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利用財務報表信息為企業價值估值
通俗的說,企業整體價值估值實際上就是問企業值多少錢。
而財務報表體現的會計基本假設之一就是持續經營,根據流動性(也就是是否便與買賣流通)分為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非流動資產非流動負債。說白了就是一般會計編制財務報表不是為了賣企業,而是繼續經營下去。
財務報表的會計計量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
整體價值估值,估值方法包括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等。
跟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最相關的一種是市場法,需要將財務報表中其他計量方式轉變為公允價值計量,說白了就是市場上雙方接受價格。但並非是各項資產負債單獨售賣價格,如果供求雙方的價格大於各項資產負債單獨售賣價格,就會產生商譽。反之,負商譽。
跟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還相關的一種是成本法,就是把投資者持續投入的所有成本費用匯總後算出不賠本的價值。
跟財務報表--利潤表相關的是收益法,根據持續經營的獲利水平以及市場前景等因素分析出未來時間內獲利折現作為企業價值。
局限性:整體價值評估,有別於售賣單項資產,類似於買了一盆花和一朵花的區別,往往還涉及其他的因素,包括企業資金管理,經營水平,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等等,總之就是是否建立有完整的內控體系。(財務報表是否反映真實,是否存在表外資產或負債)存在各類風險,所以單單財務報表處理,並不一定反映企業真實價值。
買了一盆花,不同於一束花是為了欣賞一兩天,而是要不買土、花盆做什麼?
B. 企業如何納入財務信息管理平台
管理會計何走向信息化需要三個步驟:
第一步,夯實財務信息化:
財務信息化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會計核算軟體階段、財務集成軟體階段、財務業務集成階段。
第一個階段:會計核算軟體階段,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局限於個別的會計核算模塊,例如工資核算、資金支付核算等數據處理量大、計算簡單且重復次數多的經濟業務。各個核算模塊之間,例如總賬、固定資產管理、工資核算系統之間,仍然聯系較少,相對獨立。
第二個階段:財務集成軟體階段,會計核算模塊之間通過計算機資料庫和網路技術實現了數據共享,財務信息系統由各個子系統組成(總賬、工資核算、固定資產管理、材料核算系統等),並存在相對緊密的聯系,同時在會計核算流程中增加了控制機制,利用「有借必有貸」、「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理論,使得會計核算的准確性、及時性大大提高。
第三個階段:財務業務集成階段,財務信息系統開始逐漸嵌入業務處理過程,在業務發生時採集信息,不僅能自動進行事後的統計分析評價,而且能夠進行事中控制,財務信息系統從獨立的系統轉化為強調與業務系統的集成上,成為企業整體管理信息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步,構建管理會計信息化的框架
財政部2014年1月發布的《關於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提出,「鼓勵單位將管理會計信息化需求納入信息化規劃,從源頭上防止出現「信息孤島」,做好組織和人力保障,通過新建或整合、改造現有系統等方式,推動管理會計在本單位的有效應用。」可以看出,管理會計信息化,是企業信息化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一個企業,雖然其環境、規模、商業模式、管理方式都不一樣,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一個企業的所有活動最終都會抽象成為業務循環、管理循環和信息循環。
第三步,財務共享是實現管理會計信息化的基礎
財政部2014年1月發布的《關於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提出,「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專業化分工和信息技術優勢,建立財務共享中心,加快會計職能從核算到管理決策的轉變和管理會計工作的有效開展。」可以看出,財務共享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解決了大型企業集團財務組織重復建設和效率低下的問題,幫助企業實現從會計核算到管理決策支持的財務轉型。在財務共享的基礎上,財務信息化實現了對財務核算領域的全面支持,繼而向管理會計領域繼續發展,最終實現面向管理會計的財務信息化。財務共享是管理會計信息化的基礎。
成本降低、人員減少、滿意度上升,這些都是財務共享能夠帶來的顯著效益,然而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這些表象數字之下,共享服務能夠帶給企業更深層次的作用是:為從會計核算到管理決策支持的財務轉型提供數據基礎、管理基礎和組織基礎。
C. 如何利用財務信息實現可持續發展
1.會計的基本職能
