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市場完全開放的正負面效應
引入境外投資者對規范資本市場和公司治理的改進效應。境外機構投資者最顯著的特徵是具有中長期投資需求,這必然要求我國資本市場的運行規則與國際慣例接軌。這些規則主要包括金融監管制度,資產評估、會計制度等中介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規則、交易品種、公司治理機制等規范市場參與主體的行為模式制度。引進境外投資者有利於規范我國的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制度整體上還不成熟,主要體現在應急性太強,操作性不足,缺乏有效的調控手段和可行性措施。境外投資者參與國內市場交易活動,迫使境內金融監管機構採取措施加強市場監督和調控。由於引進境外投資者增強了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連動性,必然要求與境外監管機構進行緊密合作,這可以借鑒先進的國際監管經驗,引進國外先進的監管手段,更加及時、准確地預警金融風險。同時必然要求政府完善法律制度,依法辦事,減少行政干預,建立規范、有序的資本市場。此外境外投資者帶來大量的資金,他們「擇梧而居」必然選擇資產優良、公司治理結構完善、信息披露透明的公司。這勢必增加境內上市公司的競爭壓力,激勵公司管理者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對規范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行為和促使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起到積極作用。有利於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激發投資者信心,使市場更加活躍。
引入境外投資者對境內投資者的溢出效應。目前國內資本市場與成熟市場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諸如投資價值觀、投資理念、投資策略等多方面。資本市場上引進境外券商和機構投資者共同參與競爭,國外機構投資者先進的投資管理思路、企業經營模式和操作方法具有示範作用。一方面,這種溢出效應促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境內的傳播與擴散,有助於境內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培養出一批國際型專門人才,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並掌握國際證券市場的運作模式,提高資產管理和運作水平,增強競爭力,壯大境內機構投資者的隊伍,改善我國證券市場以散戶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結構,使證券市場朝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另一方面境外投資者的價值型投資理念有助於改變我國境內投資者在股市上的投機觀念,使境內投資者投資觀念趨於理性化,有利於改變當前「庄股橫行、散戶追漲殺跌,追求短期利差目標」的現狀。投資者將遵循股價結構性調整的脈絡,重視上市公司本身的投資價值與「大盤藍籌股」,追求長期投資利益。此外,引入境外投資者有利於對境內投資者進行市場風險教育,加強境內投資者的風險管理意識,注重資產的流動性,運用資產組合管理手段合理分散風險,使資金向「藍籌股」流動,增加股價與業績的相關度,降低中國股市風險,增強民眾對國內股市的信心,為國內的高額儲蓄轉化為投資增加渠道。總之,引入堅持穩健投資原則的理性境外投資者,有助於改變中國股市高度投機的市場概念,提高我國境內投資者的素質,降低學習成本曲線。
引進境外投資者的金融創新效應。隨著投資者和籌資者需求的日益多樣化,風險、期限、收益、權利等各不相同的投資工具組合使資本市場更有吸引力。這可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增加收益、抵禦風險的工具和手段,使得證券的供給與社會對它的需求相吻合。境外機構投資者在國外市場有豐富經驗,對金融衍生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具有比較優勢,如資金、技術、品牌、管理、市場營銷體系等,可以通過對境內資本市場進行直接投資,如在股權證券、債務證券和貨幣市場工具;也可進行間接投資,如投資中外合作基金、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或國內的各種證券投資基金;或可在它們兩者之間進行品種結構的調整,構建投資組合,如回購協議、大額存單、商業票據和貨幣市場基金等,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渠道,增添更多的投資品種。另外一方面,境內券商、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在真實的競爭環境中同對手展開競爭,在金融創新方面可以先進行模仿學習,再進行創新,把稀缺的資源用於增強自身素質,通過不斷地調整產品,發展多種投資工具,積累經驗,提高服務質量可走出競爭初期的不利狀況,逐步做大做強。
