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常愛發朋友圈的人,都是哪種心態呢
朋友圈,就是個特別的存在。
大部分的人活著就是為了周圍人的認同獲得存在感,這樣生活才有東西,才有意義。
曬曬朋友圈,也是為了尋找個人的存在感,讓朋友給你點贊👍,讓別人知道你現在此時此刻的心情狀態。
也就是人們都會去尋找這種存在感所以朋友圈才會火,這種心理也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只是曬出來的東西跟有些人的生活存在較大的落差,這些人就會漸漸的遠離朋友圈,因為這個圈子已經不再適合他們了。
其實,大家也不用太在意,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要過,幫別人點個贊也是沒費什麼功夫,大家開心就好。
從心理角度,如此的循環,對自我的心理健康是促進的。只要這個曬 是正常范圍內的。任何言行都是需要尺度的。過度曬,說明此人的心理出現了偏離正常的 過度求關注、過度求認可、過度求成就。如此的過度求,本質是自己的自卑和不自信
② 我有一個女同事為什麼天天給我微信發好多游戲小程序而不和我聊天呢
是這個游戲他沒發玩兒的然後是必須得是給好友或者里群聊里發一次他才能玩兒一次
③ 頻繁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頻繁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頻繁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有很多人通過朋友圈來獲取信息和判斷一個人,當今社會,網路社交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對於很多人來說,發朋友圈和看書、養花、做飯一樣,是平淡生活中的一部分。下面是頻繁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第一,積極真誠熱愛生活,想把美好的東西分享給眾人。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分享的快樂,是加倍的快樂。
深表贊同。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學會把自己的快樂分享給朋友,本身就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快樂。
當我們看到陽光、沙灘、美女,帥哥等美景,拍個照發個朋友圈,和朋友分享,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畢竟,每個人都喜歡美好,並追逐美好。
有人說現在的朋友圈變味了,很多都是魚龍混雜的歪理學說,但我想說的是,朋友圈絕大多數都是積極向上,讓人受益的正能量內容。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非常積極真誠,他們發朋友圈想法單純,就是我有一件好東西,我給你看,也希望你能擁有,並且想讓你誇它。
網上曾流行這樣一句話:那些一點破事兒就發朋友圈的人,肯定沒有見過世面。
弱弱地問一句,發朋友圈和是否見過世面有什麼必然關系嗎?
我想,只有心理扭曲的人,亦或者心胸狹隘的人,才會生出如此陰暗的看法。
相反,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多半是一群生活有趣、內心豐富的人。
第二,不在乎別人看法,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想發就發。
生活中有一種人,總是活在別人的標簽里,想在朋友圈分享一些美好的東西,卻擔心被人說成炫耀。
其實,這種想法大可不必有。記錄自己的生活,為什麼非得和炫耀這個標簽掛鉤呢?
