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我國工程造價管理改革中的幾個問題
1現行的工程造價管理模式:是價格管理還是定額管理?
眾所周知,多年來我國工程造價管理的核心是定額,是以一種類似政府定價的形式存在,並直接決定了工程造價計價的形成。因此,不少人認為我國現階段的工程造價管理是定額管理。其實,在建設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中,定額的作用是焦點,但經過近十年的爭論和實踐,定額的性質和作用已經發生了變化。按定額本身的屬性,它是一種信息,是具有參考性的,但目前由於多方面原因,定額依舊是作為定價性文件執行的。在我國,定額具有其「量價合一」的特殊性,在長期的計劃經濟中,價格長期人為地固定化。為了簡化計價工作,定額管理部門將定額配以價格,形成了「量價合一」的單位估價表。我國的預算定額規定的統一取費標准,限制了承包商個性條件的競爭。而費用定額是與預算定
額配套的計價基礎,雖然對費用定額提出了幾項「競爭費」成本,但卻限定了范圍與幅度,沒有體現出建築產品單件性強和承包商個性化的特點。然而,隨著我國加入 WTO,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要求下,我國工程造價管理也要逐步向國際接軌,按國際慣例,定額的原義是消耗的量的標准,並沒有將價格固定在定額中。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現行的工程造價管理還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定額管理。
按國際慣例,在定額管理問題上是採取統一消耗標准方式發布。目前,國際上通行並公認的英聯邦國家的管理模式、美國的管理模式、日本的管理模式三種模式。這三種模式都是只規定統一的工程量計價規則,根據設計圖紙按統一項目劃分計算出工程量,然後按市場價來計算工程造價,而不在定額中放價。當然,世界各國的計價、定價模式並不是唯一的,即 WTO 並不能強制我們接受當今世界上美、英、日三大工程計價模式中任何一種模式,所以理論上看工程造價領域里的國際慣例是一種軟約束,並沒有強制力。但是,我國工程造價的計價依據是由政府建設主管部門直接制定並管理,只注重定額的消耗,卻忽視了工程量計算規則的統一,造成各地區各部門編制的定額差異較大,通用性差。這阻礙了建築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後,工程造價管理必須與國際慣例接軌,現有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將更為突出。目前我國雖然制定了各種措施逐漸放開價格,各地也都作了大量的改革,但由於定額的編制和調整的相對滯後而趕不上市場變化,這種模式從本質上帶有政府定價的影子。所以,我國目前的工程價格機制只能算是半管制價格管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價格管理。
因此,我國工程造價管理的改革應該在中國特色的「定額」管理中保留消耗標准部分而將價格部分捨去,避免形成定額單價,使消耗量成為國家標准,使價格成為市場信息,對定額實行管量不管價的原則,實現工程量計算規則統一化、工程量計算方法標准化、工程造價確定市場化。
2按目前定額取定的工程造價:是計劃價格還是市場價格?
我國工程造價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實現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體系。目前,在市場價格的壓力下,工程造價管理部門已經在逐步放開價格,一些地方特別是沿海地區已經開始編制工程綜合單價,
但是仍然擺脫不了「量價合一」的束縛,因此有人稱之為過渡時期的計價依據。這種價格機制雖然沒有政府指導性的法定基礎,但通過政府的一系列工程造價管理規范性文件使它批上了「政府指導價」的外衣。目前工程造價管理機構批准發布的工程定額是按社會平均成本的原則編制的,因此定額規定的成本價與企業成本價二者間有一定的差異。我國的工程造價主要是根據估價表計算來的,這種估價表就是「量價合一」的具體表現,這種計價模式顯然帶有濃厚的計劃價格色彩。其實,真正市場化的價格機制是通過價值規律來起作用的,從而通過這只市場「看不見的手」自發地調節建設市場中的供給與需求。因為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中組織經濟活動的靈魂。市場機制能夠通過供求的相互作用,把與之相關的必要的信息集中反映到價格之中,所以,市場價格應該包含全部必要的信息,市場主體可以根據價格變動而做出相應的調節。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計價模式是不可能達到價值規律自發調節建設市場的供求關系的目標,因為其價格並不能反映工程的全部內在信息,這種實行「量價合一、固定收費」的政府指令性計價模式不利於企業間的競爭,不利於施工企業內部潛力的挖掘和積極性的發揮。其實,所有競爭最終是圍繞著價格進行的,而作為建築業競爭結果的工程造價,並不能真實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從而導致對社會資源的流向起到扭曲的導向作用,最終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只有在現有定額中排除價格因素,在全國范圍內制訂統一的工程量計算規則,並在統一項目劃分下計算出各項目的消耗標准,然後各企業最終按照競爭策略的要求根據市場價格形成自己的工程價格,這樣才能得出符合國際慣例的市場價格,才能使價值規律在工程建設領域中起到價格調節作用。
我國工程造價管理改革最終是要形成市場經濟的計價模式,這就要求各工程造價管理機構做到 「控制量、放開價,政府宏觀指導,企業自主報價,最終由市場競爭形成價格」,迅速制訂工程量清單的標准形式,統一項目,統一規則,統一量綱,加快全國統一價格信息網的建設,通過工程價格信息網可以方便及時地了解所需材料的價格,能更好地反映出工程的市場價格。
3工程造價中的取費和利潤:是市場決定還是政府規定?
