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安卓手機 後台運行那麼多程序,怎麼樣才可以不讓後台運行那麼多程序
這是因為安卓系統開源的原因,導致很多APP利用安卓開源漏洞讓自己的APP無法被退出,就算你用360、騰訊管家之類的軟體或者用手機自帶退出APP後台的功能都不能關閉。例如QQ、微信、支付寶這些大型軟體,就算你退出後台照樣能收到消息。
解決辦法就是等待自己手機系統更新,現在有很多手機的系統開始有冷藏室的功能,就是在系統層面徹底禁止運行,如果沒有這個功能你就只能等著更新了,網上一大堆冷藏室的功能都沒有辦法徹底解決。
⑵ 軟體為什麼要開源
開源軟體有許多好處,總結起來,最重要的有三點。
首先,開源軟體對用戶的權利保護得更充分一些。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天微軟公司不復存在了,那麼 Windows、Office 這些本來由微軟公司負責維護的軟體很可能由於沒人維護下去而被淘汰,但開源軟體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開源軟體不會因某個人不存在而變得停滯不前。用戶曾經花費巨資購買的 386、486 微機,現在卻只能作為一堆廢品來處理,原因就在於缺乏性能優異的應用軟體來持續支持,但功能強大的自由軟體卻可以在這些 386、486 微機上跑得很好。
其次,開源軟體由於發布很廣,開源軟體的問題更容易暴露出來,這使得當這些問題解決以後開源軟體就變得更加完美。
最後,開源軟體對用戶個性化的需求更容易滿足。由於軟體過多地引進了工程化管理,使得軟體的標准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固然可以增加軟體的開發效率,但卻使得人們都需要按照一個模式去操作軟體。正常人使用著很方便的軟體,左撇子使起來就很別扭。隨著手機、PDA 等新產品的出現,這種個性化的需求會表現得更加強烈。開源軟體由於源代碼是公開的,所以這些個性化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軟體不能單純用工程表現,在這個問題上,開源軟體的開發方式給了人們很深的啟示。
共創軟體聯盟的劉澎則指出,開源文化是人類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是一種必然的歷史發展趨勢,這種發展趨勢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今天,已不可能有人會否認互聯網所蘊含的價值,但人們有沒有注意過互聯網發展初期是一個什麼樣子呢?幾十年前的互聯網只是具備了一些核心的協議,應用價值也並沒有顯現出來,但這根本不會妨礙互聯網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互聯網在發展初期實質上就是一種開源的形式,今天的開源軟體與此非常類似。發展趨勢本身就具有一種力量,Windows 之所以應用得這么廣,在於它符合現代操作系統的標准。現代操作系統的標准就是一種趨勢,Linux 也符合這些標准,這使得 Linux 也將註定成為了一種優秀的操作系統。
劉澎同時認為:「目前開源軟體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低谷的時期,這其實是開源軟體發展的必經階段。因為開源軟體的商業推廣模式在創立初期就出現了問題,所以才有今天的發展低谷,可見這個低谷並沒有超越於發展趨勢之外。我們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採用開源技術解決了路由技術,這個項目在商業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實上,國內有許多開源項目,如 Hopen 等,都做得非常成功。因此,面對暫時的困難,就認為中國無開源,認為開源沒有希望,是一種敷淺的表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從產業層面看,以 Linux 為代表的開源軟體增強了我國軟體業討價還價的能力,並且使得軟體的市場空間增大了。我們必須看到,國產 CPU 必須有 Linux 支持,否則就會因使用范圍太窄而不能投入實際應用。」
