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時修家譜怎麼知道先祖
家譜作為和國史、地誌,其名的三大文獻,雖然是平民的特色文獻,卻記載著家族的歷史。打開家譜一看有一個顯現,先祖即使不是帝王將相,也應該是達官顯貴,通俗點來說沒有一個人的祖宗是凡人。
這就有點不符合邏輯,但是白紙黑字又不能讓人不信,實際情況就要從古人如何修撰家譜找到答案,在古代收集信息要比現在艱難的多,比如明朝的徐霞客,跑到昆明的時候,想要一套府志,結果人家只印了幾套,現在一套找不到,但念及徐霞客是個名人,又找到原來的印版幫他印了一套。明朝的紙張是非常貴的,官府的才只捨得印幾套,
古代頻繁的戰亂,人都沒有安身立命之地,何況家譜,等到天下太平,編家譜時,信息採集困難,很難說搞清自己的祖宗是誰。不過這並難不倒國人,正所謂各行其道,自然也有古人的方法。
1848年,湖北羅田陳氏,為了解決修譜的難題,自認是江西義門陳氏羅田分庄祖「光大公」的後裔,但光大公以下的世襲,是沒有人知道的。江西義門陳氏,分為兩支,江右陳氏和江州陳氏,都算是名門望族,在唐宋時期創造了3900餘口,歷15代,330餘年聚族而居,和諧共處不分家堪稱族史奇觀,到了清代算的上著名的家族。
羅田陳氏用的這個辦法叫做扶乩,這是一種占卜方法,通俗點來講就是扮演神明附身,然後通過沙盤的寫字,傳達神明的意思,神告訴你,你是誰的後裔,就是這么一種方法,在「神明」的幫助下上千年的事情就搞清楚了,然後重修家譜。
信奉神明的可以,沒有這種信仰的自然就是鬼扯了,這里我們說下皖西南一帶的劉氏。
1862年壽福堂劉氏,是一個巨族大姓,稿本族譜記載:福五公居葬太湖縣鐵山寨,生二子:道榮、道建。
1894年敦睦堂劉氏族譜記載:福五公有四個兒子――道成、道寶、道通、道文,一下增加了兩個兒子。
(1929),懷寧柏枝庄誼美堂碧虛劉氏族譜記載:福五公有六個兒子――永成、永建、永榮、永寶、永通、永雯,雙增加了兩個兒子。
這里可以看到,福五公這個人,兒子由2個變成4個,最後變成6個,這種方法我們叫做掛靠,因為這種原因新譜修成後,舊譜就要全部焚毀,當然在選擇掛靠的首先是歷史名人,帝王將相是最好的,其次才是達官顯貴,不然說起自己「先祖」時就太沒面子了。
這種掛靠有人是不屑為之的,比如懷寧坨埂方氏,在四修族譜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族譜存在掛靠問題,便在四修譜序寫到:史必取信,譜不可誣」「楚之黃州,同郡之桐城,又何必引為近支以為榮耶」「坨埂方氏??皆不以依附為榮,希望本族各宜自勉,而勿墮先人自立之志。意思很明確告訴後人不要在亂掛靠。不過只是明確告訴後人,沒有再去糾正前者的錯誤。
還有一種就是比較執著的了,桐城桂林方氏是明清時期的大族,著名的歷史人物方以智、方苞等,皆出這一族。在修譜由於戰亂找不到源頭,只知道一個大略的源頭,此時興起聯宗的熱潮,方氏兩個大宗族准備聯宗,但是為了不忘祖,崇實的桐城方氏,最終只在族譜上修了桐城桂林方氏,雖然先祖中沒有帝王將相,但是這種務實的態度值得世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