會計的基本職能分為會計的核算職能和會計的監督職能。(一)會計核算職能是指會計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通過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環節,特定對象(或稱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記帳、算帳、報帳,為各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的功能。確認,是運用特定會計方法,確定經濟業務發生與否,並用文字和金額同時描述某一交易,使其金額反映在特定主體財務報表中的會計程序。計量,是確定會計確認中用以描述某一交易或事項金額的會計程序。 記錄,是指在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中採用一事實上的記帳方法,在帳薄中進行登記的會計程序。報告,是指在確認、計量和記錄的基礎上,對特定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以財務報表的形式向有關方面報告。(二)會計監督職能也稱控制職能,是指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的同時,對特定對象經濟業務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進行審查。會計隨著歷史的發展也不斷地發展變化著,同時,會計技術和會計觀念也不斷變化著,有些觀念也許在現在已經不適應,但是仍有些一直適應社會發展,在會計史中發生著重要的作用。
2.會計的起源與產生
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勞動產品 。財產私有制的出現強化了在產品交換中等價交換的內在要求,同時也形成了對會計的現實需求。隨著勞動生產水平提高,人們對生產過程的了解。就需要經常對剩餘勞動產品的儲存和保管,也需要經常清點與計數,由實物記事到繪畫記事,結繩記事,刻契記事等這些計量的方法也代表著那一時期會計的行為。這一時期的記錄行為是會計萌芽狀態的表現形式,成為會計的直接淵源。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生產創造出逐漸穩固的社會物質基礎,也提供了會計產生的可能性。會計在大約公元前1100 年到公元前770 年之間的西周時就已經出現了。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有為王朝服務的會計,有專職官吏專司其事。早在西周時代就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的方法。
3.會計的發展
(一)古代會計
古代會計的發展面貌重現於世是隨著大批原始社會歷史遺址的發掘,大量存在於壁畫和陶罐上的「以網計數」「以繩計數」圖,生產者在生產時間外附帶的用繩子,木棒來記錄日常生活。充分反映了先民們在無意識的前提下有意識的推動了早期會計的萌芽。進入我國西周時期,更是在中央層面出現了第一個「會計」的官職--「司會」,管理方面涉及到財務出納與出支核算,並且成為政府重要部門之一,其組織也在記錄方面也不斷探索。隨著戰亂到秦漢大一統,封建經濟的發展與土地所有制的變革,新興國家機器也對財政記錄和會計形態也做出了全新要求,並對全國各地的賬簿記載進行了核算和案例巡查制。並與當時的監察御史形成合力,將地方的經濟收支情況以「月會」「年會」的方式進行審查,使中央對地方得到極大控制。隋唐時期中華民族空前大一統,封建政權在政治、經濟、文化在時間、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對會計及國庫資金的核算出納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更在唐代,草市、夜市和大量商業性城鎮如雨後春筍般湧起,水陸交通的發達,人民的碎片化增強,商品的流通性增快,飛錢出現,貨幣交易日常化,增加了會計在現金上的審核功能,並與戶部一起管理資金的發放以及在市場上貨幣流通轉換的監督,並且設立了嶄新的中央部門--度支部,職掌財政預算和全國的會計核算,相應的審計機構--比部,審計之權通達國家財政經濟的各個領域,在會計報告送達的程限和申報內容均有嚴格規定。建立了以「量入為出」為原則的年度預算機制。在這一過程中,以「四柱清冊」為核心的會計收支審查制度成為中式會計的精髓。無論歷朝歷代,「會計」這一必要功能形式都為中央政府所重視並服務於經濟
(二)近代會計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後的民族大戰,使中國大批有志之士開始把視野轉向西方,在會計方面,也出現了結構方面的改良與變化。具有代表性的清末人士蔡錫勇著有《連環帳譜》一書,其中,他積極推廣借貸復式薄記,以改革中國會計形態。20世紀初,原本農業市場的解體,資本市場的興起,資金流通與貯藏機構即銀行金融業的建立,以現金收支為中心的復式記賬法被廣泛採納,復式薄記也隨之並存,此乃中國會計改良之新風。但在近代戰亂和中西碰撞的大背景下,官僚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夾壓下,會計始終無法發揮出應有功能為經濟服務。
(三)現代中國
1.新中國至改革開放前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時段,受冷戰國際思維的影響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此時新中國的會計制度廣泛的向蘇聯學習,引進蘇聯會計經驗,將統一的會計管理許可權劃歸到政務院財政部,由財政部全權負責組織和領導。隨著新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和大建設的開展,企業特別是國營企業對會計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增大。因此,企業與會計聯系更為密切,也使得會計對企業管理,財務收發及日程流轉做出了巨大推動力。在會計資源本身,由中央統一規定和發放會計資格證,審批合格的會計機構。會計師成為所尊重的人力資源,會計學開始在高校大量普及。
2改革開放至現今
