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市場分析 > 全市場公募保險機構多少家

全市場公募保險機構多少家

發布時間:2024-09-21 12:28:28

❶ 公募機構年度排名揭曉(附全名單)

2023年公募機構年度排名新鮮出爐,揭示了基金受託規模的最新動態。根據WIND對最新基金4季報的數據(截至1月22日下午3點),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廣發基金等十家機構位列非貨管理規模前茅,分別為易方達、華夏、廣發、招商、富國、嘉實、博時、南方、匯添富和鵬華。

盡管A股市場波動,但非貨規模超千億元的公募機構數量有所增加,從42家增至45家,體現出行業內部的競爭力與潛力挖掘。前十名的競爭尤為激烈,易方達基金雖仍居首位,但受市場影響其受託規模略有下降。華夏基金憑借指數基金的穩健表現保持領先地位,而招商基金和富國基金的排名變動反映了市場動態。

前20強的競爭更為激烈,座次頻繁變動。華泰柏瑞基金憑借滬深300指數ETF的強勁表現,排名上升。中間的「腰部」機構如永贏、平安、銀華等則展現出各自特色,如國投瑞銀基金憑借新基金募集實現排名提升,而安信基金則有所下滑。

公募基金行業的競爭點主要集中在「腰部」,要求機構具備強大的調整能力、卓越的業績或股東支持。總體來看,公募機構的年度排名充分體現了行業動態和機構實力的較量。

❷ 2022公募維新!基金業年度盤點:而今「破萬」從頭越高質量發展正當時

2022年是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第24個年頭。

這一年裡公募行業精彩依然,呈現出了蓬勃發展態勢,但與往年相比多了一條新的發展主線——高質量發展。以這一政策定調為起點,公募基金行業在2022年再次揚帆起航,邁出了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步。正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這一年裡,基金行業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薪酬改革。績效薪酬遞延40%以上、高管等人應將績效20%以上投資於本公司基金、基金經理應將30%以上績效投資基金等系列規定,無不指向了要建立一個公平、透明、規范的基金行業;個人養老金制度在期盼中落地,公募行業以129隻養老目標基金踐行普惠金融,成為養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設者;在銀行系、券商系、個人系和外資四大勢力助推下,公募行業還在2022年迎來了大擴容。

這一年裡,公募基金數量突破10000隻,全市場管理規模一度達到了創紀錄的27.29萬億元。底層資產持續多元化的公募REITs和同業存單基金,是今年最具創新特色的基金產品。在持牌機構突破60家之後,基金投顧在2022年裡業態進一步多樣化,「三分投七分顧」逐漸成為行業發展共識。

壬寅虎年五行屬金,肅殺之氣貫穿到了全年的權益、債券、匯率等領域,押注熱門賽道的明星基金經理紛紛跌落神壇,「固收+」折戟,債基出現罕見暴跌。但如尼采所言「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公募行業在2022年發起了三波底部自購潮,公司高管和基金經理紛紛出手,拿出了史上規模最大的真金白銀。

高規格定調「高質量發展」

今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圍繞積極培育專業資產管理機構、全面強化專業能力建設、著力打造行業良好發展生態、不斷提升監管轉型效能等工作提出了16條意見,為加快構建基金行業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開出了「良方」。

《意見》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堅持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切實提高公募基金行業服務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服務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服務實體經濟與國家戰略的能力,正確處理好規模與質量、發展與穩定、效率與公平、高增長與可持續的關系,切實做到行業發展與投資者利益同提升、共進步。

經過多年高速蓬勃發展,公募基金作為資管行業「排頭兵」,已成為大眾理財的重要選擇,更是資本市場的「壓艙石」和「穩定器」,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公募基金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站在了新的發展階段,基金行業要立足「國之大者」,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能力,切實做到行業發展與投資者利益同提升,共進步。公募基金將從「服務居民財富管理」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這兩大路徑發力,促進高質量發展轉型。

「高質量發展」定調之後,公募行業一系列變革,次第落子。

薪酬體系改革落地

2022年基金行業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薪酬改革。6月10日,中基協發布《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下稱《指引》),鼓勵基金管理公司採用股權、期權、限制性股權、分紅權等與公司長期發展、持有人長期利益相綁定的多樣化激勵約束措施。績效薪酬的遞延支付期限、遞延支付額度應與基金份額持有人長期利益、業務風險情況保持一致,遞延支付期限不少於3年。

