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應用程序開發人員為什麼會越來越依賴開源組件
方便呀
Ⅱ 什麼是Web應用程序
Web應用程序是對Web或者是應用伺服器的動態擴展。有兩種類型的Web應用:面向表現的和面向服務的。面向表現的Web應用程序會產生包含了很多種標記語言和動態內容的交互的web頁面作為對請求的響應。而面向服務的Web應用實現了Web服務的端點(endpoint)。一般來說,一個Web應用可以看成是一組安裝在伺服器URL名稱空間的特定子集下面的Servlet的集合。
Ⅲ 軟體為什麼要開源
開源軟體有許多好處,總結起來,最重要的有三點。
首先,開源軟體對用戶的權利保護得更充分一些。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天微軟公司不復存在了,那麼 Windows、Office 這些本來由微軟公司負責維護的軟體很可能由於沒人維護下去而被淘汰,但開源軟體卻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開源軟體不會因某個人不存在而變得停滯不前。用戶曾經花費巨資購買的 386、486 微機,現在卻只能作為一堆廢品來處理,原因就在於缺乏性能優異的應用軟體來持續支持,但功能強大的自由軟體卻可以在這些 386、486 微機上跑得很好。
其次,開源軟體由於發布很廣,開源軟體的問題更容易暴露出來,這使得當這些問題解決以後開源軟體就變得更加完美。
最後,開源軟體對用戶個性化的需求更容易滿足。由於軟體過多地引進了工程化管理,使得軟體的標准化程度越來越高。這固然可以增加軟體的開發效率,但卻使得人們都需要按照一個模式去操作軟體。正常人使用著很方便的軟體,左撇子使起來就很別扭。隨著手機、PDA 等新產品的出現,這種個性化的需求會表現得更加強烈。開源軟體由於源代碼是公開的,所以這些個性化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軟體不能單純用工程表現,在這個問題上,開源軟體的開發方式給了人們很深的啟示。
共創軟體聯盟的劉澎則指出,開源文化是人類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是一種必然的歷史發展趨勢,這種發展趨勢是誰也阻擋不了的。今天,已不可能有人會否認互聯網所蘊含的價值,但人們有沒有注意過互聯網發展初期是一個什麼樣子呢?幾十年前的互聯網只是具備了一些核心的協議,應用價值也並沒有顯現出來,但這根本不會妨礙互聯網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互聯網在發展初期實質上就是一種開源的形式,今天的開源軟體與此非常類似。發展趨勢本身就具有一種力量,Windows 之所以應用得這么廣,在於它符合現代操作系統的標准。現代操作系統的標准就是一種趨勢,Linux 也符合這些標准,這使得 Linux 也將註定成為了一種優秀的操作系統。
劉澎同時認為:「目前開源軟體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低谷的時期,這其實是開源軟體發展的必經階段。因為開源軟體的商業推廣模式在創立初期就出現了問題,所以才有今天的發展低谷,可見這個低谷並沒有超越於發展趨勢之外。我們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採用開源技術解決了路由技術,這個項目在商業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事實上,國內有許多開源項目,如 Hopen 等,都做得非常成功。因此,面對暫時的困難,就認為中國無開源,認為開源沒有希望,是一種敷淺的表現。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從產業層面看,以 Linux 為代表的開源軟體增強了我國軟體業討價還價的能力,並且使得軟體的市場空間增大了。我們必須看到,國產 CPU 必須有 Linux 支持,否則就會因使用范圍太窄而不能投入實際應用。」
開源的本質
在許多人眼中,開源就意味著只有付出而沒有任何回報,然而,開源的本意卻是「 When programmers can read, redistribute, and modify the source code for a piece of software, the software evolves 」(只要程序員對軟體的某一部分實現閱讀、重新分發和修改代碼,即可稱作開源)。既使是要求極為嚴格的GPL協議,也僅要求使用GPL源碼這個部分開源,而 BSD 協議則僅僅要求在 End User License 中,保留原來的協議就可以了。
由此看來,開源軟體同樣可以做到「別人怎麼賺錢,我們也怎麼賺錢」,開源與商業利益並是完全對立的。在國內保障體系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國內的軟體公司和程序員完全可以利用開源軟體解決吃飯和生存的問題。而開源軟體也並不只包含 Linux 這樣的系統軟體,目前熱門的 ERP、CRM 乃至知識管理、商業智能同樣可以基於開源軟體開發。
對程序員個體而言,加入開源社區也並非一無所獲。國外許多程序玩家通過社區的鍛煉獲益匪淺,功成名就者也不乏其人。國內的軟體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過大型開發項目的少而又少,中軟 COSIX 項目盡管歸於失敗,但通過這個項目培養出來的參與過大型項目開發的人員已被幾大外資軟體公司瓜分殆盡。而現實的問題卻是,一方面程序人員抱怨沒有項目可供練手,另一方面卻又不願加入開源社區得到鍛煉。無論國內的程序員有著什麼樣的想法,開源社區卻絕對不失為獲得大型開發項目經驗和揚名立萬的良好場所。
對軟體公司來說,開源還是增加軟體需求的好方法。軟體發展到今天,由於過多地引入了工程方法,使得軟體越來越趨於標准化。對個人用戶而言,同樣的軟體,用慣右手的人使用起來得心應手,然而左撇子用起來卻怎麼使怎麼別扭。而對企業用戶而言,管理軟體的使用必然伴隨著管理方式的變化,然而,並不是說管理軟體帶來的總是適合用戶的管理變革,這時用戶就會提出系統必須要和管理實現互動的要求,顯然,開源軟體處理這類問題更為方便。
與國內軟體公司遠離開源的情況相反, Sun 公司把 Solaries 操作系統的源代碼毫無保留地公開給了業界,微軟也已宣布將把投入巨資開發的 Windows CE 的 70% 的源代碼以 5 美元的象徵性價格出讓給業界。微軟公司和 Sun 公司當然明白這樣做帶來的好處,源代碼開放以後,業界更容易形成基於某類產品的技術標准,這將為技術的擁有者帶來更大的市場。而對下游的服務廠商而言,可以更容易地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表面看來微軟公司和 Sun 公司在服務市場損失了一部分收入,但這部分損失會在產品市場得到更大的補償。
從根本上講,開源與非開源的開發只是開發方法上的不同,採用開源方式開發出的軟體產品,也可以採用不同的商業模式來實現其價值。開源不是怪物,開源也不會讓某些公司保不住飯碗,相反,開源可以培養出更多高水平的人才,開源軟體能應用於核心應用,也能創造出更廣闊的需求市場,從而改善軟體產業環境。
來自CSDN網站關於開源的調查表明,抱有「開放源代碼會使公司失去收入來源」和「加入開源社區意味著只有付出沒有回報」想法的人,只佔到總調查人數的十分之一;明確表明無條件不加入開源社區的調查者不足 3%;反進來,認為開源擁有良好商業前景的調查者佔到了十分之七,認為能從開源中取得回報的調查者更是佔到了十分之八。
然而,日漸成熟的開源技術與慘淡的生態環境還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開發人員對於開源的高漲熱情與開源社區的慘淡同樣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被賦予了太多使命的開源讓我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沉重。面對著這些強烈的反差,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中國開源路在何方?