開源的本質
在許多人眼中,開源就意味著只有付出而沒有任何回報,然而,開源的本意卻是「 When programmers can read, redistribute, and modify the source code for a piece of software, the software evolves 」(只要程序員對軟體的某一部分實現閱讀、重新分發和修改代碼,即可稱作開源)。既使是要求極為嚴格的GPL協議,也僅要求使用GPL源碼這個部分開源,而 BSD 協議則僅僅要求在 End User License 中,保留原來的協議就可以了。
由此看來,開源軟體同樣可以做到「別人怎麼賺錢,我們也怎麼賺錢」,開源與商業利益並是完全對立的。在國內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國內的軟體公司和程序員完全可以利用開源軟體解決吃飯和生存的問題。而開源軟體也並不只包含 Linux 這樣的系統軟體,目前熱門的 ERP、CRM 乃至知識管理、商業智能同樣可以基於開源軟體開發。
對程序員個體而言,加入開源社區也並非一無所獲。國外許多程序玩家通過社區的鍛煉獲益匪淺,功成名就者也不乏其人。國內的軟體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過大型開發項目的少而又少,中軟 COSIX 項目盡管歸於失敗,但通過這個項目培養出來的參與過大型項目開發的人員已被幾大外資軟體公司瓜分殆盡。而現實的問題卻是,一方面程序人員抱怨沒有項目可供練手,另一方面卻又不願加入開源社區得到鍛煉。無論國內的程序員有著什麼樣的想法,開源社區卻絕對不失為獲得大型開發項目經驗和揚名立萬的良好場所。
對軟體公司來說,開源還是增加軟體需求的好方法。軟體發展到今天,由於過多地引入了工程方法,使得軟體越來越趨於標准化。對個人用戶而言,同樣的軟體,用慣右手的人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然而左撇子用起來卻怎麼使怎麼別扭。而對企業用戶而言,管理軟體的使用必然伴隨著管理方式的變化,然而,並不是說管理軟體帶來的總是適合用戶的管理變革,這時用戶就會提出系統必須要和管理實現互動的要求,顯然,開源軟體處理這類問題更為方便。
與國內軟體公司遠離開源的情況相反, Sun 公司把 Solaries 操作系統的源代碼毫無保留地公開給了業界,微軟也已宣布將把投入巨資開發的 Windows CE 的 70% 的源代碼以 5 美元的象徵性價格出讓給業界。微軟公司和 Sun 公司當然明白這樣做帶來的好處,源代碼開放以後,業界更容易形成基於某類產品的技術標准,這將為技術的擁有者帶來更大的市場。而對下游的服務廠商而言,可以更容易地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表面看來微軟公司和 Sun 公司在服務市場損失了一部分收入,但這部分損失會在產品市場得到更大的補償。
從根本上講,開源與非開源的開發只是開發方法上的不同,採用開源方式開發出的軟體產品,也可以採用不同的商業模式來實現其價值。開源不是怪物,開源也不會讓某些公司保不住飯碗,相反,開源可以培養出更多高水平的人才,開源軟體能應用於核心應用,也能創造出更廣闊的需求市場,從而改善軟體產業環境。
來自CSDN網站關於開源的調查表明,抱有「開放源代碼會使公司失去收入來源」和「加入開源社區意味著只有付出沒有回報」想法的人,只佔到總調查人數的十分之一;明確表明無條件不加入開源社區的調查者不足 3%;反進來,認為開源擁有良好商業前景的調查者佔到了十分之七,認為能從開源中取得回報的調查者更是佔到了十分之八。
然而,日漸成熟的開源技術與慘淡的生態環境還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開發人員對於開源的高漲熱情與開源社區的慘淡同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被賦予了太多使命的開源讓我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沉重。面對著這些強烈的反差,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中國開源路在何方?