我國由計劃經濟轉步為商品經濟,市場體系逐步建立健全,政治上的法制與科學化,大批民營與私營制企業進行高速期,會計行業人力日益龐大,為充分為會計體系發展提供法律法規上的保障,於1985年全國人大專門審議並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成為會計史第一部國家性法律文件,後一系列頒布了《審計法》《企業所得稅法》等一系列法律。在評定職稱上,中央將會計師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類,初級職稱助理會計師,中級職稱有會計師,高級職稱有高級會計師。自從2001中國加入世貿以來,中國與國際接軌的步伐不斷加快,且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建立,將企業的國際化,市場化,股份制改造的轉變都推向尖端,對傳統會計理念與價值造成沖擊。如今是大數據的時代,市場對於精通網路的尖端性會計師的需求量極大,中國也形成了以瑞華為代表的會計事務所正在蓬勃發展,會計正在努力去「改變」市場,做到與市場同步創新,使其增強穩健的貨幣增值力和在非貨幣交易時反映帳面價值。2006年,國家財政部發布了新的《企業會計准則》,為會計行業走向世界,為企業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方向,充分利用國際會計報告准則,將會計行業列成一套單獨的信息控制系統和「集成顯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會計者認定經營者的責任與權利,維護所有者權益,以及實行科學、嚴格的會計制度,已成為行業自規。
(四)總論
會計的發展過程,經久不絕。始終服務於經濟,並為政府、市場、企業提供了資本統計和監督審查渠道,而會計行業也在不斷創新,不斷向前。中國的會計體系正在繁榮擴大階段,無論是從人力資源,還是科學知識架構上。適應社會需要,推動經濟發展。會計才不枉此學!
D. 如何有效利用財務信息
管理財務的方法為:
1、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又被稱為公司治理結構,是指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條件下,所有者基於約束和制衡經營者,防止其濫用職權,引導經營者圍繞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目標開展經營活動的需要,精心構建的一系列委託代理制度、企業領導制度以及設立的一整套組織機構。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是企業融資、吸引資本的必備條件,是股東維護自身權益的需要,是企業進行正確決策,有序開展企業經營和財務管理工作的前提。
2、企業財務管理工作核心地位的統一認識。把財務管理放在企業管理的中心或核心地位,企業要有統一的認識。企業的股東、經營班子及各層管理人員,以至每一位職工都要樹立價值管理的思想,都要用價值的理念來推行每一項管理,來運作每一項工作,使價值管理、財務管理深入企業的每一位員工。
3、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完備、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是保證一個企業正常運作及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財務管理制度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武器。
4、親密無間的部門配合。企業各部門之間的密切配合,是企業經營管理工作高效開展的保障。如果財務部門與其他管理部門割裂開來,財務管理不能延伸到各項管理工作之中,那財務管理就成了無本之木,其作用得不到發揮,形成經營和生產「兩面化」,會給企業經營管理帶來極大的隱患。
5、規范經營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徵的基本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規章制度、行為准則、文化環境、產品品牌和經營戰略等,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和。企業應該加強規范經營的企業文化建設,培育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樹立現代管理理念,強化風險意識和法制觀念,倡導誠實守信、規范經營。
6、安全高效的信息與溝通系統。信息與溝通系統是企業及時、准確地收集、傳遞與企業經營管理有關的信息,確保信息在企業內部、企業與外部之間有效溝通的體系。一個安全高效的信息與溝通系統,是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及時、准確傳遞的保障,是經營者進行正確經營決策的前提,是做好一切經營管理活動的需要。
7、與企業規模匹配的財務人員隊伍。財務人員是財務管理的現實執行者,對財務管理能否發揮效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擁有一支與企業規模相匹配的財務人員隊伍,是做好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人員基礎和執行基礎。
E. 如何利用報表對企業財務進行分析
財務報表是企業數字信息的海洋,報表使用人只要根據決策要求,對財務報表提供的有關數據進行收集、整理,通過必要的分析方法分析,並結合其他補充信息,就能獲得企業多方面的信息,如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獲取現金能力和收益質量等,從而從不同的角度對企業作出判斷與評價。可以說「能夠通過財務報表分析的方式對會計信息進行解讀」已成為會計報表使用人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
通過財務報表分析可以了解的內容
財務報表分析主要包括對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各表附註的分析。因不同使用者目的不同,分析的側重點也就不同,但從大的方面來看,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一)通過對資產負債表的分析,從中可以看出企業的資產分布狀態、負債水平和所有者權益的構成情況,了解和掌握企業的規模,資本結構是否合理,長、短期債務的數量及償債能力及其所面臨的財務風險。
(二)通過對利潤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企業收入、成本、費用各項內容之間的關系及對利潤的影響,可以結合利潤表中的各項損益指標與同類企業對比,也可以與企業往期的利潤狀況進行對比,進而預測企業在未來一段運營周期內的盈利能力。