中國開源路在何方
談起中國開源的發展道路,這絕對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涉及到了心態、人才、政府支持、產業等方方面面。應該說,經過了幾年的普及,開源在國內確實已經擁有一批擁躉,政府在這方面也下了不少力氣,而現在所需的,是要把這些力量匯聚成一股合力。為此,發展開源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其次是要選擇正確的方法,最後是要實現開源成果向產業的順利轉化,當然,政府的支持同樣是不可缺少的。總之,開源軟體的推動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需要用到太多公眾的力量和智者的思想。
開源的心態
對許多事情而言,態度往往決定一切,發展開源無疑就屬於這類事情。從事過開源實踐的人對開源界人士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開源界人士的浮躁。關於這一點,無論是早期創辦 Turbolinux 公司的 Iris Miller,還是把開源軟體引入國內的宮敏,再到開源的實踐者劉澎都有同感。
開源軟體界的人很浮躁,往往是沒有聽別人把話講完,就開始了指責。這個時候,如果他們能夠靜下心來再聽別人講五分鍾,結果常常是五分鍾過去後,這種指責已經沒有辦法進行下去了,因為他們誤解了別人的意思,別人的意見是正確的。事實上,浮躁也絕不僅是國內開源者的專利,國外開源者也概莫能外。在 Linux 開發的初期,Linus 曾經刪掉了 Linux 系統的一部分程序,這遭到了他身邊 20 多個高級開發人員的反對,這些人在網上公開發文,表示 Linus 先生應該征詢他們的意見後再決定刪除與否。但 Linus 先生馬上就回復了這些問題,他表示他讀了關於這些程序的所有文檔,最後發現這是一個黑洞,而保留這些程序的後果只會延續這些錯誤。最後大家都對 Linus 先生表示了歉意,承認他們並沒有讀過全部的文檔。
浮躁帶來的最大後果是容易讓人忘乎所以,於是開源就變成了帶有感情色彩的開源,Linux 也一度成了讓人用著就想哭的 Linux。共創軟體聯盟的副理事長劉澎認為,發展開源就要以「進化論」的觀點來看待開源軟體。而以「進化論」論的觀點去看待開源軟體的發展,就是要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去考慮開源軟體的發展。開源軟體變成某種具體的產品後,能否生存下去,要看市場上是否存在需求,如果不存在需求,以指令的方式強制生產,肯定要出問題,這種產品的壽命也不會太長。如果存在需求,即使眼前看起來困難重重,但這種產品還是具備生命力的,一定會有企業克服重重困難讓這種產品面市。以「進化論」論的觀點去看待開源軟體的發展,就不能無視「拔苗助長」現象的發生。
洪峰則認為,開發開源軟體要有一種做學問的態度,因為這不是今天投入多少,明天就能產出多少的問題。許多知識是人類幾代人積累的結果,天才科學家為解決微積分中無究小的問題,花了 150 年的時間,而解決開根號的問題花了一千年。
與浮躁相伴隨的,還有一種心態,就是悲觀。浮躁使人頭腦發熱,還會使開源的發展脫離正常的發展軌跡。於是,內心的狂熱與無情的現實就特別容易使人悲觀。劉澎對此談了他的看法,當開源運動陷入低谷後,劉澎同樣感受到了失落,他覺得別人都虧欠了自己。這時,有個朋友問他:「難道你就沒有缺點嗎?」為此,劉澎反省了自己,這才領悟出「我們花了國家那麼多錢,卻做了許多失敗的項目,這怎麼能算是國家虧待了自己呢」。據此,劉澎認為要想克服困難,去解決問題,就需要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從事開源軟體研發的企業來說,不要總是指責周圍的環境,要多從自己身上找缺點。反過來,經歷過失敗也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因為失敗本身就是一種財富。劉澎堅信,經歷過失敗以後,我們才耐得住困難,在艱苦的環境中才能生存得下去。劉澎同時認為,面對暫時的困難,就認為中國無開源,認為開源沒有希望,是一種敷淺的表現。
開源的瓶頸
在 Linus 和 Richard stallman 創立開源軟體的初期,他們並沒有很好地解決開源軟體日後的商業發展模式,這使得開發開源軟體的企業在經營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同時,在現階段,中國的軟體開發人員首先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先要生存才談得上發展,因此,國內開源社區的發展缺乏物質基礎。這些使得國內開源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落入到低潮。基於這個原因,國內開源界的人士普遍認為缺乏良好的商業發展模式,是制約開源運動發展的瓶頸。CSDN 的調查顯示:對於程序員加入開源社區的前提這個問題,十分之四的程序員選擇了自己有足夠經濟基礎的答案,近十分之三的人選擇了「得到贊助或從中得到回報」的答案。也就是說,如果商業模式的問題得到解決,將有近十分之七的程序人員加入到各類開源社區中去,這是一個讓人感到振奮的數字。
對於這個問題,開源運動的倡導者洪峰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開源發展的制約瓶頸在於開源軟體廠商沒有找到開源項目中存在的稀缺性的東西。傳統經濟學的出發點是資源的稀缺性,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政府採用了強迫性,商業軟體強調競爭性,但開源軟體中只有合作性,稀缺性彷彿不存在,開源廠商無法找到開源軟體所蘊含的稀缺性,廠商開發出的開源軟體的價值就得不到體現,開源發展的制約瓶頸也就產生了。但是隨著人類的發展,合作性會被越來越多地採用。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政府的法制建設的完善中感受到。
以開源教育為例,如果學生自己去學習,那麼付出的成本將非常大,許多學生在大學中專門學習了四年計算機知識,還是不會編程;而我如果給出了學習的線路圖,為學生提供輔導,學生的學習成本就可以下降很多。經過兩年甚至兩個月的學習,就可以成為編程高手。我為此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就可以把學生節省下來的成本的一部分,作為費用收上來。這就是利用了開源的稀缺性。實際上開源軟體完全可以利用其他形式實現贏利,我們可以見到盡管數學定理都是公開的,但這並不表明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數學家。要成為數學家還就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這種成本就是稀缺性的源頭。
