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中國的水果滯銷
部分水果滯銷原因分析
滯銷的水果品種主要是香蕉與柑桔,香蕉、柑桔類滯銷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近年水果種植面積及產量急增,導致個別品種產能過大。據自治區統計局統計,2014年廣西柑桔類面積及產量達到了434萬畝和472萬噸,分別比2010年增加86萬畝和158萬噸,分別增長24.71%和50.8%;2014年蕉類面積及產量則達到了168.91萬畝和288.72萬噸,分別比2010年增加42.23萬畝和80.77萬噸,分別增長33.33%和38.84%,而水果的消費群體和消費量並未見增加。
二是今年全區水果普遍豐產。預計廣西2015年水果產量將達到1350萬噸,比2014年增加117萬噸,增長9.46%,人均有果預計達到280公斤,比上年增加20公斤,增長7.7%,全區人均有果是我市的3.11倍,防城港市水果滯銷主要是受到廣西其他地市水果的沖擊。
三是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受經濟下行影響,居民普遍反映收入不穩定,收入迫使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受到嚴重壓制,是導致水果滯銷的根本所在。
四是水果集中上市,70%的水果成熟期集中在第四季度,造成水果鮮銷壓力大,果農間相互壓價傾銷。
五是近期雨水偏多,造成果實脫落、品質不好和爛果,也給採摘帶來諸多不便,同時,果園道路彎多窄小,下雨天影響了水果的運輸,此外,水果分級包裝、運輸成本大,導致上門收購水果的客商少。
六是出口形勢偏緊,外銷難度大。我國對於出口水果要求必須通過檢驗檢疫部門的產地認證,而我市在這方面工作起步較晚,導致出口越南等東盟國家的水果受阻較為明顯。
七是四會柑品種主要是通過加工成果皮後銷售,產品主要銷往廣東,由於廣東近年來四會柑面積也發展較快,客商因找到了更具優勢的供貨地而就近收購,導致四會柑滯銷價格下跌。
2. 農產品按不同標准可分為哪些種類,滯銷的原因及解決方案
按加工程度可分為初級農產品和加工農產品,初級農產品是指以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為主的產品;加工農產品是指那些必須經過某些加工環節才能食用或使用的產品。按特殊程度可分為普通農產品和名優農產品,普通農產品指常見的農產品,如高粱、花生、玉米等;名優農產品指經濟效益顯著,成為當地有品牌、有標識的農產品。
一、農產品品牌按不同標准可分為哪些種類
1、按照加工程度劃分
(1)可分為初級農產品和加工農產品。
(2)初級農產品是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產品,不包括經過加工的產品。包括穀物、油脂、農業原料、畜禽及產品、林產品、漁產品、海產品、蔬菜、瓜果和花卉等產品。
(3)加工農產品是指必須經過某些加工環節才能食用、使用或儲存的加工品,如消毒奶、分割肉、冷凍肉、食用油、飼料等。
2、按照其特殊程度劃分
(1)可分為普通農產品和名優農產品。
(2)普通農產品是指平常見到的農產品,如如高粱、稻子、花生、玉米、小麥以及各個地區土特產等。
(3)名優農產品是指由生產者志願申請,經有關地方部門初審,經權威機構根據相關規定程序,認定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顯著、質量好、市場佔有率高,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主導產業,有品牌、有明確標識的農產品。
3、按農產品基因形成的方式劃分
(1)可以分為轉基因農產品和非轉基因農產品。
(2)轉基因農產品是指利用基因轉移技術,即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另一些生物的基因上,進而培育出人們所需要的農產品。
(3)非轉基因農產品是指不含有任何轉基因成分的農產品或者含有轉基因總量極低的農產品。
二、農產品滯銷的原因及解決方案
1、農產品滯銷的原因
(1)農產品自身的屬性
農產品的周期性一般比較固定。在收獲的季節會集中上市,瓜果蔬菜等不易貯存的農產品需要盡快賣出,同時農民為了回收資金以便於再生產,加上流通緊張的問題,大量的供應會壓低價格,造成“賣難”的現象。
(2)短暫性的供大於求
當某個農產品的產量大於需求,也就是農產品的價格下降幅度大於增產幅度,就出現了豐產不豐收的現狀。
(3)農產品種植的盲目性
