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信息的定義及信息、知識、情報、文獻的關系
信息,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人通過獲得、識別自然界和社會的不同信息來區別不同事物,得以認識和改造世界。
知識是信息中的一部分,情報是知識中的一部分,文獻是知識的一種載體。文獻不僅是情報傳遞的主要物質形式,也是吸收利用情報的主要手段。
知識是人類通過信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思維方式與運動規律的認識,是人的大腦通過思維加工、重新組合的系統化信息的集合。
因此,人類不僅要通過信息感知、認識和改造世界,而且還要將所獲得的部分信息升華為知識。也就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對信息認知的那部分內容就是知識,可見知識是信息的一部分。
情報必須通過一定的傳遞手段把情報源的有關情報傳遞給情報的接收者,才能被利用,才能發揮其價值。因此,知識必須經過傳遞才能成為情報。文獻則是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和視頻等技術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一種載體。
(1)知識是信息的什麼擴展閱讀
「信息」一詞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中為「情報」,我國台灣稱之為「資訊」,我國古代用的是「消息」。作為科學術語最早出現在哈特萊(R.V.Hartley)於1928年撰寫的《信息傳輸》一文中。
20世紀40年代,信息的奠基人香農(C.E.Shannon)給出了信息的明確定義,此後許多研究者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出發,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具有代表意義的表述如下:
信息奠基人香農(Shannon)認為「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這一定義被人們看作是經典性定義並加以引用。
控制論創始人維納(Norbert Wiener)認為「信息是人們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使這種適應反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互相交換的內容和名稱」,它也被作為經典性定義加以引用。
經濟管理學家認為「信息是提供決策的有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