我國工程造價是由直接費、間接費、利潤和稅金構成的,按國際慣例,間接費、利潤和稅金是要分攤於分項工程單價中。但在我國,間接費、利潤和稅金是依據管理部門規定的取費標准、利潤率和稅率來計算的,而直接費則是依據單位估價表進行計算的。顯然,這樣得來的工程造價帶有濃厚的計劃色彩。其實市場開放應該給微觀主體提供更廣闊的競爭空間和更高的要求,但按現行的工程計價模式,企業作為市場的競爭主體,卻不是定價主體,真正的定價主題還是隸屬於政府的工程造價管理部門。
目前,我國在工程間接費的取費問題上是採取差別費率原則,間接費雖已取消了按隸屬關系計價的老辦法,但還是存在按企業資質等級和工程類別結合的取費標准。這種模式可能在我國加入 WTO後引起爭議,可能會被外國承包商援引「非歧視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訴至 WTO,而我們對於國有企業、鄉鎮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不同對待收取勞保費的做法更有悖於 WTO 的「非歧視原則」,這會加大 WTO 對我國國有企業反補貼的制裁。
入世後,工程造價受到的另一個沖擊就是利潤問題。施工利潤盡管也實行了差別利潤率,但仍然是由政府統一規定,採取計劃利潤模式。通過國際考察比較,我國施工企業計取的 7%的計劃利潤似乎不算少,工程造價總體水平也不高,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國有企業長期虧損,生存很難。其主要原因是我國施工企業的利潤並不能完全作為利潤來使用,如折舊率偏低、補償不足,同時福利獎金、住房補貼、職工醫療等都要從利潤中開支,其實這些費用項目在國際上都是列入生產成本中的。而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來說,其經營目標就是利潤最大化,沒有哪個老總會做虧本生意,即使個別工程報出低於成本的價格,也會是出於不同的投標策略,或許是為了佔領市場,或許是考慮工程的銜接,總之是為了以後更大的盈利。但是目前的這種定價模式似乎帶有一種的保護成分,且不說中國加入 WTO後國外的企業對這種保護措施的不滿,就是在國內,也會導致建築業的產值利潤大大低於工業平均水平,與此同時,一般的工程造價卻高得嚇人,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工程交易幕後的交易。另外,入世後,我國的工程造價水平將會隨著市場的波動而波動。我國原有的人工費低的優勢將會喪失,同時在工程造價的成本構成、會計成本核算等方面也要面臨接軌問題。
為此,我們必須改革工程造價的費用屬性,理順其費用構成,將原指令性的費用調整為在一定范圍內浮動的指導性費率,並實施動態調控,促使企業間的競爭來降低工程造價。按國際慣例,把那些屬於生產經營成本、福利性質和工資性質的支出全部列入工程成本,不再從稅後利潤中支付。政府不僅要開放各種工程價格,還應開放各企業的利潤率和費率,讓利潤和取費也由市場來決定,這樣才能形成工程產品的真正的市場價格。另外還要盡快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解決大多數國有建築企業因歷史遺留的勞保費的負擔問題,使他們能夠輕裝上陣,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市場的公平競爭。
4政府機構在工程造價管理中如何確定自己的職能?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我國政府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工程造價管理體制改革,應以加入 WTO 為契機,轉變政府在工程造價管理中的職能。但目前,政府還是在用定額方式控制著人工、材料、機械和各種取費的價格水平,這顯然已經不和時宜了,政府應逐漸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甚至不插手微觀經濟活動。而法律法規則是一個國家市場准入的門檻,也是政府進行行業管理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門的主要工作就應該是規范建設市場,對工程造價管理實現行之有效的政府間接宏觀調控。而作為隸屬於政府部門的定額管理部門的主要工作應該是定期發布各類建築產品的造價資料,以及人工、材料、機械台班單價信息和造價指數等,引導承包方的市場行為,同時為投資方控制工程造價提供參考依據,制定適應市場需求的工程量計算規則和計價辦法,對工程造價進行宏觀調控。
我國政府應該像國外一樣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將工程項目區分為政府投資和非政府投資工程來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分別進行價格管理。在國外,政府對建築工程造價管理,主要是採用間接手段,重點控制政府投資項目。對政府投資工程主要採用集中管理的方法,用各種標准、指標在核定的投資范圍內進行方案設計和施工,嚴格實行目標控制。而對私人投資項目,政府主要採取價格、稅收、利率政策調整和城市規劃等手段引導和信息指導,指導私人投資方向和區域。我國現行投資管理體制,幾經改革仍帶有「計劃」色彩,對國有投資項目管理不夠規范、嚴格,經常出現概算超估算、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的「三超」現象,投資膨脹、效益不高、投資失控等現象,而對外資、中外合資、私人投資的項目管理過多、過細,行政干預較多。
