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雪松文旅有哪些知名的文旅項目
雪松文旅是一家以旅遊產業價值為戰略的公司,是雪松控股旗下,對國內的旅遊產業進行多方面的升級,。雪松文旅以全域旅遊、主題旅遊小鎮、旅遊全產業鏈管理和輕資產輸出作為旅遊開發和發展驅動,致力成為國內的文化旅遊品牌,雪松文旅旅遊項目分為以下幾種:
三、田園綜合體:當地的旅遊小鎮引用了紅遍全球的田園綜合設計概念,利用了當地休閑農場打造成現代式的農業、休閑旅遊、田園社區集為一體的特色旅遊小鎮,把旅遊和鄉村體驗進行綜合發展。
⑵ 文創產品有哪些種類
一,平面裝飾風格與旅遊紀念文創產品
平面裝飾風格
漢代瓦當和畫像石在構圖中能打破自然和視覺上的局限性,而用一種平視、立視的形式來表現,標志著我國傳統藝術的成熟。
採用平面化的形式來進行創作的,題材大都以人物、動物為主,配以植物和風景等作襯托,畫面所營造出的是濃郁的生活氣息。
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元素提取時,平面化的風格是十分常見的。在遵守傳統的基礎上又進行創新,對所要設計的每個主題都進行深入探索,以發掘出非同尋常的內涵。
旅遊紀念文創產品
常見的旅遊紀念品主要是指針對城市、博物館與觀光景點所設計的文創產品。是指遊客在旅遊過程中購買的精巧便攜、富有地域與民族文化特色的禮品。
有人比喻旅遊紀念品是一個城市的名片,這張名片典雅華麗,有極高的收藏與鑒賞價值。
二,插畫風格與娛樂藝術衍生產品
插畫風格
大量的國潮風格作品,喜歡用插畫的形式來表現,是因為插畫風格形式多樣,審美標准也具有多元化的特徵,容易傳達特定的文化內容和場景。
插畫的范圍非常廣泛,可以囊括所有的插圖,它既是文字的有利補充,同時也是用來傳達作者意識,表現氣氛、情感或意境的媒介。
由於插畫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意識,既可以是為特定消費群體服務,也可以成為表達作者內心情感的載體。
⑶ 文旅項目有哪些
中國文化旅遊項目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即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築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層;以居民日常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體育活動和衣著服飾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
在我國,發展旅遊業,開展文化旅遊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增強產品吸引力,提高經濟效益,還可大力弘揚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同時也可改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懂中國文化這一狀況。
發展動力:
(1)外向力:
旅遊者自身及所處群體產生的超越既有環境約束的一種期望性的社會心理因素,主要是滿足探奇求知的需要。人們在自身存在和發展過程中,為了豐富精神世界,就需要去探索和認識外界的事物,或是為了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或是為了豐富知識、增強能力等。
(2)吸引力:
來自異地地理環境和特殊場景,是旅遊目的地特有的環境或場景對旅遊者期望的響應。了解和體驗其他地區、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生活、社會經濟生活、風土人情及民族傳統習慣等都屬於這種需求。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文化旅遊
⑷ 一般來說文旅項目包括哪些類型
主要分類
1、主題游樂型
用主題公園帶動配套商業和地產項目是這一派別的主要模式,溫泉、高爾夫、滑雪等休閑運動主題的項目也與此異曲同工,「觀瀾湖模式」即為代表。
這種模式深受地方政府歡迎,低廉的拿地成本、市場熱情支撐下的穩定門票收益、配套商業及地產項目的快速回現,使現金流很容易得到平衡。
2、景點依託型
通過品牌開發企業在景點周邊所做的優質商業生活配套,很容易給一個景點和周邊欠發達地區帶去生機與活力。賦予自然資源更多的魅力,在原有的旅遊資源之上打造更多多樣性的產品,適當融入一些更和諧的體驗性文化商業設施。
3、文旅小鎮型
文物遺存、特色民風民俗和悠閑的古鎮生活,可以為旅遊開發大大加分,開發者往往不需要規模巨大的硬體投入,而是更多的軟性投入。在城鎮化趨勢下,更多特色迥異、各具千秋的文旅小鎮將會被挖掘出來,市場機會巨大。
4、度假酒店型
在傳統度假酒店可以滿足基本居住生活需求之外,這類產品有更多的藝術、文化元素,拍賣、博彩、會議、影視等多樣的收入渠道和靈活的租售方式使得企業不需要再進行住宅開發即能保證收益,在跑馬圈地的旅遊地產高峰期實現了小而精的成功。
文旅項目發展
一、從旅行到旅遊
古時候,人們最初出於現實的需要,從事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活動、經商、遷徙、服役、征戰、求學、游說或出使,都免不了遠途跋涉,時亦經歷名山大川。雖行歷天下,也只可說是「旅行」而非「旅遊」。
及至漢代,司馬遷發憤而作《史記》,年20即壯游天下,他為搜求第一手史料而作游歷考察,不辭勞苦地深入實地,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工作。這樣的周遊,它標志著一般意義的旅行向充滿自覺意識的旅遊的發展。到六朝之時,旅遊漸成風氣。
二、旅遊文學的產生
有了自覺的旅遊活動,作家借語言作載體,以詩、文為形式,記游、寫景、敘事、抒情或議論,在模山范水中滲透了他們的主觀意識、審美個性和獨特情感,這樣就產生了旅遊文學作品。山水游記和山水詩的相繼問世,標志著旅遊文學的產生。因此可以說,漢魏六朝時期翻開了我國古代旅遊文學的第一章。
三、旅遊文學的發展
漢魏六朝是游記文學的草創期,唐代是成熟期,宋代是興盛期,可謂高手雲集,明代是繁榮期。清代游記作品大多遠離現實生活,真正富於生氣、勇於創新的作品不多,古代游記日漸衰微。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毫無疑問,「世情」之變遷,「時序」之移易,乃是中國古代旅遊文學產生、發展、興衰和更新的主要契機。新的時代呼喚著旅遊文學的變革,它也必將在變革中求得發展,在創新中長盛不衰。
文化和旅遊從古至今就是這樣一路走來。
⑸ 三明有哪些特產
不知道你說的具體是哪地區的?
