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景德鎮的瓷器資料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里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的所在區域主要是景德鎮市城鄉各地。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千餘年來,景德鎮制制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編輯本段]歷史發展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個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製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白釉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燒了成熟青花、釉里紅及各種單色釉品種。青花瑞獸紋盤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規整,內底主是題紋樣繪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紋。這種將傳說中的瑞獸與寓意興旺發達的竹石瓜果組合在一起的圖案,主要流行於製作精細的大盤上。紋樣線條流暢,通體細色肥腴,青花鮮麗濃重。
洪武年間是明代釉里紅燒制最興盛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多為大型器皿。永樂白瓷頗負盛名,世稱「甜白」。據文獻記載永樂皇帝對潔素瑩然的白瓷甚為喜愛,這應是永樂白瓷風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執壺和暗花雙耳扁壺,以其變化多姿的造型、纖細古樸的手法、晶瑩白潤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藝。宣德年間是明代青花燒造的黃金時期。青花龍紋扁壺群冠眾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細釉潤,紋樣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繪畫而成,色澤鮮麗濃重,傳世實物屈指可數。藍地白花折枝花果紋盤明代景德鎮御器廠的傳統產品,在各朝製品中尤以宣德器為精美。
鬥彩創燒於成化期,這種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紋樣的輪廓線,釉上用紅、黃、綠、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聞遐邇,傳世器多由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鬥彩器的實屬鳳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燒制空前絕後的時代,其中尤以嘉靖萬曆的數量為多,但形制高大、技藝高超、蓋與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則並不多見。
清代,中國瓷器的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雍正產品,以其胎細釉潤,紋樣典雅精美而獨樹一幟。粉彩鵪鶉圖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絕世佳品,這種在彩料中採用金紅著色,並運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藝,不僅能將圖案的陰陽面生動逼真地表現出來,而且比傳統的五彩色澤更柔和淡雅,特別是配上細白的胎壁後,更加精美,讓人有愛不釋手之感。
明、清以後,珠山御廠的設立和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制瓷業的蓬勃發展,致使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眾多的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習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瓷行、瓷庄和瓷號的大量涌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號,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系,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運銷。隨之而來的各地風俗習慣給景德鎮瓷業習俗增添了新的內涵。
㈡ 請介紹一下景德鎮陶瓷的情況,以及現在景德鎮主要有哪些著名廠家經營陶瓷,並希望對以後發展也能提供點意
「景德鎮陶瓷落後是不爭的事實」許愛民這樣告訴記者。他說:「現在的景德鎮陶瓷業是不景氣,是落後了,所以我們正在向西方學習。目前,景德鎮陶瓷業的發展正處於開放中創新時期。隨著前兩屆瓷博會的召開,景德鎮的外貿及采購量以30%的速度增長。」他告訴記者,「現在,景德鎮真正意義上的外資企業很少,但我們正在朝這方面努力,景德鎮已經成功引進海暢法藍瓷有限公司。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陶瓷未與世界潮流緊密結合,使得如今世界知名陶瓷品牌多為歐美的天下,但相信透過法藍瓷的成功經驗,可以帶起更多的中國陶瓷品牌走向國際,使中國再度成為世界瓷藝的焦點。 我們現在要做的應該是想好該做什麼該關心、關注什麼,而不是急於去爭論、評價,應努力把陶瓷業加入到民族復興產業中去。」