對於個人而言,由於找不到這種稀缺性,同樣使得一些人不願加入開源社區。事實上,在開源社區內,你給別人提供了幫助的同時,也得到了非常多的幫助。國外開源社區內的許多程序員都是利用了開源社區,最終他們提高了知名度,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因此,合作也能對個人產生價值。由於國內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真正理解開源軟體的意義和規則,中國軟體企業大多也是在按照專有軟體模式在運作,使得國內參與開源社區的人太少。因此,要想打破這個瓶頸,首先就需要把開源軟體的含義講清楚。
雖然阻礙開源發展的瓶頸是商業模式問題,但要解決商業模式的問題又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這就使得阻礙開源發展問題變成了許多個,著名的 IT 評論人雁鳴先生把這些因素歸結為普及程度低、公共資源稀缺、人才缺乏、開源項目少、廠商和社區缺乏合作、應用難以推廣、服務滯後、源碼不開放、標准不統一等九個問題。
開源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阻礙開源社區發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氣的缺乏,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要讓開發人員明了開源的本質外,還需要讓他們明白開源的發展究竟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專家給出了不同的意見,但大致分起來,開源人才又可以分為社區內的人才和產業內的人才,這些人才當中既需要使用層面的人才,又需要高端的開發人才。從數量上看,使用層面的人才需求較多,而開發層面的人才需求較少,整體人才數量將呈金字塔狀排列。
就開源社區內的人才來看,洪峰認為 Perl、Linux 等開源軟體的創立者都是精英,而中國開源社區缺乏的恰恰就是這種精英。開源社區需要各種層次的人才,有應用型人才,也有開發型人才,但就目前來說,急需的是高水平的開發人才。要成為高水平的開源開發人才,要邁過一個很高的門檻,而國內邁過了這個門檻的人還太少。怎麼叫邁過這個門檻了呢?基本要求是把 Linux 內核研究過一遍,還要能熟練使用各種開發工具。Linux 的內核壓縮以後是 20M,列印出來後相當於 60 多本磚頭厚的書,國內很少有人能完成這個工作。而這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真正要成為能對開源社區做出貢獻的人才,還要具有相當的創造性。
洪峰同時認為,中國開源社區的成長空間是驚人的,北京有這么多聰明的學生,他們之所以沒有加入到開源社區內,是因為高校沒有給出適合學生的清晰的發展路線圖。如果我們給出他們清晰的發展路線圖,中國的開源社區的發展將是充滿光明的。
在產業層面,劉澎認為要發展中國的開源軟體,在現階段所需要的不是精英。事實上,也不存在什麼精英。所謂精英只不過是比別人早幾年認識到了開源軟體,如果宮敏先生當年不把開源軟體引進到中國,會有另一個人把開源軟體引進來。Linus 寫 Linux 內核確實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但並不是說另一個人就不可能完成這件事情。Linux內核並不能直接應用,真正讓 Linux 成為一種優秀的操作系統的原因,在於後期大量的工作。
劉澎堅持這樣一種觀點:現在做開源軟體的人缺乏一種獻身精神。許多開源的倡導者談開源文化時顯得覺悟很高,但到了實際工作中,開發某個具體開源項目時,動輒就要求上萬元的月薪。從這個角度看,發展開源軟體目前急需的是有執行能力而又有著對開源文化的信仰的人才。此外,國內開源軟體還缺乏復合型人才,往往是原來搞研究的人在搞開源軟體項目,這些人只能起到「車間主任的角色」,當上級領導下達生產任務後去完成,而不能實現從研發到把技術成果轉換成商業成果的全過程。因此,開源軟體界同樣需要學會了在市場中同最精明的商人打交道的人。
劉澎強調,這並不是說開源廠商不需要高層次的人才,相反,我們要抱著一種科學的態度嚴格挑選人才。舉例來說,一個職業籃球隊需要一名右前鋒,找到一名原來打左前鋒的職業選手,問他能否適應右前鋒的位置,可能會得到否定的答案。然而找一名業余的多面手,我們可能得到肯定的答案。但他的技術水平不行,最終還是要放棄。因此,我們要找的是高水平的專業人才。
軟體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的競爭,對此,開源軟體也不能例外。從技術層面看,軟體的競爭,既不只是金錢的競爭,也不單純是代碼量的競爭,而更多的是創造力的競爭,也正因為如此,人才問題才應該被擺在軟體業發展的首位,開源也才因為對於人才培養有著更好的效果而更具魅力。針對開源人才問題,IT 評論人雁鳴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發展開源急需兩類人:運用開源技術的管理軟體的開發者和開源教育的推廣者。
政府支持是靈丹妙葯嗎
在影響開源發展的因素中,政府支持一直是一個爭議較大的問題。韓國的開源軟體從業者已能自毫地說,他們的開源軟體發展水平要遠遠高於中國的開源軟體水平,這其中,政府的支持功不可沒。另一方面,我們也能見到因政府幹預而造成的種種負面作用。於是,政府支持是不是促進開源發展的靈丹妙葯這個問題,就成了擺在中國開源發展道路上的一個大問題。
就政府支持的問題,洪峰認為在軟體這場智力競爭中,首先應該允許多種形式並存;一方面需要有國家隊的選手,另一方面也要有個人選手存在。其中,由個人選手組成的開源社區的成長與產、學環境有著很大關系。Linux 為什麼誕生於芬蘭,而沒有誕生於中國或是美國呢?原因就在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很注重操作系統的研究,積累了很多圖書和代碼。Linus 正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才創立了 Linux。然而,國內在產、學環境方面對開源的發展存在著諸多限制因素。如目前經費的支配存在著壟斷,並不是每個有創意的人都能拿到經費。你要把你的思想和別人共享,就要出書,但出版業是壟斷的;你要傳播你的思想辦教育,國家不承認你的文憑,你就招不到學生。因此,洪峰強調,在這個問題上,政府不應該當運動員,而應該是規則的制定者。要讓所有的納稅人受益,政府所要做的是制定好游戲規則。開源的發展還是一個反學術壟斷的問題。