如果就三明市區的盛產好像沒有什麼,要是各縣市,那特產太多了:
水晶工藝品 純水晶 將樂縣
竹木系列工藝品 木竹雕刻 將樂縣
山珍產品 天然食品 將樂縣
西山紙 傳統工藝 將樂縣
海棠硯 「文房四寶」佳品 將樂縣
金湖酒釀 傳統工藝 泰寧縣
野生黃花菜 天然食品 泰寧縣
山珍產品 天然食品 泰寧縣
即食魚片、魚干 天然食品 泰寧縣
寶劍 傳統工藝 明溪縣
寶扇 傳統工藝 明溪縣
寶石工藝品 藍寶石 明溪縣
肉脯干 閩西八大幹之一,辣甜香酥 明溪縣
蓮子產品系列 省優產品 建寧縣
蓮芯茶、蓮芯涼茶 保健食品 建寧縣
菇類產品系列 部優產品 建寧縣
筍製品 省優產品 建寧縣
獼猴桃汁、蓮子汁飲料 省優產品 建寧縣
足底按摩器 保健用品 永安市
即食筍 綠色食品 永安市
木竹雕工藝品 雕刻工藝 永安市
吉山老酒 傳統釀酒工藝 永安市
筍干、紅菇 綠色食品 沙縣
天河竹涼席 保健用品 沙縣
仿古木帆船、木雕、根雕、竹雕、壁畫等系列工藝品 仿古竹木根雕 沙縣
沙陽板鴨 民間傳統工藝 沙縣
味極鮮醬油 傳統工藝 沙縣
玉露酒 傳統工藝 沙縣
沙縣曬煙 色澤金黃,氣味芬香 沙縣
棕鞋墊 棕制保健 梅列區
朱熹、黃慎、伊秉綬書畫真跡、復製品 名家書畫 尤溪縣
寧化縣
酒釀 客家水酒 寧化縣
玉扣紙 傳統工藝 寧化縣
老鼠干 閩西八大幹之一 寧化縣、清流縣
淮山乾片 入葯、滋補 清流縣
豆腐皮 綠色食品 清流縣
利茶籽油 綠色食品 清流縣
鮮魚干 綠色食品 清流縣
魚腥草保健茶 保健食品 清流縣
夢圓牌蓮花系列茶葉 保健食品 清流縣
侏羅紀礦泉水 碳酸礦泉水 清流縣
人參D、參蜜D 保健品 清流縣
如果滿意望採納哦!
⑹ 福建三明特產有哪些.
(一)筍干
永安白筍干,又名「玉蘭片」,歷史悠久,製作工藝精細,具有筍質肥嫩、筍花顯明、色澤金黃、味道鮮美的特點,堪稱「閩筍」上品,永安白筍干有東、西兩大路,逢單產大年的「西大路」,有洪田、西洋、小陶、羅坊等地;逢雙產大年的「東大路」,有上坪、貢川、青水等地。品級分正牌、副牌、下路和紅筍4種,現有生產基地鄉1個、基地村24個,竹林40萬畝,可年產筍干1.7萬擔。永安白筍干品質優良,曾在1983年北京「全國出口商品基地、專廠建設成果展覽會」上,受到對外經濟貿易部門贊譽,獲得《榮譽證書》。永安白筍干除內銷國內各大城市外,還遠銷東南亞市場。1980~1984年,永安市外貿收購筍干2065噸(年均413噸),1989年社會收購量6562噸。
三明的「閩筍」,相傳為黃石公所做,迄今有1000餘年歷史。閩筍肉質肥厚柔嫩、纖維質豐富、清鮮可口,有消除因油膩而引起腸胃不適的功能。產品分正牌、副牌、下路三等,每等又分湖、尖、片三級。主要產區分布中村、莘口兩地,中村筍山面積9.5萬畝,年產量325噸;莘口筍山面積6.4萬畝,年產量200噸;余為眉山、碧溪、梅列等地。生產期自農歷9月進山燒炭,越冬開路,至清明節前後5日掘筍,經剝殼、劈頭蒸煮,榨壓至立夏,然後洗焙,再經修剪包裝供市。每50公斤鮮筍可烤焙2.5公斤筍干。1956年筍干產量950噸,收購780噸。1963年9月,三明定為筍干外貿出口基地。1989年社會收購量1162噸,主要銷往江蘇,上海、浙江、湖南等地。
(二)玉扣紙
以產玉扣紙著稱的寧化縣,系福建四大產紙縣之一(即長汀、寧化、將樂、連城)。最盛時全縣有紙廠500餘家,產量高達5萬多擔;品種有玉扣紙、毛邊紙,尤以玉扣紙馳名中外,產量占總數一半以上,產地十分之九在南鄉治平區。據1972年底調查,全縣共有竹林147743畝,治平區就佔71600畝,故治平有「九竹一田」之稱。該地竹種與別地不同,竹口徑小,肉厚纖維長。全境山高林密,山泉特別清冽,且附近龍門所產石灰,鹼性特優。因具「竹、水、鹼」三大優良造紙條件,故制出的紙張顏色特別清潔,拉力強、吸水性好,質地結實,不易老化腐蝕,不僅歷來為國家檔案、史集、佛經、族譜、賬本、重要契約等所選用,而且早已遠銷國外東南亞地區;尤為華僑所喜用。建國後,一、二級玉扣紙直調中央。1974年印刷線裝本《毛澤東選集》時,即選定治平產的玉扣紙。1974~1976年,共調運出640噸(摺合1萬余刀)。1986年出口149噸。
(三)將樂紙和硯
將樂紙本名青絲扣、扛連紙。製作精細,光潤幼潔,響張少疵,堅實潔白,以經久不碎不蛀見長,有「紙壽百年、冰清玉潔」之譽,為書寫、印刷、簿籍、裱褙之上品。宋元麻沙版圖書用此紙長達200年。《將樂縣志》載:「將樂紙,清初即已運銷江右、湖廣等地。」(即今江西、江蘇、湖南、廣西)乾隆末年,輸送官府的紙叫「官紙」或「京紙」,質量要求嚴格。民國初年,紙槽逾500個,紙工超400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制紙的個體手工作坊,已逐步轉向機制集體生產,產品質量也有提高,年產達千噸以上,暢銷國內和亞太地區。
