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市場分析 > 西昌磚茶市場在哪裡

西昌磚茶市場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4-11-01 02:36:33

⑴ 各民族的喝茶習俗

千里不相同風,百里不相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56個兄弟民族,因為所在地理環境和前史文明的不相同,以及生計習俗的各異,使每個民族的喝茶習俗也各不相同。
在生計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相同地域,喝茶習俗也各有千秋。不過把喝茶看作是健身的飲料、純真的化身、友誼的橋梁、聯合的樞紐,在這一點上又是一起的。下面,將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喝茶習俗,分析如下。
一昆明九道茶
九道茶首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區域,以雲南昆明一帶最為時髦。泡九道茶通常以普洱茶最為常見,多用於家庭款待來賓,所以,又稱迎客茶,文質彬彬是飲九道茶的根本辦法。因喝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賞茶:將珍品普洱茶置於小盤,請來賓觀形、察色、聞香,並簡述普洱茶的文明特色,激起來賓的喝茶情味。
二是潔具:迎客茶以選用紫砂茶具為上,通常茶壺、茶杯、茶盤一色配套。多用開水沖刷,這樣既可進步茶具溫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衛生茶具。
三是置茶:通常視壺巨細,按1克茶泡50-60毫升開水份額將普洱茶投入壺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剛沸的開水敏捷沖入壺內,至3-4分滿。
五是浸茶:沖泡後,當即加蓋,稍加搖擺,再靜置5分鍾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於水。
六是勻茶:啟蓋後,再向壺內沖入開水,待茶湯濃淡相宜中止。
七是斟茶:將壺中茶湯,別離斟入半圓形擺放的茶杯中,從左到右,來回斟茶,使各杯茶湯濃淡共同,至八分滿中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盤,按長幼輩份,順次敬茶示禮。
九是品茶:通常是先聞茶香清心,繼而將茶湯緩緩送入口中,細細品味,以享喝茶之樂。
二藏族酥油茶
藏族首要散布在我國西藏,在雲南、四川、青海、甘肅等省的有些區域也在寓居。這里地形嘹亮,有世界屋脊之稱,空氣稀薄,氣候高寒乾旱,他們以放牧或種旱地作物為生,當地蔬菜瓜果很少,終年以奶肉、糌粑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用;青稞之熱,非茶不解。茶成了當地大家彌補養分的首要來歷,喝酥油茶便成了好像吃飯相同重要。
酥油茶是一種在茶湯中參加酥油等佐料經特別辦法加工而成的茶湯。至於酥油,乃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經拌和冷卻後凝結在溶液表面的一層脂肪。而茶葉通常選用的是緊壓茶中的普洱茶或金尖。製造時,先將緊壓茶打碎加水在壺中煎煮20-30分鍾,再濾去茶渣,把茶湯寫入長圓形的打茶筒內。一起,再參加過量酥油,還可依據需要參加事前已炒熟、搗碎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粉、松子仁之類,最終還應放上少數的食鹽、雞蛋等。接著,用木杵在圓筒內上下鞭打,依據藏族經歷,當鞭打時打茶筒內宣布的動靜由咣鐺,咣鐺轉為嚓,嚓時,標明茶湯和佐料已混為一體,酥油茶才算打好了,隨行將酥油茶倒入茶瓶待喝。
因為酥油茶是一種以茶為主料,並加有多種食料經混合而成的液體飲料,所以,滋味多樣,喝起來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禦寒,又能彌補養分。在西藏草原或高原地帶,人煙稀少,家中少有客人進門。偶然,有客來訪,可款待的東西很少,加上酥油茶的共同效果,因而,敬酥油茶便成了西藏人款待來賓的寶貴禮儀。
又因為藏族同胞大多信仰喇嘛教,當喇嘛祭祀時,忠誠的教徒要敬茶,有錢的富庶要施茶。他們以為,這是積德、行善,所以,在西藏的一些大喇嘛寺里,多備有一口特大的茶鍋,通常可容茶數擔,遇上節日,向信徒施茶,算是佛門的一種布施,至今仍隨處可見。
三維吾爾族的香茶
首要寓居在新疆天山以南的維吾爾族,他們首要從事農業勞作,主食麵粉,最常見的是用小麥面烤制的饢,色黃,又香又脆,形若圓餅,進食時,總喜與香茶伴食,素日也愛喝香茶。他們以為,香茶有養胃提神的效果,是一種養分價值極高的飲料。
南疆維吾爾族煮香茶時,運用的是銅制的長頸茶壺,也有用陶質、琺琅或鋁制長頸壺的,而喝茶用的是小茶碗,這與北疆維吾爾族煮奶茶運用的茶具是不相同的。通常製造香茶時,應先將茯磚茶敲碎成小塊狀。一起,在長頸壺內加水七、八分滿加熱,當水剛歡騰時,抓一把碎塊磚茶放入壺中,當水再次歡騰約5分鍾時,則將預先預備好的過量姜、桂皮、胡椒、芘等細末香料,放進煮沸的茶水中,經悄悄拌和,經3-5分鍾即成。為避免斟茶時茶渣、香料混入茶湯,在煮茶的長頸壺上往往套有一個過濾網,避免茶湯中帶渣。
南疆維吾爾族老鄉喝香茶,習氣於一日三次,與早、中、晚三餐一起進行,通常是一邊吃饢,一邊喝茶,這種喝茶辦法,與其說把它當作是一種解渴的飲料,還不如把它說成是一種佐食的湯料,實是一種以茶代湯,用茶作菜之舉。
