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州有哪些著名小吃,在路橋哪些地方能吃到
講到路橋的吃,有幾種東西不可不提,g-i-an糕(我很難找出一個字來描述路橋方言,姑且用洋文代一下,假洋鬼子一下)這種東東我認為是最能代表路橋的特色,除黃岩外,其他地方好象很難見到,即便是椒江,做的人也是路橋人。一塊糯米粉燒成的糕捏成餅狀,把一大堆的肉碎、綠豆面等包在中間,可邊走邊吃,方便,快捷。吃了半個,還可將糕捏攏,下次再吃。
炊圓也是路橋很有特色的一個小吃,原先老馬路拐進去一點有一家小店,裡面的炊圓、青團、松花糕等有很多,基本上囊括了路橋的小吃,可惜現在因拆遷,不知搬到哪裡。
野菱是路橋很有特點的一個東東。菱在浙江以嘉興南湖的無角菱最為有名,野菱個頭很少,燒熟趁熱咬下,水平高的話可以將菱肉整個擠出來,味道與其他的菱有明顯不同,帶有一股清香,但似乎也沒有很吸引人的地方。冷了以後就很難將肉擠出。野菱的殼很韌,如果沒有男朋友心甘情願為你剝開的話,是很難搞定的。
桐嶼的枇杷名氣很大,皮色淡、汁多,有些特色,但自從桐嶼的重點工程建成後,總有一些怪怪的感覺。桐嶼的楊梅雖然也較有名,但與仙居的比起來,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路橋歷史悠久,八方人流雲集,有幾處地方的食品頗有特色。
銀座街星座美食的三黃雞,可能是原銀座的人較熟悉的東東,外皮色黃,肉嫩,味鮮,細品起來也沒有白斬雞所常有的一股膻味,在路橋所有飯店的這一品種中,還很少能與其相比的。這個店裡的薑汁老鴨兩吃(薑汁老鴨吃完後,囑咐店裡加些粉絲再燒一下)、熗腰花等也頗有特色。不過,近來它的三黃雞味道不如以前,不知是否換了大師傅。
老蔡的砂鍋老鴨在路橋名氣也不小,現在在郵電路上郵電局對面的弄堂里,路口有一個招牌,很好找。不過,店辦大了以後,總覺得不如以前有味。這個店裡有幾個寧溪菜尚可一嘗。
原先在美食街有一家專賣菜扁(霉乾菜)泡飯的店,現在已移到星座附近。這個店的肉骨頭、菜泡飯有些名氣。
賣芝橋頭的豬肉骨頭名氣也不小。我一直很奇怪,一大方豬肉骨頭何以成為路橋的名小吃,一直搞不懂。不懂歸不懂,吃還是要吃的,哪怕腰圍大上一圈。有10厘米見方的一大砣豬肉,就在一口大鍋里放些粉絲、豆腐泡、面結,煮呀煮,煮透了,要的話來上一塊,加些湯,如要其他的,需另加錢。味道鮮美異常,即使是平時不大喜歡吃肉的,到此也會食指大動,連湯帶水一干二凈的。因老街拆遷,現不知搬到哪裡了。
在這家店旁邊有一家賣姜湯面的,名氣很大,但也僅僅如此而已,分不出有何特色。姜湯面應該說是臨海的特色,在路橋創出萬兒也是個異數。
在路橋派出所對面有一家臨海麥蝦店,是路橋名氣最大的,現在有兩間門面,裡面的牛肉麥蝦與臨海的有一些不同。吃的時候看見服務員搬過來與你點的一樣的麥蝦,拿過來就行,不能太老實,不然的話會等上很長時間。裡面的雞爪、小豬肚、牛筋等小吃味道還可以。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東東,如菜市場的湯面等。打了很多字,手有些酸了,不玩了,一人之吃總不如眾人之吃,如有其他哪位有此同好,特別是其他縣市區的同好,介紹一下,獨樂樂總不如與眾樂樂。
⑵ 浙江台州一小車沖進菜場碰撞行人,多人倒地受傷,事故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可以看到如今在馬路當中行駛的汽車越來越多,這當然是一件好事,能夠說明我們所生活的水平越來越好。但也正是由於車輛越來越多,所以事故發生率也越來越高。絕大多數駕駛員都能夠做到遵章行駛,但是也有一些駕駛員是交通規則為無物。但是要知道之所以存在交通規則,就是為了守護每一位行人以及每一位駕駛員的安全,一旦發生交通事故以後,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而且也會危及生命。
正是由於車輛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越來越普遍,所以有關於交通規則方面的問題,也一定要引起重視。我國很多地區都專門設立了菜場,並且隔離了相關街道,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會避免這類事故的發生,但是無論如何也需要司機遵守交通規則才行。
⑶ 溫州市區有哪幾個比較大的農貿市場
興文里農貿市場地址:溫州市鹿城區鐵井欄21 、新城農貿市場地址:溫州市鹿城區、 西城路農貿市場地址:溫州市鹿城區西城路85號 、萬歲里農貿市場地址:溫州市鹿城區 、水心農貿市場地址:溫州市鹿城區 、上陡門農貿市場地址:溫州市鹿城區、蒲鞋市農貿市場地址:溫州市鹿城區 、洪殿農貿市場地址:溫州市鹿城區 。
溫州,簡稱「溫」或「甌」,是浙江省轄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國務院批復確定的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全市共轄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5個縣,陸域面積1211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649平方公里。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溫州市常住人口為957.2903萬人。2020年溫州市實現生產總值6870.9億元,同比增長3.4%。
溫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浙江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東瀕東海、南毗福建省、西及西北部與麗水相連、北和東北部與台州接壤,是中國數學家的搖籃、中國南戲的故鄉、中國海鮮雞蛋之鄉、中國鞋都,溫州人被國人稱之為東方猶太人。
溫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溫州古為甌地,也稱東甌,公元323年建郡,為永嘉郡,傳說建郡城時有白鹿銜花繞城一周,故名鹿城。唐朝時(公元675年)始稱溫州 ,至今已有2000餘年的建城歷史。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先發地區與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南有吳川,北有溫州」享譽全國。是我國14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
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37位。2018年12月,溫州入選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從2014年的4351億元提升到6606億元,總量邁進全國城市3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