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生產 > 什麼是媒介產品中的意識形態

什麼是媒介產品中的意識形態

發布時間:2022-10-10 02:53:03

① 媒介是什麼

一、媒介即藝術 「媒介」一詞在很多場合下被頻繁使用,當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下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媒介」會被賦予各種不同的含義。對「媒介」在各種情況下的含義做出統一的定義是十分不明智的。著名學者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他是站在媒介內容的使用者的角度說出這樣的定義的。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不是從受眾的角度,而是從傳播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這樣定義媒介:「媒介即藝術。」藝術的定義和媒介的定義一樣,是含義豐富而又充滿爭論的焦點,筆者曾經在論文中發表過如下觀點:「藝術是一個符號化的信息傳遞過程。」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就在於它使用了一套獨特的符號系統,美術有美術的符號系統,音樂有音樂的符號系統,影視有影視的符號系統。同時藝術又是一個信息的傳播的過程,是藝術家對信息編碼,欣賞者對信息解碼的過程。從藝術的角度說「傳播是一種藝術」,從傳播的角度說「藝術是一種傳播」。中國傳媒大學胡智鋒教授也曾提出過「藝術傳播」的概念。 媒介在藝術上不僅包括諸多門類的藝術樣式,比如報紙包括了文學的樣式,廣播包括了音樂的樣式,電視又包括了美術和音樂的樣式等。媒介而且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樣式,是一種具有獨特符號系統的獨立藝術。媒介的符號系統包括了意識形態,媒介經濟,社會效應,傳媒倫理等。意識形態在媒介的符號系統中不可避免,媒介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必然要受到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約束。媒介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走向產業化,文化被用來經營,文化也開始直接對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媒體要生存就會考慮經濟的問題。社會效應也在某種程度上對媒介經濟起作用,比如收視率的高低,然而社會效應不僅僅指人們接受信息的行為,同時還包含了使用媒介後的心理效果和行動效果,媒介所十分關注的自身「美譽度」常常和此直接相關。傳媒倫理在一定程度上被稱為「道德審判」,當新聞事件涉及到價值觀的問題,媒體常常善於給出自己的判斷。上述的四種符號被藝術化地隱含在媒介傳播的信息之中,當受眾接受信息本身的同時,它們也在對受眾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媒介的符號系統是媒介成為藝術的本質所在,它們被新聞素材所承載,同時它們傳達著新聞文本之外的信息,這種信息通常是深層的,是具有「能指」的符號所蘊含的「所指」。 受眾的媒介素養決定著受眾對信息的解碼過程,媒介素養越高,解出的媒介藝術符號也越多。就好比普通觀眾和美術評論家同時欣賞一幅畫,美術評論家往往能解讀出更多的隱含信息。筆者認為媒介素養的提高首先要理解媒介的藝術符號系統,要對意識形態,媒介經濟,社會效應,傳媒倫理等如何在傳播過程中發揮作用有清楚的認識。其次要作積極的受眾,主動地使用媒介,有效地利用媒介延展我們的感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各種媒介信息的轟炸。在後現代的語境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在新媒體技術花樣百出時,人們更難於找到自我的方向,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干擾,提高媒介素養變得很有必要,對媒介的藝術化解讀能有效地提高對媒介的洞察力,成為積極的受眾能把我們的信息通過媒介反饋給傳播者,完成傳播學意義上的「雙向流動」。當然,媒介素養的提高還有賴於受眾個體的文化素質和所處的文化環境,文化研究在媒介理論中也具有獨特的地位。 二、 媒介與文化 媒介在以往的社會分類中可以被劃入文化的范疇中,文化與政治、經濟常常被人們並列使用。究竟什麼是文化,對文化的定義也是豐富多彩的。在我們對媒介的討論中,文化可以被定義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傳播特性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比如說中國有茶文化,在客人進門之後給客人上茶,主人表示禮貌,客人也這樣認為,那麼上茶這種方式就傳播了特定的信息。文化具有了傳播特性,不僅僅使文化本身可以在有相同文化的社會中傳遞,同時也促使符合此文化的信息的傳播。媒介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要想使傳播更有效,就要了解受眾群體的文化,因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精神層面上的,它影響人們的認知方式。信息刺激人們的感官,引發人們的知覺,參與人們的意識,這一系列的心理學過程都投射出文化的影子。傳播者和受眾的交流如果建立在相同的文化基礎上,那麼交流就變得容易,認同感加強,話語方式高度一致,情緒情感易於共鳴。從藝術符號學的角度說,文化是編碼和解碼的催化劑。 文化對媒介來說是「水」,媒介對文化來說是「魚」。上文論述了文化的重要性,而媒介對文化的反作用也是十分顯著的,沒有魚的水缺少活力,媒介給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廣闊的平台。我們暫且不討論是先有文化還是先有媒介的問題,但就電子媒介對文化的作用談幾點看法。首先,電子媒介加快了文化的傳播和更替。比如通過各種影視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到偏遠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這在傳統媒體的時代是很難做到的。文化的傳承也因為媒介的長期存在而更加容易,但媒介的兼容性和多變性也加快了文化的更迭。第二,電子媒介在文化的塑造上毀譽參半,比如一些影視劇作品用脫離生活的幻想來吸引觀眾的眼球,在潛意識中改變了觀眾的價值觀。第三,電子媒介在新媒體技術中變得更加深入文化。生活中的角落都開始被各種新媒體占據,手機、移動電視、樓宇電視、網路電視、數字報紙、數字廣播等深入我們的文化,文化被媒介占據,好比水中的「魚」越來越多,看上去鮮活,卻沒有足夠的「水」來滋養,導致文化草根化,文化同質化,文化快餐化。第四,跨文化傳播在媒體的幫助下大行其道。各個不同的文化群落分享著對方的文化產品,好萊塢大片像一把利劍橫掃全球,而中國電影在美國卻影響不大,這和媒體的實力是分不開的。第五,受眾在使用媒介的方式上影響文化的發展。受眾被動地使用媒介,則低俗內容對受眾的影響加大,受眾如主動地使用媒介則會強化原來具有的文化,受眾在指導下使用媒介則能發展文化。 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養對社會的影響正逐漸加大。隨著媒介產業化的進程,和媒介的廣泛使用,對內容的監管變得越來越困難。在媒介自律發揮重要作用的時代,對媒介工作者的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是人們社會生活的精神家園,作為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媒介工作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將直接滲透到媒介的文化產品中,受眾對文化產品的理解很難達到傳播者的批判高度,在一方面加強公民媒介素養教育的同時,對文化在傳播者中的依存也要進行考察。傳播者不僅要具有優秀的傳統文化素養,還要與時俱進地對文明進行傳承和發揚,站在時代的前列,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媒介工作者在媒介泛化的時代要注意發掘新的好的文化來充實媒體的內容,用新媒體的發展帶動文化的繁榮。傳播者對受眾的媒介使用盡量給予指導,可以做好內容的分類、分級和專業分發,引導大眾文化的發展,進而對媒介的文化需求進行反哺,促進文化高雅化,文化多樣化,文化深度化。在內容的製作上謹慎運用意識形態,媒介經濟,社會效應,傳媒倫理等媒介藝術符號,用合適國情的意識形態指導製作,保證良好的社會聲譽,堅持正確的倫理,引導大眾輿論,合理發展媒介經濟。媒介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也是文化素養的內容之一,媒介是大眾文化傳播的主力,文化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如果沒有社會責任感,終究是要被社會被大眾所拋棄的。文化不僅對大眾傳播影響深刻,同時也影響著人際傳播。人際傳播對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引起媒介工作者的重視,因為新媒體提供了傳播轉型的可能。 三、 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 傳播學經常被人們分為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兩類。大眾傳播被人們用來指對大范圍人群的傳播,人際傳播用來指小范圍的人們互相之間的傳播。然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大眾傳播正逐漸走向分眾傳播,「分眾」傳播正向人際傳播過渡。新媒體的出現促使了媒體內容的級數式增長,人們可以從互聯網等媒介中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在受眾中可以是不相同的,獲得個性化信息的受眾可以使用新媒體發布他們自己的信息,最終這些信息可能被若干個人獲得,受眾同時也變成了傳播者,而信息的傳播呈現出人際傳播的小范圍和個性化的特點。大眾傳播很好地發展了宣傳理論,因為傳播者是信源中心,向外輻射信息,而人際傳播在宣傳實踐中常常會對信息造成誤傳,影響宣傳效果。但人們對重要信息,比如國家大事,還是有了解的願望,所以在人際傳播模式日益興盛的時候,更多的人選擇權威的媒體來獲得重要的信息。對媒體而言,保持信息的權威是主要的新媒體戰略,同時注意信息的個性化和及時性。對權威信息發布的媒體來說,發布此信息的高峰時刻是大眾傳播,其餘時刻可能的是人際傳播的模式,媒體正處在一個狀態多變的時代,在大眾傳播的模式和人際傳播的模式中共生。 大眾傳播對媒體來說也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究竟有多少人在收看電視節目,不是電視台成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固定標准。大眾傳播相對於人際傳播而言,受眾人數較多,但這時的大眾傳播和過去的大眾傳播時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某一財經新聞播放的時候,受眾人數較多,但大部分都是對這期財經新聞感興趣的觀眾,而不是像過去在很少的選擇餘地中的被動收看。這時的大眾傳播可以稱為「分眾」傳播,它更多的帶有人際傳播的影子,人際傳播的理論也方便地進入了這種傳播模式的研究中。傳播的對話性質在新媒體中大大加強,這就讓媒體具有了更大的人際傳播的色彩。人們在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用任何方式和任何人進行交流。這種情況下,人們更快地成為了主動的信息接受者,對信息進行能動的控制,同時反饋信息。人們在人際狀態下會更關心信息的來源,對媒介的真實性要求同時加強。 人際傳播對媒介來說曾經是以電話的應用作為典型例證的。人們通過電話這種技術可以進行遠距離的人際傳播。

