的去讀書。
3. 產品型工作
所謂產品型工作,就是你總是圍繞著打造一個可交付產品的目的去工作。
哪怕是寫一篇報告或總結,上一堂好課,做一個好的項目,搞一場成功的活動,任何一項工作,你都把它做成一個好的產品,然後交付出去。
如果你通過你的工作,能創造研發出一個偉大的產品,就像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喬布斯所做的事情一樣,那麼你就能改變這個世界。
產品型工作不但能提升你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更能讓你在這個時代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成為人群中的佼佼者。
張小龍因為打造出了微信這個產品,讓他成為了一代大佬。即使你沒有機會從事或做出這樣偉大的產品,你也可以讓你的工作充滿創意,這樣你的工作就變得無比有趣,讓你樂在其中,永遠不會產生職業倦怠感了。
所以,永遠去圍繞打造一個完美產品的目的去工作。
4. 產品型運動
所謂產品型運動,就是你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而這個更好的自己是有明確標準的。比如,減掉多少斤體重,消滅了三高,打造完美體型,提升精力狀態,讓身體變得健康、健壯、健美。
總之,你運動的目的,就是打造好你的身體這個產品。
所以,你要給自己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規劃,然後去運動。記住,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形成習慣,每天固定動作——固定時間,穿上運動衣出去運動,然後回家。並且讓自己樂在其中。
大多數人運動卻沒有什麼效果,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沒有明確的目。,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二是沒有堅持,不能養成習慣。產品型運動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從現在開始,給自己制定明確的運動目標,打造好你自己這個產品。
5. 產品型創業
所謂產品型創業,就是你的創業一定要圍繞打造一個可交付產品的目的去創業。
如,開發一個產品,提供某種服務或體驗,等等。很多創業公司最後都失敗了,主要的原因就是沒能打造出拿得出手的產品。
所以,在創業之初,你一定要思考好:你到底要為這個時代和社會提供一個什麼樣的產品或服務,它能解決什麼問題?如果你的產品真的能解決社會上某個問題,滿足人們的需要,那麼你創業成功的幾率非常大。
成功的創業公司都是因為他們打造出了一個偉大的產品,比如滴滴,他們的產品解決了人們出行的問題;比如美團,他們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比如微信,他們解決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問題。
那麼,你要打造出一個什麼樣的產品,要解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去認真研究,然後打造出你的完美產品,那麼,創業成功之路就在等待著你。
6. 產品型寫作
所謂產品型寫作,就是你寫任何東西都圍繞要打造一個寫作產品的目的去寫。
比如,你要寫出一本書,打造一個公眾號,製作一個好的課程,做出一個完美的總結或報告,等等。這樣的產品型寫作,不但能讓你堅持不懈的去創作,也許還能夠讓你創造出一個好的寫作產品。
暢銷書作家李笑來在寫作之初,哪怕是寫一篇普通的博客,都奔著去寫作一本書的目的去完成,這樣,當博客積累到一定程度,他的書也就出來了,《把時間當作朋友》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我所了解的大多數暢銷書作家,都是這樣完成他的產品寫作,寫出暢銷作品的。
否則,你的寫作可能就會很盲目,也很難讓自己堅持到底,而產品型寫作則讓你目標明確,動力滿滿。
所以,如果你熱愛寫作,從現在開始,就奔著去打造一個完美寫作產品的目的去寫作。
7. 產品型愛好
所謂產品型愛好,就是你業餘生活的興趣和愛好都圍繞著打造一個產品去展開。
比如你喜歡讀書,就為自己打造一個讀書產品;你喜歡寫作,就為自己打造一個寫作產品;你喜歡運動,就為自己打造一個運動產品;你喜歡旅行,就為自己打造一個旅行產品。哪怕是你喜歡購物買買買,你也可以打造一個購物產品,把你的購物心得與產品體驗分享出去。
尤其是,如果你想在工作之外進行創業,那麼利用你的興趣和愛好,去打造一個產品和服務,就是你創業成功的必經之路。幾乎所有的創業成功人士都是這樣起家的,他們圍繞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開發出一個個的產品,從而讓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你一定要重視你的興趣和愛好,那裡面潛藏著你未來的成功與幸福。把你的興趣和愛好打造出一個個的產品,充滿熱情、激情、創造的生活就會向你飛奔而來。