四回族的刮碗子茶
回族首要散布在我國的大西北,以寧夏、青海、甘肅三省(區)最為會集。回族寓居處多在高原沙漠,氣候乾旱冰冷,蔬菜短少,以食牛羊肉、奶製品為主。而茶葉中存在的很多維生素和多酚類物質,不光能夠彌補蔬菜的缺乏,並且還有助於去油除膩,協助消比。所以,自古以來,茶一直是回族同胞的首要生計必需品。
回族喝茶,辦法多樣,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喝刮碗子茶。刮碗子茶用的茶具,俗稱三件套。它有茶碗、碗蓋和碗托或盤組成。茶碗盛茶,碗蓋保香,碗托防燙。喝茶時,一手提托,一手握蓋,並用蓋順碗口由里向外刮幾下,這樣一則可撥去浮在茶湯表面的泡沫,二則使茶味與添加食物相融,刮碗子茶的稱號也由此而生。
刮碗子茶用的多為通常炒青綠茶,沖泡茶時,除茶碗中放茶外,還放有冰糖與多種乾果,比如蘋果乾、葡萄乾、柿餅、桃干、紅棗、桂圓干、枸杞子等,有的還要加上白菊花、芝麻之類,通常多達八種,故也有人美名其曰:八寶茶。因為刮碗子茶中食物品種較多,加之各種配料在茶湯中的浸出速度不相同,因而,每次續水後喝起來的滋味是不很相同的。通常說來,刮碗子茶用沸水沖泡,隨即加蓋,經5分鍾後開飲,榜首泡以茶的滋味為主,首要是幽香甘醇;第二泡因糖的效果,就有濃甜透香之感;第三泡開端,茶的滋味開端變淡,各種乾果的滋味就應運而生,詳細依所添的乾果而定。大略說來,一杯刮碗子茶,能沖泡5-6次,乃至更多。
回族同胞以為,喝刮碗子茶次次有味,且次次不相同,又能去膩生津,補養強身,是一種甜美的養生茶。
五蒙古族的咸奶茶
蒙古族首要寓居在內蒙古及其邊際的一些省、區,喝咸奶茶是蒙古族大家的傳統喝茶習俗。在牧區,他們習氣於一日三餐茶,卻往往是一日一頓飯。每日清晨,主婦榜首件事就是先煮一鍋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受。蒙古族喜愛喝熱茶,早上,他們一邊喝茶,一邊吃炒米。將剩下的茶放在微火上暖著,供隨時取飲。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通常是不行短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的多為青磚茶或黑磚茶,煮茶的用具是鐵鍋。製造時,應先把磚茶打碎,並將洗凈的鐵鍋置於火上,盛水2-3公斤,燒水至剛歡騰時,參加打碎的磚茶25克左右。當水再次歡騰5分鍾後,摻入奶,用量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攪動,再參加過量鹽巴。比及整鍋咸奶茶開端歡騰時,才算煮好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飲。煮咸奶茶的技術性很強,茶湯滋味的好壞,養分成分的多少,與用茶、加水、摻奶,以及加料次第的先後都有很大的聯系。如茶葉放遲了,或許加茶和奶的次第顛倒了,茶味就會出不來。而煮茶時刻過長,又會損失茶香味。蒙古族同胞以為,只要器、茶、奶、鹽、溫五者彼此和諧,才幹製成咸香可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來。為此,蒙古族婦女都練就了一手煮咸奶茶的好手工。大凡姑娘從明理起,做媽媽的就會悉心向女兒教授煮茶技藝。當姑娘出嫁時,在新婚燕爾之際,也得當著親友好友的面,暴露一下煮茶的身手。要不,就會有短少家教之嫌。
六侗族、瑤族的打油茶
寓居在雲南、貴州、湖南、廣西毗連區域的侗族、瑤族和這一區域的其他兄弟民族,他們代代共處,非常好客,彼此之間雖習俗有別,但卻都喜愛喝油茶。因而,凡在喜慶佳節,或親友貴客進門,總喜愛用做法考究,佐料精選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當地稱之為打油茶。打油茶通常通過四道程序。
首要是選茶:通常有兩種茶可供選用,一是經專門烘炒的末茶;二是剛從茶樹上採下的稚嫩新梢,這可依據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選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黃豆、芝麻、糯粑、筍乾等,應預先製造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鍋底發熱,放過量食油入鍋,待油麵冒青煙時,當即投入過量茶葉入鍋翻炒,當茶葉宣布幽香時,加上少數芝麻、食鹽,再炒幾下,即放水加蓋,煮沸3-5分鍾,即可將油茶連湯帶料起鍋盛碗待喝。通常家庭自喝,這又香、又爽、又鮮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若是是打的油茶作慶典或宴請用的,那麼,還得進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將事前預備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備好。然後將油炒經煮而成的茶湯,撈出茶渣,趁熱倒入備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終是奉茶,通常當主婦快要把油茶打好時,主人就會款待客人圍桌入坐。因為喝油茶是碗內加有許多食料,因而,還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說是喝油茶,還不如說吃油茶更為恰當。吃油茶時,客人為了表明對主人熱情好客的回敬,贊許油茶的鮮美可口,稱道主人的手工非凡,總是邊喝、邊啜、邊嚼,在口中宣布嘖、嘖動靜,還贊口不停!
