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連平:從十九屆五中全會看未來15年我國財富管理七大機遇
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勝利落下帷幕。從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 社會 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來看,不但全面擘畫了未來5-15年我國國民經濟和 社會 發展的宏偉藍圖,為編制「十四五」規劃指出了清晰的方向和目標,同時也為我國財富管理行業點亮了一連串璀璨耀眼的發展機遇,將極大地提振財富管理行業和市場投資者的信心。
機遇1:財富管理行業將迎來規模空前的發展機遇
《建議》首先提出了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 社會 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包括「經濟實力、 科技 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台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等。
當前,國內關於中等發達國家的判斷標准並不統一。此前一些地方將「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當作「中等發達國家」的標准,但這顯然不符合「中等發達國家」字面的含義。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人均GDP就已經突破1萬美元了。因此,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的門檻需要向上抬升。
從國際比較來看,較為發達或高度發達的國家,如英、法、日等國2019年人均GDP都在4萬美元以上,美國人均GDP更高達6.5萬美元。因此,2-4萬美元的人均GDP,如捷克(2.3萬美元)、葡萄牙(2.3萬美元)、韓國(3萬美元)等國家目前所處的水平,可大致被認為是中等發達國家,這也符合普遍的認知,而2萬美元是中等發達國家的入門級別。
未來我國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獲得新一輪的增長紅利,再延續15年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的話,到2035年,按不變價格計算,人均GDP有望達到2萬美元。我們認為,這一目標是相對可行的。當然,如果再疊加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到2035年我國人均GDP有可能達到3萬美元甚至更高。
此外,《建議》還提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等目標。未來5-15年在我國廣大城鎮和農村地區,將產生一大批新興的高凈值或較為富裕的人群,使得我國原有的200萬高凈值人群隊伍迅速壯大。按前述人均GDP增長預測,到2035年高凈值人群的規模很可是目前的2-3倍,也就是比目前新增200-400萬人,可投資金融資產規模在目前200萬億元的基礎上相應增加200萬-400萬億元。如果進一步考慮到規模同樣迅速擴張的中產階層或准高凈值人群,我國完全有可能形成一個規模空前龐大、全球首屈一指的財富管理市場。
機遇2:財富管理市場將更趨成熟規范
除2035年遠景目標外,《建議》重點規劃了「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 社會 發展的主要目標。在市場建設方面,提出要「堅持平等准入、公正監管、開放有序、誠信守法,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實施高標准市場體系建設行動」等。
2018年資管新規出台對我國財富管理市場影響深遠。一是有助於促進財富管理行業統一標准、打破剛兌、加快產品凈值化轉型,防範和化解潛在金融風險。二是有助於推動財富管理行業回歸本源,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三是有助於財富管理機構加強投研能力建設,改變以往創新能力偏弱,大類資產配置種類相對單一的格局。我國財富管理市場從此進入了日益規范的發展軌道。與此同時,政府職能部門和監管部門近年來還強化了對互聯網金融欺詐的打擊和對P2P亂象的整治,大量非持牌機構被市場出清,財富管理行業加快向規范經營回歸,這對依法持牌、合規經營的財富管理頭部機構將形成正向激勵,推動其努力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進一步走向專業化。
《建議》提出,「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社會 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 健康 素質明顯提高」。在上述發展目標指引下,財富管理行業的投資者教育有望大大強化,居民的金融素養和法治意識將不斷提升,風清氣正的法治環境和信用環境將進一步形成。未來財富管理機構和投資者將在法律框架內釐清各自權利和義務,理性地解決糾紛,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與銀行、股票等其他金融市場一樣步入更加成熟、理性的發展階段。
機遇3:金融開放將帶來更豐富的產品和服務
《建議》強調,「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等,這無疑有助於吸引更多國際領先的財富管理機構加快布局中國市場。