海棠硯,是用將樂縣城北郊石門嶺至蓮花山一帶的龍池石製作的。據清乾隆年間重刻的《玉華洞志》記載:「龍池石者,則皆硯瓦峽所出。大者可為碑,小者隨方圓而磨礱之」,以龍池石制硯,有400~500年以上的歷史。尤以縣城北隅海棠洞石所制的「海棠硯」為最佳,質地細膩,濕潤縝密,能發墨保色而不易磨損,多年來已成為將樂縣的特產工藝美術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制硯技藝更有所改進,精雕細刻,推陳出新。將樂的硯和紙都是三明很出名的「文房四寶」。
(四)建寧蓮子
建寧蓮子,又稱建寧通心白蓮。粒大圓潤,色如凝脂,稍燉即熟,湯清不濁,溫馨可口,被譽為「蓮中上品」,馳名中外。建寧蓮子已有1000多年歷史。據《建寧縣志》載:五代後梁龍德年間(921~922年),在縣東南金鐃寺前,有白蓮池、紅蓮池各一口,後傳入城關的西門。自此,西門蓮子被列為進貢珍品,古稱「西門白蓮」、「建蓮」。《紅樓夢》第十回及五十二回中的「用七粒建蓮做引」、「建蓮紅棗湯」,說的就是建寧西門貢蓮。宋咸淳元年(1265年)築城牆,「西門外,池百口種蓮。池旁遍植桃李,春夏花時,遊人絡繹不絕。蓮子歲產千斤,為吾國第一。」(引自《三明文史資料》)。1949年前,全縣蓮田面積僅200多畝,年產量只有5000多斤,但質量極佳。至今,西門一帶仍有大小百口蓮池,所產蓮子品質為全縣之冠。1956年,在江西瑞金召開的閩浙贛三省物價平衡會上,一致認定建寧蓮子為最佳,其價格之高,推銷之廣,居三省鄰縣之上。50~60年代,建寧蓮子仍以西門種植為主,縣城的河東、水南雖有種植,但面積不大。1978年後,蓮子生產迅猛發展,1983年蓮田面積為8000多畝,產量300多噸;1989年蓮子面積達29838畝,產量849噸。蓮子畝產多在70~80斤,好的有100斤,最高達210斤。
(五)沙縣曬煙
因產於沙縣夏茂一帶,故稱「夏茂曬煙」,亦稱「沙縣煙」。夏茂地區土壤肥沃,氣候宜人,當地農民焙制曬煙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其中以溪口產者為上品,葉大而厚,曬干後色澤金黃,氣味芬香。「沙縣曬煙」久負盛名,譽滿全國,遠銷東南亞國家,歷史上最高年產量達154萬斤(折770噸)。據《三明統計年鑒》記載:1989年曬煙面積7933畝,產量768噸,收購量268噸。
(六)辣椒干
寧化的牛角椒,名列全國八大名椒之一,經加工製成的椒干,以顏色鮮紅、皮薄、透明、味香、脂多、辣味適中六大特色聞名中外。辣椒於明末傳入我國。寧化縣種植辣椒有300餘年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辣椒干開始出口,為國家創匯。1972年全縣出口量286噸,佔全省當年出口量902噸的31.7%。寧化辣椒干暢銷港澳地區,尤受新加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國家歡迎。70年代初,省進出口公司曾派員專程來寧化組織出口貨源,在全國出口商品目錄中,三明地區唯有寧化辣椒乾和建寧蓮子。省外貿部門對寧化辣椒乾的收購任務從不限額。牛角椒,產地以水茜、安遠、河龍所產為佳,近年來西鄉的淮土、禾口所產質量也顯著上升,已列為寧化椒干中的上品。
(七)明溪肉脯干
明溪特產肉脯干,在「汀州八干」中最為名貴,聞名省內外。以選料精、做工細、製作考究、色香味俱全為特色。它是選用豬後腿的瘦肉,橫切成薄片,佐以陳年上等好酒糟、五香等配料,浸於缸內數小時,取出後貼在竹簍上用文炭火慢烤製成。既是筵席上的佳餚,亦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過去,成品銷售多放在玻璃瓶內或用紙簡陋包裝,現在改用塑料小食品袋包裝,既美觀經濟,方便攜帶,又符合衛生要求、利於保存。
(八)小北斗紅菇
產於泰寧縣西部小北斗山地。小北斗紅菇與別處所產不同,其特點:菇面色澤分明,色紫紅,菇內頁層規則,白澤泛綠,菇莖堅實粗短,顆粒均勻,肉質厚嫩;煮熟後,味清鮮甘美,入口細嚼不澀不滑,纖維細而易化,色、香、鮮、嫩出眾,營養豐富,含高蛋白、維生素、無機鹽、糖類和礦物質等。不但是宴會佳餚,且可入葯,有去汗、解毒、滋補之功能。明、清兩朝,每逢中秋節前,當地官府必派人護送一批紅菇到京都進貢,因而小北斗紅菇馳名遐邇。
(九)尤溪金柑
金柑(俗名金桔、綠桔),果實呈圓形,冬季成熟,是柑桔水果類中之珍品。
尤溪縣金柑最早植於八字橋洪牌村。據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尤溪縣志》載:「金桔,實長曰金棗,圓曰金桔。又有山金桔,俗名金豆。」可見金桔在尤溪至少有270多年的栽培歷史。近年來,八字橋和管前二鄉,種植面積逾萬畝,總產達1100多噸,被譽為福建「金桔之鄉」。尤溪縣現已成為全國金柑四大產地之一。
