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市場分析 > 如何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如何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2-02-01 07:11:26

1. 如何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把市場與政府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割裂地看待二者關系,既不能不講求市場規律束縛生產力發展,也不能只講市場偏廢政府的管理職能。只有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各司其職、優勢互補,才能更好地激發經濟活力。

一、更加尊重市場規律。目前,中國的市場經濟格局已初步建立,一般商品勞務的價格基本上已由市場決定,但是關鍵的要素價格還不是市場供求決定。政府手上掌握資源過多,過度介入微觀經濟活動。而行政權力過大,導致發展關鍵不是爭奪市場,而是爭取政府手中掌控的資源。

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要求政府更好地發揮其應有作用,解決以往存在的政府職能「錯位」、「越位」和「缺位」現象

三、更好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還應注意加強二者的有機協調和配合。既要防止出現否定市場化改革方向的傾向,又要防止只講市場化,忽視政府作用的傾向。經濟發展不是靜態上的配臵和按計劃行事,還得靠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應讓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但同時要培育政府的作用,因為市場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既需要政府為市場提供規則和環境,又需要政府為市場上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保障,轉型期還需要政府為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引導和推動。因此,必須解決好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市場需求,二是資本供給,三是企業活力。所以,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繫上要重點推進三大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金融改革和營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


2. 如何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求詳解

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把市場與政府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割裂地看待二者關系,既不能不講求市場規律束縛生產力發展,也不能只講市場偏廢政府的管理職能。只有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各司其職、優勢互補,才能更好地激發經濟活力。

3. 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如何正確認識與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528/c40531-25074707.html

4. 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

處理它們關系的方向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1、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應正確認識和把握市場規律,使市場通過價值規律、競爭規律、供求規律等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形式,這是我們必須尊重和遵循的一條基本規律。

2、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必須大力加強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與此同時,要針對經濟領域政府權力過大、審批繁瑣、干預過多、監管不到位等問題,圍繞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切實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問題,簡政放權,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讓市場充分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更好發揮政府應當發揮的作用。

3、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作用。

凡是屬於市場能解決的,政府要簡政放權、松綁支持,不要干預;凡屬市場不能有效解決的,政府應當主動補位,該管的要堅決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問題。

4、抓住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重點。

市場和政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相互配合、有機統一的「兩只手」,二者不能相互隔絕、各行其是,而應優勢互補、協同發力。

(4)如何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擴展閱讀:

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成果:

近些年來,我們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更好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在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繫上取得了新進展。

但也應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還未完全消除,必須繼續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抓緊、抓實,抓出新成效。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日報:在新常態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觀點--人民網

