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淺談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導語: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子信息技術不斷地滲透到了各個行業和領域,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都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電子信息技術也是理論界學者探討的熱點。在這空前的技術發展進程中,電子信息技術以其獨特的滲透力和親和力,正在迅速地改變著我們周圍的一切。利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來改變我們的生活與學習,改造傳統的各個行業,已成為當今社會人們的共識。
1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
1.1居民生活信息化。以前,人們接觸網路一般是在自己的工作單位,現在,下班後在家中可以在網上沖浪已經是生活「必需品」了。鑒於此種需求,房產開發商已經提出了智能小區建設的規劃,為小區住戶提供高質量的寬頻互動式多媒體信息服務,向用戶提供一個實用的網路平台。在智能小區中,居民可以利用此平台實現網上購物、視頻在線、遠程通訊、遠程醫療、視頻會議、電子商務、居家辦公、異地間的資源共享等,真正地將居民日常生活所關心的工作學習、家庭保健、家庭娛樂等問題廉價、快速地信息化解決。
1.2教育信息化。當今,有兩種力量決定著時代的命運,一是互聯網,二是教育。而這兩種力量的融合就促成了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會的產物,也是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的新要求,其出現具有著極強的時代必然性。第一,現代化電子信息技術是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對教育最具革命性影響的技術;第二,教育具有基礎性,教育信息化會帶動經濟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第三,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入口;第四,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最容易推廣。互聯網起源與教育,當年美國西南部四所大學四台計算機的數據交換引發了如今的互聯網信息化時代。由此可見,電子信息技術與教育有著根深蒂固的聯系。如今,學校對學生「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培養,新的計算機和網路教學模式的推行,全社會廣泛開展的信息教育,加上計算機和網路的高度普及應用勢必助推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1.3日常設備信息化。隨著人們對生活信息化的渴求,越來越多的日常設備都或多或少的應用了信息技術。如冰箱的恆溫控制系統、彩電的數字網路功能等等。而日漸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汽車更是將信息技術在日常設備中應用發揮到了極點。
汽車工程界專家指出:電子技術的發展已使汽車產品的概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汽車電子系統由各個電子控制單元(ECU)組成,可以獨立操控,同時又能協調到整體運行的最佳狀態。舉一個安全駕駛方面的例子,出於平穩、安全駕駛的需要,對四個輪子的操控,除了應用大量壓力感測器並普遍安裝了剎車防抱死裝置(ABS)外,許多轎車,包括國產車,已增設了電子動力分配系統(EBD)。ABS+EBD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雨雪天氣駕駛時的穩定性。
2光電技術的發展
光電技術是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的重要組成部分。光電技術包括光電檢測技術、光電電子技術、光電顯示技術、光電探測與信號處理等等。光電技術涉及光學技術、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精密機械等多種學科領域。這樣就催生了軟性顯示器,軟性顯示器不但畫面精細清晰,色彩炫麗明亮,3D顯示以假亂真,還具備像傳統的紙一樣能彎能折的特性,不用時可以折起放進口袋,需要時如紙一般展開就可以使用於各種場合,讓人們的生活工作更快捷輕松。在現今全球能源短缺的情況下,節約能源是我們所面臨的大問題,LED作為一種綠色光源產品,不僅節能、環保、多變換,還具有壽命長、高新尖等特點。
近幾年隨著LED技術更加成熟,其技術已越來越多的用於工業、軍事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比如LED路燈、LED電視等。隨著現代材料設計、先進制備加工技術的發展,在納米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發展新一代光電信息新材料,將不斷推動光電技術的快步發展,我們將會擁有更加環保與多彩的生活。
3網路技術的發展
傳統的網路主要是指通信網路,例如電話交換網,電報傳真網,移動通信網,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數字數據網等,計算機網路指的是互聯網。20世紀50到70年代,中容量微波、載波傳輸體系、自動交換和衛星通信的應用,實現了全球自動電話交換通信網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現在,實現了數據通信網路、分組交換系統、光傳輸系統等等,此時是人類歷史上網路最快速發展的`時期,網際網路的發展開創了極大的網路多媒體應用時代,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現在人們的認知模式。「不懂,上網路啊。」等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得不提到物聯網。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體與物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物聯網時代,冬天在海口暖暖的海邊只要有個念頭,立刻就能知道冰天雪地的哈爾濱的即時氣溫是多少。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和移動通信之後的又一次信息產業的革命性發展,物聯網產業關乎絕大多數的產業群,其應用范圍幾乎覆蓋了各個行業。前年上海開幕的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指出:物聯網將成為全球信息通信行業的萬億元級新興產業。目前物聯網已被許多國家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物聯網」時代來臨,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代電子與信息技術涉及了信息的產業、收集、交換、存儲、傳輸、顯示、識別、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包括了光電技術,網路技術,集成電路等各個領域。21世紀是信息的社會,電子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代最活躍、滲透力最強的科學技術,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信息技術的應用已經進入千家萬戶,互聯網,數字電視等正成為和將成為現代家庭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電子與信息技術的的發展將更加快速,空間將更為廣闊。
;2.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的發展