尤溪金柑形美色鮮,汁多肉嫩,甜酸可口,尤以八字橋「三洪」(即洪牌、洪村、洪田三村)所產質量最佳。其果肉含有多種維生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營養價值在柑桔水果類中名列前茅。金柑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果汁、果醬、罐頭、蜜餞。尤溪縣罐頭廠和金柑製品廠,已將其製成罐頭、果醬出售。廈門、福州等地廠家,以尤溪金柑為原料,加工成的金柑罐頭和蜜餞,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國。
⑺ 福建適合旅居養老的有這3座城,環境好,節奏慢,人文底蘊厚重
福建是一個 多山 的省份,山地和丘陵佔了全省面積的80%,福建也是一個 多水 的省份,這里有江河湖海,是一個 面朝大海 的省份。
福建位於廣東與浙江之間,經濟雖然不如兩省強,但從氣候和環境上看,卻堪稱國內沿海省份首屈一指。這里的氣候宜人,生態環境優美, 森林覆蓋率達到62.9% ,多年來一直穩居 全國第一 ,而且福建的 城市建設 也居國內省份前列,這里不僅僅有全國聞名的廈門,很多城市都是花園城市,可以說是國內 最宜居 的省份。
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所在城市的宜居性,看一個城市是否適合居住,經濟發達與否並不是決定因素,太發達的城市如天花板一樣的房價和物價,直接就降低了宜居性,所以我按照 生態環境、城市建設和人文底蘊、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 等幾個方面綜合考量,從福建全省城市中選出3個 最宜居的城市 ,這里即沒有大名鼎鼎的廈門,也沒有如日中天的省會福州,甚至還有隱藏在現代都市中低調不出名的小城,不知道你最喜歡的是哪個?
一、泉州
要評福建的宜居城市,可以漏掉任何一個,唯一不可錯過的是泉州。
泉州之美 , 不僅僅在於它的風景,還有它的底蘊 。
泉州地處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在古代泉州港就被譽為「 東方第一大港 」,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被馬可波羅譽為 光明之城 ,曾有 「市井十洲人 」、「 漲海聲中萬國商 」之盛景。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泉州對外貿易發達 ,宋元時來此的外國商人就達數萬人,居住在城南一帶,專門設有「藩坊」。 明清 時實行 海禁 , 日漸衰落 。
泉州是閩南文化源頭 ,中西方文化交匯的地方。泉州 歷史 上也多出名人,鄭成功,施琅,歐陽詹,李光地都是泉州人。 朱熹 曾這樣評價泉州這座城市: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可以想像泉州古代文明繁榮的景象。
當年的泉州人造出最好的海船,載重達600多噸,可 乘坐500 多人。一位女性擔當了最強大的 航海保護神 ,這就是 媽祖 ,在她的庇護下,一艘艘貨船從這里出發,把中國的瓷器和茶葉運往世界各地。
泉州是一個很低調的城市。
這座城市的低調和他的實力、品味 不太相符 ,在國內城市很少閃亮登場,總是 默默無聞 。
如果有人要問,福建GDP排在第一的是哪座城市?估計99%的人都會答錯。2020年泉州全市GDP實現10158億元, 連續第21年位居福建省第一 。
這座城市是靠眾多的 民營企業支撐 自己的經濟發展,而 不依賴於房地產 這種豪華的表象。作為 福建第一經濟強市 ,房價僅1萬出頭,遠低於廈門福州。
泉州將傳統和外來多元文化廣融博納,歷經千年積淀,形成了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今天的泉州依舊保持著自己的淳樸,即秉承著古老的傳統,其文化又有著極大的包容性。泉州人勤勞勇敢,精明干練,敢為人先,有闖勁,愛打拚,美麗的惠安女用柔弱的雙肩,挑起沉甸甸的責任,是泉州人勤勞勇敢的最好代表。
泉州有良好的城市環境和優良的空氣質量,基礎設施 配套完善 , 交通便捷 , 醫療資源比較豐富 ,這里有 5家三級醫院 ,其中 三甲醫院有2家 ,經濟充滿活力,但城市生活卻慢節奏,是一個 安靜舒適 的城市。
想了解這個城市,就去 閩台緣博物館 和 海交博物館 看看這里的人文 歷史 ,去 清源山 上行走,感受閩南文化的厚重,去 西街 感受泉州普通人的生活。
泉州是個 「品牌之都」 ,一個市竟有 中國馳名商標142個 ,居全國地級市首位。這也是個充滿商機的城市, 民營經濟發達 ,藏富於民,很多創業者在這里可以 實現夢想 ,不但是 宜居 也是個 宜業 的地方。