七土家族的擂茶
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區一帶,寓居著許多土家族同胞,千百年來,他們代代相傳,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陳舊的吃茶法,這就是喝擂茶。
擂茶,又叫三生湯,是用生葉(指從茶樹採下的新鮮茶葉)、生薑和生米仁等三種生質料經混和研碎加水後烹煮而成的湯,故而得名。相傳三國時,張飛帶兵攻擊武陵壺頭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內),正值炎夏盛暑,當地正巧瘟疫延伸,張飛部下數百將士病倒,連張飛本人也不能逃過。正在危險之際,村中一位草醫郎中有感於張飛部下紀律嚴明,雞犬不驚,便獻出祖傳除瘟秘方擂茶,結果茶(葯)到病除。其實,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濕發汗;米仁能健脾潤肺,和胃止火,所以,說擂茶是一帖看病良葯,是有科學道理的。
跟著時刻的推移,與古代比較,如今的擂茶,在質料的選配上已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如今製造擂茶時,通常用的除茶葉外,再配上炒熟的花生、芝麻、米花等;別的,還要加些生薑、食鹽、胡椒粉之類。通常將茶和多種食物,以及佐料放在特製的陶制擂缽內,然後用硬木擂棍用力旋轉,使各種質料彼此混合,再取出逐個傾入碗中,用沸水沖泡,用調匙悄悄攪動幾下,即調成擂茶。少數當地也有省去擂研,將多種質料放入碗內,直接用沸水沖泡的,但沖茶的水有必要是現沸現泡的。
土家族兄弟都有喝擂茶的習氣。通常大家正午幹活回家,在用餐前總以喝幾碗擂茶為快。有的老年人假使一天不喝擂茶,就會感到全身乏力,精力不爽,視喝擂茶好像吃飯相同重要。不過,倘有親友進門,那麼,在喝擂茶的一起,還有必要設有幾碟茶點。茶點以清淡、香脆食物為主,比如花生、薯片、瓜子、米花糖、炸魚片之類,以平添喝擂茶的情味。
八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國西南區域,首要散布在風光秀麗的雲南大理,這是一個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過節、生辰壽誕、男婚女嫁、拜師學藝等喜慶日子裡,或是在親友來賓來訪之際,都會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製造三道茶時,每道茶的製造辦法和所用質料都是不相同的。
榜首道茶,稱之為貧苦之茶,涵義做人的道理:要立業,就要先喫苦。製造時,先將水燒開。再由司茶者將一隻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隨即取過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變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罐內茶葉啪啪作響,葉色轉黃,宣布焦糖香時,當即寫入現已燒沸的開水。少傾,主人將歡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用雙手舉盅獻給客人。因為這種茶經烘烤、煮沸而成,因而,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滋味苦澀,故而謂之苦茶,通常只要半杯,一飲而盡。
第二道茶,稱之為甜茶。當客人喝完榜首道茶後,主人從頭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與此一起,還得在茶盅中放入少數紅糖,待煮好的茶湯傾入盅內八分滿中止。這樣沏成的茶,甜中帶香,甚是好喝,它涵義人生在世,做什麼事,只要吃得了苦,才會有甜香來
第三道茶,稱之為回味茶。其煮茶辦法盡管相同,僅僅茶盅中放的質料已換成過量蜂蜜、少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湯容量通常為六、七分滿。飲第三道茶時,通常是一邊晃動茶盅,使茶湯和佐料均勻混合;一邊口中呼呼作響,趁熱飲下。這杯茶,喝起來甜、酸、苦、辣,各味齊全,耐人尋味。它勸誡大家,凡事要多回味,牢記先苦後甜的道理。
九哈薩克族的奶茶
首要寓居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哈薩克族,還有寓居在這里的維吾爾族、回族等兄弟民族,茶在他們生計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把它當作與吃飯相同重要。他們的體會是一日三餐有茶,提神清心,勞作有勁;三天無茶落肚,渾身乏力,懶得起床。
哈薩克族煮奶茶運用的用具,通常用的是鋁鍋或銅壺,喝茶用的大茶碗。煮奶時,先將茯磚茶打碎成小塊狀。一起,盛半鍋或半壺水加熱歡騰,跟著抓一把碎磚茶入內,待煮沸5分鍾左右,參加牛(羊)奶,用量約為茶湯的五分之一。悄悄攪動幾下,使茶湯與奶混和,再投入過量鹽巴,從頭煮沸5-6分鍾即成。考究的人家,也有不加鹽巴而加食糖和核桃仁的。這樣才算把一鍋(壺)暖洋洋、香馥馥、油滋滋的奶茶煮好了,便可隨時供飲。
北疆民族兄弟習氣於一日早、中、晚三次喝奶茶,中老年還得上午和下午各添加一次。若是有客從遠方來,那麼,主人就會當即迎客入帳,席地圍坐。好客的女主人當即在地上鋪一塊潔凈的白布,獻上烤羊肉、饢(一種用小麥面烤制而成的餅)、奶油、蜂蜜、蘋果等,再奉上一碗奶茶。如此,一邊談事敘誼,一邊喝茶進食,妙趣橫生。
