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生產 > 競品分析怎麼選取產品

競品分析怎麼選取產品

發布時間:2022-10-18 00:24:43

㈠ 如何做競品分析

1、客觀分析

即從競爭對手或市場相關產品中,圈定一些需要考察的角度,得出真實的情況,此時,不需要加入任何個人的判斷,應該用事實說話,主要分析市場布局狀況、產品數量、銷售情況、操作情況、產品的詳細功能等。

2、主觀分析

這是一種接近於用戶流程模擬的結論,比如可以根據事實或者個人情感,列出對方門店的優缺點與自己所銷商品的情況,或者競爭對手競品與自己產品的優勢與不足。這種分析主要包括:用戶流程分析、產品的優勢與不足等。

3、競爭對手的銷售商品類別分析

競爭對手和周邊門店的商品類別銷售數據對商品的銷售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一家做時尚休閑服飾品牌的商店,商品類別非常廣泛,而隔壁有一個定位與自己完全相符的專業牛仔品牌專賣店。

這時自己的牛仔服飾銷售數量肯定會受到沖擊,那麼在訂貨管理中就要避開與之相近的牛仔款式,而挑選與之有一定差異的牛仔款式,並減少牛仔服飾的訂貨數量。

(1)競品分析怎麼選取產品擴展閱讀:

競品分析的書寫結構,典型的有兩種:橫向與縱向。

1、橫向:將需要做分析的方向列出,然後分別觀察和比較對手情況。最後得出評分表、比較表、各式圖型或結論陳述段落。

2、縱向:將所有對手或相關產品列出,分別體驗並撰寫需要分析的點。因為每個對手或產品具有的點並不完全相同,比如綜合門戶和垂直網站,他們所包含的東西肯定不一樣,所以,這時候採取縱向評析,是科學有效的。最後得出詳盡的各路產品的打分圖或對比陳述報告。

㈡ 如何做好競品分析和產品分析

在產品崗的每個階段做競品分析的工作目標是不一樣的, 競品分析的四種打開方法:

產品新手或是行業新手以對比競品的形式快速學習業務;

通過研究競品的每一次大版本更新內容,預測對手發展方向和速度;

利用競品的全模型分析來幫助策劃產品;

尋找新的突破點,幫助實現產品差異化特質設計。

如何選擇競品

我們選擇競品往往需要分類選擇。

競品我理解應該分為三類:直接競品、潛在競品、轉移性競品。

直接競品:這一類是大家最好理解且最常分析的競品,就是與我們產品目標用戶相同,內容相似,構成直接競爭的產品。

潛在競品:與我們產品目標用戶相似,暫時沒有我們產品的功能模塊,但是通過後期升級,可以加上此類模塊的產品。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陌陌與微信周圍的人,陌陌是一款以LBS為基礎的實時通信產品,微信是以熟人社交為基礎的實時通信產品,雖然產品目標不同,但很可能會由潛在競品向直接競品轉化。

轉移性競品:目標人群具有一定共性,產品目標不同,但在特定場景下對用戶使用時間形成競爭的產品。比如我們在坐地鐵的這段時間里有很多選擇,玩游戲、看小說、看電影,這期間會有一大堆產品都會成為我們產品的轉移性競品。

直接競品

關鍵是通過產品流程、用戶體驗來分析出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競品分析的重點。競品分析是一個重點突出小而美的分析報告,絕不要寫成干澀的羅列比較功能報告。

例如:對於葯物電商產品,我們選取直接競品,阿里健康、一號葯店、叮當快葯在下單功能上的分析。

潛在競品

要確定分析的趨勢,而不是確定性的功能點,因為可能不同的應用根本就找不到相同的功能點,對於任何一款可以添加功能模塊而演變為直接競品的一系列產品進行分析。

例如:要分析一款葯物電商類產品,它們的潛在競品可以是看病掛號的、慢**護理的等等。

產品分析

所謂產品分析,是以產品為導向的分析過程,我們最高優先順序是確定一個產品,然後圍繞這個產品來分析所有該產品的模塊、特徵、用戶體驗等。產品分析與競品分析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以功能為導向,一個以產品為導向。產品分析是縱向的,所以可以對產品進行深度分析。

如何找到競品

尋找競品的方法其實相對成熟。

首先提取目標關鍵詞,可以是多個;

按照提取的目標關鍵詞,找到相應的產品;

將找到產品相互疊加比較,得到目標競品。

就我個人工作而言,其實在認知中已經將競品熟記在心,如果一個產品經理不能隨口說出5個競品,要麼是產品有著太大的創新,要麼是工作還需繼續努力。

(一)確定目的

(1)比如說,團隊對我們產品裡面某個功能是否需要修改猶豫不決,因此希望藉助競品分析來給這個功能是否修改提供一個依據,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只要找到有相關功能的競品,然後主要對這個功能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即可。

(2)又比如說,在戰略層面上,團隊對產品的商業模式有一些疑問,因此想通過競品分析來拓展商業模式方面的一些思路,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就要從宏觀上找到相關的競品,看看它們的運作方式,了解它們的盈利點,再與它們進行對比分析。

(3)再比如說,我們對自己產品的交互設計以及視覺UI設計不夠滿意,領導也希望能有個改進,變得更加易用並且美觀。那麼從這個目的出發,我們就要找到那些交互和視覺設計都做得不錯的競品進行比較分析,然後主要從交互和視覺角度去比較分析即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畫出競品的結構圖:

(2)畫出競品的用戶使用流程圖:

A 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比較分析:

找到我們與競品最核心的一個或者多個(具體數量根據產品來定)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進行對比。在這個使用路線流程中,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等方面都進行比較分析,然後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比如說,我的產品是一個聽歌的app,那麼對於用戶來說,核心使用路線就是找到歌曲(隨機找或者有目的搜索)並且聽到它。那麼我們就要把這個過程拉出來對競品進行分析,競品在這個使用路線流程中是如何設計的,這個設計包括競品的功能設計,界面設計,視覺設計,以及使用路線路徑的長短等等方面。

目的:通過對比競品的核心功能,得出可以改進我們產品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等方面。達到人有我優的境界!

B 非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比較分析:

這個就是找到我們與競品的幾個非核心功能的用戶使用路線流程進行對比。然後,同樣把涉及到的功能和界面(交互方式、視覺表現)等方面都進行比較分析,然後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比如說,還是以聽歌的app為例,聽歌是這個app的核心功能,那麼可能「歌曲分享」或者「歌曲評論」等等就可以作為非核心功能設計,如果有用戶希望分享歌曲,那麼我們就要分析用戶在找到歌曲並分享出去的過程中會經歷哪些頁面;如果有用戶想評論歌曲或者查看其它用戶的評論,我們就要分析用戶在找到歌曲評論頁面並且查看評論或者發送評論的過程中經歷的事情。

目的:通過對比競品的非核心功能,得出可以改進我們產品非核心功能的方案,包括功能設計,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等方面。同樣達到人有我優的境界!