今天的泉州仍然可以看到諸多的 歷史 遺跡 。
開元寺,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保存有從盛唐至民國的歷代文物。
清凈寺,始建於北宋年間,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中國十大名寺」中唯一的伊斯蘭教清真寺。
小岞風車島
崇武古城
中山路 ,沿街廊柱式騎樓濃縮了南洋式建築的精華,清晨時分,漫步在街道上,彷彿時光倒流,能感受到那個流金歲月的萬種風情。
泉州也是一個 美食 的城市,吃貨的天堂。
來到泉州 東街、西街、塗門街 一帶都能吃上美味又地道的泉州小吃。
面線糊、海蠣煎、牛肉羹、花生湯、豬血湯、土筍凍、潤餅菜、蒜蓉枝等。
二、龍岩
龍岩,是中國唯一一個 以「龍」字 命名的地級市。
龍岩地處閩西,與粵贛兩省交界,區位條件優越,是 閩粵贛三省結合部 的區域中心城市。
龍岩是一座 歷史 底蘊深厚 的城市。
晉太康三年 置 新羅縣 ,屬晉安郡,是「閩越人」的祖地和 「南海國 」的國都所在地,這里也 是客家人主要聚集地,下轄的長汀縣被譽為「客家首府」。在土地革命時期,這里是 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七個縣(市、區)均為原中央蘇區縣。
龍岩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平均溫度在18到21度之間,平均降雨量在1031毫米至1369毫米之間,全年 氣候溫和 ,無霜期長。天氣 不冷不熱 、 不幹不燥 ,宜人的氣候非常適合居住,很多外地人來了就捨不得離開。
福建 的森林覆蓋率 全國第一 ,而龍岩的 森林覆蓋率 又是 福建第一 ,達到 78.9%,有優美的 環境好和清新的空氣,市區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交通 四通八達 , 商業發達 , 購物便利 ,市民休閑運動場所多,天馬山棧道、石鑼鼓濕地公園、東山濕地公園、大錦山蘇區公園、中山公園、登高山公園、龍津河畔步行道、人民廣場,新建成的龍津湖公園湖面波光瀲灧,兩岸綠樹成蔭,不僅是當地市民和遊客必去的「網紅」打卡地,更成為集休閑、觀光為一體的城市新「會客廳」。
龍岩 是享譽海內外的 客家祖地 ,這里75%以上的人口是客家人,客家文化和閩南文化在這里交融, 文化底蘊豐富 , 孕育了龍岩人 熱情好客 、 勤勞朴實 的民風, 人文環境好,不排外,不欺生。
龍岩是個發展中的山城 ,2020年全市GDP實現2870億,居福建第五名,市區工業較少,沒有任何重工業,空氣清新, 節奏比較慢 , 房價不高 ,生活壓力小,在龍岩生活比較舒服。在城際交通方面,也是 相當便利 ,這里有龍岩冠豸山機場,開通了到北京、深圳、上海、福州等多地航班,龍岩動車高鐵每天也有很多班次,從福州到龍岩也只需要2個多小時的時間。在 醫療資源方面 ,也比較完善,有三級醫院5家,其中三甲醫院2家,很多周邊城市的人來龍岩購房就是看重了這里的 優良的生態人文環境和城市配套 。
千年古城長汀
革命聖地古田
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的西部和南部,龍岩的 永定土樓有2萬多座 ,是福建最具代表性的土樓,被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 名錄。
這是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巨大集體住宅 ,與 山水交融 、與 天地參合 ,體現了儒家根深蒂固的 聚族而居 的傳統觀念,是人類民居的傑出典範。
龍岩還有遠近聞名的5A級景區冠豸山、龍硿洞、九鵬溪、梅花山等。
舌尖上的龍岩
這里的 美食 匯聚了客家人的 美食 風味,具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獨具風味,別具一格。
長汀河田雞 ,龍岩著名的特色 美食 ,雞肉脆嫩,味道鮮美。
永定全牛宴 ,菜品包含牛身上各個部位,風味獨特,非常美味。
龍岩洋魚 ,名字帶魚,其實並沒有魚,配料種類多樣,味道鮮香。
菜乾扣肉 ,扣肉與菜乾的味道相互交融,味道酸香可口。
三、三明
這座城市並不為人所熟知,1983年三明建市,城市雖然年輕,但這塊土地卻有著悠久的 歷史 。
五代末年,中原移民從三明下轄的寧化縣入閩,寧化也被視為客家祖地,南唐時期出現了第一個狀元張確,從此開始了他們之後的一千多年的傳奇。