近年來,我國財富管理行業發展步伐較快,機構生態漸趨多元,創新產品日益豐富,朝著規范、 健康 、有序的方向發展。但與國際發達的財富管理市場相比,我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產品和服務供給還存在種類相對單一、服務模式粗放等不足,難以滿足部分高端投資者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某種程度上講,我國財富管理市場可選金融工具較少,是導致金融資產在家庭總財富中佔比偏低的原因之一。
2018年以來,我國金融開放步伐明顯提速。2018年,我國宣布了15條銀行業保險業開放措施,取消或大幅放寬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等;2019年,又進一步出台了兩輪共19條開放措施,為提高我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營造了良好的制度和市場基礎,吸引了一大批外資銀行、保險、投行等機構進入,極大地推動了上海、青島、深圳等國內城市資管中心或財富管理中心的建設。以上海為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向縱深發展,針對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領域提出了建設「全球資管中心」「亞洲資管樞紐」等目標,吸引了道富、法巴資管、荷寶資產、凱雷投資等一大批國際知名的資產管理機構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落戶上海。
外資機構的到來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服務模式,將吸引國內資管機構和財富管理機構在股權、產品、管理和人才等方面與外資機構開展合作,將國際上成熟的投資理念、經營策略、激勵機制和風控體系運用到境內。如近期中銀理財和東方匯理合資設立匯華理財,建信理財與貝萊德、富登公司獲批合資設立理財公司等都體現了這一趨勢。同時,不少外資資管機構和私募機構進入我國後,也在積極申請外資公募基金牌照。對於國內一些以基金代銷為主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而言,這意味著未來其產品線將更加豐富,有助於滿足國內高端客戶跨境、跨行業、跨幣種的投資理財需求,使得財富管理的供需適配性更加完善。
機遇4:老齡人群財富管理市場空間巨大
《建議》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銀發經濟」等。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財富管理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從政策層面來看,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全面部署了2020-2050年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工作任務,首當其沖的就是要「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 社會 財富儲備」,如通過完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優化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分配格局,穩步增加養老財富儲備。
從市場供需層面來看,受養老保障體系尚不健全、人口預期壽命大幅延長帶來的家庭財富提前透支風險等因素驅動,當前我國老年人群對財富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國內財富管理的供給尚未完全匹配需求,未來財富管理機構在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機遇5:健全多層次社保體系為財富管理行業創造新機遇
《建議》提出,「健全多層次 社會 保障體系」「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
經過多年 探索 ,我國基本形成了養老金「三支柱」體系。其中,第一支柱為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第二支柱為部分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自主發展的年金制度,第三支柱主要是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目前,三支柱之間的發展並不均衡:第一支柱占絕對主導地位,覆蓋9.7億中國城鄉居民,占我國養老金總資產的70%;第二支柱進展緩慢,參與主體多為國有企業(企業年金)和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參與人數為2000多萬人,占養老金總資產的30%,存在覆蓋面窄、機構經濟負擔壓力較大、缺乏持續加入意願等問題;至於第三支柱,仍處於試點初期,佔比幾乎可以忽略。但考慮到第一支柱已經滿負荷運轉、對公共財政拖累較重,第二支柱一般企業加入意願不高,第三支柱反而是潛力最大、發展前景最值得期待的,這已成為監管部門和 社會 各界的普遍共識。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國銀保監會郭樹清主席就指出,大力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障,可有效緩解中國養老保險支出壓力,滿足民眾多樣化養老需求;同時,也可集中長期穩定資金, 探索 跨周期投資模式,成為資本市場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的重要力量,滿足基礎建設和 科技 創新的資金需要。中國證監會易會滿主席也表示,將推動優化第三支柱養老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環境。據預測,我國第三支柱如接近或能達到美國的發展水平,很可能將形成一個規模高達數十萬億元的新興市場。