許愛民說,「我們現在應利用好景德鎮的文化資源,首先「景德鎮」三個字就是優勢。我們應在傳統中找到好的東西,在傳統的基礎上去創新。」他認為,中國的創新人才並不缺乏,只是不願意投資新產品,不願做新產品,只要做到每件事物去觀察,去關心,就一定會有「點子」,要學會創造他人價值,這樣自己才會有價值。
許愛民告訴記者,在打開國門時我們所有的產業都處於落後狀態。與工業革命的失之交臂使中國生產力的發展處於落後狀態,陶瓷業也不例外。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說,景德鎮陶瓷是典型的計劃經濟的產物。他說:「目前,景德鎮正處於重振瓷都雄風的發展階段。因此近年來,景德鎮市以高標準的要求建設陶瓷人才、科研、產業、交流四大基地並取得階段性成果。陶瓷產業通過改革在恢復性增長中尋求突破,在振興中打牢基礎,相信景德鎮重鑄輝煌為時不遠。」
而來自英國瑋致活公司的湯姆·威治伍德先生認為,中國陶瓷業的問題不是問題而是挑戰。他說:「你們應回到文化的源頭結合歷史採用新的技術,創作出有新意的陶瓷。在我眼裡最糟糕的莫過於仿冒假產品了。」他告訴記者,在第一屆的瓷博會上他發現了很多法藍瓷的贗品,這讓他感到寒心。他認為,中國人應該增強創新意識,而不要一味地去仿冒別的產品。現在瓷都已有千年的歷史,再加上創新精神,從傳統中創新,在老東西里成就新價值,相信未來的景德鎮陶瓷業一定會發展很快。
來自利摩日國立陶瓷博物館的館長佩麗爾女士在會上說,「假如不能做到創新,那就把好的瓷器好好保存,留給可以創新的人。像我們的博物館是開放型的,我們歡迎廠商去我們的博物館找靈感,因為像這種傳統的東西不能放在陰暗的角落浪費,應好好利用。」
㈢ 陶瓷產品有哪些
(一)按用途的不同分類: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園林陶瓷 器皿 陳設品等。
3.工業陶瓷:指應用於各種工業的陶瓷製品。又分以下6各方面:
①建築一衛生陶瓷: 如磚瓦,排水管、面磚,外牆磚,衛生潔其等;
②化工{化學}陶瓷: 用於各種化學工業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閥以及搪砌反應鍋的耐酸磚、灰等;
③電瓷: 用於電力工業高低壓輸電線路上的絕緣子。電機用套管,支柱絕緣於、低壓電器和照明用絕緣子,以及
電訊用絕緣子,無線電用絕緣子等;
④特種陶瓷: 甩於各種現代工業和尖端科學技術的特種陶瓷製品,有高鋁氧質瓷、鎂石質瓷、鈦鎂石質瓷、鋯英
石質瓷、鋰質瓷、以及磁性瓷、金屬陶瓷等。
(二)按所用原料及坯體的緻密程度分類可分為:
粗陶(brickware or terra-cotta), 細陶 (potttery),炻器 (stone Ware),半瓷器 (semivitreous china),以至瓷器(130relain),原料是從粗到精,坯體是從粗松多孔,逐步到達緻密,燒結,燒成溫度也是逐漸從低趨高。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級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種易熔粘土製造。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與之混合,以減少收縮。這些製品的燒成溫度變動很大,要依據粘土的化學組成所含雜質的性質與多少而定。以之製造磚瓦,如氣孔率過高,則坯體的抗凍性能不好,過低叉不易掛住砂漿,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間。燒成後坯體的顏色,決定於粘土中著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燒成氣氛,在氧化焰中燒成多呈黃色或紅色,在還原焰中燒成則多呈青色或黑色。
我國建築材料中的青磚,即是用含有Fe2O3的黃色或紅色粘土為原料,在臨近止火時用還原焰煅燒,使Fe203還原為FeON成青色,陶器可分為普通陶器和精陶器兩類。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瓮.以及耐火磚等具有多孔性著色坯體的製品。精陶器坯體吸水率仍有4~1 2%,因此有滲透性,沒有半透明性,一般白色,也有有色的。釉多採用含鉛和硼的易熔釉。它與炻器比較,因熔劑宙量較少,燒成溫度不超過1300℃,所以坯體增未充分燒結;與瓷器比較,對原料的要求較低,坯料的可塑性較大,燒成溫度較低。不易變形,因而可以簡化製品的成形,裝缽和其他工序。但精陶的機械強度和沖擊強度比瓷器.炻器要小,同時它的釉比上述製品的釉要軟,當它的釉層損壞時,多孔的坯體即容易沾污,而影響衛生。
㈣ 景德鎮最有名的瓷器有幾種
【景德鎮四大名瓷】
1、《青花瓷》 2、《玲瓏瓷》 3、《粉彩瓷》 4、《顏色釉瓷》
一、青花瓷
●如果用「萬紫千紅」來形容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的顏色釉,那是非常恰當的。不僅紅紫,不論什顏色都可燒制,紅為火焰,綠為春水,藍似青天,黑為墨炭,是瓷器中最富神秘色彩的藝術品。
●顏色釉瓷突起色釉瓷。有許多種類別:通體一色者稱單色釉,多色相間者稱花釉,燒成溫度在1200度以上的叫高溫顏色釉,1000度以下的叫低溫顏色釉。釉料中含粘土、石英和助熔劑。著色劑主要有含銅、鐵、鈷、錳等化合物。低溫顏色釉大多以自然界中的景物、動植物命名,為象牙窯紅等。明、清兩代的顏色釉瓷色彩就十分豐富,再經新中國成立後50餘年的發展,更是無色不備,除恢復傳統色釉56種外,又創新各種色釉60多種。為鳳凰衣釉、彩虹釉等等。色彩非常豐富,產品暢銷全世界。