中國開源路在何方
談起中國開源的發展道路,這絕對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涉及到了心態、人才、政府支持、產業等方方面面。應該說,經過了幾年的普及,開源在國內確實已經擁有一批擁躉,政府在這方面也下了不少力氣,而現在所需的,是要把這些力量匯聚成一股合力。為此,發展開源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其次是要選擇正確的方法,最後是要實現開源成果向產業的順利轉化,當然,政府的支持同樣是不可缺少的。總之,開源軟體的推動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需要用到太多公眾的力量和智者的思想。
開源的心態
對許多事情而言,態度往往決定一切,發展開源無疑就屬於這類事情。從事過開源實踐的人對開源界人士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開源界人士的浮躁。關於這一點,無論是早期創辦 Turbolinux 公司的 Iris Miller,還是把開源軟體引入國內的宮敏,再到開源的實踐者劉澎都有同感。
開源軟體界的人很浮躁,往往是沒有聽別人把話講完,就開始了指責。這個時候,如果他們能夠靜下心來再聽別人講五分鍾,結果常常是五分鍾過去後,這種指責已經沒有辦法進行下去了,因為他們誤解了別人的意思,別人的意見是正確的。事實上,浮躁也絕不僅是國內開源者的專利,國外開源者也概莫能外。在 Linux 開發的初期,Linus 曾經刪掉了 Linux 系統的一部分程序,這遭到了他身邊 20 多個高級開發人員的反對,這些人在網上公開發文,表示 Linus 先生應該征詢他們的意見後再決定刪除與否。但 Linus 先生馬上就回復了這些問題,他表示他讀了關於這些程序的所有文檔,最後發現這是一個黑洞,而保留這些程序的後果只會延續這些錯誤。最後大家都對 Linus 先生表示了歉意,承認他們並沒有讀過全部的文檔。
浮躁帶來的最大後果是容易讓人忘乎所以,於是開源就變成了帶有感情色彩的開源,Linux 也一度成了讓人用著就想哭的 Linux。共創軟體聯盟的副理事長劉澎認為,發展開源就要以「進化論」的觀點來看待開源軟體。而以「進化論」論的觀點去看待開源軟體的發展,就是要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去考慮開源軟體的發展。開源軟體變成某種具體的產品後,能否生存下去,要看市場上是否存在需求,如果不存在需求,以指令的方式強制生產,肯定要出問題,這種產品的壽命也不會太長。如果存在需求,即使眼前看起來困難重重,但這種產品還是具備生命力的,一定會有企業克服重重困難讓這種產品面市。以「進化論」論的觀點去看待開源軟體的發展,就不能無視「拔苗助長」現象的發生。
洪峰則認為,開發開源軟體要有一種做學問的態度,因為這不是今天投入多少,明天就能產出多少的問題。許多知識是人類幾代人積累的結果,天才科學家為解決微積分中無究小的問題,花了 150 年的時間,而解決開根號的問題花了一千年。
與浮躁相伴隨的,還有一種心態,就是悲觀。浮躁使人頭腦發熱,還會使開源的發展脫離正常的發展軌跡。於是,內心的狂熱與無情的現實就特別容易使人悲觀。劉澎對此談了他的看法,當開源運動陷入低谷後,劉澎同樣感受到了失落,他覺得別人都虧欠了自己。這時,有個朋友問他:「難道你就沒有缺點嗎?」為此,劉澎反省了自己,這才領悟出「我們花了國家那麼多錢,卻做了許多失敗的項目,這怎麼能算是國家虧待了自己呢」。據此,劉澎認為要想克服困難,去解決問題,就需要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從事開源軟體研發的企業來說,不要總是指責周圍的環境,要多從自己身上找缺點。反過來,經歷過失敗也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因為失敗本身就是一種財富。劉澎堅信,經歷過失敗以後,我們才耐得住困難,在艱苦的環境中才能生存得下去。劉澎同時認為,面對暫時的困難,就認為中國無開源,認為開源沒有希望,是一種敷淺的表現。
開源的瓶頸
在 Linus 和 Richard stallman 創立開源軟體的初期,他們並沒有很好地解決開源軟體日後的商業發展模式,這使得開發開源軟體的企業在經營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同時,在現階段,中國的軟體開發人員首先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先要生存才談得上發展,因此,國內開源社區的發展缺乏物質基礎。這些使得國內開源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落入到低潮。基於這個原因,國內開源界的人士普遍認為缺乏良好的商業發展模式,是制約開源運動發展的瓶頸。CSDN 的調查顯示:對於程序員加入開源社區的前提這個問題,十分之四的程序員選擇了自己有足夠經濟基礎的答案,近十分之三的人選擇了「得到贊助或從中得到回報」的答案。也就是說,如果商業模式的問題得到解決,將有近十分之七的程序人員加入到各類開源社區中去,這是一個讓人感到振奮的數字。