相關政策實踐近年來也正在積極推進。2018年4月,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局部試點稅延養老保險,對充實養老保險第三支柱進行了有益 探索 。2019年以來,人社部、財政部等部門正積極研究制定養老保險第三支柱政策文件,擬採取賬戶制,並建立統一的信息管理服務平台,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基金等金融產品都可以成為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產品。從業務實踐來看,豐富第三支柱養老金產品,需要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加快培養合格的養老金管理人才,打造權威的第三方基金評級機構等。
機遇6:大 健康 和康養產業前景廣闊
《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全面推進 健康 中國建設」「加快發展 健康 、養老」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中醫葯事業」「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構建「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 健康 領域改革發展成就顯著,人民 健康 水平不斷提高。同時,我國也面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以及疾病譜、生態環境、生活方式不斷變化等帶來的新挑戰,需要統籌解決關系人民 健康 的重大和長遠問題。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 健康 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面系統地提出了提高全民身體素質、強化覆蓋全民的公共衛生服務、發展 健康 服務新業態等目標和舉措。
202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深刻揭示了,當今世界所有國家,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在公共疾病面前都面臨同等嚴峻的挑戰。疫情進一步提醒我國,要加快推進「 健康 中國」戰略。「十四五」期間,我國將統籌推進普及 健康 生活、優化 健康 服務、完善 健康 保障、建設 健康 環境、發展 健康 產業等任務。在此背景下, 健康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加快涌現並擴大外延,大 健康 和康養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在此過程中,高凈值人群對於大 健康 和康養服務的需求無疑將更為強烈。這就為以高凈值人群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財富管理機構挺立潮頭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遇。一方面, 健康 保險的重要性將進一步突出。從美國的經驗來看,最近20年來,提供「院前、院中、院後」全程 健康 風險管理服務的主動管理型 健康 保險已經取代醫療服務成為整個 健康 產業鏈中的核心。另一方面,財富管理機構最適合在客戶與國內外先進醫療資源、康養資源之間搭建供需對接橋梁,並將其作為全面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一攬子服務方案中的重要一環。
機遇7:財富管理 科技 將加速發展
據統計,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中,「創新」一詞被提及多達15次。文中處處可見「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 科技 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數字化發展」等鼓勵創新或 科技 創新的表述。
近年來,以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虛擬現實、雲計算等為代表的金融 科技 迅猛發展, 科技 與金融的融合越來越緊密,在銀行、券商等行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場景應用,深入到了前、中、後台各個方面。國際上,智能投顧、理財規劃軟體、投資組合管理軟體、數字化平台、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金融 科技 創新成果在一些先進財富管理同業得到了充分展示,金融 科技 對財富管理行業正在產生深遠的影響。