② 什麼是意識形態什麼叫作思想又有什麼區別呢

本節是在完成所有的內容之後插入的一節,直到寫完所有的東西之後,本人總覺得少了一點東西。少的這一樣東西,就是本節的標題:意識形態。直到最近,本人才意識到『意識形態』對人,對社會,對歷史的巨大影響。本節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論述整理與了解什麼是意識形態,以及它的產生與應用。而應用才是關鍵中的關鍵。因為「意識形態」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大到需要反復強調:它太大了!
「意識形態」這個哲學且繞口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先gloole一下,然後再以自己的理解來理解下它。「An ideology is a set of aims and ideas that directs one's goals, expectations, and actions. An ideology can be thought of as a comprehensive vision, as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compare worldview), as in common sense (see Ideology in everyday society below) and several philosophical tendencies (see Political ideologies), or a set of ideas proposed by the dominant class of a society to all members of this society (a 'received consciousness' or proct of socialization). The main purpose behind an ideology is to offer change in society, and adherence to a set of ideals where conformity already exists, through a normative thought process. Ideologies are systems of abstract thought (as opposed to mere ideation) applied to public matters and thus make this concept central to politics. Implicitly every political tendency entails an ideology whether or not it is propounded as an explicit system of thought.」
這是維基網路上關於「ideology」(意識形態)的解釋翻譯過來大概如下:「意識形態是指指導人類的目標、期望和行為的一系列目標與思想的集合。意識形態可以被看作一種看待與理解事物的方式(比較世界觀),如常識(參照「日常生活中的意識形態」)和幾種哲學傾向(參照「政治意識形態」)中,或者是一系列的主流社會對整個社會成員所主張的觀念。意識形態暗含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一個標准化的思維程序在社會中提出變革,並且倡導人們遵守社會中已經被遵照的一系列觀念。意識形態是應用於公共事務的抽象思維體系(非單純的意念),因此這也使得它成為了政治的核心。勿庸置疑,每一個政治趨勢,不管他是否提出了一個清晰的思維體系,都需要一種意識形態。」
不知道有沒有人看得懂上面這段網路。有點吃力喲。意識形態我倒覺得是一種意識的趨向、取向與思維共性。就如老鼠,我們為什麼討厭老鼠?可想而知,在long long ago 我們是不討厭老鼠的。因為老鼠那個時候還不偷大米,而當老鼠們侵害了人們的利益,當然我們要討厭它,這是本能,也是取向,當大部分人被老鼠啃過傢具、偷過大米時,這種反感情緒就變成了群體的選擇,從而體現出一個共性,最後,通過「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成語將這種意識給不斷固化與傳承。我們說,如果要說一個人是小偷,那麼至少要人贓並獲,如果沒有看到別人偷,沒有證據就不能輕下結論,但對於老鼠,我們說它是小偷,是不需要證據的,我們討厭它是不需要理由的,到了最後,就變成了:因為它是老鼠,所以我們討厭。哪怕是也許在億萬分之一的機率中,有一個老鼠得了大米與傢具恐懼症,但我們還是討厭,因為,這個時候的討厭,已經與大米與傢具無關了。這就是思維的共性。意識的固化導致情緒的固化。意識形態是一種意識的趨向、取向與思維共性:趨向來自於本能,取向來自於利益,而共性來自於范圍。何解?前文講過,任何事物都會因第一印象而落在「排斥與接受」那根軸的某一點上,那麼任何一件事人們都會產生喜歡或者不喜歡或者無所謂的情緒或者感覺,這個時候,僅是認知,僅是情緒,僅是感覺。而當這個事物給人們帶來利益得失的時候,那麼就會以前面的感覺為基礎,得出具體的取向,比如剛才的老鼠,如果他不偷我家的米,那麼我最多因為它長得丑而不喜歡它,卻不會討厭它。而因為他偷了我家的米,導致了利益損失,所以就成了「長得鼠眉鼠眼,果真是個賊」,那麼開始的不喜歡就變成了討厭了。
當然上面只是個體的討厭。而這種討厭的取向在某一范圍內達到一致時,這樣的意識,這樣的感覺,這樣的情緒,就變成了意識形態。這個「某一范圍」可能指很大,比如全世界,也可能很小,比如僅個體而言。個人有沒有意識形態?當然有,而這個意識形態是怎麼體現的呢?由前面的論述可以知道,意識形態是體現的一種思維共性,即,被固化下的思維,固化的思維,大家想想?對於個人而言,哪些是固化的思維?經驗算一個,傳承算一個,被同化的潛意識算一個。暫時只想到以上三個。經驗怎麼講?經驗是個好東西,它是一系列同類事物應對方法的總結,對提高處理事物的效率有著無比的作用。比如我在前面講過的銷售的例子,我有渠道,我有產品,我有客戶,我有品牌,假如我有個新品要推廣,那麼我以前面產品推廣方案為藍本,加上本次產品的特徵,做一個營銷方案的就成了,除非是產品性質完全與前面不相關,否則,是用不著把它當成一個全新的產品策劃的,因為沒有必要;又比如,求職,大家都希望應聘的員工是有工作經驗的,因為做過的在融入工作狀態更迅速,處理事務更熟練,也就意味著能更快更多的產生效益。這就是經驗,也就是意識形態在行為中以一種認知習慣、行為習慣或者思維習慣的方式得以體現。就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經驗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體現。