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類風濕的臨床表現
1.晨僵 是RA的重要診斷依據之一,即病人晨起後或在一段時間內停止活動後,受累關節出現僵硬,活動受限。該症狀是由於某種原因患者停止活動,關節周圍組織水腫所致,隨關節活動增加,組織間液逐漸吸收,晨僵可見緩解。晨僵在30分鍾以上,晨僵時間的長短與病變程序平行。
2.疼痛 RA最突出的症狀是疼痛,其程序與病變輕重及個體耐受性有關,常因天氣變化,寒冷刺激,情緒波動而加重。RA初期可表現為指、腕、趾、踝等小關節遊走性疼痛。一旦關節又出現疼痛,即此處未消,它處又起。疾病往往呈多發性,相繼受累。隨著病變進展,肘、肩、膝、髖、頸椎均可相繼出現疼痛。有的患者疼痛長期固定在某幾個關節,甚至發生畸形,而其他關節活動期間其疼痛劇烈且持續,壓痛明顯,緩解期則多為鈍痛。
多數風濕性疾病呈慢性病程,同一疾病在不同個體或不同時期臨床表現可能有較大差異。病程呈反復發作與緩解。
一、疼痛綜合征 關節、肌肉、肌腱疼痛相當普遍,四肢大小關節均可累及,以對稱性關節痛居多。晨僵和雷諾征是重要的伴隨症狀。疼痛的起病、性質、部位、持續時間、是否伴全身症狀和起病年齡均因病人而異。例如痛風發作突然急驟,足母趾關節痛多見。類風濕性關節起病緩慢,多影響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和頸椎。而強直性脊柱炎幾乎無例外地先自腰痛開始,上行性進展,周圍關節受影響時,也多是下肢大關節。系統性紅斑狼瘡除關節痛外,周身系統性表現更為明顯。
二、皮膚表現 多數患者有皮膚改變,系特異性或非特異性。表現多樣,蕁麻疹、環形紅斑、丘疹性紅斑、多形紅斑、結節性紅斑、面部紅斑等。皮膚病變的病理基礎是血管炎,其中最主要的是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受累血管大小,反應強度,持續時間,累及范圍和病理變化均依不同皮膚損害而異。
三、眼部表現 眼部症狀可先於全身症狀數月或數年出現。有的則成為病程中的突出表現,病變可累及角膜、視網膜、色素層、症狀有眼部乾燥、眼內壓增高、白內障、眶肌炎、眼肌麻痹、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四、肺部表現 呼吸困難是常見主訴,原因有肺炎、嗜酸細胞肺部浸潤、肺出血、局灶性肉芽腫形成、纖維化性肺泡炎、間質性肺炎和胸腔積液。
五、消化系統表現 由於基本病理改變是廣泛的小血管炎,消化系統受累范圍亦廣泛,如胃腸道出血,穿孔或腸梗阻,可危及生命,肝臟受累多見,且可能是本病的突出表現,表現有肝大、黃疸、肝區痛、惡心、嘔吐、以慢性活動性肝炎形式出現。
六、心血管系統表現 心肌、心內膜、心包、傳導系統、動靜脈均可受累。臨床表現心臟擴大、心率加快、心瓣膜區收縮期雜音、心包摩擦音、血壓高及各種心律失常,嚴重者有心力衰竭。
七、腎臟表現 腎病變相當普遍,有腎間質炎症、纖維化、膜性腎病、腎小球基底膜增厚、澱粉樣變等。出現浮腫、多尿或少尿、蛋白尿、高血壓和急慢性腎功衰竭。
八、其他 可有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口腔潰瘍、腮腺腫大、中耳炎、色素沉著症等。
預後:類風濕關節炎病程遷延,進展緩慢,但病程中病情變化多端。據統計約15%RA患者有自限傾向,可完全緩解。部分患者病情呈進行性,骨和關節在3年內發生畸形,X線出現骨侵蝕和關節間隙狹窄,5~10年可致殘。少數患者出現關節外表現,病情累積重要臟器而導致死亡。
一、血象 常有輕、中度貧血、合並溶血時,貧血加重。部分患者有白細胞和/或血小板減少,或全血細胞減少。
二、免疫學檢查 是風濕性疾病的重要檢查,多種自身抗體可呈陽性反應,抗核抗體(ANA)泛指一類具有抗各種核成分的抗體,由於核抗原不同,分成不同種ANA,如抗核蛋白抗體(抗DNP抗體);抗DNA抗體;包括兩大類,即抗單鏈DNA(變性DNA)的抗體(抗ss-DNA抗體)和抗雙鏈DNA(天然DNA)抗體(抗ds-DNA抗體);抗可提取的核抗原抗體(抗ENA抗體)中又有抗核糖蛋白抗體(抗RNP抗體)和抗Sm抗體;抗RNA抗體;抗胞漿抗體和抗核抗原抗體。
不同的風濕性疾病時各種抗體的檢出率不同。
類風濕因子(rheumamtoid factor RF)是一種巨球蛋白的自身抗體,可與變性或凝集的lgG分子的Fc片段抗原決定簇起反應。RF主要為lgM型抗體,也有lgG型及lgA型。在風濕性疾病中類風濕性關節炎RF檢出率最高,約70-90%,系統性紅斑狼瘡,硬化症混合結締組織病、乾燥綜合征也可陽性。其他如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慢性炎症、腫瘤放療化療後等均有陽性發現。
三、其他 血沉常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低補體血症,高尿酸血病,免疫復合物陽性。血中免疫球蛋白增高或降低。依累及的臟器損傷程度,有尿液、腎功能、心功能等改變。在風濕性疾病中關節X片有特徵性或非特徵性改變,須結合臨床資料和實驗室檢查綜合考慮。