盡管在我國財富管理領域,金融 科技 的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但未來發展前景令人充滿信心。一是地方政府、監管部門自上而下推動金融 科技 加速發展的決心和力度都很大。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印發了《金融 科技 發展規劃(2019-2021年)》,提出到 2021 年,要建立健全中國金融 科技 發展的「四梁八柱」;雄安新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也都提出了打造金融 科技 中心的目標願景。二是我國財富管理行業具備後發趕超優勢,會比較快地達到與歐美發達國家目前差不多的水平,在一些財富管理細分領域,甚至有可能率先應用某些金融 科技 ,成為相關領域的引領者。從近年來我國在移動支付、數字貨幣等領域的實踐來看,相關領域已經走在相關 科技 應用的世界前沿了。
可以預見的是,今後我國財富管理行業將插上金融 科技 的翅膀,通過「理財顧問+財富 科技 」結合的手段,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精準直達的產品和服務。未來財富管理領域金融 科技 的應用將主要聚焦於促進財富管理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財富管理行業客戶服務效能、降低財富管理運營成本、增強財富管理的適配性等方面的場景。在財富管理 科技 的驅動下,以往只能是少部分高凈值、超高凈值人群能夠享受的精準、個性化、定製化的優質財富管理服務將「飛入尋常百姓家」,惠及覆蓋面更廣的准高凈值或中產家庭。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未來5-15年,從需求端來看,在 科技 創新紅利驅動下,我國將加速向中等發達國家行列邁進,居民財富積累及隨之而來的財富管理需求將持續大幅增長。從供給端來看,市場環境將日趨規范,對外開放向深入發展,金融 科技 快速迭代,金融機構財富管理供給能力將極大提升。我國財富管理市場必將充滿生機活力,財富管理行業將迎來新的一輪大發展,由此步入一個全新的黃金機遇期。
作者簡介: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連平
植信投資研究院副院長 劉濤
② 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比較,聯系,區別(從功能,成本,風險,效率機制方面考慮)
【一】資本市場是指證券融資和經營一年以上中長期資金借貸的金融市場,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和中長期信貸市場等其融通的資金主要作為擴大再生產的資本使用,因此稱為資本市場。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組成部分的證券市場,具有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的形式吸收中長期資金的巨大能力,公開發行的股票和債券還可在二級市場自由買賣和流通,有著很強的靈活性。
資本市場概述
資本市場是長期資金市場。是指證券融資和經營一年以上的資金借貸和證券交易的場所,也稱中長期資金市場。
資本市場按融通資金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銀行中長期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
若以金融工具的基本性質分類,資本市場可區分為股權市場及債券市場,前者是指股票市場,後者則指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上主要流通的憑證即為公司股票, 持有股票的股東,除非是公司結束營業,其股權資產只有每年的股息收入,對公司資產不能有立即請求權。債權市場內流通的各債務工具,包括各種債券、商業本票、存單及貸款等,其基本特點為有一定期限、有較確定的收益率、具有全額請求權。
資本市場是金融市場的一部分,它包括所有關繫到提供和需求長期資本的機構和交易。長期資本包括公司的部分所有權如股票、長期公債、長期公司債券、一年以上的大額可轉讓存單、不動產抵押貸款和金融衍生工具等,也包括集體投資基金等長期的貸款形式,但不包括商品期貨。
資本市場是一種市場形式,而不是指一個物理地點,它是指所有在這個市場上交易的人、機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
就其細節而言對資本市場的見解有不同的定義。有些金融學家只將有證明的物件之間的交易看作資本市場的內容,而將無證明的貸款交易另分為貸款市場。其他金融學家則將兩者均看作是資本市場。公認的是長期性的資本是這個市場與其它金融市場如衍生市場、貨幣市場之間的區別。
資本市場的參與者:
通過將其資本投資給受資人投資人獲得了合同證明的、在未來獲得資本的權利。雙方也協議一個付給投資人的利息。一般利息每年付出。利率的高低主要由受資人的支付能力以及資本市場上的利率高低來決定。
在資本市場上受資人是資本的需求人和未來支付權的提供人。
資本市場上的市場活動包括買賣股票和債券、股份有限公司提高其資本以及自然人貸款。
資本市場類型
資本市場上資本出讓的合同期一般在一年以上,這是資本市場與短期的貨幣市場和衍生市場的區別。
資本市場可以分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在一級市場上新的吸收資本的證券發行並被投資者需求。
在二級市場上已經發行的證券易手。
假如一個市場符合證券交易所的要求,則這個市場是一個有組織的資本市場。一般來說通過時間和地點的集中這樣有組織的市場可以提高市場流通性、降低交易成本,以此提高資本市場的效應。
資本市場按融通資金方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銀行中長期信貸市場和證券市場。
