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MongoDB是什麼,怎麼用看完你就知道了
MongoDB是一款為web應用程序和互聯網基礎設施設計的資料庫管理系統。沒錯MongoDB就是資料庫,是NoSQL類型的資料庫。
(1)MongoDB提出的是文檔、集合的概念,使用BSON(類JSON)作為其數據模型結構,其結構是面向對象的而不是二維表,存儲一個用戶在MongoDB中是這樣子的。
使用這樣的數據模型,使得MongoDB能在生產環境中提供高讀寫的能力,吞吐量較於mysql等SQL資料庫大大增強。
(2)易伸縮,自動故障轉移。易伸縮指的是提供了分片能力,能對數據集進行分片,數據的存儲壓力分攤給多台伺服器。自動故障轉移是副本集的概念,MongoDB能檢測主節點是否存活,當失活時能自動提升從節點為主節點,達到故障轉移。
(3)數據模型因為是面向對象的,所以可以表示豐富的、有層級的數據結構,比如博客系統中能把「評論」直接懟到「文章「的文檔中,而不必像myqsl一樣創建三張表來描述這樣的關系。
(1)文檔數據類型
SQL類型的資料庫是正規化的,可以通過主鍵或者外鍵的約束保證數據的完整性與唯一性,所以SQL類型的資料庫常用於對數據完整性較高的系統。MongoDB在這一方面是不如SQL類型的資料庫,且MongoDB沒有固定的Schema,正因為MongoDB少了一些這樣的約束條件,可以讓數據的存儲數據結構更靈活,存儲速度更加快。
(2)即時查詢能力
MongoDB保留了關系型資料庫即時查詢的能力,保留了索引(底層是基於B tree)的能力。這一點汲取了關系型資料庫的優點,相比於同類型的NoSQL redis 並沒有上述的能力。
(3)復制能力
MongoDB自身提供了副本集能將數據分布在多台機器上實現冗餘,目的是可以提供自動故障轉移、擴展讀能力。
(4)速度與持久性
MongoDB的驅動實現一個寫入語義 fire and forget ,即通過驅動調用寫入時,可以立即得到返回得到成功的結果(即使是報錯),這樣讓寫入的速度更加快,當然會有一定的不安全性,完全依賴網路。
MongoDB提供了Journaling日誌的概念,實際上像mysql的bin-log日誌,當需要插入的時候會先往日誌裡面寫入記錄,再完成實際的數據操作,這樣如果出現停電,進程突然中斷的情況,可以保障數據不會錯誤,可以通過修復功能讀取Journaling日誌進行修復。
(5)數據擴展
MongoDB使用分片技術對數據進行擴展,MongoDB能自動分片、自動轉移分片裡面的數據塊,讓每一個伺服器裡面存儲的數據都是一樣大小。
MongoDB核心伺服器主要是通過mongod程序啟動的,而且在啟動時不需對MongoDB使用的內存進行配置,因為其設計哲學是內存管理最好是交給操作系統,缺少內存配置是MongoDB的設計亮點,另外,還可通過mongos路由伺服器使用分片功能。
MongoDB的主要客戶端是可以交互的js shell 通過mongo啟動,使用js shell能使用js直接與MongoDB進行交流,像使用sql語句查詢mysql數據一樣使用js語法查詢MongoDB的數據,另外還提供了各種語言的驅動包,方便各種語言的接入。
mongomp和mongorestore,備份和恢復資料庫的標准工具。輸出BSON格式,遷移資料庫。
mongoexport和mongoimport,用來導入導出JSON、CSV和TSV數據,數據需要支持多格式時有用。mongoimport還能用與大數據集的初始導入,但是在導入前順便還要注意一下,為了能充分利用好mongoDB通常需要對數據模型做一些調整。
mongosniff,網路嗅探工具,用來觀察發送到資料庫的操作。基本就是把網路上傳輸的BSON轉換為易於人們閱讀的shell語句。
因此,可以總結得到,MongoDB結合鍵值存儲和關系資料庫的最好特性。因為簡單,所以數據極快,而且相對容易伸縮還提供復雜查詢機制的資料庫。MongoDB需要跑在64位的伺服器上面,且最好單獨部署,因為是資料庫,所以也需要對其進行熱備、冷備處理。
因為本篇文章不是API手冊,所有這里對shell的使用也是基礎的介紹什麼功能可以用什麼語句,主要是為了展示使用MongoDB shell的方便性,如果需要知道具體的MongoDB shell語法可以查閱官方文檔。
創建資料庫並不是必須的操作,資料庫與集合只有在第一次插入文檔時才會被創建,與對數據的動態處理方式是一致的。簡化並加速開發過程,而且有利於動態分配命名空間。如果擔心資料庫或集合被意外創建,可以開啟嚴格模式。
以上的命令只是簡單實例,假設如果你之前沒有學習過任何資料庫語法,同時開始學sql查詢語法和MongoDB 查詢語法,你會發現哪一個更簡單呢?如果你使用的是java驅動去操作MongoDB,你會發現任何的查詢都像Hibernate提供出來的查詢方式一樣,只要構建好一個查詢條件對象,便能輕松查詢(接下來會給出示例),博主之前熟悉ES6,所以入手MongoDB js shell完成沒問題,也正因為這樣簡潔,完善的查詢機制,深深的愛上了MongoDB。
使用java驅動鏈接MongoDB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簡單的引用,簡單的做增刪改查。在使用完java驅動後我才發現spring 對MongoDB 的封裝還不如官方自身提供出來的東西好用,下面簡單的展示一下使用。
這里只舉例了簡單的鏈接與簡單的MongoDB操作,可見其操作的容易性。使用驅動時是基於TCP套接字與MongoDB進行通信的,如果查詢結果較多,恰好無法全部放進第一伺服器中,將會向伺服器發送一個getmore指令獲取下一批查詢結果。