又因為意識形態是固化或者趨向於固化的,當然也就有利有弊,利就是剛才講的,對於同類事物的借鑒與參考作用,弊呢,就是它不適用於不同領域的事物,所謂隔行如隔出,如此就容易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當一種新生事物出來的時候,尤其它與傳統事物有很大差別的時候,我們極容易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而產生不客觀的判斷,就如傑倫哥,這是我的痛,我在前面講過,唯一看錯過的人,就是他,當他的怪歌出來的時候,我講過,他不會紅過三年,郁悶,還在紅,紅得都有點妒忌了,很明顯,本人的判斷是受到了傳統意識形態的影響,以致於失之偏頗。而「芙蓉阿姨」也挑戰了大家的想像極限,包括本人,在她之前連我都以為「長得靚的才容易出名」呢。這就是思維習慣導致的誤判的例子。而傳承作為意識形態的體現更加明顯,比如祖訓、門規、教條等等,我們可以聽到這樣的話,「作為某家的兒郎,就更該怎麼怎麼樣。」「你的某某某當年是怎麼怎麼樣的,你就應該怎麼怎麼樣!」當然,傳承並沒有錯,但傳承因為過於強調一致,而更少強調變通,所以因為歷史條件就可能會出現「因傳承興,因傳承亡」的情況,比如,我們時常可以聽到「某某某手藝」因為「傳子不傳女」「傳內不傳外」或者什麼什麼的原因,最後後繼無人,手藝難續的情況。被同化的潛意識,可以理解為「 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或者根本在沒有認知的情況下就被同化了,比如,外星人,誰都不知道老外長什麼樣,但我們一說外星人,腦中浮現的就是大腦袋,白白的,沒毛發,大眼睛的那種,而實際上外星人的長相與這個是沒有關聯的,現在的外星人形象是人們根據人進化的歷程構思出來的,腦極度發達,毛發退化後的人類形象,而這種形象的關聯,就是意識被同化的情況,另外,比如,前幾年,各大渠道都報道了人們向太空發放友好信息,發送太空飛行物,人類文明光碟等,這就讓人對外星人產生一種期待,而後來老霍又出來說,先進的文明與落後的文明接觸往往意味著災難的開始,於是認為還是保守點好,而本人也認為看見飛碟了先躲到地窖里望望風(雖然地窖同樣不一定安全),毫不疑問,本人受了不少老霍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同樣是不分對錯的。當別人問我,男人最喜歡聽女人說的一句話是什麼?我的回答是:「你好有趣!」之所以會認為是這一句,是不知道哪年哪月在哪裡看到一個排名,「你好有趣!」排在第一,而本人在回答這句話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去求證過它的正確性,這里也可以看出,當我們接受知識甚至可以說接受信息的時候,同樣也就接受了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意識形態無處不在。
既然意識形態無處不在,那麼必然存在一個取捨的問題,以及如何來應用的問題。這里再總結一下意識形態的性質,意識形態是一種趨向、取向及思維共性,他通過反復暗示或者強化形成一種思維習慣,從而導致一種行為習慣,甚至是社會習性。它具有廣泛的存在性,它是一種通過信息固化意識然後對行為及心理發生影響的現象的總結。
我們無時無刻不被意識形態影響著,亦是說,就算是自己總結了一套東西,這套東西追根結底還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的,所以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上。知道了意識形態是什麼,那麼就可以把它用於實際的生活之中了。它的具體作用就是運用意識形態的性質來達到我們最初最直接的目的:生活且生活的更好。生活且生活的最好有兩個標准,意願的滿足與資源的佔有。意願的滿足通常的意義是建立在資源的佔有之上的(極少例外),而意識形態的確是可以為資源的佔有鋪路的,因為它有兩個特性,一、共性,二、它可以影響行為。這兩個特性要求在具體操作中,將某類意識傳達給一群人,最常見的當然就是廣告了,老史將廣告效應玩得出神入化,當年 「送禮送健康的理念」+「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廣告轟炸,老史將意識形態傳播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分解來看就是「易於接受的理念」+「心理暗示」(第一次的廣告中還沒有「孝敬爸媽」這樣赤裸裸的概念,這是後來改進的版本,當然,這明顯也是心理暗示)+大量受眾,如此精彩的手段,簡直是神作,以至於當年本人第一次看到這個廣告的時候就知道,這東西要火,而在第一次中,本人還不知道這是老史的傑作,也不知道它採用了廣告轟炸的手段,僅從這個廣告的本身就已經很精彩了。值得一提的是,廣告中提到的「送禮送健康」這個理念是送禮理念的先驅,讓很多回家買禮品的人簡直有「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感覺,所以徹底火了一把,以至於後面的很多的東西都將產品包裝成禮品,比如福臨門的福到了。旺旺大禮包,連鍋王胡師傅也來湊熱鬧(後來證明是假的)。而非禮品而僅傳播理念與意識形態的產品就更多了,比如伊能天然皂粉,用了就離不開它;農夫果園的金玉滿堂,喝福星,交好運;第三代骨味素;太太樂蔬之鮮;讓友情,更有情……這一類都是理念及意識形態的傳導而引發消費行為的例子,吾在積累資源的那一節中講到的第一個原則就是「見縫插針」,這里的縫就是「需求」,而「需求」在營銷中把這它叫做「細分市場」或者「市場定位」,在上面的例子中都能看到這種定位。意識形態代表著思維共性與行為引導,以至於當年本人做了一個反悔終生的決定,同化「於兒」,一開始我就知道我與「於兒」必然要分開,引用Dexter的話就是:「I am a monster」,於是吾做了一個最愚蠢的決定:「同化她」,後來沒有掌握好度,造成今生最大的遺憾,因為當時還不知道怎麼去愛一個人,這也是為什麼對待朋友本人不用八項原則而僅用「一、付出真心;二、讓她/他感動」這兩項原則的原因。哎,現在回過頭過看,怎麼一個蠢字了得。
上面我主要講了意識形態在產品上的作用,其實,它的應用領域最重要的是體現在生活中,在前面引用的維基網路解釋中,說到:常識是作為一種意識,而生活中的常識更是多如牛毛,很多的東西不會在條文中規定,但在交融與交流的過程中,某范圍的人對某一事物產生了共同的認知(當然也有可能是被引導成共同的認知),當這種認知被固化下來,就變成了生活中的常識。當然說是生活中的經驗是一個道理。所以生活常識的運用與經驗的運用是一個道理的。常識可以幫助人們的認知,但也可能誤導人們的認知。而這個判斷的標准,就是取捨的標准,也就是選擇的標准。這個前文已經講過,這里就不再輟述。而也正是這個原因,所以本人也從來不關心歷史,前面也講過,歷史中充滿著意識形態,但是卻沒有判斷的標准,於是本人沒辦法在歷史中去判斷一些已經蓋棺論定的東西,於是也就不太敢去敞開心扉在歷史的潮流中徜徉。
在維基網路的解釋中,意識形態還包括了政治上的意識形態,但是大家都知道,現在又是和諧社會,所以本書絕口不談政治。這里也就不談了。就寫到這吧。

