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專轉本專業有哪些
【專升本快速報名和免費咨詢:https://www.87dh.com/xl/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專轉本專業有哪些?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專轉本去哪裡報考?詳情如下:
點擊查看:江蘇專轉本視頻課程
點擊查看:江蘇專轉本題庫試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專轉本專業有哪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專轉本可以報考的專業有:金融工程、會計學、財務管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專轉本去哪裡報考
江蘇專升本報名入口官網網址:江蘇省教育考試院https://zzb.jseea.cn/#/index
報名注意事項:
登錄方式:考生進入「江蘇省教育考試院」在首頁「招考業務」欄目下選擇「普通高校專轉本」點擊進入。
在報名期間會出現「江蘇專轉本報名入口」,考生直接點擊進入,未在專升本報名期間報名系統不開放。
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簡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峰計劃A類建設高校。服務於新中國國家戰略和國民經濟建設需求而生,1960年設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學校前身),隸屬原中央(軍委)氣象局,1963年獨立建校為南京氣象學院,1978年列入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劃轉江蘇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以來,學校先後實現了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氣象局、教育部、國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現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
學校主校區坐落於南京市江北新區,佔地2000餘畝;金牛湖產教融合園區位於天長市金牛湖新區,毗鄰南京市六合區;無錫校區位於無錫市錫東新城,建有濱江學院(現已轉設為無錫學院)和南信大無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無錫研究院、無錫校區國教院;另在南京市江北新區、六合區、雨花台區建有大學科技園及其文旅園區。現有全日制在校生約35800人,其中普通本科生約28300人、碩博研究生約6200人、留學生(學歷生)約1300人。
學校辦學特色鮮明,大氣科學學科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在教育部近兩次一級學科評估中先後獲評全國第一和A+等級,氣象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地球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化學、農業科學、材料科學、社會科學總論等8個學科躋身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學和計算機科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擁有大氣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數學、科學技術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7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9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學校現有「大氣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數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5個本科專業分布於理、工、文、管、經、法、農、藝、教9個學科領域。
學校設有大氣科學學院、應用氣象學院、大氣物理學院、地理科學學院、遙感與測繪工程學院、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學院、海洋科學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人工智慧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網路空間安全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化學與材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法政學院、管理工程學鄭返院、商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等22個專業學院,設有國告納際教育學院、雷丁學院(中英合作)、沃特福德學院(中愛合作)、長望學院(拔尖培養)、龍山書院(大類培養)、藕舫學院(創新創業)、應用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等高水平辦學機構。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2000餘人,教師博士化率超過85%,具有一年以上境外研修經歷的超過67%。專任教師中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8人、教育部特聘教授4人、國家傑青項目獲得者11人、國家特聘專家16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4人、「973計劃」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首席科學家25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9人、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4人,國家海外引才計劃青年學者、襪叢沒教育部特聘青年學者、國家優青、萬人青拔等其他「四青」人才27人,以及省部級人才工程項目入選者、省教學名師等近700人次。現擁有教育部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育部長江創新團隊、江蘇雙創團隊等省部級及以上教學科研團隊44個。
學校堅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學科研資源豐富。大氣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是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為全國首批唯一入選省屬高校。人工智慧產業學院是首批省級重點產業學院建設點。建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中心、19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多個實踐教學平台。學校大氣科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海洋科學、材料物理、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30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6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開設大氣科學拔尖班、華為實驗班、騰訊實驗班、京東實驗班、國科大聯培班等。《數值天氣預報》《大氣物理學》《環境科學概論》《氣候變化與人類社會》等課程入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天氣學分析基礎》《GIS氣象應用》《高頻電子線路》《社區服務創新實踐》《統計學》《紅色經典與信仰史話》等14門課程獲批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擁有一批國家精品教材和國家規劃教材。建有氣候與環境變化國際聯合實驗室、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氣象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數字取證工程研究中心、中國氣象局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省科技創新智庫基地、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江蘇省智能氣象探測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地理大數據智能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協同精密導航定位與智能應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氣象能源利用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製造業發展研究院、新加坡研究中心、江北新區發展研究院、省重點培育智庫氣候與環境治理研究院、省軍民融合創新平台等30多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台,建有「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和「大氣環境與裝備技術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其中「氣象災害預報預警與評估協同創新中心」入選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現有《大氣科學學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閱江學刊》三份學術期刊,其中《大氣科學學報》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收錄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閱江學刊》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擴展期刊。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247萬余冊,資料庫總量近60種,中外電子圖書199萬余種,電子期刊226萬余冊,年訂閱紙質中外期刊1015種,是國內大氣科學類文獻最齊全的高校圖書館。