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說:「21世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的影響。」信息技術革命浪潮正以驚人的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類社會正快速形成為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知識爆炸式增長、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教育也走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信螞戚閉息技術已經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學活動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教育界正經歷著一場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從形式、內容到觀念上的重大變革。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大課題。一、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彌補了傳統教育的眾多不足,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技術給現代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其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的教育技術相比,有著更強大的優勢和顯著的功能特點。(一)信息技術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多媒體技術使得知識內容可以通過文本、圖像、動畫、聲音、影像等各種單一形式或者是幾種形式的組合來表現,從而使得知識內容豐富多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刺激多種感覺器官,有利於學生的記憶,增強學生進行聯想的線索。(二)有效的資源共享與信息交流網際網路可以實現優秀教學資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時更新,電子郵件、聊天室、視頻點播、視頻會議等可以實現老師與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信息技術進入教學將會空前擴展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源,他們可以訪問各種電子化的課程資源庫,獲得直接相關的素材和資料。(三)自主式學習的良好實現多媒體技術不僅具有模擬性,且可生動直觀地展示原來無法直接展示的東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擺脫了傳統的、被動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能為學習者提供圖文音像並茂,豐富多彩的互動式人機界面。因而易於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並為其實現探索和發現知識創造有利條件。學生還可建立個人主頁或小集主頁,創設個性化的學習平台。(四)提供虛擬化的教學環境信息技術能夠提供虛擬化的教學環境,這意味若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徵。虛擬教學環境有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校園、虛擬學社、虛擬圖書館等。虛擬現實技術能使學生猶如身在真實環境當中一悶裂般的感受。(五)提供良好的教學管理功能計算機管理教學的發展趨向是在網路上建立電子學檔,其中包含學生電子作品、學習活動記錄、學習評價信息等。利用電子學檔可以支持教學評價的改革,實現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提高教學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對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樹立正確的觀念並主動學習和應用現代化教育手段,才能使信息技術真正發揮促進教育現代化,促進教學效率提高的積極作用。二、 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一)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可見,我們國家已經把信息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能夠在發展學生的信息能力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去培養學生的其它能力,將會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指知道什麼時候需要什麼樣的信息,並能檢索、評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社會里,知識量以爆炸式速度增長,要想讓學生將這些知識都撐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會學生如何去利用這些信息顯得尤為重要,具備一定信息素養的學生,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仔指,能夠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所以,信息素養是21世紀人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之一。信息技術課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技術基礎。信息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術技能作為支撐,所以在信息技術課上,教師應該教會學生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能:如個人操作系統、網路瀏覽器和搜索引擎以及下載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和字處理軟體、多媒體製作工具、網頁製作工具等。2、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由於知識的快速增長和更新,學生在學校里所學的知識遠遠不足以應付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自學能力便成為了21世紀人材的重要能力之一。(1)、利用信息技術環境給學生提供個別輔導。例如利用一些輔助學習型軟體來進行個別化學習,這些軟體大多圖文並茂,人機交互性較強,能夠寓教於樂,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設置不同的難易程度,讓學生容易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個別化調整。在這種學習模式下,不僅實現了一對一的交流學習方式,而且讓學生學會了獨自面對問題,根據計算機的提示來解決問題,利用信息技術環境來獲得幫助,有助於其自學能力的培養。(2)、利用信息技術環境給學生提供學習資源。面對一定的學習目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環境來搜索學習資料,自己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遠程學習就是很典型的一個模式,學生通過網路獲取學習資源並且通過網路獲得幫助,這些資源可以是老師的預先設置好的,也可以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於網路上的知識量浩如煙海,所以學習可以在此過程中有很大的選擇餘地,相對於課本來說,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識更新更快,而且面對大容量的信息,學生必須進行選擇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覺鍛煉了其自學能力。3、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1)、讓多種協作方式成為可能。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下,小組學習方式由於受物理位置的制約變得比較勉強,教師往往讓座位相鄰的學生一起討論,而實際上,座位相鄰的學生其觀點和思維方式以及學習節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組學習的效率往往很低,並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而在網路化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分組方式可以不受制約而變得靈活多樣,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如網上對話、網上論壇、網上個人主頁等方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交流學習資料。(2)、提供一個總結交流的工具性平台。當小組要解決同一個問題時,成員間的協作能力顯得尤其重要,這種協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競爭,而信息技術環境給這種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友好的平台,例如小組成員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學習資料放到網路的同一個文件夾或者網站上供全體成員來交流和評價,也可以將這些搜索整理到的學習資料與其它小組共享,最後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協作能力得到了提高。4、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這方面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可以給予強有力的支持。