(三)通過對現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的投資活動、籌資活動中的現金流量情況,透視企業現金運轉效率與效果,了解企業現金的來源渠道是否合理,以及現金的利用途徑是否科學,同時,還能夠對企業的償債能力、支付股利的能力以及投資能力予以了解。通過對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對外部資金依賴度的分析,如投資者可從中了解企業當前和長期的收益水平,以及企業收益受重大變動的影響程度,同時還可以判斷企業在同類競爭領域中的地位;經營者則可以從中獲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等外部人無法得到的內部信息。
(四)通過對財務報表附註的分析,可以進一步了解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報表中列示項目的具體內容,以及未能在這些報表中列示的內容。報表附註的分析是財務報表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財務報表附註的分析能更進一步了解企業的基本情況,從而更加科學地分析出企業的發展狀況,避免了從其他財務報表表面數據分析造成的錯覺,便於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
(五)財務報表綜合分析。對財務報表的主表或附註進行單個分析時,不能完整地反映某個內容。通過對各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實行綜合性分析,可獲得企業隱藏的重要信息。
財務報表的分析方法
財務報表分析方法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比較分析法、趨勢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一)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將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財務狀況進行比較,從而揭示企業財務狀況存在差異的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主要獲得三個重要信息:財務信息、數量關系和數量差異。比較的標准有經驗標准、行業標准、歷史標准和目標標准;比較的形式可以是絕對數比較,也可以是相對數比較;比較分析法可採用水平分析法,也可採用垂直分析法。例如,通過資產規模與歷史標准進行比較,可說明企業經營規模的變化,從整體上評價企業的發展。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將企業同一時期的財務報表中的相關項目進行對比,得出一系列財務比率,以此來揭示企業財務狀況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是財務分析中使用最普遍的分析方法。運用比率分析可以評價企業的資產、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構成,分析其質量的好壞;並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能力等內容。比率分析法有以下三種:(1)構成比率法,用於反映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構成,比如資產負債率=負債/總資產,反映企業的資產中有多少資金是來源於負債。(2)相關比率法,以某個項目與之相互關聯但性質有所不同的項目加以對比,以深入反映某方面的經濟活動。例如流動比率=流動資產合計/流動負債合計,反映企業的流動資產中有多少資金來源是流動負債來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3)效率比率法,又稱營運能力比率法,體現管理層管理和控制資產的能力。例如總資產利潤率=利潤總額/總資產,用於反映企業總資產賺取利潤的能力;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總資產,用於反映企業總資產周轉運行的能力。
(三)趨勢分析法
趨勢分析法是根據企業連續3-5年的分析資料,比較其相同指標的增減變動金額和幅度,據以判斷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發展變化的一種方法。趨勢分析可以繪成統計圖表,以目測指標變動趨勢,也可採用比較法。分析者可以通過觀察數值變化的幅度,找出重要的變化,為下一步分析指明方向。例如企業營業收入項目連續五年數據,以第一年為基期,通過五年的增減變動,可以判斷分析企業收入的變動情況及未來的發展動向。
(四)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據分析指標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確定各因素對分析指標差異影響程度的一種技術方法。因素分析法可以說明分析對象(綜合指標)受何種因素的影響,以及各個因素對其影響程度如何,以便於抓住主要矛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它是將分析指標分解為各個可以計量的因素,並根據各個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順次用各因素的比較值(通常即實際值)替代基準值(通常為標准值或計劃值),據以測定各因素對分析指標的影響。例如,要分析某企業本期的凈資產收益率,分析者可先分別計算出本期的銷售凈利率A(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100%)、總資產周轉率B(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平均總資產×100%)和權益乘數C(權益乘數=總資產÷所有者權益)和比較期(基期)的銷售凈利率工A1、總資產周轉率B1和權益乘數C1,根據公式: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可以得出本期的凈資產收益率P與比較期的凈資產收益率P1。根據(A-A1) ×B×C、A×(B-B1) ×C、A×B×(C-C1) 就可以得到因本期的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和權益乘數的變動對本期凈資產收益率的影響。最後,可以將以上三大因素各自的影響數相加就可以得出凈資產收益率的總差異P-P1。