㈤ 江西景德鎮瓷瓦十大品牌有那些
景德鎮陶瓷瓦十大名牌排行榜有江西金泰源陶瓷、江西佳宇陶瓷、江西東陽陶瓷、景德鎮聖泰陶瓷、景德鎮漢索夫陶瓷、景德鎮大福象瓷瓦、德宇陶瓷瓦、景德鎮漢光陶等(數據來自齊家)。㈥ 景德鎮有哪些出名的瓷器
江西景德鎮所產的瓷器。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自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干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景德鎮燒制陶瓷的歷史,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有史料證明,大約在南宋,景德鎮就有了專門燒制陶瓷的手工作坊。到明代中期,景德鎮已成為中國手工業制瓷的中心。
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館館藏的明代成化官窯完整器,只有一百多件。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中,有許多破碎的瓷片。當時,它們僅僅因為有一點點瑕疵,就被篩選下來,又因為怕民間仿製,被打成了碎片。據說,用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出土的大量瓷片,能復原出兩千多件有絕對紀年落款的稀世珍品。
千年百年來,景德鎮做瓷器的人,和用景德鎮瓷器的人,一起被卷進了一個巨大的旋渦。
景德鎮的窯火從沒有熄滅過,但直到18世紀,對於把中國瓷器作為時尚的歐洲人來說,景德鎮瓷器的燒制工序,還是一個嚴守的秘密。明代有一種叫祭紅的名貴瓷器,傳說因為火燒不上去,多次失敗,最後,是一位窯工的女兒跳入火中,才燒製成功。而資料證明,祭紅最早出現在景德鎮官窯的時間,是明朝宣德年間,即1426到1435年的十年裡。
祭紅的釉色,彷彿雨後初霽,帶著寶光。
至今,景德鎮還有一些仿古的手工作坊。不論哪個年代,仿古的人竭盡全力希望達到的,就是復原古人的境界。
在古代,一件瓷器的燒制完成,要過手七十二道,才能成器。土,要用高嶺土;釉,來自景德鎮附近山裡的天然石英石;而燒窯,一定要用松木。樣式相同的兩件瓷器,陶土成泥的時間不同,就會有胎質的軟硬之分。入窯後,不同的火候和燒制時間,又會影響釉色的差異。在瓷器的整個製作過程中,處處充滿不定因素的變化。
14世紀以後,景德鎮成為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定點產地。
明代永樂年間,最出名的,是甜白瓷,瓷色白而甜凈。
明代最精緻的瓷器出在宣德年間,傳說青花瓷的顏料,還是宮中太監鄭和下西洋,從伊斯蘭地區帶回來的.鬥彩在明代成化年間燒製成功,瓷器除青花外,又添了許多色彩。
從被打碎、現在又修復了的瓷器的底部,能看到明清各朝的款識。皇帝死了,他用的那套瓷器就得鎖起來,再按照新皇帝的愛好重新燒制,器物上,還要打上他的年號。但皇後和妃子們就不能喜歡什麼用什麼了,比如,按規矩,清朝貴妃就只配用那種黃底綠龍的瓷器。 江西景德鎮所產的瓷器。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自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干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景德鎮燒制陶瓷的歷史,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有史料證明,大約在南宋,景德鎮就有了專門燒制陶瓷的手工作坊。到明代中期,景德鎮已成為中國手工業制瓷的中心。
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館館藏的明代成化官窯完整器,只有一百多件。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中,有許多破碎的瓷片。當時,它們僅僅因為有一點點瑕疵,就被篩選下來,又因為怕民間仿製,被打成了碎片。據說,用景德鎮成化官窯遺址出土的大量瓷片,能復原出兩千多件有絕對紀年落款的稀世珍品。
千年百年來,景德鎮做瓷器的人,和用景德鎮瓷器的人,一起被卷進了一個巨大的旋渦。
景德鎮的窯火從沒有熄滅過,但直到18世紀,對於把中國瓷器作為時尚的歐洲人來說,景德鎮瓷器的燒制工序,還是一個嚴守的秘密。明代有一種叫祭紅的名貴瓷器,傳說因為火燒不上去,多次失敗,最後,是一位窯工的女兒跳入火中,才燒製成功。而資料證明,祭紅最早出現在景德鎮官窯的時間,是明朝宣德年間,即1426到1435年的十年裡。
祭紅的釉色,彷彿雨後初霽,帶著寶光。
至今,景德鎮還有一些仿古的手工作坊。不論哪個年代,仿古的人竭盡全力希望達到的,就是復原古人的境界。
在古代,一件瓷器的燒制完成,要過手七十二道,才能成器。土,要用高嶺土;釉,來自景德鎮附近山裡的天然石英石;而燒窯,一定要用松木。樣式相同的兩件瓷器,陶土成泥的時間不同,就會有胎質的軟硬之分。入窯後,不同的火候和燒制時間,又會影響釉色的差異。在瓷器的整個製作過程中,處處充滿不定因素的變化。
14世紀以後,景德鎮成為明、清兩代皇家御用瓷器的定點產地。
明代永樂年間,最出名的,是甜白瓷,瓷色白而甜凈。
明代最精緻的瓷器出在宣德年間,傳說青花瓷的顏料,還是宮中太監鄭和下西洋,從伊斯蘭地區帶回來的。鬥彩在明代成化年間燒製成功,瓷器除青花外,又添了許多色彩。