插入數據到伺服器時間,不會等待伺服器的響應,驅動會假設寫入是成功的,實際是使用客戶端生成對象id,但是該行為可以通過配置配置,可以通過安全模式開啟,安全模式可以校驗伺服器端插入的錯誤。
要清楚了解MongoDB的基本數據單元。在關系型資料庫中有帶列和行的數據表。而MongoDB數據的基本單元是BSON文檔,在鍵值中有指向不定類型值的鍵,MongoDB擁有即時查詢,但不支持聯結操作,簡單的鍵值存儲只能根據單個鍵來獲取值,不支持事務,但支持多種原子更新操作。
如讀寫比是怎樣的,需要何種查詢,數據是如何更新的,會不會存在什麼並發問題,數據結構化的程度是要求高還是低。系統本身的需求決定mysql還是MongoDB。
在關於schema 的設計中要注意一些原則,比如:
資料庫是集合的邏輯與物理分組,MongoDB沒有提供創建資料庫的語法,只有在插入集合時,資料庫才開始建立。創建資料庫後會在磁碟分配一組數據文件,所有集合、索引和資料庫的其他元數據都保存在這些文件中,查閱資料庫使用磁碟狀態可通過。
集合是結構上或概念上相似得文檔的容器,集合的名稱可以包含數字、字母或 . 符號,但必須以字母或數字開頭,完全。
限定集合名不能超過128個字元,實際上 . 符號在集合中很有用,能提供某種虛擬命名空間,這是一種組織上的原則,和其他集合是一視同仁的。在集合中可以使用。
其次是鍵值,在MongoDB裡面所有的字元串都是UTF-8類型。數字類型包括double、int、long。日期類型都是UTC格式,所以在MongoDB裡面看到的時間會比北京時間慢8小時。整個文檔大小會限制在16m以內,因為這樣可以防止創建難看的數據類型,且小文檔可以提升性能,批量插入文檔理想數字范圍是10~200,大小不能超過16MB。
(1)索引能顯著減少獲取文檔的所需工作量,具體的對比可以通過 .explain()方法進行對比
(2)解析查詢時MongoDB通過最優計劃選擇一個索引進行查詢,當沒有最適合索引時,會先不同的使用各個索引進行查詢,最終選出一個最優索引做查詢
(3)如果有一個a-b的復合索引,那麼僅針對a的索引是冗餘的
(4)復合索引里的鍵的順序是很重要的
(1)單鍵索引
(2)復合索引
(3)唯一性索引
(4)稀疏索引
如索引的欄位會出現null的值,或是大量文檔都不包含被索引的鍵。
如果數據集很大時,構建索引將會花費很長的時間,且會影響程序性能,可通過
當使用 mongorestore 時會重新構建索引。當曾經執行過大規模的刪除時,可使用
對索引進行壓縮,重建。
(1)查閱慢查詢日誌
(2)分析慢查詢
注意新版本的MongoDB 的explain方法是需要參數的,不然只顯示普通的信息。
本節同樣主要簡單呈現MongoDB副本集搭建的簡易性,與副本集的強壯性,監控容易性
提供主從復制能力,熱備能力,故障轉移能力
實際上MongoDB對副本集的操作跟mysql主從操作是差不多的,先看一下mysql的主從數據流動過程
而MongoDB主要依賴的日誌文件是oplog
寫操作先被記錄下來,添加到主節點的oplog里。與此同時,所有從結點復制oplog。首先,查看自己oplog里最後一條的時間戳;其次,查詢主節點oplog里所有大於此時間戳的條目;最後,把那些條目添加到自己的oplog里並應用到自己的庫里。從節點使用長輪詢立即應用來自主結點oplog的新條目。
當遇到以下情況,從節點會停止復制
local資料庫保存了所有副本集元素據和oplog日誌
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查看復制情況
每個副本集成員每秒鍾ping一次其他所有成員,可以通過rs.status()看到節點上次的心跳檢測時間戳和 健康 狀況。
這個點沒必要過多描述,但是有一個特殊場景,如果從節點和仲裁節點都被殺了,只剩下主節點,他會把自己降級成為從節點。
如果主節點的數據還沒有寫到從庫,那麼數據不能算提交,當該主節點變成從節點時,便會觸發回滾,那些沒寫到從庫的數據將會被刪除,可以通過rollback子目錄中的BSON文件恢復回滾的內容。
(1)使用單節點鏈接
只能鏈接到主節點,如果鏈接到從節點的話,會被拒絕寫入操作,但是如果沒有使用安全模式,因為mongo的fire and forget 特性,會把拒絕寫入的異常給吃掉。
(2)使用副本集方式鏈接
能根據寫入的情況自動進行故障轉移,但是當副本集進行新的選舉時,還是會出現故障,如果不使用安全模式,依舊會出現寫不進去,但現實成功的情況。
分片是資料庫切分的一個概念實現,這里也是簡單總結為什麼要使用分片以及分片的原理,操作。
當數據量過大,索引和工作數據集佔用的內存就會越來越多,所以需要通過分片負載來解決這個問題
(1)分片組件
(2)分片的核心操作
分片一個集合:分片是根據一個屬性的范圍進行劃分的,MongoDB使用所謂的分片鍵讓每個文檔在這些范圍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塊:是位於一個分片中的一段連續的分片鍵范圍,可以理解為若干個塊組成分片,分片組成MongoDB的全部數據
(3)拆分與遷移
塊的拆分:初始化時只有一個塊,達到最大塊尺寸64MB或100000個文檔就會觸發塊的拆分。把原來的范圍一分為二,這樣就有了兩個塊,每個塊都有相同數量的文檔。
遷移:當分片中的數據大小不一時會產生遷移的動作,比如分片A的數據比較多,會將分片A裡面的一些塊轉移到分片B裡面去。分片集群通過在分片中移動塊來實現均衡,是由名為均衡器的軟體進程管理的,任務是確保數據在各個分片中保持均勻分布,當集群中擁有塊最多的分片與擁有塊最少分片的塊差大於8時,均衡器就會發起一次均衡處理。