引入境外投資者的負效應分析
引入境外投資者可能造成的「逆向選擇」效應。當前我國資本市場與成熟的資本市場相比差距還很大:證券交易市場15000億總市值相對於8萬多億國內民眾的儲蓄存款,總體規模偏小;股市市盈率普遍偏高,平均市盈率高達30—40倍;上市公司的運作很不規范,資金利用效率不高導致盈利能力低下,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高質量上市公司不多,資本回報率較低;缺乏其他避險工具,國債、企業債券和基金市場規模有限、品種很少,不利於規避風險。這必然增加境外投資者進入境內資本市場的投資成本,導致習慣成熟市場游戲規則的穩健型境外投資者不敢貿然進入中國的資本市場,降低資金入市意願。而從事貨幣與證券市場投機的國際游資卻會利用我國資本市場上存在的種種制度缺陷,如市場不成熟、運作不規范、金融監管制度不健全、進退市場的成本較低等進行投機。這勢必造成外資短線炒作多於長線投資的狀況,使原本投機色彩很濃的國內資本市場遭受更嚴重的投機危害。我們希望開放資本市場引進的是具有中長期投資需求的境外投資者,在給境內企業帶來巨額資金的同時,帶來成熟資本市場投資者的理性投資理念。可以讓境內機構投資者在與境外投資者共同參與競爭的過程中,學習到境外機構投資者先進的投資管理思路、企業經營模式和操作方法,提高自身資產管理和運作水平,增強競爭力。
引入境外投資者的風險「放大」效應。我國現行監管制度整體上還不成熟,與國際先進的監管制度之間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資本市場的競爭,擴大了市場參與主體,也帶來了相應的風險,使得我國當前並不完善的金融監管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境外投資者可以利用自身開發金融衍生產品的優勢,進行業務多元性和各分支機構之間的互動,規避東道國的監管。另外一方面,跨國金融公司的某個業務部門出現問題,可能會感染到其它業務部門。著名的巴林銀行因受到新加坡分支機構一名員工的操作失誤波及,導致破產。更為嚴峻的是,國際短期金融投機資本利用我國某些制度缺陷,進入國內的資本市場進行炒作,杠桿投資原理的運用可以造成金融業巨大的風險,擾亂我國金融健康發展的秩序。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引入境外投資者,使金融監管的基礎發生重大變化,從只需對國內金融投資者進行監管,擴大到對以全球資本市場為運作空間的跨國投資者的操作進行監管,誘導金融風險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復雜性加大、技術性上升,在現有的較為脆弱的監管能力下,一旦發生金融風險則較難控制,風險擴散勢必造成「滾雪球」似的放大效應。
引人境外投資者的資源分流效應。引進境外投資者特別是機構投資者在對境內機構投資者產生溢出效應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分流效應。中國的資本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現期的資本市場「蛋糕」規模仍有限。高盛亞洲總裁胡祖六曾認為,中國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僅有十幾家真正值得投資。同時,中國資本市場中對機構投資者具有重要意義的優質客戶擁有較多資金、交易頻繁的客戶和優秀人才仍是很有限的,國外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必然要與境內機構對具有投資價值的公司資源、優質的客戶資源、優秀的人才資源展開激烈的爭奪。而國內的機構投資者與境外機構投資者之間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資金實力的差距,國外的大通、JP摩根等著名投資公司都擁有雄厚的資本,更重要的是它們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具有強大的融資能力;客戶服務的差距,境外投資機構爭奪客戶的優勢不僅體現在「顧客就是上帝」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態度上,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高新技術手段,根據客戶的需求開發新的金融產品,為客戶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一條龍」服務。相比較而言,我國的投資機構則在服務理念與態度上存在差距,根據客戶要求開發新產品的能力不足;人才吸引力的差距等。而這些差距在短期內是改變不了的,這勢必造成優質客戶和優秀人才等資源配置分流到境外的機構投資者,對境內機構投資者提出嚴峻的考驗。