看看那些喜歡記錄生活的人,往往不被世俗牽絆,也不會被外界的聲音所影響。
有一個同事,特立獨行,每年都會去不同的地方旅行。
出發之前,他都會做旅遊攻略,定好出行日期,適時查看當地天氣,確定來回的交通方式等;
還會安排具體行程,把特色好玩的地方列出來,預估交通情況和大致遊玩時間等。
最後,他會將途中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平時生活中的趣事等認真地發到朋友圈。
他發朋友圈輕松愜意,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想發什麼就發什麼,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有句名言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的確,人生短短數十載,如果發個朋友圈都要顧及別人怎麼想的話,那活得也未免太過憋屈。
每個人都不需要跟別人一樣,別在意他人的眼光,做好自己的事,內心就是真正的成熟和強大。
第三,排憂解悶,將心事訴諸朋友圈,尋求安慰緩解煩惱。
網路社交是維系感情的一種方式,朋友圈也不例外。
它是我們的個人標簽,是我們展現真實自我最放鬆的地方,也是我們緩解壓力訴說心事的地方。
對於喜歡發朋友圈的人來說,這里不存在生活的壓力,會讓人覺得舒服和愜意,他們可以通過分享的內容,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自己。
也有一部分人,現實生活中不如意,就會寄生活於網路,想依靠網路逃避現實,尋找屬於自己的存在感。
在這類人眼裡,虛擬的網路比現實更可靠,比起經營生活,他們更願意在網路世界裡進行社交互動。
正所謂,分擔痛苦,痛苦減半。就像心情低落時,發個朋友圈,你就會收獲安慰,心情也隨之舒緩。
總之,於朋友圈而言,你心裡想的是什麼,你看到的就是什麼。
心態陽光,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心態陰暗,看到的一切都認為是顯擺。
其實,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有很多,別人用朋友圈記錄,即便你不喜歡,也不要去詬病。
一、越是一無所有的人越愛炫耀,越愛發朋友圈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圈的動態無非就是一個人的衣食住行這四個方面,有的人分享自己的明顯。生活並不是為了讓朋友了解他的近況,而是想讓別人知道他現在的生活多麼富足。
成日在朋友圈頻繁發一些旅遊的動態,發一些名牌包包和衣服,這就是一種明顯的炫耀心理,這類人往往會頻繁的發朋友圈,因為朋友圈真假難辨。
朋友圈也給了很多人偽裝自己人設的機會,外人了解他只能通過朋友圈來切入,朋友圈裡自然是隨心所欲的發布自己想要別人看到的。
這類人往往有著極強的炫耀心理,或許是來自於小時候貧窮的家庭生活,也或許是家裡真的非常有錢,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生活中似乎沒有其他可以證明自己的事物,因此發朋友圈成了他們唯一可以獲取尊重的方式,愛炫耀的人往往都是低層次的,也是沒出息的人。
因為他們的生活都用去了偽裝自己的朋友圈,偽裝自己的人設,而人的注意與分配都是有限的,對朋友圈的過度投入精力,自然而然沒有其他精力放在自我完善上。
這類人還很容易沉湎於自己所設立的人設中,沉迷於別人的贊美中,精神上的滿足得到了一定的解決,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得到了「救贖」。
他人的關注,一次又一次地強化了這種虛無的快感,頻繁分享動態滿足了他們低層次的自我需求的`獲取。
二、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心智不太成熟,難有出息
從某個角度來看,頻繁發朋友圈讓朋友了解自己的近況,其實就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為什麼這么說呢?
在小時候我們會極度地依賴自己的家人與朋友,當自己經歷什麼事情後就總會想著把它分享出去,小時候的我們一哭一鬧都極為明顯。
因為越是明顯的哭鬧越能讓父母感受到我們的需求,感受到我們處境,從而讓父母幫助我們處理我們的處理與困難。
頻繁發朋友圈也有這樣的作用,那些未曾謀面的朋友可以知道我們的處境,我們同樣也可以獲得更多人的理解,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得到那麼多人的理解。
愛哭愛鬧,愛獲得理解的心理就是心智不成熟的體現,因為自己無法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於是想要從外界獲得一些支持與幫助。
而作為一個成年,心智還不成熟,那麼他真正是一個達標的成年人嗎?心智不成熟的人也很難有出息,有大作為。然而這種支持與幫助會成真的概率也微乎其微,大部分時候你得到了是別人的理解與甚至是同情,總是渴望別人理解的人又如何面對真正的風浪。
頻繁發朋友圈也是一種心理學上的自我暴露(Self exposure),依靠這種自我暴露在短時間內你確實能收獲到一些理解,可是時間一長沒人會真的關心你。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大家都在用力地活著,都已經自顧不暇,如何再來「拯救世界」?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很難獲取自我成長,他們的層次也無法提升。