喝奶茶對初飲者來說,會感到滋味苦澀而不大習氣,但只要在高寒,缺蔬菜,食奶肉的北疆住上十天半月,就會感到喝奶茶實在是一種彌補養分和去膩消食不行短少的飲料,關於當地牧民。
十苗族的八寶油茶湯
寓居在鄂西、湘西、黔東北一帶的苗族,以及有些土家族大家,有喝油茶湯的習氣。他們說:一日不喝油茶湯,滿桌酒菜都不香。倘有來賓進門,他們更為用香脆可口,滋味無量的八寶油茶湯款待。八寶油茶湯的製造比較雜亂,先得將玉米(煮後曬干)、黃豆、花生米、團散一種米面薄餅)、豆腐乾丁、粉條等別離用茶油炸好,分裝入碗待用。
接著是炸茶,特別要掌握好火候,這是製造的關鍵技術。詳細做法是放過量茶油在鍋中,待鍋內的油冒出青煙時,放入過量茶葉和花椒翻炒,待茶葉色轉黃宣布焦糖香時,即可傾水入鍋,再放上姜絲。一旦鍋中水煮沸,再緩緩摻入少數冷水,等水再次煮沸時,參加過量食鹽和少數大蒜、胡椒之類,用勺稍加拌動,隨行將鍋中茶湯連同佐料,逐個傾入盛有油炸食物的碗中,這樣就算把八寶油茶湯制好了。
待客敬油茶湯時,大凡有主婦用雙手托盤,盤中放上幾碗八寶油茶湯,每碗放上一隻調匙,文質彬彬地敬奉客人。這種油茶湯,因為用料考究,製造精密,一碗到手,幽香撲鼻,泌人內心。喝在口中,鮮美無比,滿嘴生香。它既解渴,又飽肚,還有特異風味,是我國喝茶技藝中的一朵奇葩。
十一回族苗族的罐罐茶
住在我國西北,特別是甘肅一帶的一些回族、苗族、彝族同胞有喝罐罐茶的嗜好。每逢走進農家,只見堂屋地上挖有一口大塘(坑),燒著木柴,或點著炭火,上置一把水壺。朝晨起來,主婦就會趕忙熬起罐罐茶來。這種狀況,尤以六盤山區一帶的兄弟民族中最為常見。
喝罐罐茶,以喝清茶為主,少數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鹽之類的。
罐罐茶的製造並不雜亂,運用的茶具,通常一家人一壺(銅壺)、一罐(容量不大的土陶罐)、一杯(有柄的白瓷茶杯),也有一人一罐一杯的。熬煮時,通常是將罐子圍放在壺四周火糖邊上,傾上壺中的開水半罐,待罐內的水從頭煮沸時,放上茶葉8-10克,使茶、水相融,茶汁充沛浸出,再向罐內加水至八分滿,直到茶葉又一次煮沸時,才算將罐罐茶煮好了,即可傾湯入杯開飲。也有些當地先將茶烘烤或油炒後再煮的,意圖是添加焦香味;也有的當地,在煮茶過程中,參加核桃仁、花椒、食鹽之類的。但不管何種罐罐茶,因為茶的用量大,煮的時刻長,所以,茶的濃度很高,通常可重復煮3-4次。
因為罐罐茶的濃度高,喝起來有勁,會感到又苦又澀,好在傾入茶杯中的茶湯每次用量不多,不行能大口大口地喝下去。但對當地少數民族而言,因代代相傳,也早已習氣成自然了。
喝罐罐茶仍是當地迎賓接客不行短少的禮俗,倘有親友進門,他們就會一起圍坐火塘邊,一邊熬制罐罐茶,一邊烘烤馬鈴薯、麥餅之類,如此邊喝釅茶、邊嚼香食,可謂野趣橫生。當地的民族同胞以為,喝罐罐茶至少有四大優點:提精力、助消化、去病魔、保安康!
十二瑤族、壯族咸油茶
瑤族、壯族首要散布在廣西,毗連的湖南、廣東、貴州、雲南等山區也有有些散布。瑤族的喝茶風習很共同,都喜愛喝一品種似菜餚的咸油茶,以為喝油茶能夠果腹健身、祛邪去濕、開胃生津,還能防止傷風,對一個多寓居在山區的民族而言,咸油茶實在是一種健身飲料。
做咸油茶時,很注重質料的選配。主料茶葉,首選茶樹上成長的健嫩新梢,採回後,經沸水燙一下,再瀝干待用。配料常見的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類,製造考究的還配有炸雞塊、爆蝦子、炒豬肝等。別的,還備有食油、鹽、姜、蔥或韭等佐料。制咸油茶,先將配料或炸、或炒、或煮,制備結束,分裝入碗。此後起油鍋,將茶葉放在油鍋中翻炒,待茶色轉黃,宣布幽香時,參加過量薑片和食鹽,再翻動幾下,隨後加水煮沸3-4分鍾,待茶葉汁水浸出後,撈出茶渣,再在茶湯中撒上少數蔥花或韭段。稍時,即可將茶湯傾入已放有配料的茶碗中,並用調匙悄悄地攪動幾下,這樣才算將香中透鮮、咸里顯爽的咸油茶做好了。
因為咸油茶加有許多配料,所以,與其說是一碗茶,還不如說它是一道菜。如此一來,有些深感本人製造手工不高的家庭,每逢貴賓進門時,還得另請村裡的做咸油茶高手操作。又因為咸油茶,是一種高標準的禮儀。因而,按當地習俗,客人喝咸油茶,通常不少於三碗,這叫三碗不見外。
十三基諾族的涼拌茶和煮茶
基諾族首要散布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區域,尤以景洪為最多。他們的喝茶辦法較為稀有,常見的有兩種,即涼拌茶和煮茶。
涼拌茶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食茶辦法,它的前史能夠追溯到數千年曾經。此法以現採的茶樹新鮮新梢為主料,再配以黃果葉、辣椒、食鹽等佐料而成,通常可依據各人的喜好而定。
做涼拌茶的辦法並不雜亂,通常先將從茶樹上採下的新鮮新梢,用潔凈的雙手捧起,稍用力搓揉,使嫩梢揉碎,放入衛生的碗內;再將黃果葉揉碎,辣椒切碎,連同食鹽過量投入碗中;最終,加上少數泉流,用筷子攪勻,靜置15分鍾左右,即可食用。
基諾族的另一種喝茶辦法,就是喝煮茶,這種辦法在基諾族中較為常見。其辦法是先用茶壺將水煮沸,隨即在陶罐取出過量已通過加工的茶葉,投入到正在歡騰的茶壺內,經3分鍾左右,當茶葉的汁水現已溶解於水時,即可將壺中的茶湯寫入到竹筒,招供飲用。竹筒,基諾族既用它當盛具,勞作時可盛茶帶到田間飲用;又用它作飲具。因它一頭平,便於擺放,另一頭稍尖,便於用口吮茶,所以,因地制宜的竹筒便成了基諾族喝煮茶的重要用具。
十四佤族的燒茶
佤族首要散布在我國雲南的滄源、西盟等地,在瀾滄、孟連、耿馬、鎮康等地也有有些寓居。他們自稱阿佤、布饒,至今仍保留著一些陳舊的生計習氣,喝燒茶就是一種撒播長遠的喝茶習俗。
