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生產 > 中德汽車產品貿易以什麼為主

中德汽車產品貿易以什麼為主

發布時間:2022-10-10 23:54:40

『壹』 長沙中德汽車用品貿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長沙中德汽車用品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04月2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汽車用品、電子產品批零兼營等。
法定代表人:江濤
成立時間:2004-04-22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3011100001224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瀏陽市關口街道錦程大道香檳現代城B棟2單元1727室

『貳』 中德兩國有易貨貿易進口汽車嗎

中德兩國應該是沒有易貨貿易進口汽車,之前這樣方式進口的汽車主要是八十年代從波蘭,還有九十年代從美國等國家有這方面的合作

『叄』 德國聯邦統計局:中國連續五年成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雙方有哪些貿易往來

中國成為德國重要貿易夥伴

發展中德貿易是保持和發展兩國關系的一個基礎。長期、持續和較快的發展中德貿易,有利條件是主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雙方經濟和貿易的互補性;此外兩國對外政策的相似性也是一個重要的有利條件。

中德關系建立時間也是時來已久,兩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非常有好的,中德貿易往來的進一步加強,貿易額度的大大增加對兩國之間的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好處,希望這種友好關系能持續保持下去。

『肆』 中德兩國企業合作的互補性

中德企業合作的思考
◎ 文/南存輝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已經從一個普通消費品的市場大國,逐步成為高檔消費品的市場大國。

「坐賓士,開寶馬」,曾是中國社會上一句流行語,形象表述了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對高檔汽車的最初認識,也直觀地反映了中國消費者對德國製造的高檔工業品和消費品的高度認可。

多年來,德國企業及機構向中國輸出的工業、交通大型設備和民用環保、家居製品以及金融、零售等各領域的產品與服務均取得很好的業績。為數眾多的德國企業紮根中國當地,憑借先進的技術與管理,占據諸多行業的產業鏈高端,獲得巨大的市場份額和豐厚的利潤回報。

根據德國工商總會(上海辦事處)研究發布的《德國工商總會2007年調查》報告,截至2007年11月,德國企業經中國政府批準的在華投資項目有5,800多個,設立獨資及合資企業2,500多家,實際在華投資金額累計約160.4億美元。德國中國商會近期對在華德資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得益於中國良好的政策環境與中國經濟的強大活力,大部分德國企業的在華投資獲得成功,實現了經營目標,新投資項目達到盈虧平衡的時間僅需2至4年;90%以上的德資企業計劃在短期或中期擴大在華經營規模,40%以上的德資企業計劃在中國開設新的子公司。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企業通過引進、學習、消化吸收及再創新,使中國逐漸成為製造業大國,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代表的、由眾多中小企業參與的、各具特色的製造業基地初具規模,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配套能力,基本處於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為全球市場提供的是質優價廉的產品。「中國製造」已經成為各國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中小企業為包括德國在內的各國民眾生活質量的提高做出了較大貢獻。

據統計顯示,中國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6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和50%以上的稅收總額;德國中小企業提供了德國70%的就業崗位、80%的職業培訓,創造了45%的國民生產總產值。在中國,65%的專利、75%的技術創新、80%的新產品開發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因此,中小企業既是中德兩國經濟的主體與基礎,也是兩國經濟合作的主要參與者。

中德兩國經濟技術的互補性強。眾所周知,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潛在消費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品市場之一。在過去10年間(1997-2007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8.6%。根據中國統計局在2006年所作的預測,在未來三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7%以上,至2020年國內GDP總量將超過60萬億元,人均GDP超過4萬元,折算美元超過5,500美元/人,實現(或超額實現)中國政府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未來十五年內,資本積累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在50%以上,其次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快速增長,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其貢獻率將超過40%;

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市場將保持對工業品的強勁需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將繼續成為推動區域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這是包括德國在內的各國企業的歷史性機遇。即將召開的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更是為各國企業包括來自德國的中小企業繼續開拓中國市場提供了良好機會。在此歷史條件下,中德中小企業具有廣闊的合作前景。

就中德兩國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而言,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一、國際貿易

