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銀行科技崗是程序員好的就業選擇
想想996/007福報、再想想35歲的大齡困擾,如果能去銀行安頓的話給誰都會樂歪了嘴的吧?
作為一名程序員,我也經常和程序員談及職場規劃的問題:能夠通過個人能力/關系人脈謀求到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此生無憾!!!
想想看:銀行里沒有IT圈那樣激烈的人才競爭機制(會點東西就行),產品/系統更新換代周期長(正規編制vs外包寄生哪個香?),「一招鮮吃遍天」也成為了可能;
那裡沒有了過度的身心壓力、還能憑你職場所學IT技能(或許不需要太多深度能力)來維持生計,甚至搞搞副業,也算是覓得一處安樂窩了。
屆時,你再回過頭來看那些掙扎在IT職場的苦逼程序員,大有脫離苦海的無盡慶幸...
畢竟身居一線互聯網工廠的程序員可是妥妥滴「腦力+體力」雙重壓力勞動者啊!
資本加持下的公司為搶佔有力賽道而一路狂奔、激烈的競對博弈下各種功能迭代頻頻被加到工作日程,今天一個bug修復明天一個新功能上架...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飯、除了業績不突出,腰間盤突出、脫發突出、工作與生活不得兼顧的矛盾突出、甚至隨著年齡了增大和年輕程序員的精力打拚劣勢也越來越突出,面臨被職場淘汰的風險...
以軟體測試工程師為例,程序員職場有三個方向的發展路徑:技術崗;2.產品崗;3.管理崗。
扎心的是,你想成功躋身這三類方向行列之中,就需要具備在萬千軍中披荊斬棘的能力水平,方可有所斬獲。(嗯,理想很豐滿)
可事實卻很骨感:隨著越來越多年輕勞動力的湧入,程序員對於上述三類方向發的把控往往不盡如人意,安於現狀的程序員會被新晉職場人輕松取代。畢竟,在經驗閱歷、IT技能相差無幾的情況下,積極性高漲,身體精力旺盛的年輕人更容易受到公司HR歡迎...(青春飯不好吃呀)
於是,越來越多的程序員被「職場溢出」,開始謀求新的出路,其中就有題主所說的銀行科技崗,我也更願意把它理解為退居二線的安逸崗位。要知道,大多數人在IT職場受挫之後可能一蹶不振,被迫轉行從事其他事與願違的工作度過餘生,回想那些年在IT圈揮灑汗水和青春的付出,機會成本也是巨大的...
而你能夠銀行安頓,上圖所示的那些便可以通通不用考慮,不用在走那些彎彎繞,直接一步到位的鐵飯碗,他不香么????
2. 在招聘的時候,怎麼獵到最佳員工
想要招聘優秀人才,其實需要提前做好很多准備工作,譬如:一、崗位人才的勝任力分析;二、優質人才的獲取渠道;三、人才面試的方法優化;四、留住優質人才的政策制定
優秀人才招聘不只是在招聘環節,更需要對整個崗位及需求也提前做好相關分析,最後還要有留任的政策和留住人才的優勢,優秀人才來了留不住,招聘也是白做。
人都是趨利的,有能力的人總想掙更多的錢,老闆是很難留住的,所以很多老闆都是年復一年的招新人去培養,等到新人成長起來就會跳槽或者自己出來單干,這一直都是個無解的難題。所以關鍵的地方在於錢的分配,讓員工真正能獲益才行。
3.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該辭職
為您助力職涯規劃,職場技能,職場攻略。微信公眾號【力姐開講】ID:lijiekaijiangle
4. 如何正確面對寫作中的「挫敗感
昨天收到簡友艾瑪_沈的簡信:「我已經簽約了,你要加油了!」剛聽到這個消息有點驚訝,已經簽約了?她到簡書只比我早一周,總共也不到三個月!好象關注數還沒我多,喜歡數還不到2000吧?