推進資本市場引進境外投資者的對策與建議
明確引入境外投資者是發展我國資本市場的必然趨勢。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資本市場的一體化趨勢也日益明顯並逐步形成全球統一的資本市場。新的形勢下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水平,加大我國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力度,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根據我國簽署的加入WTO的協議,入世五年後,我國將遵守WTO《服務貿易總協定》「自由化原則」指導下的《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同時,為拉動我國經濟的增長,需要吸引巨額的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市場,這必然要求進一步放鬆市場准入限制,降低交易成本,帶來市場透明度的相應提高。此外,由於我國資本市場剛剛起步,有著極其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和市場的巨大潛力必將對境外投資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吸引境外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因此引入境外投資者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長遠戰略。
要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引入境外投資者。在實踐上,我國對外開放資本市場已經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摸索。到2002年3月中外金融機構已簽訂基金合作協議達到19項。2002年6月中國證監會出台了《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和《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取消了外資參股中資證券經營機構的行政管制,國泰君安、中國銀河、申銀萬國、南方證券等券商相繼與境外機構聯手。同年11月,中國證監會等三部委聯合頒布《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允許外資通過收購、兼並方式進入資本市場。相繼11月8日推出QFII制度,允許合格境外投資者在嚴格限制下進入我國的A股市場,為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為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引入境外投資者,政府有必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經理人市場,讓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改變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權結構,提高我國上市公司的業績,改善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完善信用制度,設立專門機構致力於信息收集、披露、監控職責,確保銀行、企業和其他涉外經濟部門提供數據等信息的真實性、可用性;按照國際會計准則建立國內的會計制度,使我國金融企業、上市公司的財務制度更加規范化、國際化,增加境外投資者使用財務報表的實用性,以便及時准確地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安全進行決策、預測未來的投資機會;良好的政策框架和經濟法律環境可以為外資進入中國金融業降低法律風險,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形成一套符合市場規范、適用的統一、透明、可操作性強的完備的法律體系。
要採取措施盡量降低負效應。機遇與挑戰並存,引入境外投資者也是一面「雙刃劍」。我們須從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角度,掌握對金融業的控制權和發展的主動權。在引進境外投資的同時,須創造穩定的經濟環境、法律環境、金融監管環境。首先,對外開放資本市場,引入境外投資者必須增強宏觀經濟適應外部沖擊的能力,國內金融當局制定的金融政策和資本市場的相關政策法規必須具有穩定性和有效性,才能保持國內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其次,建立一個涉及金融業各個層面的,較全面的、持續的、動態的全方位監管控制體系,在開放條件下維護金融中介機構之間的公平競爭,保護投資者利益,維護公眾的信心;再次,完善法律制度,在監管中盡量多使用市場的、法律的手段,盡可能避免或少用行政手段,對金融機構的風險分析量化、規范化、制度化。從而達到鼓勵長期資本進入,限制短期資本流入的目的。