概括而言,本輪薪酬體系改革主要有五方面亮點:一是明確了基金行業薪酬基本原則:以持有人利益優先與基金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二是強調既要能有效激勵行業人才,也要有利於防範風險和提高合規水平,未規定行業最高薪酬;三是督促降低短期考核,對基金公司高管、業務部門負責人、基金經理、子公司負責人,核心人員等要求:績效薪酬遞延40%以上;四是督促基金公司建立嚴格問責機制;五是高管、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應將績效20%以上投資於本公司基金,基金經理應將30%以上績效投資基金。

《指引》出台劍指「薪酬過高、增長過快」等報酬分化現狀,有利於建立可持續的薪酬體制,在制度上將基金經理與投資者的長期利益進一步綁定,提升基金投資者的長期投資獲得感。新規之下,基金公司將在基金持有人利益、公司利益、員工利益、股東利益等各方利益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

歷時三十餘載,個人養老金制度終於落地。

11月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五大部門聯合發布《個人養老金實施辦法》。同日證監會也發布了《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11月18日,證監會公布了最新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共40家基金公司旗下129隻養老目標基金產品納入配置,規模共計890.59億元,以適配「養老」屬性、助力個人養老。

公募基金是普惠金融理念的重要踐行者,也是養老第三支柱的有力建設者。從制度層面來說,補齊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短板,構建功能更加完備的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推動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於個人而言,增加一份養老積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養老保險需求,讓更多人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和質量。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2021年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在未來5年至10年時間,我國將有8萬億元至10萬億元的養老金缺口。龐大的養老金規模,有望為股市帶來更多穩定的增量資金,進而促進資本市場與公募基金行業的高質量健康發展。

此外從海外實踐來看,個人養老金能夠緩解公共養老金支出壓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需求,並可集中廣大民眾的長期穩定資金,成為資本市場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健康發展。

四派系助力公募大擴容

12月中旬,財信證券提交公募基金公司設立申請。繼今年7月提交設立公募基金申請後,開源證券於11月收到證監會反饋意見。截至目前券商系公募機構數量超過了60家,是數量最多的一類基金公司,既擁有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廣發基金、鵬華基金、銀華基金等頭部公募,也有創金合信基金、華商基金、長城基金、安信基金等中小型公募。

據晨星此前發布的《中國公募基金管理人發展分析報告(1998-2022)》統計,截至2022年6月底券商系公募合計管理規模達14.24萬億元,占公募基金規模的55%,較2017年提升了14個百分點。

今年11月,蘇州銀行持有56%股份的蘇新基金獲准設立,銀行系公募基金時隔6年後再添新軍。包括蘇新基金在內,截至目前銀行系公募數量達到15家,是公募行業的中堅力量。早在2002年至2006年前後,國有大行設立公募基金公司,如招商銀行旗下的招商基金、建設銀行旗下的建信基金、中國銀行旗下的中銀基金、工商銀行旗下的工銀瑞信基金等。在這之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等股份制銀行入局,分別成立了浦銀安盛基金、民生加銀基金等公募。大約從2013年開始,南京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等城商行發力,分別成立了鑫元基金、上銀基金、永贏基金等公募。

同是11月,路博邁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的公募業務資格獲批;泰達宏利基金股權轉讓暨5%以上股東、實際控制人變更的申請核准通過,成為宏利金融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是繼貝萊德基金、富達基金、路博邁基金後的第四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此外,2022年還有兩家個人系公募誕生,分別是泉果基金和匯百川基金。

基金數量突破萬只

盡管今年A股表現不盡如人意,但公募基金規模和數量依然在創造新高度。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市場公募基金數量合計10010隻,突破萬只「大關」。截至今年8月底,154家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規模達到了創紀錄的27.29萬億元,產品數量達到10262隻。

從1998年蹣跚起步到基金數量突破萬只,24年間「從0到10000」這一大步,無不展示著「資管排頭兵」的蓬勃發展態勢。縱觀歷年發展歷程,我國基金產品從1998年底的5隻增長至2003年的100隻用了5年時間,從100隻增長至2012年6月底的1000隻用了近9年時間,從1000隻再到今年的10000隻,則用了10年時間。