C 對方沒有但是我們有的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分析:

由於對方沒有這個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那麼這里最主要的分析點可以是:

a對方為什麼不做這個功能,他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他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系?

b我為什麼做這個功能,我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我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系?

c目標用戶以及競爭對手是如何看待這個功能的?這個功能能不能幫我們從競品那裡搶奪用戶?又或者我們會不會因為這個功能而失去用戶?

在分析的過程中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D 我們沒有但是對方有的用戶使用流程或者功能點分析:

對於這個方面,我們要考慮的就是我們到底需不需要加上這個功能,同樣可以這么考慮:

a對方為什麼做這個功能,他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他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有什麼關系?目標用戶對這個功能是如何看待的?他們會不會這個功能選擇競品而離開我們?

b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做這個功能,我們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功能與我們企業或者產品的目標是什麼關系?

c假如我們要做這個功能,會對我們的產品產生什麼影響,是否契合我們整體的產品風格,產品目標等等?

在分析的過程中結合之前分析的用戶評論和市場數據進行綜合比較,得出自己的改進建議,並給出理由。

E 一些其他方面的分析:

上面提到的4個角度基本上已經把競品分析重要的部分都涵蓋了,那麼剩下的可能還需要做一些其他細節方面的分析,比如說:

a關於app設置功能的比較分析;

b關於app啟動頁面或者引導頁面的設計;

c關於app全局交互方面的一些設計(比如說網路問題,機型適配問題,特殊情況交互說明,全局手勢,退出機制,顯示機制,排序機制,刷新機制,緩存機制,控制項交互等等頁面條件方面的設計),這里的一些比較分析可能會跟前面的核心或者非核心功能的比較分析有雷同的地方;

d關於開發了哪些平台的問題,iOS,Android等等。;

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的產品目前處在什麼階段,因為不同的階段對於競品分析報告可以有不同的應用方式,比如說:

(1)在研究用戶和功能需求的階段:

那麼可以將競品分析作為我們即將形成的用戶需求文檔(如人物角色)以及產品需求文檔的參考。

(2)在確定產品邏輯結構框架或者信息結構的階段:

那麼可以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關於功能分析,信息架構,邏輯結構和框架等方面的結論來指導我們這個階段的產品的邏輯結構規劃。

(3)在設計產品的高保真原型圖、設計效果圖的階段:

那麼可以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具體的設計思路和方案,為我們的產品提供思路和靈感。

(4)在產品的可用性測試階段:

那麼可以針對某一具體功能、問題做深入的對比,以此作為可用性測試結果的佐證。

(5)在產品的迭代改進階段:

那麼可以根據競品分析得出的一些功能或者界面方面的改進思路,用來指導我們產品的改進,以此作為產品迭代的相關依據。

㈢ 互聯網產品 | 一篇文章,教你落地競品分析

記得之前寫了一篇關於 如何讓輸出交互文檔的文章 ,有小夥伴後台回復「禁品分析」。嚇我一跳,他意思應該是想說「競品分析」吧。其實應該每個人都做過競品分析,只是關注的點或者目的不一樣罷了。

比如某天,大Boss給PM一個需求:用戶覺得登錄/注冊步驟都太繁瑣了,並且太沒特色。

產品經理 可能會根據目標用戶或者產品定位,選出幾個APP供給交互/視覺設計師參考,並交代清楚需求。 交互設計師 會將所有相關APP進行對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得到適合的最優方案交給視覺設計師。 視覺設計師 在得到相應需求和原型後,同樣要做競品分析,只是他們更關注視覺方面。比如某個APP的按鈕為什麼選擇大圓角的,是否大圓角也適合我們的呢?

以上這個例子,看似是產品經理在引導我們去做競品分析,但實際上,這並不需要某個角色去刻意引導我們。每個人每個角色(包括開發和測試)都可以做競品分析,並且很值得去做。

簡單來說,這就是一個互聯網人要有的 產品思維 。

競品即競爭產品,競爭對手的產品,競品分析顧名思義,是對競爭對手的產品進行比較分析。

競品分析(Competitive Analysis) 一詞最早源於經濟學領域,是指對現有的或潛在的競爭產品的優勢和劣勢進行分析。隨著互聯網的火熱,現在被廣泛應用於互聯網產品的立項籌備階段。通過嚴謹高效的競品分析,可以讓產品團隊對自家產品的需求把握、對市場態勢有更加清晰的認知,知彼知己。

真正有用的競品分析,並不是說簡單地找幾個類似的產品,羅列幾個功能,說幾個優缺點就完了。更為重要的是,其中很多文案撰寫邏輯,對比分析方法論,還有最重要的是:分析後所得到的解決思路。得到可以 落地的策略 ,才是競品分析的意義所在。

做競品分析之前,一定要明確:你的目的是什麼?你到底需要分析什麼?只有先把目的搞清楚,才知道應該重點分析什麼。其次,目的決定了我們分析的側重點是大而全,還是窄而深,當分析重心放在面上的時候,就很難突出重點,同理,大而全則很難兼顧窄而深。

簡而言之,帶著目的去分析,會讓你分析的效率更高,也會讓分析變得更有價值。

1、功能借鑒

如果某個核心功能,想要快速借鑒(抄襲)目前有著類似功能並且已經成功/成熟的產品,那麼我們可以重點結關注下產品功能,比對一些需求場景、業務流程、交互體驗、頁面UI等。

2、產品動向

如果你是要重點研究下對方可能接下來會做些什麼事,可以重點關注業務形態、產品的數據表現、功能迭代、運營方式以及銷售渠道等。

3、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其實是很多初創公司都會遇到的問題。公司經營多年遲遲沒有盈利,入不敷出。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去分析分析同行產品間的產品形態、業務邏輯、運營方式和銷售渠道等。

4、了解行業

如果你其實對於一個領域還沒啥了解(比如剛跨行新入職的「小白」),只是想要通過幾款產品的深度研究,更好地了解這個領域的產品,那你可能需要進行一個完整的橫向對比,但在此基礎上仍然需要有側重點。

比如想知道這個行業到底是處於發展期、成長期還是衰退期,抑或是想了解這個行業賽道上的資本青睞度等。

5、產品潛力

如果你是要看看兩款或幾款產品,哪一款更有前途更有潛力,或者生命力更強,那可以重點看一看行業現狀、市場前景、產品形態、數據表現、功能迭代、運營方式等。

當然,以上都是舉例,我們的分析目的肯定遠不止這些。希望大家通過這些例子,了解到明確競品分析目的的重要性,切忌淪為套模版。在確認好目標後,我們就可以從市場、產品、體驗 3個角度展開分析。

了解了什麼是競品分析,明確了競品分析的目的,就可以正式開始競品分析了。可分為4個步驟:

市場分析這個緯度,我們主要分析 行業背景、市場規模 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然後,歸納出行業目前 面臨的風險 ,以及 可採取的相關對 策。另外,了解整個市場下的 用戶規模或特徵 ,可為後期選擇競品指引方向。

如何獲取以上這些信息呢?常用的方法是通過行業報告、行業白皮書等。比如,艾瑞咨詢、易觀千帆、極光大數據、億歐智庫以及199IT網等權威網站發布的一些行業報告,都極具參考價值。

如下圖是關於中國短視頻市場的研究報告,就是來自艾瑞咨詢:

除此之外,還可以逛一逛垂直行業的相關網站,比如寵物行業的狗民網、電商行業的網經社以及一些行業論壇等等。而且網路文庫里也有很多分析報告(時效性不是很強,不過作為參考還可以)。簡而言之,多網路,多Google。

2.1 收集競品

選擇競品的第一步,首先得收集競品,那麼收集的渠道有哪些呢,下面來展開講:

應用市場搜索、排行榜: 通過app store、安卓應用市場搜索,這個比較司空見慣了。另外,還推薦七麥數據和酷傳。根據所輸入關鍵詞,系統會自動提供一部分競品參考。如下圖,是輸入關鍵詞「拼多多」後的搜索結果。

行業報告 :推薦艾瑞咨詢、極光大數據、易觀千帆、億歐智庫等。

網路搜索關鍵詞 推薦產品。如下圖,是在網路輸入關鍵詞「拼多多」後的搜索結果。

其他的方法: 問朋友、朋友圈、微信群等等。逛逛行業論壇,瀏覽相關文章。比如36氪和虎嗅上的文章,有很多前瞻性還比較好的。還有像企查查和天眼查上面,進入相應公司後面也會有個競品推薦,但是目測演算法不太精準,看看就好。

判斷是否屬於競品,主要是看三個方面:相似的市場、相似的產品功能以及相似的用戶群體。如果三者同時滿足,則可稱之為 直接競品 ,滿足其一或者其二,則為 間接競品或潛在競品 。

例如:如今的抖音與微視,當年的新浪微博與騰訊微博之間的關系都是直接競品。而美團和高德,因和滴滴都有著相似的用戶群體(見下圖),都屬於滴滴的潛在競品。而當年美團推出打車和高德的順風車,在網約車領域,明顯給行業巨頭滴滴增加不少壓力。

至於最後到底是選直接競品還是潛在競品,就要看你做這個競品分析的目的了。如果是想做比較全面的研究報告,多數情況下優先選擇直接競品。如果側重點比較明顯,也可根據具體針對的點選擇潛在競品。

在收集、整理完關於行業、市場等資料後,我們根據自己的目的確認了要分析的競品(一般2-3個),接下來就可以做競品之間的分析。這一塊也是這篇文章的核心內容。

想要在某個賽道殺出一條血路,產品肯定要做差異化。這個差異化一般體現在產品定位、用戶定位上。

想知道競品的產品定位,可以去官網了解,還有個最通用的方法是上網路查一查。也可以參考各大平台最新的行業研究報告等。 過程不重要,結果是好的就行。

如下是短視頻賽道上的三個頭部玩家抖音、微視、快手產品定位的簡單羅列(來自網路):

抖音、微視、快手雖然都是短視頻賽道的產品,但是產品定位還是有所區別。

抖音 是一個專注年輕人的音樂短視頻社區,目標定位一二線年輕人,堅持「時尚、潮流」的定位,打造 15S 的音樂短視頻社交。

微視 則是直接對標抖音,基於騰訊開放關系鏈的 8S 短視頻分享社區。用戶通過微信和QQ賬號一鍵登錄,可將拍攝的短視頻同步分享到微信好友、朋友圈、QQ好友和QQ空間。

快手 是用戶記錄和分享生產、生活的短視頻社區平台。比起前兩者的潮和年輕化的定位,快手面向用戶人群更廣泛,創作的內容和主體也更貼近普通人生活。

由上,我整理如下結論:

簡而言之,抖音,年輕與潮流,重「內容」;快手,真實接地氣,重「人」。微視,重「引流」,搶占兩者市場。

以下是來自企鵝智酷2018年《抖音&快手用戶研究報告》中關於兩大產品用戶畫像分析:

結合以上,可以得出:

1、抖音在 女性用戶、年輕用戶、高收入高學歷用戶以及一線城市用戶 佔比上高於快手,但二者並未形成明顯的用戶畫像對立

2、兩者的主要用戶糧倉,依然在 非一線城市 。

其實你會發現,早期的抖音真的有和快手,做差異化競爭。兩者產品定位完全不一樣,也正因為此,抖音後期得以在快手的弱勢區域迅猛增長。不過現如今兩者正慢慢走向大眾化,尤其是抖音已經瞄準三四線城市的市場,內容不再那麼高大上,很多偏低俗內容,以至於去年還被行政處罰。

而微視呢,更像是一個觀望者,目前看來真的就只是在搶占兩者市場,暫未看出明顯的差異化。

以下是來自企鵝智酷2018年《抖音&快手用戶研究報告》中關於抖音、快手消費者場景分析: 

結合以上,可以得出:

1、用戶使用快手和抖音多用來 打發無聊時間 , 飯後與睡前的成段時間 是典型的使用場景;

2、抖音用戶更愛刷 【推薦】 ,而快手用戶刷 【關注】 比例更高。

梳理競品功能架構,對於我們做一個新產品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對於老產品更是個優化迭代的參考。以下也是以抖音、微視、快手為例進行功能架構的簡單梳理:

由三者對比可看出:

1、微視的功能最多最雜,快手最簡單,抖音其次;

2、三者的核心功能,均為拍攝/發布、瀏覽視頻。

首頁視頻瀏覽模式:

從以上分析可看出,三者的瀏覽模式幾乎一致,都採用全屏循環播放模式。快手有幾點差異化:

1、右滑出現的是視頻列表的縮略豎版,抖音和微視則都是進入作者主頁;

2、快手在當前視頻會滾動顯示用戶評論,單擊則出現【暫停】圖標/進度條(大於30秒的視頻)

前面了解了快手的產品定位後,對於這兩點差異化就很容易理解了。快手 更重視「人」 ,這個「人」不僅僅是看視頻的人,還有拍視頻的人。所以左滑展示創作者的視頻列表,弱化了視頻的封面引導,即增加了作者作品的曝光率,又可以讓觀看者沉浸式瀏覽。

而抖音更 注重視頻質量 ,所以想看作者其他的視頻,也必須點擊到作者主頁,看到所有視頻封面然後挑選。當然,除了這一點,與其背後運營策略肯定也是有一定關系的(主頁有抖音小店,可加速作者變現)。

拍攝/發布流程對比:

依據以上操作流程來總結:

1、操作流程的復雜程度,抖音和微視是類似的, 操作簡單,易於上手 。快手相對來說操作流程 復雜 。

2、在功能設置上,微視的特效要略多於抖音,在「美化」方面微視加入了美體特效,還有歌詞字幕功能,這是微視的一大拍攝亮點。而快手的功能較多,快手有K歌功能和照片編輯視頻功能,這一點是不同於抖音和微視的。      

這個部分,建議只分析核心功能的交互體驗。如果想要詳盡到各個模塊,應該與交互設計師協作完成。

在開始之前,我們可以帶著這幾個問題去做:主要功能入口是否清晰明確?各入口間跳轉是否會迷失?最重要的內容有沒有直接展示?通過分析,看看競品的在交互設計上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我們是否可以做到更好。