從被打碎、現在又修復了的瓷器的底部,能看到明清各朝的款識。皇帝死了,他用的那套瓷器就得鎖起來,再按照新皇帝的愛好重新燒制,器物上,還要打上他的年號。但皇後和妃子們就不能喜歡什麼用什麼了,比如,按規矩,清朝貴妃就只配用那種黃底綠龍的瓷器。民間把專門為皇家燒御用瓷器的地方叫「官窯」。官窯瓷器的樣式,嚴禁民間仿製。但有時,官窯也會把一些瓷器交給民窯燒制。從14到19世紀,天下至精至美的瓷器,無不出於景德鎮。好瓷都銷往外地,景德鎮人自己倒習慣用粗瓷。過去,景德鎮還有個行當,叫「估堆兒」,就是把零散破損的瓷器堆成一堆兒,估摸個價兒,賣出去,賺頭也不小。
和中國別的城市不同,景德鎮從來沒有圍起過城牆,但進景德鎮做買賣,還得先摸清門路。采辦瓷器,必須通過瓷行,瓷行替你選完貨,再由茭草行負責打包,油灰行負責搬運。貨出景德鎮,走昌河,也必須經過穿船行,各有各的行規,各走各的路。
在景德鎮,有很多的改變已經發生了。過去,用人工淘土成泥,現在用機械的力量;過去,由釉工憑經驗掌握釉的厚薄,現在上釉已經自動化,所有瓷器的釉面一樣均勻;過去,看窯火的人叫火頭,火候到不到,全憑火頭的一雙眼睛,現在,不用人眼用電腦;甚至彩繪也是流水作業。其實,工業化生產和手工業生產之間,差的,就是一個「手」字。
㈦ 景德鎮陶瓷酒瓶生產企業多嗎景德鎮燒外還有哪些陶瓷酒瓶品牌呢
景德鎮陶瓷酒瓶廠有幾家比較正規的,
隆祥陶瓷
歐意陶瓷
三雄陶瓷
景德燒
這幾家都是專業生產陶瓷酒瓶的企業,其他的都是作坊式的。
全國比較知名的有
宜興金魚陶瓷
湖南新世紀陶瓷
重慶錦輝陶瓷
潮州慶發陶瓷
山東安華瓷業等都以中溫瓷為主,外觀比較好。
我在陶瓷酒瓶廠8年了,所以對這個比較了解。
做酒的都知道一般,
㈧ 景德鎮陶瓷有什麼歷史呢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們稱為「瓷都」的景德鎮,不僅制瓷歷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馳名世界,享譽九洲。「江南雄鎮記陶陽,絕妙花瓷動四方」,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原系浮梁縣治。東晉時期名叫新平鎮,唐朝改為昌南鎮(又號陶陽鎮),宋代景德年間始稱景德鎮,一直延用至今。
據史書記載,景德鎮的制瓷歷史已有二千餘年,「新賓士陶,始於漢世」。就在這個時候起,景德鎮地區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晉代,據載有個名工巧匠趟慨,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隨著時代的進展和江南地區經濟的繁榮,景德鎮制瓷技術也有所提高,產品運銷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會的庭壹樓閣,詔令這里的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煬帝又要這里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都說明,當時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也有了較大的影響,以致引起了最高統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傾圮之後,強盛的唐帝國繼立,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個名人,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據志書記載:「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陶玉是鎮里的鍾秀里人,他所燒的「陶窯」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這些文字記載說明了一個事實: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從漢到唐,不僅一直從事陶瓷業生產,而且經過近千年來的探索和追求,早已從制陶階段進入制瓷階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當成就,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代饒州刺史元崔寫了《進瓷器狀》贊頌了這里瓷器的美好。當然,上面所述的這些情況還只限於文字,記載著名的陶窯、霍窯,遺址也還沒有被發現,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景德鎮市區周圍黃泥頭、白虎灣、騰梅亭、湖田等地發現的五代窯址,以及挖掘出來的大量碎片,卻以實物證明了那個時期這里燒造出來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為多。器型主要是盤、碗、壺、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窯的色彩,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五代時,這里除燒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燒造白瓷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場,僅白虎灣一處就有30多座,可見一斑。從現存的大量出土資料看,白瓷色調純正,純白度高達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達到現代瓷的標准。瓷質遠遠超過了越窯,冠於當世。