洪峰同時認為,發展開源軟體要抱著一種「入靜」的心態,拋開浮躁。並不是要先把生活搞好了,再去搞開源軟體,而一旦邁過了基本的門檻,回報就會來了。要知道許多開源軟體項目的創立者在創立項目之初經濟上也很貧困,但多年的心血換來的是一種超越層次的成功。但問題是目前整個環境太過浮躁,如大學中要求一年發表多少篇論文,但就是沒有人統計這些論文中有多少獲得過國際獎項,這些論文又有多少原創性。IT 業的一大挑戰就在於原創,創造出一種新思想,就會帶來巨大的收益。創意產生於人的頭腦,並不完全產生於軍團做戰。因此,政府需要為開源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是政府支持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劉澎則認為,必須重新審視對待開源的保護策略,對待開源軟體不能完全採取保護策略,如果把開源軟體當作溫室里的花朵,開源軟體就永遠也長不大。我們應該正視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幾千年過去以後,人人喊打的老鼠繁殖得比主宰這個世界的人類還要多,而人們視之為保護動物的老虎卻進了動物保護園。目前開源社區在經濟上遇到了一些困難,但中軟、紅旗、共創等開源軟體企業自身經營也很困難,因此不可能指望他們資助開源社區。同時,國家的資金也應該只用來支持那些踏踏實實搞開源研究的人,而不應落入打著開源的幌子卻在為自己謀私利的人手中。
事實上,影響開源發展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國內軟體的有效需求不足。在凱恩斯看來,當企業找不到出路時,政府就應出面採取一些諸如啟動公共工程建設之類的措施來刺激經濟的增長。與此同理,政府也應該考慮在同等條件下,政府可以將采購需要更多地向國產軟體(特別是開源軟體)傾斜。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介紹說:「國內目前急需安全等級達到A級的操作系統,在國內開發不出A級操作系統的情況下,只好採用國外的產品,而在許多機要部門,這是一個隱患。正因為如此,國家正在下大力氣開發A級操作系統,許多從事開源軟體研發的機構找到我,要求得到一個機會。這實際上就是需求促進開源發展的一個例子。」
由此看來,在目前的情況下,開源的發展確實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政府支持成為開源發展的靈丹妙葯的前提,一是不能用包辦代替的方法把開源管死,二是要在宏觀層面結合開源發展的需求提供適時的政策幫助。
開源與產業
提起開源的發展,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問題就是開源與產業的關系問題。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發展開源軟體可以促進軟體產業的發展,而反過來,實現開源成果的產業化以後,又可以解決開源的商業模式問題,使得開源軟體更好地向前發展。從這個角度說,開源與產業是一種互濟的關系。
對開源與產業的關系,洪峰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中國西部,人們由於吃不飽飯就想到了挖山,其結果是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反過來,人們因此而變得越發貧困。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現在政策反過來了,政府開始鼓勵人們種樹、種草,並給予一定的補助。這樣一來,生存環境改善了,就業機會也增加了,形成了一個好的循環,人們的日子就越來越好過。洪峰感嘆,同樣的方法為什麼不能應用在開源的發展上呢?
倪光南院士指出:「政府原來的做法是支持五、六種 Linux,這樣每家得到的支持力度又都不夠。現在政府改為制訂 Linux 標准,去引導在 Linux 上的開發,目前我國制訂的中文 Linux 標准已經引起了一些國家、Linux 社區和跨國公司的關注。」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不同廠商間的競爭與合作,而標准關繫到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政府在其中的用意,完全可以通過信息產業部苟仲文副部長的一番話表現出來:「從以往看來,政府扶持企業,往往達不到政府所需的科研技術開發效果。即使達到了,又會形成新的壟斷,企業往往不願將研究成果與別的企業分享,最終還是達不到政府想通過個別企業來推動某技術產品在產業界形成主流產品的良好願望。所以,我們政府在 Linux 這件事上,將轉向支持基礎的、開放的、公共的、服務的能力建設之上,而不是光支持某些企業公司的發展,依靠他們來走這條路。」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倪光南先生就提出了國內 IT 業「無芯無魂」的問題,當時,倪光南先生的建議並沒有得到普遍的重視。而在此之後,我們為了彌補操作系統的問題,走了一條封閉開發之路。試想如果當時我們就採用開源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相信今日IT業的格局已不是這個樣子了。從這一問題上,我們不難發現開源在整個IT產業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老話重提,今日的開源又走到了技術成熟而生態環境薄弱的十字路口,風險與機會混雜著擺在我們面前。面對著風險與機遇,我們必須明白,我們今天的行動將決定著經歷了冰與火的融合之後的明天的中國開源的命運。
Ⅳ 安卓為什麼採用開源系統