8. 產品型養育
所謂產品型養育,就是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著非常明確的養育目標,你非常清楚要養育出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換句話說,你的孩子就是你的一個作品。
大多數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漫無目的,隨波逐流,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所以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和世俗社會的影響,做了很多違背孩子成長規律以及教育規律的事情。最後,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得非常糟糕,甚至讓孩子逆反、叛逆、離家出走、早戀、吸毒,等等。
如果你不能把你的孩子養育成一個完美的產品,你知道嗎?你就可能會把自己的孩子養育成一個糟糕的產品。
所以,在養育孩子過程中,你一定要保持清醒,堅持學習,目標明確,方法科學。
正所謂「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只有這樣,你才能打造出一個完美的孩子。
9. 產品型婚姻
所謂產品型婚姻,就是你要抱著非常明確的目標去建設和經營你的婚姻。
相愛總是簡單,相處太難。戀愛過程中,受生理基因的支配,每個人都可以乾柴烈火,轟轟烈烈。但是真正到相處階段,尤其是走入婚姻,才真正考驗你的智慧和能力。
大多數人走入婚姻之後,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不懂得如何相處,不知道去經營和建設婚姻,最後把婚姻弄得一團糟,這也就是當今時代離婚率極高的原因。
所以,在走入婚姻殿堂之初,你就要非常清楚,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婚姻?然後去學習、經營和建設婚姻之道。這樣,你在走入婚姻之後,就能夠打造出你幸福美滿的婚姻這個產品了。
產品型婚姻其核心就是告訴我們,你要有非常明確的婚姻目標,你要懂得經營和建設婚姻,這才是你走向幸福之路的根本。
10. 產品型家庭
所謂產品型家庭,就是你要抱著製作一個完美家庭產品的目的去經營和建設家庭,把你的家庭建設成為一個完美的家庭產品。
這個家庭產品,包括方方面面,物質環境方面:干凈整潔,品位高雅,書香四溢。精神環境方面:家人之間團結、尊重、和諧、真愛,讓人一看,就感覺這是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
建設這樣一個家庭絕非易事,這需要家庭的領導者有高超的領導技術,高雅的品位,高明的相處之道和教育之道,才能把家人擰成一股繩,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去,建設一個幸福美滿和諧的家庭。
很多家庭都是一團糟,家庭環境臟亂差,家人之間怨恨惱怒煩,這都是沒有建設好家庭的結果。
想要獲得幸福,就務必要打造好產品型家庭。
通過召開家庭會議,建立你的家庭使命願景,和家人一起制定一個家庭發展規劃,共同行動,建設一個幸福的家庭,打造一個完美的產品型家庭。
總之,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抱著打造一個可交付成品的思維方式去做,就會讓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產品型思維會引領你走向幸福與成功之路。
你還猶豫什麼?從現在開始,馬上行動吧,去打造屬於你的個人產品,let's go。
㈥ 產品思維- 5 種基礎方法
大多數人很難跳出自身思維框架之外,
古人雲「夏蟲不可以語冰」 ,一個人的思維習慣決定了其思考力的疆界。
《騰訊產品法》一書中開場就帶來了 5 種基礎的思維方法,來回閱讀了 3 遍,也還不能夠完全掌握,在工作中還需要在多加思考。
5 種最基礎的 產品思維,依次為:
本質思維、相對思維、抽象思維、系統思維、演化思維。
查理·托馬斯·芒格,提到的「普世智慧」一樣,面對問題時使用多種思維交叉驗證,我們導出方案的質量和效率都將獲得大幅提升。
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是條件反射理論的建構者。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腺分泌時意外發現。每次餵食前打開紅燈並響起鈴聲,經過一段時間後只要紅燈一亮或者鈴聲一響,不管有沒有食物給狗,狗都會開始分泌唾液。