③ 以報紙為例談談新聞媒介的意識形態屬性是如何表現的

現實性,總體性,階級性,相對獨立性,依賴性。
關於意識形態的相關介紹:
意識形態,屬哲學范疇,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它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存在。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教育、宣傳)、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
1、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存在。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教育、宣傳)、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出自《意識形態原理》。
2、社會意識形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比較世界觀),存在於共識(參見日常社會中的意識形態一節)與一些哲學趨勢中
(3)什麼是媒介產品中的意識形態擴展閱讀: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意識的表現和表述形式。
形態是形式的別名、形態就是形式。形式是認識對象的彰顯和外露部分,是我們認識對象的本質和內在規定必須經過的橋梁。
意識是世界的內在規定、一般規律和組成部分,是具有客觀實在性同世界和萬物的其它組成部分處在對立統一關系中的「物」或物質。

④ 媒介與意識形態 什麼是意識形態

又是一位學傳媒的孩子。意識形態,屬哲學范疇,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存在。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教育、宣傳)、價值取向等等因素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

⑤ 新聞媒介的雙重屬性指什麼

我國新聞事業雙重屬性的外在表現(中國新聞事業運作方式):事業性質、企業管理。 "事業性質、企業管理"解放了新聞媒介的生產力。

新聞媒介從屬於上層建築范疇,又屬於信息(娛樂)產業。 長期以來,我們把新聞事業的屬性僅定位在上層建築內,即黨的宣傳工具。不搞經營,專事宣傳,這是我們黨的新聞事業半個多世紀的基本運作模式。


(5)什麼是媒介產品中的意識形態擴展閱讀:

新聞的結構組成:

每則新聞在結構上,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

標題一般包括引標題、正標題和副標題;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

主體是新聞的軀干,它用充足的事實來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一步擴展和闡釋;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也可以暗含在主體中。

閱讀新聞,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記敘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⑥ (急求)新聞媒介產品具有商品性,所以媒介產品的銷售可以不受意識形態的影響。這個觀點正確嗎

這個觀點不正確。
媒介產品是由媒介各個部分共同組成的有機整體,無論是報紙、廣播、電視還是網路媒介,都是與媒介的性質緊密結合的,而隨著媒介競爭的加劇和媒介市場的成熟,新聞媒介的雙重屬性——反映與影響意識形態的政治屬性和體現交換價值的商品屬性已成共識。新聞媒介商品不等同與一般的商品,它與新聞媒介及新聞事業的任務是一脈相承的,既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它的銷售過程也必然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總的說來,它依舊是為社會主義服務。

⑦ 法蘭克福學派是如何從媒介自身的特點、功能入手論述「媒介意識形態」這一媒介觀的

媒介之所以會成為意識形態,法蘭克福學派認為,主要是因為媒介具有操縱性,即媒介對人操縱和控制功能。他們認為,在發達工業社會,大眾媒介已經具有了操縱和控制人的意識的魔力。阿多諾在《意識形態》(1964)一文中寫道:意識形態的首要功能,在於對群眾進行思想灌輸和意識操縱,而「這一直是由文化工業——電影院、劇場、畫刊、無線電、電視、各種文學形式、暢銷書和暢銷唱片……加以實現的」。[8]媒介組織通過這種操縱和控制,維護了統治的合法性。