啟動兩個副本集、三個配置伺服器、一個mongos進程
配置分片
(1)分片查詢類型
(2)索引
分片集合只允許在_id欄位和分片鍵上添加唯一性索引,其他地方不行,因為這需要在分片間進行通信,實施起來很復雜。
當創建分片時,會根據分片鍵創建一個索引。
(1)分片鍵是不可修改的、分片鍵的選擇非常重要
(2)低效的分片鍵
(3)理想的分片鍵
(1)部署拓撲
根據不同的數據中心劃分
這里寫圖片描述
(2)最低要求
(3)配置的注意事項
需要估計集群大小,可使用以下命令對現有集合進行分片處理
(4)備份分片集群
備份分片時需要停止均衡器
(1)部署架構
使用64位機器、32位機器會制約mongodb的內存,使其最大值為1.5GB
(2)cpu
mongodb 只有當索引和工作集都可放入內存時,才會遇到CPU瓶頸,CPU在mongodb使用中的作用是用來檢索數據,如果看到CPU使用飽和的情況,可以通過查詢慢查詢日誌,排查是不是查詢的問題導致的,如果是可以通過添加索引來解決問題
mongodb寫入數據時會使用到CPU,但是mongodb寫入時間一次只用到一個核,如果有頻繁的寫入行為,可以通過分片來解決這個問題
(3)內存
大內存是mongodb的保障,如果工作集大小超過內存,將會導致性能下降,因為這將會增加數據載入入內存的動作
(4)硬碟
mongodb默認每60s會與磁碟強制同步一次,稱為後台刷新,會產生I/O操作。在重啟時mongodb會將磁碟裡面的數據載入至內存,高速磁碟將會減少同步的時間
(5)文件系統
使用ext4 和 xfs 文件系統
禁用最後訪問時間
(6)文件描述符
linux 默認文件描述符是1024,需要大額度的提升這個額度
(7)時鍾
mongodb各個節點伺服器之間使用ntp伺服器
(1)綁定IP
啟動時使用 - -bind_ip 命令
(2)身份驗證
啟動時使用 - -auth 命令
(3)副本集身份認證
使用keyFile,注意keyFile文件的許可權必須是600,不然會啟動不起來
(1)拓撲結構
搭建副本集至少需要兩個節點,其中仲裁結點不需要有自己的伺服器
(2)Journaling日誌
寫數據時會先寫入日誌,而此時的數據也不是直接寫入硬碟,而是寫入內存
但是Journaling日誌會消耗內存,所以可以在主庫上面關閉,在從庫上面啟動
可以單獨為Journaling日誌使用一塊固態硬碟
在插入時,可以通過驅動確保Journaling插入後再反饋,但是會非常影響性能。
logpath 選項指定日誌存儲地址
-vvvvv 選項(v越多,輸出越詳細)
db.runCommand({logrotare:1}) 開啟滾動日誌
(1)serverStatus
這里寫圖片描述
(2)top
(3)db.currentOp()
動態展示mongodb活動數據
佔用當前mongodb監聽埠往上1000號的埠
(1)mongomp
把資料庫內容導出成BSON文件,而mongorestore能讀取並還原這些文件
(2)mongorestore
把導出的BSON文件還原到資料庫
(3)備份原始數據文件
可以這么做,但是,操作之前需要進行鎖庫處理 db.runCommand({fsync:1,lock:true})
db.$cmd.sys.unlock.findOne() 請求解鎖操作,但是資料庫不會立刻解鎖,需要使用db.currentOp()驗證。
(1)修復
mongd --repair 修復所有資料庫
db.runCommand({repairDatabase:1}) 修復單個資料庫
修復就是根據Jourling文件讀取和重寫所有數據文件並重建各個索引
(2)壓緊
壓緊,會重寫數據文件,並重建集合的全部索引,需要停機或者在從庫上面運行,如果需要在主庫上面運行,需要添加force參數 保證加寫鎖。
(1)監控磁碟狀態
(2)為提升性能檢查索引和查詢
總的來說,掃描盡可能少的文檔。
保證沒有冗餘的索引,冗餘的索引會佔用磁碟空間、消耗更多的內存,在每次寫入時還需做更多工作
(3)添加內存
dataSize 數據大小 和 indexSize 索引大小,如果兩者的和大於內存,那麼將會影響性能。
storageSize超過dataSize 數據大小 兩倍以上,就會因磁碟碎片而影響性能,需要壓縮。
『貳』 如何啟動MongoDB的WEB界面
讓我們構建一個簡單的EmployeeManager Web服務,我們將使用它來演示與MongoDB連接的HATEOAS。為了引導我們的應用程序,我們將使用Spring Initializr。我們將使用Spring HATEOAS和Spring Data MongoDB作為依賴項。你應該看到類似下圖2所示的內容。圖2 :引導應用程序配置完成後,下載zip並將其作為Maven項目導入你喜歡的IDE中。首先,讓我們配置application.properties。要獲得MongoDB連接,spring.data.mongodb.host=//Mongoserverhost
spring.data.mongodb.port=//Mongoserverport
spring.data.mongodb.username=//Loginuser
spring.data.mongodb.password=//Password
spring.data.mongodb.database=//Databasename
一般來說,如果所有內容都是全新安裝的,並且你沒有更改或修改任何Mongo屬性,則只需提供一個資料庫名稱(已經通過GUI創建了一個資料庫名稱)。
