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有那些作用
財政在市場經濟下可以用來補貼需要重點發展的企業、行業;可以通過財政和稅收手段調節收入分配不均,進行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即納稅和低保;通過增加工程建設等,增加政府開支,擴大赤字,可以促進經濟建設,增加市場活力。
傳統的財政理論中,財政主要包括分配,調節,監督三大職能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這三大職能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公共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的經濟件制將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從而帶來的是人們,尤其是財政理論及實際工作者對財政職能問題的再思考有的觀點認為。
近幾年來財政赤字的擴大主要是由財政職能弱化引起,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財政權力越來越小,財政職能將進一步弱化,從而加重財政的困難事實上,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使財政過去的剮性計劃內容步了,財政直接干麗的內容少了,違背市場發展規律的內容少了而財政的職能非但沒有弱化。還應進一步強化,只是這時財政職能的內容應該有所更新和轉。
對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政職能內容轉換的認識,必須要立足於理財觀念轉變的基礎上。
首先要在思想認識上轉變,就是要解放思想,轉換腦筋,更新觀念。解決好思想認識問題,最根本的是解脫傳統的高度集中的經濟的束縛,增強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性認識。
同時,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變化,打破舊的管理體制,建立新的財政管理體制,要打破盲目性、封閉性、狹隘性,從大局出發,從宏觀出發,困勢利導,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轉變職能,改革機構,加強宏觀調控,微觀指導,實行小機關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