對於這個問題,開源運動的倡導者洪峰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開源發展的制約瓶頸在於開源軟體廠商沒有找到開源項目中存在的稀缺性的東西。傳統經濟學的出發點是資源的稀缺性,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政府採用了強迫性,商業軟體強調競爭性,但開源軟體中只有合作性,稀缺性彷彿不存在,開源廠商無法找到開源軟體所蘊含的稀缺性,廠商開發出的開源軟體的價值就得不到體現,開源發展的制約瓶頸也就產生了。但是隨著人類的發展,合作性會被越來越多地採用。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政府的法制建設的完善中感受到。
以開源教育為例,如果學生自己去學習,那麼付出的成本將非常大,許多學生在大學中專門學習了四年計算機知識,還是不會編程;而我如果給出了學習的線路圖,為學生提供輔導,學生的學習成本就可以下降很多。經過兩年甚至兩個月的學習,就可以成為編程高手。我為此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就可以把學生節省下來的成本的一部分,作為費用收上來。這就是利用了開源的稀缺性。實際上開源軟體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形式實現贏利,我們可以見到盡管數學定理都是公開的,但這並不表明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數學家。要成為數學家還就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這種成本就是稀缺性的源頭。
對於個人而言,由於找不到這種稀缺性,同樣使得一些人不願加入開源社區。事實上,在開源社區內,你給別人提供了幫助的同時,也得到了非常多的幫助。國外開源社區內的許多程序員都是利用了開源社區,最終他們提高了知名度,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因此,合作也能對個人產生價值。由於國內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真正理解開源軟體的意義和規則,中國軟體企業大多也是在按照專有軟體模式在運作,使得國內參與開源社區的人太少。因此,要想打破這個瓶頸,首先就需要把開源軟體的含義講清楚。
雖然阻礙開源發展的瓶頸是商業模式問題,但要解決商業模式的問題又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這就使得阻礙開源發展問題變成了許多個,著名的 IT 評論人雁鳴先生把這些因素歸結為普及程度低、公共資源稀缺、人才缺乏、開源項目少、廠商和社區缺乏合作、應用難以推廣、服務滯後、源碼不開放、標准不統一等九個問題。
開源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阻礙開源社區發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氣的缺乏,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要讓開發人員明了開源的本質外,還需要讓他們明白開源的發展究竟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專家給出了不同的意見,但大致分起來,開源人才又可以分為社區內的人才和產業內的人才,這些人才當中既需要使用層面的人才,又需要高端的開發人才。從數量上看,使用層面的人才需求較多,而開發層面的人才需求較少,整體人才數量將呈金字塔狀排列。
就開源社區內的人才來看,洪峰認為 Perl、Linux 等開源軟體的創立者都是精英,而中國開源社區缺乏的恰恰就是這種精英。開源社區需要各種層次的人才,有應用型人才,也有開發型人才,但就目前來說,急需的是高水平的開發人才。要成為高水平的開源開發人才,要邁過一個很高的門檻,而國內邁過了這個門檻的人還太少。怎麼叫邁過這個門檻了呢?基本要求是把 Linux 內核研究過一遍,還要能熟練使用各種開發工具。Linux 的內核壓縮以後是 20M,列印出來後相當於 60 多本磚頭厚的書,國內很少有人能完成這個工作。而這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真正要成為能對開源社區做出貢獻的人才,還要具有相當的創造性。
洪峰同時認為,中國開源社區的成長空間是驚人的,北京有這么多聰明的學生,他們之所以沒有加入到開源社區內,是因為高校沒有給出適合學生的清晰的發展路線圖。如果我們給出他們清晰的發展路線圖,中國的開源社區的發展將是充滿光明的。