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因為延續至今的「景德鎮」名稱是在這個朝代產生的。這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錄》卷五中說得很清楚。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窯林立,突出有汝、官、鈞、定、哥五大名窯,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這時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由於這里燒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趟恆派人到景德鎮,要這里為皇家製造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由於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遂由此而得名。十一世紀末期到十二世紀初,由於戰爭頻仍,北方諸名窯相繼衰落,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集南北名窯技藝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據蔣祈所著《陶記》記載,當時景德鎮有窯300多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盛況。著名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佳節又重陽,玉枕紗窗,半夜涼初透」的吟詠,詞中的「玉忱」就是景德鎮的產品。
從景德鎮的制瓷歷史看,元代是一個創新時期。這個時期除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大量燒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創製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譽的青花瓷。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發現一隻標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銘款的景德鎮青花雲龍象耳瓶。實物表明,公元十四世紀初期,景德鎮就已燒製成功質量很高的青花瓷器。元以前,瓷器裝飾比較單調,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因此青花的燒製成功,開創了白瓷彩繪的新時代,成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它一出現,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使景瓷生產出現空前繁榮局面。從各博物館現存的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看,制瓷工藝相當成熟,質量已達到很高水平。
一樹綻開並蒂花,興青花同時期,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里紅瓷,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項目。釉里紅瓷是以銅紅釉在坯胎上繪制花紋後,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紋飾在釉上呈現紅色。釉里紅興青花一起繪制所制產品叫青花釉里紅瓷器,畫面紅藍相映,別有一番風韻。由於燒制難度較大,元代產量不多,留傳器物也很少。我省保存的一件有「至元戊寅」款的青花釉里紅器,是元代釉里紅器中唯一帶紀年而流傳至今的瓷器珍品。此外,元代景德鎮還燒成了紅、綠、黃三彩瓷,卵白釉、銅紅釉、齊藍釉等新品種,使景瓷裝飾豐富多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卵白釉樞府器,它是元朝廷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胎體厚重,色白微青,光澤象鵝蛋,釉色比以前的青白瓷又有很大提高。在制瓷工藝方面,元代一個重大改進就是把制瓷原料從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方從而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燒成中的變形率,為製造大型器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元代統治中國的時間並不長,但這期間的景瓷生產發展卻很突出。在元代的基礎上,明代的景德鎮瓷業就更加突飛猛進。這時的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行業中心,所產瓷器不僅數量大,質量好,而品種多,銷路也很廣。僅就裝飾而言,除了繼續大量燒制青花瓷並進一步提高質量外,釉上彩瓷又開始面世,而且「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其發展勢頭之迅猛,使人驚奇不勝。《中國陶瓷史》所指出的:「彩瓷的發明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確實,明代的景瓷的確是艷壓群芳,不論數量、質量、花色品種等方面都成為當時中國瓷器的翹楚。