需要注意的是,財務報表分析的方法眾多,分析者應當針對不同的企業和不同的分析目的,綜合運用這些方法,這樣才能夠達到分析的目的。同樣,由於財務報表分析主體(使用者)的經驗和能力水平不同,對財務報表分析方法的應用也會有所不同,進而也會影響到財務報表分析的質量和結論。
F. 利用財務信息對企業財務狀況質量進行分析存在哪些局限性
對利用財務信息對企業財務狀況質量進行分析前提是財務信息的准確性,報表數據的真實性,企業資產的完整性,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 。
如果以上不能保證,則分析的結果只能是就表論事,作用不大。
G. 企業如何提供准確的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就8個,不需要記憶方法。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於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會計信息要有用,必須以可靠為基礎,如果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是不可靠的。就會給投資者等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甚至損失。
2、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會計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價值,關鍵是看其與使用者的決策需要是否相關,是否有助於決策或者提高決策水平。相關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有助於使用者評價企業過去的決策,證實或者修正過去的有關預測,因而具有反饋價值。相關的會計信息還應當具有預測價值,有助於使用者根據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預測企業未來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需要企業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信息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使用者的決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關陛是以可靠性為基礎的,兩者之間並不矛盾,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盡可能的做到相關性,以滿足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業編制財務報告、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在於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地使用會計信息,應當能讓其了解會計信息的內涵。弄懂會計信息的內容,這就要求財務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易於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會計信息的有用性,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滿足向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1)、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
為了便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了解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變化趨勢,比較企業在不同時期的財務報告信息,全面、客觀地評價過去、預測未來,從而作出決策。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
(2)、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
為了便於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評價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及其變動情況。會計信息質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業同一會計期間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採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業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要求提供有關會計信息。
5、實質重於形式