三明位於閩中,正所謂八方匯聚,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歷史 上來自不同區域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交流、碰撞,賦予了這片土地與眾不同的魅力。
這里是一個無與倫比的綠色天堂
三明林業資源豐富, 森林生態環境優越 ,這里的省級以上保護區數量 佔全省的三分之一 ,有國家森林公園6處,省級森林公園19處,國家濕地公園2處,享有「 中國綠都 」等美譽。
浩瀚的閩江 從這里起源,沙溪、金溪、尤溪三條河流穿境而過,造就了大金湖、閩湖等風景區。
三明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毛澤東、彭德懷、粟裕 等轉戰在這片土地上。1937年,抗戰爆發,東南沿海淪陷,福建省府遷至三明永安,一直到抗戰勝利,這里是福建的 戰略後方 。
這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
自古以來這里就是閩東、閩南、閩西、閩北彼此 交流的樞紐 。不同文化,不同人群,在這里碰撞、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個長壽之城,福建最長壽的123歲老人就生活在這里。
三明的 經濟 一直在 穩步增長 ,2020年全市GDP達到了2702億,居福建第六名, 裝備製造 、 新材料 、 文旅康養 等產業也在培育壯大。這里也有 成熟的商圈 ,夏商百貨、滿園春、萬達 、悅城裡。三明的 交通方便快捷 ,全境共有三明北、尤溪、建寧北、將樂和泰寧五個動車站,距離三明市區比較近的有三明火車站、三明北 高鐵站 。 三明學院 是三明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這里的三明一中是陳景潤的母校。三明的醫療資源有三明市第一醫院和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兩家三級甲等 醫院,能夠滿足一般的就醫需求。
三明是一個 物產豐富、人傑地靈 的地方,它的每一個縣市都有自己 足以揚名天下的立身之本 ,閩江之源、中國小吃之鄉、中國客家祖地、交通樞紐、理學重鎮。
沙縣 ,知名度遠大於三名,恐怕是中國最有名的一個縣。沙縣自古就是閩江上游重要的碼頭商埠,本身又是閩中孔道,南來北往的必經之路,商賈雲集,集四方大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共同造就了後來名揚天下的沙縣小吃。
尤溪 ,一代大儒朱熹的誕生地,這里自古就重視耕讀傳家,以農為本,耕讀之間完美反映了尤溪人的文化與性格特質。
尚書第, 主人為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這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明代民居之一,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饒山 ,位於建寧,號稱八閩源頭第一峰。
三明 美食
沙縣板鴨 ,三明傳統 美食 ,色澤鮮亮,皮酥肉潤、肥美香濃。
泥鰍粉 ,三明特色小吃,土豆粉煮上青菜,再配上泥鰍,葷素搭配,味道鮮美。
明溪肉脯干 ,烘乾的肉脯口感有嚼勁,是當地人喜歡的閑暇零食。
暖菇包, 三明傳統小吃,味道鮮香、綿軟可口。
福建這三座城都曾經歷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古老與現代,新與舊,兼容並蓄,和而不同, 每個都是宜居之城,你更喜歡哪一個?
歡迎關注慕士塔格的季風,讓我們一起去看世界 。
⑻ 三山五園文創產品主要有哪些
「三山五園」系列文創產品主要包括「頤和仙境·百鳥朝鳳」系列展品、頤和園花鳥小夜燈、頤和祥瑞保溫杯等,是北京中創文旅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推出的國潮文創產品代表,更多產品還會在今年CLE中國授權展現場進行展示。
⑼ 拈花灣文旅的「自我復制」,行得通嗎
近日,拈花灣文旅的新項目「葭沚老街」正式開街。從第一個項目誕生,到如今又一處落地,以及其簽約數量的進度來開,拈花灣正推動文旅目的地項目從重到輕的行業實踐,而「輕」的特質往往伴隨一些連鎖特性,比如「可自我復制」。縱然本土文旅目的地項目及品牌一直以「獨特」為核心優勢,而拈花灣卻對「可復制」持開放態度,成為本土目的地品牌中為數不多「可復制倡導者」,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它所 探索 的可復制範式,是文旅新樣本,還是商業夢想的泡沫?本土文旅的可復制之路價值何在,危險何在?