(一)銀行中長期信貸市場
它是一種國際銀行提供中長期信貸資金的場所,為需要中長期資金的政府和企業提供資金便利。這個市場的需求者多為各國政府和工商企業。一般1年至5年的稱為中期信貸,5年以上的稱為長期信貸。資金利率由諸如經濟形勢、資金供求量、通貨膨脹和金融政策等因素多方面決定,一般是在倫敦同業拆放利率基礎上加一定的幅度。該市場的貸款方式,有雙邊貸款和多邊貸款之分。
(二)證券市場
它是指證券發行與流通的場所。發行證券的目的在於籌措長期資本,是長期資本借貸的一種方式。證券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1.證券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2.證券市場的結構
(1)如果從證券交易的方式來考察,可分為初級證券市場和二級證券市場。
(2)如果從交易的證券種類來考察,證券市場又可分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
3.證券市場的證券種類
(1)政府債券:即由政府發行的中期債券和長期債券。這些債券可在市場上隨時交易,但不到期不得兌現。
(2)企業債券:即企業發行的、承諾在一定期限向投資者還本付息的債務憑證。
(3)公司股票:股份公司為籌措資本而發行的,證明股東按其所持股份享有權力與承擔義務的書面憑證,是股票持有者藉以獲取股息和紅利,以及根據規定行使股東權力的有價證券。它一般分為普通股與優先股兩種。
(三)當代國際資本市場發展的特點
1.國際資本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2.資本市場籌資證券化;
3.國際金融創新與表外業務迅速增長;
4.資本市場日益成為各種金融力量"競技"的場所,股票市場動盪不安;
5.資本市場"失靈"在發展中國家日益突出;
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的意義:
在國民經濟中資本市場擁有將金融資本轉化為世紀資本的作用。其意義在於:
1、接受不被用於消費的金融資本(投資);
2、通過建立市場價格來達到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間的市場平衡;
3、將資本導引到最可能有效的投資上;
4、通過資本需求者之間的競爭資本可以投到最有效的用途上,這樣可以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財富。
貨幣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任務:
1、期限轉換:
通過期限轉換受資人和投資人之間的期限要求得到協調。
2、批量轉換:
資本市場可以將許多小投資者的錢集中在一起結合成一筆大的投資款項的作用。
3、風險轉換:
未來不保障的收入可以轉化為目前有保障的收入。
【二】貨幣市場是短期資金市場,是指融資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該市場所容納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政府、銀行及工商企業發行的短期信用工具,具有期限短、流動性強和風險小的特點,在貨幣供應量層次劃分上被置於現金貨幣和存款貨幣之後,稱之為「准貨幣」,所以將該市場稱為「貨幣市場」。
貨幣市場的購成
一個有效率的貨幣市場應該是一個具有廣度、深度和彈性的市場,其市場容量大,信息流動迅速,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躍且持續,能吸引眾多的投資者和投機者參與。貨幣市場由同業拆借市場、票據貼現市場、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市場和短期證券市場四個子市場構成。
貨幣市場的功能
貨幣市場就其結構而言,包括同業拆借市場、票據貼現市場、短期政府債券市場、證券回購市場等。貨幣市場產生和發展的初始動力是為了保持資金的流動性,它藉助於各種短期資金融通工具將資金需求者和資金供應者聯系起來,既滿足了資金需求者的短期資金需要,又為資金有餘者的暫時閑置資金提供了獲取盈利的機會。
但這只是貨幣市場的表面功用,將貨幣市場置於金融市場以至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可以發現,貨幣市場的功能遠不止此。貨幣市場既從微觀上為銀行、企業提供靈活的管理手段,使他們在對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相統一的管理上更方便靈活,又為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以調控宏觀經濟提供手段,為保證金融市場的發展發揮巨大作用。
1、短期資金融通功能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種經濟行為主體客觀上有資金盈餘方和資金不足方之分,從期間上可分為一年期以上的長期性資金餘缺和一年期以內的短期性資金餘缺兩大類,相對於資本市場(Capital Market)為中長期資金的供需提供服務,貨幣市場(Money Market)則為季節性、臨時性資金的融通提供了可行之徑。
相對於長期投資性資金需求來說,短期性、臨時性資金需求是微觀經濟行為主體最基本的、也是最經常的資金需求,因為短期的臨時性、季節性資金不足是由於日常經濟行為的頻繁性所造成的,是必然的、經常的,這種資金缺口如果不能得到彌補,就連社會的簡單再生產也不能維系,或者只能使商品經濟處於初級水平,短期資金融通功能是貨幣市場的一個基本功能。
貨幣市場的管理功能:
貨幣市場的管理功能主要是指通過其業務活動的開展,促使微觀經濟行為主體加強自身管理,提高經營水平和盈利能力。