spring.data.mongodb.database=EmployeeManager
另外,為了啟動Mongo實例,作者創建了一個.bat,它指向安裝文件夾和數據文件夾。它是這樣的:"C:ProgramFilesMongoDBServer3.6inmongod"--dbpathD:-datadb
現在,我們來快速創建模型。這里有兩個模型,員工模型和部門模型。檢查它們,確保有沒有參數、getter、setter、equals方法和hashCode生成的構造函數。(不用擔心,所有代碼都在GitHub上,你可以稍後查看它:https://github.com/theFaustus/EmployeeManager。)
publicclassEmployee{
privateStringemployeeId;
privateStringfirstName;
privateStringlastName;
privateintage;
}
publicclassDepartment{
privateStringdepartment;
privateStringname;
privateStringdescription;
privateList<Employee>employees;
}
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模型的製作,讓我們來創建存儲庫,以便來測試持久性。存儲庫如下所示:
extendsMongoRepository<Employee,String>{
}
extendsMongoRepository<Department,String>{
}
如上所示,這里沒有方法,因為大家都知道Spring Data中的中心介面被命名為Repository,在其之上是CrudRepository,它提供了處理模型的基本操作。在CrudRepository之上,我們有PagingAndSortingRepository,它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擴展功能,來簡化分頁和排序訪問。在我們的案例中,最重要的是MongoRepository,它用於嚴格處理我們的Mongo實例。因此,對於我們的案例來說,除了那些現成的方法外,我們不需要任何其他方法,但是僅出於學習目的,作者在這里要提到的是你可以添加其他查詢方法的兩種方法:
@Query("{'firstname':?0}")
List<Employee>findByTheEmployeesFirstname(Stringfirstname);
@(,){
return(args)->{
employeeRepository.deleteAll();
departmentRepository.deleteAll();
Employeee=employeeRepository.save(newEmployee("Ion","Pascari",23));
departmentRepository.save(newDepartment("ServiceDepartment","ServiceRocks!",Arrays.asList(e)));
for(Departmentd:departmentRepository.findAll()){
LOGGER.info("Department:"+d);
}
};
}
{
EmployeesaveEmployee(Employeee);
EmployeefindByEmployeeId(StringemployeeId);
voiddeleteByEmployeeId(StringemployeeId);
voipdateEmployee(Employeee);
booleanemployeeExists(Employeee);
List<Employee>findAll();
voiddeleteAll();
}
@{
@Autowired
private;
@Override
publicEmployeesaveEmployee(Employeee){
returnemployeeRepository.save(e);
}
@Override
(StringemployeeId){
returnemployeeRepository.findOne(employeeId);
}
@Override
publicvoiddeleteByEmployeeId(StringemployeeId){
employeeRepository.delete(employeeId);
}
@Override
publicvoipdateEmployee(Employeee){
employeeRepository.save(e);
}
@Override
publicbooleanemployeeExists(Employeee){
returnemployeeRepository.exists(Example.of(e));
}
@Override
publicList<Employee>findAll(){
returnemployeeRepository.findAll();
}
@Override
publicvoiddeleteAll(){
employeeRepository.deleteAll();
}
}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employees")
publicclassEmployeeController{
@Autowired
;