近年來,中德兩國貿易的發展勢頭良好。中國是德國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間貿易額佔中國與歐盟27個成員國貿易額的三分之一。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統計,2007年1-11月份雙邊貿易額達到772.86億歐元,同比2006年增長15%。雙方出口商品結構大體保持穩定,兩國貿易合作的法律框架逐步完善,合作的機制比較健全。

貿易合作已經成為中德兩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兩國經濟健康發展的推動因素。在中國重化工業、軌道交通、先進製造業、節能減排、新能源、水處理和環保等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德國中小企業生產的機械設備、電力電子、精密儀表、自動化裝置和新材料等高技術產品具有廣闊的應用市場;而中國中小企業在付出巨大資源與人力代價基礎上生產的各種高性價比的工業品與消費品,將繼續成為德國民眾高福利生活的重要基礎。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企業出口德國的產品結構也在發生一些值得關注的變化。德國聯邦統計局近期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2000-2007年間德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高附加值產品所佔比重呈上升趨勢,如辦公設備、電腦設備及元件所佔比例從2000年的10.4%增加到2007年的18.6%,電視機、收音機及其他電子產品的比例由12.6%增至16.5%;而附加值相對較低的商品,如傢具、玩具和裝飾品的進口比重從11.1%下降至9.7%,紡織服裝類則由11.5%降至9.7%。中國出口德國商品的結構性變化,與我國領導人在2005年訪德期間提出了有關深化兩國經貿合作的建議內容是一致的。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環境承載力較為薄弱的國家。中國所面臨的人口、資源及環境等方面的約束條件,決定了中國只有改變粗放式的增長方式,在技術進步基礎上構建資源節約型的產業結構,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演變,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政府為調整產業結構所作的努力。

我們要在繼續保持雙邊貿易的同時,穩步提升雙邊貿易的深度,擴大雙邊貿易的寬度,提高交易頻率和交易額,增加技術與服務在雙邊貿易中所佔的比重。

二、產業銜接

德國是世界製造業大國,更是製造業強國。如果說「德國製造」推進了中國產業的技術進步,那麼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製造」對德國的進一步貢獻則是,隨著進入德國市場的中國產品技術水平的逐步提高,將直接推動德國企業的技術革新與產業轉型,進而有利於德國企業全球競爭力的持續提升。

中德兩國中小型製造企業的比較優勢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具體表現在,德國中小企業產品的優勢為領先技術、專業設計、高品質、工藝精湛及可靠耐用,在專業應用領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而中國中小企業的產品則以適用性、通用性及高性價比取勝,主要定位於大批量的經濟型市場。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兩國中小型製造企業不同的產業優勢是可以互相銜接、互為補充的。兩國中小企業之間要加強產業內的分工與協作,圍繞各自的比較優勢,建立互補共贏的產業合作模式。如在德國企業佔有傳統優勢的專業設備領域,可通過OEM及ODM方式更多地採用中國企業生產的非核心部件,使在保持產品性能與質量的同時,降低製造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在德國企業相對遜色的標准化產品領域,則可通過技術轉讓、授權生產、組建合資企業等方式與中國廠商合作生產,形成綜合競爭優勢,填補市場空缺。我們相信,如果德國的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生產工藝及質量管理體系,結合中國良好的產業基礎及優質廉價的人力資源,可以形成全球性的製造業競爭優勢,並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

中國的中小企業要積極開拓視野,創新國際業務方式,改變以往原料從國外進口、生產加工在國內、產品銷往國外的「孤島化工廠」模式,積極走出去設立研發機構與生產基地,主動實現與國外企業尤其是與德國中小企業的產業銜接,共謀互利發展。

三、雙向投資

中國近代工業的建立與發展,曾在較大程度上借鑒了歐洲特別是德國的工業化經驗,這使得中德兩國經濟在產業結構、經營理念等方面具備一定的互通性,由此為兩國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在資本層面合作提供了很大空間。