三、頻繁發朋友圈的人精神世界不充盈,難以有長遠發展
正所謂「牛羊成群,猛獸獨行」,要麼孤獨,要麼平庸,無法忍受孤獨的人,也難以獲得成功,仔細觀察身邊的「獨行猛獸」你會發現他們的朋友圈幾乎沒有多少動態。
忙著發朋友圈的人都忙碌於網路世界上的交際,從不發朋友圈的人在與真實世界接觸,他們往往更享受付出的時光,而不是喧鬧又假意的寒暄。
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大多都渴望擁有好的人際關系,擁有更多的朋友,因為他們很樂於展現自己,同時也不喜歡冷清與孤寂。
他們的生活重心不是自我建設而是分享生活,過度的分享生活其實會讓人看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因為人的天性就是越缺乏什麼越炫耀什麼。
頻繁分享自己的生活的人,沒有多餘的心思進行自我建設與自我提升,他們確實熱愛生活,但是熱愛生活和底層人並不矛盾,很多人都在苦中作樂但是不一定有出息。
如果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足夠充盈的話,他思考問題的深度絕對會比整天只是愛發朋友圈的人強,因為他的主要能量來源不是朋友圈裡別人的點贊和評論,而是來自於他自己。
有出息的人,有長遠發展潛能的人不會頻繁地分享自己的動態,因為他知道這些分享其實沒有任何意義,比起毫無意義的分享他更願意默默努力然後一鳴驚人。
底層人之所以層次低,會在底層是因為他們缺乏一種自我提升的能力與思維,他們很容易滿足當下的現狀,然而平凡與平庸是兩回事,認不清現狀甘於平庸還安慰自己難能可貴。
迷茫,消極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往往給人一種生活多姿多彩,或者情感豐富的錯覺,事實上,他們是逃避現實世界,寄情於虛擬世界。
這種人在現實世界中往往跟網路上判若兩人,朋友圈裡的他們不是聚會,就是旅遊,不是炫耀禮物,就是炫耀美味佳餚,儼然就是一個生活家,每天都過得豐富多彩,但實際上他們內心迷茫,消極。
因為無法從這些事情裡面充實自己,無法真正地體會到快樂,只能通過朋友圈來滿足自己的內心,企圖在朋友圈裡找到自己的價值存在感。
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人很自私,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看得到自己的困境,卻看不見眾生皆苦,她試圖通過發朋友圈的形式來消化自己的迷茫和消極心態,卻忽略了她的行為會給其他人帶來困擾。
看不懂她的人,會羨慕她,甚至會因此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厭倦。
而那些總是直接發消極,負能量朋友圈的人,看似可憐,實則也是自私。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一個人最大的教養,是不將自己的負能量傳遞給別人「。而經常發負能量的朋友圈的人,她需要的不是共情,而是將自己的負能量轉嫁到他人身上。
跟這樣的人相處久了,慢慢地,你就會對自己的生活不滿,也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負能量,所以如果你的朋友圈裡有這樣的人,要注意別輕易靠近了。
利益至上
有些人發朋友圈是為了利益,他們通過朋友圈來立人設,發工作內容。
朋友圈對這樣的人來說,不是一個記錄心情和生活的地方,更像是一個盈利機構,而朋友圈裡的人,對他們來說,都是潛在的客戶。
你把她當朋友,她把你當客戶,你信任她,而她卻試圖從你身上獲利。
這樣的人,往往利益至上,你跟她的關系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這些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
他們不在乎朋友圈裡的人的感受,他們只在乎你有沒有接收到他要傳遞給你的信息。
現實生活中,他們往往善於偽裝自己,他們與人相處熱情,但是並不會直接向你索取利益,而是會讓你產生一種將你當朋友相處的錯覺,讓你對她產生信任,當你對她產生了信任,就不會對她經常發朋友圈的行為感到反感。
雖然說,朋友圈發什麼內容,發朋友圈的頻率,這些都是個人的自由,他人無權干涉,但是朋友圈是個社交平台,一個有禮貌的人會更多地考慮他人的感受,這是最起碼的社交教養。
所以,如果你的朋友總是經常發朋友圈,你就要意識到事情並沒有你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沒有資格,也沒有必要去阻止,或者改變對方的行為,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更好的社交對象,可以選擇跟對方保持距離。
我們不必去指責,但是我們應該學會分辨什麼樣的朋友才值得我們去深交。
④ 在生活中,愛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微信現在已經很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微信上發個自己的動態,甚至有事沒事還會不停地刷刷朋友圈。只要有微信的,誰一天不去看它幾次。但是你明明是加了他為好友的,你卻根本看不到他發的朋友圈圈內容,還以為人家把你屏蔽或刪除了呢?其實啊,人家是從來都不發朋友圈的。微信朋友圈都這「火爆」了,這都是些啥人連個朋友圈也不發呢?