Andy Rubin創立了兩個手機操作系統公司:Danger和Android。Danger 5億美元賣給微軟,今年成為了Kin,Android4千萬美元賣給Google。 Android是Google於2007年11月05日宣布的基於Linux平台的開源手機操作系統的名稱,該平台由操作系統、中間件、用戶界面和應用軟體組成。它採用軟體堆層(Software Stack,又名軟體疊層)的架構,主要分為三部分。底層以Linux內核工作為基礎,由C語言開發,只提供基本功能;中間層包括函數庫Library和虛擬機Virtual Machine,由C++開發。最上層是各種應用軟體,包括通話程序,簡訊程序等,應用軟體則由各公司自行開發,以Java作為編寫程序的一部分。不存在任何以往阻礙移動產業創新的專有權障礙,號稱是首個為移動終端打造的真正開放和完整的移動軟體。 Google通過與軟、硬體開發商、設備製造商、電信運營商等其他有 關各方結成深層次的合作夥伴關系,希望藉助建立標准化、開放式的行動電話軟體平台,在移動產業內形成一個開放式的生態系統。 Android 作為Google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進一步推進「隨時隨地為每個人提供信息」這一企業目標的實現。全球為數眾多的行動電話用戶正在使用各種基於 Android 的電話。谷歌的目標是讓(移動通訊)不依賴於設備甚至平台。出於這個目的,Android 將補充,而不會替代谷歌長期以來奉行的移動發展戰略:通過與全球各地的手機製造商和移動運營商結成合作夥伴,開發既有用又有吸引力的移動服務,並推廣這些產品。
MeeGo是諾基亞和英特爾宣布推出一個免費手機操作系統,中文昵稱米狗,該操作系統可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電視等多種電子設備上運行,並有助於這些設備實現無縫集成。這種基於Linux的平台被稱為MeeGo,融合了諾基亞的Maemo和英特爾的Moblin平台。諾基亞的執行副總裁Kai Oistamo表示,MeeGo適用於多種平台的能力使其顯得與眾不同,因此它不僅僅是一種新的手機操作系統。諾基亞公司近日宣布,除了最近即將上市的N8機型之外,所有其後上市的N系列旗艦手機將不再使用塞班操作系統,將轉為使用基於Linux的MeeGo操作系統。
該MeeGo項目很高興地宣布:「第一天」的MeeGo手機用戶體驗的項目。 你們中許多人會記得這個「從3月1日,當我們第一次提出的MeeGo核心操作系統的源代碼,並開始向MeeGo 1.0版本的開發」的概念。 如今,手機的基準源代碼是提供給開發社區,此代碼是積極發展MeeGo 1.1,這是在10月推出。該小組已准備MeeGo Gitorious所有的來源和基礎設施進行每周一次的1.1版本的MeeGo發展。 該MeeGo用戶界面小組還忙於創造手機參考用戶經驗,並編寫了MeeGo用戶界面設計原則和互動准則 。 這一里程碑標志著在Moblin和Maemo操作為主要架構和技術的選擇決定合並完成已確定。 今天,我們也開放MeeGo基礎設施建設 。
Ⅳ web應用有哪些
常見的計數器、留言版、聊天室和論壇BBS等,都是Web應用程序,不過這些應用相對比較簡單,而Web應用程序的真正核心主要是對資料庫進行處理,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MIS)就是這種架構最典型的應用。
MIS可以應用於區域網,也可以應用於廣域網。基於Internet的MIS系統以其成本低廉、維護簡便、覆蓋范圍廣、功能易實現等諸多特性,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
web開發就是我們說的做網站,它分為網頁部分,和邏輯部分也就是我們說的前台與後台,前台負責與用戶的交互,顯示數據,用到HTML顯示數據,CSS控制樣式,JS編寫復雜交互。後台編寫處理這些邏輯的程序。可以用C#,java,vb.php等語言。
(5)應用程序為什麼會依賴開源擴展閱讀:
一、優點
1、網路應用程序不需要任何復雜的「展開」過程,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個適用的瀏覽器;
2、網路應用程序通常耗費很少的用戶硬碟空間,或者一點都不耗費;
3、它們不需要更新,因為所有新的特性都在伺服器上執行,從而自動傳達到用戶端;
4、網路應用程序和伺服器端的網路產品都很容易結合,如email功能和搜索功能;
5、因為它們在網路瀏覽器窗口中運行,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是通過跨平台使用的 (例如Windows,Mac,Linux等等)
二、應用擴展
信息化,互聯網,移動化,雲計算的不斷發展,使得公司的業務需求越來越多。
因此很多公司的頁面因為缺乏高度的可擴展性,因而流失了大量的用戶。如果你不希望重蹈這些公司的覆轍,你就急需要找到一條可以擴展自己web應用的途徑。
對Web應用來說,擴展能力很重要,隨著用戶群和工作量的增加,處理器在增加,它應該能夠進行擴展。對於Java應用來說,擴展更復雜,不只是簡單的購買和安裝20個新的處理器就可以的。
然而,Java平台能夠也確實支持應用擴展,通過外圍設備語言,例如Scala、Clojure和Groovy。利用JAVA編程語言,開發者很難使JAVA應用進行線性擴展。
另外,按需的雲計算本質使得可擴展的Web應用程序融入到了各種規模的業務中。進入到這個領域不能說沒有障礙,即使是很小的公司得到這類計算能力也很難,而且數據存儲一度曾經只適用於企業級用戶。
這使你得到想要的伺服器空間,不僅比以往更便宜,而且更容易。雲計算可以訂購更多的資源,而且就像行車路過訂購快餐一樣方便。
Ⅵ 如何分析android 應用程序依賴庫
在Androidstudio按照如下的步驟為應用程序添加模塊依賴。1、進行添加相關的依賴包模塊,就需要打開Androidstudio的程序,進行開發界面中之後,點擊菜單「file」-->「projectstructure」。2、打開projectstructure中,在mole中選中一個項目。3、進入到該項目中點擊右上角的「Dependencies」後,進行點擊添加按鈕「+」。4、彈出的下拉的菜單中進行選擇」Moledependency「。5、可以看到mole的中自己創建library包,選中要導入的library包,然後點擊「OK」。
Ⅶ 新手求教,問個有關ANDROID開源的問題
如果把軟體比作可口可樂的話,源代碼就相當於可樂的配方,可樂賣的是什麼?為什麼百年來經久不衰,關鍵就在於那個配方,如果有一天配方公開,人人都知道,誰都可以做可口可樂,只要換個名字就可以上市銷售,可口可樂公司會怎麼樣呢?源代碼就相當於軟體的配方,是軟體公司的命脈,是魔術師的秘密,是絕不可以隨便公開的。
開源軟體就是開放源代碼,讓所有人都來學習研究和發展這個配方,似的這個軟體得到更廣泛更深遠的支持。這實際上是一個無奈之舉,Google的Android系統開源,為什麼Google搜索排名演算法不開源、PageRank不開源,開源軟體基本都是走投無路的選擇,發動群眾是唯一的出路。從這一點上來看,開源的東西大都不怎麼樣,但凡有利可圖,誰願意免費提供呢?什麼開源精神,自由軟體,那都和共產主義一樣只不過是句口號,賺不著錢吃什麼?