(1)同業拆借市場、證券回購市場等有利於商業銀行業務經營水平的提高和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同業拆借和證券回購是商業銀行在貨幣市場上融通短期資金的主渠道。充分發達的同業拆借市場和證券回購市場可以適時有度地調節商業銀行准備金的盈餘和虧缺,使商業銀行無需為了應付提取或兌現而保有大量的超額准備金,從而將各種可以用於高收益的資產得以充分運用,可謂「一舉兩得」。為此,商業銀行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資金的流動性管理,這使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躍上一個新的台階。
(2)票據市場有利於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加強經營管理,提高自身信用水平
票據市場從票據行為上可以分為票據發行市場、票據承兌市場、票據貼現市場,從簽發主體上可以分為普通企業票據和銀行票據。只有信譽優良、經營業績良好的主體才有資格簽發票據並在發行、承兌、貼現各環節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不同信用等級的主體所簽發和承兌的票據在權利義務關繫上有明顯的區別,如利率的高低、票據流動能力的強弱、抵押或質押的金額的大小,等等。所以,試圖從票據市場上獲得短期資金來源的企業必須是信譽優良的企業,而只有管理科學、效益優良的企業才符合這樣的條件。
政策傳導功能:
貨幣市場具有傳導貨幣政策的功能。眾所周知,市場經濟國家的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再貼現政策、法定存款准備金政策、公開市場業務等的運用來影響市場利率和調節貨幣供應量以實現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的,在這個過程中貨幣市場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1)同業拆借市場是傳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重要渠道
中央銀行通過同業拆借市場傳導貨幣政策藉助於對同業拆放利率和商業銀行超額准備金的影響。首先,同業拆放利率是市場利率體系中對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反映最為敏感和直接的利率之一,成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變化的「信號燈」。這是因為,在發達的金融市場上,同業拆借活動涉及范圍廣、交易量大、交易頻繁,同業拆放利率成為確定其他市場利率的基礎利率。國際上已形成在同業拆放利率的基礎上加減協議幅度來確定利率的方法,尤其是倫敦同業拆借利率更成為國際上通用的基礎利率。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首先傳導影響同業拆放利率,繼而影響整個市場利率體系,從而達到調節貨幣供應量和調節宏觀經濟的目的。其次,就超額准備而言,發達的同業拆借市場會促使商業銀行的超額准備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這顯然給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量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2)票據市場為中央銀行提供了宏觀調控的載體和渠道
傳統的觀念認為票據市場僅限於清算,甚至短期資金融通功能也經常被忽略。實際上除了上述兩個基本功能外,票據市場還為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提供了重要載體。
首先,再貼現政策必須在票據市場實施。一般情況下,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會起到收縮票據市場的作用,反之則擴展票據市場。
同時,中央銀行通過票據市場信息的反饋,適時調整再貼現率,通過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變動,達到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
另外,隨著票據市場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票據市場的穩定性不斷增強,會形成一種處於均衡狀態下隨市場規律自由變動的、供求雙方均能接受的市場價格,反映在資金價格上就是市場利率,它無疑是中央銀行利率政策的重要參考。
其次,多種多樣的票據是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工具之一,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票據投放或回籠貨幣,可以靈活地調節貨幣供應量,以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3)國庫券等短期債券是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主要工具
公開市場業務與存款准備金政策和再貼現政策相比有明顯優勢,它使中央銀行處於主動地位,其規模根據宏觀經濟的需要可大可小,交易方法和步驟可以隨意安排,不會對貨幣供給產生很大的沖擊,同時,其操作的隱蔽性不會改變人們的心理預期,因此易於達到理想的效果。