參考資料來源: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理論-人民網

5. 如何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把市場與政府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割裂地看待二者關系,既不能不講求市場規律束縛生產力發展,也不能只講市場偏廢政府的管理職能。只有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使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各司其職、優勢互補,才能更好地激發經濟活力。
一、必須尊重和重視市場規律。目前,中國的市場經濟格局已初步建立,一般商品勞務的價格基本上已由市場決定,但是關鍵的要素價格還不是市場供求決定。今年是中國明確提出市場化改革方向20周年。20年前提出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意義非凡。當前,核心資源、要素、行業等領域的改革與進展有限,門檻很高。政府手上掌握資源過多,過度介入微觀經濟活動。而行政權力過大,導致發展關鍵不是爭奪市場,而是爭取政府手中掌控的資源。
反思市場經濟是什麼,或者說什麼是市場經濟本質特徵?通說認為,市場經濟是一個與計劃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它要求以市場作為資源配製的主要方式,以法治作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基本保障,強調所有市場主體地位一律平等,倡導誠實信用,鼓勵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對經濟運行過度干預。所以,市場經濟是自由經濟,又是法制經濟。
既然市場經濟是自由經濟,那麼解決危機要首先破除國有資本在一切領域的壟斷經營,給予民間資本平等的市場地位,使民間資本能夠順利進入金融、能源、通訊、鐵路交通、醫療衛生和教育等領域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國有資本還應從競爭性行業全部退出或至少限制在非控股水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避免國有資本在競爭性行業或領域藉助國家力量同民營資本不正當競爭,才能創造一個充分開放、公平合理、優勝劣汰的自由競爭市場環境,才能使民間資本根據市場需求理性投資,也才能促使我們的市場經濟健康、平穩、有序發展。
又因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我們必須通過立法明確政府角色定位和權力界限,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改萬能政府為有限政府,監督政府依法行政,將應屬市場調節的還給市場,把該歸法律規范的還給法律,才能促使政府徹底拋棄自定經濟增長目標,不顧市場經濟客觀規律隨意採取調控措施,強力干預經濟發展的傳統思維和習慣做法,也才能使各方主體對我們的市場經濟環境有一個明確、穩定的預期。
二、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這要求政府更好地發揮其應有作用,解決以往存在的政府職能「錯位」、「越位」和「缺位」現象。
政府在微觀方面的管理職能要弱化,進一步放權給市場,打造服務型政府。十八大代表、三亞市委書記姜斯憲說:「政府的主要職能是搞公共服務,提供公共產品,為市場經濟發展創造環境,而不是管制。」高尚全表示,凡是市場主體有能力做好的事情都要交給市場主體去做,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為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政府不要再管那些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而主要是履行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為此,要繼續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杜絕對企業生產經營的直接干預,切實把工作重點真正轉移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將正確的政績導向、用人導向加以規范化、制度化。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的要求,繼續推進依法行政;全面建立政府問責制度,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須賠償、違法要追究。
政府宏觀管理的效率要提高,積極發揮政府對市場的引導和規范作用。要創新政府管理方式,進一步縮小行政審批的范圍,簡化和規范行政審批的程序,充分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實施行政管理。同時,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和聽證以及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推行政務公開,完善政府新聞發布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要完善政府組織架構,探索建立慎決策、快執行、講效率、負責任的行政運行架構和運行機制。另外,要充分利用現代交通通信發達、信息傳導便捷的有利條件,精簡管理層級,擴大管理半徑。
三、協調好政府和市場的相互關系。還應注意加強二者的有機協調和配合。既要防止出現否定市場化改革方向的傾向,又要防止只講市場化、忽視政府作用的傾向。經濟發展不是靜態上的配置和按計劃行事,還得靠市場這雙「看不見的手」,應讓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但同時要培育政府的作用,因為市場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既需要政府為市場提供規則和環境,又需要政府為市場上的弱勢群體提供必要保障,轉型期還需要政府為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引導和推動。因此,必須解決好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市場需求,二是資本供給,三是企業活力。所以,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繫上要重點推進三大改革:收入分配改革、金融改革和營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
收入分配改革主要解決市場問題,有利於把我國的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有效擴大國內需求。目前,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例還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費。只有通過收入初次分配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能真正提高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如果我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巨大的內需潛力都被挖掘出來,我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就能獲得基礎性的堅實支撐。而這既需要調動市場作用以提高經濟效率,又需要調動政府作用以實現社會公平。
金融改革能夠大幅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化解金融風險。目前,一方面是大量中小企業「貸款難」,在一些地方高利借貸盛行;另一方面是居民缺少有效的投資渠道。在金融改革中,放寬准入與穩步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尤其重要。只有形成功能相互補充、交易場所多層次、交易產品多樣化的金融市場體系,鼓勵、引導和規范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激發各類金融市場主體的活力,推進利率市場化,才能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形成公平的市場環境,使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更緊密結合起來,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營造各類企業平等競爭的環境,可以收到一箭多雕的效果,既可以解決基礎設施急需的資金問題,又可以發揮民間資本機制靈活的優勢,提高基礎設施相關領域的經營效率,還可以解決壟斷行業收入過高的不公現象。因此,政府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消除有形和無形壁壘,放寬市場准入,規范市場秩序;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推動就業創業和創新;通過完善市場環境,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
綜上所述,市場經濟發展有自己的規律性,市場規律發揮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條件和環境。政府要為市場發揮作用創造必要的條件和環境,同時還要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在經濟社會轉型期,政府還需要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效的引導和推動。當然,市場經濟中的政府不是萬能的,不合理的限制性規章制度和審批程序過多過繁,不僅不會彌補市場失靈,而且會抑制市場規律和市場機製作用的正常發揮。因此,政府必須有意識地自覺對自身的經濟行為加以明確限定,加快轉變職能,為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良好政策環境。