他們指出,這種操縱和控制是通過對媒介內容、媒介使用的語言的規范化和傳播過程模式化來實現的。具體地說,作為統治合法化工具的媒介,其操縱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傳播內容的左右和控制。完全被國家控制的媒介組織,必然要傳播統治者要求傳播的規定的東西,而禁止那些對統治階級不利的東西。「文化工業禁止反對和攻擊它的藝術作品。」[8]並且「一切媒介為維護既定現實的總動員,已經協調了各種表現手段,以致越軌性內客在技術上成為不可能的。」[9]那些在內容上超出既定言論和行動領域的觀念、渴望和目標,或被排斥、或被歸結為這一領域的微弱聲音。它們被既定體系及其量的擴張的合理性所重新定義。媒介的傳播過程就是一種內容的肯定和否定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媒介既是在不斷維護意識形態,更是在不斷地塑造和再造意識形態。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被媒介通過內容上的肯定和否定,宣傳為合法的。

二是對媒介語言的規范與約束。與規定性內容的傳播相應的,是媒介在傳播這些內容時使用的是規定的語言。作為表達這些內容的形式,媒介組織積極確定自己的語言的句法和詞彙。阿多諾說道:「從出版的一切作品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這些作品都一目瞭然地採用了規定的語言」[8]。在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看來,文化工業中的各種材料以及根據這些材料製作的媒介產品,都是通過相同的技術手段和特定的語言而形成的。當然,這種「規定的語言」顯然來自於國家權力、來自於權力的強制性規定,並受其全面管理。

三是對傳播過程的控制與操縱。這種對傳播內容和語言進行規范化後的媒介「產品」,最終通過大眾傳播過程到達個人,到達整個社會,並作用於個人和社會。從媒介的運作來看,大眾傳媒盡管進行的是一種強制性的思想灌輸,但卻是以一種軟性的隱蔽的方式進行的。關於這種方式,馬爾庫塞這樣認為:「整個大眾傳播過程具有一種催眠的特點,同時它被染上一層虛偽的親近的色彩——這是不斷重復的結果,是對傳播過程的熟練的管理指導的結果。這種大眾傳播直接同接受者相聯系——沒有地位、教育和職務的距離,並在起居室、廚房和卧室不拘禮節的氣氛中射中他或她。」[8]這種方式沒有要求人們服從和屈服於這種思想;相反,它讓人在一種形式上的自由(大至出版自由,小到信息接收自由)中以一種個人選擇的方式來進行。然而,這種選擇本身就是在肯定和同一之中的選擇。就個人的接收而言,由於國家剔除了各種否定性媒介,媒介剔除了各種否定性內容,限定了人們對媒介和內容的選擇范圍,因而這種「自由」地選擇和接受,實際上是在一種間接的、隱形的強制性的框定中作出的。但這種強制無法為人所意識,因為選擇是由他自己作出的,是他在「不拘禮節」的氛圍中「自由」選定的。

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內容、語言和過程的操縱,最終達到社會意識一致化和思想規范化,即最終達到了操縱、控制的目的。法蘭克福學派認為,「一致化」和「規范化」,就是個人和社會承認既定意識形態的權威,並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服從於這種意識形態的支配。不過,「服從」並不等於「同意」。但是,恰恰在這種意義上,媒介才真正體現了它的意識形態威力,即它不僅能控制人的思想,而且能滲透進人的心理結構,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使人徹底失去內心的獨立與自由,從而自願地愉快地接受這種控制和操縱。

媒介具有虛假性和欺騙性,是媒介成為意識形態的又一重要因素。法蘭克福學派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虛假意識,因而,意識形態所固有的一個最突出的特徵是它的「虛假性」以及由此帶來的「欺騙性」。這種意識形態的欺騙性及媒介對人的奴役看起來要比早期的以粗暴方式進行的統治要更微妙、更緩和也更為有效。媒介的意識形態虛假性和欺騙性,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製造普遍利益與特殊利益的虛假統一。馬爾庫塞指出:「我們的大眾傳播媒介幾乎毫無困難地把特殊利益當作一切懂事的人的利益來兜售」[9]。被國家掌握的大眾媒介自然會本著維護統治階級的需要,而把統治者的特殊利益當作普遍利益來宣傳和灌輸。日積月累,媒介就能夠製造一種統治者的特殊利益和人民的普遍利益之間的虛假統一性,從而使個人感到他的利益就等同於權力擁有者的利益,權力利益的損失就是他個人的損失;對統治者利益的侵犯,也就是對他個人利益的侵犯。這就非常明顯地反映了媒介組織的欺騙性。馬丁·傑在談到這種欺騙性的後果時說道:「特殊和普遍之間的虛假統一在一些方面比社會矛盾的沖突更為不利,因為它能把它的犧牲者安撫進入被動接受狀態」[12]。那麼,媒介怎樣才能使它的欺騙持續進行並最終達到目的呢?這就是製造一種「虛假需求」,進行新一輪的更為深入的欺騙,使這種需求得到虛幻的滿足,從而抑制真實需求。

2.製造虛假需求。馬爾庫塞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類存在著一種「真實」的需求和「虛假的需求」。所謂「虛假」需求,就是指「那些在個人的壓抑中由特殊的社會利益強加給個人的需求」;或者是那些由統治者的需要轉變成的個人的需要或根據統治者的利益要求製造出來的個人需求。[9]大眾媒介一直不斷地製造出這些虛假需求,並且努力使人們感受到並盡力去滿足這些需求。但是,這種需求的滿足是被規定的需求的滿足,是「為了消除飢餓者而又拒絕運用經濟實力」式的滿足,是一種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的滿足,因而是一種虛幻的滿足,一種欺騙性的滿足,一種「剝奪人權的滿足」[19]。「文化工業通過不斷地向消費者許願來欺騙消費者。它不斷改變享樂活動和裝潢,但這種許諾並沒有得到實際的兌現,僅僅是讓顧客畫餅充飢而已。需求者雖然受到琳琅滿目、五光十色的招貼的誘惑,但實際上仍不得不過著日益慘淡的生活。同樣,藝術作品也不能兌現性愛。但是由於藝術作品把不能兌現的東西表現為一種消極的東西,它就似乎又貶低了慾望,從而對不能直接滿足慾望要求的人,是一種安慰。……文化工業不是純化願望,而是壓抑願望」[8]。通過這種欺騙性滿足,媒介使個人真實需求受到抑制,卻使統治者受益匪淺。