當前,德國企業的對華投資熱情持續高漲。根據德國工商總會在對8,000家德國工業企業調查基礎上所作的《2008年德國對外投資報告》,中國是德國企業在歐盟以外最受歡迎的投資目的地,約有32%的企業將中國作為首選投資地;對於海外雇員超過1,000人的德國大型企業,中國是超過歐盟的首選投資目的地;41%的海外雇員在200-999人的德國中小企業則計劃於今年對華投資。

總體而言,德國企業對華投資優化了其產業的區域布局,中國也成為諸多德國企業最具盈利性、增長最快的區域市場。此外,德國工商總會的調查結果還顯示,在中國等國外有投資的德國企業,其國內經營業績和雇員增長幅度都明顯都高於國內平均水平,由此表明對外投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德國國內的經濟增長與就業,增強了德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相比而言,中國企業投資德國尚有很大的潛力。隨著中國企業競爭能力的逐步提高,中國資本應走出國門開展對外投資,在更深層次參與國際的合作與分工。由於中德兩國經濟資源稟賦的差異性與互補性,使德國成為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最有價值的目的國之一。中國廠商可以通過新建獨資企業或與當地企業合資合作等方式建立在德國的業務實體,充分利用當地在科研、技術、工業設計、產業標准、質量認證、職業培訓及技術員工等方面的優勢,建立面向全歐洲、中東、非洲乃至全球市場的經營主體。

然而,企業之間的合作離不開政府和行業組織的支持和推動。當前我們最大的願望,一是希望中德兩國政府積極推動兩國商會和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交流,為兩國企業間的聯系和業務往來提供更為有效的中介服務;二是希望德方放寬在市場准入等方面的有關規定,為中國產品進入德國市場提供便利,為中國企業到德國投資營造更為良好的環境條件。

我們相信,只要有積極的態度,寬闊的胸懷。中德兩國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前景一定會更加輝煌,中德兩國中小企業一定會為共同促進兩國經濟的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伍』 中德經濟關系,要更多的細節,找比較精闢一點的

德國與中國的經濟關系--輝煌的歷史和光明的前景
1972年德國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此後德中經濟關系發展迅速,成果顯著。建交當年德國對華出口額僅為2.7億歐元,2002年的出口業績相當於1972年的50倍。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反過來看,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近年來最大的歐洲投資來源國。磁懸浮技術在上海首次投入商業運營是最具有轟動效應的雙邊合作項目。該項目於2001年夏季開工建設,從浦東機場出發,直達上海市區。2002年12月31日,德國聯邦總理與中國國務院總理共同出席了磁懸浮列車開通儀式,並試乘了首次列車。這件事突出表明了德國企業在華成功的商務活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貿易關系
中國在2002年超過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德國遠遠領先於其他歐洲國家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德國也是中國的第六大貿易夥伴,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欣欣向榮。按照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德國2002年前11個月對華出口增長18%,達到131億歐元。換言之,德國企業在去年的對華出口額相當於1972年的50倍。
德國企業也從中國大量進口產品,進口額仍高於出口額,中國出口企業一直在積極開拓德國市場。與建交時1972年相比,去年從中國進口商品額相當於當年的100倍。截止2002年11月底,德國從中國的進口達到了190億歐元,增幅為4.2%(中國的海關統計不包括通過香港、荷蘭的轉口貿易數據,結果顯示中方擁有貿易逆差)。德國對華出口的主要產品為:機械、電子、汽車和化工產品。德國從中國主要進口電子製成品、紡織品、服裝和機械。
德國在華投資
德國是近年來歐洲最大的對華投資來源國,但是仍然明顯落後於香港、美國和台灣。按照德國聯邦銀行的統計,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開始到2000年底為止,德國企業在華投資實現了翻番,達到了53億歐元。如果將德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投資一並計算在內,總投資將達到87億歐元。按照中國的統計數字,2001年全年德國在華投資額為13億美元;2002年前10個月的投資額近10億美元。自改革開放以來德國在華累計投資總額達到了85億美元,如果考慮在華德國公司用所獲得的投資收益進行的再投資,總投資規模將變得更大。德國主要的投資領域為:汽車、化工和機械製造業。例如,德國大眾已經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汽車品牌之一,計劃到2007年每年投資6億美元。此外,德國公司感興趣的領域還 包括:投資銀行、保險、住房信貸、出版業和運輸業。大型投資項目大多是由那些已經長期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公司興建的,這類公司往往都傾向於將現有的合資企業改制為外商獨資企業,他們同樣在國家的支持下才能獲得成功。
投資環境
德國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是良好的,這也得益於雙邊頻繁的高層互訪。最近幾年中國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仍需要進一步改進以吸引更多的德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投資。德國投資者希望能夠像中國企業進入國外市場那樣,享有更多的法律保障、合同自由和自主營銷, 並在爭得公共訂單方面享有與中國企業同等的機會。大家估計,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的投資環境將得到逐步的改善。2002年夏德國和中國草簽了新的雙邊促進和保護投資協議。設在北京的面向中小企業服務的德國中心的入住率已達到99%。