假如:對方的產品的頁面布局比我們更舒適,更受用戶歡迎,那我們可以基於自己產品定位和品牌基因,考慮是否可以借鑒。

還是以抖音、微視、快手三大產品為例進行分析。

以上是抖音、微視、快手三者的主頁布局(原型),通過對比可得出:

在主頁上,無論是布局還是交互手勢,三者都非常 趨同 。有幾點明顯的差異是:

1、快手的導航,採用了安卓的 MD設計規范 ,將導航放於頂部,利用抽屜導航收起其他功能。這與快手的早期用戶定位有關,畢竟是主攻下沉市場,三四線城市用戶用安卓手機偏多。遵循MD規范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2、快手左滑切換出作者的作品列表(縮略圖)。這么做 用戶更加沉浸 ,並且增加了創作者其他作品的曝光率。而抖音與微視,左滑轉到作者主頁,相當於是引導用戶關注作者,增加的是創作者的曝光率,更符合其培養網紅/KOL的運營理念。

3、微視把點贊、評論、分享等功能圖標放在視頻底部,這個布局真的是有點迷之尷尬,非常非常 容易誤點 。而且,對於習慣抖音、快手(雖然也剛優化不久)的用戶來說,很不習慣。你本身就是搶人家市場來的,何必在這個地方增加用戶理解成本,建議早點改成右側。(除非微視老大覺得點贊、評論等功能並不重要,只想讓用戶好好看視頻,沉浸在裡面。)

以上只是舉例分析了抖音、微視、快手三者首頁的交互體驗,僅供參考。實際做的過程中,大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或產品迭代的需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是了。

視覺設計和交互同理,如果想要詳盡的分析,請與視覺設計師協作完成,他們肯定在這方面更專業。我們依然以抖音、微視、快手為例,講一講如何進行視覺設計的分析,先來看三者的LOGO設計對比:

抖音 的 logo 將品牌名稱首字母「d」與五線譜中的音符元素融為一體,並通過故障藝術手法體現出了「抖動」 的動感姿態,再配以黑色的底色,給人一種很炫酷的感覺。 

微視 底色則以漸變色藍紅搭配中間形似」播放「的標識,傳達出一種新潮的感覺。但是漸變色色調豐富容易引起視覺疲勞,這樣的設計相對更加小眾,不過也符合他們產品定位新潮炫酷。

快手 則以橙色為主色,加上很好識別的「攝像機」標識,給人清晰地傳達出快手是一款視頻軟體。其次,純色搭配,簡潔明晰的設計理念更符合前幾年流行的 APP 設計搭配,相對也沒有後期的 APP 的更加閃亮炫酷。

頁面的視覺設計對比:

由以上對比,可知:

整體來說,三者的視覺設計都做得還不錯,因為前期產品定位的緣故,快手在三者中,視覺設計偏簡單,不像抖音和微視高大上。而微視與抖音相比,很明顯的是,微視在動效方面,比抖音用心很多;圖標設計上面,給人的感覺也更加精緻、統一。 

商業模式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通常我們所說的與商業模式有關的說法很多,包括運營模式、 盈利模式、B2B模式 、B2C模式、「 滑鼠加水泥」模式、廣告收益模式等等,不一而足。商業模式是一種簡化的商業邏輯。用最直白的話說:商業模式就是公司通過什麼途徑或方式來賺錢。

仍然以抖音、快手為例,簡單分析三者在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上的差異:

運營模式:

盈利模式:

由以上對比,可知:

1、抖音在運營方面可謂下足了功夫,一路高歌猛進,短時間內起勢。相對來說,快手的運營較佛系,尤其是前期,幾乎是沒有運營(CEO宿華:沒有明星導向,不捧紅人,做一隻「隱形」的手)。2017年感受到了來自抖音的壓力,才開始正式發力開始做宣傳運營。

2、微視除了靠騰訊爸爸引流,最明智的舉措就是與央視大型晚會進行了合作。不過,抖音也不是吃素的,側面切入,與25家央企達成合作順利入駐抖音。

3、盈利模式方面,快手和抖音的盈利模式幾乎一樣,只是快手更依賴主播的直播打賞的五五抽成,而抖音更依賴信息流廣告。

4、微視在盈利模式上,對比前兩者顯得有點滯後。應該尚在找尋中,目前就算是接廣告也只是騰訊爸爸旗下產品的廣告。除此外,電商變現也正在孵化中。

下圖是三者月活數據對比,抖音作為後來者,已經超越快手,成為短視頻賽道的老大哥。而微視,商業模式還尚未成熟,有待摸索。

以上三個模塊,讓我們知道了如何對行業進行分析、如何選擇競品、如何對競品進行對比分析。最後一個步驟,我們需要從以上所分析的內容,得到有利於我們產品的策略或方法,包括發展戰略、營銷策略、迭代策略等等。

分析的方法論有很多種,最常用的是 SWOT分析法 ,此外還有4P/4C理論、PEST理論(常用來分析宏觀環境)、波特五力模型、波士頓矩陣(又叫四象限分析法)等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場景和不一樣的作用。感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查一查這些方法論的使用案例,或者私下交流,這里就不做過多的探討了。

以抖音為例,針對其他兩款競品進行SWOT分析:

從以上分析,我們得到4個發展戰略:

SO 戰略

1、利用強力的智能演算法,以及有效的運營模式優勢,增強內容的質量,在短視頻這個風口下,快速佔領用戶群,搶占市場份額

2、利用當下龐大的用戶量,提高產品本身在短視頻領域的市場競爭力

3、利用母公司本身的資金支持,加大運營力度對產品的設計、運營及 UGC、PGC 等內容的質 量提升

4、利用目前廣告商的青睞,不斷嘗試商業化變現方式

WO 戰略     

1、在短視頻風口市場,優化自身的智能推薦演算法,優化用戶的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用戶的防流失機制,提高產品競爭力

2、建立更加貼近用戶的運營架構,優化自身產品短視頻流量的分發機制

3、加強 PGC 運營,建立平台,並嘗試從 PGC 作者及廣告商的商業化運作

4、激勵更多普通人創造內容,沉澱社交關系

ST 戰略

1、利用技術演算法優勢、運營優勢,繼續增加產品競爭力,從功能、運營方式等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搶占市場份額,增強產品在終端用戶的影響力,給騰訊和阿里系同賽道產品製造壓力

2、研發演算法審核機制,規避政策風險

3、利用自身的技術運營等優勢,搶佔大量的市場份額

WT 戰略

1、優化推薦演算法提高用戶粘度,建立技術壁壘

2、做市場下沉,搶奪三四五線城鎮用戶

3、聯合多流量平台,實行異業聯盟政策,增強在終端的影響力

4、完善質量把控機制,防範有關政策風險 

根據產品的當下的發展階段,選其中一個作為發展戰略落地執行。實際分析過程中,我們會根據不同的需求,獲得相應的結論。

古人有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分析別人的產品是為了指導自己的行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為了分析而分析, 要帶著目的去分析,最後一定要總結出行動點。

最後,我將今天分享的內容整理如下,大家可以參考這些點去做競品分析。

一定要帶著問題、帶著疑惑去分析。如果你想套模版,真的沒必要。做競品分析對於了解整個行業動態非常有幫助,基本上你做下來了,整個行業的玩法、規則等都會大概清楚了。然後想要用什麼樣的打法,就看你目標是什麼了。