3.美化、幻化現實。在製造和滿足虛假需求的同時,媒介還通過竭力美化現實、製造關於現實的幻象來欺騙群眾。因為統治者不願意使人們意識到他們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充滿恐懼和無奈的現實中,不願意讓人們意識到他們受壓制的真實願望,所以就通過媒體對現實進行掩飾。具體的手段就是「神化定在」,把現實理想化。「文化工業一再忠實地重復迷惑視線的現象,不斷地把現實的現象美化為理想,而輕巧靈活地克服重大的錯誤信息與公開的真實情況之間的矛盾。」[8]受理想化的虛假現實的蒙蔽和欺騙,個人往往會產生一種迴避自己的虛假性的虛假意識。由於意識不到現實世界的真正苦難,意識不到理想化的現實的虛假性和欺騙性,個人認為媒介宣傳的世界,就是自己生存的現實世界,現實如同媒介宣傳的一般美好。帶著這種認識,個人會迷醉於虛幻的現實中不可自拔,樂而忘返。阿多諾指出,不可否認,藉助這種迷醉,受眾可以擺脫現實,但這是一種消極的、虛幻的擺脫,是對現實的逃避而非對現實的改變,是以對現實的順從而非對現實的抗拒。因而,受眾「擺脫和逃避日常生活,就好像和私奔出走一樣,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一定會回到原來的出發點」[8]。 必須指出,在資本主義國家,媒介組織的欺騙不是建立在純粹自願的基礎之上,實際上它同樣是一種強制。媒介的運作和管理,消費者的需求和滿足,這一切都是社會預先規定的。他們永遠都是被規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文化工業不僅說服消費者,相信它的欺騙就是對消費的需求的滿足,而且它要求消費者,不管怎樣都應該對他所提的東西心滿意足。」[8]阿多諾用一句希特勒德國時期的諷刺話來說明這種狀況:「任何人不許挨餓和受凍,誰要是這樣做就讓他進集中營」[8]。他戲稱這句話可以刻在所有文化工業的大門上。在他看來,每個人都得接受這種虛假需求以及隨之而來的欺騙性滿足,接受這種強制,否則,他就會被迫成為一個局外人,一個多餘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媒介擁有的這種強制力量的實質,正是意識形態所擁有的軟性的強制力量。

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充當意識形態的大眾媒介構築了一個統治者控制之下的全封閉的社會體系。在這個體系之中,個人頭腦中的批判性思維被剝奪,對現狀的否定轉變為對現狀的肯定,對社會的拒絕反倒被拒絕,個人的意識已融入並等同於社會意識,甚至對兒童的直接影響也由媒介取而代之。因此,在這個受新的意識形態成功操縱的社會中,每個人都不是作為「我」而活著,而是作為「我們」而活著,人和社會正趨於「單向度」;人本應是媒介的主宰,反而成了媒介的奴隸;社會「除了意識形態自身的存在,除了屈從於現存狀況的壓倒一切的力量的行為模式之外,意識形態沒有留下什麼東西」[

⑧ 什麼是意識形態

什麼是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系統的思想觀念,代表了某一階級或社會集團(包括國家和國家集團)的利益,又反過來指導這一階級或集團的行動,
依據這個定義,可以說意識形態就是一種思想觀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觀念,
它有三個特徵:
第一是群體性,即不是個別人的思想觀念,而是已經被某個群體(階級或社會集團)所接受的思想觀念,代表這個群體的利益並指導其行動;
第二是系統性,即不是支離破碎的想法和觀念,而是形成了體系;
第三是歷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形成的。

下面是諸多哲學家描述的

意識形態(ideology)

阿爾圖塞(Louis Althusser)
意識形態是一個諸種觀念和表象(representation)的系統,它支配著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群體的精神。
意識形態是個體與其真實的生存狀態想像性關系的再現。
為了說明我關於意識形態的結構和功能的中心議題,我將首先提出兩個主題,一個是否定的,另一個是肯定的。第一個主題涉及到用意識形態的想像形式來"再現"的對象;第二個主題涉及的是意識形態的物質性。
主題一:意識形態再現了個體與其存在的真實狀態的想像性關系。
……當我們承認意識形態並不與現實對應時,亦即承認意識形態構成了一種幻覺時,我們就是認可了意識形態構造了一個現實的幻覺,它們只需被"解釋"為發現了隱含在那個世界想像的表象後面的世界之現實(意識形態=幻象/暗示)。
主題二:意識形態有一個物質的存在。
在說到那些看來塑造意識形態的"觀念"或"表象"但卻沒有一個觀念的或精神的存在,有的則是一個物質存在時,我已經觸及到這一主題。我甚至提出,"觀念"的觀念性或精神性存在只出現在"觀念"的意識形態中,或意識形態的某種意識形態中,這里我要補充說,它只出現在自科學涌現以來似乎就奠定了這一概念的意識形態之中,亦即出現在科學實踐者在其自發的意識形態中向他們自己展示(真實或虛假)的"觀念"之中。

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
意識形態特別指涉在表意層面上展開的權力斗爭的方式;盡管這種表意活動捲入了各種霸權過程,但並不是在各種情況下都處於維持統治的支配水平上。
意識形態通常被感受為自然化和普遍化的過程。通過設置一套復雜的話語手段,意識形態把事實上是黨派的、論爭的和特定歷史階段的價值,顯現為任何時代和地點都確乎如此的東西,因而這些價值也就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不可改變的。
簡言之,意識形態是一個話語問題,一個處於歷史情境中的主體間的實踐交往問題,而不只是一個語言問題(我們所敘說的命題問題)。意識形態也不只是一個偏向性的、偏見性的和黨派性的話語問題,盡管沒什麼人類話語不是這樣。
意識形態是指很大程度上被掩蓋了的貫穿在並奠基於我們實際陳述的那些價值觀結構,我說的是在其中我們言說和信仰的方式,它們和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的權力結構和權力關系有關……亦即情感、評價、感知和信仰的模式,它們與社會權力維系具有某種關系。