6. 如何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的論文

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轉軌時期,「政企分開」要求我們對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構建一個新的模式,使政府和企業在國民經濟運行中都能找到最佳位置,從而進一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通過滿足社會需要獲取利益,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制度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主要以市場為中心,圍繞市場這個軸心運行。企業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金、技術等)主要從市場上獲得,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根據市場需要進行安排和決定。市場的需求狀況直接決定企業生產經營的好壞,企業按市場競爭法則優勝劣汰。從企業涵義來看,它必然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實體,它的最基本職能就是生產社會所需要的,並能在生產過程中向社會需求量最大、且利潤最高的組合點靠攏,從而達到資本化加速之目的。但其實現資本化與促進社會福利增長的前提是:企業必須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
政府的職能與企業的職能區別在於它主要表現在宏觀層面上,主要負責具有戰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社會性的義務。具體看,保證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制定戰略目標與實施步驟;根據社會水平調整產業方向與結構,制定產業規劃與產業改革;制定、實施稅收與金融政策,並調節個人、地區等經濟間形成的非有機性結構;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護國家安全和提供社會服務設施,配合有關部門制定和維護法律尊嚴。總之,以有利於微觀運行為特徵的整體性設計是每一個國家政府所不能逃避的責任。
所以,政府不應該越俎代皰,而應在改革金融體制、社會保障體制上多做點份內的事,管好自己應該管好的事,真正造就一個硬約束的、平等競爭的社會環境,從而使企業解除包袱。現代企業制度不在於政府去規定一個或幾個模式,而在於它是整個社會經濟制度變遷過程中的產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管好自己的事才是關鍵,只有管好自己職能范疇的事,形成經濟運行所需求的規范的制度和激勵約束氛圍,這樣現代企業也必然會適應供需規律要求,自然而然形成自身的內部機制去根據社會需求運行。
這樣,政府的職能就要求從微觀經濟活動中轉移出來,對此,政府職能轉變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科學地確定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從而實現政府宏觀調控社會經濟運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目的。政府的經濟職能主要是去做市場做不到的事情,對市場作用的不足進行補充、干預和調節,所以,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微觀轉向宏觀,從直接干預轉向間接調控。
轉變政府職能不等於取消政府職能,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後,政府的職能是加強了而不是減弱了。最關鍵的是政府以什麼樣的形式管理經濟才能把經濟搞好;政府的管理職能實施的基礎是什麼;政府應在哪些范疇內活動,必須經過制度、規范、法律程序來付諸實施。從國有大中型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基礎的實際出發,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在於正確處理各政府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經營管理的關系。從發展的眼光看,各級地方政府管理職能須與大中型企業國家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開,國有資產的監管職能須與經營職能分開,從制度上規范政府和企業的行為,從上到下建立權責明確、分工配套、獨立於各級地方政府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體系,既保障國家的所有者權益,又維護企業獨立法人地位。
正由於企業與政府存在著上述特殊的對應關系,所以應把企業中屬於政府的職能轉給政府,使它們各司其責。以後企業與政府的聯結方式只能是(1)納稅人與被納稅人的關系。這對於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都是一視同仁的,至於戰略上的問題可以通過轉移支付或通過調節稅收來完成,但絕非行政上的關聯;(2)債權人與債務人的關系。不論政府是以貸款投資形式或以其它形式出現,政府都是一個人格化的實體,企業決不能依賴以往對政府的無限責任制來轉移投資形式;(3)監督人與被監督人的關系。企業必須在法律許可與政府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活動,否則政府會通過行政的或法律的、經濟的等手段對其進行必要的懲罰。當然政府有時並不直接干預,它還可通過中介性、社會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監督人的目的,同時政府行為也必然受到企業與社會力量的監督;(4)服務人與被服務人的關系。政府為了實現其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有必要也必須為企業創造一個有利於發展的環境條件,例如抑制壟斷、打擊非法交易、創造平等競爭機會,提供社會保障制度等等。

