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標題中包含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標題中包含的信息:
1、人物:人民解放軍
2、人數:三十萬大軍
3、地點:長江
4、事件:南渡長江
5、結果:勝利渡過長江
《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是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在公元1949年渡江戰役將要勝利時,寫的一篇新聞,原載於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報》。
新聞原文: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一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志,紛紛潰退。
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佔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1)標題中包含哪些信息擴展閱讀:
背景: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最後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
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江陰、鎮江等城市,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1949年4月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
接著,各路大軍向南挺進,1949年5月3日解放杭州、1949年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戰軍主力攻佔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於1949年5月14日南渡長江,1949年5月16日解放漢口,1949年5月17日解放武昌和漢陽。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渡江戰役的勝利,為人民解放軍繼續前進南進,解放南方各省創造了有利條件。
面對我三十萬大軍南渡長江的重大事件,作者舉重若輕,揮動如椽之筆,僅用193字就寫出了它的基本情況,及時地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揮師南下、勢如破竹的事實。
消息文字簡潔,語言凝練,平實中顯示出宏大的氣勢。消息以敘述展開,其中穿插白描:「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放」。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三十萬大軍南渡長江的壯闊場面,讓人如臨其境,如見其形。
② 新聞結構的五部分包括
新聞結構的五部分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1. 標題:標題應當精煉並准確概括新聞的核心內容。例如,如果新聞是關於一個車禍事故,標題應包含事故的時間、地點、涉及車輛和人員傷亡等關鍵信息,以便讀者迅速把握新聞要旨。
2. 導語:導語位於新聞開頭,簡潔地概述新聞的主要內容,通常在第一段或句子中呈現。好的導語應包含新聞的基本要素,如時間、地點、涉及人物和事件,為讀者快速提供新聞的概要。
3. 主體:主體部分詳細展開新聞導語中提到的要點。主體通常分段落或層次撰寫,深入解釋事件,提供詳細信息、事實、數據和證據,支撐導語中的要點。這部分還可以包括事件的背景解釋、相關人士的觀點和數據分析等。
4. 背景:背景信息有助於讀者理解新聞。這部分提供了新聞事件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以及自然環境信息,如氣候、地理和季節等。背景信息揭示了事件發生的背景和原因,增強了對新聞事件的理解。
5. 結語:結語是新聞的結束部分,對主要內容進行總結。簡短而有力的結語應重申新聞要點,強調事件的重要性和影響,或對未來的趨勢進行預測和評論,但不應當顯得復雜或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