實質重於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企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在多數情況下,其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況下,會出現不一致例如,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雖然從法律形式來講企業並不擁有其所有權,但是由於租賃合同中規定的租賃期相當長,接近於該資產的使用壽命;租賃期結束時承租企業有優先購買該資產的選擇權;在租賃期內承租企業有權支配資產並從中受益等,因此,從其經濟實質來看,企業能夠控制融資租入資產所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在會計_人、計量和報告上就應當將以融資租入方式租入的資產視為企業的資產,列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在實務中。如果會計信息的省略或者錯報會影響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據此作出決策的,該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應用需要依賴職業判斷,企業應當根據其所處環境和實際情況。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加以判斷。
7、謹慎性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如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貨或者返修等。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需要企業在面臨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例如,要求企業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准備、對售出商品可能發生的保修義務等確認預計負債等,就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
謹慎性的應用也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准備。如果企業故意低估資產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負債或者費用,將不符合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要求,損害會計信息質量,扭曲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對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這是不符合會計准則要求的。
8、及時性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於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後。
H. 淺談如何有效分析利用企業財務報表
來源:財稅派
一、先說審計角度
財務報告按規定應公司負責編制,但事實上大多數財務報告是審計者在審計完成後編制,並由公司認可後以自身名義對外發布的(原因是大多數公司財務部不具備編制專業財報的資源和能力,就好比多數公司的IT部門不能自主開發軟體一樣)。
審計中兩種思路會同時進行,並以前者為主,概括如下:
(1)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自上而下層層拆解拆細,去尋找支持這些報表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准確性的證據鏈(其中完整性最難以保證),現金流量表則是根據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明細內容倒算出來的。
(2)基於商業邏輯去分析財報數據,包括和歷史數據以及同行業其他企業的數據作比較,還可能會考慮經營環境的變化(比如釣魚島事件會影響日企的銷售收入),看看財務報表有無明顯不合理之處,如果有,則進一步採用第(1)種方式深究。
如果存在造假的話,那審計和造假就是一個「看誰做得更完美」的較量,審計者能否發現,取決於造假的程度和審計的深度。理論上,造假者可以造假整條證據鏈以及與第三者串通舞弊,但工作量很大而且要確保證據鏈在邏輯上完整,而證據鏈涉及訂單、合同、收發貨物單據、發票、內部流轉過程中的記錄痕跡、成本計算、信息系統記錄、會計記錄、銀行收付款記錄等等,甚至還涉及虛構交易方或與客戶或供應商串通,要虛構所有東西並保持邏輯一致是很困難的,尤其是銀行流水如不提前計劃根本無法回頭去造假。理論上,審計者也可以無限深入調查,但事實上,出於審計成本、可操作性、法定審計責任義務以及被審計單位的反抗等原因,審計者無法像警察辦案一樣去偵察,只能達到自身事務所質量和風險控制所要求的水平,這也是好的會計師事務所與差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區別所在;做空機構有時候更能發現造假,原因是他們動用了超常規的手段,用偵察的手段去收集一些隱蔽的信息。
審計思路在於查錯糾正,與投資者角度不同。
二、投資者角度
我不懂專業機構如何做財務分析,但我個人看財報,主要就是想自己來掂量和判斷一個公司的絕對估值,將市值除以絕對估值得出溢價倍數,在不同股票之間進行比較,由此對於哪些股票高估或低估會形成你自己心裡的看法。而如果是對於一個陌生上市公司,我習慣性地這樣快速來瀏覽(這不是經過計劃或結構化的思路,只是自然形成的快速瀏覽的習慣):
(1)先瀏覽利潤表的結構。
瀏覽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的金額和大致的比例結構,建立一個初步印象。看看最近兩年利潤表的變動,對經營狀況的變動建立初步印象。接著再看利潤表的盈虧與現金余額的增減變動對應關系如何,如果一個公司很賺錢,比如騰訊一年收入400多億,凈利潤100多億,我會好奇他的現金余額是不是也多了100多億,如果是的話那OK確實夠賺錢;如果不是,我會去看現金流量表,他到底錢花哪去了,或者是賺了但沒收回來;如果錢花在購買固定資產或公司並購上,那就去看資產負債表是不是相應增加了這些資產,以及進一步看能否挖掘到這些大額新增資產或並購有何目的以及是否合理(公司實際控制人通過虛增資產或隱蔽的關聯交易是最容易進行利益轉移的)。
