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時候買一幅畫要多少錢
中國的書法市場在漢代已見雛形,即佣書取資。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品市場得到長足的發展。六朝佛教盛行,抄寫經書成為佣書市場的重要形式,他們按量寫經收費。當時有位名叫劉芳的人常為各僧寫經論,其"筆跡稱善,卷直以一縑,歲中能入百餘匹。"可知已把書寫當作了一種謀生的手段。
唐宋兩代書法繼續發展,開始出現了潤書市場,即書法作品已按潤例收費。明代是書法市場的鼎盛期。隨著商業和城市的發展,書法市場發展迅速。明代中葉以後,私家藝術品典藏一躍而上超過了內府收藏,佔有了絕對的優勢。
那麼,除去書法市場的差異,古今書法的價格又是如何的呢?
明代的書法市場
在明代社會賞字藏畫成為了一種時尚。"家中無藏字,不是舊人家。"一幅名家真跡掛壁,家中主人身價倍增。書法藝術品的交易普遍由專職書法商人經手,市肆操作,價格層次清晰,上升趨勢亦較明顯。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提到了嘉靖末年各地巨賈"不惜重資收購,名播江南。"明中葉以後,大批職業書法家湧入市場以賣書法作品為生,市場首重者為"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人。唐寅長期靠賣字畫為生,如他作於弘治四年(1491年)的《劉秀才墓誌》中袁宏道評:"子畏原不知文,志銘尤非所長,而不乏求之者,想白雪無權,黃金有命也耶,一笑一笑"。
600年前,黃庭堅書《法語》值一百兩銀子的,雖說是價格高昂,但比起二王的作品來說,那也相差很遠。而今黃庭堅的書法長卷《砥柱銘》最終以3.9億元落槌,再加上12%的傭金,總成交價竟達到了4.368億元。甚至比米芾和王羲之的作品價格還要高。這足以看出,在當今的書法市場,時間久遠的價位依然居高不下,並呈金字塔式。
例如,清代距今已有100多年,但清代的書法作品在當今的市場相較明代書法作品仍受到冷落,價位也不是很高,這或許跟書作的存世量和時間有關吧。就像在明代時期,元代書法作品的價位也不高一樣。況且,清代書法在當時社會卻賣得不貴,像鄭板橋的潤例:"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比起明人賣的書法,清代相對來講更加的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