好的開源軟體會發展周邊產業或群眾捐款,抑或是像Google這樣資金雄厚的公司維持。
開源的好處第一是程序員了解系統的結構可以更有效地發揮自己軟體的功能,第三方廠商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製系統,推出新的版本。比如Ubuntu Linux。Android也是基於Linux的。
廠商們這么熱捧Android,也是走投無路的選擇,除了Android還能依賴誰呢?但開源軟體也有不足,除了本身的一些問題以外,還會遇到各廠商品牌的手機推出自己定製版的系統,相互之間不兼容,這就給第三方軟體開發者造成很大困難。為什麼蘋果只出一款手機(3種規格),就是最大限度地消除這種兼容性的問題,只要在一台iPhone上正常運行,可以在所有iPhone上兼容。Android這類開源系統做不到。
開源和閉源各有利弊吧,彼此間也很難協調。最倒霉的就是各懷異心,總憋著自己這個成為標准,成為主流,結果鬧內訌,Google自己都出手機。你看微軟做Windows這么多年,什麼時候賣過電腦?總得給客戶留點餘地。
Ⅷ Ubuntu操作系統有啥優點呀 所謂開源怎麼體現的
Ubuntu的第一個優勢。 1、全面的軟體更新 安全漏洞大部分來自第三方應用程序,Windows和Mac的 PC機都嚴重存在危險,因為有很多第三方應用程序在其平台運行,而這些應用程序並不總是自動更新,所以就使得系統容易受攻擊。 再次明確提出,微軟和蘋果有全面的更新系統對他們的軟體進行更新,包括操作系統以及應用程序。問題是這些程序,擴展和插件由其他供應商提供的,而且他們防範已知漏洞的方法是不一致的。 相比之下,Ubuntu卻有一個全面的軟體更新系統。因為Ubuntu有一個應用程序庫,應用程序庫里的第三方應用應用都是經過Canonical公司測試並能運行於Ubuntu操作系統上的。但這意味著Ubuntu的應用程序庫並不總是擁有最新版本的Firefox,但你可以肯定的是它擁有的Firefox 版會是一個安裝方便、運行良好並保持自動更新的版本。 還可以通過其他應用庫連接Ubuntu,但這些是由Ubuntu社區或商業公司提供的。當然,如果你信任他們,可以連接他們,此時他們也會通過Ubuntu的更新管理器自動更新(如下圖)可以說,Ubuntu的提供了一個更為集中和有效的方式更新計算機 - 特別是應用程序庫里的那些軟體。 2、集成的應用商店 可以用Synaptic Package Manager管理工具來管理Ubuntu的軟體庫,當然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瀏覽Ubuntu官方認可的應用,就是所謂的Ubuntu軟體中心,用過Ubuntu和iPhone的人認為「Ubuntu就是一個應用商店。」 從用戶角度來看,Ubuntu的軟體庫很像iPhone應用商店或Android Market,您只需把它打開,通過不同目錄瀏覽或搜索你要的應用,然後下載那些你想要的。它可以說就是一個應用程序商店。 另外,只不過iPhone和Android有些應用是免費的有些是要付費的,而在Ubuntu軟體中心的應用程序,幾乎都是開源和免費的。像iPhone和Android,你必須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能到你想要的。 鑒於Ubuntu在軟體更新方面做的相當好,對於現代PC用戶和通過網頁獲得服務和應用的企業來說它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Ⅸ 從深度和廣度上開源是什麼意思
開源(open source)這個術語是指人們可以修改和共享的東西,因為它的設計是可以公開訪問的。
該術語起源於軟體開發的上下文,用於指定創建計算機程序的特定方法。但是,今天,「開源」指的是更廣泛的價值集,我們稱之為「開源方式」。開源項目,產品或計劃包含並贊揚開放交流,協作參與,快速原型製作,透明度,精英管理和面向社區的發展的原則。
什麼是開源軟體?
開放源碼軟體是帶有源代碼的軟體,任何人都可以對其進行檢查、修改和增強。
「源代碼」是大多數計算機用戶從未見過的軟體的一部分;這是計算機程序員可以用來更改軟體(即「程序」或「應用程序」)工作方式的代碼。有權訪問計算機程序源代碼的程序員可以通過向計算機程序添加功能或修復無法始終正常運行的部件來改進該程序。
開源軟體和其他類型的軟體有什麼區別?
有些軟體的源代碼只有創建它的個人、團隊或組織才能修改,並且保持對它的獨占控制。人們稱這種軟體為「專有的」或「閉源的」軟體。
只有專有軟體的原始作者才能合法地復制,檢查和更改該軟體。並且,為了使用專有軟體,計算機用戶必須同意(通常通過簽署他們首次運行此軟體時顯示的許可),他們不會對軟體作者未明確允許的軟體做任何事情。Microsoft Office和Adobe Photoshop是專有軟體的示例。
開源軟體則不同。它的作者將它的源代碼提供給其他想要查看、復制、學習、修改或共享代碼的人。LibreOffice和GNU圖像處理程序就是開源軟體的例子。
就像使用專有軟體一樣,用戶在使用開放源代碼軟體時必須接受許可條款,但是開放源代碼許可的法律條款與專有許可的法律條款有很大不同。
開源許可證影響人們使用、研究、修改和分發軟體的方式。一般來說,開放源碼許可證允許計算機用戶將開放源碼軟體用於他們希望的任何目的。一些開源許可,有些人稱之為「left」許可,規定任何發布修改過的開源程序的人必須同時發布該程序的源代碼。此外,一些開放源碼許可證規定,任何修改和與他人共享程序的人也必須共享該程序的源代碼,而不收取任何許可證費用。
通過設計,開源軟體許可證促進了協作和共享,因為它們允許其他人對源代碼進行修改,並將這些修改合並到他們自己的項目中。他們鼓勵計算機程序員隨時訪問、查看和修改開放源碼軟體,只要他們在共享工作時允許其他人也這樣做。
開源軟體僅對計算機程序員重要嗎?
開源技術和開源思想對程序員和非程序員都有好處。
因為早期的發明者將互聯網本身建立在開源技術之上,比如Linux操作系統和Apache Web伺服器應用程序,今天任何使用互聯網的人都能從開源軟體中受益。
每當計算機用戶瀏覽網頁、查看電子郵件、與朋友聊天、在線播放音樂或玩多人視頻游戲時,他們的計算機、行動電話或游戲機都會連接到計算機的全球網路,使用開源軟體將數據路由並傳輸到他們面前的「本地」設備。完成所有這些重要工作的計算機通常位於用戶看不到或無法實際訪問的遙遠地方,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稱這些計算機為「遠程計算機」 。
越來越多的人依賴遠程計算機來執行他們本可以在本地設備上執行的任務。例如,他們可能使用在線文字處理、電子郵件管理和圖像編輯軟體,而這些軟體並不是安裝在他們的個人電腦上運行的。相反,他們只是通過Web瀏覽器或行動電話應用程序訪問遠程計算機上的這些程序。當他們這樣做時,他們從事的是「遠程計算」。
有些人把遠程計算稱為「雲計算」,因為它涉及的活動(如存儲文件、共享照片或觀看視頻)不僅包括本地設備,還包括形成周圍「氛圍」的遠程計算機全球網路。
雲計算是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的一個方面,有了互聯網連接的設備。一些雲計算應用,比如谷歌應用,是專有的。其他的,比如ownCloud和Nextcloud,都是開源的。
雲計算應用程序運行在幫助它們平穩高效運行的附加軟體之上,因此人們經常會說運行在雲計算應用程序之下的軟體充當了這些應用程序的「平台」。雲計算平台可以是開源的,也可以是封閉的。OpenStack是開源雲計算平台的一個例子。
人們為什麼喜歡使用開源軟體?