(2)瀏覽附註中收入、成本和費用項目的明細和變動。
收入在我看來是最重要和值得關注的項目,一方面公司經營狀況和趨勢都體現在收入之中,理解公司的收入內容、結構、市場競爭力和未來趨勢較為重要;另一方面,大多數行業中,會計收入確認相與一般人的商業常識和理解十分貼近,不像成本確認那麼復雜(像製造業和房地產業等成本的成本計算,成本計算容易出錯。假設利潤率為10%,如果成本多計了1%,利潤可能就減少9%左右)。對於收入,比如看最新上市的雲游Forgame,會從兩個維度列表披露自主研發運營游戲的分成收入和91wan的推廣運營分成收入明細、比例和每年變動,以及游戲發布和退市的數量和分布,甚至告訴你研發者和推廣運營者的利益分成大概是2:8(你還會看到,Forgame研發的游戲在別人平台上發布的收入遠高於自己平台上發布的收入然後進一步去挖掘信息和思考)。對於成本費用,主要也是看結構和內容,比如對Forgame,我會看他的人工成本(主要分研發和91wan運營)有多少,推廣費用有多少(或者你也有意識到,最近兩年,網游廣告非常多,Forgame的推廣費用支出增長非常厲害,而且最近一年,推廣費用增長速度超過了收入的增長速度)。
(3)瀏覽資產負債表結構。
看兩年現金余額以及現金流量表的收入支出分布。拿應收賬款余額除以月均營業收入,看應收賬款到底大致相當於幾個月的收入(應付賬款類似),掂量一下靠不靠譜,無法掂量也可以知道一下有個底。現金+各種應收應付款的凈額可視為一個公司可確定的類現金資產(補充:A股個別公司預付賬款很大的,在會計上經常是做錯賬,比如將預付購置固定資產計入了流動資產)。土地和房產的市價和賬上價值差別比較大,需要單獨拿出來劃分出來看,專用機器和軟體、長期待攤費用以及商譽大多數時候可以視為低價值或無價值資產,因為賣出去不值錢,而其掙錢能力已經納入利潤表分析中已反映的盈利能力了。
(看利潤表是想知道公司最近幾年都掙了多少錢以及增長率如何,可以粗略但不太合理地匡算它未來10年能賺多少錢。看資產負債表是想知道公司現在手上有類現金資產。這兩者加起來就是公司的絕對估值,不準確,但可以心裡有底。看利潤表比看資產負債表要花時間得多,因為資產負債表反映的凈資產是已經存在的事實,它是多少就是多少,八九不離十;但看利潤表的收入、成本和費用,了解背後的業務經營狀況,以及行業前景、競爭狀況和企業的競爭力,進而來預測公司未來盈利前景和增長率,才是最核心和最困難的地方。)
(4)關於現金流量表:可能學會計的才知道,現金流量表是根據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倒算出來的,並不是每一筆現金流的匯總(官方指引就是這樣編制的,也沒有公司做賬會去精細到劃分現金流量類別)。所以,現金流量表並不重要,因為他所反映的事實,已經分散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明細裡面,他僅僅起到輔助作用。(比如:一個公司賺很多錢,現金卻沒增加,如果沒有現金流量表,我需要去看費用支出情況和資產增減的情況來了解公司的現金到底花去哪了;有了現金流量表,我們可以把現金流量表當作去目錄去查看,就可以更快定位現金增減在哪裡)。另外,現金流量表涉及較多計算過程,如果編制者不細致還容易會算錯,再之現金流量表有些項目是列示「總額」還是「凈額」編報表的人也很容易出錯,看報表的人自然就會不太肯定或信任。所以,現金流量表在我看來,僅僅是一個承擔一個現金流量的「目錄」的角色,而且還要小心它到底有沒有計算對。(補充:有些財經媒體現金流量表是另我費解的,比如理財周報上這篇:《萬福生科如何造假》,倒數第二段講到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存在的邏輯矛盾。我沒有仔細看萬福生科的財報,但分析方式是有問題的:其一,現金流量表是倒算出來的,有邏輯錯誤只能說明他計算不對,財報質量有嚴重問題,跟造假還不能產生直接聯系,造假本身不會導致會計邏輯錯誤,最多隻會導致數據看起來不符合商業邏輯;其二,購建固定資產預付款屬於非流動資產,本來不會在預付賬款反映。)
(5)財報中我會忽略不看的東西:
①稅項:稅務是最復雜的會計處理內容之一。但可能我比較另類,我幾乎從來不看;因為上市公司相對守法,只要按規定交稅,如果你了解稅法,那它是怎樣就是怎樣了,無關一個企業的盈利和成長能力;
②非經常性損益:非經常性損益無關一個公司的核心能力,它所產生的一次性後果已經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了(比如政府給公司補償發了100萬元,這100萬元已經變成現金體現中公司的現有價值上了,在利潤表上我會當他沒發生過);對重大非經常性損益我才會去看,比如像A股上賣鍋的愛仕達,因為政府征地補償了上億的現金,那我會猜想,這公司拿到大筆錢後會怎麼花,能否促進創新和研發。
③其他不重大的財表項目,比如如果其他應收款金額一直都不重大,我就完全不看他了。
④大多數會計政策:財報中會有會計政策的長篇幅,我只會選擇性看個別獨特的東西,比如製造業中的折舊政策,收入成本很難劃分的公司採用的確認方法,其他大多數完全忽略。
(6)將財報瀏覽完後,就已經大體上了解公司的資產規模和經營狀況,包括利潤率是多高,是輕資產還是重資產等等,但是如果不是業內人士,很難判斷經營收支是否符合商業邏輯(比如最近有人質疑中銀絨業的存貨高到讓人難以置信),這就需要盡可能需要尋找業務接近的公司財報來做比較,這也應該是所有財報使用者避免不了要做的事。看單一公司的財報只能看到單一的事實,而缺乏一個衡量比較的基準容易會使人缺乏方向感,如果能做到縱觀同行業、相近行業和不同行業的財報,看財報就能在心裡有所比較,心裡更有底,所以,到底還是得多看。而對於估值,專業投資或分析人員會將多年財報數據羅列出來,采現金流量折現等方法進行估值(在人大經濟論壇可以找到一些可參考的模版),估值涉及假設過多從而難以量化准確,但依然有重大參考意義;對於時間有限的業餘人士,拿最近幾年的利潤和凈資產做一個粗略的估值計算,在考慮股票流動性產生的財富放大效應的基礎上,與市值做比較,也多少可以讓自己心裡有些底。
三、做空者角度
最近幾年出現一些中概股做空事件。做空者看財報目的是找茬,分析不符合會計邏輯或商業邏輯的地方,然後進行調查取證和合理性分析。因為做空者往往並不是行內人士,我猜他們應該是從對比同行業企業的財報開始,來定位不合理之處。不過調查取證則相當困難,可參考《在中國挖掘公司內幕的高昂代價》披露的信息。另外,我猜也可能選擇一些容易涉假的企業來調查分析,比如大經銷商占收入比重高且集中,而賣的又是消費品產品的企業,可能會更易於將貨品提前存放到經銷商創造虛假銷售收入和應收賬款而審計者可能無能為力;又比如一些重資產的農業企業,經常很難算清楚農業資產的數量和價值,如果是境外上市以IFRS列報,以估值來確認資產價值也很容易出問題,如嘉漢林業;企業掌門人文化水平低的,也可能有更多的涉假傾向,如萬福生科。