在產業層面,劉澎認為要發展中國的開源軟體,在現階段所需要的不是精英。事實上,也不存在什麼精英。所謂精英只不過是比別人早幾年認識到了開源軟體,如果宮敏先生當年不把開源軟體引進到中國,會有另一個人把開源軟體引進來。Linus 寫 Linux 內核確實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但並不是說另一個人就不可能完成這件事情。Linux內核並不能直接應用,真正讓 Linux 成為一種優秀的操作系統的原因,在於後期大量的工作。
劉澎堅持這樣一種觀點:現在做開源軟體的人缺乏一種獻身精神。許多開源的倡導者談開源文化時顯得覺悟很高,但到了實際工作中,開發某個具體開源項目時,動輒就要求上萬元的月薪。從這個角度看,發展開源軟體目前急需的是有執行能力而又有著對開源文化的信仰的人才。此外,國內開源軟體還缺乏復合型人才,往往是原來搞研究的人在搞開源軟體項目,這些人只能起到「車間主任的角色」,當上級領導下達生產任務後去完成,而不能實現從研發到把技術成果轉換成商業成果的全過程。因此,開源軟體界同樣需要學會了在市場中同最精明的商人打交道的人。
劉澎強調,這並不是說開源廠商不需要高層次的人才,相反,我們要抱著一種科學的態度嚴格挑選人才。舉例來說,一個職業籃球隊需要一名右前鋒,找到一名原來打左前鋒的職業選手,問他能否適應右前鋒的位置,可能會得到否定的答案。然而找一名業余的多面手,我們可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但他的技術水平不行,最終還是要放棄。因此,我們要找的是高水平的專業人才。
軟體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的競爭,對此,開源軟體也不能例外。從技術層面看,軟體的競爭,既不只是金錢的競爭,也不單純是代碼量的競爭,而更多的是創造力的競爭,也正因為如此,人才問題才應該被擺在軟體業發展的首位,開源也才因為對於人才培養有著更好的效果而更具魅力。針對開源人才問題,IT 評論人雁鳴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發展開源急需兩類人:運用開源技術的管理軟體的開發者和開源教育的推廣者。
政府支持是靈丹妙葯嗎
在影響開源發展的因素中,政府支持一直是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韓國的開源軟體從業者已能自毫地說,他們的開源軟體發展水平要遠遠高於中國的開源軟體水平,這其中,政府的支持功不可沒。另一方面,我們也能見到因政府幹預而造成的種種負面作用。於是,政府支持是不是促進開源發展的靈丹妙葯這個問題,就成了擺在中國開源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大問題。
就政府支持的問題,洪峰認為在軟體這場智力競爭中,首先應該允許多種形式並存;一方面需要有國家隊的選手,另一方面也要有個人選手存在。其中,由個人選手組成的開源社區的成長與產、學環境有著很大關系。Linux 為什麼誕生於芬蘭,而沒有誕生於中國或是美國呢?原因就在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很注重操作系統的研究,積累了很多圖書和代碼。Linus 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才創立了 Linux。然而,國內在產、學環境方面對開源的發展存在著諸多限制因素。如目前經費的支配存在著壟斷,並不是每個有創意的人都能拿到經費。你要把你的思想和別人共享,就要出書,但出版業是壟斷的;你要傳播你的思想辦教育,國家不承認你的文憑,你就招不到學生。因此,洪峰強調,在這個問題上,政府不應該當運動員,而應該是規則的制定者。要讓所有的納稅人受益,政府所要做的是制定好游戲規則。開源的發展還是一個反學術壟斷的問題。
洪峰同時認為,發展開源軟體要抱著一種「入靜」的心態,拋開浮躁。並不是要先把生活搞好了,再去搞開源軟體,而一旦邁過了基本的門檻,回報就會來了。要知道許多開源軟體項目的創立者在創立項目之初經濟上也很貧困,但多年的心血換來的是一種超越層次的成功。但問題是目前整個環境太過浮躁,如大學中要求一年發表多少篇論文,但就是沒有人統計這些論文中有多少獲得過國際獎項,這些論文又有多少原創性。IT 業的一大挑戰就在於原創,創造出一種新思想,就會帶來巨大的收益。創意產生於人的頭腦,並不完全產生於軍團做戰。因此,政府需要為開源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政府支持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劉澎則認為,必須重新審視對待開源的保護策略,對待開源軟體不能完全採取保護策略,如果把開源軟體當作溫室里的花朵,開源軟體就永遠也長不大。我們應該正視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幾千年過去以後,人人喊打的老鼠繁殖得比主宰這個世界的人類還要多,而人們視之為保護動物的老虎卻進了動物保護園。目前開源社區在經濟上遇到了一些困難,但中軟、紅旗、共創等開源軟體企業自身經營也很困難,因此不可能指望他們資助開源社區。同時,國家的資金也應該只用來支持那些踏踏實實搞開源研究的人,而不應落入打著開源的幌子卻在為自己謀私利的人手中。
