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朝不保,託孤臣子,歷史上有哪些託孤案例
像這種皇帝託孤的事件八成都是遇到了重大的危機,很可能自身不保,或者是天子尚還年幼需要忠心的大臣輔佐,以此才能穩定朝綱。而我們所熟知的託孤事件最多的可能就是劉備託孤諸葛亮的事,畢竟這最常被提起,當然,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有一些託孤事件有的結局甚至很慘。
當然,皇帝託孤就像是一場賭博,稍有不慎,就會給整個國家帶來災難。想要選對一個稱心如意的輔助大臣還不夠,還要同時選對一個德才兼備的皇位接班人,兩件事碰在一塊才算完美。這也是為什麼託孤失敗的案例如此之多的原因。
② 中道崩殂的帝王如何託孤才能保全江山
你所說的中道崩殂,應該算是正常的交接吧。因為不然根本沒機會來交代這些後事。
這個基本上是有套路的。要保證身後的權力平穩交接,一般不外乎是兩點,第一是使權力分散,第二是事先安排好輔佐接班人的班底,這個班底的利益和接班人的利益是捆綁的,只有接班人上台,他們的收益才能最大化,他們會漸漸取代上一代的老臣,成為這一代中的風雲人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忠誠於新主更勝於舊主。
而分權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兵權,二是持政權。
關於兵權的操作一般是以京城為中心的,通常京城的防衛體系分為宮禁、城防、京營三部分。這三部分掌控權需要交給三個信得過的手下互相制衡,而直接威脅新皇的宮禁通常會由最信得過的武將進行換防,也就是在權力交接期間,宮禁會換人掌控,此外這段時間內宮城會提前封閉,隔絕內外消息。城防通常會交給新主的班底里的親信把持。這三者首先發動政變的機率很小,而縱觀古今發動政變成功者,至少要爭取這中間兩方的支持或者一方支持另兩方保持中立。這種措施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新主不會在一上任之初被武力推翻。
持政權通常由文官把持。這時就要看朝中有沒有一家獨大的派系,如果有的話,這種是必須要清理掉的。文官體系最重資歷和聲望,如果有一個領袖,那麼整個文人集團將是勢不可擋的,新主根本沒有能力和膽量去對抗這張聲勢。所以通常情況下會任命幾個比較信得過,且資歷人望相當的顧命大忠,在新政的初期幫助維持朝政的穩定。而新主上台後,也會開始漸漸行使自己的人事權,只要自己的班底一點點開始掌權,那麼他的江山就很穩固了。
鄙人對明清歷史相對熟悉點,以上心得主要是從明清史中總結,歡迎討論。
③ 咸豐託孤用了那些內部控制的方法
這個主要是用的內部電流控制器用放大器的方式控制。
④ 皇帝駕崩後的流程
首先按照遺詔,請新主,如果新主年幼,則請太後以及遺詔指定的託孤大臣,一同主持喪事。並昭告天下,國喪三年,舉國皆哀,禁止一切娛樂。
新主盡快舉行登基大典,確立大位。立皇後,同時為大行皇帝以及後宮後妃上尊號。並祭告天地。
新主主政,老內閣都要上折請辭。新主下旨安撫或者更換首輔大臣。逐步替換新的內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如果是新主年幼,太後垂簾或者是託孤大臣攝政,就要看雙方誰強誰弱以及當時的具體情況了
⑤ 「託孤」是什麼意思
是古代先皇將年輕不更事的小皇帝託付給大臣們,就叫託孤,這也和中國古代有很多少年皇帝有關系,最著名的是三國劉備託孤於諸葛亮
⑥ 漢武帝託孤
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大將軍的弟弟霍光被漢武帝任命為光祿大夫,侍奉漢武帝20多年。
漢武帝年事已高,幾個兒子爭奪帝位而發生變故。漢武帝決定立8歲的小兒子為皇帝,拜託霍光輔佐小皇帝。霍光盡心盡責,直到去世。
霍光(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車騎將軍)、桑弘羊(御史大夫)、上官桀(左將軍)為顧命大臣。
⑦ 遺詔託孤是什麼意思
遺詔託孤就是皇帝拜託臣子或兄弟照顧兒子我舉舉個例子:白帝城託孤,三國演義中託孤片段《三國演義》中的白帝城託孤:卻說先主在永安宮,染病不起,漸漸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關、張二弟,其病癒深:兩目昏花。厭見侍從之人,乃叱退左右,獨卧於龍榻之上。忽然陰風驟起,將燈吹搖,滅而復明,只見燈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緒不寧,教汝等且退,何故又來!"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視之,上首乃雲長,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驚曰:"二弟原來尚在?"雲長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義,皆敕命為神。哥哥與兄弟聚會不遠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驚覺,二弟不見。即喚從人問之,時正三更。先主嘆曰:"朕不久於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星夜來永安宮,聽受遺命。孔明等與先主次子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來永安宮見帝,留太子劉禪守成都。且說孔明到永安宮,見先主病危,慌忙拜伏於龍榻之下。先主傳旨,請孔明坐於龍榻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淚流滿面。孔明亦涕泣曰:"願陛下善保龍體,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畢,傳旨召諸臣入殿,取紙筆寫了遺詔,遞與孔明而嘆曰:"朕不讀書,粗知大略。聖人雲: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朕本待與卿等同滅曹賊,共扶漢室;不幸中道而別。煩丞相將詔付與太子禪,令勿以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於地曰:"願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
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孔明曰:"臣雖肝腦塗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先主謂眾官曰:"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先主又謂眾官曰:"卿等眾官,朕不能一一分囑,願皆自愛。"言畢,駕崩,壽六十三歲。時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後杜工部有詩嘆曰:"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翠華想像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先主駕崩,文武官僚,無不哀痛。孔明率眾官奉梓宮還成都。太子劉禪出城迎接靈柩,安於正殿之內。舉哀行禮畢,開讀遺詔。詔曰:"朕初得疾,但下痢;後轉生雜病,殆不自濟。朕聞人年五十,不稱夭壽。今朕年六十有餘,死復何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續為之,勿以善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聞達。至囑!至囑!"
三國志中託孤片段
《三國志》中的白帝城託孤: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段話和事情的經過,就是被後世人所津津樂道,推舉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千古佳話的白帝託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