吉爾茲(Clifford Geertz)
就研究意識形態的社會決定因素而言,存有兩種主要的路徑:利益論和張力論。在前者看來,意識形態乃是一種面具或武器;而對後者來說,意識形態則是病症和處方。以利益論來看,意識形態的主張要在爭取優越的廣泛斗爭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依據張力論,則是在修正社會心理失衡的漫長努力背景中來考察。在前一種背景中,人們是追逐權力,在後一種背景下,人們則是逃離焦慮。
盡管有其他差異,但所謂認知的和表現的符號或符號系統至少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它們都是信息的外在資源,人類生活正是依賴這種資源加以塑型的,所以它們是感知、理解、判斷和運作世界的超個人的機制。文化的種種模式--宗教的、哲學的、美學的、科學的和意識形態的模式都是一些"程序";它們為社會的和心理過程的組織化提供模板或藍圖,就像遺傳機制為有機體過程的組織化提供了這樣的模板一樣……人這種製造工具、會笑和會撒謊的動物,也是未完成的動物,或者更准確地說,是自我完成的動物。人是他自我實現的主體,他從符號模式建構的一般能力中創造出界定自身的特殊能力。或者說,回到我們的主題上來,正是通過意識形態的建構,以及社會秩序的圖式意象的建構,人才使自己無論好歹地成為一種政治動物。
作為文化系統,科學和意識形態的區別應在其分別表徵的總體情境的不同符號策略類型中找尋。科學是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命名情境結構,亦即包含其中的對待這些情境的態度是無功利性的,其形式是節制的、簡潔的和絕對分析性的,通過迴避最有效的陳述道德情操的語義學手段,科學尋求最大限度的思想明晰性。而意識形態命名情境結構的方式則是,包蘊其內的對待這些情境的態度乃是一種承諾。其風格乃是華彩的、生動的和有意暗示性的:通過科學所迴避的語義學手段來表達道德情操,它追求喚起人們的行動……科學是文化的診斷性和批判性層面,而意識形態則是文化的辯護性和論辯性層面,它指的是"文化的那一個部分,即主動關心信仰和價值模式的確立與捍衛。

詹姆遜(Fredric Jameson)
從這一較高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本質上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第一種意識形態模式並不能給予我們多大幫助,因為現在起決定作用的並不是某一種思想體系是真理還是謬誤的問題,毋寧說是其在階級斗爭中的功能、作用及有效性問題。現在人們認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任務是合法化和領導權(這兩個詞分別來自哈貝馬斯和葛蘭西),換句話說,沒有任何一個統治階級能夠永遠依靠暴力來維護其統治,雖然暴力在社會危機的動亂時刻完全是必須的。恰恰相反,統治階級必須依靠人們某種形式的贊同,起碼是某種形式的被動接受,因此龐大的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基本功能就是去說服人們相信社會生活就應該如此,相信變革是枉費心機,社會關系從來就是這樣,等等。而同時,可想而知,一種相對抗的意識形態的功能就是--例如馬克思主義本身,作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而不是作為關於社會狀態的"科學"--向佔領導權地位的意識形態提出挑戰,揭穿、削弱這種意識形態,使人們不再相信它,作為更廣闊范圍內奪取政權斗爭的一部分,還必須發展自己與之相對的意識形態。

拉克洛(Ernesto Laclau)
意識形態不是由對肯定的本質的誤認所構成的,確切地說是相反,意識形態是由於沒有認識到以下事物所構成的,即沒有認識到任何可能性不確定的特徵,以及沒有認識到任何最終彌合的不可能性。
.

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
意識形態這個概念最初是一個黑格爾式的概念,後來被用於馬克思主義對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批判,這個概念所擁有的許多令人信服的力量來自尼采和弗洛伊德。它的新穎之處就在於:理性現象可能比起非理性現象晦暗,更難以把握。它的神秘化力量可以如此隱蔽,以至於邏輯的藝術不足以打碎這種神秘。神秘化源於一種無意識的意圖,將神秘之物給神秘化了。
就像康德超驗辯證法中的理性一樣,意識形態可能是幻象的必要來源。這也許是最近的一種看法。假如人們相信阿爾圖塞的話,那麼,意識形態總是表現了某種方式,正是在這種方式中,意識會經驗到它對決定它的那些客觀的和物質的條件的依賴,亦即對科學理性在其客觀性中要加以把握的條件的依賴。然而,一個必然產生的疑惑是,這是否同時在告訴我們以下意識的某種怪異性,這種意識是有關科學所控制的秩序的,確切地說,與科學所屬的東西相關,亦即主體的斷裂,科學與存在之間的巨大鴻溝和"游戲"。

比爾格(Peter Bürger)
應該注意到,在這種模式中,意識形態並不能簡單地理解成是社會現實的拷貝,亦即社會現實的復制,而應看做是社會現實的產物。意識形態是一種活動的結果,這種活動對作為一種不充分事物的所經驗的現實的反應("真正的現實",亦即人在現實中展開的可能性被壓制了,因此人被迫進入在宗教領域中"幻想地實現"他自己)。意識形態並不僅僅是某種社會狀況的反映;它們是整個社會現實的各個部分:"意識形態的要素並不只是掩蓋了經濟利益,它們不只是標語和口號:它們是所進行的現實斗爭的組成部分和要素。"

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意識形態"在社會學分析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術語,但這個術語的困難首先在於:要麼它是用於描述:a)一個階級或其他社會集團系統的或自覺的信仰,恰如"意識形態的"這個詞的通常用法是意指一些普遍原則或理論主張,或通常不那麼中聽的說法,是指一些教條。要麼是用於描述:b)一個階級或社會集團獨特的世界觀或普遍觀念,它既包括一些系統的和自覺的信仰,也包括不那麼自覺的和系統闡發的態度、習慣和情感,甚至包括一些無意識的假定、意旨和承諾。

威廉森(Judith Williamson)
意識形態就是某種意義,它是由社會的狀況必然產生的,並有助於永久維持這些社會狀況。我們會感到有一種歸屬的需要,一種身處某個社會"階層"的需要,盡管這種需要很難察覺。實際上這種需要也許是想像性地被賦予的。我們所有人都真實地需要一種社會存在,一種共同文化。大眾媒介在某種程度上就提供了這一需要,它能在我們的生活中(潛在地)實現一種肯定的功能。

齊澤克(Slavoj Zizek)
作為一種信念,一組觀念、信仰、概念等,意識形態的內在概念被用來使我們確信其"真理",但實際上服務於某種隱含的特定權力利益。與這一概念對應的意識形態批判模式就是徵候式閱讀模式:這一批判的目的在於通過對裂隙、空白和筆誤來揭示官方文本隱含的偏見--以"平等和自由"來揭櫫市場交換中合作者的平等和自由,當然,這種市場賦予生產方式所有者以特權。
意識形態不再被視為一個保證社會再生產同質的機制,不再作為"社會的凝聚力";它變成了一個維特根斯坦式的含混關聯的和異質的過程的"家族",其范圍是嚴格地局部性的。依照這些思路,所謂的統治的意識形態主題批判努力要表明,一種意識形態要麼發揮著決定性的影響,但不限於某一社會階層,要麼揭露意識形態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是邊緣化的。