我國原有經濟體制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政企職責不分,或者說是政府和企業角色混淆,職能錯位。從政府方面看,其主要表現是,政府是企業微觀經濟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政府用行政辦法直接管理企業,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使企業成為政府的附屬物。在這種體制下,企業只需要按照國家計劃進行生產,按時完成生產指標即可,企業無需有自己的決策,也不可能進行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實踐證明,政府這種嚴重越權行為危害極大。這是因為:一方面,由於社會需求復雜多變,政府不能完全了解和適應市場需要和變化,國家直接經營企業,難免犯官僚主義、瞎指揮的錯誤,導致企業虧損或效益下降;另一方面,由於微觀經濟主體沒有權力,沒有利益,因而限制了其積極性和主動性,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政府以較多的精力管企業,辦工廠,使政府的職能無法實現。從企業方面看,其主要表現是企業承擔了大量的政府應承擔的社會職能,這不僅分散了企業的精力,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任務的完成,而且使企業付出了大量的成本,加重了企業不應有的經濟負擔,從而使企業蒙受經營困難。
以上分析表明,在原有的經濟體制下,政府和企業都存在著嚴重的「僭越」的現象。而沒有做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這就是所謂「種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要正確處理企業和政府的關系,搞活國有企業,首先必須轉變政府的職能,使政府做好該做的事,政府工作應限定在「需要管理」、「管得了」、「管得好」的范圍之內,對「不需要管」、「管不了」、「管不好」的應交給企業和市場。只有把後者放開才能把前者管好。為此,政府要從管理微觀經濟活動為主轉向管理宏觀經濟為主;從管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為主轉向培育、組織和管理市場為主;從分錢、分物、批項目、定指標為主轉向規劃、協調、監督、服務為主。
要正確處理企業和政府的關系,搞活國有企業,還要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賦企業法人財產權和完全的經營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成為具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法人,從而使企業不再躺在政府身上不承擔責任,也可以避免政府的越權行為。
要正確處理企業和政府的關系,搞活國有企業,還必須分離企業的社會負擔。像醫院、學校等社會公益性事業,應該劃給當地政府管理,由其財政負擔支出;對屬於後勤服務的職能,應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對於養老保險要推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抓緊建立個人賬戶;對於失業保險問題要在完善資金籌集渠道和結構,調整使用方向及探索再就業上做文章。各級政府要從國有資產和土地出讓收益中劃出一定比例,幫助企業分離冗員,變企業對冗員的隱型救濟,為政府對冗員的公開救濟,變隱型失業為顯型失業。

從本質上看,現實中政企不分和國有企業動作不暢的症結所在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缺位。一方面,企業內部缺乏來自所有者的負責任的監督和制衡;另一方面,由政府決定企業的重大事項,又造成決策目標的混亂,企業對行政命令反映靈敏,但對市場信號則反映遲緩。從目前情況看,在國家層次上,企業的國有資產屬國家所有,國務院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國有資產所有權,這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在現實中,各個政府部門都分別行使一部分所有者權利,並與行政管理職能混在一起,形成了政府直接干預企業經營、政企職責不分的局面;同時又沒有哪一部門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負責。在企業層次上,企業內部沒有個體的、人格化的所有者代表,凡需所有者作決策的事,企業或找政府,或自己代所有者來決策。這種格局的最終結果是國有企業的低效率動作。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應通過構建一個新型的國有資產動作機制來實現政府退出。政府退出是一個制度變革。通過制度變革創造新的政府與企業關系,是產權責任清晰的核心內容。在這里,首先是要建立一套符合市場機制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運作體制。具體的舉措是構建三個層次的國有資產管理和運作制度。
第一個層次,從政府中分離出國有資產管理局,解決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開,避免政府的行政權侵蝕國家的財產權。分離出的國有資產管理局應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同時承擔國有資產的所有者代表職能。
第二個層次,建立國有資產的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包括國有控股公司、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企業集團公司、投資公司、基金組織等,從而在這個層次上實現國有資產管理與國有資產經營職能的分開。國有資產投資主體,是依法受人民代表大會管轄下的國有資產管理局的委託,以國有資產所有者代理人的身份,進行投資運作的組織,兩者的關系是委託代理關系。國有資產投資主體,以資產所有者代理人的身份,進行資產投資是一種經濟行為和經濟活動,而不是行政機構;它作為經濟組織,以法人資格對資產投資後果負責。同時,它作為國有資產所有者代理人,以出資者身份,把國有資產作為資本進行投資,投資的目的是使國有資本的價值增值。
第三個層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國有資產終極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所有權的分離。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取決於企業這個國民經濟的細胞是否具有活力;在這里,關鍵是建立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企業制度。現代企業制度也就是公司制。它由兩個支柱構成,其一是,公司要建立在法人財產的基礎上;其二是,公司由法人治理結構來管理。
總之,在我國政府提出和搞活企業的改革中,從政府分離出來,直接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的國有資產管理局,在新的產權格局中,充當國有資產所有者代表角色,它的機構設置和成員任免由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國有資產管理局依法監管對各個國有資產的投資主體授權經營的國有資產,這樣就實現了行政機構與經濟組織在國有資產管理和國有資產經營上的職能分離。同時,多元化的國有資產投資主體對國有資產的動作、投資、保值和增值負責。在對企業的層次上,國有資產的投資主體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代理人進入其中,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和法律法規,完成國有資產終極所有權與法人財產權的分離。這種體制通過層層授權,建立產權責任制度,可以解決困感已久的國有資產所有者對於經營性國有資產的運作。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經營性國有企業和非經營性國有企業,政府退出的方式是不同的。對經營性國有企業而言,通過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分離、國有資產所有者與經營者的分離,塑造新的國有資產運作制度,從而達到政府退出的目的,使經營性國有企業真正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積極參與市場競爭。而對非經營性國有企業而言,由於其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不能直接參與競爭,政府退出的方式是,採用簽訂計劃契約的方式實行計劃管理。根據國際慣例,政府簽訂契約的主要對象是與經濟戰略相關的重點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企業,如郵政、鐵路等。政府與企業簽訂契約,使企業承擔責任,並有機地把企業戰略與國家目標統一起來,依靠企業來實現國家的計劃目標。而接受計劃契約的企業在自己的目標與國家目標相結合的情況下,能夠得到的國家的資助與支持,維護了企業的自身利益,使其能夠自覺地、主動地為實現這種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工作。這就使政府在不直接干預經營活動的情況下,達到有效控制企業發展的目的。當然,這種政企關系完全不同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情況,因為政府並不直接從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只確定企業的目標。