2. 我國金融業全面開放利與弊
利:國內金融市場效率太低,開放引入國外競爭者,提高資本市場效率。
弊:國內金融市場不穩定,國家貨幣政策實施難度加大,過快開放可能引發金融危機。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按照《服務貿易總協定》和《金融服務
貿易協定》的要求, 我國承諾將開放資
本市場, 允許外國公司享有國民待遇,
在我國資本市場建立中介組織, 取消
跨國界服務限制, 逐步開放資本項目,
走向自由化。為了履行加入WTO 的承
諾, 中國政府將在2006 年底取消外資
投資金融業的股權、地區和數量上的
限制, 迎來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的新
局面。目前, 外資銀行、券商、保險公
司、投資銀行等金融企業大多數都已
經在中國設立了分支機構。今後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即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 是指
允許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 在一定
規定和限制下匯入一定額度的外匯資
金, 並轉換為當地貨幣, 通過嚴格監管
的專門帳戶投資當地證券市場, 其資
本利得、股息等經批准後可轉為外匯
匯出的一種市場開放模式) , 將會以更
快的速度、更大的規模進入我國金融
業。本文採用哈佛大學的梅森和貝恩
等人構造的「市場結構」- 「企業行為」-
「市場績效」分析框架( 簡稱為分析范
式) , 研究金融領域全面開放後對我國
金融業的產業組織的影響。
一、對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的影響
1.進入壁壘。限制外部企業進入的
壁壘主要包括政策性壁壘和經濟性壁
壘。金融業全面開放後, 政策性壁壘將
逐步取消, 經濟性壁壘主要體現為絕
對成本優勢、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和
對特殊資源佔有所形成的壁壘。跨國
金融企業進入後可以利用價格優勢,
提高絕對成本壁壘, 國內金融企業即
使與之經營相同的產品也不具有任何
價格優勢。跨國金融企業可以通過多
種途徑降低產品成本, 對其他投資者
造成絕對成本壁壘。比如, 跨國金融企
業具有龐大的營銷網路和資本實力,
能夠快速調整策略和不同市場的產
品, 加速資金的周轉, 降低服務價格。
另外, 跨國金融集團對我國企業進行
壟斷性並購, 大量挖走人才, 將對我國
金融企業形成絕對成本壁壘。金融業
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增加服務量後邊
際成本比製造業增加產量後邊際成本
下降的更快, 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效
應。國內金融企業規模小, 規模經濟效
應不顯著。跨國金融企業資本實力雄
厚, 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優勢, 將提高
我國金融業的規模經濟壁壘。
2. 市場集中度。2005 年9 月25
日, 以恆生銀行新增5000 萬美元額度
為標志, 跨國金融企業繼續擴容, 富通
銀行、美林國際、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
等相繼獲得新增或新批的額度。根據
國家國內貿易局金融企業信息中心的
資料計算, 2001 年我國最大的50 家金
融企業集團的服務額為680.1 億元, 僅
佔全國社會產品金融總額29152.5 億
元的2.33% , 金融市場的集中度
CR50=2.33, 而美國同期金融產業的市
場集中度指標是我國的9.16 倍。隨著
跨國金融企業的進入, 我國金融業的
市場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高。
3.縱向一體化。跨國金融企業的
縱向一體化, 一方面表現在批零業務
的一體化, 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與我國
金融業組成戰略聯盟, 甚至入股兼並
我國金融業。在品牌經營方面, 除採取
降價、網路等手法外, 還通過跨文化營
銷與熱心公益樹立社會形象, 從而實
施縱向一體化策略。
二、對我國金融企業行為的影響
QFII進入金融領域後, 由於其規
模優勢和價格優勢提高了整個金融市
場集中度和進入壁壘, 增強了市場競
爭程度, 這必將影響到企業的行為。
1.價格行為。金融業是高度競爭
的行業, 價格是其主要的競爭手段。跨
國金融企業為了提高在中國市場上的
佔有率往往採取各種靈活的定價策
略, 國內金融企業紛紛因此而加入價