I. 企業怎樣才能實現財務管理信息化
首先,企業管理者要有財務管理戰略眼光,要認識到財務管理信息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越早進行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對企業越有利。
其次,企業管理者要對財務管理信息化有更加准確的認識。財務管理信息化必須建立在企業信息化的基礎之上,要實現企業基礎數據的信息化、企業基本業務流程和事務處理的信息化、企業財務數據處理的信息化、財務管理過程的信息化。財務管理信息化不但能夠有效處理企業內部財務活動,還能高效處理外部一些財務活動。
再者,企業要在財務管理信息化軟體的開發利用上多做文章,要使用最有效的財務管理信息化軟體,即財務管理信息化軟體一定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做,不能簡單買一些通用軟體應付。財務管理信息化軟體的功能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實用越好。功能多了,如果沒有什麼用,也是一種浪費。如果軟體不好用,或者經常出問題,不但不能夠提高效率,反而影響工作,這在許多單位都出現過。有的單位搞信息化建設,要求各個部門通過網路傳遞基礎數據,但由於軟體功能有問題,大家經常輸入大量數據但無法上傳,甚至多次反復也不行。這其實不但沒有提高效率,反而浪費大量時間和金錢。財務管理信息化系統的開發,一定要站在企業的角度,提高其有用性,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最後,企業應該加強對相關人員的財務管理信息化培訓,財務管理信息化通過引入信息管理,將信息技術與財務管理相結合,將企業的財務和業務相結合,這對於企業相關的工作人員需要進行知識更新。為此,企業應該建立起相關的財務管理信息化培訓體系。針對不同人員採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對財務管理人員,需要提高其計算機應用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將其培養成全面復合型人才,更好地滿足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當然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好處很多,但也存在許多風險,如財務數據安全風險、道德風險等,需要企業加以防範。
J. 淺談如何利用財務數據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
答,一、財務數據對經營管理的重要性
1、財務數據是企業經營管理大門的總鑰匙
如果把一個企業的規模比作地域,把經營管理的方式比作交通工具,幾平方公里的區域步行便能輕松走完,十幾平方公里的區域騎自行車可以踏遍,而面積一旦達到上百平方公里或者更廣,必須要駕駛汽車才能掌控。財務數據於企業管理,好比交通工具之汽車。一個企業所有的經營活動都會體現在公司的業務循環鏈中,並通過財務數據反映出來。財務數據是反映一個企業的資產負債狀況、盈利能力和現金流轉情況的商業語言,讀懂這些語言並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企業實際情況進行管理管理決策,就能為經營管理提供有力的服務與支持。
雖然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千差萬別,但從財務服務業務的角度出發,其本質和規律性的東西是相同的,管理者結合本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特點,通過對財務數據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研究並加以利用,也就掌握了幫助企業創造價值的鑰匙。
所以,財務工作不僅是CFO的核心工作,也是CEO的核心工作。
2、財務數據是「知己」的關鍵
商場如戰場。中國古代軍事家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經營企業也是如此。「知己」與「知彼」應該並重,不能偏廢。「知己」是前提,是基礎。如果把企業看作一支能打勝仗、會打勝仗、敢打勝仗的軍隊,那麼對自身財務數據所蘊涵信息的掌握、理解便是「知己」的基本表現,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對財務數據信息的進一步把握和合理、妥善運用,則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重要前提。
反言之,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對自身財務數據兩眼墨黑的管理團隊,能做出恰當的經營決策,能管理好自己的企業。
二、財務數據能提供哪些經營管理所需信息
財務數據是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和運營軌跡的商業語言。由財務的職能決定,財務系統擁有企業經營數據的天然壟斷優勢,所以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要利用財務部門為經營管理提供源源不斷的數據支持,把數據提煉轉化成有用信息提供給各職能部門和管理者,用於支持企業業務經營和管理決策。於企業經營而言,沒有對數據的有效掌控,好比在茫茫大海中航行沒有坐標。客觀上,整個企業的經營軌跡為一個閉合的經營鏈在周而復始的循環周轉,結合整條業務鏈對企業進行一系列的財務數據進行有效的分析,以清楚掌握企業的盈利情況、經營管理現狀、償債能力及企業的發展潛力,為企業的經營戰略和經營管理提供准確的信息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