@RequestMapping(value="/list/",method=RequestMethod.GET)
publicHttpEntity<List<Employee>>getAllEmployees(){
List<Employee>employees=employeeService.findAll();
if(employees.isEmpty()){
returnnewResponseEntity<>(HttpStatus.NO_CONTENT);
}else{
returnnewResponseEntity<>(employees,HttpStatus.OK);
}
}
@RequestMapping(value="/employee/{id}",method=RequestMethod.GET)
publicHttpEntity<Employee>getEmployeeById(@PathVariable("id")StringemployeeId){
EmployeebyEmployeeId=employeeService.findByEmployeeId(employeeId);
if(byEmployeeId==null){
returnnewResponseEntity<>(HttpStatus.NOT_FOUND);
}else{
returnnewResponseEntity<>(byEmployeeId,HttpStatus.OK);
}
}
@RequestMapping(value="/employee/",method=RequestMethod.POST)
publicHttpEntity<?>saveEmployee(@RequestBodyEmployeee){
if(employeeService.employeeExists(e)){
returnnewResponseEntity<>(HttpStatus.CONFLICT);
}else{
Employeeemployee=employeeService.saveEmployee(e);
URIlocation=ServletUriComponentsBuilder.fromCurrentRequest().path("/employees/employee/{id}")
.buildAndExpand(employee.getEmployeeId()).toUri();
HttpHeadershttpHeaders=newHttpHeaders();
httpHeaders.setLocation(location);
returnnewResponseEntity<>(httpHeaders,HttpStatus.CREATED);
}
}
@RequestMapping(value="/employee/{id}",method=RequestMethod.PUT)
publicHttpEntity<?>updateEmployee(@PathVariable("id")Stringid,@RequestBodyEmployeee){
EmployeebyEmployeeId=employeeService.findByEmployeeId(id);
if(byEmployeeId==null){
returnnewResponseEntity<>(HttpStatus.NOT_FOUND);
}else{
byEmployeeId.setAge(e.getAge());
byEmployeeId.setFirstName(e.getFirstName());
byEmployeeId.setLastName(e.getLastName());
employeeService.updateEmployee(byEmployeeId);
returnnewResponseEntity<>(employeeService,HttpStatus.OK);
}
}
@RequestMapping(value="/employee/{id}",method=RequestMethod.DELETE)
publicResponseEntity<?>deleteEmployee(@PathVariable("id")StringemployeeId){
employeeService.deleteByEmployeeId(employeeId);
returnnewResponseEntity<>(HttpStatus.NO_CONTENT);
}
@RequestMapping(value="/employee/",method=RequestMethod.DELETE)
publicResponseEntity<?>deleteAll(){
employeeService.deleteAll();
returnnewResponseEntity<>(HttpStatus.NO_CONTENT);
}
}
『叄』 window 怎麼啟動mongodb
原始方式
只有啟動了mongodb的服務,才能使用mongodb的功能,通常情況下會開一個命令窗口,輸入下面的命令來啟動服務:
配置文件方式
如果不想每次啟動的時候都在命令行中輸入很多繁瑣的參數,可以把參數信息保存在配置文件中。創建一個名為mongodb.cnf的配置文件,和那些小工具放在同一個目錄中,文件的內容如下:
dbpath="d:\database\mongodb\data"
然後在命令窗口輸入下面命令就可以啟動服務
看似和上面的方法差不多,還是需要指定配置文件,但如果參數不止-dbpath的時候,就可以將參數都寫在配置文件中,在命令行調用的時候就會顯得方便很多。