⑨ 「意識形態」指什麼

意識形態(英語:Ideology)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英文Ideology這個詞是德崔希伯爵(Count Destutt de Tracy)在18世紀末的時候所創造的,被用來界定一種「觀念的科學」。意識形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比較世界觀),存在於共識(參見日常社會中的意識形態一節)與一些哲學趨勢中(參見政治意識形態一節),或者是指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對所有社會成員提出的一組觀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定義下的意識形態,參見作為一種社會再造工具的意識形態一節)。

當代定義

(1)指觀念、理想、信念、熱情、價值觀、世界觀、宗教、政治哲學、道德證明。
(2)社會群體用來使世界更利於他們所理解的解釋框架。
(3)社會意識中構成社會觀念上層建築的部分,包括藝術思想、道德觀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觀點和哲學(《辯唯和歷唯原理》p130)。
(4)伴有某種政治傾向和政治選擇的思想體系。具體指自由主義、社會主義、保守主義、共產主義等政治思想(《現代社會學》p292)。

具有代表性的定義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定義

G.馬爾庫塞指出,在馬克思那裡,意識形態有三種定義(1)是對歷史唯心主義的否定和揭示.(2)它是一種對社會存在的系統解釋.(3)它在總體上是一類確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受社會存在的制約.個人或集體都要自覺不自覺地受這種文化的影響.

曼海姆對兩種范圍意識形態的區分

曼海姆在其著作《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中將意識形態看作是」思想方式」,並據此分析了兩種意識形態,一種是」特殊的」意識形態,指的是由於情況真相不符合其利益,所以對某社會情景真相的掩飾或扭曲,包括有意識撒謊,半意識或無於是地掩飾,有心欺騙或自欺.這實際上體現了特殊集團的自我利益.另一種是」全面」的意識形態,指的是一種世界觀或對一種生活方式的徹底信奉.

意識形態是個體與其真實的生存狀態想像性關系的再現。

為了說明我關於意識形態的結構和功能的中心議題,我將首先提出兩個主題,一個是否定的,另一個是肯定的。第一個主題涉及到用意識形態的想像形式來"再現"的對象;第二個主題涉及的是意識形態的物質性。

日常社會中的意識形態

每個社會都有意識形態,作為形成「大眾想法」或共識的基礎,而社會中大多數的人通常都看不見它。佔有優勢地位的意識形態以一種「中立」的姿態呈現,而所有其他與這個標准不同的意識形態則常常被視為極端,不論到底真實的情況為何。哲學家福柯就曾經寫過關於意識形態中立性的這種觀念。

努力追求權力的組織會去影響社會中的意識形態,將它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政治組織(包括政府)與其他團體(比如說在議會外游說通過議案的團體)試圖透過傳播他們的意見來影響民眾,這也是為何社會中的許多人通常看起來都有「類似的想法」(think alike)。

當社會中絕大部分的人對於某些事情的想法都很類似,甚至忘記了目前的事務可以有其他的選擇,這就變成了哲學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所說的霸權(Hegemony)。關於團體迷思(groupthink)這種規模小很多的概念,也有部分要歸功於他的著作。

現代語言學家在研究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機制時,這種「類似的想法」被認為就是透過這種機制傳達出去的。

政治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有政治的、社會的、知識論的、倫理的等等。

在社會研究中,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組用來解釋社會應當如何運作的觀念與原則,並且提供了某些社會秩序的藍圖。政治意識形態大量關注如何劃分權力,以及這些權力應該被運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說,20世紀中最具有影響力與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識形態之一就是共產主義,它是以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學說為其基礎。其他的例子有: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企業自由主義(corporate 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義(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義、君主主義、民族主義、納粹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social-democracy)。「系統意識形態」(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將意識型態當作意識形態來進行研究(而非研究個別的意識形態)。(參見條目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型態。)

意識形態受歡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業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響,他們常常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政治意識形態是指提出某種政治與文化計畫作為參考的社會運動、機構、階級或大團體,他們的整體觀念、原則、教條、迷思或符號。它也可以是通常用來界定某個政黨及其政策的一整個政治思想結構。

通常是某些道德觀形塑了意識形態的基礎。

作為一種社會再造工具的意識形態

馬克思提出一「基礎/上層建築」(base/superstruture)社會模型。基礎指社會的生產手段,上層建築在基礎之上形成,並組成那社會的意識形態,或如它的法律體系、政治體系和宗教。對馬克思來說,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因為統治階級控制著社會的生產手段,社會的上層建築便取決於什麼對統治階級最為有利。因此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便有巨大的重要性,因為它混淆著從本質疏離的(alienated)群體和可產生錯誤意識(false consciousness),例如商品崇拜(commodity fetishism)。馬克思主義的批評者認為其給予經濟因素對於社會的影響以太大的重要性。

社會中主要階級的意識形態被提出予社會的所有成員,使統治階級的利益顯得就像是所有人的利益。盧卡奇(Gyorgy Lukacs)形容此為統始階級的階級意識的投影(projection of the class consciousness),而葛蘭西則推進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理論來解釋何以工人階級中的人們對自己的利益可有錯誤概念。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媒介產品中的意識形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貓達人微信小程序是什麼 瀏覽:507
華為的接入技術主要有哪些 瀏覽:321
如何規范編輯群信息 瀏覽:188
雲悠悠神秘交易行在哪裡 瀏覽:537
飛機控製程序用什麼編程 瀏覽:308
騰訊文檔怎麼批量篩選數據 瀏覽:735
cmd如何結束一個正在運行的程序 瀏覽:506
solidcam程序編輯後處理在哪裡 瀏覽:755
蘋果退錢信息在哪裡看 瀏覽:829
如何快速捕捉財經信息 瀏覽:38
小學信息技術硬體知多少公開課 瀏覽:671
營銷代理叫什麼 瀏覽:106
鋼鐵行業怎麼成一級代理商 瀏覽:752
納米技術什麼病都可以治嗎 瀏覽:255
u盤安裝驅動程序停止怎麼辦 瀏覽:658
問道交易貓用戶登陸id是什麼 瀏覽:355
聽書的市場有哪些看法 瀏覽:798
學技術很苦怎麼辦 瀏覽:106
復必泰三期數據在哪個地方 瀏覽:935
每天發布的信息都有哪些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