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前國際技術市場的特點
先參考一下這5點吧: 特點一: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大國關系總體保持穩定 今後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世界的基本態勢將是一個超級大國與多種力量並存。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惟一超級大國。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2004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總和為40.11萬億美元。其中,美國達11.75萬億美元,佔了近30%,第二是日本,約4.62萬億美元;接下去是德國2.67萬億美元,英國2.13萬億美元,法國1.99萬億美元,中國和義大利都是1.65萬億美元,加拿大0.97萬億美元,西班牙0.96萬億美元,韓國0.66萬億美元。 美國軍費開支最多,2005財政年度達到4162億美元,比其他主要大國的總和還要多。美國科技實力也很強,每年研發經費近3000億美元,佔世界總額的1/3。2003年度「全球1000強企業」中,美國有487家,佔了幾乎一半。 「9·11」事件後,美國調整安全和外交戰略,把反恐、防擴散和確保本土安全列為首要政策目標。但是,多數國家不贊成美國搞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美國的盟國也有不同意見。 僅在伊拉克,美國就付出了很大代價。據美國官方統計,伊拉克戰爭從爆發到2003年5月1日主要作戰行動結束,美軍共死亡139人。但之後死亡人數成倍增加。截至2005年3月4日,美軍已有1502名士兵死亡,1萬多人受傷。美國在伊拉克的軍費開銷也很大,預計今年總額將超過2000億美元,相當於每個美國家庭為伊拉克戰爭支付2000多美元。 世界上其他力量逐步壯大。俄羅斯經濟增長加快,連續6年增長,國力逐漸恢復,2004年經濟增長7%。普京總統2004年連任後,提出到201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 歐盟一體化進程在加速,去年5月1日擴大到25國,經濟總量達到12.48億美元,超過美國。政治聯合進入新的階段,去年10月簽署了《歐洲憲法條約》。歐盟還在進行共同防務建設,自主意識和獨立性在增強,國際影響進一步上升。 日本除了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債權國和最大外匯儲備國,逐漸走出經濟長期停滯的陰影,正在努力爭當政治大國。 印度、巴西、南非等發展中大國發展勢頭強勁,廣大發展中國家聯合圖強,整體實力上升。 越來越多的國家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提倡多邊主義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大國之間既合作又競爭,既有較量也有妥協,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牽制,世界多極化的趨勢更加清晰。這種多極化不同於歷史上的列強爭霸。經過上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一次冷戰的劫難,今天的多極化趨勢反映了各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願望和時代的進步。 多極化趨勢和總體平穩的大國關系,客觀上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安全環境。 特點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深入發展,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深 國街上跑著許多國家多種品牌的轎車,國際互聯網進入 國城鄉千家萬戶。同時,亞、非、拉、美、歐等許多國家的超市都有中國商品。有人估算,平均每個美國人都有一件中國產的服裝,美國人用的許多電腦、彩電,直至聖誕樹,都是中國製造。經濟全球化就發生在大家身邊。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 當前,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傳統產業轉移到國外,集中力量發展新經濟。條件好的發展中國家也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加快本國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這樣,通過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和優化配置,世界經濟正逐漸融合為一個難以分割的整體。這為各國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和空間。 一架波音747飛機有450萬個零部件,共由65個國家的1500個大企業和15000多家中、小企業協作生產,其中包括不少中國企業。生產葯品的德國拜耳公司,同35000多家國內外企業建立了協作關系,由拜耳提供中間產品,其他企業加工成最終產品。這種企業層次的國際化,使原來在一個企業進行的設計、研發、加工製造、組裝和總裝等生產環節,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 經濟全球化也推動了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區域一體化是各國應對經濟全球化形勢下的國際競爭、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截至2005年1月,在世界貿易組織備案的有效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已達160多個。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以東盟——中國、東盟——中日韓合作為核心的東亞合作等尤為引人注目。這一趨勢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多元化、發展模式多樣化和世界多極化。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們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綜合國力增強,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優勢。把握得當,趨利避害, 們可以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也增加了風險和挑戰。當前國際經濟秩序總體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現是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發達國家擁有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勢,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主導地位,並在相當大程度上掌握著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權,從而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在競爭中面臨巨大壓力,不少國家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中國是進步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但也經常是不合理的國際秩序的受害者。 們必須居安思危。 根據聯合國去年12月的統計,世界上人均年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超過5.7萬美元,最低的只有86美元,兩者相差666倍。