佤族的燒茶,沖泡辦法很特別。通常先用茶壺將水煮開。與此一起,另選一塊衛生的薄鐵板,上放過量茶葉,移到燒水的火塘邊烘烤。為使茶葉受熱均勻,還得悄悄顫動鐵板。待茶葉宣布幽香,葉色轉黃時,隨行將茶葉傾入開水壺中進行煮茶。約3分鍾後,即可將茶置入茶碗,以便飲喝。
若是燒茶是用來敬客的,通常得由佤族少女奉茶敬客,待客人接茶後,方可開端喝茶。
十五傣族的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傣族大家別具風味的一種茶飲料。傣族代代生計在我國雲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區域,以西雙版納最為會集,這是一個能歌善舞而又熱情好客的民族。
傣族喝的竹筒香茶,其製造和烤煮辦法,甚為共同,通常可分為五道程序,現分述如下。
裝茶:就是將採摘細嫩、再經初加工而成的毛茶,放在成長期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分層連續裝實。
烤茶:將裝有茶葉的竹筒,放在火塘邊烘烤,為使筒內茶葉受熱均勻,通常每隔4-5分鍾應翻滾竹筒一次。待竹筒色澤由綠轉黃時,筒內茶葉也已達到烘烤適合,即可中止烘烤。
取茶:待茶葉烘烤結束,用刀劈開竹筒,就成為幽香撲鼻,形似長筒的竹筒香茶。
泡茶:分取過量竹筒香茶,置於碗中,用剛歡騰的開水沖泡,經3-5分鍾,即可飲用。
喝茶:竹筒香茶喝起來,既有茶的渾厚高香,又有竹的濃郁幽香,所以,喝起來有耳目一新之感,難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愛喝竹筒香茶。
十六拉祜族的烤茶
拉祜族首要散布在雲南瀾滄、孟連、滄源、耿馬、勐海一帶。在拉祜語中,稱虎為拉,將肉烤香稱之為祜,因而,拉祜族被稱之為獵虎的民族。飲烤茶是拉祜族陳舊、傳統的喝茶辦法,至今仍在遍及飲用。
飲烤茶通常分為四個操作程序進行。
裝茶抖烤:先將小陶罐在火塘上用文火烤熱,然後放上過量茶葉抖烤,使受熱均勻,待茶葉葉色轉黃,並宣布焦糖香時中止。
沏茶去抹:用沸水沖滿盛茶的小陶罐,隨即潑去上部浮沫,再注滿沸水,煮沸3分鍾後待飲。
傾茶敬客:就是將在罐內烤好的茶水傾入茶碗,奉茶敬客。
喝茶啜味:拉祜族兄弟以為,烤茶香氣足,滋味濃,能振精力,才是上等好茶。因而,拉祜族喝烤茶,總喜愛熱茶啜飲。
十七景頗族的腌茶
寓居在雲南省德宏區域的景頗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著一種以茶作菜的食茶辦法。
腌茶通常在旱季進行,所用的茶葉是不經加工的鮮葉。製造時,姑娘們首要將從茶樹上採回的鮮葉,用清水洗凈,瀝去鮮葉表面的附著水後待用。
腌茶時,先用竹篇將鮮葉攤晾,失掉少數水分,然後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鹽過量拌勻,放入罐或竹筒內,層層用棒槌舂緊,將罐(筒)口蓋緊,或用竹葉塞緊。靜置二、三個月,至茶葉色澤開端轉黃,就算將茶腌好。
腌好的茶從罐內取出曬干,然後裝入瓦罐,隨食隨取。考究一點的,食用時還可拌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十八哈尼族的土鍋茶
哈尼族首要寓居在雲南的紅河、西雙版納區域,以及江城、瀾滄、墨江、元江等地,其內有和尼、布都、愛尼、卡多等不相同的自稱。喝土鍋茶是哈尼族的嗜好,這是一種陳舊而簡潔的喝茶辦法。
哈尼族煮土鍋茶的辦法比較簡單,通常凡有客人進門,主婦先用土鍋(或瓦壺)將水燒開,隨即在沸水中參加過量茶葉,待鍋中茶水再次煮沸3分鍾後,將茶水傾入用竹製的茶盅內,逐個敬奉給客人。素日,哈尼族同胞也總喜愛在勞作之餘,一家人喝茶敘家常,以享天倫之樂。
十九傈僳族油鹽茶
傈僳族,唐代稱其為傈蠻或栗粟,明清時稱其為力或栗粟,首要聚居在雲南的怒江,散居於雲南的麗江、大理、迪慶、楚雄、德宏,以及四川的西昌等地,這是一個質朴而又非常好客的民族,喝油鹽茶是傈僳大家廣為撒播的一種陳舊喝茶辦法。
傈僳族喝的油鹽茶,製造辦法共同,首要將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熱,然後在罐內放入過量茶葉在火塘上不斷翻滾,使茶葉烘烤均勻。待茶葉變黃,並宣布焦糖香時,加上少數食油和鹽。稍時,再加水過量,煮沸2-3分鍾,就可將罐中茶湯傾入碗中待喝。
油鹽茶因在茶湯製造過程中,參加了食油和油鹽茶因在茶湯製造過程中,參加了食油和鹽,所以,喝起來香馥馥,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濃醇,又有糖的回味佤族同胞常用它來款待客人,也是家人聚會喝茶的一種生計辦法。
二十布朗族的青竹茶
布朗族首要散布在我國雲南西雙版納自治州,以及臨滄、瀾滄、雙江、景東、鎮康等地的有些山區,喝青竹茶是一種便利而又有用的喝茶辦法,通常在脫離寨子務農或進山打獵時選用。
布朗族喝的青竹茶,製造辦法較為共同,首要砍一節碗口粗的鮮竹筒,一端削尖,刺進地下,再向筒內加上泉流,當作煮茶用具。然後,找些干枝落葉,當作燒料點著於竹筒四周。當筒內水煮沸時,隨即加上過量茶葉,待3分鍾後,將煮好的茶湯傾入事前已削好的新竹罐內,便可飲用。竹筒茶將泉流的甜美、青竹的幽香、茶葉的濃醇融為一體,所以,喝起來別有風味,久久難忘。
二十一納西族的龍虎鬥和鹽茶
納西族首要寓居在風景秀麗的雲南省麗江區域,這是一個喜愛喝茶的民族。他們素日愛喝一種具有共同風味的龍虎鬥。此外,還喜愛喝鹽茶。