近幾年的本土文旅目的地項目中,不乏異軍突起的新勢力。阿那亞是販售生活美學的綜合性文化地標、良渚文化村是「理想主義試驗田」、拈花灣·禪意小鎮則是對「生活禪」的全新詮釋。
2015年,拈花灣·禪意小鎮在無錫靈山景區同質化競爭、遊客量下滑、亟需產品升級的大背景下,劍走偏鋒,應運而生。項目圍繞靈山的「禪文化」,借用佛經中「佛祖拈花,伽葉微笑」的典故,命名為「拈花灣」。此外,參照唐風宋韻,又融入江南小鎮特有水系的獨特建築風格,以及沉浸式的夜間光影演藝項目,使得拈花灣·禪意小鎮一炮而紅。
有數據統計,2016年拈花灣的客流量為148.7萬人次,當年門票收入為7675萬元,而住宿餐飲等二次消費收入達到了1.31億元。在二次消費收入構成中,酒店住宿收入佔比98%。
伴隨著拈花灣的發展,拈花灣文旅加緊實現在華北、華東、西北、華中、西南、華南等區域的全國布局,旗下擁有了拈花灣·禪意小鎮、拈花灣·金陵小城、靈山勝境、尼山聖境、興漢勝境、芝罘仙境等多個項目。
可見,相比起諸多文旅項目對於自我復制與擴張的糾結,拈花灣顯然對此表現出了頗為開放的態度。
2018年,無錫靈山小鎮拈花灣主創設計師毛厚德在一次線上社群分享中坦言,拈花灣並不存在不可復制性,只要在觀念、資金、資源相對具備的情況下,開發模式是完全可以復制的。但主題千萬不要復制,還是要確保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原則。
兩年後,拈花灣 探索 出了一條「以輕補重」的運營新路,在一系列輕資產項目,如崆峒勝境、煙台芝罘仙境項目中的朝陽街、所城裡等項目的打造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復制的嘗試。
數據顯示,2021年拈花灣景區購票入園人數145萬,實現收入3.67億元,分別恢復到2019年的61%和74%,比全國的數據要好一些。同時,2022年,拈花灣文旅還新簽約了南京、伊犁、台州、淄博等項目,在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地還有高質量儲備項目10餘個,操盤項目總投資額達到1000億元。
在自我復制的道路上,拈花灣文旅顯然已開始大步走。但復制的困境,也已在道路上悄悄設下路障。
一方面,經典目的地之外,旅客是否會買單,成為一個未知數。最近開街的葭沚老街,線下湊熱鬧的人不少,在台州本地的論壇上討論度不低,但評價也褒貶不一。有誇景觀漂亮的,但也不乏挑剔的本地旅客認為人造建築毫無特色,預約制過於麻煩,清場時間過早等。
同時,大型的文旅項目,所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是否會因「復制」而成為「低配版」,也被打上一個問號。無錫靈山文化 旅遊 集團董事長吳國平曾在2017年的一次公開發言中指出,拈花灣的未來要打造超強IP度假 旅遊 目的地,就是要把目的地景區+目的地商業+目的地住宿這些事情真正做好。現在拈花灣還沒有真正做好,還有很多問題,養成的過程需要3-5年時間。我們希望在拈花灣的住宿、商業業態、演藝以及活動等各個方面都要 探索 出新的模式。
縱觀本土驚艷的文旅項目,均是時間與人心賦予的傑作。如今的拈花灣,已有了成熟的開發模式,但異地處之,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仍需見證。
此外,拈花灣的特有的仿古建築風格,也屢屢受到爭議。每一個項目純人造的仿古建築背後,是否足夠撐得起所要傳達的文化,是否能規避同質化?葭沚老街的仿古建築,設計者保留了台州地域經典風格,如屋脊裝飾採用台州地域樣的蠣灰堆塑,但不少本地遊客卻並無感觸,而是感覺「千篇一律」。
拈花灣文旅的復制困境,幾乎也是每一個文旅項目的復制困境,若深入來看,這些困境的製造者,既有大環境,也有文旅品牌自身。
吳國平將2021年的 旅遊 業市場概括為「五個沖擊」,分別為生存沖擊、經營沖擊、規模沖擊、心態沖擊、人才沖擊,而沖擊之下還伴隨「四大難點」——收款難、轉型難、創新難、突圍難。從外部來看,受整個 旅遊 較為低迷的大環境影響,一次完美的自我復制並非易事。
去年,拈花灣一季度凈虧損超5500萬元,一度被業內看衰。有媒體援引業內人士說法,或許正解釋了大環境帶來的困境:「仿古景區需要持續的創新力,而現在商業地產為主的企業都不景氣,都缺錢,很難把更多資金投在研發上。」
另一方面,國內文旅項目跟風成性,缺乏獨立且深度的思考。吳國平曾在回答「靈山為什麼要做拈花灣」時指出,中國一旦有好的產品出來,大家都跟風。如果大家都造古鎮,都復制古鎮,這樣可能沒有希望。幾乎所有大熱文旅項目背後,都是基於對行業、對客群的調研,經年累月的琢磨,產品自有靈魂。
無論是阿那亞還是拈花灣,都曾接待過一批又一批文旅從業者,但這些人回去,卻再怎麼做也做不出另一個阿那亞與拈花灣。零碎的模仿與表面的復制,必然遭遇困境,正如毛厚德指出,如果把復制理解為照搬一個建築的樣式和風格,那麼任何一個風格都是不可復制的,復制都有風險,而且風險很高。
盡管優秀的文旅項目無法被輕易復制,但浮躁且混亂的市場環境,卻無形中為想要自我復制的項目,增設了壁壘。
而從文旅項目內部來看,復制困境則來自於以下兩點。
一是重資產模式拖住擴張腳步。無錫拈花灣有著接近50億重資產大資金的投入,去年,則被曝出負債13億,單季度虧損5500萬,出售20%股權。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景區的虧損,並不是虧在運營上,而是在於資產每年的折舊上。而國內文旅項目,尤其是文旅小鎮,也不止拈花灣一個項目面臨著困境。前兩年,中青旅2020年「血虧」2.32億元的年報成績,暴露了其名下的古北水鎮在抗風險能力上的尷尬處境。