人均預期壽命,高收入國家為78.3歲,低收入國家只有49.1歲,兩者相差近30歲。換句話說,不同國家的人一出生面臨的預期壽命就不平等,這是西方人權專家通常不願提及的一個簡單而嚴酷的事實。經濟全球化也加劇了部分國家內部的貧富差別,甚至引發社會沖突。 為逐步解決這一問題, 們主張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而關鍵在於每個發展中國家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中國的成功經驗就是堅定貫徹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根本方針。 特點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總體和平與穩定, 國周邊環境正處於歷史上較好的時期。但天下並不太平,傳統安全威脅仍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地區熱點問題錯綜復雜。巴以沖突、伊拉克問題、印巴矛盾、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時期內能夠解決的。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其中,恐怖主義威脅尤為突出。去年一年全球就發生了近1700起恐怖事件,特別是西班牙「3·11」爆炸事件和俄羅斯別斯蘭人質事件,舉世震驚。反恐將是一項長期任務。 國際社會還面臨武器擴散、環境惡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國犯罪以及嚴重傳染性疾病的嚴峻挑戰。能源安全、資源安全、金融安全、糧食安全、信息安全和運輸通道安全等也是各國普遍關心的問題。 特點四:世界的多樣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發展模式在競爭中共處,在交流中發展 世界上60多億人生活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屬於2500個民族,講著6000多種語言。有名目繁多的宗教,也有許多無神論者。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不論是社會制度還是價值觀念,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這種多樣性是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動力。 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人類文明也因此而豐富多彩。 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文明對話的必要性,多種形式的「文明對話」對各國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著推動作用。不同發展模式之間應該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的不同,在競爭中和平共處,在交流中相互借鑒。 個別國家反其道而行之,竭力要把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強加於人。這是對別國人權的侵犯,違背了民主潮流,也導致世界上一些地方矛盾激化。 特點五:中國的和平發展成為影響國際形勢的重要因素, 國的國際地位穩步上升 改革開放26年來, 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長率超過9%。2004年 國國內生產總值是1978年的十倍多,人均超過了1000美元。衛生保健條件和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中國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己經從1949年的39歲提高到現在的70歲以上。 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 國共解決了2億多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說,中國是20年來對全球扶貧事業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為全球扶貧行動提供了範例。 過去26年, 國經濟年均增速比世界快6個百分點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明顯增強。1980年至2000年間,中國對世界貿易和服務增長的貢獻率列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2003年 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8.2%。輿論認為,中國已經成為帶動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發動機。這兩年國際上那麼關注人民幣匯率,正說明 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在不斷增大。 中國發展已經並將繼續給地區和世界帶來廣闊市場和合作空間。2004年, 國進口總額達5613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大進口國。2010年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的市場容量至少在今後十年還將持續快速發展。世界看好中國的發展潛力和巨大市場,加強對華合作成為各國普遍的政策取向。2004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突破60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有450多家在 國投資。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車巨頭全部進入中國,世界信息產業100強中已有90多家進入中國。外商在華研發中心已超過600家,跨國公司在華地區總部超過30家。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 國政府急鄰國之所急,承諾人民幣不貶值,並通過多邊和雙邊渠道向有關國家提供40多億美元援助,對地區乃至世界的金融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上海成功申辦2010年世博會,都表明 們朋友多,他們希望中國在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 還有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世界上開始出現學習漢語的熱潮。l00多個國家的230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大約有3000萬外國人在學習漢語。35個國家的87個城市設立了漢語水平考試。在美國,漢語已成為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在加拿大,除了官方語言英語和法語以外,使用漢語的人最多。在澳大利亞,漢語是第一大外語。 結 論:可以看出,世界正處於深刻變化和向多極格局過渡的時期。各國加快發展綜合國力,力爭在未來的國際秩序中占據有利位置。 們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激烈的競爭。機遇中包含挑戰,挑戰中也可能有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 國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務和基本目標是,維護 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