人們出於多種原因,更喜歡開源軟體而不是專有軟體,其中包括:
控制。許多人喜歡開源軟體,因為他們對這種軟體有更多的控制權。他們可以檢查代碼以確保它沒有做任何他們不希望做的事,並且可以更改不喜歡的部分。非程序員的用戶也將從開源軟體中受益,因為他們可以將其用於任何期望的目的,而不僅僅是他人認為的方式。
訓練。有些人喜歡開源軟體,因為它可以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程序員。由於開放源代碼是可公開訪問的,因此學生在學習製作更好的軟體時可以輕松地學習它。 學生還可以在發展技能時與他人分享他們的作品,邀請他們發表評論和批評。當人們發現程序源代碼中的錯誤時,他們可以與他人共享這些錯誤,以幫助他們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
安全。有些人喜歡開源軟體,因為他們認為它比專有軟體更安全和穩定。因為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和修改開源軟體,所以有人可能會發現並糾正程序原始作者可能錯過的錯誤或遺漏。而且由於有如此多的程序員可以在不要求原始作者許可的情況下開發一款開源軟體,因此與專有軟體相比,他們可以更快地修復,更新和升級開源軟體。
穩定性。對於重要的長期項目,許多用戶更喜歡開源軟體而不是專有軟體。由於程序員公開分發開源軟體的源代碼,因此依靠該軟體執行關鍵任務的用戶可以確保,如果他們的原始創建者停止開發它們的工具,他們的工具也不會消失或停用。 另外,開源軟體傾向於結合並根據開放標准進行操作。
社區。開源軟體常常會激發用戶和開發人員圍繞它形成一個社區。這並不是開源所獨有的;許多流行的應用程序都是聚會和用戶組的主題。但是在開源的情況下,社區不僅僅是一個購買(情感上或經濟上)精英用戶群的粉絲基礎;是那些開發、測試、使用、推廣並最終影響他們所喜愛的軟體的人。
「開源」不就是免費的嗎?
這是對「開源」含義的普遍誤解,這個概念的含義不僅是經濟上的。
開源軟體程序員可以為他們創建的或貢獻的開源軟體收費。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因為開放源碼許可可能要求他們在向其他人出售軟體時發布源代碼,所以一些程序員發現向用戶收取軟體服務和支持費用(而不是軟體本身)更有利可圖。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的軟體仍然是免費的,他們通過幫助他人安裝、使用和故障排除來賺錢。
雖然有些開源軟體可能是免費的,但是掌握編程和排除開源軟體故障的技能是很有價值的。許多僱主特別希望僱傭有開發開源軟體經驗的程序員。
什麼是「軟體之外」的開源?
開源不僅是開發和許可計算機軟體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態度。接觸生活的方方面面「開源方式」意味著表達一種分享的意願,以一種透明的方式與他人合作(這樣其他人也能看到並加入),接受失敗作為一種改進的方式,並期待,甚至鼓勵其他人也這樣做。
這也意味著致力於在改善世界中發揮積極作用,只有當每個人都可以使用設計世界的方式時,這才有可能實現。
這個世界充滿了「源代碼」,包括藍圖,食譜,規則,它們指導並塑造了我們在其中思考和採取行動的方式。我們認為此基礎代碼(無論其形式如何)都應該是開放的,可訪問的和共享的,因此許多人可以將其改進。
Ⅹ Web3會讓開源的未來更好嗎
最近看到Joey DeBruin的一篇文章,很有感觸。 歷史 上很多偉大的軟體都是由開源運動誕生的,那麼在更加強調協作的下個時代,或者說,Web3能給開源行業帶來什麼呢?文中部分觀點可能存在一定爭議,不過發布本文的目的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
前言
「Web3的Token化或許能為開源貢獻者提供一個商業模型,兩者的關聯性的確存在,但形式值得探討」
很多觀點都提到說:Web3和加密技術 能解決諸如數據壟斷和演算法控制的一系列問題 ,但是我認為, 探索 這個問題需要從更本質去思考:
開源: 我們今天使用的很多計算機軟體等產品,很多都是靠開源得來的,開源為我們使用的很多產品提供了許多基礎組件,這些組件像搭建房子的磚塊一樣。
在這篇文章中, 我們聊聊Web3和開源之間的關系,也許會對你有啟發。
開源的崛起
首先說到開源和Web3的聯系,需要了解以下幾點:
理解了以上幾個問題,有助於理解今天的Web3是如何乘著開源的東風,以各種方式繼續迭代開源模式,並幫助去中心化的社區得到更多經濟激勵,鞏固去中心化社區整體增長和包容性。
開源,正如其名,源代碼是公開的 ,任何人都可以以公開的模式看到。如果你想閱讀、下載或根據自己的用途進行優化或者使用,直接就可以找到Linux(主流的經典開源操作系統)
舉個例子: 某種程度上可以把開源模式理解為維基網路,不過這篇文章我們說的不是一起編輯詞條,而是大家聯合起來,共同編寫有價值的軟體。更有意思的是,開源的有用和值得信賴之處在於,你可以"Fork分叉 "項目,也就是說,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改寫代碼。因此,很多開源項目會演變成為一個領域的主導工具,因為人們不會因為自己依賴的軟體是壟斷產品,感到緊張或覺得自己受到了限制。
在不久之前的Forrester報告中,96%的公司覺得 "開源對業務非常重要,是一項關鍵任務",98%的公司計劃在未來一年中增加或保持對開源方面的戰略。也有報告顯示,Linux是現代伺服器操作系統的首選。前100萬台網路伺服器中,有96.3%運行的是Linux, 開源基本上是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很多應用廣泛技術的關鍵部分。
想更詳細地了解推動的開源動力本質是什麼?強烈建議閱讀兩本書:
《大教堂與集市》或《科斯的企鵝》這部分主要包括兩點:
Git或Wikis(這倆能允許多人並行工作)等技術,將協調成本進一步降低。
這就意味著不同的人群都可以走到一起,生產出和傳統公司創造、銷售的閉源版本同等級,乃至更好的軟體。 不過,大家為什麼要怎麼做?通常是因為他們認為有趣,或者是因為其本身就是軟體的使用者,不想付費,要麼是因為他們可以以此謀生。
總結一下:為開源提供動力的趨勢剛剛開始,並且之前已經持續了幾十年,我認為這並不是曇花一現。
大多數情況下, 與創造的價值相比,或者與技術大牛們在"傳統 "技術工作中可以賺到的錢相比,獨立的開源開發者得到的報酬真的是微不足道 。而與他們能提供的價值相比,開源項目獲得的資源不足。這樣一來。 當問題出現時 ,普羅大眾就可以感受到開源的威力了...