有知名投資人表示,拋開疫情這個不可抗力的因素之外,這些重資產文旅項目能否產生復合吸引力,以及產生長期的運營收入,對項目未來的發展很重要了。如果擴張太快,更容易捉襟見肘。
因此,疫情後的拈花灣文旅迅速轉向了輕重並舉的新思路,重資產項目運營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中砥礪前行的同時,在輕資產輸出上,則加足馬力,為自我復制提供了可能。
二是產品與文化打磨不足,仍經不起「異地顛簸」。知名文旅品牌策劃人田海成指出,每一個文旅項目都是手工活,開發者的想法、情懷和意志力提前決定了這個手工活能多走遠。開發者的性格,就是文旅品牌的性格。即使是阿那亞,從海邊走向山裡之後,項目氣質也跟著要找到另一套思路。
盡管拈花灣·禪意小鎮被視作死磕產品的代表,甚至連拈花灣的竹籬笆都要花30萬請兩位70多歲的日本竹籬笆師傅來做,每個小景觀也要用青苔裝點意境。而在台州葭沚老街的文化與產品的打磨上,雖有不少網紅書店、餐飲店,吸引了一批年輕人打卡,卻也輕易被本地遊客揪了「小辮子」——比如台州的「台」,無論簡體繁體,都寫作「台」,在老街的一塊霓虹牆上,卻被寫成了「台州」。
縱觀文旅項目的「復制史」,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我們將其稱為「混亂復制期」。這一時期,並沒有所謂的「自我復制」或「借鑒復制」,一旦哪個文旅項目走紅,隨即就會有大批模仿者一擁而上,紅利消失後,留下一地雞毛。古鎮古城熱,便可視為這一時期產物。
第二個時期,則誕生了一批幾乎不可復制的文旅項目。如阿那亞、良渚文化村、烏鎮等,這些項目,經歷過主理人曠日持久且嘔心瀝血的打造,成為一件「孤品」。阿那亞操盤者馬寅曾在采訪中指出,阿那亞確實不是一個傳統文旅地產項目,它不能復制,它不是一個流水線產品。別說讓我再建一個阿那亞了,我重建這件事都成不了。
第三個時期,則是在輕資產大趨勢的促使下,文旅品牌在經過新的思考,摸索出「自我復制」的道路。品牌能夠以一脈相承的精神,差異化的思路打造有相似內核的「復製品」,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復制這一項目,卻依然困難重重。
那麼,什麼樣的文旅項目適合自我復制呢?從一系列知名且開始步入輕資產輸出的文旅項目品牌的特質上,我們能夠獲得以下3點特質。
隨著時代變化,當下再時興的文旅產品,也會過時,唯有那些擁有IP,且能不斷創新、更新的產品,才具備跨越時間的能力,得以不斷延續復制。
世界上最為成功的文旅項目,當屬幾個頭部的主題樂園,如迪士尼、環球影城,兩者均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漫長 歷史 ,且經久不衰,深受世界各地遊客青睞。以迪士尼為例,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IP,依託於IP衍生的產品,不僅僅是那些獨有的游樂項目,更是不斷更新壯大的人偶團隊,創造童話的服務與體驗。
正如毛厚德曾指出,我認為做項目最重要的是找到他的「靈魂」,而這個項目的靈魂,也可以稱之為「IP」。
自我復制與擴張,是一個不斷「出走」的過程。從「誕生地」出走,從原有的地域文化出走。我們可以推演方法,延續文化,傳遞理念,構建體系,但產品往往因地域環境不同、資源配比不同,既獨特又一脈相承,並為當地文旅帶來新的觸點。
如麗江復游城是要打造以麗江地域核心文化為依託、高端 旅遊 度假功能為項目核心、創新麗江文化的度假新模式。太倉復游城則以阿爾卑斯為主題,把阿爾卑斯最核心的五大自然元素—」雪山、湖泊、山谷、森林、村莊「以及生活方式帶到度假區的體驗中。
成功的文旅項目,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造就,無需強行復制。自我復制要做的,應是對其運營模式的總結與運用,是學「魂」而非學「神」,再創造出無數差異化但有相同內核的產品。
去年,代表阿那亞從從渤海灣向東海灣進發的「阿那亞·象山海岸」項目簽約,是阿那亞的又一濱海項目,對於項目團隊而言,更易駕輕就熟地將經驗運用到象山。
阿那亞的吸引力,既來自於經營項目、藝文活動等內容運營,也與其建築的精神性、儀式感和自然環境形成呼應不無關系。50 萬平方米的土地上,對望大海的孤獨圖書館、禮堂、沙丘美術館等,成為了重要的文旅名片。
而據阿那亞控股集團創始人馬寅介紹,經過阿那亞的精心設計、改造和運營,相信海岸酒店、海岸圖書館、日出觀測所、海邊音樂廳、海邊美術館等一批場館,將成為長三角地區又一個藝術的「遠方」。
文旅項目,應自我復制,還是造就孤品,取決於文旅品牌自身的需求,並無對錯,也絕無優劣,關鍵只在於,是否能持續根據目的地,打造出最具創想的產品。正如吳國平接受采訪時提到,哪一天停止思考、停止創新,拈花灣就完蛋了。「超越自我、超越期待」,這是我們的使命。
⑽ 明和文旅主要是做什麼項目的
明和集團是一家集文旅裝備研發與製造、智能化聲光電系統集成、文旅創意策劃與服務、影視製作一體化解決方案等為一體的文旅全產業鏈綜合型企業,旗下擁有明和光電、明和科技、明和文旅、明和視界等多家子公司。現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國家守合同重信用企業、文化消費十大品牌、湖南省文化和科技融合重點示範企業、湖南省質量信用等級AAA級企業,在助推國家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持續提供技術與產品支撐,為國家文旅產業大發展大繁榮貢獻明和力量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