(1)、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其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願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多媒體課件的生動形象的特點以及網路資源容量大、門類多、即時性強的特點,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有了對問題的興趣,就等於成功了一半。(2)、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可以作為一種研究工具,協助他們取得成功。一個具有一定信息素養的學生首先會確定他需要什麼樣的信息資源,然後根據現有信息技術環境來得到這些資源,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過濾、加工和處理的過程就是問題目求解的過程,在這個問題過程式中,隨著信息的不斷豐富,對問題的認識也更加全面。5、利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是認知領域的一種高層次能力,它必須以一定的知識量和對事物的理解作基礎,「熟能生巧」是對這種能力最樸素的注釋,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讓學生涉獵廣泛的知識並能將它們融會貫通,有了這些知識作基礎,創新才有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信息技術可以作如下的支持:(1)、提供大容量的知識。創新教育是以廣博的知識為基礎,而信息技術剛可以以提供這些資源,除了一些內部資源庫,互聯網上針對某一知識點的網路資源更是多不勝數,這些資源為創新思維提供了物質基礎。(2)、加強學科間的聯系,進行學科知識的整合。首先是信息技術和其它學科的整合,它可以將信息技術的優勢賦於其它學科,從而使這些學科的教學從以教師為主導傳統的教學模式走向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而信息技術多媒體特性、超文本特性、交互性等特點,有利於其想像力、發展式思維和跳躍式思維的養成。其次,學科之間可以通過信息技術這條紐帶進行整合,實現課程的綜合性,創造教育需要的是多學科的支持,它要求學科間的融會貫通,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科間的有機整合變成了可能。(3)、進行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教師要讓學生成為有自主意識的主體,讓他們掌握自身發展的主動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他們進入情境,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充當向導和顧問的角色,和學生是一種平等交流的關系。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研究性學習中,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指導學生早用信息技術落後環境及其資源,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面對大量的知識,學生擁有充分的信息選擇的自主權,有助於培養學生通過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信息以及發現問題、利用資源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各學科的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和電教媒體的橋梁紐帶作用,使學生充分感受情景,發現、提出、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1、設疑——利用多媒體創新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設疑」是指在知識鋪墊過程中創設問題情景。即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利用聲、色、圖、文等多種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上課開始就進入一個具有魅力、引人入勝的數學境界,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2、析疑——利用多媒體進行新知內化,誘發學生創新思維教師精心設計好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直觀感知、動手操作,使新知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教師把握時機恰當提問、適時點撥,變學生「學會知識」為「會學知識」,誘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及時地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3、質疑——利用多媒體引申知識遷移,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啟發學生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縱橫聯系,提出沒有弄明白的問題,或進行獨特見解的思維活動。學完新知後,精心組織學生圍繞新知內容展開討論、大膽質疑,把所學知識引申、深化學生的參與的注意力,讓學生在動靜中悟出道理,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4、釋疑——利用多媒體優化鞏固與應用,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釋疑」是指鞏固新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並使學生在鞏固和運用知識過程中拓展思路、發展智能的一種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的動畫效果設計練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強化學生的創新思維。(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課程整合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主要課題之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信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1、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便於學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的技能;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通過互聯網還可以促進本校學生與全球性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從而開闊了學生的視野。2、在實施課程整合工作中應遵循的原則(1)層次性原則。強調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確立不同的創新教育目標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2)主動性原則。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其觀察能力,注重維持其好奇心,使學生在學習中自主地探求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3)個別化教學和協作學習相結合的原則。個別化教學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指導無疑是有好處的。但只強調個別化是不夠的。協作學習對合作精神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有明顯促進作用,也是最有利於培養21世紀新型人村的教學策略之一。所以在課程整合中,應該考慮把個別化教學與協作學習相結合,使學習收到最好的效益。(4)注重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原則。強調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欲。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的創造過程。在學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大膽想像,自己動手。(5)正確利用信息技術原則。在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信息垃圾帶來的負面影響。