㈣ 產品經理基礎:競品分析

小時候都聽過田忌賽馬的故事,田忌聽取了孫臏的建議,用自己的下等馬與對手的上等馬比賽,輸一局;而後用自己的上等馬與對手的中等馬比賽,贏一局;最後用自己的中等馬與對手的下等馬比賽,再贏一局,最終以二比一贏得比賽。田忌在明知自己的馬不如對手的馬的情況下,利用策論贏得了比賽,這裡面就蘊含著一個道理,就是知己知彼方能獲勝。在商業領域里,「知己」需要關注產品自身的商務模式,那如何做到「知彼」呢?答案在標題中已經給出——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看上去是一個相對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即使是一個產品新手,也可以通過體驗競品輸出一份體驗報告,再把自身產品和競品進行功能比對、性能比對,提出誰更具有優勢,然後把體驗報告當做競品分析報告交差。但其實競品分析還需要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找到自己產品如何打敗競品的方法,找到與競品的競爭方式。如今互聯網紅利期已過,幾乎所有的產品都面臨著如何與競品爭奪資源、爭奪市場的問題,在眼下的紅海市場里,找到產品的競爭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文前半部分談談競品分析的方法,後半部分主要來談一談做過競品分析後,如何確定產品與競品的競爭方式。

一、如何進行競品分析

筆者對競品分析拆分為四步:明確目標、選擇競品、收集信息、輸出報告。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就是在做競品分析,例如有個朋友讓你幫忙推薦一款車,你一定是先問想買SUV還是轎車,想用這個車來干什麼,預算是多少,其實這個時候你就是在明確目標;而後你會鎖定幾個品牌,幾款車型,這個時候就是在選擇競品;接下來一定是要找出不同車型的配置,如果你是一個老手,可能配置就在腦中,否則就需要到網上去收集資料,這時相當於在收集信息;最後你會告訴朋友,推薦哪款車,原因是什麼,這時相當於在輸出競品分析報告,只不過是口頭的報告而已。

1.1 明確目標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面講到,高效能人士應具備「以終為始」的習慣,翻譯成產品經理的語言就是做事情應該具備目標思維。做什麼事都要提前知道目標,競品分析當然也一樣,對於常規的競品分析無外乎是為了兩種目標,「知彼」或「改己」。「知彼」即了解競品,了解行業動態,「改己」就是學習競品,修改自身產品。有句話說「產品經理最大的需求來源是競品」不是沒有道理的,競品所做的功能已經經歷了市場的考驗,大概率是准確的需求,所以競品做了什麼,跟著做一是保障不會掉隊,二也可以省去了自己挖掘需求再經過市場驗證的過程。

目標一:了解競品

了解競品就是在了解競品的功能,自己產品與競品有何差異。TO B產品經理需要經常接觸客戶收集需求,客戶在交談過程中一定會問到你的產品和某某產品的功能點相差不太多,你們之間的差異是什麼。如果自己對所問到的競品不是太了解,會顯得自己的業務能力不強,影響客戶對產品及公司的好感。當然TO C產品經理也同樣需要了解競品,了解競品的功能,做到「知彼」的目標。

目標二:了解行業動態

在任何一個行業里,都會存在一個很大的威脅——潛在競爭者,如果只是自己埋頭做產品,對行業的整體情況不了解,勢必會有一天被「黑天鵝事件」所顛覆。提前了解行業動態,可以在黑天鵝事件發生前就做出預判,改變產品的方向,避免被新興技術突然顛覆。

了解行業動態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可以提前知道競爭者在哪些領域有所作為,發現產品可以突破的新領域。例如國內時下有兩款做身份認證的產品,eID(網路電子身份標識)和CTID(網證),如果你是eID的產品經理,在做CTID的競品調研時發現,CTID在民宿短租領域有了落地案例,從中就可以看到一個市場信號——民宿短租領域的入住者身份核查監管在加強,證明身份認證產品在民宿領域將會有新的市場,需要抓住這個新興市場的紅利期。

目標三:學習競品

提到學習競品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說這不就是抄襲別人嗎,抄襲怎麼可能做出來顛覆性的產品。前文我們提到過一句話「產品經理最大的需求來源是競品」,其實實際情況是需求多數是來自領導、來自前端銷售,那麼領導的需求是哪來的,一大部分原因可能是看到了別人的產品這么做了,而提出的需求,歸根結底需求還是從競品裡面挖掘到的。《讓大象飛》裡面有一個觀點,產品創新並不只是大眾所想的那樣都是來自於技術創新,有很大部分都是在借鑒前人, 模仿並不可恥,模仿是創新的起點。

學習競品我們可以學習到什麼呢?不僅僅是產品的功能設計,交互設計,還要留意競品的推廣模式,背後的盈利模式及產品規劃等。有很多時候仔細挖掘競品是可以看到競品規劃路徑的,競品規劃路徑可以從競品公司的專利情況,公司的招聘情況等信息中分析出來。例如小米公司的指紋識別專利,在推出指紋識別手機之前就已經公布了,就說明著小米馬上要推出相應的產品。具體的競品信息收集途徑後面就會寫到,產品經理可以自己根據行業情況挑選適合的競品查詢方式。

 

1.2 選擇競品

制定好競品分析的目標後就要著手選擇競品,普遍競品可以分為三種,直接競品、間接競品和潛在競品。直接競品如外賣平台餓了么和美團外賣,產品的用戶群體和核心功能都相同。間接競品如外賣平台和速食食品(如泡麵),產品的用戶群體相同,但表面來看功能不同,其實核心解決的是相同的本質需求;還有另外一種間接競品就是占據了用戶相同場景下的時間,屬於時間競爭者,如用戶在做地鐵時,可以看信息流產品,也可以看視頻,同樣可以玩游戲,信息流、視頻、游戲此時就成為了競品。潛在競品如AR產品和差旅產品,差旅產品的部分用戶是商業人士,解決的是商業人士與合作夥伴之間的面對面溝通需求,那麼AR行業未來就可以滿足此部分用戶的需求,把參會人員都投放到一個虛擬會議室裡面,以達到面對面溝通的效果,因此AR未來就很有可能成為差旅產品的競爭對手。

如果競品分析的目標是學習競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選擇直接競品來「抄」,如果是TO C類的產品哪怕不和你有競爭關系的產品也可以拿來借鑒交互和頁面的設計,這就需要產品經理平時有大量使用產品、分析產品的經驗了。如果競品分析的目標是了解競品,那就要從直接競品和間接競品中挑選分析的對象,如果競品分析的目標是了解行業動態,那就要需要把直接競品、間接競品和潛在競品盡可能的分析全面,以得到准確的結論。