事實上,影響開源發展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國內軟體的有效需求不足。在凱恩斯看來,當企業找不到出路時,政府就應出面採取一些諸如啟動公共工程建設之類的措施來刺激經濟的增長。與此同理,政府也應該考慮在同等條件下,政府可以將采購需要更多地向國產軟體(特別是開源軟體)傾斜。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介紹說:「國內目前急需安全等級達到A級的操作系統,在國內開發不出A級操作系統的情況下,只好採用國外的產品,而在許多機要部門,這是一個隱患。正因為如此,國家正在下大力氣開發A級操作系統,許多從事開源軟體研發的機構找到我,要求得到一個機會。這實際上就是需求促進開源發展的一個例子。」
由此看來,在目前的情況下,開源的發展確實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政府支持成為開源發展的靈丹妙葯的前提,一是不能用包辦代替的方法把開源管死,二是要在宏觀層面結合開源發展的需求提供適時的政策幫助。
開源與產業
提起開源的發展,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問題就是開源與產業的關系問題。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發展開源軟體可以促進軟體產業的發展,而反過來,實現開源成果的產業化以後,又可以解決開源的商業模式問題,使得開源軟體更好地向前發展。從這個角度說,開源與產業是一種互濟的關系。
對開源與產業的關系,洪峰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中國西部,人們由於吃不飽飯就想到了挖山,其結果是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反過來,人們因此而變得越發貧困。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現在政策反過來了,政府開始鼓勵人們種樹、種草,並給予一定的補助。這樣一來,生存環境改善了,就業機會也增加了,形成了一個好的循環,人們的日子就越來越好過。洪峰感嘆,同樣的方法為什麼不能應用在開源的發展上呢?
倪光南院士指出:「政府原來的做法是支持五、六種 Linux,這樣每家得到的支持力度又都不夠。現在政府改為制訂 Linux 標准,去引導在 Linux 上的開發,目前我國制訂的中文 Linux 標准已經引起了一些國家、Linux 社區和跨國公司的關注。」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不同廠商間的競爭與合作,而標准關繫到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政府在其中的用意,完全可以通過信息產業部苟仲文副部長的一番話表現出來:「從以往看來,政府扶持企業,往往達不到政府所需的科研技術開發效果。即使達到了,又會形成新的壟斷,企業往往不願將研究成果與別的企業分享,最終還是達不到政府想通過個別企業來推動某技術產品在產業界形成主流產品的良好願望。所以,我們政府在 Linux 這件事上,將轉向支持基礎的、開放的、公共的、服務的能力建設之上,而不是光支持某些企業公司的發展,依靠他們來走這條路。」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倪光南先生就提出了國內 IT 業「無芯無魂」的問題,當時,倪光南先生的建議並沒有得到普遍的重視。而在此之後,我們為了彌補操作系統的問題,走了一條封閉開發之路。試想如果當時我們就採用開源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相信今日IT業的格局已不是這個樣子了。從這一問題上,我們不難發現開源在整個IT產業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老話重提,今日的開源又走到了技術成熟而生態環境薄弱的十字路口,風險與機會混雜著擺在我們面前。面對著風險與機遇,我們必須明白,我們今天的行動將決定著經歷了冰與火的融合之後的明天的中國開源的命運。
⑶ 為什麼程序員們願意在GitHub上開源自己的成果給
1、程序員是生活在網路的一個群體,部分程序員並不善於交際,所以會選擇通過網路進行交際。
2、程序員之間互相交流技術問題,會通過QQ群之類的社交軟體,但是想將自己學習或者研究的內容讓大家知道的時候,一般採用博客,論壇之類的與大家溝通。
3、程序員不可能做一輩子的碼農。他需要晉升自己。在博客,或者github上進行溝通展示的目的就是展示個人能力,從而打造個人名氣。能將自己的編碼能力和學習能力轉變為圖文展示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