不過從產品結構來看,當前基金產品同質化現象依然較為嚴重,權益類基金規模佔比仍較小,上萬只基金中約有1000隻為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市場結構仍需不斷優化。隨著公募基金行業不斷強化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營銷理念,行業「重首發、輕持營」的現象有所改變。

從目前情況來看新基金發行速度遠高於清盤速度,這意味著在未來一段時間里市場基金的數量仍會持續增加。在這一趨勢下,投資者願意申購的依然是能創造長期業績的基金,這在全市場中是少數的。而短期業績好但長期業績跟不上的基金,就很難經得住市場考驗。這意味著,優化基金產品結構需要對以下問題做出解答:基金市場究竟需要多少基金產品?在已超萬只的存量基金中,有多少是能真正滿足需求的有效產品?有多少是無謂的資源浪費?公募基金市場未來將會如何出清?

公募REITs與同業存單基金齊舞

2022年新發基金有所降溫,但依然不乏創新和爆款產品。

在2021年首批試點基礎上,公募REITs於2022年加速擴容,年內成立的產品有13隻。截至2022年末全市場公募REITs數量達到了24隻,底層資產從最初的高速路、產業園擴展到了能源、保障性租賃住房等領域。

2022年公募REITs引來券商、保險、信託、私募等投資者參與其中,配售比例不斷走低,其中不乏發行規模破百億元的產品。華夏基金華潤有巢REIT網下發售累計吸引資金721.55億元,擬認購總數量298.53億份,為初始網下發售份額1.4億份的213.24倍,刷新當時公募REITs的網下詢價紀錄。

另外,在穩健收益投資訴求下,同業存單基金成為2022年出爆款最多的創新產品。截至12月20日全市場同業存單基金數量為43隻,其中有37隻成立於2022年。37隻基金平均發行份額為58.26億份,中位數為55.08億份,有12隻基金發行份額超80億份,華夏、廣發、工銀瑞信、嘉實、匯添富、招商等公募旗下產品發行規模均達到100億份。

明星基金經理走下神壇

始於2019年的結構化行情,讓公募基金實現了新一輪蓬勃發展,並走出了一批賽道風格鮮明的明星基金經理。他們管理著規模大幾百億的大基金,並受到了廣大基民熱情追捧。但在大消費、科技新能源等賽道遭遇殺估值的2022年,他們「船大難掉頭」,從神壇上走了下來。

根據Wind數據,截至12月20日,以初始基金為統計口徑,全市場規模在百億元以上、成立於2022年之前的權益基金大約有90隻,管理這些基金的基金經理,大多是耳熟能詳的「頂流」明星,且有著醫葯、白酒、半導體、新能源等賽道標簽。今年以來90隻基金平均收益率為-20.56%,10隻基金虧損幅度超過30%,最大虧損幅度逼近40%。

股市中沒有「常勝」將軍,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也。基金經理的業績並不完全代表經理的真實能力。因此,基金公司應避免利用過去的亮麗業績打造基金經理能力超群的「人設」,以防被均值回歸的力量反噬,進而損害公司及個人的長期信譽;基金投資者應避免因受到某位基金經理一時亮麗業績的吸引而自動淪為其「鐵粉」,盲目投資。

「固收+」折戟債基暴跌

2022年市場出現了罕見的股債市場雙向波動,主打「穩健收益」的「固收+」基金(以偏債混合型基金、二級債基為主)遭遇滑鐵盧。根據Wind數據,截至12月20日近1600隻固收+基金中有近1100隻年內錄得負收益,虧損比例接近70%。其中最高虧損幅度超過45%,虧損幅度超過10%的基金數量則超過70隻。

「固收+」變「固收-」,主要在於組合的權益類資產配比過高(個別基金權益比例達到了50%),在股市全面回調行情下難以獨善其身。但也有「固收+」通過較低的權益倉位和靈活操作實現正收益。今年9月監管部門對固收+產品進行窗口指導,明確了權益資產投資比例超過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基金的名義進行新產品申報和宣傳,符合二級債基與權益資產比例在10%-30%范圍內的持有期偏債混合型新基金,才能稱為「固收+」。