農民生產的盲目性問題是農村經濟發展中一直存在的問題,當某種農產品出現賺錢效應的時候,大多數人就會一哄而上種植這種產品,結果導致這種產品的嚴重供過於求;當某種產品虧損的時候,多數人又都大量減少甚至停止該種農作物的種植,結果導致該種農產品供不應求,價格暴漲,這樣的價格暴漲暴跌,使農產品陷入一個周期性循環。
(4)缺乏品牌意識
在農村,能夠意識到品牌問題的農民寥寥無幾,這也是為什麼農村不管豐收與否,農民都很難賺到錢的原因所在,只靠銷售原材料的銷售方式,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價格的競爭。農村基本是包產到戶的生產方式,每一戶人家種植的農產品的規模都是有限的,銷售的時候各自為戰,無法進行品牌的統一宣傳,另外政府在這方面也缺乏有效的引導,這些原因最終導致了多年來農產品始終賤賣的現象。
(5)運輸成本高
不斷飆漲的燃油價格,造成蔬菜運輸成本增加,還有高速公路過於密集的收費,都加大了蔬菜流通環節的成本,加劇了蔬菜滯銷。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物流規劃不合理,流通環節過多,導致迂迴運輸、長距離運輸,流通費用過大,這也是導致蔬菜生產價格與銷售價格懸殊的重要原因。
2、農產品滯銷的解決方案
(1)低成本高品質
價格是市場競爭的法寶,同品質的農產品價格低的,競爭力就強。生產成本是價格的基礎,只有降低成本,才能使價格競爭的策略得以實施。要增強市場競爭力,需要實行低成本低價格策略。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優質優價正成為新的消費動向。要實現農業高效,必須實現農產品優質,實行“優質優價”高產高效策略。
(2)提前掌握信息
種植之前,農戶必須了解市場供求信息,學會錯位看市場,不要盲目跟風。除大宗糧食類農產品外,盡量選擇獨特、稀少、珍貴的品種,這樣才可以保障自家產品的競爭力。
(3)規模效應
加入農村合作社,與廣大農友們抱團合作,建設穩固的直通的農產品銷售渠道。既降低運營成本,有便於產品安全可溯。農戶們還可藉助農業會展,推介自己的品牌、形象,與終端消費者直接溝通,了解本行業最新產品動態和行業發展趨勢,得到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
(4)反季節化策略
由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與市場需求的均衡性的矛盾帶來的季節差價,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要開發和利用好這一商機,關鍵是要實行“反季節供給高差價賺取”策略。實行反季節供給,主要有三條途徑:
①盡可能使產品提前上市。
②通過科學手段,使農產品銷售期可以延長,讓生產旺季銷售變為淡季銷售。
③開發適應不同季節生產的品種,實行多品種錯季生產上市。
(5)特殊性
因地制宜的選擇品種並根據當地自然條件耕種。這樣除了可以讓農戶朋友生產出來的產品具有當地特色,利於營銷之外,也降低了在耕種過程中的風險。
3. 超市一般什麼貨品滯銷嚴重
常溫食品類的商品超過30天(含)、非食品類的商品超過60天(含)未銷售,即是滯銷商品。
滯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zhì xiāo,是指市場的產品上因為一些原因不受消費者歡迎而導致銷售速度極慢。
4. 中國每年滯銷的農副產品多不多
很多,比如今年廣西的柑橘。河南的生菜。
這個具有偶然性,也許今年這里這種產品滯銷,明年就會變成另外的地方另外的品種
5. 水果滯銷應該怎麼辦有哪些好的辦法嗎
加強與大型超市的對接。很多水果都是新鮮的,所以能否快速運輸到消費者的終端市場至關重要。對於滯銷產品,果農應更加註重「農超聯動」,減少流通環節,使新鮮水果直接進入各大超市。首先,消費者可以在第一時間吃到新鮮水果。二是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讓消費者吃到質優價廉的水果,增強購買慾望。加強農產品深加工發展。由於水果的新鮮期一般較短,市場時間較集中,很容易形成短期的供過於求,導致滯銷。因此,進行深加工是提高產品利潤率的關鍵。