自慚形穢之人。人的生活可是各種各樣的,朋友圈大都是秀恩愛、炫富的。自已本來就生活過得不太好,又有誰還抖窮?那豈不讓人笑掉大牙嗎?其實這也是妒忌心理在作怪。不過,我想這朋友圈也不過是微信的一個功能罷了。用了沒錯,不用也沒人管。而且微信「好友」大都是家人、親戚,如果也發「心靈雞湯」之類,也未免傷及面子;過於「高調亮相」,也難免成為他人的笑柄。就為點個贊,獲個評,也不是自己做人的「底線」。以前沒有「朋友圈」,大家也樣的生活,就這微信的出現,弄出男女感情的事還少嗎?只能說「微微一信」,別沉溺其中。
⑤ 群里經常發小程序的人是不是為了攢錢攢流量的
也不一定。確實有發小程序做推廣的,用那個搞流量的,但也有好多人只是樂於分享罷了。
⑥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都是什麼心態
1、熱愛生活,喜歡分享
很多人發朋友圈不是所謂的炫耀,他們只是喜歡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給別人,比如遇見什麼好玩的,會發朋友圈;遇見什麼好吃的,也會發朋友圈。他們只是希望別人能和自己一起分享這份快樂,享受這份美食。
5、通過朋友圈,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
最後這種喜歡發朋友圈的人,可能已經被好多人屏蔽了。現在很多人通過朋友圈做起了微商,各種各樣的產品都有,這些做微商的朋友一天刷幾次屏,說起來也夠不容易的,他們也只是希望能藉助朋友圈這個小平台,把自己的小生意做得越來越好。
⑦ 為什麼那麼多人反感在微信群發小程序
現在很多的小程序都是宣傳的很厲害,結果進入之後各種坑,是你的話,你也會反感。所以很少有人會認可小程序了,只有你多做鋪墊多宣傳,有了人信任之後,這樣的小程序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⑧ 微信群愛發小程序的那些人怎麼懟
懟沒用的,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還不如去提升自己,他們就像毒瘤,入心了,懟也不會理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群主限制,不聽的第二次直接踢
⑨ 愛玩微信小程序游戲體現了什麼心理
這是一種驅眾的心理,因為那些愛玩微信小程序游戲的人,其實一開始並不喜歡玩,這些人是看到了大家都在玩這個游戲,比較有趣,所以才會也開始玩這個游戲,這種人通常沒有自己的主見,他們通常會認為,大眾玩的就是好的,所以這就是一種簡單的從眾心理。
⑩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大都是哪3種心理在作怪呢
後來我只用微信這一個社交軟體,工作原因加了挺多人,於是我每打開朋友圈,就會被同一個頭像霸屏,可以說是吃喝拉撒都在朋友圈。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大都是3種心理在作怪,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我們都是朋友圈的看客,無論人家發什麼都是他的生活態度,你不樂意看或者是看不慣,說明你修養不夠,為人大度內心平靜的人,看什麼都只是看他人的熱鬧,人家過的是好是壞跟自己又產生不了關聯,吐槽是你自己事太多,人家的微信、人家的朋友圈,人家愛發啥發啥,你看了覺得心煩大可以屏蔽,人家又不是專門為你一個人發,你的意見就憋在心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