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為教育的發展與改革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但也帶來了令人不安的問題,不科學、偽科學、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濫。要培養學生鑒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三)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1、樹立現代教育理念一堂好課與其說是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教學,還不如說是以現代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使教學的內容得以充實,也促使著教學方法及手段的不斷改革先進的科技成果帶來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在數字化時代,電腦及其網路理應成為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手段,但如果把電腦及其網路視為解決教育問題症結的靈丹妙葯,或攻破教學難關的萬能工具,顯然是不科學的。因此,要首先著眼於轉變老師觀念,讓老師樹立現代教育理念。美國兒童電腦教學課程專家毛爾科維奇說:「先進工業國如美國和德國,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以為電腦可以代替教師。到了最近,他們才逐漸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並認為,「成功的教學要由多樣因素結合。就像學游泳,不能單靠游泳池(硬體),也不能單靠水(軟體),還要有好教師。而好教師一定是擁有科學、先進教育理念的教師」。2、建設符合需要的資源庫沒有豐富的信息資源如同「有車無貨」。學校資源庫建設必須用開放的、相對統一而又反映學校特色的標准,以整合知識內容為核心,而不是簡單地堆砌離散信息,盡量做到素材的標准化,適用於不同軟體的使用。各類素材應注重交互性與可操作性,適合開展實時的互動教學。3、以人為本開展培訓 最理想的課件是創意與設計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一線教師學會在製作課件時,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個性化的教學特色融入到課件之中。因此,教師的信息素養的提高就成為「整合」的根本性問題。三、信息技術的引入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一)在教學思想上應有現代的教育思想 教師應有新的教學觀念,如何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貫穿在教學的整個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克服學習困難,並引導他們循序漸進,逐步走向成功,並讓這種成功的體驗一直激勵他們去不斷進取。通過信息技術的引用,實現趣味性、知識性、實踐性相結合,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知識、在實踐中練能力。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特點、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精心安排教學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在培養學生的觀念上,應以現代教育理論為依據,遵循認知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從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二)在教學方法上應有全新的方法與手段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以可視的靜態或動態的畫面、悅耳的聲音和豐富多彩的圖像映入學生眼簾,傳入學生耳中,以新穎和獨特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三)教學活動中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學中應從激發學習興趣、加強情感溝通,創設一個寬松、和諧、開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學習感到愉快,求知慾得到滿足。在教學中注意根據教材、教師、學生、設備等的特點,將學與玩結合起來,教與興趣培養結合起來,知識與應用結合起來,動手與動腦結合起來,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結合,努力提高教學效果。在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同時,要注意興趣的持久性,引導學生從開始學習時的神秘感、好奇感平穩過渡到認真、投入、主動地學習。(四)在思想意識上要有較強的時代意識和超前意識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應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教學的需要,通過自修、參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培訓班等,及時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教師和學生已不再是以前的一桶水和一碗水和關系,而是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四、科學有效地應有信息技術,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最優化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教學手段、方法、內容的重大變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進程。我們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學中積極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通過教學設計,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科學而有效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解決教育教學問題。1、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促進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信息技術在幫助和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問題解決、交流協作等方面具有強大優勢。但教師不能「為用技術而用技術」,避免「機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不利於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2、正確處理人機關系,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教學和學習的社會性和人文性,重視人的個性和情感要求,避免「電腦取代人腦」、「技術取代文化」的不良技術應用傾向。充分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讓機器為學生服務,為他們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礙。3、實現綜合化、多層次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杜絕切斷學生與社會、生活實踐聯系的「全盤電化」,不能為用信息技術而剝奪學生的動手實踐機會,避免信息技術應用與其他活動方式的樹立。4、避免以媒體演示替代教材,杜絕「課本搬家」、「課堂搬家」,忽視教材對教學的支撐作用,和在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實現知識的「內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體的說,就是不能僅僅以具體材料的演示和綱要性的課件替代教材,而忽視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教材。五、結束語在教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並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要強調在科學的教育觀指導下,將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與教育觀念更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信息技術對教育體系、內容、方法和手段進生全面的改革。