實際上,條件反射作為一種心理機制,不僅作用於狗或人類的神經系統,也同樣潛伏在我們的思維方式里。
在心理學上不把這種模式稱作條件反射,而是把它叫作「路徑依賴」——在某條路上走得太久了,習慣成自然,於是就忘記了最開始為什麼選擇這條路。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看到任何一樣東西,都清楚地意識到,它背後站著無數個設計者,沒有「本來就該是那個樣式」的產品。
在物理學領域,這種思考方式被稱作「第一性原理」。意思是 「 從頭算起,只採用最基本的事實作為依據,然後再層層推導,得出結論 」
實踐第一性原理最佳方式: 連環追問法 。
例如:
「他們當時為什麼要那樣設計?」
「這種設計基於當時的何種前提條件?」
「所有前提條件直至現在都還保持不變,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嗎?」
「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有引入新的問題嗎?」
第一性原理是一種從問題源頭進行思考的意識,好的設計者能夠把這種意識納入所有思考過程。
很多人都知道史蒂夫·喬布斯有一句最喜歡的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每個人對這句話都有自己的解讀(不忘初心、空杯心態)
所有事物在進入我們的觀察視野時,常常被提前預設了主次。被光照亮的那部分被看到了,所以是「主要的」,沒被光照到的陰暗面是「次要的」。
為了突出一個東西是明亮的,不一定要不斷加強它的亮度,把這個東西周圍的環境不斷加強它的亮度,把這個東西周圍環境調得更暗一些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我們常常把這種思考的方式叫做「逆向思維」。
不過沒有預設的前提,就沒有「正向」和「逆向」的區分,因為兩種視角是「平等」的。主和次是相對而言的,並且不是固化的,而是動態可變的。偶爾換一個角度,就會很不一樣。這種思維方式,就是「相對思維」。
光和陰影也就對應了我們看問題的角度,關系和時間。隨著時間的變化,關系必然發生變化,位置也要隨之調整。比如手機QQ就是分析微信的客戶群以通用性兼容性為主,不能過度傾斜,定位聚焦年輕化,個性化,趣味化並推出滿足與PC側場景聯通需求的全新產品。
事實上,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Charlie M unger)就曾在演講中提到過,「幾乎四分之三的商業廣告都是完全依賴巴甫洛夫理論在起作用」
很多產品設計者和營銷者因為深刻意識到條件反射、路徑依賴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從這一點出發逆向思考,發現了這一心理效應能為產品的營銷和傳播帶來巨大價值。
簡而言之,合格的產品設計者一定是思考者,而思考者不會是二元論者。
具象是關注色彩、交互樣式,路徑,流暢性,是體驗。抽象關注產品骨骼,架構,產品功能之間關系,交互路徑,設計理念、看懂它切入的格局。
在產品中,如果我們把性質相近的元素合並到一類,隨著觀察視角的升高,產品的骨骼就會逐步顯露出來。因此,抽象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個先分類、再提升視角的過程。
產品人在實踐中磨礪,最高境界就是擁有一對大聖的火眼金睛。既能用「火眼金睛」看骨骼,也能切換到「肉眼」模式看體驗。這種在「設計專家型」視角和「白痴級用戶」視角之間自由轉換的能力,在騰訊內部被認為是產品經理必備的重要能力之一。
反饋系統模型是所有產品最基礎的抽象模型。我們常說的產品框架設計本質上都是在設計反饋。
「系統思維」連貫性的看一個產品,把產品當做一個模型,梳理產品中的各種反饋帶來的影響變化,是一個循環的系統。反饋能起到抑制或約束的作用,也能起到擴大或者加強的作用。
為什麼互聯網創業公司真正能活下來、活得長久的並不多?為什麼騰訊願意浪費內部資源,提倡內部團隊PK的「賽馬機制」?
「演化思維」可以解釋,比如,《精益創業》告訴我們要快速試錯、快速迭代,用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ct, MVP)去驗證假設,滾動前進。
「演化思維」是一種位於產品思維積木堆頂層的思維,需要深入理解「本質思維、相對思維、抽象思維、系統思維」四種思維後,再來運用它,才會產生好的效果。
「演化思維」是五種思維的頂端,演化無處不在。
由老天選擇是自上而下的設計,而真正的演化、真正高明的設計是自下而上涌現出來的。
一個產品能否「存活」下去,我們還需要「反脆弱」 思維的應用,有生命力的產品,隨著環境的變化也能隨著迭代,調整改變。每次的迭代是在當時環境下尋找最佳存活路徑的結果。
產品的初始階段,以最小可行性產品原型以小成本獲取大可能。成熟階段,整體產品體系的穩定性及重點產品架構的穩定性,通過考驗整體布局,讓處於不同生命階段的產品承擔不同的任務目標,是企業獲得更強的穩定性。
繼續往前延伸,如何讓一個產品架構有擴展性,符合演化目標?