政府可以通過信貸、稅收等經濟杠桿來實施宏觀調控,而不能參與具體的工程計價管理。政府應該加強有關標准、法律的制定,使工程管理機構能夠依法進行造價管理。眾所周知,我國的工程腐敗所涉及的人數和金額在腐敗案件中都是最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工程管理過程中,政府的參與過多,使得工程造價有較大的尋租空間,企業無法進行正常的競爭。所以,政府應該在工程造價逐漸步入正規的同時建立完善工程造價管理法規體系,必須組織力量盡快了解各成員國的法律法規體系,分析比較國內建設領域的法律法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實際的與世貿組織規則相銜接的建設事業法律法規體系,使其逐步與國際接軌。入世後,WTO 對工程造價造成影響的規定主要有《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和《政府采購協議》(GPA)。GATS 確定了六條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透明度原則、發展中國家的更多參與原則、市場准入原則、國民待遇原則和逐步自由化原則。而 GPA 確定了非歧視原則、透明度原則和發展中國家差別待遇原則。我國加入 WTO 後,工程造價將被迫納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系統。那麼,政府必須在工程造價管理上努力縮小與國際工程造價管理的差距,加快改革的步伐,使我國的工程造價管理逐步與國際工程造價管理相適應。
5工程造價管理必須引入信息化技術
在信息技術的快速推動下,我國工程造價管理信息化也必須跟上步伐。如今計算機網路技術日益普及,各方面的信息流鋪天蓋地紛至沓來,而工程造價管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包括政治經濟學、建築經濟學、勞動經濟學、設計施工技術、工程材料學、價值工程學、運籌學、財務金融學、統計學及經濟法等內容。面對如此宏大的信息流,傳統的管理模式、方法顯然不適應於科學化、信息化的要求,更不適應入世的要求。所以必須加快建立全國建設工程造價信息網,應包括有關政策、人才、工程造價機構信息系統;工程造價指標、定額信息系統;積極推廣使用計算機建立資料與信息資料庫,開發通用管理軟體程序,按區域部門實行網路管理,資源共享,通過網路發布國內外有關信息,為政府和社會投資或參與建設項目的各方提供信息服務,同時為我國建設工程逐步由市場形成價格創造條件。
目前,我國各級工程造價管理機構收集、整理和發布的各類工程價格信息,嚴重滯後於市場,建立全國建設工程造價信息網,完善多渠道的信息發布體系已是刻不容緩的了。在市場經濟社會中,能否及時、准確地捕捉到市場價格信息是業主和承包商佔有競爭優勢和取得贏利的關鍵。在國外,政府定期發布工程造價資料信息,以便對政府工程項目的估算進行參考。同時,社會咨詢公司也發布價格指標、成本指數等造價信息來指導工程項目的估價。而我國的造價信息是由政府建設主管部門來發布的,使得競爭因素太少,抑制投資者和發包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隨著我國工程造價管理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加入 WTO,這就必須要求開發能較好地滿足量價分離、單價法報價、工程量清單等改革的要求,並能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新一代工程造價管理軟體,為用戶提供一個非常理想的工程造價管理平台,能夠方便地處理現代工程造價管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促進工程造價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國際化。
6結束語
工程造價是工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造價管理改革是建設市場改革的瓶頸和切入點,建設部正在整頓規范招投標行為,進一步深化工程造價計價依據和計價方法的改革,不斷推行國際通行的工程量清單計算方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基本建設的投入也越來越大,對工程造價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入世對工程造價管理來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加強人才培育,使我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立足於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並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