納西族喝的龍虎鬥,製造辦法也很共同,首要用水壺將茶燒開。另選一隻小陶罐,放上過量茶,連罐帶茶烘烤。為免使茶葉烤焦,還要不斷轉變陶罐,使茶葉受熱均勻。待茶葉宣布焦香時,向罐內沖入開水,燒煮3-5分鍾。一起,預備茶盅,再放上半盅白酒,然後將煮好的茶水沖進盛有白酒的茶盅內。這時,茶盅內會宣布啪啪的響聲,納西族同胞將此看作是吉利的預兆。動靜愈響,在場者就愈快樂。納西族以為龍虎鬥仍是治傷風的良葯,因而,發起趁熱喝下。如此喝茶,香高味釅,提神解渴,甚是過癮!
納西族喝的鹽茶,其沖泡辦法與龍虎鬥類似,不相同的是在預先預備好的茶盅內,放的不是白酒而是食鹽。此外,也有不放食鹽而轉換食油或糖的,別離取名為油茶或糖茶。

⑵ 千年茶馬古道,演繹悠悠藏茶情

因為有茶,所以有了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一個龐大的交通網路,是以川藏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和青藏茶馬古道三條大道為主線,輔以眾多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而雅安,既是茶馬古道川藏線的起點,也是最早向西藏輸入茶葉的原產地。宋代時,官府曾在雅安設立「茶馬司」,清代更將雅安指定為專為藏區生產茶葉的基地之一。
再看雅安境內的茶馬古道交通網路,知名茶學、茶文化專家、市茶葉學會顧問李家光說:「歷史上有三條線從雅安出發。」深入發掘三條線的歷史,就會發現雅安的茶馬古道不僅歷史最悠久,且線路最廣闊。
三條線路上,具有眾多的旅遊資源。李家光希望:2010年雅安能舉辦一個千年茶馬古道大型旅遊活動,以茶馬古道來推介藏茶,因為藏茶和茶馬古道是「兄弟」,將藏茶與茶馬古道打捆打造,將有利於藏茶品牌的宣傳。
近日,記者與市茶葉學會相關人員一道,聽李家光講起了茶馬古道的往事……最古老的茶馬古道第一條茶馬古道從天全縣開始,也稱為旄牛道。
歷史的碎片不斷在李家光腦中閃現,他說,宋太祖初年,吸取了前朝的教訓,更加註重民族關系。所謂前朝的教訓,是指唐代後期,西南邊緣地帶的吐蕃和南詔聯合起來,攻打四川,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四川的漢源、雅安被吐蕃佔領,成為真空地帶。宋朝建立初期,就對西南邊緣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安撫、封官、賞賜。在那個時期,雅安的黎州(今漢源)、天全是邊防要塞,挨臨著多達十幾個少數民族。
於是,就在天全縣組織天全「土軍三千,茶戶八百」,形成一股勢力,防止吐蕃的進犯。李家光認為,「土軍三千,茶戶八百」只是一個概數,實際數量肯定不止。這里的「土軍」指的是民兵,而「茶戶」所生產的茶葉,就用來賞賜順從朝廷的吐蕃等少數民族。
追溯歷史,茶葉在宋代就是一種普遍種植的農作物,在雅安,除了石棉和漢源,到處是茶,當時四川的茶葉產量居全國之冠,佔全國總產量的40%左右,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茶。
茶葉多了,就需要運輸。茶葉從天全運出,經滎經到漢源,這條路也就是歷史上的旄牛道。據說,遠在西漢時期,蜀郡的商人就常以布匹等本地特產與大渡河外的氂牛夷、邛等部交換氂牛、馬等物,因此,這條道史稱旄牛道。
到了漢源後,旄牛道再分為兩條線,一條到康定,另一條經過邛都(今西昌)到越西、雲南,繼而出國。後一條路,也就是傳說中的南方絲綢之路。
李家光說,這條最古老的茶馬古道,不僅起到了穩定民族關系的作用,還加強了茶馬貿易,加深了交流。
最繁華的茶馬古道以茶治邊,茶馬交易治邊制度延續至清代止,歷經歲月滄桑近千年。在茶馬市場交易的漫長歲月里,四川商人在西北、西南邊陲,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一條崎嶇綿延的茶馬古道。
史料記載,宋代以及明中葉以前,川茶大部分運入陝西,後轉銷西番。李家光介紹說,在茶馬古道歷史上,北宋中期一直到南宋初年,期間有80餘年的歷史,四川的茶葉經過夏陽道進入陝西、甘肅,而後運往西藏。這是一條最繁華的道路,當時也是北上唯一的路。
夏陽道也叫靈關道,它經過蘆山、寶興、汶川,然後左走到陝西,右走到甘肅。這條道,在春秋時期,就是通往西北的大道。
當時,每年有100多萬公斤干茶從名山縣運出,經上里、中里,到蘆山,由廂軍和士兵共同護運,氣勢宏大。當時的「廂軍」指的是地方軍,「士兵」指的是國家軍隊。
如此持續了80餘年,後來由於朝代更替、戰亂等原因,這條北上道路最終中斷。但是,李家光認為,這條路在茶馬交易具有最高的性價比,茶葉的價值在這條路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不過,這條路在今天卻已經鮮為人知了。李家光認為,這條路上擁有深厚的漢文化、紅軍文化和熊貓文化,具有強大的旅遊開發價值,值得探索和開發。
最艱苦的茶馬古道歷史上,雅安茶主銷甘孜和西藏,人們習慣稱之為南路邊茶。
明代中期,川茶開始主要銷往拉薩、康定以及松潘、金川一帶,稱為「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其數量相當於川茶總產量的90%。自那時起,以雅安為起點直到康定一線,已成為邊茶最為重要的流通渠道。
到了清朝,統治者進一步加強了對康區和西藏的經營,設置台站,放寬茶葉輸藏,打箭爐成為南路邊茶總匯之地,更使川藏茶道進一步繁榮。就這樣,在明清時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馬鞍山、瀘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以及由雅安、滎經越大相嶺、飛越嶺、瀘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