此外,在美聯儲大幅加息等因素下,11月來債市持續回調引發債基出現罕見大跌。以11月14日為例,根據Wind數據,3000多隻純債基金(不同份額分開計算)中有近2400隻單日收益為負,佔比達近80%,多隻純債基金單日凈值跌幅逼近1%。從業內分析來看,債市下跌雖與資金情緒共振、銀行表內、銀行理財等方面操作因素相關,但主要原因在於利率變動。

基金自購規模創歷史新高

雖然2022年市場行情一波三折,但公募基金自掏腰包,拿出了史上最大的真金白銀。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20日,2022年公募基金行業自購凈申購規模超64億元,超過去年全年,創下歷史新高水平。

公募基金先後於今年1月、3月和10月的市場調整之際,發起三波自購潮。

1月開春之際,市場接連陰跌,南方基金、招商基金、匯添富基金、工銀瑞信基金、瑞遠基金等一批公募積極出手自購,金額在5000萬元至2億元不等。3月中旬到4月期間,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寶盈基金等公募出手自購。南方基金2022年以來自購旗下權益基金的資金超2.5億元,易方達當時運用固有資金2億元投資旗下權益類基金及FOF產品。10月中旬,廣發基金、華夏基金、嘉實基金等公司出手自購,不少公司投資旗下權益基金的金額在1億元以上。

2022年的公募自購還有基金經理參與其中。3月時,2021年「雙料冠軍」崔宸龍出資150萬元申購管理的三隻基金產品;丘棟榮申購中庚價值品質基金不低於1500萬元;寶盈基金的基金經理張仲維出資100萬元申購旗下兩只基金;6月時,基金經理林樂峰出資100萬元自購南方寶嘉混合基金;隨後,基金經理鄧彬彬出資200萬元自購鵬揚產業智選一年持有混合,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出資100萬元跟投。

基金投顧三年迎「蛻變」

從2019年首批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落地以來,基金投顧於2022年迎來了發展三周年。包括銀華基金、富國基金、國泰基金、光大證券、平安證券、興業證券等年內上線基金投顧業務的機構在內,截至2022年基金投顧持牌機構突破60家,形成基金公司、券商、銀行、基金獨立銷售機構「四方逐鹿」,業態趨於豐富多樣化。

「三分投七分顧」逐漸成為行業發展共識。具體看,市場對基金投顧的關注已從最初的規模和用戶數延展到了用戶持有時長、復投、留存等指標上來。同時,投顧機構也開始吸引更多大V加盟,廣泛吸收民間力量,更加關注線上與線下模式融合以及金融科技的運用。

實踐方面,中歐財富在2022年進行了投顧策略和投顧服務升級,推送投資決策、背後邏輯等陪伴內容,為客戶提供匹配當前市場的買入方案。華夏財富確立了「懂投資·更懂你」的買方投顧理念,通過線上和線下方式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陪伴服務,其中針對特定偏好投資者舉辦了「懂讀書」「懂養生」「懂生活」「懂藝術」等多元化系列活動。

短短三年間基金投顧業務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規模、機構管理人和服務模式創新等方面,都穩步向前推進,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財富管理轉型加速和公募基金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可兼顧「投」的專業性和「顧」投後陪伴的基金投顧業務,或將成為財富管理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

❸ 2022上交所股票市場規模增近2倍

2022上交所股票市場規模增近2倍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提升能級方面重點是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水平,加強制度性創新。那麼今天小編在這里給大家整理一下上交所股票市場規模增近2倍,我們一起看看吧!