② 如何預防風濕類風濕
預防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注意事項,希望大家引以為戒,謹記在心: 一、適當的休息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容易感到疲倦,因此充足的休息是治療的重要方法。在白天盡可能有短暫的休息,晚上應有充足的睡眠。 二、保護受損關節 目的是避免關節出現永久行的變形;減輕日常活動時的關節疼痛;提供另一種方法以解決某些日常生活活動的困難;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保護關節的原則: 使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關節發炎時,會變得不穩定,更容易受損傷。用力的時候,細小的關節如手指關節就更易出現變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盡量利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手提重物時,盡量不用手指而用手臂和肘關節,不只用手指作支持,應以手掌來支撐。 避免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個動作:如不要長時間站立,在適當時候坐下來休息。坐下時,應經常變換坐姿、轉換雙腳位置,舒展下肢的筋骨,或起來走動一下。應避免手指長時間屈曲,如寫字、編織、打字、修理,應不時停下來休息,舒展一下手指。 避免關節處於變形位置,保持正確姿勢:無論在睡眠、走路或坐下,都要保持良好姿勢。擰瓶蓋時,不要只用手指擰,應以掌心加壓力來擰。坐下時,膝關節不要過分屈曲,雙足應平放在地上。 留意關節的疼痛。活動時感到關節疼痛,應立即停止活動,檢查活動方法是否不當。 減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體力消耗:如家裡物品的放置應科學合理,輕便和不常用的物品放在高處,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笨重和不常用的物品放在櫃子的下面。安排好工作的程序。盡量使用工具,以減少彎腰、爬高、蹲低,使用手推車,以節省能量。 注意工作與休息的平衡,並根據病情調整。如關節炎加劇時,應增加休息時間。 三、預防關節變形,增強肌肉力量 一些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為防止關節畸形盲目增加關節運動量,忍痛強迫關節進行過度的活動,而有些人卻絕對地卧床休息,這兩種方法或者加重了病情或者導致關節肌肉萎縮,因而都是不足取的。正確處理方法是急性發作期以休息為主,加強營養,使腫脹關節處於功能位制動。炎症靜止期則應該進行功能鍛煉。可作一些關節負重小或不負重的活動(如仰卧在床上作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屈曲運動)和理療,需要提醒您的是每日活動量應由小到大,活動時間逐漸增加,循序漸進。當然,這樣的功能鍛煉還可以溶入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包括穿衣、吃飯、洗澡、上廁所等)、職業技能訓練、工藝製作訓練等,以改善和增強生活、學習和勞動能力。 下面介紹的關節活動操,簡單易行,應於起床後和睡前進行,每個動作最少做十次。 頸部運動:放鬆頸部,頭向上下運動;慢慢向左右轉動;頭向兩側屈,耳朵盡量貼向肩部。 肩部運動:向前後、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動肩關節,做圓形運動;雙手握在一起放在頭後,雙肘盡量向後拉。 手腕運動:手腕上下、左右活動。 手指運動:手指分開、並攏,手指屈曲、伸直;拇指與其他手指一個一個地對指。 下肢運動:分別活動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腳趾關節,方法與上類似。 四、注意飲食。以下食譜對預防風濕類風濕有比較好的輔助作用: 辛熱食品:具有抗風濕祛寒邪的作用,如辣椒、蔥、花椒、大蓼、茴香、大蒜等。現代研究證明大蒜有殺菌、抗病毒等作用,適當進食可預防病毒感染及腸道感染。 豆類食品:大豆、黑豆、黃豆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它有促進肌肉、骨骼、關節、肌腱的代謝,幫助修復病損的作用。可治療以濕重為主的風濕骨痛,對身體沉重、關節不利、筋脈拘攣或麻木不仁、關節腫痛等不適的風濕病,效果較好。黑豆又名烏豆、冬豆子,又可治療風濕疼痛,經驗方用黑豆炒至半焦泡人黃酒,治療關節酸痛有效。 果實食品:栗子有補腎、強筋健骨的作用,對筋骨、經絡、風濕痹痛或腰膝無力極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