3.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1世紀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信息能力已成為人才在信息社會中得以生存競爭的基本能力。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課已經定為學生的必修課。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路的發展,一些流行軟體、網路游戲、QQ及網上沖浪獵奇等對中小學生有極大的誘惑力,幾乎找不到不喜歡玩電腦的學生,但喜歡上信息技術課的學生卻為數不多。「學生喜歡玩電腦,但不喜歡上信息技術課」卻成了普遍現象。我們應究其原因,採取適當的措施,改變這一局面,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罩伏課的作用,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
一、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在當今的課程設置中,信息技術課雖然已定為必修課,但不在高考、中考的范圍內,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依然圍繞著中考、會考和高考在轉,而信息技術課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無非就是在電腦上玩玩游戲,上網聊聊天而已,根本不會引起重視,更談不上學好這門課。我們要讓學生明確,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信息素養已成為科學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准確地鑒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本能力之一。 學生的學習不僅為了考試,還要培養適應社會的各種能力。
二、 從課堂教學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除了課蘆前程形態這一外界因素外,教師還應從學習主體的內因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據調查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對於教師所講授的教材上的內容覺得「不好玩兒」,沒有自由活動的空間。所陪悶清以我們要從課堂教學入手,考慮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信息技術課程的直觀性、操作性、互動性和發展性;第二,中小學生在這一時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以及他們的興趣廣泛性、想像的豐富性和精神的創新性;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具體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正確地引導學生,使其對電腦的興趣發展為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下面談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幾種做法。
1、優化導語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小學生的心理處在萌芽狀態,他們對各種新生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慾,根據調查許多小學生學計算機都是出於對計算機的新鮮、好奇而學的,作為計算機教師,更應該高度重視並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經常"引發學生好奇心和產生興趣的導語導入新課,來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從而使導語成為一堂課成功的鋪墊。
導語的設計是多樣化的,一個好的提問就能激發學生無限的學習熱情,如"你能讓電腦為你唱歌嗎?你能用電腦畫畫嗎?"諸如此類的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總之,上課伊始,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有學頭、願意學、喜歡聽。學生的質疑、求知慾望就被激發起來了,作為教師當然就可以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了。
2、注重課堂教學藝術,引發學生興趣
多媒體手段被人們喻為「教育系統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並不是說只要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使用了電腦,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計算機的組成》一節——不容易使學生感興趣的課,我們可以從當前流行的DIY入手,以組裝計算機為目標,同學們喜歡玩計算機,誰又不想學會組裝計算機呢?課前收集計算機各部件的圖片,結合圖片講解計算機的硬體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有條件還可以讓學生觀看實物。講解時要注意語言的生動、幽默,運用恰當的比喻,將抽象的名詞具體化,專業的語言生活化,使學生很愉塊地接受哪些「枯燥」的電腦知識,當然,這樣的課就對信息技術老師的知識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3、以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一個普遍的模式:教師演示→學生練習,如此循環往復。教師在教案設計中所提到的教學方法,也僅僅是講練結合,多媒體演示等。這種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學生是在被動接受。沒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學生對這種教學就感到乏味。
對信息技術的教學,要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去探索去嘗試,允許他們犯錯誤,在糾正錯誤中獲取知識。例如,在Word 2000中圖形疊放層次一節的教學,老師為了學生獲得對「層」的認識,先出示了幾幅內容相同而疊放層次不同的圖,讓學生觀察其不同之處,學生很容易看出,這四幅圖只是每幅中圖形的疊放層次的不同。然後讓大家自己試著做出這四幅圖,學生開始製作,有的學生想到了復制,畫第一幅,復制了四個,但是圖形拖來拖去,始終達不到目的;有的學生是一幅一幅畫出來的。老師告訴大家一種製作的方法後,再進一步問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如此通過問答、討論的方式,總結出不同的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以學科整合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習應用軟體時,我們可以軟體的功能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學生復習了學科知識,掌握了軟體的使用操作,一具兩得,使學生有一種知識應用的成就感,從而記憶深刻。例如,我們可以將計算機中的動畫與物理運動結合起來;將繪圖與數學的中的圖形結合起來;將圖文混排與課本的排版結合起來,將Word中的「公式編輯器」與數學、化學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使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願意學習、樂於學習。
三、 建立激勵學生創新的學習評價機制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主要以計算機基礎知識、常用軟體和網路基礎知識為主。目前的評價機制多重視課本知識的接受和操作方法的掌握,壓抑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揮。有的學生課本知識接受的一般,如果遷移能力起強,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能製作出很有創意的電子作品,應該是更優秀的學生。但往往他們的考試成績一般,這樣就嚴重地挫傷了他們學習信息技術課的積極性。我們評價一個學生不僅是掌握知識,還要有應用知識的能力。所以,我們的考核內容要給學生適當的自由空間。
總之,計算機學科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操作為核心,創造性的設計教學結構,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學生的計算機學習成為一種自主自願的活動。