持牌金融機構超過1700家外資佔比約30%

上海市金融工作黨委書記信亞東在發布會上透露,十年來,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從2012年的528萬億元提高至2021年的2511萬億元。「上海價格」范圍不斷擴容,涵蓋了股指、外匯、利率、重要大宗商品等,「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價格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

上海金融市場格局日益完善,十年來,新設上海票據交易所、上海保險交易所、跨境清算公司、中國信託登記公司、中央結算公司上海總部、城銀清算公司等多家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

上海金融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上海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從2012年的3.9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8.3萬億元。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聯動效應日益增強,科創板改革「試驗田」作用充分發揮,截至今年9月末,科創板上市公司473家,累計募資總額7181.8億元,總市值5.5萬億元。

一系列支持自貿區建設、支持長三角一體化、支持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系列措施陸續落地。孫輝透露,先後先行先試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基於宏觀審慎管理的本外幣境外融資制度、外幣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以及新片區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等一大批全國首創性金融制度,其中一些制度陸續在全國推廣。

截至今年8月末,上海累計開立自由貿易賬戶14.2萬個,辦理跨境結算摺合人民幣129萬億元,年均增長39%;境外主體持有銀行間債券量達3.5萬億元,是2016年底的4.3倍;境外主體累計發行「熊貓債」由2012年末的40億元增加到目前的6121億元。

上海金融機構體系日益健全。上海持牌金融機構總數從2012年末的1227家增加到今年6月末的1719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佔比約30%。全球資管規模排名前十的資管機構均在滬開展業務,公募基金、保險資管管理規模佔全國比重均達三分之一。上海金融人才規模從2012年末的30萬人增加到目前的47萬人,年均增幅約4.6%。

上海銀保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劉琦透露,十年來,上海持續鞏固金融開放門戶樞紐地位。目前,上海共有外資銀行保險法人機構超過50家,外資省級分支機構超過100家,外資銀行保險代表處77家。積極落實國家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重大舉措,率先試點外資機構與大型銀行在上海合資設立理財公司,目前已開業的4家外資控股理財公司全部落地上海;率先推進人身保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全國前三家外商獨資人身保險公司均在上海完成注冊變更。全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也在上海獲批開業。對外開放的「首家」「首批」效應,體現了上海在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上的「加速度」。

十年來,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能力不斷增強,上海跨境人民幣業務結算量佔全國比重約50%,始終保持全國第一。孫輝透露,上海跨境人民幣結算額年均增長47.7%。其中,2013年以來,上海與「一帶一路」地區跨境人民幣結算額年均增長49.6%。

上海企業貸款利率和小微信貸利率處於歷史低點

孫輝在發布會上表示,2012年-2021年十年間,上海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11%增長到18%,今年上半年這一比重高達21.3%。

從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角度看,截至今年8月末,上海本外幣貸款余額10.1萬億元,本外幣存款余額19.1萬億元,分別是2012年底的2.5倍和3倍。

上海金融業在支持上海經濟較高速度發展的同時,也重點支持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孫輝透露,統計以來,上海高新技術企業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和綠色貸款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9%、32.7%和24.1%,比同期上海全部本外幣貸款增速分別高出9.6個百分點、23個百分點和14.8個百分點。同時,目前上海企業貸款利率和小微信貸利率都是有統計以來的歷史低點,而且上海這兩方面的利率一直在全國各地區中始終保持最低的行列。

信亞東透露,面對疫情沖擊,上海出台的抗疫助企、經濟恢復重振以及新一輪穩增長政策中,涉及金融支持政策有30條。據統計,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企業融資成本持續下降,今年8月,上海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78%,比上年末下降44個基點,處於歷史低位。

劉琦表示,過去十年,上海銀行業資產和銀行貸款增長均超過140%;保險深度從4.08%上升到4.56%,保險密度從3421元每人上升到7917元每人,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風險保障。製造業貸款余額較十年前增長96%。推動成立中國集成電路保險共同體,已為12家集成電路重點客戶提供保障金額近7千億元。

截至目前,上海轄內科技型企業貸款存量戶數為1.8萬戶,貸款余額超過6500億元,分別較年初增長32%和44%。上海銀行業保險業助力72家上海科技企業登陸科創板,實現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成功對接。

上海證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王登勇也透露,十年來,資本市場為上海企業提供直接融資超過4萬億元,支持207家地方經濟支柱企業和戰略新興行業企業通過上市做大做強,120家次上市公司通過並購重組實現資產重整、加快轉型升級。此外,上海股權、創投基金投資高新技術企業本金超8500億元。

上交所股票市場十年增近2倍躍居全球第三位

王登勇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規模達49萬億元,十年來增長近2倍,從全球第七位躍居第三位;債券市場累計融資近34萬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債券市場。今年以來,上海期貨交易所累計成交額107萬億元,是2012年同期的3.2倍。