格戰的行列。價格競爭中採用最多的
是根據不同投資者需求差異性的特點
制定價格歧視策略, 如會員制就是將
投資者分成會員顧客和普通顧客等兩
類, 對價格敏感並且經常光顧的客戶
實行會員顧客優惠價。還有搭配服務、
優惠折扣、返還式降價等方式都是不
同類型的價格歧視策略。
2.促銷策略。跨國金融企業在促
銷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通常採取各
種廣告、主題活動等形式促銷。以貢獻
度把客戶分為三類: 最有價值客戶及
最具增長性客戶及負值顧客。以個人
金融業務為例, 目前操作中主要以資
產多少劃分, 15 萬人民幣以下為大眾
零售客戶, 15~50 萬的為個人理財客
戶, 50~100 萬的為私人銀行客戶。據
中國農業銀行內部研究機構的測算,
客戶每筆存款只有超過1500 元銀行
才有可能贏利, 但我國商業銀行卻存
在大量低客額儲蓄賬戶, 目前僅工商
銀行100 元以下的賬戶占總賬戶的
5.16%, 其平均存款只有13 元。
三、對金融市場績效的影響
金融業全面開放後, 面對市場結
構的變化, 企業採取了更加靈活的價
格策略和促銷策略, 必將影響到金融
業的市場績效。我們將從資源配置效
果、技術進步和利潤水平等方面綜合
評價QFII 進入金融領域後對金融業
市場績效的影響。
1.資源配置效果。跨國金融企業
進入後, 國內外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
激烈, 企業之間採取各種降價促銷策
略, 投資者就可以在貨幣收入不變的
情況下, 購買到更多的產品組合, 從而
提高社會福利水平。目前, 跨國金融企
業投資銀行、保險、金融經營的品種
多、服務的批量大、服務價格較低, 國
內金融企業採取低價跟進策略, 會使
市場上總體價格水平下降, 優化金融
業的資源配置, 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2.技術水平。大型跨國金融集團
在日常經營中已實現了網路化和智能
化管理, 公司總部及時制定決策, 通過
網路系統及時協調金融商和顧客的關
系。國內金融企業將在技術水平方面
向跨國公司模仿、學習, 甚至進一步創
新, 使中國金融業整體技術水平得到
提高。3.利潤水平。跨國金融企業為了站穩腳
跟, 擴大市場佔有率採取的低價促銷策略,
必將影響到國內金融企業的服務額和利潤
水平, 一批規模小、管理差的金融企業在競
爭中將被淘汰甚至倒閉破產。
中國金融領域全面開放, 將給國內企業
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為了提高我國金融業的
市場績效, 增強我國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
要加強國內金融企業的並購與重組, 按照專
業化分工和規模經濟的要求, 培育一批跨地
區、跨行業,跨部門的大型金融企業集團; 加
強金融企業的內部管理, 降低管理費用, 提
高企業競爭力; 以信息技術帶動金融企業的
發展, 在全面普及計算機應用的基礎上, 改
造傳統的業務流程, 提高服務效率, 進一步
提升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同時, 如前所述,
我國目前的金融從業機構在公司治理、管理
能力、運營理念、投資技巧乃至資金實力等
方面與這些國際上領先的境外金融機構投
資者都有明顯差距, 所面臨的挑戰也將是十
分嚴峻的。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提高自己的生
存競爭能力, 是我們的金融從業機構必須思
考和解決的問題。
四、小結
優化金融行業結構, 促進保險業、證券
業和其他金融業的發展。首先, 培育適合整
個金融業成長的土壤。要研究金融各業存在
的共性和特性問題, 制定金融各業改革和發
展的模式和路徑, 以利於保險業、證券業和
其他金融業的成長和壯大。其次, 協調好間
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關系, 重視證券市場的
改革發展, 充分認識證券市場所獨有的重要
作用, 徹底改變和扭轉「重銀行、輕股市」的
做法, 盡可能避免政策因素引致證券市場頻
繁的大起大落, 以免影響了金融業的穩定發
展。
過去幾十年, 發達國家金融業者的投資
觀念發生了深刻轉變, 可待續發展的新金融
投資理論等學術研究已經深入開展, 並取得
相當成果; 國外金融企業亦已行動起來, 自
覺地實踐新型的企業發展戰略, 將企業競爭
力和改善環境聯結在一起。反觀國內, 雖然
已有金融企業開始在實踐中探索, 但國內金
融業整體對環境風險、環境價值的認識還不
足, 公共部門對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業的
認知和關注程度也還很不夠。借鑒國外的研
究成果, 盡快縮短與國際同行的差距, 改變
傳統的貸款方針, 在信貸投資安排上盡可能
體現環境與經濟的和諧, 引導經濟發展走上
「綠色」之路, 這是國內金融業應有的思路和
應承擔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