daemon方式
上面介紹的兩種方式啟動服務都需要打開一個命令行窗口,窗口關閉了服務也就停止了。我們使用--fork參數可以將mongodb的服務放在後台運行,這樣相對比較安全。--fork參數是和--logpath參數一起使用的
『肆』 如何安裝,配置MongoDB
1、創建資料庫路徑(data目錄)、日誌路徑(logs目錄)和日誌文件(mongo.log文件),完成後如下圖所示
5、創建並啟動MongoDB服務,如果每次都按照步驟三那樣操作,豈不是相當麻煩,按照如下命令來創建並啟動MongoDB服務,就可以通過windows服務來管理MongoDB的啟動和關閉了。
首先進入D:Program FilesMongoDBServer3.2in(依安裝目錄而定)目錄下,啟動命令如下:
mongod--config"D:ProgramFilesMongoDBServer3.2mongo.conf"--install--serviceName"MongoDB"
netstartMongoDB。
『伍』 怎麼樣在Ubuntu系統中安裝MongoDB及其啟動命令mongod
解壓縮即可執行
tar zxvf mongodb-linux-x86_64-2.0.2.tgz
cd /usr/mongodb-linux-x86_64-2.0.2/bin
但是在運行前,需要創建mongodb需要的存放數據和日誌的目錄:
sudo mkdir -p /data/db/journal
sudo chmod -R 777 /data/db/
啟動mongodb server
./mongod -journal -maxConns=2400 -rest
-journal 代表要寫日誌,-maxConns=2400代表mongodb 可以接受2400個tcp連接,-rest代表可以允許客戶端通過rest API訪問mongdb server.
還可以使用參數—quiet啟動可以指定安靜模式減少記錄的項目數,注意使用該參數必須要同時指定日誌路徑,比如:
—quiet —logpath /data/db/journal/mongdb.log
修改系統允許的最大連接數
上面的最大連接數目的限制原因是Linux系統默認一個進程最大文件打開數目為1024,用ulimit -a 命令檢查,可以看到下面這行:
open files (-n) 1024
修改/etc/security/limits.conf 配置文件。
使用命令:sudo gedit /etc/security/limits.conf
在文件中增加
* soft nofile 3000
* hard nofile 20000
root soft nofile 3000
root hard nofile 20000
* 表示該配置對所有用戶均有效,root用戶要特別加兩行。
硬限制通常是根據系統硬體資源狀況(主要是系統內存)計算出來的系統最多可同時打開的文件數量,軟限制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的限制。因此軟限制數目要低於硬限制。
nofile表示 max number of open files
重新啟動計算機,然後再用ulimit -a 命令查看:
open files (-n) 3000
已經生效了。現在再啟動mongodb server,問題解決
設置開機啟動
在/etc/init.d/目錄下新建腳本文件mongodb
#!/bin/sh
### BEGIN INIT INFO
# Provides: mongodb
# Required-Start:
# Required-Stop:
# Default-Start: 2 3 4 5
# Default-Stop: 0 1 6
# Short-Description: mongodb
# Description: mongo db server
### END INIT INFO
. /lib/lsb/init-functions
PROGRAM=/usr/mongodb-linux-x86_64-2.0.2/bin/mongod
MONGOPID=`ps -ef | grep 'mongod' | grep -v grep | awk '{print $2}'`
test -x $PROGRAM || exit 0
case "$1" in
start)
ulimit -n 3000
log_begin_msg "Starting MongoDB server"
$PROGRAM --fork --quiet -journal -maxConns=2400 -rest --logpath /data/db/journal/mongdb.log
log_end_msg 0
;;
stop)
log_begin_msg "Stopping MongoDB server"
if [ ! -z "$MONGOPID" ]; then
kill -15 $MONGOPID
fi
log_end_msg 0
;;
status)
;;
*)
log_success_msg "Usage: /etc/init.d/mongodb {start|stop|status}"
exit 1
esac
exit 0
請注意,用sudo chmod +x /etc/init.d/mongodb 命令允許該腳本可被執行
接著運行下面的命令注冊開機腳本:
update-rc.d mongodb defaults
Adding system startup for /etc/init.d/mongodb ...