7. 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談談如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政府與市場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就應該做到: 1、市場能解決的事情,政府不的干預。 2、市場難以解決的事情,政府責無旁貸,不得推諉。 3、政府負責制定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的運作秩序,打擊觸犯市場規則的行為,甚至移交司法部門處理。 4、市場主體必須遵循商業道德進行交易,企業要有自律條款,行業要有自律條例。 5、政府倡導精神文明、愛心工程和慈善事業,扶持弱勢群體,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6、市場主體理應秉承「大局觀念」自願出資投入公益事業,並不斷發展生產,擴大就業,維護生態平衡。 總而言之,唯有兩廂友好合作,相輔相成,共同繁榮經濟,才能富國富民。

8. 我國政府應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的處理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掌控好兩者的度,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作為國家戰略進行考量,處理好兩者的關系,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9. 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一是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形成更加開放更為成熟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二是完善法制建設,形成更為成熟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三是按照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10. 如何正確處理市場機制與政府幹預的關系

在大部分情況下,市場機制能夠很好的調整社會資源配置,能夠使整個經濟實現一般平衡。但是很多情況下,會出現「市場失靈」的情況,也就是說,由於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會出現資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資源配置失當的情況。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對稱等。為了克服市場失靈,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和不足,優化資源配置,政府需要對市場進行干預和調控,用「看得見的手」來彌補「看不見的手」。政府應對某些微觀經濟活動進行干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為了保護和促進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政府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限制壟斷和反對不正當競爭;
第二,通過稅收和補貼等手段,或將相關企業合並消除外部性;
第三,政府承擔提供適當水平的公共物品的主要職責,例如國防、治安、消防和公共衛生;
第四,政府消除信息不對稱。
政府通過制定正確的微觀經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消除市場失靈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從而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但是,如果政府不能有效的承擔或者履行這一責任,那麼,在存在市場失靈的同時,還會出現「政府失靈」,會導致更大的資源浪費。

閱讀全文

與如何正確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驊市最大的海鮮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450
黑河用戶信息傳輸裝置公司有哪些 瀏覽:713
常規的負面信息投訴資料有哪些 瀏覽:336
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是干什麼 瀏覽:521
浪潮集團和神州信息哪個好 瀏覽:235
怎麼交易外匯平台免費 瀏覽:948
代理銷售設備是百分之多少的稅率 瀏覽:933
貴州智能監控代理費多少 瀏覽:296
崑山有哪些鋼材市場 瀏覽:3
怎麼把檔案從學校轉到人才市場 瀏覽:827
如何練好電腦的技術 瀏覽:707
一百多萬門面交易多少稅 瀏覽:395
如何下載fcoin交易平台 瀏覽:165
貴陽快遞代理點是什麼意思 瀏覽:161
58違規信息如何刪除 瀏覽:67
一本教材包括哪些基本信息 瀏覽:322
北斗信息卡怎麼更改信息 瀏覽:115
暢易閣小號什麼時候可以交易啊 瀏覽:247
ttsservice是什麼程序 瀏覽:649
怎麼注冊貨運信息部 瀏覽: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