但是,開展公開市場業務操作需要中央銀行具有相當規模、種類齊全的多種有價證券,其中國債尤其是短期國債是主要品種。因為國債信用優良、流動性強,適應了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需要,同時,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影響的主要是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所以對短期債券和票據要求較多。因此,具有普遍接受性的各種期限的國庫券成為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主要工具。
促進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市場發展的功能
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核心組成部分,前者是後者規范運作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首先,發達的貨幣市場為資本市場提供了穩定充裕的資金來源。從資金供給角度看,資金盈餘方提供的資金層次是由短期到長期、由臨時性到投資性的,因此貨幣市場在資金供給者和資本市場之間搭建了一個「資金池」,資本市場的參加者必不可少的短期資金可以從貨幣市場得到滿足,而從資本市場退出的資金也能在貨幣市場找到出路。因此,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就如一對「孿生兄弟」,不可偏廢於任何一方。
其次,貨幣市場的良性發展減少了由於資金供求變化對社會造成的沖擊。從長期市場退下來的資金有了出路,短期游資對市場的沖擊力大減,投機活動達到了最大可能的抑制。因此,只有貨幣市場發展健全了,金融市場上的資金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從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總結出「先貨幣市場,後資本市場」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基本規律。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貨幣市場在金融市場和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微觀主體和宏觀經濟正常運行的基礎環節。但是貨幣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是需要有前提條件的。貨幣市場本身的發達和完善是其功能得以發揮的首要前提。
例如,發達的同業拆借市場需要有廣泛的參與主體、頻繁而廣泛的交易行為、隨行就市的市場價格;發達的票據市場要求票據行為的主體必須是信用良好的真正的市場經濟行為主體,票據行為合法規范;國庫券市場的形成要求政府發行的國庫券達到一定規模,並且期限、檔次合理。這些條件的具備為貨幣市場功能的發揮提供了良好的載體。
其次,貨幣市場功能的發揮尤其是政策功能的發揮需藉助於其他金融市場子市場的發展。貨幣市場在這個功能的發揮中實際上最早反映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並通過進一步作用於長期金融市場即資本市場進而作用於更廣范圍的市場。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關系的變化引起經濟行為的改變基本上都是藉助貨幣這個載體,在這個過程中,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分別擔任著「二傳手」和「三傳手」的作用。發達的市場經濟是貨幣市場功能發揮的第三個條件。金融市場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在市場經濟中,政府通過間接調控的方式對市場和微觀經濟行為主體進行宏觀管理,微觀主體成為真正的「經濟人」和「理性人」,為滿足盈利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而進行營運和消費,供求關系成為價格變動的基本因素,價格成為資源配置變化的基本信號,發達的市場經濟本身既需要貨幣市場,同時又為貨幣市場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結論,貨幣市場是金融市場和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前提,金融市場和市場經濟的完善又為貨幣市場的正常發展提供了條件,三者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在這一關系中,貨幣市場起著基礎性作用。重資本市場,輕貨幣市場,其結果是削弱了貨幣市場的基礎作用,使得市場經濟行為主體失去了短期融資市場的依託,同時破壞了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造成大量本應屬於貨幣市場的資金流向資本市場,一方面是貨幣市場因資金缺乏日漸萎縮,另一方面是不斷膨脹的資本市場積聚了太多的短期游資,資本市場的泡沫成分日漸明顯。
其次,由於上述結果的延伸,使中央銀行藉以調節宏觀經濟的聯系紐帶被割斷,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應。正本清源,全面認識貨幣市場在整個金融市場以及市場經濟中的基礎功能與作用,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和金融市場的正常發展具有現實的以及長遠的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