『陸』 中國和德國之間都有什麼貿易往來

中國和德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包含,德國主要從中國進口電腦、紡織品等商品,中國從德國的進口則主要集中在機械領域。機械設備進口是中德貿易的重中之重。

在進口方面,2018年,德國貨物進口來源國按金額計算前三位分別為中國(1062億歐元)、荷蘭(982億歐元)和法國(652億歐元)。

在出口方面,2018年,德國貨物出口目的國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美國(1135億歐元)、法國(1053億歐元)和中國(931億歐元)。

在貿易順差方面,德國2018年對美國的順差最高,達489億歐元;其次為對英國的順差,達450億歐元;對法國的順差則為402億歐元。

(6)中德汽車產品貿易以什麼為主擴展閱讀:

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整理的歷史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逐步減少,其中2017年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為145億歐元。2018年,德國對華貿易逆差進一步降至130億歐元。

發展中德貿易是保持和發展兩國關系的一個基礎。長期、持續和較快的發展中德貿易,有利條件是主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雙方經濟和貿易的互補性;此外兩國對外政策的相似性也是一個重要的有利條件。

『柒』 中國連續第五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夥伴,中德之間主要的貿易是什麼

現在世界上處於一個合作共贏的狀態,我們中國也有很多良好的合作夥伴,其中中國和德國達成了很好的貿易,中國連續第5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夥伴。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如何保持各個國家的良好關系。

那麼想要合作共贏,肯定就要學會去保持各個國家的良好關系,那麼到底應該如何保持良好關系呢,首先就是不要觸碰到各自的利益,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自己底線的國家也是有自己底線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千萬不要輕易去挑戰別人的底線。其次就是一定要遵守國際的一些相關規定,不要做一些違反這些規定的人,因為這些規定製定出來,那麼肯定是得到很多國家的認同的。最後就是每個國家都一定要熱愛和平,只有不挑起戰爭,各個國家之間的關系才不會破裂。

與中德汽車產品貿易以什麼為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正規人事代理有哪些 瀏覽:382
貓達人微信小程序是什麼 瀏覽:507
華為的接入技術主要有哪些 瀏覽:321
如何規范編輯群信息 瀏覽:188
雲悠悠神秘交易行在哪裡 瀏覽:537
飛機控製程序用什麼編程 瀏覽:308
騰訊文檔怎麼批量篩選數據 瀏覽:735
cmd如何結束一個正在運行的程序 瀏覽:506
solidcam程序編輯後處理在哪裡 瀏覽:755
蘋果退錢信息在哪裡看 瀏覽:829
如何快速捕捉財經信息 瀏覽:38
小學信息技術硬體知多少公開課 瀏覽:671
營銷代理叫什麼 瀏覽:106
鋼鐵行業怎麼成一級代理商 瀏覽:752
納米技術什麼病都可以治嗎 瀏覽:255
u盤安裝驅動程序停止怎麼辦 瀏覽:658
問道交易貓用戶登陸id是什麼 瀏覽:355
聽書的市場有哪些看法 瀏覽:798
學技術很苦怎麼辦 瀏覽:106
復必泰三期數據在哪個地方 瀏覽: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