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他著名的《天工開物》中就寫道:「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另一明代官員王世懋的《二酉委譚》中也說:「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另一段記述則更形象,他說:景德鎮「為天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於一省。余嘗分守督運至其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戲目之曰:四時雷電鎮」。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明確認識到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之輝煌。在品種上,明瓷的異彩紛呈也是空前的。這個時期,又創製成功了薄如蛋殼,輕若綢紗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紋飾豐富的瓷板書。還有精妙無比,可以亂真的各種仿古瓷。同時還出現了許多技藝絕倫,名震遐邇的陶藝家,如以制「卵冪杯」、「琉霞盞」聞名於世的「壺隱道人」吳昊十九,他所制的薄胎瓷「卵冪杯」被譽為歷史上登峰造極的瓷器之一。仿古瓷製作名家周丹泉所制的仿古瓷器,使人無法辨其真假,以致一件精品問世,四方重價追求,千金競市。另一仿古名家崔國懋聲名更大,他所仿宣德,成化窯的瓷器號稱「崔公窯」,名噪當時,四方爭購。由於景德鎮在制瓷方面的名氣大,因此在明時就與湖北的漢口鎮,廣東的佛山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為「四大名鎮」。
在景德鎮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廠的建立。為了滿足皇帝宮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鎮設置了全國唯一的一所為皇室服務的專門機構-浮梁瓷局。到了明朝的洪武年間,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宋、元兩代皇室於景德鎮監造選購皇家用瓷的基礎上,欽命在景德鎮設置御器廠,專門為皇室燒制各種宮廷、外交、禮品用瓷。御器廠憑借帝王威勢,匯集大批精通瓷業生產、擅長制瓷技藝的工匠,投入大量資金,佔用最好原料,對產品精益求精,因此製造出許多瓷器精品。這些瓷器不僅品種兼備,風格齊全,而且質量上乘光彩奪目,精美絕倫,使人一見而愛不釋手,不少成為傳世珍品,在世界上也產生巨大影響。這個建立於公元十四世紀中葉的御器廠,一直延續明、清兩代,歷經27個皇帝500餘年,對景瓷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是有巨大作用的。與明代御器廠相關,還產生過一個「童玉跳窯」的故事:明朝浮梁里村人童寶,在太監潘相於景德鎮督造大器青龍缸期間,因久燒不成,以身赴窯,後被封為「風火仙」,立祠祭祀。
應該承認,由於明末戰亂,清初的景德鎮瓷業生產曾一度受到影響,甚至停滯不前。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不僅恢復過來,而且有旭日東升,在明代的基礎上飛快發展。經過當時的廣大瓷工和藝匠的艱苦鑽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產突飛猛進,以其取得的光輝業績,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業生產的鼎盛時期,從而躍上了歷史的巔峰。清初的沈懷清說:「昌南鎮陶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還有那個叫「殷弘緒」的法國傳教土,他於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饒州發出的一封信中說:「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圍著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唐英在他的《陶冶圖說》中更進一步明確地說:「景德鎮袤延僅十餘里……,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籍此食者甚眾」。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繼承了明代的工藝和品種,而且還有不少的發明創造。比如康熙時的青花瓷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晰,著色鮮明;鬥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製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琺琅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下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讕絢麗奇觀的「窯變」等等。其他如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豇豆紅最為著名。