講個故事: 幾年前的Heartbleed Bug漏洞,導致上千萬伺服器中的加密用戶數據泄露。Heartbleed Bug讓互聯網的任何人都能讀取系統保護內存,攻擊者可以隨意竊聽通訊,並通過模擬服務提供者和用戶來直接從服務提供者盜取數據,美國醫院系統中450萬份病人的數據和記錄被盜走。
去年的"Log4j2 "的漏洞,很多 科技 巨頭都中招了。下面這幅漫畫很有趣,但是也很可怕,而且表現得非常精準。
也就是說: 開源雖然有巨大的價值,但由於公共物品的屬性,在許多關鍵項目中, 開源努力維持的只是自己的一點點光和熱。
Web3和Service Model
開源中的確存在可行的商業模式,有許多數十億美元的公司建立在開源項目之上。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紅帽(Red Hat)。
紅帽向想要使用Linux的企業出售服務,具體地說,企業客戶支付一筆費用,就可以獲得按需定製、具備安全和隱私功能的高級SaaS類的產品,而不是直接使用開源版本, 紅帽可以幫企業定製Linux服務。紅帽公司在2019年被IBM以340億收購,每年營收能達到數十億美金。
不過,這些中心化的商業模式的問題是:這類商業模式,其實是依靠在很多去中心化的同行身上的。 Linux之所以如此有價值,是因為有成千上萬的貢獻者,這些貢獻可以提供其他操作系統無法提供的穩定性和整合性。
如果紅帽公司試圖通過自己的員工自行生產Linux,很可能會失敗。這與維基網路的條目比大英網路全書這種集中式網路全書要好一樣: 在創造某些類型的商品方面,Peer Proction勝過等級制度,這也是我們今天關於Web3的論點所在。
不少Linux開發者靠微薄的捐贈(來自紅帽公司和其他類似的公司)生活,但是,紅帽公司可以直接在上面加一層,營收就能達到每年數十億美元的價格,這看起來似乎有些奇怪。 那麼,為什麼所有這些Linux開發者不自己建立企業層,用利潤來資助大家的工作?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考慮一下Linux社區為實現這一目標所必須採取的步驟:
注意, 這些本質上都是協調成本,協調成本不低,而協調是公司模式所擅長的。 因此,可以成立一個單獨的公司來做這些事情。不過,將股權分配給世界各地的Linux開發貢獻者的重大挑戰是, 股權分配是非常難以平衡的,於是,還是只能保持和開發者們這種去中心化和開放的關系,繞來繞去又回去了...
但是, 如果是通過更靈活的方式來協調數字所有權呢?這就是Web3想要做的事情,想像一下我們進行上述同樣的步驟,但通過Token來協調 。
當然, 目前的Web3還存在一定問題,仍然需要迭代 ,但目前的這些事情對於願意成為先鋒的人來說現在都是可以做的。有工具可以一鍵創建DAO,有一些方法可以將收入直接與治理Token掛鉤,還有一些系統可以根據社區決定的貢獻水平來獎勵貢獻者。
DAO和啤酒業務
Richard Stallman創立了自由軟體運動和GNU項目,這是開源的起源之一。Stallman提出:「Free as in speech, not as in beer."自由軟體主要追求的是公眾利益和數字自由權利。
圖為:Richard Stallman
而後,開源軟體也發展起來。不過,目前的開源領域,很多時候也會出現「免費」使用軟體的情況,但這並不是因為大公司拒絕為服務付費,而是因為現在軟體的主流模式是 "SaaS——軟體即服務"。
公司沒有購買永久的許可,而是每月支付服務費來使用產品的當前版本(通常在雲上)。商業公司為這種便利性付費,而這種模式,正是可以應用開源構建的大規模商業模式。
如果把這一切聯系起來, 開源之所以一直像啤酒一樣免費,是因為開源項目和基於服務的對應項目之間的協調成本過高。這就我們今天為什麼在這里提到Token化和去中心化社區為什麼擁有如此巨大機會。
當然,已經有大企業在使用這種將服務業務與去中心化協議綁定的模式,從Braintree、Parsiq、大多數中心化交易所,到以太坊本身。這些服務業務有很多形式: 例如以太坊的服務是為世界上的應用程序提供算力,而在Braintree上,提供的服務主要是幫助傳統企業,提供各種新型模式(加密貨幣)的支付方案。
Braintree是一家總部位於芝加哥的公司,專門為電子商務公司提供移動和網路支付系統。Braintree也接受比特幣的支付與交易,用戶可以在Coinbase開設賬戶,然後將新賬戶鏈接到Braintree中。
我們現在再來看這張圖:
不過,並非所有這些平台本身都是開源的,但重要的是, 與服務模式掛鉤的收入會直接反饋到本地Token的價值上。 在這種情況下, 隨著時間的推移,推動開源的動機就會是巨大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個更有活力的開發者和基於服務的生態系統繼續存在, 並且,該項目將努力以整個網路的最佳利益方式運作 (因為如果它不這樣做,它可以被 "Fork",其他人Fork之後可以改寫一版更優的版本)。
當然,Token化、去中心化的社區將不會是未來唯一可行的模式。它們也不是唯一可能通過加密貨幣進行的創新。BTC是數字黃金,而NFT可以理解為數字資產的保險箱, 這些加密本源和基本特性的影響有可能會對開源的未來影響深刻。但我覺得,這個特定領域如此令人興奮的原因是,去中心化的社區不僅僅是在構建開源,更是在重構我們現代生活中的許多東西,優化很多目前存在的體系。
而且這不僅僅包括代碼。想想維基網路、Facebook、Uber、Linux--所有這些項目都是由少數人致力於定義平台的規則,然後由大量的人參與構建價值。在這些社區中,獲取和分配價值的困難有多種形式,從Facebook或Uber模式中少數人獲取巨大價值,再到維基網路或Linux模式:幾乎沒有人直接獲取經濟利益。那麼, 上面描述的結構可以適用於Facebook,就像Linux一樣,由用戶參與價值的創造和獲取。
我進入Web3領域的原因是我對科學的終生聯系和承諾,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我發現的最大問題是,依靠捐贈或資助的公共產品,如果與產品的價值沒有直接聯系,那麼與它們的影響力相比,資源永遠不夠。 Web3通過更靈活和動態的數字所有權形式,提供了新的商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去中心化的組織和公共物品可以通過Token,直接與股權和收入流掛鉤。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可以建立的開放資源的基礎將大大增加,並為一個更加創新和公平的世界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