直接競品

目標用戶相同,功能相同。

間接競品

第一種:目標用戶相同,功能不同,但解決了用戶相同的本質需求。

第一種:目標用戶相同,功能不同,但在競爭用戶同一場景下的時間。

潛在競品

目標用戶相同,功能不同,但可能未來會解決用戶相同的本質需求。

1.3 收集信息

明確了需要進行分析的競品,就要開始收集競品的信息。收集競品信息的途徑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直接獲取,該途徑低成本且高效率,如登錄競品的官網、試用競品,獲取的信息既多又快。第二種是搜索獲取,通過渠道搜索獲取競品信息,該途徑效率稍微差一些,如通過新聞報道獲取信息。第三種是自己動手,需要獲取到的信息無現成的信息,需要自己動手整理,如通過用戶訪談,合作夥伴交流等方式收集信息。

直接獲取

直接獲取可以去競品的官網、微博、公眾號等渠道查詢官方的產品信息,行業動態,落地領域等。例如身份認證類產品,可以直接到eID、CTID的公眾號或主營eID、CTID產品的企業公眾號里獲取信息,了解行業動態。競品分析還有一個必經的環節就是去試用競品,了解競品的交互、功能等直觀的信息。

直接獲取競品信息的渠道總結:官網、官方微博、官方公眾號、廣告、介紹、發布後、白皮書、競品試用。

搜索獲取

搜索獲取競品信息的方式要稍微麻煩一些,從網路上收集競品的碎片化信息,在進行整理。例如身份認證類產品,可以到行業內的垂直社區——移動支付網來查詢一些資訊及新聞報道。還有一種容易被忽略的收集方式就是去網路指數、谷歌趨勢等網站查詢用戶對該領域的關注度,產品重點關注點等信息。

例如eID(網路電子身份標識)和CTID(網證)在網路指數上顯示,eID的關注指數一直要優先於CTID一些,說明eID更占據用戶的認知,如果細看還可以發現近一個月廣東省的CTID搜索量與eID相差不大,如果有心的話就可以重點查詢一下CTID在廣東省是不是成立了新公司或者有新的項目落地。

搜索獲取競品信息的方式還可以去通過查看競品公司的專利獲取到一些咨詢,像前文提到的小米公司的指紋識別專利在推出指紋識別手機之前就已經公布了,就說明著小米馬上要推出相應的產品。像專利這種競品信息收集途徑著實耗時,並且效果可能沒那麼直接,簡單講就是效率低,不如其他方式那麼高效,但如果想輸出一份有深度技術含量的競品分析報告,建議大家還是不要怕麻煩。

搜索獲取競品信息的渠道總結:新聞報道、企業高管微博、招聘信息、網路指數(用戶關注產品趨勢)、淘寶指數(用戶購物趨勢)、谷歌趨勢(行業發展趨勢、網站流量)、優酷指數(視頻營銷趨勢)、用戶論壇、公司財報、融資及收購情況、競品專利。

自己動手

有很多時候,想獲取的競品信息在網路上根本就收集不到,這時候就需要自己動手整理了,有點相當於要自己寫一篇資訊文章了。例如TO B類的產品,可以偽裝成客戶,打競品公司的客戶服務電話來咨詢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略顯不太道德);不太成熟的產品,可以利用反編譯對方的apk文件,看看競品裡面用到了哪些技術(這個超出了產品經理的工作能力范圍)。

自己動手獲取競品信息的渠道總結:實地考察、用戶訪談、公司跨部門同事交流、問卷調查、客服、競品合作夥伴交流、反編譯。

1.4 輸出報告

競品分析的最後一步就是要輸出競品分析報告,競品分析報告並不是體驗報告,羅列出自身產品和競品的功能比對、產品的優劣勢,更重要的是談及產品經理自己的想法,提出產品的策略和行動計劃。競品分析報告可以從以下幾個分析維度來完成:

商業維度 :用戶細分、滿足的需求、產品功能、使用場景、推廣模式、盈利模式、產品優勢等。

用戶維度 :用戶體驗、產品包裝、性能、價格、安全性等。

宏觀維度 :技術情況、發展狀況、團隊背景、規劃情況等。

競品分析報告還有重要的一環就是提出產品的策略和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無非就是兩種,一是如果我們處在領先地位,如何保持住當前的領先地位?二是如果我們處在落後地位,如何趕上領先者,甚至超越領先者。關於此部分具體的方法參見之前的文章《小企業的產品如何以小博大,突破巨頭的束縛》,後續也將繼續分享,歡迎大家訂閱公眾號(產品工具箱)。

㈤ 理解產品的競品分析

一款產品從無到有,在實現它的每一個步驟中,都有著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做,

每一步都有不少報告讓我們去撰寫,例如競品分析報告。

競品分析是什麼?

作為新人我們為什麼要去做,如何去做?

競品分析是對產品從業人員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之一,它是指對競爭對手產品的的分析

參考「競爭者分析」的描述,我們可以將競品分為以下幾類:

1、 直接競品:相同的目標市場和目標用戶,與我們是直接的競爭關系;

2、 潛在競品:不同的目標市場,相同的目標用戶。雖然市場不同,但在時機成熟時,這類競爭對手會選擇橫向發展,侵入我們的目標市場;

3、 間接競品:相同的目標市場,不同的目標用戶。前期發展中這類對手對我們的威脅較小,但當市場區域飽和的時候,我們也會不得不面對他們的挑戰。

作為新人來說,在初入行業的時候,競品分析的撰寫似乎就是我們的主要工作之一。通過對競爭對手的產品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建立對產品的「感覺」和對市場的「敏銳」。

可以說,競品分析是我們向更高層次產品經理進階的一個重要台階。

價值是通過對比顯現出來的。

在進行市場調研與分析的時候,當我們找到目標市場,發現目標用戶需求的時候,不能立馬就埋頭苦幹,這時候進行競品分析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1、 更准確的了解目標市場的競爭現況,判斷市場是否值得進入,我們是否有能力進入

2、 研究競爭對手產品的發展現狀與市場發展動態,找到我們自身所處位置(是市場追趕者還是率先進入者,或者是市場補缺者、挑戰者)

3、 掌握對手的戰略目標與運營策略,了解競爭對手產品的功能特點,可以幫助我們尋找產品的突破點,尋求產品差異化

4、 學習競爭對手的發展歷程,避免在自身產品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陷入不必要的坑

1、 確定目標

多想幾個為什麼,要想明白我們為什麼要進行競品分析,為了達到什麼目的:

為了驗證產品可行性?還是為了優化產品本身?或是尋找產品的突破點?