總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質、造型、釉彩都達到空前水平,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在清代景瓷的發展過程中,為景瓷作出突出貢獻的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沒。他在景德鎮督陶15年,是景德鎮御窯廠督陶時間最長、成績最著的督陶官。15年中,他不以「官」凌駕陶民頭上,而以「民」虛心向陶民學習,與工匠打成一片。到鎮之初,於制瓷一無所知,就杜門謝客,悉心鑽研陶務,與工匠同食息三年,終於變外行為內行,掌握了制瓷方面的各種知識,並身體力行,與瓷工們一起從事工藝鑽研。同時,對瓷業生產技藝進行科學總結,從理論上加以提高,先後編寫出《陶務敘略》、《陶冶圖說》、《陶成紀事》、《瓷務事宜諭稿》等著作。特別是《陶冶圖說》這部圖文並茂的著作成了陶瓷工藝史和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重要文獻。他督陶時的瓷器產品世稱「唐窯」,其製造水平和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人藍清所著的《景德鎮陶錄》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廠窯至此,集大成矣」。晚年,他把自已的詩文收集成冊,名為《陶人心語》,完全以陶人自居。除唐英之外,還有幾位督陶官,對景德鎮制瓷器業也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如從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駐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臧應選,該時期出產的官窯瓷器被稱為「臧窯」,產品諸色俱備,尤以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為佳,鮮紅色更為著名。清康熙年間任江西巡撫的郎廷權,在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年的七年中,兼負景德鎮督陶之責,他熱心於瓷器的研究,突出成就是郎窯紅(也叫寶石紅)的燒製成功,還有素三彩等。年羹堯於雍正四年來景德鎮兼管御窯廠窯務,此後十年官窯所產瓷器稱為「年窯」,釉色發明甚多,以胭脂釉最著名,還有「雨過天青」等色釉也很突出。還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外國圖家也曾為景德鎮瓷業作出貢獻,他的中國名字叫郎世寧,義大利人,1715年作為傳教土來到中國,並被招進宮廷,成為一名專職畫家。他曾在景德鎮為宮廷創作了大量的瓷板壁書和其他陶瓷作品,他的中西結合繪現風格給後人有較大影響。
隨著歲月的更迭,世事的變蒼,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遇到了挫折。清乾隆之後,由於各種社會原因,景瓷生產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都呈明顯萎縮狀態。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盪,外貿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民國時期,社會仍不安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特別是日寇侵華期間,景德鎮多次遭受日寇飛機的轟炸,坯坊、窯房大面積遭受破壞,全鎮瓷窯能燒的只有33座,處於奄奄一息境地,整個瓷業生產陷入低谷。不過沙漠中也有綠洲,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里,瓷業生產在操作方面卻有所進步,如出現腳踏轆轤車,手搖碎釉機,石膏模型鑄坯,霧吹器吹釉等較先進的方法。特別是清末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在景德鎮宣告成立,標志著景德鎮陶瓷進入一個企業化時代,顯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這家公司在設計上比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創新,製作也十分精巧,同時還進行一系列技術革新,試行機械生產、貼花紙彩瓷、以煤代柴燒造等,有較大的促進力。民國期間,瓷業改革者杜重遠為景德鎮陶瓷工業的改革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興景瓷,成立陶業管理局,自任局長。從外地招攬人才,培訓瓷業工人,制訂改革陶瓷工業的各項措施,促使景德鎮瓷業生產煥發出勃勃生機。陶瓷美術方面,隨著清末民初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為代表的文人派淺絳彩瓷,一改前朝華縟濃艷、追求簡約淡雅的清新風格之後,汪曉棠、潘?宇等又以粉彩顏料繪瓷,大大擴大了色彩領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王琦、王大凡、鄧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徐仲南、田鶴仙等八人在珠山定期聚會,切磋陶瓷美術,研討裝飾書藝,被稱作「珠山八友」。這些文人藝友當時都有較高技藝和聲望,各有專長,風格迥異,名噪海內外,把景德鎮的粉彩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峰。