趕緊點開她的主頁,名字下面赫然已有了那根紅色小羽毛。第一反應當然是為她高興,她的專業水準和持續創作能力,的確已經配得上那根小羽毛。
艾瑪_沈本科讀的是內地排名前五的大學,又拿到了香港大學碩士學位,現供職於香港一家金融機構。一直寫的是財經理財類文章,幾乎篇篇上首頁。她不到三個月就成功簽約,走的是簡書人員邀請的通道。
說從這件事受到「打擊」,那隻是玩笑話。可的確從中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沒有專業背景,也沒有擅長的愛好領域。
有位簡友說的好:只要還在簡書上混,哪怕不以簽約為目的,也要以達到簽約水平為追求。簽約條件通過積累終能達到,可只憑時間來積累的數字,不匹配以高質量的文章,也真的是沒有意義。
有位同學是北大的哲學碩士,做過南方都市報的記者,現在大學教書,最近他開始在朋友圈發公號文章,理論水準和文化底蘊明顯甩我等幾條街。
明知和他不在一個等級,寫作領域和類型也不同,他寫的是歷史和哲學類文章,我只不過寫些淺顯的小散文,可還是會暗暗比較,得出的結論是:以自己的底子,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個水準的文章了。
同樣的感覺也發生在簡書。最近加入了散文TOP100推薦作者微信群,得以更多地看到他們的文章;這幾天也有意閱讀了哲思、歷史專題一些優秀作者的文章。感受是自己的底子還是薄了,與那些優秀作者想比,文章的深度、文筆差距明顯。
本不想讓身邊人知道自己寫作,打定主意只在簡書偷偷寫,等持續創作的能力穩固了,再開公眾號。後來聽從朋友早拿原創的勸告,開了公眾號,但一直沒有推廣,粉絲一直不超過十個人。
前幾天,寫了《保溫杯加跑鞋,才是中年的標配》一文,自己覺得不錯,也適合在朋友圈發。就想借機推廣一下公眾號,於是有選擇性地發了朋友圈。在我想來,即使不是滿屏喝彩,怎麼著也得半屏吧?以前每次發朋友圈,都能得到好多朋友的贊。
沒想到,文章發圈以後,只有不超過10人點贊。從閱讀量看,根本就沒有幾個人點開。都有些懷疑人生了。是人品突然不好了?還是朋友們對寫作這件「高大上」的事根本不屑一顧?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也許他們沒注意到是我寫的文章吧!
以上三件事中,真正讓自己有點挫敗感的,其實只是第三件。可這些事多少有一些共性,都反映了寫作中的一些不良心理。總結三點,與簡友共勉。
首先,寫作要很努力,但千萬別著急。要不斷提高文章水準,但不能用那些功利的數字衡量和綁架自己的寫作。
好幾位簡書「老人」的文章中都提到:幾年前一起寫作的簡友,大部分已經不寫了,能堅持下來的,不過兩三成而已。一位程序員爬取的數據也顯示,簡書ID好多已經成了死號。
為那些沒有堅持下來的人感到惋惜,也在想他們放棄的原因,無非兩點:過於散淡,因為沒有進步而喪失了寫作的熱情;過於執著,因為達不到遙遙無期的目標,而沒有了寫作的耐心。
其實,能夠一直堅持寫作,就是生活給我們最好的禮物。沒有什麼比這件事情本身,能夠帶給我們更多。
其次,要看到和別人的差距,但千萬不要因此否定自己。也許,我們永遠達不到大家的水準,但我們的文章仍有意義。
天賦和起點,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限制達到的高度。但通過努力,我們也能不斷縮短和高手的差距。無論哪個大家,剛開始寫作時文筆也是幼稚的。即使不能登頂,半山的景色也是美的。可如果真的「高山仰止」,那就連山腰的美景也看不到了。
世界本就豐富多彩,閱讀需求也是多樣化的。艱深、高端的文章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閱讀。大海的磅礴和小溪的清淺,都能讓人沉醉。只要我們是用心吟唱,總能遇到知音。
再是,要勇於呈現自己,但也別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公共寫作既是安頓自己,也要啟發和愉悅別人。但說到底,寫作應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別人的評價只能作為參考。
無論多麼偉大的人,做多麼偉大的事,也難免會遭到非議。更何況,讀者的資稟經驗和趣味絕難完全一致。有時,自己覺得寫得不錯的文章,在別人眼裡可能有失客觀,或者覺得你在無病呻吟。這時,讀者並沒有錯,而我們也不應因為非議就否定自己。
無人叫好,有時也並不是你的錯,更不是因為文章寫的不好。每人個志趣不同,別人沒有義務為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叫好。更何況,你的優秀也許會襯托出別人的平庸。想得到所有人的叫好,那隻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就像現今一句很流行的話所說:在喜歡你的人群中散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