十年來,上海資本市場新上市期貨和期權品種26個,是之前品種數量的兩倍多,基本覆蓋農產品、化工、金屬、能源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也構建起了金融期貨權益類、利率類兩大產品線。

十年來,上海上市公司質量穩步提升。從經營效益看,總市值和資產總額分別增長了2倍和2.3倍,總市值穩居全國第三;營業收入、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長率均達10%;近三年累計現金分紅達到3531億元,較之前三年增長近19%,遠超凈利潤增長幅度。從行業分布看,戰略新興行業企業佔比近四成,戰略新興行業上市公司成為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

目前,上海科創板上市公司總市值和首發融資規模均位居全國各省市第一,「硬科技」產業集聚效應凸顯。信亞東透露,上海將發揮好科創板「頭雁效應」,健全科創企業培育和服務機制,深入實施「浦江之光」行動,形成百家重點科創板預備企業、千家科創培育企業、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百、千、萬」後備企業資源體系。

十年來,上海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數量持續領跑全國,集聚態勢不斷擴大。目前,上海共有證券公司31家、期貨公司36家、基金公司62家,十年來分別增長55%、20%、68%,其中有2家外商獨資、4家外資控股和26家中外合資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佔全國近半數。全球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前十的資管機構均已入駐上海開展業務。此外,上海還有各類證券基金期貨分支機構115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4473家。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總資產分別增長5.1倍和9.2倍,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增長9倍。

王登勇介紹,上海資本市場和行業雙向開放取得積極進展。十年來,上海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設立境外分支機構逐步從美國等地拓展到新加坡、越南、寮國等國家和地區,並積極開展QFII、RQFII等跨境業務。中國太保成功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並在倫交所滬倫通板塊掛牌交易。

全國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首家外資全資控股證券公司等多個首例性、示範性項目落戶上海。滬港通、滬倫通、中日ETF、滬港ETF互通相繼落地。上海期貨交易所先後推出原油、20號膠、低硫燃料油、國際銅期貨和原油期權等5個國際化期貨和期權品種,吸引了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交易者。華安、華泰柏瑞等一批基金公司相繼推出中日、中法、滬深港等跨境ETF。境外投資者在期貨市場的客戶權益已超過1100億。

未來將提高國際化水平和加強制度性創新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建成與國家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已在2020年已如期實現。下一階段,將如何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提升?

對此,孫輝表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提升能級方面重點是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水平,加強制度性創新。

一方面,堅定不移地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支持上海打造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提升上海金融市場全球定價權和影響力。加快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台,推進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統一對外開放,為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債券市場提供進一步便利。

另一方面,推進重大金融改革創新,特別是科創金融和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加大科創金融改革力度,構建一個廣渠道、多層次、全覆蓋、可持續的科創金融服務體系,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再上新台階。

支持上海申報建設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推動金融支持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深化金融服務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

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重要金融基礎設施。提高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國際影響力,建設覆蓋全金融市場的交易報告庫,深化數字人民幣應用試點,推進金融科技監管試點等。

閱讀全文

與全市場公募保險機構多少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找水果代理怎麼做 瀏覽:603
懂車帝打不開小程序怎麼辦 瀏覽:486
全市場公募保險機構多少家 瀏覽:778
如何開一個水產批發市場 瀏覽:910
子宮息肉怎麼吃完美產品調理 瀏覽:382
桂林銀行拒絕該交易多久解除 瀏覽:813
屏蔽群發信息怎麼解除 瀏覽:466
廣告代理費用怎麼算 瀏覽:423
計算機子程序是什麼 瀏覽:856
船務代理有什麼意義 瀏覽:201
如何跳槽美國程序員 瀏覽:978
百老泉怎麼做區域代理 瀏覽:6
信宜人民政府網招錄信息欄在哪裡 瀏覽:323
如何開通小程序接收驗證碼 瀏覽:662
平台買的信息屬於什麼費用 瀏覽:795
如何使用微信查看朋友的信息 瀏覽:841
如何看待現在理財產品違約 瀏覽:963
做酸奶代理商怎麼樣 瀏覽:457
python怎麼爬取數據 瀏覽:583
網游充值怎麼代理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