中國是最先發明瓷器的國家,因此外國人把我們稱作「瓷器之國」,英語中「CHINA」既名瓷器,又稱中國。作為「瓷都」的景德鎮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國各地伸展,特別是鎮名改為「景德」之後,影響力、競爭力大增,可以與當時的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產品爭奇斗艷。蔣祈在《陶記》中說:「蜒埴之器,漂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其視真定紅瓷,能泉青秘,相競奇矣」。到了元代,景瓷更為暢銷,不僅與「真定紅瓷,能泉青秘」成鼎足,甚至還有壟斷市場之勢。進入明、清,景德鎮瓷器就成壓倒優勢,在全國瓷器市場上高踞主道地位,所以《江西省大志》記述:「其所被自燕雲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皆取於景德鎮,而商賈往往以是牟大利」。有史料記載,唐代都城長安的西市有一個國際性市場,瓷器這種新商品使許多來華的外國人大感興趣,他們紛紛購買。景瓷當時以「假玉器」稱譽長安,當然也在購買之列。唐以後到宋朝,中國瓷器有兩條路輸往國外,一條是伴隨「絲綢之路」的陸上通道,一條是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所稱「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線。景德鎮瓷器最先是銷往亞洲各國。據成書於南宋理宗時代的《諸蕃志》記載,當時亞洲的56個國家和地區,用瓷器作交易主要產地就是景德鎮。同時,景德鎮瓷器也已到達歐洲,荷蘭人於南渡口宋時到福建泉州販運景德鎮瓷器。由於元、明、清景德鎮瓷業生產大發展,外銷瓷越來越多,元代發明的青花瓷也遠銷國外,菲律賓、印尼、印度、日本、馬來西來都出土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殘片。明朝初年,「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先後到達南洋群島、波斯、阿拉伯等30多個國家,船上的景德鎮青花瓷是其重要商品。當時隨同鄭和出航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中就有不哇的「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的記載。此外,美洲、非洲、澳洲的人也非常喜愛中國瓷器。據記載,在明代隆慶年間,每年僅墨西哥銀行銀元流入中國的就有一二百萬,其中相當部分是用來購買景德鎮瓷器的。所謂「九域瓷商上鎮來,牙行花色照單開。要知至實通洋外,國使安南答貢回」,就是景德鎮瓷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的真實寫照。山有起伏,花有榮枯,盡管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有興衰的變化,但千年窯火不斷,2000多年制瓷歷史所形成的漫漫道路,卻是始終綿延不斷、迤邐向前的。為什麼能這樣呢?這有多方面的原因。
「水土宜陶」,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景瓷生產發展的先決因素。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水源、光照充足;境內山巒起伏,有豐富的森林資源;附近高嶺村出產的「高嶺土」是燒制瓷器的優質原料,全世界此類瓷土均以此命名;境內河道縱橫,東河、南河、西河和小北港河匯集昌江,然後自北向南流經市區,通向鄱陽湖往入長江。這樣就從氣溫、光照、水源、原料、燃料以及運輸上,全面為燒制瓷器解決了問題,促進了景瓷的發展。由於制瓷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積累了豐富的制瓷經驗,技術全面而高超。工藝分工精細,所謂「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窯爐經不斷改造,燒成質量越來越好。同時,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全面大批制瓷工匠流向景德鎮,如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的汝、定、鈞等名窯的工匠逃到景德鎮;其後元兵南進,南宋滅亡,各地瓷窯被破壞,很多技術工匠又逃到集到這里來。這樣,景德鎮在自已原有的技術基礎上,又不斷吸引外來技藝,相得益彰,錦上添花,以至集天下制瓷技藝之大成,促使產量、質量的不斷提高和品種的豐富多彩。
景德鎮的人口組成被稱為「五方錯親」指的是以景德鎮為中心周圍的都昌、樂平、祁門、波陽、撫州、南昌、余干、余江、上饒等府縣的農村閑散勞動力匯聚到景德鎮謀生,形成了「五府十八幫」的盛況。這些地區的人員為景德鎮的瓷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也是促使景瓷興盛的一個重要因素。唐宋之後,景德鎮瓷器由於產量、質量不斷提高,名聲越來越大,不僅市場擴大,而且引起皇家的重視和索取,「且貢於朝」,並在景德鎮長期設置御器廠,將大量皇室資金投到景德鎮。這樣就從市場瓷商和皇室兩個方面為景德鎮制瓷提供了資金來源。更重要是景德鎮瓷器揚名世界,大批瓷器銷往國外,獲得大量國外貨幣。由於資金較充足,使景德鎮瓷器得以不斷生產、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優越自然條件,制瓷技藝高超,人才勞力充足,資金來源豐富,是促使景德鎮千年窯火不斷的幾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