當你沒有其他的消化渠道時,結果就會被丟棄。新疆棗樹的灰燼從13年左右的每公斤3040件到現在的每公斤5件,有的甚至賣1到2件,底褲都賠了,原因就在這里!互聯網時代即將來臨!滿分!我們不得不承認,網路銷售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機會,水果也不例外,最早的寶藏,現在的頭條新聞我們媒體,網路銷售給我們創造了太多的奇跡。如果我們沒有辦法使用互聯網,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 這個社會是如此殘酷,要麼選擇學習,要麼選擇被淘汰。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6. 國內最缺什麼農產品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多,土地少的國家,隨著我國的國民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年年不斷的提高情況下,作為我國的農產品就顯得嚴重不足,特別是糧食作物,象大米,小麥,大豆等農產品每年就得靠大量進口,才能夠滿足國內人們的需求。因為我國是人多土地少,作為從土地中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基本上是滿足不了自足的。雖然有的農產品象果品在國內形成了滯銷的情況,這還是主要大量的進口果品充斥了大量的國內市場造成的。所以如果要是所有的農產品都不進口的情況下,我國將會是農產品嚴重短缺的國家。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沒有加入世貿組織以前,我國的所有農產品大部分都是憑票才能夠買到,這就充分說證明了,如果我國不大量進口農產品,我國將是農產品嚴重短缺的國家,根本我國的所有農產品都難以達到自足。作為世界上最勤勞和最有智慧的民族,農業生產與飲食文化從來都是富收和豐富的,這也是其他國家比不了的民族優勢和民族精神。中國只要協調好農村田地改革規劃種植產區,完全可以實現全部自產自足的面貌,這也是現有農村地區保有大量土地的基礎,中國就糧食產量每年保持收支平衡,進口和出口部分糧食也只是滿足世貿規定而已,根本就不存在大量進口糧食的說法,目前主要依賴進口是大豆和小麥,去年進口大豆為8851萬噸,占國內消費85%以上,大豆進口一是滿足飲食油脂需求,二是提供養殖飼料來源,唯一美中不足是進口轉基因大豆,而優質小麥進口一年大概是300萬噸左右,相對而言不是很多,擴大小麥產區提高產量應當進口有限,而大豆才是嚴重依賴進口的農產品。
豬飼料原材料依賴進口,大豆玉米嚴重依賴進口。所以,國內豬肉價話語權很大程度老外掌握。雜交糧、糧食能夠自給自足!
7. 賣不出去的商品叫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18
8. 什麼是滯銷品
滯銷品,簡單來說就是賣不出去的產品。或者是在某一時段賣不出去的產品。例如:有一家賣茶葉的店,因為某一段時間流行喝咖啡,所以很少人喝茶,茶葉賣不出去,那時茶葉就成了滯銷品了。
9. 什麼商品為滯銷品
滯銷商品定義:90天無成交、無瀏覽、無編輯商品為滯銷商品。
10. 什麼叫滯銷品種
滯銷是指市場的產品上因為一些原因不受消費者歡迎而導致銷售速度極慢。
滯銷的特徵:
1.購買量為零。這是顯見特徵。從企業商品周轉快慢程度看,周轉快者為暢銷;周轉慢者為平銷;無周轉者就為滯銷。而無周轉是購買量為零所致。因此,購買量為零是滯銷的首要特徵。
2.售價等於或低於成本。從售價與成本的對比關系看,購買量為零大體上有三種情況:盈利價(高於成本的售價);成本價(等於成本的售價);虧本價(低於成本的售價)。由盈利價引起的購買量為零,通常不稱之為滯銷。因此時降價仍可促銷,實現企業的利潤目標。唯有由成本價或虧本價引起的購買量為零,才被稱之為滯銷。
3.簡單再生產難以為繼。其它條件不變,企業簡單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之一,是企業體內資金的正常自周轉,而不靠體外資金的注入。這就要求至少能按成本價完成全部商品的正常周轉,以不斷補充簡單再生產所需的體內自周轉資金。當商品不能按成本價銷售出去時,簡單再生產也就難以為繼了。 購買量為零是滯銷的表象性特徵:按成本價或虧本價銷售是滯銷的條件性特徵;而簡單再生產難以為繼是滯銷的結果性特徵。具有這三個特徵的銷售狀態,就是滯銷。
商品滯銷的基本原因
.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
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呈現兩種基本態勢:緊和松。緊,即社會總需求縮小,表現為微觀消費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縮減;松,即社會總需求擴張,表現為微觀消費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擴增。這兩種態勢最終都會產生兩種經濟後果:
1、消費者需求移位。緊態勢時,消費者需求從高質高成本商品移位到低質低成本商品,從而導致部分高質高成本商品轉入滯銷狀態;松態勢時,消費者需求又從低質低成本商品移位到高質高成本商品,從而導致部分低質低成本商品陷入滯銷。
2、市場容量縮擴。緊態勢時,消費者對同類同質商品的消費減少,該類商品的市場容量相應縮小,從而導致部分商品過剩而變為滯銷。松態勢時,則發生與緊態勢完全相反的經濟效應。
目前,部分商品滯銷,是一些企業無視和違反宏觀經濟環境變化規律的後果。當市場景氣時,企業盲目上規模,靠負債急驟擴大生產能力,在短時期內商品就達到市場飽和。而在商品達到市場飽和以後,仍以不斷舉債來維持原有生產能力,結果人為造成大量商品積壓和滯銷。在市場不景氣時,沒有立足現實的目標市場和選擇正確的市場發展戰略,盲目上檔次,結果同樣會招致產品積壓、商品滯銷。
2.過度競爭。
在同質商品的市場上,生產能力超出市場容量,並且生產能力又被眾多一定規模的企業所分割,必然會產生過度競爭。
在一定時期內,同質商品的市場容量是有限的。產品異樣化並不導致市場容量的擴大,只會改變市場份額在企業之間分配。因此,在同質市場內,企業過多而且由各企業的生產能力形成的總體生產能力超過市場容量時,必然有部分商品不被市場所吸納而變成滯銷品,即使各企業廣泛推行產品異樣化策略,也不能改變這一局面。
目前,我國過度競爭情況嚴重。當某一商品有利可圖時,眾多企業紛紛聚集到同一市場內。在相當短的時期內,生產能力急劇膨漲,以致造成生產能力嚴重過剩。不少商品滯銷由此造成。例如,浙江省永康市不銹鋼保溫杯生產的興衰起伏過程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3.商品營銷因素組合不當。
眾所周知,產品組合、價格組合、分銷組合和促銷組合等形成商品營銷組合因素。同質商品,可有多種營銷因素組合。不同的營銷因素組合則會產生不同的市場效應:暢銷、平銷和滯銷。
商品營銷因素組合的唯一依據不言而喻是目標市場的消費者需求;並且衡量某種營銷因素組合當與不當的唯一標准也是消費者需求,即是否符合目標市場的消費者需求。符合,則當;不符合,則不當。
不當的商品營銷因素組合,其商品已不符合消費者需求。不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消費者不能或不會去買,滯銷也就在所必然了。應當指出的,分銷組合不當和促銷組合不當,導致商品和消費者需求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錯位,這當然包含在商品不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本義之中。
當前,我國許多企業的商品營銷因素組合不當,集中表現在「偏因素」上。所謂「偏因素」,是指企業只重某一營銷組合因素而忽略其他因素與之恰當組合。如重視了廣告宣傳而忽略了質量和其他因素與之恰當組合。「廣告效應」產生了虛假的飢餓市場。企業受此誤導,則迅速負債形成龐大生產能力。然而,其好景不長,由廣告製造出來的虛假市場則很快地被化為泡影。在這種情況下,已經生產出來的大量商品便以滯銷而告終。
所以產生「偏因素」,在於盲目仿效。別的企業搞高價商品,我的企業也搞高價商品;別的企業推行「十點利」,我的企業也推行「十點利」,根本不顧本企業商品的目標市場的消費者需求。這種實例不勝枚舉。從營銷學上分析,不同質的商品,其目標市場不同,商品營銷因素組合也就不同;即使同質商品的不同企業,面對同一的目標市場,也應當從企業自身實際出發進行營銷因素的恰當組合。盲目仿效,盲目跟陣,商品豈能不滯銷?
4.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消費者需求變化表現為需求質變和需求量變。需求質質就是消費者偏好的改變。有兩種形式:部分質變和全部質變。部分質變,是在消費者的基本偏好面不變的情況下,部分偏好面的改變;全部質變,是消費者基本偏好面的改變。需求量變,是指消費者對同質商品需求數量的增加或減少。 消費者需求隨時空條件而變化,包括空間上的變化和時間上的變化。
需求質變可引起需求量變。即需求部分質變,導致原質商品需求數量減少;需求全部質變,則導致原質商品需求數量減至為零。若商品不隨需求質變而對構成商品的要素作相應的改組,那麼滯銷面就將會逐漸擴大,而一旦需求全部質變,則原質商品也就會全面發生滯銷。
然而,有些企業經營者並不完全懂得上述道理。面對消費者需求變化,仍一味大規模生產同一「面孔」的商品,不實行多品種化,不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從而使其商品滯銷面愈來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