鴉片戰爭以後,英帝國主義力圖使印茶取代華茶在西藏行銷。他們認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省邊茶的地位,英國即可壟斷西藏之政治與經濟。為此,英帝國主義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薩,強迫印茶輸藏。從此,川茶又成為反對英國侵略西藏的武器。反對印茶銷藏,保護川茶銷藏,成了反對英國侵略西藏的重要內容。
因此,這條茶馬古道可謂意義重大。
據史料記載,清代每年輸入西藏的茶80%以上來自四川,其中主要為雅州所產邊茶。
這條路也是最艱苦的茶馬古道,全部由人力運輸,於是,在那個時期產生了一種特別的工作崗位——背夫。從雅安到康定的茶葉,全部由背夫一步一個腳印背運到達。背得多的,足足要背兩三百斤。此外,婦女、小孩也加入了背夫的行列,甚至還有哺乳期的婦女帶著嬰兒一同上路。
這條路即現在所稱的「川藏茶馬古道」。
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所需,而且讓長期處於比較封閉環境的藏區打開了門戶,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輸送到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的互補互利關系。
宋朝時開辟了多條通往藏區的「邊茶古道」,相繼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黎州(四川漢源縣)、調門(四川天全縣)等地設立「茶馬互市」,從而開辟了由川西經甘孜、昌都至烏斯藏的茶道。這條古茶道行程5000公里。當時雅州曾規定:吐蕃一匹上等馬可換茶葉120公斤;一匹中等馬可換茶葉80公斤;一匹下等馬可換茶葉40公斤。元、明、清三朝都先後在拉薩、薩迦、日喀則、江孜、墨竹工卡、拉孜、昂仁等地設立過「茶馬司」,管理茶馬互市貿易。據記載,明初茶貴馬賤,每匹馬可換茶50多公斤;明末茶賤馬貴,每匹馬可換茶250多公斤。民國時期,通過川藏、滇藏貿易,輸到西藏的茶葉量更大,據1941年統計,每年從康定輸到拉薩一帶的茶葉就達20多萬包;從雲南輸到西藏的茶葉約2.6萬多包。這種「茶馬互市」不但成為藏漢經濟的乾渠,而且促進了西藏民間貿易的發展。後來,茶馬貿易又擴大到私商交易,有不少四川、雲南茶商將茶販運到西藏,利獲數倍,形成了蜿蜒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腹地、喜馬拉雅崇山峻嶺中的茶馬古道。漢地與藏地之間的茶馬貿易,以及中原地區形成的高雅的茶文化,對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西藏飲茶日益成風。久而久之,一種新型的、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逐漸形成,飲酥油茶也日益成為藏族老百姓的日常必需。
在西藏高原這種帶有草原風味、具有獨特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來,已深入到藏族人民的社會風俗、社會禮儀和生活藝術各個方面,從茶禮、茶具、烹茶方式和飲茶習俗等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喝茶是藏族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來敬茶,是藏族茶俗中最主要的內容,反映出他們日常生活的恭敬、和睦、祥和的氣氛。
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製作方法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歡喝的是從吐蕃時期就己開始流傳的酥油茶。酥油茶的製作本身就具有豐富的工藝色彩。酥油茶的製作方法是:以產於四川、雲南的青磚茶作原料,先把磚茶熬煮成濃濃的茶汁(莢沽),濾出茶葉,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時,取適量的濃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鹽,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將「甲羅」(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來回攪動,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電動攪拌機打酥油茶,使這一傳統的飲食習俗被賦予現代的操作方式。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十分考究,喝茶的茶碗有瓷碗「噶吁」、銀碗「俄波」、玉碗「央池」、木碗「星潑」等。按藏族傳統,民間一般人使用得最多的是木碗,這種木碗一般用樺木、雜木雕琢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燙嘴、喝茶香、攜帶方便等特點。