一篇分析報告一定要有一個結果。

在分析產品之前,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分析目標,要讓閱讀我們分析報告的人很直接的就了解我們分析的用意,不要為了分析而分析。

2、 確定競品

對競品的選擇可以說是最基本,但也是重要的。它不僅考驗了我們對自身產品的理解程度,也考驗了我們對市場其他產品的關注程度。

所以平時多用產品,多進行分類總結,這樣在我們要進行競品分析的時候,很容易就能聯想到產品屬於哪一個類型,類型的代表產品有哪些。

最終通過確定競品的目標市場和目標用戶,與我們本身產品定位一致的產品就是我們的競品。

3、 搜集數據

a) 競爭對手的官網、微博或微信公眾號

b) 網路指數、淘寶指數、ASO100等網站

c) 艾瑞咨詢、比達咨詢、易觀智庫等咨詢媒體

d) 競爭對手的年度/季度財報

e) 對手的行業新聞,虎嗅、36kr、知乎等網站

除此之外,許多微博大V和微信公眾號都在發布各種數據統計,平時多關注一些,多保存一下,肯定有用得到的地方。

4、 競品分析

我們可以從產品體驗的五要素(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運營策略、商業模式、市場背景&行業發展等方面來進行分析,其中五要素中的內容主要包括:

戰略層:產品目標和用戶需求,如產品定位、目標用戶等內容

范圍層:功能規格和內容需求,如主要功能、核心功能、流程設計等內容

結構層:交互設計與信息架構,如用戶流程、功能架構等內容

框架層:界面設計、導航設計和信息設計,如操作情況、跳轉、標簽等內容

表現層:感知設計,如界面布局、排版、顏色等內容

競品分析在產品經理的職責中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其作用簡單來說就是:

「了解市場、了解對手、了解用戶」

而想要寫一份好的分析報告,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客觀公正

2、結合場景進行多角度說明

3、緊跟市場動態

4、內容簡潔易懂

㈥ 如何進行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是產品經理重要的基礎技能之一。

智測優聘給大家分享一個詳細的競品分析思路(匯報的時候反著來):

1.競品分級

可分為核心競品,重要競品,一般競品。

2.競品基礎結構分析

競品基礎機構主要包括信息架構(IA),功能(feature),交互(interaction)三個部分。

2.1 信息架構(IA)

又可以細分為信息流程,界面層級,界面布局三大部分。

2.2 功能(feature)

推薦一個全功能列表統計方法。

(註:一般功能分級不要超過三級;功能梳理一定要細致全面不能丟落)

2.3 交互(interaction)

只需要根據需求進行重點分析即可。同時利用截圖可以直接進行高保真的交互分析,而不必進行低保真圖還原。同時高保真圖能有效結合界面布局進行分析。3.競品核心策略分析

3.競品核心策略分析

3.1 產品定位

可藉助歷史版本介紹、啟動引導、版本對應的用戶商店評價進行分析。

3.2 運營策略

主要側重於對應產品定位下的運營手段,品牌策略的相互結合。

3.3 盈利模式

產品獲得錢的方式大體就是三種方式:

1)向投資人要錢。例如融資。

2)向廣告主要錢。例如廣告位/廣告投放/代理OR自己。

3)向用戶要錢。例如會員費/入住費/課程費等等。

4.產品的行業發展&分布

可以從AppStore排行榜下手,做便簽競品分析,提取行業的細分點,然後將競品歸納到相應的細分定位上。

5.結合用戶&市場總結整體趨勢

競品分析一般還會和相應的用戶分析報告,市場分析報告,進行綜合分析,相互佐證。

㈦ 如何做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主要是做競品基礎數據管理、競品流程管理、競品分析、競品展示,而重點在競品數據結構的搭建和競品分析管理。

方法:

(1)客觀分析

即從競爭對手或市場相關產品中,圈定一些需要考察的角度,得出真實的情況,此時,不需要加入任何個人的判斷,應該用事實說話,主要分析市場布局狀況、產品數量、銷售情況、操作情況、產品的詳細功能等。

(2)主觀分析

這是一種接近於用戶流程模擬的結論,比如可以根據事實或者個人情感,列出對方門店的優缺點與自己所銷商品的情況,或者競爭對手競品與自己產品的優勢與不足。這種分析主要包括:用戶流程分析、產品的優勢與不足等。

(3)競爭對手的銷售商品類別分析

競爭對手和周邊門店的商品類別銷售數據對商品的銷售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一家做時尚休閑服飾品牌的商店,商品類別非常廣泛,而隔壁有一個定位與自己完全相符的專業牛仔品牌專賣店。這時自己的牛仔服飾銷售數量肯定會受到沖擊,那麼在訂貨管理中就要避開與之相近的牛仔款式,而挑選與之有一定差異的牛仔款式,並減少牛仔服飾的訂貨數量。

(4)競爭對手的促銷調查與分析

競爭對手和周邊門店的促銷對自己的銷售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這一點在現今的百貨商場銷售中顯得尤為突出。曾經有兩個相鄰的定位相似的百貨商場,在節日的促銷戰中,A商場制定了"滿400減160,滿800減320"的活動,B商場得到這一情報以後馬上制定對策--"滿400減160,滿600減180,滿800減320"。

這兩個看似相同的促銷活動,卻讓B商場在此次活動大獲全勝,因為雖然其活動力度完全相同,但由於此時商場內的服裝大部分吊牌價格均在600~700元之間,這讓B商場的活動更有優勢。這不得不說是對競爭對手促銷方案的調查而起的作用。

所以,在經營過程中,對於促銷手段的調查應該進行合理的分析,同時應該注意揚長避短,注意發揮自己的優勢,最終達到最佳效果。以上商場促銷的案例就充分說明了這點,不僅要注意分析競爭對手的促銷手段的方法,還要分析自身的產品及價格體系,同時還要考慮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及消費習慣……只有將各種數據進行有效的綜合分析,才能達到最終的活動效果,贏得市場先機。

㈧ 怎麼做競品分析,他的意義是什麼

做競品分析,首先要了解,我們自身有什麼優勢和劣勢?我們要與哪些品牌競爭市場?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可以從品牌監測入手,快速了解主要競爭格局,深入地對品牌進行復盤,進一步評估品牌形象、推廣質量。
從自身品牌的定位可以了解到相似品牌,也就是競品在市場中的表現,從而通過了解多品牌的競爭格局,分析競品的優缺點和對細分市場的滿足情況,因材施教作出分析,填補未滿的細分市場。
簡單來說,就是在了解同類競爭品牌的情況後,結合自身的優缺點去做競品沒有做到的事情。

㈨ 產品競品分析怎麼做

競品分析的維度既要有產品「看得見」的部分,比如產品做得怎麼樣(功能、用戶體驗設計等),還得有產品「看不見」的部分,比如為什麼這么做(產品定位、目標用戶、盈利模式等)、如何做到(產品背景、技術、運營策略等)、未來打算怎麼做(版本迭代等)。

接下來,喜妹統計了十個競品分析的維度,咱們一一來講~

市場現狀、發展趨勢
競品分析首先要對整個市場進行研究,看看市場目前的發展情況和未來盈餘的空間有多大,分析有沒有加入的必要等。
我們可以在網上找一些行業分析報告、產業鏈信息等,例如:艾瑞咨詢、易觀、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等。這些報告會涵蓋行業發展現狀、發展趨勢、政府最新政策和所佔的市場份額等,幫助我們透過市場分析,了解整個市場情況,形成對未來的判斷和預測,制定或調整自己的戰略規劃。

數據表現、市場認可度
在分析市場數據和用戶認可度時,我們可以從軟體排名、下載量、用戶評價、付費用戶數和市場份額等多種數據去分析競品在當前市場處於什麼位置、我們的產品和標桿產品之間的差距在哪裡等。
通過數據所展示出來的信息和差距,我們可以具體分析我們的產品如何突破或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提高,還可以制定一個追求的目標。
關於軟體下載量和用戶活躍數量,咱們可以從酷傳、網路指數、企鵝智庫、CNNIC或Questmoble查到,但有的可能需要付費。