學校秉承「艱苦樸素、勤奮好學、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優良校風,恪守「明德格物、立己達人」的校訓,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培養拔尖精英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國際化人才為導向,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了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取得優秀,獲得全國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入選國家級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校、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國家級眾創空間。學生獲得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及本科組唯一「高教社杯」、中國機器人大賽特等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競賽一等獎、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一等獎、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演算法競賽冠軍、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中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等眾多競賽最高獎項。2016年大學生男排獲得全國聯賽總冠軍。學生參與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率達50%。在2021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中,我校名列第55位。近三年,研究生獲省級以上競賽獲獎532項,其中,國家級獲獎187項。本科生高質量就業率96%以上,升學率(含出國)達42.47%。建校以來,已培養各類畢業生20萬餘人,校友中涌現出一批兩院院士、部委領導、央企高管、戰略專家、國際組織官員等傑出人才,眾多校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氣象行業的業務骨乾和科研精英,學校被社會譽為「氣象人才的搖籃」。
學校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引領。自「十三五」以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含課題專項)178項,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7項、省部級項目303項,獲授權專利3638項,獲得軟體著作權1185項,獲批國家首批知識產權試點高校。獲批立項國家級科研項目180餘項,獲批「氣候系統預測研究中心」基礎科學中心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立項。「氣候系統預測研究中心」基礎科學中心項目為落地江蘇首個。學校教師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國家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百餘項,學校教師還獲得卡爾·古斯塔夫·羅斯貝獎章、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全球環境變化職業中期獎、美國地球物理學會霍爾頓青年科學家獎等國際性獎項多項。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技園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為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大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為全國首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學校獲批 「天氣氣候變化與預測技術」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國家級外專項目27項,2名外籍專家榮獲江蘇省外專最高榮譽「江蘇友誼獎」,5名外籍專家入選江蘇「外專百人計劃」名單。多項研究成果刊發於《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學校積極推動海內外合作共建,著力匯聚辦學資源、拓展辦學空間,與全國各省市區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大學,中科院大氣所、海洋所、遙感所、自動化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中心,中船重工724所、716所,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江蘇省社科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惠普企業服務集團(DXC)、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全面深化合作,與航天宏圖、國睿科技、騰訊雲、安徽金盾、象輯知源、中科三清、華風、中國電科院、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全信傳輸、太極計算機、旗雲中天、富景天策、新華三、奇安信等多家國內知名企業聯合成立校企研究院。建有南京、蘇州、無錫、南通和安徽天長等校地聯合研究院和研究生院。與江北新區簽署校地融合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作共建中國氣象谷,開啟「環南信大知識經濟圈」建設新征程。與天長市簽署戰略合作辦學框架協議,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產教融合園區已正式啟用,譜寫學校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篇章。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與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英國雷丁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莫納什大學,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俄羅斯國立水文氣象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等10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合作關系。學校與英國雷丁大學合作創辦雷丁學院,是首批「江蘇—英國高水平大學20+20聯盟」高校;與愛爾蘭東南理工大學聯合舉辦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沃特福德學院於2022年4月獲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開展面向信息工科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是江蘇省唯一擁有兩個本碩一體化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高校。建有國際教育學院,擁有中國政府、國家漢辦、江蘇省政府獎學金、南京市政府獎學金等招收來華留學生資格;創辦巴哈馬大學「孔子學院」;設在學校的「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及「亞太經社會/台風委員會培訓中心」,已為158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4500餘名高級氣象科技人員和管理者,是全球學員覆蓋范圍最廣、質量名列前茅的培訓中心,多次獲世界氣象組織高度評價和嘉獎。
邁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展望「十四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將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內涵發展、高質量發展為永恆主題,以服務支撐國家和地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導向,聚焦「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學」戰略目標,堅持「開放、協同、特色」發展理念,秉承「篤行以生為本、厚植大學精神」辦學宗旨,圍繞「面向行業、面向地方、面向國際」的服務面向,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和綜合辦學實力,推動大氣科學學科整體實力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作出更大貢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專轉本專業有哪些?由考生網收集整理,更多江蘇專轉本相關信息,請關注江蘇專轉本欄目頁面。
專升本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專升本考點內容、不清楚專升本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轉本後去哪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專轉本上課地點有所不同,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地址:南京市寧六路219號)上課。金融工程、財務管理、會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路工程專業的學生,則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產教融合園區(地址:安徽省天長市金牛湖新區縱二路28號)上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一所以大氣科學為特色、位列全國重點大學的高等學府。學校不僅擁有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的學科,也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參與者。其在專業教育、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方面,均展現出卓越的影響力和貢獻。
學校以嚴謹的學術氛圍、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及豐富的科研資源,吸引了眾多有志青年。無論是大氣科學專業還是其他理工科、財經類專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都提供了優質的學習環境和廣闊的發展平台。在這里,學生們不僅能夠深入探索專業領域,還能夠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