/etc/rc0.d/K20mongodb -> ../init.d/mongodb
/etc/rc1.d/K20mongodb -> ../init.d/mongodb
/etc/rc6.d/K20mongodb -> ../init.d/mongodb
/etc/rc2.d/S20mongodb -> ../init.d/mongodb
/etc/rc3.d/S20mongodb -> ../init.d/mongodb
/etc/rc4.d/S20mongodb -> ../init.d/mongodb
/etc/rc5.d/S20mongodb -> ../init.d/mongodb
你也可以通過update-rc.d -f mongodb remove 刪除
重新啟動,通過ps -def | grep mongod 可以查看到自啟動的服務進程,然後可以通過下面的命令關閉/啟動服務
sudo service mongodb stop
sudo service mongodb start
客戶端登錄伺服器
啟動日誌如上,服務端啟動如上,現在我們在另外一個終端測試伺服器是否正常。
進入/usr/local/mongodb-linux-x86_64-2.0.2/bin,執行./mongo
出現
MongoDB shell version: 2.0.2
connecting to: test
執行
db.foo.save({1 : 「Hello world」})
然後查找
db.foo.find();
看到
{ "_id" : ObjectId("4e4b395986738efa2d0718b9"), "1" : "hello world" }
執行到這里恭喜你,成功安裝好了mongodb
也可以通過下面這種方式連接遠程的mongodb server,默認埠為27017,比如
./mongo 192.168.30.25
創建資料庫
如果沒有mydb資料庫的話,在客戶端中使用命令:
use mydb
將創建mydb資料庫,而且當前資料庫切換為mydb.
此時show dbs不顯示該資料庫名稱。使用db.stats()命令檢查當前資料庫狀態。
標准檢查流程
1.首先檢查 ulimit -a
查看open files (-n) 是否為設置的值
2.
ps -def | grep mongod
查看該服務是否啟動
3.
cd /data/db/journal/
cat mongdb.log
查看伺服器是否正確
4.進入http://192.168.1.199:28017
看伺服器是否啟動正常
5.進入/usr/mongodb-linux-x86_64-2.0.2/bin,執行./mongo
看看是否能夠登錄
安裝PHP MongoDB擴展
sudo apt-get install php5-dev php5-cli php-pear
sudo pecl install mongo
在php.ini中加入
extension=mongo.so
Mongodb啟動命令mongod參數說明
mongod的主要參數有:
--quiet # 安靜輸出
--port arg # 指定服務埠號,默認埠27017
--bind_ip arg # 綁定服務IP,若綁定127.0.0.1,則只能本機訪問,不指定默認本地所有IP
--logpath arg # 指定MongoDB日誌文件,注意是指定文件不是目錄
--logappend # 使用追加的方式寫日誌
--pidfilepath arg # PID File 的完整路徑,如果沒有設置,則沒有PID文件
--keyFile arg # 集群的私鑰的完整路徑,只對於Replica Set 架構有效
--unixSocketPrefix arg # UNIX域套接字替代目錄,(默認為 /tmp)
--fork # 以守護進程的方式運行MongoDB,創建伺服器進程
--auth # 啟用驗證
--cpu # 定期顯示CPU的CPU利用率和iowait
--dbpath arg # 指定資料庫路徑
--diaglog arg # diaglog選項 0=off 1=W 2=R 3=both 7=W+some reads
--directoryperdb # 設置每個資料庫將被保存在一個單獨的目錄
--journal # 啟用日誌選項,MongoDB的數據操作將會寫入到journal文件夾的文件里
--journalOptions arg # 啟用日誌診斷選項
--ipv6 # 啟用IPv6選項
--jsonp # 允許JSONP形式通過HTTP訪問(有安全影響)
--maxConns arg # 最大同時連接數 默認2000
--noauth # 不啟用驗證
--nohttpinterface # 關閉http介面,默認關閉27018埠訪問
--noprealloc # 禁用數據文件預分配(往往影響性能)
--noscripting # 禁用腳本引擎
--notablescan # 不允許表掃描
--nounixsocket # 禁用Unix套接字監聽
--nssize arg (=16) # 設置信資料庫.ns文件大小(MB)
--objcheck # 在收到客戶數據,檢查的有效性,
--profile arg # 檔案參數 0=off 1=slow, 2=all
--quota # 限制每個資料庫的文件數,設置默認為8
--quotaFiles arg # number of files allower per db, requires --quota
--rest # 開啟簡單的rest API
--repair # 修復所有資料庫run repair on all dbs
--repairpath arg # 修復庫生成的文件的目錄,默認為目錄名稱dbpath