產品背景
我們在分析競品時,很容易只在乎數據而忽視其背後的公司,不同公司開發出來的產品肯定是不有一樣的。公司的資源優勢、技術背景、文化信念、產品團隊,都對產品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喜妹舉栗子:在QQ音樂剛推出時,市面上其實已經有了同類型的音樂播放器,但QQ音樂有了騰訊的優勢資源加持,在獲取音樂版權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產品定位、目標用戶
我們需要通過競品的宣傳語(slogan)、產品目標和上線時間等,找出他們的產品定位進行歸納,分析競品的目標用戶和用戶需求的異同。
由此我們可以策劃或調整自己的產品的定位和目標,設定目標用戶,根據用戶畫像和特徵等進行用戶分析,從而更好的做出用戶想要的產品。

業務邏輯、產品結構
關於競品的業務邏輯和產品結構,基本依賴於我們對競品的實際體驗和研究,梳理出業務流程邏輯圖,從而對比競品的業務運轉方式、商業模式和功能安排等,找到差異。
我們需要了解到競品在業務運轉過程中涉及哪些角色、相互的關系,用戶操作的方便程度、的流程邏輯、分為哪些步驟和環節?
通過了解競品獨到的業務模式,我們可以分析出該業務模式需要什麼樣的基礎、資源或技術等。如果競品的用戶引導和功能展示做得很好,那我們可以考慮進行學習借鑒,對自身產品的結構設計和流程邏輯進行優化。

功能對比、技術維度
功能對比是可以區別產品,且拉開產品層次的。我們需要親自體驗競品,快速了解競品的主要功能,拆解核心功能,結合具體的用戶場景和目標用戶來分析:用戶在什麼場景下會使用該功能?該功能滿足了用戶多少需求,用戶認可度如何,背後隱含的價值有多大?
技術維度主要是研究產品採用了什麼核心技術來提升用戶體驗感,該技術是否申請了專利、是否有技術壁壘等。

交互設計
我們需要分析競品所使用的交互設計,主要功能入口是否清晰明確?各入口之間跳轉是否混亂容易迷失?重要頁面是否有直接展示?
除了通用的設計准則外,是否有什麼創新,是否更受用戶歡迎,有什麼設計是我們可以基於自己產品的定位和基因去借鑒的。

視覺設計
視覺風格分析可以分為很多的層面,比如字體、圖標、配色、排版和banner圖片等。有些軟體產品的視覺設計看著就很高級、有逼格,但有些就有點low。
在視覺設計時,我們需要注重細節。比如蘋果官網的設計看著很簡單,但他們的排版對每一個像素都有要求,差一點可能就會導致整體不協調。

運營策略
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不少脫穎而出的產品主要是靠運營。
對競品的運營策略分析,主要基於產品定位下的不同階段的運營手段和品牌策略。我們可以關注競品的用戶運營、活動推廣、新媒體運營等,了解其動態和發展,思考我們自己的產品未來的市場推廣策略。

版本迭代
我們可以通過對比競品的版本迭代和演化路徑,找出其關鍵的時間節點和版本更新情況,結合他們當時的運營手段,分析背後的原因,預測期未來的發展,從而獲得自己產品的啟發和借鑒。

我們做競品分析是為了分析自己的產品情況,學習競品的長處、規避短處,換成用戶的角度去思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它們。

競品分析的維度需要結合分析目標和關鍵成功因素等來選擇,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要選擇最重要的幾個維度深入分析,從而得到對我們自己的產品有價值的結論。

㈩ 如何做軟體產品的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即為自己的產品與競爭對手的產品的比較分析。這其中包括對產品的定位、功能、優劣勢、用戶體驗、市場份額及發展前景的對比分析。我想在這里談一談我怎麼做軟體競品分析的。

第一步、使用xmind或excel列出自己產品的定位及功能。在使用不同的工具,企業產品的定位及功能的時候,可能會存在不同維度。當然,在談到產品的定位的時候,必然是從頂層設計以及未來產品的發展前景去定位的。比如說你有一個圖片軟體,你是想把它定位成美圖秀秀一樣的社交類軟體還是說你想定位成小紅書一樣的UGC一樣的購物軟體。對於同一類型的產品,對發展前景不同的設計,也會造成對產品定位的不一樣。

在一些工具上列出自己產品的定位以及功能,可以幫助確定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對手。當然這其中產品的定位在產品的不斷設計中也會有一些改變,所以在這確定競爭對手的或事項中關注同功能產品,不同定位也是有必要的。

第二步、對比產品的優勢與劣勢。在對比產品的優勢與劣勢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普遍使用的是SWOT。 所謂的SWOT,也就是產品的優勢、弱勢、機會及威脅。在使用這項分析的時候,綜合了產品各個方面元素,包括用戶體驗,功能優劣勢。有時候甚至可以使用excel對單個功能進行分析對比。在使用這項技能進行對比分析的時候,有的時候可以做的很詳細,有的時候可以做的簡略,所謂的詳細,也就是如何對單個功能進行對比分析; 簡略的分析也就是說對於產品的定位以及概括性的功能做一個分析。比如我曾經做過一個內容伺服器的競爭分析,在這項分析當中,我對於當前產品的各個功能做稍詳細的對比分析。如下圖:

第三步、通過各大平台的分析報告了解各競爭對手的產品的市場份額。很多時候在網路以及谷歌上面可以查到一些數據分析的報告,以及一些市場分析研究。通常情況來說,很多報告都是需要支付一定費用的。當然,如果面對市場不同,相對來說所查的資源也是不一樣的。通常情況下我使用的是以前在國外留學的時候到學校的機構的網站去查詢一些數據。通常我會站在全局去看,首先通過全球的數據去看該類產品的機構的市場份額,同時看該類產品的產品前景在不同的公司當中所呈現的形態。不管說你的產品面對的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我認為多了解一下同類產品是有必要的。這樣的了解可以讓你在做產品的時候有更多的聯想做出更出色的產品。

閱讀全文

與競品分析怎麼選取產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龍崗市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557
如何獲得癌症發病數據 瀏覽:955
現在市場生豬什麼價 瀏覽:503
圖文信息處理技術專業怎麼樣 瀏覽:65
山西素肉技術培訓多少錢 瀏覽:907
蘋果手機微信怎麼逐條回復信息 瀏覽:703
如何靜止電腦程序開機自啟 瀏覽:630
浙江金華交通技術學院有哪些專業 瀏覽:52
我的世界什麼東西都可以交易 瀏覽:916
皇茶什麼加盟代理 瀏覽:366
南寧龍屯農貿市場是哪個開發商的 瀏覽:809
如何查看會展信息 瀏覽:745
華港燃氣公司客戶信息怎麼看 瀏覽:893
小程序我的訂單如何隱藏 瀏覽:573
岳西有哪些名牌產品 瀏覽:279
微信運動如何顯示小程序 瀏覽:436
工廠技術員考核表怎麼寫 瀏覽:353
程序員和架構師哪個好 瀏覽:589
代理的價格表叫什麼 瀏覽:515
蝦皮用erp系統如何上傳產品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