酥油茶中的酥油營養價值很高,一千多年前,藏醫學家宇妥·雲丹貢布在他所著的《四部醫典》中就論述了酥油對人體的營養作用,「新鮮酥油涼而能強筋,能生澤力又除赤巴熱」,即是說新鮮酥油潤澤氣血,精力充沛,使皮膚不粗裂,還能治療粘液及發熱性疾病。認為酥油可「益智增熱力」,「千般效用延年稱上品」,「可促進人的體力及延長壽命」,「人們日常飲食靠油類,體內供熱內臟可潔凈。體質即補氣力容顏添,五官堅固長壽到百年」。藏醫學認為,在高寒缺氧環境下多喝酥油茶能增強體質,還可使精液增多,滋潤腸胃,和脾溫中,潤澤氣色,精力充沛。酥油茶能產生很高的熱量,喝後能禦寒,是很適合高寒地區的一種飲料。酥油茶里的茶汁很濃,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防止動脈硬化、抗老防衰、抗癌等的作用。茶中的芳香物質,還能溶解脂肪,幫助消化,尤其是生活在西藏高原牧區的藏民,缺少新鮮蔬菜和水果,主食牛、羊肉。由於缺氧,高寒地區的人排尿量要比平原地區人的排尿量多一倍,因此,他們只有靠飲茶來維持體內水分的平衡和正常的代謝,並且飲茶可以補充缺乏的維生素。牛羊肉屬於酸性食物,經人體消化後會產生一定量的氫離子,它會使人體血液偏酸性,出現胃酸過多、便秘、疲勞等症狀,大量飲茶後,在人體內可產生一定量的氫氧根離子,這能使人體內的酸鹼維持平衡。所以,藏族人民將酥油與茶同飲,為自己提供了一種簡便有效的防病保健法。
在西藏高原的茶文化中,還有奶茶。奶茶有兩種,一種是茶水燒開後直接加牛奶放鹽(或者不放);另有一種在拉薩等城鎮最為盛行,因為要加糖,所以人們稱之為甜茶。這種茶必須用紅茶熬汁,再加入牛奶、白糖,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喜愛。據說甜茶傳入西藏已有百餘年的歷史。拉薩人最早品嘗甜茶應該是在穿梭於西藏、尼泊爾、印度的伊斯蘭商人那裡。之後,這種飲品很快得到了拉薩貴族們的喜歡,有的上層家庭甚至專門從尼泊爾、印度請來廚師,這些廚師在製作西式菜餚的過程中,也有製作甜茶的功夫。於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進入拉薩上層家庭,成了必需品和待客飲品。到上個世紀20年代,拉薩街上出現了甜茶館。有資格進入甜茶館的只是那些貴族、商人和有錢人。做甜茶,女人比男人更熟練些,幾乎每個拉薩婦女都會做甜茶。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館一直是女人的禁地,如果誰家的女人去了甜茶館不但會很快傳遍全城而且會在頃刻之間留下輕浮女人的污名,連累家人。雖然10年後各式茶園遍布拉薩各處,但甜茶館依舊生意興隆。如今轉經的老人會進去喝上幾杯,遠來朝聖的男男女女會在那兒休息一下或就著甜茶吃上一些從家鄉帶來的干饃或別的食品,還有那些同樣要去茶園的人們,對他們來說甜茶館依舊是原來的甜茶館,甜茶館依舊是新聞發布中心。
在農牧區,一般藏族的早點喜歡吃「強木都」。吃法是先在碗里放上少量糌粑、乾酪粉(細奶渣)和酥油,再倒上茶水,茶水喝完後,將糌粑用勺攪著吃。藏族一天到晚離不開茶,一般早上更要喝茶。如果在農牧區,你可見到幾乎每個藏族家庭都有火缽,上面經常煨著一壺清茶。有條件的家庭早茶必須是酥油茶,到中午以後就喝清茶了。藏族民間對喝茶也十分講究,喝茶時不能作響,而要輕啜慢飲,喝茶發出聲響被當成缺少修養的表現。
在西藏民間,藏族把敬茶作為遠別的一種重要禮儀,祝願親朋好友一路平安。村口、車站、機場,常常可以見到送行的人們背著盛滿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為親友送行;小孩生下來的第二天(女孩是第四天),親朋好友也要帶上酥油茶為之祝賀;到醫院里去探望病人,帶上一瓶濃濃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會感到莫大的安慰。
在西藏,不管是在農區、牧區,還是在城鎮,無論是遠方來客,還是常住的友人,一踏進主人家門,首先端出的是香噴噴的酥油茶,主人雙手捧上,恭敬地請你喝一杯,接著再寒喧議事。請喝茶是藏族人民好客的表示。
在西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為主體的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把茶的內涵發展到了極致,共同構成中華茶文化的大觀。

閱讀全文

與西昌磚茶市場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戒毒矯治技術主要是干什麼 瀏覽:195
exel如何往下移動數據 瀏覽:564
普元信息和華為哪個好 瀏覽:946
產品硬光怎麼打光 瀏覽:669
論文如何對比實驗數據 瀏覽:776
什麼是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罪法 瀏覽:617
廣州童裝一件代發在哪個市場 瀏覽:442
查不到不動產信息證明是怎麼回事 瀏覽:733
抖音商店客服為什麼發不出信息 瀏覽:762
如何做產品推廣新聞 瀏覽:15
寶雞市花卉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338
在建材市場如何買實木地板 瀏覽:858
重慶信息技術學院參加哪個社團好 瀏覽:309
怎麼打開exe程序 瀏覽:99
大數據如何寫作 瀏覽:848
閑魚交易的物品為什麼看不到圖片 瀏覽:419
最常見的數據分布是什麼 瀏覽:360
為什麼要進行產品轉移 瀏覽:582
儲備視力看檢查表哪個數據 瀏覽:686
當下市場邏輯到底是什麼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