--slowms arg (=100) # value of slow for profile and console log
--smallfiles # 使用較小的默認文件
--syncdelay arg (=60) # 數據寫入磁碟的時間秒數(0=never,不推薦)
--sysinfo # 列印一些診斷系統信息
--upgrade # 如果需要升級資料庫 * Replicaton 參數
--fastsync # 從一個dbpath里啟用從庫復制服務,該dbpath的資料庫是主庫的快照,可用於快速啟用同步
--autoresync # 如果從庫與主庫同步數據差得多,自動重新同步,
--oplogSize arg # 設置oplog的大小(MB) * 主/從參數
--master # 主庫模式
--slave # 從庫模式
--source arg # 從庫 埠號
--only arg # 指定單一的資料庫復制
--slavedelay arg # 設置從庫同步主庫的延遲時間 * Replica set(副本集)選項:
--replSet arg # 設置副本集名稱 * Sharding(分片)選項
--configsvr # 聲明這是一個集群的config服務,默認埠27019,默認目錄/data/configdb
--shardsvr # 聲明這是一個集群的分片,默認埠27018
--noMoveParanoia # 關閉偏執為moveChunk數據保存
# 上述參數都可以寫入 mongod.conf 配置文檔里例如:
dbpath = /data/mongodb
logpath = /data/mongodb/mongodb.log
logappend = true
port = 27017
fork = true
auth = true
e.g:
代碼如下:
./mongod -shardsvr -replSet shard1 -port 16161 -dbpath /data/mongodb/data/shard1a -oplogSize 100 -logpath /data/mongodb/logs/shard1a.log -logappend -fork -rest
『陸』 windows7 怎麼啟動mongodb
方法/步驟
1、登陸mongodb官網點擊右側的下載
2、選擇windows平台,如圖點擊需要的zip文件下載(筆者這里主要講訴zip文件的安裝)
legacy版本可以用於舊版本系統下安裝,這里不推薦。
3、將zip文件解壓放到盤符的根目錄(如C:或D:),為了方便建議文件夾命名盡量簡短如(d:\mongodb)
4、創建資料庫文件的存放位置,比如d:/mongodb/data/db。啟動mongodb服務之前需要必須創建資料庫文件的存放文件夾,否則命令不會自動創建,而且不能啟動成功。
5、打開cmd(windows鍵+r輸入cmd)命令行,進入D:\mongodb\bin目錄(如圖先輸入d:進入d盤然後輸入cd d:\mongodb\bin),
輸入如下的命令啟動mongodb服務:
D:/mongodb/bin>mongod --dbpath D:\mongodb\data\db
6、mongodb默認連接埠27017,如果出現如圖的情況,可以打開http://localhost:27017查看(筆者這里是chrome),發現如圖則表示連接成功,如果不成功,可以查看埠是否被佔用。
7、其實可以將MongoDB設置成Windows服務,這個操作就是為了方便,每次開機MongoDB就自動啟動了。
如圖在d:\mongodb\data下新建文件夾log(存放日誌文件)並且新建文件mongodb.log
在d:\mongodb新建文件mongo.config
8、用記事本打開mongo.config輸入:
dbpath=D:\mongodb\data\db
logpath=D:\mongodb\data\log\mongo.log
(圖片的logpath有錯誤)
用管理員身份打開cmd命令行,進入D:\mongodb\bin目錄,輸入如下的命令:
D:\mongodb\bin>mongod --config D:\mongodb\mongo.config
9、有人提醒改為如下:
mongod --config D:\mongodb\mongo.config --install --serviceName "MongoDB"
如圖結果存放在日誌文件中,查看日誌發現已經成功。如果失敗有可能沒有使用管理員身份,遭到拒絕訪問。
10、打開cmd輸入services.msc查看服務可以看到MongoDB服務,點擊可以啟動。
『柒』 如何安裝,配置MongoDB
1
下載mongodb的windows版本,有32位和64位版本,根據系統情況下載
2
創建資料庫文件的存放位置,比如D:/mongodb/data/db。啟動mongodb服務之前需要必須創建資料庫文件的存放文件夾,否則命令不會自動創建,而且不能啟動成功。默認文件夾路徑為c:/data/db.使用系統默認文件夾路徑時,啟動服務無需加--dbpath 參數說明,但文件夾還要手工創建
3
打開cmd命令行,進入D:/mongodb/bin目錄,輸入如下的命令啟動mongodb服務:
D:/mongodb/bin>mongod.exe --dbpath D:/mongodb/data/db
4
再打開一個cmd輸入:D:/mongodb/bin>mongo 127.0.0.1/admin,或者雙擊mongo.exe,即可進行mongodb的客戶端命令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