答案是極簡,極簡是演化的基礎,極簡可以最大限度的兼容變化。
極簡不是越簡單越好,而是當前沒有什麼可以拿掉了。它是設計的最終呈現的結果而非最初抱持的目標,它來自對產品元素的充分、全面的考量,抽象,去蕪存菁。
好框架,在每個階段提現出來的核心任務就一個。選出最主要任務,聚焦再聚焦。利用產品框架去放大它,完成任務後再收納起來,有彈性。
例如: 演化思維運用很好的是運動類應用Keep。Keep由提供單純的健身訓練教學這一核心功能起步,演化拓展到跑步、騎行等運動領域。但是,在它剛推出跑步功能時,只是在首頁左上角開辟了一個入口。框架重心依舊落在健身訓練的主題上。直至最新的4.0版本,才將跑步和騎行提到了與訓練並列的位置上。
在產品版本演化中,糟糕的框架設計會讓用戶感覺「每次改版都在推倒重來」,而好的框架給用戶的感覺是「沒怎麼變,但功能推陳出新,很有節奏感」。
事實上,在可演進的框架背後,藏著設計心理學的邏輯。人的思維特別奇妙,它認知事物時,遵循一種樹形結構。比如我們常見的思維導圖就是如此。主體枝幹不多,每個展開去看,枝節可以蔓延觸及很深的地方。但如果你在每個部分均衡用力,雖然思路清晰,但容易失去焦點。這樣的框架很容易讓它的讀者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他們會像面對著琳琅滿目的商品似的無從選擇。所以,從抽象層面上說,好的框架和重點突出的思維導圖相似——重點清晰,並且能夠收放自如。
㈦ 產品思維和產品是思維是什麼
鏈接:http://pan..com/s/1vCEpjsqLQ36rQV0A4qIyPA
梁寧 產品思維30講。那麼多成功者都在強調的「產品能力」,到底是什麼?其實,產品能力是一種人生的底層能力。它能訓練你:從混沌的信息中抓住要點、找到機會;整合自己的資源,建設必備的能力;把自己的價值打造成一個產品;獲得口碑,讓自己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擁有它,能讓你有一種踩在地上的自信和踏實感。
課程目錄:
產品能力是每個人的底層能力
案例:用戶體驗與結婚教練
同理心訓練:怎樣理解愉悅與不爽
同理心訓練:怎樣理解憤怒與恐懼
同理心訓練:產品要順應用戶潛意識
認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
㈧ 新人怎麼培養自己的產品思維
對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產品經理,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信息,做出的也是完全不同的判斷。
我舉過一個例子,有的用戶表達他的訴求是減肥,普通人就會想到他的需求是減肥,但產品經理應該想到這背後意味著他想要體態優美、想要提升自己的社交地位,或者想找女朋友。
看到某個APP上了一個新功能,普通用戶可能純粹會從自己視角覺得好或者不好,但產品經理應該能夠推己及人、具備共情思維,想像出不同用戶的看法,乃至高階的產品要判斷出這個功能背後的思考、對平台的價值和長遠意義。
如果我碰到有產品經理,每天都在誇誇其談,說某個功能用得爽不爽、哪個產品做得好不好看,那麼我不會願意跟他結交,他看問題的層次太淺。
相反的,如果我碰到產品經理,能夠對自己所負責的產品功能在平台中的價值十分理解,並且也知道所有競品之間的優劣勢,知道大家每個動作背後的戰略意義,那我會覺得他看事情的視野夠大、層次夠高。
很多產品經理思考問題都是零散的點,追求細節,研究像素級別的體驗。但並沒有串成線。這些體驗背後都是怎樣的信息結構、都是如何服務用戶價值、都是怎樣體現商業意義,反而是產品經理更應該關注的。
我們部門目前的產品評審,每個需求都要花一半時間在解釋背景邏輯上面,解釋清楚「為什麼做」,要比「怎麼做」重要太多。
這種本質思考的方式而不是一點點優化的方式,是產品思維中的關鍵。
我朋友就是在黑馬程序員培訓過的,現在月薪12K了
㈨ 產品新人如何培養自己的產品思維
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幫助一個產品新人去建立自己的產品思維。
1. 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
沒有審美是一種絕症,特別是對於互聯網產品崗來說。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能幫助你真正認識到哪些東西是高品質的、哪些東西是低品質的。怎麼樣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首先你需要去閱讀一些專業的設計書籍,對基礎的設計原則有所了解,我推薦一本書籍,叫《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這本書出自一位設計大師,內容卻深入淺出,非常利於新人去閱讀學習。你了解了一些基礎的設計原則之後應該怎麼辦,那你就應該去運用這些原則。並不是說立即對自己的項目上手,而是用你理解到的設計原則去觀察身邊見到的設計,去看看究竟哪些才是好的設計,以及為什麼好。
2. 培養自己的產品思維
具備了基本的審美能力之後,我們再來談產品思維。早在互聯網產品之前,就已經有了產品經理職位。如何去了解真正的產品思維,我認為依然需要去一些經典書籍、教材中獲得真知灼見,這里我推薦的就是《設計心理學》3套叢書,分別是《日常的設計》、《管理復雜》、《情感設計》。這三本書里的知識,是真正跨行業通用的產品設計准則。同樣的道理,你看到這些准則之後,需要去做的事情依然是去觀察身邊看到的產品,去分析哪些才是好的產品設計,以及它為什麼好。
人們經常說,你要經常去下載和體驗新產品等等,其實都在我提到的後面的事情,如果你沒正確的知識體系,去體驗新產品也只是浮在表面,很難去深入下去思索優秀產品的設計者是如何在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